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7 10: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好太极拳的韧劲:
你的“太极”也就真正是拳了!
太极拳不是简单的肢体运动;
学好有最主要的三个劲:
整劲,柔劲与韧劲。
由散入整,化僵为柔,因柔而韧;
构成入门三步曲。

整劲:周身一体;
要动一起动;上下相随,内外相合;
这就是“六合”——
内三合——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
与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凡动必起于足下,运于腰胯,达于四梢。
无论站桩还是行拳;
都要认真,按规矩练拳,一丝不苟;
增长下盘力量,为整劲创造物质条件。
练整劲首先就是要把
“弹拱结构”这个架子搭好;
也就是身背五弓!
把基础打牢,把拳练顺。
其次,要把眼、身、手、步诸多方面搞顺;
孰先孰后,孰主孰从,了然于胸;
自然举手投足皆规矩。

柔劲:在整的基础上;
把周身的关节练松活;
也就是“柔性节点”;
每处关节都练成双向的弹簧;
既可压缩又可拉抻;
而且伸缩自如。
这样,原来练出的整劲就不僵了;
顺劲放长,成了活劲。
练柔劲最主要、最关键的是放松;
真正松下去了,自然会柔;
而这又只能在前面整劲修练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没有整劲,基础不牢;
结构不稳,力量不足;
东倒西歪,还要为平衡忙碌时;
想松也松不舒服。

韧劲:也可叫逆劲、粘劲;
劲练整行活了;
还要增加力度,力求饱满;
这就要在顺劲放长的基础上增加韧性;
做逆劲锻炼;
给自己的顺劲加码;
好象在水中行拳;
又好象空气是非常粘稠的;
行起来有阻力。
这既靠意念引领;
又可实际感受。
无论身体整体上向什么方向运动;
由于弹簧的作用
总有体内的一股力量在与其对抗;
它虽然不是主要方向的力;
但是起着稳定、控制、调节的作用;
有点像直升飞机尾部那个起平衡作用的小螺旋桨;
没有了它,飞机就会打转转,根本无法飞。
太极拳里的逆劲的作用要远比之大;
没有逆劲人只是一块失控的木头;
而有了逆劲就是一个有机整体;
具有极强的自我组织能力;
不断调整自我
以保证动作效益的最大化。
逆劲又像磨刀石;
磨得越好,发出去的顺劲越大;
越自如、越整齐。
顺逆合化,只有顺、逆两劲合了;
才称得上是真正有劲了。
韧劲不是一开始练拳就能有的;
它是在练好整劲、柔劲的基础上;
才能练出的。
练拳要“先求舒展,后求紧凑”;
舒展就是练顺劲;
把架子练开,行整齐;
把周身抖擞活;
把劲放出来;
紧凑就是练逆劲;
把架子行结实;
把周身控制住;
让劲聚得起、放得出。
只有又舒展又紧凑了;
才能叫韧。
有了韧劲;
太极拳也就真正是拳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7 13:4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盘练太极拳的两胯偏沉的运动规律:
盘练拳架时需要两胯偏沉依次走;
两胯旋转时需要1、逢动必沉。
这个“沉”,就是松胯下沉。
2、胸向变化与两胯旋转的关系:
身体向左,旋转左胯;
身体向右,旋转右胯。
这与步型、步伐和虚实无关。
3、胯不动,手不动。
“以胯带手”。
胯动手不动,是身手不协调;
胯不动而手动,是妄动。
4、胯走后(下)弧与下弧相结合;
大圈与小圈相结合。
胯走后下弧;
即实腿一侧松胯下沉后胸向发生了变化;
胯走下弧,胸向则没有发生变化。
这里所说的圈,即松胯下沉后;
身体上身旋转的角度。
5、重心移动;
一般情况下都是首先旋转实腿一侧;
6、胯走后(下)弧时;
两胯各旋半边;
两胯左旋右转与重心移动必须同步,不可分家。
7、旋左胯,左手为实手;
旋右胯,右手为实手。
8、步伐转换:动步之前;
要先将重心百分之百稳固在实腿;
再将虚脚收回;
其方法就是实腿的旋转下沉,坐腿掖胯。
开步:旋转左胯开右步;
旋转右胯开左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7 14:3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法门,动静随心;
往来运气,贴背而行;
前进后退,虚实分明;
起落转换,随遇平衡;
顺截引放,守我虚灵;
太极本无拳,动时求平衡;
敌来以空象,手去用潜能。
虚时形无体,实到体有圆,
舍己从人事,由己意缠绵。
太极功夫,一有全有,一无全无!
后三分之二的功夫只有从上下相随求得;
还只有在前三分之一纯熟之后才能练!
因为前三分之一纯熟之后才会有:
运转丹田劲不散,形浩然、真力聚;
急应缓随心等闲的素质!
悟阴阳以养性学懂理论知识;
领会虚实变化规律;
一点一滴,一丝不苟;
遇物受形,随遇而安。
真柔者水也;
一招一式走架子,象流水一样游动自然;
使自己在任何状态下都可以走得过去;
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会产生相适应的状态;
这便是水能随遇平衡的适应性、包容性和无形无象。
至于刚,简而言之就是水的冲击性太极拳练到纯熟时可以形成劲浪;
用水浪做比喻应该是最恰当的。
行拳如在白云中;
人自无心拳亦同;
月透白云云影白;
白云明月任西东是属于无为而为的东西!
这种状态下出来的东西,一定是好东西!
做到意之所动、气之所指、神之所往、
它们互为因果,不可分割!
这才是我们真正所需要的"内力"!

