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1 12:47:4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盘练太极拳下盘的“九原则”!
步法、还是步法:
盘练太极拳需要;
其根在脚;
主宰于腰;
形于手指。
五行运行皆在步;
一身要基定于足。
步不稳则拳乱。
走步是盘练太极拳基础和先导。
步法动,全身才能动;
步不动,其他无从动。
否则,定会被动失势。
第一、 起落要轻灵。
这是步法的核心功夫。
掌握好轻起轻落、点起点落;
缓起缓落的步法原则。
既要把握“猫步”中轻灵、柔和、敏捷;
无声无息、“软着陆”的特点;
又要领会“迈步如临渊”时;
思想高度集中;
关键是领住大椎!!!
才能有轻缓、窥探;
随时可以收回、迈出的精神。
同时还应匀速、连贯、绵绵不断。
否则,既会影响步法的任意互换;
又会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
第二,落脚的方位要准确。
这是检验拳式是否规范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每个动作都应按照基本要求;
把脚落到应落的位置。
准则是“四正四隅”。
即东、西、南、北四个正方向为基本方位;
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与正东、正西方向线
形成夹角45度者;
为中间方位、为斜方向。
在四个斜方位中;
还有两种情况:
一是在套路行进方向线左或右;
成夹角约30度者,称作“稍偏××”;
二是夹角小于30度者,称作“偏×”;
这是以“八卦”“五行”来表示太极拳定势的方位;
也是太极拳独特的人体空间定位坐标。
既符合人体机理活动规律;
又能使动作变换自如。
因此,行拳时必须朝
上述四个正方向前进、后退;
或某个斜方向斜进、斜退,不可偏离。
如失于准确,则会造成
“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错误。
第三,提脚的高度要适中。
原则是“进步宜低,退步宜高”。
低是贴近地面;
高为不超过踝骨。
这就应特别注意步法转换时摆胯的高度要适中;
并保持一致。
不能过高过低、忽高忽低。
同时还应注意:
上步脚跟铲地;
退步脚尖先行的原则。
也就是说;
进步时,前进脚脚跟先着地;
然后逐渐平稳过渡到全脚踏实;
退步时,后退脚脚尖先落地;
然后逐渐平稳过渡到全脚踏实。
侧行步(横移步);
前脚掌内侧先着地;
然后逐渐平稳过渡到全脚踏实。
第四,两脚间要保持一定的横向距离。
间距的宽窄;
应以便于身体重心转换为原则。
也就是说,不论进步或退步;
要使身体重心尽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
由原来的支撑脚转换到另一脚。
一般的横向间距是:
虚步10~30厘米;
弓步20~30厘米(野马分鬃同肩宽);
马步约为本人2—3脚长。
前后两脚一定不能站在一条直线上;
或左右交叉绕步。
并步时,两脚平行;
间距10~30厘米;
成小开步,不可靠的很紧或成“八字形”。
第五,步幅大小要恰当。
步大,进退摆放不能随机应变,
容易被动失势;
步小,不利于松腰、落胯,
内气下沉和重心稳定。
因此,脚步大小应以脚步舒展;
重心稳固、不过前过后;
迎送相当、转动灵活为宜。
第六,两脚要虚实分明。
这既是太极拳运动中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一个重要体现;
也是对步法的一个基本要求。
一处有一处虚实;
处处总此一虚实。
看太极拳的起势和收势
就应该体现偏沉则;
其余动作无时无刻不在一虚一实;
一实一虚的转换中进行。
习练者要靠意念的引导、
姿势的开合、
重心的移换、
呼吸的配合来调整实现。
具体做法是:
以腰脊命门穴为轴心;
腰向左转,身体重心移至左脚;
