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9-19 10:38:09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拳需要三角支撑:
三点一面是一个稳定状态;
尾闾是我们的第三条腿;
两条腿加上一个尾闾形成了一个三角支撑;
其实就是坐胯合裆;
三角支撑的稳定性最好;
三角支撑做起来应该是有一定难度的;
这个难度坐胯合裆;
尾闾既要泛起来又要扎下去;
这样形成了一种身法就是“三角支撑”;
尾闾就像一条腿一样;
把裆、把胯往后收、合进去;
屁股两臀既要泛起来还要往后扎下去;
这就叫“三角支撑”;
 楼主| 发表于 2018-9-20 09:52:4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盘练太极拳时

身体各部位的运动轨迹:

一脚;

1:脚为人体之根基。

千变万化由我运,下体两足定根基。

它是依靠蹬地的反作用力而产生力量的关键部位。

需要五趾根扣地,涌泉穴要空。

2:踏实之脚不许随意乱动;

五趾根必须扣地面;

目的是为了促使脚趾;

脚踝等关节更灵活的锻炼。

3:踏地之脚需要外开或里扣时

都要脚掌根擦地外开或里扣。

4:提脚出步时,要松胯塌腰,稳定重心。

逆缠出步时,则大趾领劲;

脚尖上翘里合,亮出脚掌;

脚根里侧先着地,徐徐蹬出。

凡顺缠出步时,则小趾领劲;

脚跟外侧先着地。

逆缠退步时;

则脚尖脚掌里侧先着地《或擦地》;

再脚跟着地,顿步踏实。

5:出脚时;

一般要轻灵,动步如猫行。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进要轻柔,退要沉稳。

6:两脚所站步型;

多系“八不八,丁不丁”之斜行步法。

但凡左脚《右》外开;

右脚一定要内扣;

形成斜向平行步。

7:两脚在重心虚实倒换时;

多系四六开、三七开、二八开。

此虚实包含两层意思。

重心之虚实与技击之虚实。

8:虚步脚尖点地时;

拳式越高,脚跟离地越近;

拳式越低,脚跟离地越高。

二膝;

1:膝关节在太极拳运动中有独特的作用;

膝部自始至终保持一定的弯度;

屈膝、弓膝。

弓膝时膝盖不能超过脚尖。

2:为保护膝关节,应经常顺逆旋揉膝盖。

3:腿顺逆缠出步时;

膝先外《里》开《合》;

定步时里合。

定步时做到“两膝常常里合,两脚常常里扣”。

4:提膝击人,要里合;

要包括撞、顶、扣、跪等法。

5:弓蹬步前膝要正;

即迎门骨要正,要有绷劲;

不能超过脚尖;

不然在实战中极易受伤害。

后膝要有里捲外撑之感。

两膝要向里合,相吸相系。

不然步、胯、膝的劲都散了。

6:当单腿立地时;

膝要尽力上提至胸口。

经常抱膝独立《松胯,提肛、收腹、吸气》

锻炼腿的蹬、踢和弹性放长。

腿;

1:双腿站立时;

腿的里侧有向后外膨胀的感觉。

前面有向里合的感觉;

形成一种缠裹之感;

是一种对称开合劲。

2:逆缠出步或退步时;

大趾领劲;

向内缠;

经膝向里合经会阴穴》。

3:腿的顺缠,与上述相反。

为小趾领劲向外旋转缠绕,经会阴穴。

4:双腿有一顺一逆;

也有双顺双逆。不必过分追求。

5:独立步要注意领好顶劲,收腹、吸气、松胯、提肛、五趾抓地。有利于重心稳定。

四中盘;裆、胯、臀、尾骨;

1:行拳裆要圆,要虚。

尤其是腹股沟要松开;

腰、裆、膝,太极拳的发动机。

2:裆,胯的运化。

是在立体螺旋的前提下走八字形。

松胯在练拳中极为重要。

3:两膝常常里合,两脚常常里扣。

走架时动作不论大小都要圆裆。

裆也有开有合。

4:倒换重心时;

裆走“下弧”走“锅底型”。

但裆的最低高度,不低于膝盖。

低于膝盖形成荡裆,即为病。

5:尾骨要放松,自然下沉。

6:行拳时注意大椎穴;