修炼太极拳需要知道:
掤劲---自己活动的房子;
是用来承受对方施于我的劲力。
改变对方劲力的方向,
改变对方劲力的作用点!
这就是 "活动的房子"(掤劲)的作用。
掤劲这个活动的房子,是一个球体。
我们练习太极拳,就是调整好我们的房架(骨架);
使我们自己这座房子(棚--自己这个整体劲);
能经受得起风雨.认真揣摩,装饰好自己这座房子;
练习到纯熟时,以手为门,以天为盖,以地为基;
腰为总管,八面玲珑!门可以随意开合;
不存在丢、顶的意念!
太极十三势中"掤、捋、挤、按、采、冽、肘、靠、进、退、顾、盼、中定";
掤劲是根;
没有掤劲;
其他劲法就无法产生;
中定劲是所有劲法的载体;
中定劲表现在平衡、稳定;
我们走拳架的时候是追求运动中的平衡和稳定。

掤、捋、挤、按、开合、浮沉。
一片竹叶静静地长在竹梢上;
雪花一片一片堆积在竹叶上;
竹叶静静地承受着雪花的重力;
随着重力的方向慢慢下沉;
终于雪花落下,随后竹叶恢复原样。
在这个过程当中竹叶静静地长在竹梢上;
中定劲就有了,从接上雪花到雪花落后;
棚劲始终不丢,顺着雪花的重力的方向运动。
这里是"捋劲"不对雪花有任何反抗,也不逃避。
整个过程轻松自然,从接上雪花到雪花落下;
是开的过程,雪花落下后到竹叶恢复原样,是合的过程。