成为支撑脚,左脚即为实;
右脚起辅助支撑作用,为虚。
反之,腰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脚;
成为支撑脚,右脚即为实;
左脚起辅助支撑作用,为虚。
二者交替进行。
如此,手足才能得其用,攻防才能得其宜。
步不分虚实的就是“双重”现象的行拳。
第七,脚的运行路线要清晰,要走出弧形。
走弧画圆是太极拳独特的运动方式。
它以修练者的脊柱为轴心;
手上有圆,脚下有圆;
进是圆,退是圆。
各式各样的弧和圆贯穿于每个拳势之中。
因此,不论进步或退步;
两脚都应根据“先收后开”的轨迹运行。
不可直来直去,有棱有角。
都应先把后脚收于支撑脚的内侧;
然后再向左(右)侧前方上步。
倒卷肱则是先把前脚收于支撑脚的内侧;
然后再斜向左(右)侧后方45度角撤步。
这样就自然形成“月牙形”或“弓背形”的弧形路线。
这就是非圆即弧太极拳的运动轨迹!!!
第八,脚步要稳固。
这是步型的核心,也是实现各种技法的保证。
迈步如犁行地,落地如树生根;
腰如蛇行,步如粘。
只有根基扎实,身体平衡;
上肢、躯干才能灵活多变。
这就要求习练者注意做好:
(1)开胯圆裆,两腿对撑,扩大底面;
(2)身体重心的转换只能随步的变换而移动,
步法不变,重心不能变;
(3)换步前必须先换重心;
只有在支撑脚控制好重心后,
才能将另一脚提起;
(4)支撑脚必须五趾根扣地。
切忌“掀掌”“拔根”减少支撑面。
第九,脚的动作要与上肢动作密切配合;
协调一致,一起进行。
做到身随步走,步随身移。
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步到、身到、手到、眼到。
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全身协调。
不能步走身留或身走步留;
各行其事,上下脱节。
步动身随手方到,
打人动步方得妙。
手到脚不到,鬼也打不到;
手脚一齐到,金刚也跌倒。
总之,太极拳的根基在脚;
先有好脚,才有好拳。
只有充分认识脚在太极拳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经常注意桩功、行步锻炼;
打好步型、步法基础;
加强腿部支撑力和柔韧性;
才能提高拳技水平。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1 14: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盘练太极拳的节节贯穿:
节节贯穿是什么意思呢?
不是脚和手到位的时候两头的拉伸;
是你身体的各个关节都要空开;
有了向下松沉的气势;
再通过脚下的反弹力;
一节节贯穿上来;
由腿而腰;
由腰而通达两臂。
往前走的劲一定要往下沉,
往后撑,才能圆活。
前后连贯上下应。
要求外形与内劲的传导要连绵不断;
不可有棱有角;
处处圆活饱满。
尤其是在接连的地方不要有断续;
每一势做到位之时;
就是下一势的孕育和开始;
从内劲上讲:
掤劲是贯穿始终的;
不要一个搂膝拗步做完了;
外形和内劲松懈软榻了;
再从头做下一个搂膝,这样练是错误的。
太极拳时刻都是饱满圆撑的;
这样才叫环环相套,处处是弧线。
“前后连贯上下应”;
这个“上下应”说的手和脚要说上话,你答我应。
腰胯松沉下去;
脚下的反弹力上来;
通过腰腿的传导要到手上;
中间只有各个关节松开了;
才能使得劲力不至于在传导过程中损失掉;
反而要使之有个翻倍加速的过程。
这个就叫做“上下应”!
这是太极拳整体性的表现;
讲究全身关节和肌肉的协调一致;
不能弓步到位了,手还没到;
或是转腰了,劲力却传导不上来;
这些毛病都是不能够做到节节贯穿;
处处相随,上下呼应而导致的。
太极拳所有的动作;
主宰都在腰;
无论前进后退,左转右转;
全部在与腰。
腰不动手脚动,都是空的。
因而学拳的时候就要学腰怎么转动;
怎样以腰带动手;
练拳的时候;
要做到有手似无手,
全是腰在走。