与会阴相吸相系的感觉。

又要体会上下对拉拨长的感觉。

五中盘的腰及小腹《丹田》;

1:腰是太极拳运动的枢纽部位。

从劲力发放来说也是关键。

即“腰不动,手不发;

内不动,外不发”。

2:“腰不动,手不发”的要领;

体现在拳式大小动作之中。

不论大小动作都要从腰部运起。

即“一动无有不动”;

“周身一家”之谓也。

3:腰要“四成上升,六成下沉”;

上拨者即顶劲上领;

下沉者即塌腰落胯。

腰劲贵下去,贵坚实。

4:气沉丹田是太极拳内功之精髓。

5:腰部之后为命门。

要有鼓荡,膨胀之感;

前去之中必有后撑;

“逢前必后”要体现。

6:要使腰、裆、胯即松沉又灵活协调。

要感到小腹是放在大腿根的。

不是支挺在大腿股骨头上。

7:一条体验是:松腰松胯。主要是松命门穴以下腰椎。

六中盘的胸、脊、背;

1:立身中正是太极拳的必须元素。

因此,胸、脊、背要保持自然松沉中正。

防止挺胸,凹胸,弓背等弊病。

胸背均有开合。

胸开背合;

背开胸含。

2:脊椎,关节放松非常重要。

椎关节即要放松,拉长;

又要虚虚合住。

轻轻领起,虚虚合住。

3:如果平时腰脊不直。

就容易过早的出现损伤性的腰肌劳损,

骨质增生等毛病。

肩;

1:肩随胸腰变化而动。

要平正松沉。

切忌拱肩、扛肩、晃肩、耸肩。

走架时不能一肩高一肩低。

更不能左右上下摇晃。

2:肩之腋下要虚。

不能夹死。

有外撑之感。

即“转关在肩”;