象一块布时,薄到无厚,水性随心;
象一个球时,浑然一体,圆活自如;
象一个洞时,其形莫测,如临深渊;
所有这些感觉,都是在我们自己所给的条件中形成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7 14: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修炼太极拳需要知道:
掤劲---自己活动的房子;
是用来承受对方施于我的劲力。
改变对方劲力的方向,
改变对方劲力的作用点!
这就是 "活动的房子"(掤劲)的作用。
掤劲这个活动的房子,是一个球体。
我们练习太极拳,就是调整好我们的房架(骨架);
使我们自己这座房子(棚--自己这个整体劲);
能经受得起风雨.认真揣摩,装饰好自己这座房子;
练习到纯熟时,以手为门,以天为盖,以地为基;
腰为总管,八面玲珑!门可以随意开合;
不存在丢、顶的意念!
太极十三势中"掤、捋、挤、按、采、冽、肘、靠、进、退、顾、盼、中定";
掤劲是根;
没有掤劲;
其他劲法就无法产生;
中定劲是所有劲法的载体;
中定劲表现在平衡、稳定;
我们走拳架的时候是追求运动中的平衡和稳定。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9 11: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如何提高太极拳的悟性?
所谓悟性是指在太极拳的学练中;
就是对拳理拳法的理解、感悟;
以及在练拳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紧密程度。
练太极的“悟”性不是天生的!
有几种方法可以参考提高“悟”性:
A:勤练、勤看、勤思及勤问。
太极拳习练者常常会问?
如何才能练好太极拳?
练好太极拳要有三个基本条件:
第一是要有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决心。
第二是要有明师的真传实教。
第三是拳友要有较高的悟性。
第一个条件是内因,是主观因素。
第二个条件是外因,是客观因素。
第三个条件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综合因素;
也是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一、悟性的具体体现在:
对拳理拳法的理解、感悟;
以及在练拳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紧密程度。
在某种程度上练拳的水平,就代表着悟性的高低;
也就是说能练到哪种程度,就可悟到哪种程度;
“悟”在有些时候也代表一个人的学识水平。
对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
通过看书、拳论和有关箸作;
能对其中的道理有较深刻的理解;
并能同拳架盘练很好地结合起来;
我们就说这人的悟性较高。
反之文化水平较低,拿着书看半天不知所云;
更说不上在拳架盘练中的运用,能说他的悟性高么?
“悟”在另一方面还体现在对教练授课时所讲道理的接受程度。
对有些人来说,教练的话就像“刀子”;
只需讲一遍或纠正一次;
身上的不正确部分就被“砍”去;
以后再不出现;
并且能举一反三的自觉纠正其他动作中的类似毛病;
我们说这人的悟性真高。
而对另一些人来说,身上的不良动作
就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野草一样;
纠正多少遍也难以改正;
我们就只能说他的悟性比较差了。

二、“悟”要求有一定的基础:
“学而知之”,是学在先而后知;
是要有学的基础;
然后才会有知的结果。
在文学创作中有一个名词叫“灵感”;
对它的解释是“知识的积累;
和对事物感受的激烈碰撞迸发的火花”;
只有我们经过艰苦努力,不断地练习;
拳技达到一定程度;
有了相当的基础之后;
对明师讲的拳理才会有比较明显深刻的体会;
认识和理解;
逐渐领悟其中的深刻内涵;
而且是随着功夫的不断增长;
体会和认识也会有阶段性的提高。
所以一定要把功夫下在平时;
打好坚实的基础;
日后才有悟出拳理的可能。
有些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自己不刻苦练拳;
功夫当然不会有长足的进步;

三、“悟”在勤:
要想提高悟性,就要时时留意,刻刻在心;
这就是“勤”:
勤的表现有四个方面:
(一)勤练。
功以久练而后成。
按步就序,循序渐进。
只有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
功夫才能不断进步;
不能跨档越级,急于求成。
(二)勤看。
看,不是只看书、看碟;
还要多次、认真地看明师的动作示范;
来比照自己的动作;
找出不足并尽量纠正。
在观看拳友练拳时;
要看到对方的优点,对照自己的不足;
要注意“挑”出对方的毛病;
来验证自己对这些动作的认知程度;
在日后的练拳过程中;
或有人给予指点时;
才有可能会恍然悟道;
在不知不觉中,悟性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这也是提高悟性的先决条件之一。
三)勤思。
在多练的基础上,还要多思考;
要充分发挥我们大脑的思维主功能。
在习练过程中还要理论联系实际。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这都是要对一个动作有了较深刻理解的基础上;
再通过认真思考才能做到的。
如外三合的要求就是上下协调的体现。
四)勤问。
理不明,延明师;
路不清,访良友。
不能自己闷着头练;
有不明白和疑惑的地方;
要即时向别人请教。
练一段时间还应该请人给看一看;
看是否有不妥当的地方。
明师不可能随时随地都能遇到;
但良友却随处可寻;
只要虚心向拳友请教、学习;
同时对别人练拳中的问题也要抱着真诚的态度;
说出自己的看法;
帮助拳友共同提高。