身体还有一处的关节最为难控制,
那就是髋关节。
控制好两个胯对练好太极拳来说十分重要;
也是练拳者最难攻克的一关。
两个胯始终要保持水平;
不能一高一低,或者歪斜;
始终要平稳圆活。
单腿承重时;
胯根要外旋里收。
不能使胯根跑到脚跟的外侧去。
胯控制好了;
腰才能灵活转动;
身法才能中正安舒。
胯控制不好,
一切劲力也无法自如传导;
身形上也不雅观。
上下相随:指肢体在做动作时的整体协调性;
脚在什么位置,手在什么位置;
时时刻刻都有个照应;
都讲究协调一致。
就像节奏一样;
劲力贯通的每个过程都是自然放松;
舒适圆活的。
感觉到别扭的时候;
就是节奏没有掌握好,乱了方寸。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1 14: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想练好太极拳:
应该注意以下的问题?
一、①太极拳的力主要是结构力。
②这种结构力,最重要的来源 是大地的反弹力。
③要想得到大地的反弹力,就要把自已的身体结构调整到和大地连成一片!
④自己身体自重要全部沉于脚下;
脚踏实地,脚上吃上力,腿脚蹬力;
才能借大地之力,得力源之力,得反弹之力而上传。
⑤要得脚下力源之力,就要调整好自身的身体结构!
关键就是松胯坐胯合胯!!!
就是胯要会动会转会沉!
否则无法感知与大地连成一片而获得的大地的反弹力!
二、1、胯,贯通上下,起着上下传导力的作用!
②胯,将力沉之脚下,又将脚下大地的反弹之力转输并转換到四肢梢节。
③或说由胯骨带动骨脊,节节贯穿,以身带手,由”筋骨发力”;
发的是“筋骨力”!
④,第一段讲的是”蓄劲“,得的是大地之反弹力。
⑤是“发力”.发的是”筋骨力”。
⑥胯是关键,贯通上下两力;
胯的运行结构对,就能得到”力源”的大地”反弹力”:
胯的运行结构对,就能将力源之力转換成筋骨力发于四肢梢节。
离开了坐腿合裆两胯旋转,下盘上盘,就无法形成上下一劲!
三、简单说,一句话:
身体上下劲道的贯通离不开俩胯!
因此,练好‘胯的旋转,下沉,坐腿,
合裆和两胯的重心移动’至关重要!
两胯两胯偏沉依次走!
太极拳的一切机关尽在腰胯间!
所以,不练好以上这些功夫;
想练好太极拳就是一句空话!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2 08: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拳身体上下劲道的贯通离不开两胯!
因此,练好‘胯的旋转,下沉,坐腿,
合裆和两胯的重心移动’至关重要!
两胯偏沉依次走!
太极拳的一切机关尽在腰胯间!
所以,不练好以上这些功夫;
想练好太极拳就是一句空话!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3 17:29:24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拳这九个想法会使你进入误区:
一、与其他武术差不多的想法。
其实,太极拳与其他门类武术相差太多了。
如果你试图用其他武术的思维方式去指导学习太极拳;
就一定是离开了太极拳本意了。
这种情况多见于一些过去多年来爱好武术;
具有相当功底而改学太极拳的人;
他们总是要用以前的知识做参照来理解太极拳理;
这就先给自己头脑中设定了一个尺子;
这么学太极拳,是非常辛苦而不入正途的。