化之机也。

 楼主| 发表于 2018-9-21 09:29:0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体的任脉、督脉、冲脉、带脉,四脉解析!
一、任脉:
长于胞中,包围着女性的子宫和软组织部位,直线上升,经肚脐的神阙穴到腹腔、到咽喉,到承浆穴,连接脉络绕嘴唇一圈于面部,任脉属于阴脉之海,连接着人体的手三阴,足三阴,也就是六条正阴经:心经、心包经、肝经、肺经、脾经、肾经。任脉长于胞中御五脏所相连,循环全身。
当一个人亏气亏血了,气血循环不畅任脉不通或血液里有毒素了就会导致五脏六腑功能慢慢下降:刚开始心律不齐、胸闷气短、心慌、时间长了心脏就不好了。
心火旺的人就会舌尖上长红刺长溃疡:
心理压力大的人眉心会长痘痘;
影响肝功能后眼睛开始雾、干涩、看不清、痒痒、老花眼等;
肝油炎症的人,眼睛周围就长斑:
肝阳虚的人眼睛上鼓,肝阴虚的人眼睛内凹。
所以当你眼睛有一点点不舒服的时候;
你就应该明白肝功能开始下降了,要调理了。
影响脾功能以后,皮肤松弛没有弹性;
严重者造成脏腑下垂,功能下降。
脾功能下降的人会影响胃造成脾胃失调,爱吃凉的东西造成宫寒。
宫寒以后,时间长了就会造成月经量非常少,来月经偶尔痛经,来的都是黑血,这个人的嘴唇发紫。
影响肺功能以后,这个人就得咽喉炎、鼻炎、鼻窦炎或过敏性鼻炎;
肺有炎症的人额头上就长斑,炎症的哮喘、干咳造成免疫力下降,爱感冒。
子宫有糜烂的人,嘴唇一圈就长斑;
宫寒的人下巴爱长痘痘;
便秘多年的人两个腮部长斑;
内分泌失调的人发迹线周围长痘痘。
这一系列不舒服的症状表明我们的五脏功能下降了都是和这条任脉有关。
二、冲脉
长于胞中,放射两边,包围着女性的卵巢和软组织部位,从两侧上行于乳房、到咽喉、环绕唇口,到脸的两颊、到头顶。冲脉上冲头顶,下达四肢,统领全身气血,称血海。
当冲脉不通,气血循环不畅,这个人手脚冰凉;
到中年后,怕冷,到老年以后就手脚麻木发僵,活动不自如。
有些人脚跟裂,脚茧厚,久而久之就得了关节炎,不光腿不舒服全身都不舒服,而且吃得营养不吸收,恶性循环又缺钙、腰酸腿软、腿抽筋。酸困、晚上躺在床上睡不着。
坐月子、做人流受寒地人,后期出现偏头痛、严重者半身麻木血脂粘稠的人就会出现头晕,严重者偏瘫、脑溢血,加上这个人爱生气就会出现脑梗塞、这都跟我们的血稠有关系。卵巢功能下降,分泌的雌激素不均匀,这个人就得乳腺小叶增生。
爱生气的得乳房肿块纤维瘤;
爱吃避孕药的人再严重以后就会转为乳腺癌;
根治不了的就蔓延成了子宫癌、卵巢癌。
有的乳房胀痛去医院检查又没有毛病,一定要小心了,因为这是毛病出现在子宫和卵巢下面,当子宫和卵巢有问题时顺着冲脉上行的气血是有问题的,在乳根部位它就形成堵塞,当你不治时乳腺就有问题了。
卵巢有炎症有囊肿的人,脸额就长斑,所以说脸是女人的健康地一面镜子,也是五脏六腑、子宫、卵巢的一面镜子。
皮肤黄了贫血;
那个部位长斑相对应的那个部位就会出现问题;
所以市面上很多爱美的女人花钱去做外部去斑。去得掉吗?因为她体内有炎症,垃圾毒素很多,所以外部是去不掉的。
三、督脉
长于胞中,由会阴历长强,循背理行道大椎穴,上到风府入于脑与任脉会合。
任督二脉就像一条绳索一样绕着人的身体转一圈,循环一周为三个月;