四、“悟”的虚实:
悟有虚实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人心的虚实;
另方面是动作的虚实。
人心的虚实。
人心的虚,是心要空虚;
就是在练拳时不存任何杂念;
平心静气,不急不燥;
做到“身居闹市如入无人之境”;
不受周围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干扰。
虚中有实,是说练拳时要专心致志;
真心实意的练;
心里要时刻注意按明师的教导去做;
注意与理论相结合。
人心的实,是指做人要真诚、老实。
俗话说“火心要虚,人心要实”;
火心要虚,就是说炉火的中心要留有一定的空隙;
以便空气流通补充氧气,火才烧得更旺;
人心要实,就是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只有真心实意的去学,才能学来真本事。

实中有虚,就是说有了真学的决心;
还要有虚心的态度;
这样才能更好地接受来自方方面面的意见;
自己的进步也必然会快一些。
不能因为对方年青,或者学练的时间不长;
就不肯曲身下就,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这也像吃饭一样,不是厨师也能嚐出饭菜的味道。

动作的虚实。
动作的虚;
是指我们在练拳时:
要用意不用力,自然呼吸不憋气。
这样一些应有的感觉才会“应运而生”。
动作的实:
是指练拳要扎扎实实的练;
不能空比划,应付差使。
要认真地把每个动作(包括每个细小的动作)
都做出来并且作标准、作到位;
认真体会每个动作中应有的感觉;
从中领悟明师的教导。
动作中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是指练拳时要虚实分明,虚实结合。
要从心里明白每个动作哪地方该虚;
哪地方该实;
啥时候该虚,啥时候该实;
以及虚实转换等;
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并且在练拳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
这样离真正的悟就不远了。

以上是我对“悟”的一点粗浅体会。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拳艺功夫更差;
谬误和疏漏在所难免;
这里只是想履行一个门童应尽的职责;
为各位拳友开启一扇大门;
希望各位拳友在给以批评、指导的同时;
发表各自高见,为丰富太极文化;
推动拳理的研究和探讨。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9 11:3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歌诀!
1、桩功谣:
周身放松百会领,立身中正背下垂1。
手抱人儿心温暖2,乳头落到腹股沟3。
臀部向后往里裹,尾闾定要找鼻尖。
血压高来要注意,手心向下与脐平。
低血压者要记牢,手心向上如抱物。
正常两手须相对,大腿小腿力点找。
练时要想外三合,每天坚持功效好。
注解:1背下垂指上下拔背
       2意念两臂掤圆即不紧也不松
       3意念松胸

2、行拳歌:
向前行来胸前涌1,一伸二展定势撑。
向后移动背靠山,前手必须顶住人。
出步托胯膝下蹲2,后胯顶着前胯走。
前胯对着前膝找,前膝再来对足尖。
外发内动催意生,肛肌一松气下沉3。
屈缩收蹲舌要卷,开展发放把舌顶4。
光想放松不顶用,孰能生巧自然松。
有松有紧阴阳变,内外合住太极功。
行而不运真太极,物我两忘效果好。
注解:1胸前涌指整体移动
       2托胯膝下蹲指松胯松膝
       3肛肌一松气下沉指尾闾松沉
       4屈缩收蹲指蓄劲,开展发放指发劲

3、热身功法:
热身运动头部先,左右摆完旋着转。
单肩转完双肩旋,肘要前后来扭转。
腕部也要正反绕,定胯以后双臂摆。
然后腰部划个圆,胯要前托再松开。
脚踝松开正反走,大步压腿正前侧。
马步站立云手做,从低到高上下起。
控腿抱膝依次作,然后控腿旋脚腕。
认真操练身体热,静心修炼成正果。