二、不求甚解,差不多就行的想法。
有的习练者认为,自己是锻炼身体,不想去打人;
不用去想那么多,差不多就行。
仅仅一个念头,你就不是差不多了;
而是会差很多,连路都差了。
太极拳一定是以太极的道理为指导的拳种;
不知道这些道理,就不能正确练习太极拳。
这个理不是书上写了就能看明白的;
不是师父说了就能听明白的;
而是要开动脑筋去思考。
没人给你讲,你是弄不懂其中道理的;
有人讲了,你不思考不揣摩也是达不到真懂。
只有不断实现对太极道理理解的深化;
才能实现太极功夫的深化。
那些一知半解就不再深究的人;
只能是在太极拳大门外游弋了。

三、不分层次,急于求成的想法。
太极拳的道理是分层的;
初学者、老学者都要对应自己的情况去学习。
分阶段练习,稳步前进才能真正进步。
超越阶段,急于应用,急于练高级功夫;
不仅事倍功半,而且还会弄出问题,影响身体健康。

四、弄虚弄玄,云里雾中的想法。
有的习练者,东风来往西走,西风来往东走;
自己没有成型的思路,难以走上正路。
太极拳是一门对身体非常有益的高级武术,这是我们首先要清醒认识的。

五、热衷于外形,忽略内里的想法。
全国都练太极拳,可是很多人都在外形方面下功夫。
比赛标准舞蹈化,集体练习体操化;
太极理念口号化,配乐排队娱乐化。
太极拳普及的结果是却是很多人离开了太极拳灵魂的东西。
太极拳好,就是好在他是内家拳;
好在通过系统的对太极内功的练习;
养身而健身,从而靠机体综合能力的提高而减轻以致根治那些常见的、
不好治疗的、令人非常痛苦的、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
而热衷于腿摆多高,动作多美;
实际是在远离太极拳实际功能。
悲哀的是:全球多少亿的人都在练太极拳;
而真正知道怎么练太极拳的人还是很少的。

六、忽视悟道,埋头苦练的想法:
一些习练者相信“苦练出真功”;
以为只要自己舍得下功夫就能练成真功;
其实这是一厢情愿的。
功夫与道理是相连的关系;
讲在嘴上的是道理,用身体做出来的是功夫;
不懂的道理,身体也做不出来,懂了的道理才能练到身上。
苦练是需要的但是这不是唯一的;

首先要明理,知道自己在练什么;
为什么这么练,达到什么目的。
其次要懂法,知道练习的具体方法;
这个办法不是自己想的而是有传授的。
最后才是苦练。
明理、懂法都需要师父的传授;
很多人以为靠视频靠看书就能学到真功,这是可笑的。
说一个例子,相同的药方治相同的病,
在不同的人身上的效果是不同的。
练习太极功夫,各人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
需要老师根据你的情况告诉你练什么,这叫做“调”。
像调钢琴一样。

七、沉迷於招,忽视劲的想法:
太极拳学到具体用法阶段;
大家都会对其巧妙的各种用法着迷;
有些人就要走上练招而忽视练劲的歪路。
太极拳各种五花八门的用法;
其实都贯穿了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法的劲路的应用;
体现了粘黏连随不丢顶的太极劲的特点;
其灵魂是对“劲”的系统认识、高度的敏感;
随机的变化和独特的内功的综合反应;
一切就是念头一动。
练招与练劲,二者的分水岭
就在对“舍己从人”的理解和重视上。

八、争强斗胜,贬人夸己的想法: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么奇妙;
作为一门高级武术的太极拳;
要求他的习练者不能争强好胜;
不能看不起他人,不能骄傲自大。
你不信这个道理吗,那你就练不上真正的太极功夫。
其实道理并不深奥,太极拳是非常客观的拳;
他的道理建立在非常客观的看待事物的基础上;
“无过不及”短短4个字,做到何其难;
你要争强你就过了,过了就不行;
老过就练不上,就是这么回事。
当然,不及也不行,但是不及还会有人帮的,危害最大的是过。

九、贪多求全、以多为好的想法:
太极拳界竟然有这样的观点,什么是高手?
各式太极拳都会就是高手?
有的习练者追求会很多套路;
似乎各种太极拳套路都会打是一个很高的专业目标;
但是这些人忽视了一个基本的道理——多不等于精;
多了似乎不精是一定的。
任何一式太极拳套路都不多;
看着这样的习练者;
兴致勃勃演练着多种具有着重大缺陷的太极拳套路;
深深的敬佩他的精神;
非常可惜他的时间;
如果专心练一个套路,成就会不知高过现在多少;