所以中医往往让内分泌失调的女性吃药三个月六个月。
九个月这样三个月为一个单位地吃。调理我们的任督二脉督脉属于阳脉之海,连接我们的手三阳,足三阳,也就是六条正阳经:胆经、胃经、小肠经、大肠经、膀胱经、三焦经。
督脉长于胞中于人体六腑所相连,循环全身。
当督脉不通,气血循环不畅,就造成六腑功能慢慢下降。
如胆功能下降的人就会背痛;
胆囊有炎症两年以上的人内眼角鼻梁两边就长了斑;
肾功能下降的人腰两边也痛,包括慢性肾炎的人等等。
肾阴虚就会影响膀胱排毒,膀胱里的毒素拍不干净(也就是小便);
久而久之腐蚀膀胱造成尿道炎、膀胱炎、严重尿频尿急、后来就尿急,最后变成尿毒症。
肾阳虚就会造成大便不成形,如果心火旺,肺火旺变转为大便干糙;
五天不大便,形成内痔疮和外痔疮,严重者手指血管发青色血液有毒,当血液有毒就像一个人喝水不喝清水喝污水一样,脏腑功能就会下降。
子宫后位的人腰椎痛;子宫下垂严重的人腰椎酸痛胃不舒服,偶尔胃胀、恶心,以为得了慢性胃炎,吃了很多药还是不舒服。
你要明白,你的胃经不在你的位置上了,盆腔炎严重的人前面肚子痛后面腰痛。盆腔炎刚开始是肚子下垂,附件区有点痛,时间长了肚子痛了腰也痛了,这个时候盆腔炎也就严重了。
督脉不通气血循环不畅,这个人颈椎有点发僵,时间长了就是颈椎痛,严重者带着肩周炎,这个人偶尔头痛头晕。
督脉起传导作用,颈椎病、肩周炎的女性就会十天半月不过性生活,没有性欲的要求。
要学会用知识正确保护自己善待自己。爱自己别人才会爱我们所以说一系列的症状和我们的六腑功能的下降也就是督脉不通有关。
四、带脉
长于肚脐以下1.8寸,像一条宽皮带一样围绕着人的腰部转一圈,上面约束着任冲督三脉,下面有四对韧带连接着女性的生殖系统悬挂于盆腔内。
带脉属于纤维弹性,把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循环全身,参与脂肪代谢。
当带脉不通,卵巢功能下降的时候,这个女人的体型就会发生变化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9-21 11: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几个练拳功诀:
骨升肉降
“骨升肉降”是指习练者骨架挺拔上撑的同时肉体松柔下坠的感觉.  
人属于地球生物;
肉体自然会受地球引力而下沉;
人之所以能够站立;
全靠骨骼向上的支撑;
所以说“骨升肉降”是人类克服地球引力进行运动的必然。     
然而在练拳中是否能具有“骨升肉降”的感觉却是另外一回事;
只有当你的身心真正放松下来后才能体会这种感觉。……   
“骨升肉降”还揭示了行拳时骨与肉之间的关系:
骨肉分离。
骨肉分离是行拳时骨升、肉降;
关节松的感觉;
如同脱骨扒鸡;
只要将鸡骨架提起来一抖;
鸡肉就会离骨脱落。
拥有这种感觉;
说明你的肌肉没有紧裹在骨骼上;
已经处于放松态。
肉体的下沉标志着“松”;
骨架的挺拔标志着“刚”
找到“骨升肉降”的感觉;
就为开启太极拳“刚柔相济”的大门找到了金钥匙。
在行拳中:还要做到“三松三竖”:
松肩竖颈,松胯竖脊,松踝竖腿;
借以使“骨升肉降”的感觉保持贯穿套路始终。