4、练眼神:
练功必须练眼神,左右来回摆二八,
然后斜角对着练,再来一个U形转。
眼神贯注心不乱,手动眼随神气现。

5、八法要诀:
掤劲两臂要撑圆,内动外放不丟顶1。
内在气血松要沉,然后再用放松撑。
捋要轻来向自引2,掤劲不丢才能行。
错觉产生力变化,意到劲到人就倒。
非挤即靠松到头,必须贴着人来走。
胸打后背眼远视,前胯后胯对着找。
虚实相对人难立,不知不觉人倾倒。
按用手领劲往前,后蹬前弓鼓命门。
胯沉头顶进人身,按好就随要人命。
採时手轻意念重,松肩沉胯往下松。
身法中正眼有神,有下有上劲自生。
掤住一展就是挒,手脚相分劲相反。
脚蹬地来手托天,横向使劲人后倾。
人在近时肘劲发,劳宫肩井合出肘3。
手找肩来住前打,肩找手时向后走。
靠劲玉枕扛大包4,打靠必须肩胯合。
眼神靠点成直线,挨着就松弹劲生。
注解:1不丟顶指虚灵顶颈
       2向自引指顺着对方力的方向引过来
       3劳宫、肩井指两个穴位
       4玉枕、大包指两个穴位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9 14: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是文化拳;是自然拳;是哲学拳!
它的拳理深奥,涉及的知识面极广。
对太极拳的理论认识理解到什么程度;
再通过下功夫苦练才能达至什么程度;
否则只能是架子;
1、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
德有多高,功有多深。
学习太极拳,首先要先学会做人。
尊师重友这一点非常之重要。
没有八辈子德行的人,学不好太极拳。
要别人的东西不好;
得让别人主动给你东西。
要想学到东西;
必须把自己放在最低的位置;
永远当小学生。
只有这样,才能学到东西,使你从中收益。
2、定位:
学习太极拳首先要给自己定位。
人与人的自身条件不同,有的体弱多病,有的身强体壮;
所以合理的定位,最终取决于一个人的心态。
3、要读书:
太极拳行好了,能行出“韵味”。
而这个“韵味”正是拳理的体现。
不但要看拳理拳法,而且相关的书,都应该看一看。
比如:易经,中医的经络学等等。
学拳除了你的师父之外;
不要忘记你的另外一个老师——书。
要想你的拳自己练得舒服;
别人看了享受,那就到书里找答案吧 。
4、学拳要会学,多练,多问,多看; 
太极拳,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集易经,中医经络学说;
它是很抽象的,有些东西难以用文字和语言来表达;
没有明师的口传身授;
只凭自己看书是学不成的;
必须在师父的指导下;
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吸取,才会学有所成。
师父教拳的时候;
每说的一句话,一个动作;
都要明明白白,不懂就要问,不要装懂。
练拳的时候,不要怕别人看;
偷练不可取,一旦添了毛病,就不好改了。
“学拳容易,改拳难”就是这个道理。
“不会就学,不懂就问”这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学拳不能关上门自练;
不问也不看,要多看别人练拳 。
刚学的时候,你会认为谁练得都好,好在哪?不知道;
不好,又说不出道理;
这是因为你对拳理没有认识;
随着你工夫的不断提高,逐步地;
你就会有自己的见解;
能选择性地看,阐明自己观点。
这个时候,说明你的拳术有了进展;
好的取之,变为己有;
不好的就当是自己的毛病,不能再犯。
学习太极拳要在“练”字上下功夫;