有以上这样的想法爱好者就会进入误区;
把盘练太极拳不知不觉就练偏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5 14: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套路可不是用来表演的!
太极拳有没有入门是有标准的。
在行拳走架时松静沉稳,气势浑厚饱满;
全身溶为一体,行出整劲;
开合缠绕招式纯熟;
精神领起,内气鼓荡;
一动一太极。
做到这些才是拳化上身;
这只是入门第一步;
后面还有更高的东西要练。
可叹有多少人练了一辈子,连门都没有进。
不要追求感觉,那是虚幻的;
也不要奢谈懂劲神明。
太极拳是实实在在练出来的;
也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十三势总劲为“中”;
太极拳的理论基础是中庸之道。
立身中正是超越所有要领和技法的总纲;
不能曲解,钻牛角尖。
太极拳技击要做到得机得势;
力无虚发,发力须注意时机:
1,对方露出空档;
2,对方被你控制,已无法变招;
3,对方被你牵动拔跟,已处于失势;
4,自己处于最佳发力位置;
因为太极拳发力求个平衡,
故发力后自己还是保持中正;
不给对方有机可乘。
万一没击中,只要对方未变招前连击;
不要有抽回的动作;
一松就打;
如对方已变招,则粘上去,走化。
注意松沉。
一个开合完成,接松沉;
心气连身体下落到跟。
再接下一个开合;
动作间断开,以意相连;
交代得清清楚楚。
什么是松?
在内功未练成前是做不到真正的松的;
功有多少,松有多少;
大松者,有强大的内功也;
所谓一有百有。
练得圆活了,自然就松下来了。
这也是推掉僵劲的一种方法。
如何练出功夫?
主要还是从拳架中来;
练出沉劲,整劲;
练功首先把拳化上身;
这需要5年左右时间;
故短时间就有这样那样感觉的都是错觉;
真正经络通了是没有感觉的。
技击无非力度,速度;
太极拳也不例外。
力度就是功力;
速度就是神经反应。
太极拳浩瀚的理论和修练方法最终是为此服务的;
千万别陷在“松懈”的陷井里出不来。
太极拳套路不是表演;
也不是练几个技击动作;
它是领悟太极拳内涵的一个过程;
是一种修炼的方法;
心浮气燥之人如何解得!

套路练习非常重要;
它在运动中内气默默运行,聚散鼓荡;
形成浑厚的太极内功。
通过套路练习;
熟练掌握千变万化的规律;
应用到技击实践中去。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5 14:5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太极拳就像在写一本书:
封面是师父给的;
内容是自己写的;
厚度可能不完全由本人决定;
但精彩程度却是自个创造的;
有些人用10年的厚度;
写的只是一套拳;
有些人用了30年、50年的时间;
却还不知道太极拳的松为何物;
人生如拳,拳如人生!
当我们写完太极这本书的时候;
人生也就这样;
从起式开始到收式而结尾。
我想:最开始的部分;
用的最多的是问号?
那里记载的是我们刚开始;
对招式的练习和人生的迷茫;
接着就是很多的惊叹号!!!
你已经懂劲的部分;
是你最值得留恋的日子。
当你使用更多的句号时。
人生渐渐趋于平淡;
也是当你懂得了什么是:
人生如拳,拳如人生的时候;
每个人的这本书精彩程度;
不在于书的厚度;
也不在于外表的装帧;
而在于如何?
把你独特的精彩留在书中;
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
一人,一拳,一世界!
太极拳练习久了;
总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体悟:
其实有的时候练太极和读好书一样是最美的。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
虽然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
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
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
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同样的,你练过的太极从来不会欺骗你;
他们沉淀在你的精气神中;
你的改变谁都可以感受到。
练太极与不练太极的人;
隔一天看,没有任何区别;
隔一个月看,差异甚微;
隔一年看,差距明显;
但也似乎没有实质区别;
隔五年看的时候;
就是身体和精神状态上的巨大差别;
等到十年之后再看:
也许就是两种不同的人生。
所以说:再忙,也要练一套太极拳!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5 15: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练习太极拳需要盘练好基本功:
沉肩坠肘、气沉丹田是练太极拳的基础;
不要贪多求快。
欲速则不达。
所谓太极拳的基础通常我们强调是:
1)姿势正确;2)步法稳定;
3)动作舒展;4)柔和缓慢。
比如:练拳的预备势很简单;
两脚并拢,身体自然直立;目视前方。
左脚左开步,与肩同宽。
这时要求练者的姿势沉肩坠肘,气沉丹田。
什么是沉肩坠肘?
是指练拳者不使肩抬起;
乃使肘下沉以运转;
则肩亦连贯自沉。
现在看到的是练了多年的太极拳的人们
在习练中存在架肩与纵肩的错误动作姿势。
就是因为架肘必扛肩!
沉肩坠肘,气沉丹田;
凡是练太极拳者都知这一学练的基本要领。
但练起来就忽略这个要领。
学练太极拳起势看似很简单;
然而在起势之中包揽了太极拳法的要领。
有不少练太极爱好者只注重拳架的磨炼
而忽视了预备式的内含;
因而太极拳往往难上一个层次。
预备式是定调子。
如同弹钢琴之前先选定基调一样;
开头基调定得是否恰当;
影响着演奏整部曲调成败。
太极拳盘架子之前;
其基调定的如何;
关系到演练整套架子的成败。
若基调定的过高,易使架子轻浮散乱;
若基调过低则使架子滞重沉闷。
调高低如何?
可以根据练者的健康,情绪状况来选择;
或高或低,或快,或慢。
高明的拳家总是十分谨填选择其基调的。
预备势的内含:
练太极拳应使身容正直;
即虚领顶劲就是头容正;
不俯不仰,不偏不斜,虚虚领起;
若有若无,精神贯注;
大椎领起,如有绳悬;
所以也叫“顶头悬"。
含胸拨背,要有虚领顶颈相配合;
拨背是向中拨,含胸向下拉;
如果没有虚领顶颈向上提挈;
身形就会前倾。
虚领顶大椎穴也轻轻鼓起上提之意;
从而对全身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预备势要做到“心静","体松"。
“心静"就是在练拳时;
思想上排除一切杂念;
使精神贯注到每一个细小的动作上;
做到专心练拳。
以保证用意识引导动作;
使意识,动作和乎吸三者紧密结合;
同时,使大脑的其它部分处于抑制状态;
消除局部工作所引起的疲劳;
达到全身上下,内外,全面锻炼的效果。