“自身重量”的感觉.
“自身重量”的感觉是指行拳时我们觉得四肢如同负重。
由于人生来就在地球引力下运动;
以至对自身肢体的重量失去察觉;
我们只有在体外荷重时(如拎一桶水)才会有负重感。
如果你在行拳时感觉到四肢的沉重;
就说明你的身体真正放松了;
放松的状态越好;
肩、胯关节松开的程度越大;
四肢的沉重感就会越大。
这种沉重感是僵力去除、
身心放松后肢体受重力作用的结果;
由松入沉;
“沉”是对“松”的验证.
“地心为第三之主宰”;
“足掌为第三之宾辅”;
强调顺应地心引力来“主宰”行拳;
即利用自身的重力和地面的反作用力来推动拳势进行。
沉从脚落,提从脚起;
“沉”是顺应地心引力;
“提”是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
沉与提应趁着拳势的蓄发变化而转换:
发势时为沉;
脚掌植地生根;
利于打击对手;
用的是地球吸引力;
蓄势时为提;
身体轻盈灵活;
便于动作转换;
用的是地球的反作用力;
这样,依靠身体的虚实变化透过脚掌
来顺应地球的引力和反弹力;
将地球的势能转化为行拳的动力。
所以 , 能够善用自身重力和反弹力来行拳;
找到身体“如水载舟行”的沉浮感;
才算进了太极之门。
“脊柱行拳”的感觉:
“脊柱行拳”是指以脊柱为主动;
以手脚为从动的行拳方式;
学会了以腰带脊;
就能发挥腰部的枢纽作用;
再随着功夫的加深;
“腰”会逐渐成长:
先是与胯成一体;
以腰胯来带动手脚;
接着脊柱上下伸展;
形成一个连接百会和会阴穴的身体中轴线(也称“中垂线”)
臂和腿好像牵挂在身体的中轴线上;
行拳时四肢在中轴线的带动下运动;
起于中轴线;
终于中轴线。
动手不动腰为僵手;
迈步不用腰为死步。
上肢要体会“以腰带臂”的感觉;
下肢要体会“步随身换”的感觉
全身的放松关键在于肩胯的放松.
在太极拳中脊柱有三种运动方式:
上下拉伸,左右转动和前后张弛;
脊柱的“上下拉伸”使人体脊柱的S曲线得到适当调直;
可以纠正头颈不端和突臀的毛病;
做到身法中正;
脊柱的“左右转动”是太极拳形成圆弧动作的动力源;
以脊柱带动四肢运动的主要方式。
脊柱的“前后张弛”是说脊柱如同弓背;
随着拳势的蓄发开合而含送张弛:
蓄势时脊柱随着吸气微微后弓;
称为“吞身”;
发势时脊柱随着呼气微微前驰,称为“吐身”。      
行拳时脊柱随着拳势开合变化和拳势呼吸呈现出节律性的张弛;
这是形成太极拳开合鼓荡的动力源。
“周身一家”的感觉:
周身一家”是指行拳时“一动而无有不动”的整体运动。
太极拳中不存在身体的局部运动;
不单是举手投足;
就连一个呼吸、一个眼神,甚至一个意念;
无不是太极拳整体运动的组成部分这种整体运动观;
是太极拳区别于日常生活
及其它一些运动项目的重要特征之一。   
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
初级阶段是练形,
要体会“太极无手,腰便是手”的感觉;
也就是“脊柱行拳”的感觉。
中级阶段是练气;
应体会“太极无手,气便是手”的感觉;
要求呼吸能够顺应拳势的变化;
使呼吸和动作相辅相成、
互引互随身体有开合胀缩感。
高级阶段是练神;
须体会“太极无手,神便是手”
 楼主| 发表于 2018-9-24 17: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时,丹田收缩成一点;
再掖胯,顶到胯骨轴上。
否则任凭你蹲再深;
也不到位。
拳注重胯力;
胯有劲,周身就是虎。
胯没劲,裆下软;
好汉也成虫。
胯自己不会使劲;
脊柱给不了胯劲;
相反还要胯助力。
蹬腿,可以给胯加把劲;
太有限,里头没结构,
任凭你在蹬,也出不来多少劲。
为何老蹬空,不出劲,什么原因?
胯没顶住;
就蹬空。
得劲是什么概念?
就是加把劲。
谁顶住胯?
丹田。
掖胯目的是;
丹田顶住胯。
给胯压强;
首先丹田不能软。
别理解成顶肚子,也不是收腹。
是丹田独立收缩。
首先练出,小腹肌肉;
独立收缩。
进而练出,丹田内核;
独立收缩成一点;
强度越高,凝聚越小。
掖胯,用丹田顶住胯骨轴;
身形很像坐高凳。
拳有几个主劲:
暴力,活劲,纵身,腾挪;
变线等;
都是通过这个东西,发挥的。
身法能演变出,一切劲。
反过来说,一切劲;
来源于身法。
胯根压强,来自丹田。
为何是主修丹田?
丹田位置;
决定它可为任意一点;
提供强大动力;
这是根本原因。
丹田衰了;
意味着人体核心动力,在丧失。
腰椎有伤,人行动受限;
这是硬伤。
丹田泄了,没了元气;
人完的很快,这是隐形丧失。
腹股沟韧带,缝匠肌;
是内侧发力部位;
胯根有了;
就能蹬出劲;
也能旋出劲。
有些地方;
是不能动的;
比如命门;
填海就是镇固命门;
它跑位了;
丹田挤不住胯;
顶不正,折在了腰上。
女人天生比男人弱;
结构决定的。
小腹前送,撅屁股,
腰椎有断点;
发不出大力;
不是肌肉弱的原因。
结构是关联的;
三椎合一;
能够承接;
胯给过来的劲。
 楼主| 发表于 2018-9-25 08: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一个人;
始于颜值;
敬于才华;
合于性格;
久于善良;
终于人品。
有人光鲜亮丽却也咄咄逼人;
有人其貌不扬却让人心生好感。
前者让人窒息;
后者让人舒服。
有这样的人;
他们也许貌不惊人;
也许才不出众;
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的魅力;
让你想要与之接近;
放下心防;
倾诉心中的秘密?
他们让你感到舒服;
和这样的人在一起;
就像听一曲舒缓的音乐;
品一杯醇厚的热茶;
看一朵花静静的开放;
让时光如流水般恬淡素净。
 楼主| 发表于 2018-9-25 08:5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阴阳连,
轻轻点点。
灵意圆活柔性宽。
精心盘架身自度,
虚实之间。
变化出多端,
精神内敛。
适时锻炼情义闲。
年年岁岁春去也,
拳拳依然。
 楼主| 发表于 2018-9-25 09: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盘练太极拳脚上的感觉:

习练太极拳人人都会

从自己身上寻找各种感觉;

来检验自己的练习成果或动作要领做的正确与否。

比如有人整天找所谓的“气感”;

将正常的血液微循环加速当成“气感”;

有“气”的人不会讲“气”;

无“气”的人整天“找气”。

又比如所谓“骨肉分离”的感觉;

练不到一定层次是体悟不到的。

对大多数人来讲;

多从脚上找感觉会更加实际和实用。

一,用脚上的感觉检验身法要领:

  身法要领就是塑造外形的;

身正形顺,骨节自然吻合;

周身气血畅通,日久内劲渐生。

太极拳对两脚的要求:

平实踏地,均匀受力。

当然这个“均匀受力”是相对的;

如以阴阳来区分:

前脚掌为阳;

后脚跟为阴;

脚内侧为阴;

脚外侧为阳。

根据助阴不助阳的原则;

阴为六、阳为四。

清楚了这些要求和原则就很容易明白;

每个身法要领是否做到了位;

或多或少都会从两脚上反映出来:

1,如果感到前脚掌发飘;

说明身体后仰了;

如果程度较轻;

说明含胸没做到位;

如果感到后脚跟发飘;

说明身体前倾了。

2,如果脚内侧吃力多、外侧吃力少;

说明膝盖内扣过多;

如果脚内侧吃力少、外侧吃力多;

说明膝盖外撇了。

3,如果在站桩时:

感到一脚吃力多、一脚吃力少;

说明两胯不平;

一侧紧一侧松。

4,如果感觉两脚踏地不实;

说明两胯没松、裆不合;

松腰坐臀没有做到位;

身体自身的重力没有沉到脚底。

两脚踏实的程度还与松肩垂肘有关。

二,检验旋转虚实是否正确和到位?

用两胯旋转虚实时;

实腿一侧的“旋转下沉”至关重要;

关系到周身动作走螺旋;

关系到周身的运动轨迹非圆即弧;

关系到腿脚蹬地能否吃上劲;

即力源的大小。

实腿一侧的“旋转下沉”

所形成的状态是“坐腿掖胯”;

通过上身的旋转;

将腹股沟这条缝隙掖住;

由于膝盖固定不动;

在脚底就会产生一种“拧劲”;

通过下沉将重心坐在实腿;

将给地面的力最大化;

地面给实腿脚掌的反弹力也会最大化。

所以通过实腿的脚掌;

可以感知“旋转下沉”是否正确和到位。

比如,虚实不清时或者旋转下沉时屁股先跑了;

重心就坐不到实腿上;

就会感觉不到地面的反弹力;

又比如,在上身旋转下沉时实腿膝盖晃动了;

那么脚上既不可能产生“拧劲”;

地面的反弹力也会晃跑掉。

三,检验“隐性重心线”是否垂直?

欲保持身体的立身中正;

由百会至会阴的这条人体重心线就要垂直于地面。

虽然这条隐性重心线看不见摸不着;

但从脚上可以感知到其是否垂直。

当这条线与地面垂直时;

两脚踏在地上平而实;

脚掌受力均匀;

否则就要从身法要领上去找病因。

四,检验脚底是否有根?

  练习太极拳讲究“心气下沉”或“力沉脚底”;

脚上才能有根;

上盘轻灵,下盘稳固。

所谓“力沉脚底”;

就是将人体自身的重力沉到脚上;

任何关节都不受力;

除了要做好松肩垂肘、含胸塌腰以外;

两胯的内收内合是关键。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做到了“力沉脚底”?

就是感觉自己的两脚踏在地上实不实;

两条腿象两根大弹簧。

  不刻意追求结果,反而收获的更多。

无论你练拳处在什么阶段;

多从脚上找感觉都会有收获;

日久可以养成自我检查;

自我纠错的好习惯。

 楼主| 发表于 2018-9-26 15:24:5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盘练太极拳的“一虚三实”!
太极拳论里有“一虚三实”的说法。
即:心虚;
丹田实,腰劲实,脚根实。
何为心虚?
就是心静;
一无所有,而无杂念也。
当排除一切杂念后;
就能全神贯注地练拳。
心虚之人能胸怀若谷,气度宏伟。
这里的一无所有预示着无中生有。
虚则心静,心静则意专,
意专方可练拳。
一虚则四体皆虚;
但不排斥三实;
即丹田实,腰劲实,脚根实。
这是虚与实的辩证法。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所以说:太极拳也是哲学拳!