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捷径可走。
但是,必须按规矩练;
理论联系实际地练,才会有所收获。
有些人认为“拳打万遍理自现”就是多练;
这话不对,有个前提,那就是:规矩。
功夫下得再多,不按规矩练,白练;
时光不会倒流。
5、学拳要明白“会练会养能成功”的道理:
三分练,七分养”。拳练得再好,不会养也会前空尽弃。
练拳要方法得当,方法不当,也会有损自身健康。
每个人自身条件不同;
但练拳必须围绕一个宗旨:
“顺其自然”。不要勉强做一些动作。
“满身是汗,防风似箭”。
明了这个理,你就会知道怎样来保护自己了。
6、老师的重要性: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话不假;
可是,拜什么样的师父;
直接关系到你学拳的“质量”。
有的人练了一辈子拳不懂什么叫“丹田内转”;
更谈不上怎样转了。
“丹田内转”是太极拳的精华;
不练丹田练什么呢?
这样的人只能说练了一辈子花架。
同样是健身,质量当然不同;
回馈你的自然不一样。
如果你拜了这样的人为师,
你不是白白浪费时间吗?
所以不能盲目的拜师;
要多走,多看,多问;
找一位即明拳理,武艺又高的人来做你的师父;
说穿了就是文武双全的人。
让你以最短的时间;
最快的速度,掌握基本要领;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走弯路。
7、不能贪多,少而精:
做人不能贪,学拳也是如此。
容易得到的东西,不是好的东西。
一套拳学会容易,学好不易。
一套拳研究透了;
别的拳只是形式而已。
所以练一套拳就要练好,练精;
真正让拳理在你的行拳走架中体现得淋漓至尽;
把自己熔融到大自然之中;
达到一种境界,进入一种状态。
真正体会到有病去病,无病健身;
到了这个时候,太极拳回馈给你的就会是健康的体魄和享不尽的人间快乐。
8 、不断提高拳的质量:
人不能总停留在一贯水平上;
要不断地上进,有进取心。
练拳也是如此,每天都要有一定的收获。
刚刚学会一套拳,你会很得意;
其不知,那只是刚刚打开太极拳大门的一道缝隙;
有很多很多的内容需要在拳架中完善,充实。
练功其实是很苦的;
要有耐力,有毅力;
真是时间加汗水。
付出就会有回报;
付出得越多,回报的越厚;
这也是阴阳的关系。
练习太极拳,要多注重过程;
不要太去注重结果。
保持这样的心态反而结果来得要容易些。
因为,它在过程中以一点点地积累了起来;
不经意间,成功的大门就敞开了。
所以学拳的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
一步一个脚印,一天一个台阶;
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充实。
9、要学出兴趣,学出自信!
武术是一门形体艺术;
要把练拳当成一种艺术享受;
陶醉其中,而不是例行公事,一种负担。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0 18: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盘练太极拳需要做到的“七微含”是什么?
练拳过程中如何为了更好地放松
把太极拳十要完美融入到练拳中去;
身体七个部位要做到微内含。
一:下颚微内含:
这个内含不是下颚主动向后收回;
而是大椎领起带动下颚向后收;
如此促成太极拳十要之虚领顶劲。
喉头为第一要义。
下颚微内含后;
不仅神态庄严大气;
而且起到保护喉头的关键作用。