所谓体松,是指在练拳时;
全身的肌肉、关节和内脏都保持自然,舒展的状态。
练拳要求松是舒松是为了消除拙力;
而不是瘫软无力。
是松的自然。
松是姿势正确,周身协调;
动作舒展,转换圆活的基础和保证。

气沉丹田。
丹田有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
上丹田在两眉间印堂穴。
中丹田称“绛宫",在胸部膻中穴。
下丹田在脐下小腹部相当大的一块;
包括关元,气海,神阙,命门等穴位。

太极拳的意念活动主要是集中在动作上;
而气沉丹田则是为使小腹充实;
下肢稳固这样在盘练拳架中才能做到坚实稳定;
因此要求练拳者诱导得气的主要部位!
如练拳者纵肩,架肩达不到气沉的要求
影响气血运转全身。
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
不仅练的体形;
而重要练的是内功运转气血;
达到健身的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6 11:3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太极拳的掤,履,挤,按:
搭手即掤,此掤一般是微侧身子,目视对方;
这是掤到的位置:
松柔,随顺,亦可听到对方的劲力。
一等;雄浑,粘牢。
二等;浑厚,有沉粘。
三等:厚重,有压力。
四等;重轻,有变化。
以下则有顶,有呆,有夯,
有飘,有滑,有木之感;
总之是粘不住,有蛮力之象;
雄浑之劲何处来?
苦练巧练,持之以恒练就的。
没有基本功何来整劲,震劲,松柔透劲。
首先看是一个“随劲”;
随对方劲大小,深浅,高低,
而变化的劲。
具有不丢,不顶,粘连粘随性质的。
具有丈量,试探,全方位等特性;
所以它符合;力由脊发,植于根,
发于端的条件。
根的作用在于反弹和运化;
没有地面的作用;
劲是集中不起来;
也运化不掉的。
对于根,梢,力点;
对于身法,腰腿能力,平衡,基本功都是无以复加的。
如撬棍原理,四两拨千斤就名之实归了。
真正的太极拳功夫是比较注重这方面内容的。

履是一个反映劲:
是对对手的反射;
原理在于不顶,随顺劲;
是听劲的结果;
其结果还真不能丢了,不丢不顶,
不拨,不抽是履劲的直实内容;
沾连沾随才能尽享主动;
履劲要轻;
就在于随,顺,柔,圆,化,引;
要在不知不觉,无声无息中完成;
引进入空,牵动四两拨千斤是最实的写照了。
也是后发制人,后发先至的太极意蕴。
履中的变劲和劲变是一个巧劲;
往往带有挫,引,勾,挂,抓,带,刁等手法结合。
单手,双手,内臂,外臂,内腕,外腕;
甚至手指都会用到;
劲也在各部位转,各部位灌。
履不简单,简单之履成不了太极真谛。