何为三实?
即足跟实、腰劲实、丹田实。
足跟实,力产生于脚;
脚是力的源泉。
源泉必须要充实。
足跟怎么实?
两脚扑地才能实;
怎么两脚扑地;
十趾根内扣抓(扑)地则足跟自然实。

腰劲实,腰是全身劲力传导的枢纽。
腰要实,但关键点是要活、灵;
因为它是枢纽;
如果不活,不灵;
就会上面的下不去;
下面的上不来。
练拳的目的之一就是活;
灵活,放松的目的之一也是灵活;
而全身的灵活在于腰。
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腰腿求之。
就是说:行拳走架;
都要从自身腰腿上去找毛病。
只有腰腿灵活;
才能虚实变换。
作为轴心运动的腰部旋转必须松沉直竖;
从而达到腰劲实。

丹田实;
丹田是力产生的发动(电)机。
丹田实则气足;
气足则力足。
丹田朽则气不充;
气不充则力不足。
如何做到丹田实?
一曰聚 ,二曰运。
丹田气就是通过一聚一运而得来的。
聚 ,就是一个小周天;
运,就是一个大周天。
我们练内家拳时时刻刻要使丹田气充盈;
合而不流。
通过练拳达到内外气合一。
外气者呼吸之气;
内气者,丹田之气。
一呼一吸,一开一合;
虚实互换。   
丹田是阳元之本;
气力之府也。
欲精技艺必健丹田。
丹田就是一个发动机,一个银行。
总之,心虚则四体皆虚。
三处一实则四体之虚者皆实;
此谓之虚中实也!
只有做到一虚三实;
则才能突出一个整字;
或者理解为透。
足跟实,那是力产生的源头。
腰劲实,这是力传导的枢纽。
丹田实,它是产生力的发动机。
四体皆虚才能达到真正的紧;
这个紧的基础和前提是松。
心静意专;
才能做到精神集中;
劲力才能整齐划一;
才能体现出真正的精气神。
 楼主| 发表于 2018-9-26 15:39:24 | 显示全部楼层
修练太极拳:
静者,拳也!
思者,悟也!
一套拳的时光,
便决定人的一生!
每天喜欢一个人静静的练拳;
享受整个练拳过程的每一个拳势。
享受运动养生的高深境界。
平淡,没有什么不好。
安静,多了一种观摩世态的感悟。
每天的早上;
有点清凉的;
大自然的微风轻轻的吹过;
静静的站桩在阳光下;
很喜欢这种感觉。

有人问,为什么这么喜欢练拳。
因为喜欢拳的感觉;
一种很奇妙的感觉;
一种内心和形体的自然美。
在拳的世界里;
喜欢享受每一种对立与不同:
柔与刚、动与静;
快与慢、心与意;
意与气,气与力;
手与脚,肩与胯;
肘与膝,多与少。
每一种拳势所给予不同的体验;
可以完全体会着拳势的各种变化。

有人问,什么是好拳?
只要你喜欢的,就是好拳!
每一种拳,都是好拳。
其实人生就是这样:
喜欢的,就是好的。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感;
你认为好的;
他不一定这么认为;
如同别人的方法;
适合别人的;
不一定适合自己的。
不然,即便自己认为很好;
可是当自己用的时候;
同一样的事情;
同一样的方法;
结果也不同。

有人问,应该怎么样选择自己的拳?
主要是看自己想要什么样的拳;
如果自己没有一个定论;
盲目跟从,往往会让你容易迷失。

人,首先好看清自己;
看清了自己;
才会了解需要的是什么;
什么才适合自己。
每个人都会面临选择;
当自己没有决定的时候;
不如退一步静思;
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喜欢拳:
喜欢拳的包容;
喜欢拳的睿智;
喜欢拳的自然…运动、
健康、养生、自然美。
凡事莫强求;
静思三思路自宽。
三人行,必有我师;
多看、多想、多悟。
心诚侧灵!
静者,拳也;
思者,悟也。
静心,悟道;
观人,观己,观心……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