二:肩窝微内含:
肩窝处在主躯干与上肢肩关节的连接处;
是肩窝微内含自然形成含胸拔背的要求;
促使上身得以放松。

三:肘窝微内含:
为了体现用法把上肢伸直;
岂不知这样反而会引起肢体紧张;
力量发不出去。
肘窝微内含后;
引发出沉肩坠肘要领的体现;
使得上肢前节有力;
促进了整劲的形成。

四:掌心微内含:
掌微伸、指微曲、指缝稍离;
这是太极拳掌型的关键所在;
做到掌心微内含不仅体现出太极拳含而不发;
大气饱满的特点;
从养生角度看同时做到了便于气血周流到四稍;
真气不外泄,内气吞吐自如的状态。

五:胯根微内含:
太极拳的松腰胯也就会水到渠成做好。
练拳时很多拳友会有膝关节疼痛的现象;
如果做到了胯根微内含可以起到保护膝关节的作用。

六:膝窝微内含:
膝窝与膝盖是身体阴阳对称的两方面;
膝窝微内含后促使小腿更好地得到放松;
下肢富有弹性。
比如在做弓步时后方腿切记不可蹬直;
尤其在做单腿支撑直立和旋转时;
切记不可蹬直膝关节。

七:脚心微内含:
由于脚时刻承载着全身的运行质量;
所以脚心微内含能否做好;
对全身整劲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
实腿时脚心微内含;
可以起到吸盘的作用;
同时脚背拱起承载身体重量。
虚腿脚心微内含;
可以使下肢彻底放松,
气血周流而不息。

以上七个位置;
在太极拳里被形象地描述为七星:
即头、肩、肘、手、胯、膝、脚。
顾在三前、盼在七星。
充分说明这七个部位的重要性,要时刻关照。
这七个部位做到了微内含;
就会使我们身体的放松进入一个崭新状态。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2 16:49:3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盘练太极拳增强拳架韵味的几种方法:
看太极拳的韵味;
一是从健身的角度看他行得是否和顺通达;
动作是否舒展大方、刚柔相济;
能否做到动如行云流水、静如春风拂面;
达乎生理之快感与精神上之享受相贯通。
如此则既有利于养生养气;
更有利于养神养意,颐神健体。
在这个层面上:
可不必刻意追求动作的规范和标准;
根据个人自身的情况,多一些随意性;
以顺遂、惬意和舒适为主;
以自我感觉舒服;
自我体验美感,即自娱又娱人即可。

二是从竞技的角度看他在赛场上演练的得分高低。
在这个层面上,主要取决于演练者的技术水平
是否符合竞技的规范要求以及裁判的评判尺度。

三是从内涵的角度看他行得是否有韵味。
看有的人行拳,越看越有味;
有的人乍看有味,细看无味;
有的人看一眼就不想再看,根本就没有味。
这就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拳味”就是太极拳的一种内在的“韵味”。
何为“韵味”呢?
太极拳的韵味一是要有看头,值得观赏;
从根本上讲,就是要符合拳理拳法。
实则遵乎规矩;
继则化乎规矩;
终则神乎规矩。
在我行得天花乱坠;
在人自然拍案惊奇。
前人传下来的诸多拳理拳法
是实践经验的积累
和总结与理论结合的产物;
凝结着诸多科学合理的因素。
我们行出的拳若合乎这些规矩和原则;
就自然具有了科学性和合理性;
当然经得起推敲和琢磨。

二是要有内在的功力支撑。
功力深厚者必然气韵饱满;
轻灵稳健,腾挪闪展,应物自然;
自非初学者伸伸胳膊、踢踢腿
或者所谓“太极操”演练者能做得到的。

三是要有文化内涵。
行拳之欲抑先扬,欲扬先抑;
其间天机活泼,极有情致。
若拳无情致,如木偶人一般。
怎安能见其生龙活虎,
令观者眼欲快睹,
口中乐道心中愿学?
在这里所说的“情致”;
应该即是我们苦苦追求的“韵味”之核心。
这种“韵味”应该是最高层次;
它最有深度、最富内涵也是最难量化的;
是太极拳的精髓和灵魂;
是练拳人一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所以,仅仅好看、舒服还不够;
更要有味道、耐看、耐琢磨;
有了味道,会更舒服、更好看。

怎样去追求、修炼这种“韵味”呢?
首要就是要学习和掌握拳理拳法;
认真领会和践行经典拳论中的原理、
原则和方式方法;
学规矩、守规矩、脱规矩、合规矩。
尤其是初学者,更要不折不扣;
原原本本地尊重和遵循这些基本的理法原则。
其次是要注重内在功力的修炼;
决不能停留在“画道道”、
“太极操”的水平和境界;
既然同样是学拳、练拳;
在明师的指导下就用心去练;
这样才能增长功力;
同时也会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