挤——太极拳是化打结合的功夫;
棚是功夫丈量的话;
履是以化为主的技术;
那么挤就有攻击性了;
是化即是打的呼应了。
松其实是一种境界,是功夫的写照;
不是意识所能控制的。
假如意识能控制的话;
太极拳早就可以登堂入室走在格斗前列了。
挤的难度在于前手的垫;
前手一定是垫的作用;
很松随的垫,一点不紧的垫;
能随时劲变的垫;
只有这样后面的挤才能真正挤出劲;
挤具有双手轮换的挤,
或变履后再回到挤。
所以挤劲是个复合劲,劲变劲。
是个攻击中又要兼备防守转攻的劲;
这样就形成了绵绵不断的劲势了。

按是挤的孪生兄弟;
也是化打结合的连贯劲;
以柔化而施以按劲;
在难以撼动的情况下可致柔顺对方顶劲;
化解后再贯注进去。
按的形式多变多样;
随势,顺势是其主要内容。
尤其是引进落空后的顺势是最有效的。
按可用长劲,也可用劈雳劲所谓劈雳是震劲;
用掌根突劲,也称作毫厘劲;
短而雳,震荡,鼓荡,内发劲。
棚履挤按是太极拳里四隅,以势得名;
他们是一个整体;
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有连续,连贯的特点。
能巧妙地运用这四款劲
是太极拳的基本,不容易的基本。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6 14:32:2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盘练太极拳稳静松软练真功:
太极拳稳静松软练;可以练成五种功夫。
1.稳静松软着练拳,可以长灵机。
2.松软着练拳,可以练成一身柔软;
无论对方如何来;
我都能毫不抵抗的随机应变的给走化过去;
如行云流水干干净净地将其化掉,绝不拖泥带水。
3.松着劲练拳;
可以使脚下松沉稳固;
腰腿上有弹性的力量;
无论对方用多大的劲冲来;
我可以柔动之力给其化掉;
我的两脚是有根的,绝不会被冲动。
4.松软着练拳;
可以有丹田的沉着之劲;
可以无论在任何形势之下;
我的气意始终是沉着的;
绝不会使气意浮起。
5.松沉着劲练功;
可以使胆力充实;
无论在任何情形之下;
我的心胆是坚强有力的;
我有沉着之心劲;
入里透内之心劲;
一定可以将其摧毁。
如真的沉下心气练功夫;
其身势就特殊的庄严伟大;
其五官面目就显见一种非常庄严的气派;
正大的神气;
有令人感到神圣不可侵犯之威势。
此所以自古以来;
练武的人士多有忠直侠义之风也。
轻灵虚妙的功夫;
是稳重沉着的功夫中出来的自然轻灵虚妙;
而不是初练时就找轻灵虚妙的。
如是沉着稳重的功夫尚未练到成功就找轻灵;
那就成了浮漂而不是真正的轻灵了。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这就是说在不发劲时是百无所有,
也就是极柔软也;
在发劲时,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集中所有之劲打来;
这就是所向无敌,极其坚刚也。
在练功时,一定要摒除杂念;
松腰坐胯,空肩垂肘;
主宰于腰;
然无论进步到如何阶段;
也是要刻刻注意的。
修身致用妙无比。
一手一势要作到好处;
要作到优美;
这样子就进步快;
如偷工减料的练法,是自欺欺人也。
如能练到优美,别人看见也感觉一身舒适;
精神愉快可爱;
其呼吸是要舒适自然,
如以水泼在地上,
水自然的就会低处流去也。
斯时若不自然的呼吸配合动作开合,
就不舒适、不自然、不顺劲;
故不要去注意。
是将身势放松;
使气自然而然的自己落下去到丹田的。
不但如此,就算是精神意思也要安定于丹田;
盖腹部全身的发力源动处;
所有各种的发动全赖于腹部的气的鼓荡;
如腹部丹田的源动力不鼓动;
身上便无力量发出也。
由丹田发布于全身各部;
不过以丹田为主宰也。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