三是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与修养。
太极拳是自然拳,文化拳,哲学拳;
其博大精深的拳学体系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只有具有良好文化素养者才能真正领会和掌握。
所以,我们要多读书、多体验;
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自有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同样拳有文化味自然更加饱满深沉。

四是要用心练拳,入情入景,情景交融;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阳春烟景;
着着则山明水秀。
游人触目兴怀;
诗家心怡神畅,真好景致。
拳景至此,可以观矣。
太极拳修练者也要像诗人那样善于融合;
创造一种意境的美感;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把自己融进去;
也把所有的人融进去;
首先感动自己;
然后感动别人。
把太极拳真正行成“功夫拳”;
“文化拳”、“哲理拳”;
“美学拳”和“健康拳”;
让人越练越爱练、
越看越“有味”的拳。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2 17: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好太极拳意到、气到、力到才是根本元素:
太极拳原来是不分门派的;
为了纪念老师,后学者才给太极拳加上了姓氏;
出现了几大流派。
太极拳的本相是浑圆;
练不出浑圆气,
球柱状态就没有;
根本就谈不了“四两拨千斤”。
所以,盘练太极拳就应该
在追求太极本相上下功夫。
现在,练习太极拳的人很多;
但是,练的不得法;
不仅不能健体强身,反而会造成伤害;
更不用说练出功夫了。
所以,练太极拳要讲究方法。
要练好太极拳;
首先要搞明白什么是太极。
太极就是天地,宇宙;
太极就是浑圆。
天地在旋转,宇宙在运行;
浑圆之气也在运行旋转。
可以说,太极学是最高的科学。
天地是大宇宙;
人体是小宇宙;
人体也是一个太极。
所以,人体的运动;
要符合天地这个大宇宙的规律;
也就是要符合自然规律太极原理。

要练好太极拳;
首先要用心意去练。
人是有思想意识的;
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意识,练拳也如此。
老拳谱总讲“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
太极拳是意气运动。
其次,练习太极拳要做到松柔缓慢;
圆活自然,轻灵舒展。
这里,最重要的是要放松。
不要用拙劲、僵劲练拳。
第三,练拳要注意呼吸开合。
不要憋气、努气,要轻松自然地呼吸;
仿佛和天地融合在一起;
吸纳宇宙中的精微之气,滋养丹田。
以上三点,其最根本的是要用心意去练拳;
所谓“意到、气到、力到”
就是全凭心意用功夫练拳的结果。
练习太极拳,要会练会养,练养结合;
这样才有益于健康;
最后练出太极拳功夫。
盘练太极拳的几个原则:
一、慢练为养,快练为伤。
慢练时,人的气血能跟得上意识和动作的运行;
能做到意到、气到、力到;
快练,则气血跟不上,
这样对健身不利,也难出功夫。
所以要慢练。
二、柔练为养,刚练为伤。
练太极拳要用意不用力;
要柔和缓慢地练;
这能够使身体充分放松;
有利于气血的运行;
用拙劲刚练,伤气伤血,有害健康。
三、舒练为养,缩练为伤。
身体舒展,精神放松;
能使气血运行到四肢百骸;
浑身紧缩着打拳,动作僵硬,
不利于放松,当然有害健康。
四、圆练为养,方练为伤。
练太极拳要动作圆活,没有凸凹之处;
这符合人体的运动规律;
能够舒活筋骨;
反之,则对肌肉、筋脉有损伤。
五、中正为养,歪斜为伤。
太极拳的首要要求就是“立身中正”;
身体中正,气血贯通;
否则,身体歪斜,气血不通,有害健康。
六、心静为养,心乱为伤。
这从现代医学也能得到印证;
人长期心情烦乱,肯定会造成各种疾病。
所以太极拳要求心静慢练。
七、和练为养,怒练为伤。
练太极拳时,要心平气和。
如果生气发怒时练拳,则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八、练意为养,练力为伤。
练太极拳讲究练意;
因为意到、气到,力自然到。
练力,则伤筋骨,伤气血。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