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5 15:47:1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盘练太极拳如何放松:
太极拳的放松是手段,不是目的。
练太极拳时不能放松;
一般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个是意念上没有放松;
一个是肢体上没能放松。
意念的不能放松一般比较容易理解,就是紧张。
盘练太极拳时,思想上一紧张,动作就僵硬。
所以盘练太极拳首先要做到
思想上不紧张,要顺其自然;
这样就能在意念上放松。
盘练太极拳时要求的肢体上的放松;
一般人不理解;
以为不用力,
软软的就是放松了;
以至于拳架就是松软、松懈。
这是不符合太极拳的要求的。
其实,肢体的放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太极拳在肢体上的放松要求是:
骨骼、肌肉、关节、韧带的拉长;
太极拳要求动作舒展大方;
充分拉伸各个部位的肌肉、韧带和关节。
人体在动作舒展的时候;
肢体才能放松;
这样有利于血液循环;
能做到气血顺畅。 
要做到放松;
不仅需要明师的指导;
自己也要不断练习,细心揣摩。
练习太极拳,既不能僵硬,也不能松软。
人体的各个部位原来是分散的;
通过放松,使肢体各部位成为一体;
节节贯串,劲力由脚而腰,达于手指。
运动的保健功能就是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太极拳也是这样;
在放松的状态下;
气血就畅通无阻,充盈四梢;
长期修炼,就能增长功力。
通过练拳,对自我也会有一个了解;
能体会到气血的畅通;
掌握身体的平衡。 
盘练太极拳要先按照规则要领去练习;
不要想着放松。
按照规则要素;
把动作做得规矩标准了;
以后再求意念上的放松。
只有动作熟练了;
自然就能达到放松的要求;
规则就是“虚灵顶颈,含胸拔背,
气沉丹田,周身一动无有不动”。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5 16: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有没有入门是有标准的。
在行拳走架时松静沉稳;
气势浑厚饱满,全身溶为一体;
打出整劲;
开合缠绕招式纯熟;
精神领起,内气鼓荡;
一动一太极。
做到这些才是拳化上身;
还不是高手,只是入门第一步;
后面还有更高的东西要练。
可叹有多少人练了一辈子;
连门都没有进。
不要追求感觉,那是虚幻的;
也不要奢谈懂劲神明。
太极拳是实实在在练出来的;
也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十三势总劲为“中”;
太极拳的理论基础是中庸之道。
立身中正是超越所有要领和技法的总纲;
不能曲解,钻牛角尖。
太极拳技击要做到得机得势;
力无虚发;
发力须注意时机:
1,对方露出空档;
2,对方被你控制,已无法变招;
3,对方被你牵动拔跟,已处于失势;
4,自己处于最佳发力位置;
因为太极拳发力求个平衡;
故发力后自己还是保持中正,
不给对方有机可乘。
万一没击中,只要对方未变招前连击;
不要有抽回的动作;
一松就打;
如对方已变招,则粘上去,走化。
注意松沉。
一个开合完成,接松沉;
心气连身体下落到跟。
再接下一个开合;
动作间断开,以意相连;
交代得清清楚楚。
什么是松?
平时老师要求的松实际是表面的松;
在内功未练成前是做不到真正的松的;
功有多少,松有多少;
大松者,有强大的内功也;
所谓一有百有。
练得圆活了,自然就松下来了。
这也是推掉僵劲的一种方法。
如何练出功夫?
主要还是从拳架中来;
练出沉劲,整劲;
练功首先把拳化上身;
这需要几年时间;
故短时间就有这样那样感觉的都是错觉;
真正经络通了是没有感觉的。
技击无非力度,速度;
太极拳也不例外。
力度就是功力;
速度就是神经反应。
太极拳浩瀚的理论和盘练方法最终是为此服务的;
千万别陷在“松懈”的陷井里出不来。
太极拳套路不是表演;
也不是练几个技击动作;
它是领悟太极拳内涵的一个过程;
是一种修炼的方法;
心浮气燥之人如何解得!
套路练习相当重要;
它在运动中内气默默运行;
聚散鼓荡,形成浑厚的太极内功。
通过套路练习;
熟练掌握千变万化的规律;
应用到技击实践中去;
太极拳之奥秘就在套路中。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6 14:3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发力时需要的是“大形过位”;
就是步要过人;
身要过人;
手要过人;
整个人要过人;
步要过人:前脚要超过敌人的后脚;
你的步要把敌人掀起来、趟出去。
身要过人:把自己的重心砸在敌人的重心上;
要把敌人砸倒、撞飞。
手要过人:要把敌人打穿、打透;
打的是后脑、后心,而不是脸、胸。
真正打惯了实搏的人;
反而极力避免不必要的切磋;
因为如果水平相近;
一旦动手,精神激荡;
杀机一起,很难控制;
谁也不能保证对方不突出杀招;
最好的办法就是先下手为强。
实搏只能从实搏中去体会;
没法教、也没法训练;
蛇形或太极拳的斜飞;
在切磋的时候;
可以用肩撞等法把对方发出去;
证明自己的步法、身法、贴身发力比对手要高;
但如果是实搏;
就可以有拆骨剪手,肘打,撩阴,戳眼,刺喉等用法;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打人如拍球,要体其意。
眼神须活,但看注敌身中心重心一线。
手上的劲碰到哪就往哪扎进去。
旋转身体就是把身体摆顺在后面顶着水泥块;
躲在水泥块后面望前迎着走。
这得把整劲练到份上;
手上有极绵软极刚硬的状态。
不是极绵软和极刚强的转换,
只要转换就是人为的是破体之力。
打蜡烛能够锻炼人的穿透力;
在练习时,不能用手扇风;
必须用拳头打出去;
这是练习集中力量;
跟力量大小无关;
力量越集中,灭蜡烛的距离就越远。
真正的高手不在有多大力量;
而在于能集中多少力量。
手之练法可备油灯一只;
中置三股粗灯芯一束,
点燃后对准火舌击之;
始则火舌有晃动之象。
日久功深,手到即灭;
然后将灯芯加粗。
站立距离愈远,功夫愈深矣。
其握前臂一抖后;
突觉有一过电的感觉;
由前臂而起直逼心脏。
不过用粗缆绳握其一端;
每日抖练,功久自成。
透劲的诀窍便是一个震字;
无震便谈不上透,搔痒而已。
透劲的秘诀在于攻击者巧妙发力;
发力后引起对手自身身体产生反弹,
并由此产生震荡。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8 15:35:54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拳理明
四面八方求方圆
有意无意在心性
筋骨中正气势盈
一个盘字几经年
得意认真身心全
量化功效岁月间
身心健康待明天。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0 09: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站桩,动静结合;
宁练筋长一分,不练肉厚一尺;
筋软筋长延年益。
真言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多读半句为过,少看一页为失。
由简入繁易,因繁入简难;
一切大道皆平常;
一切平凡皆非凡;
拳学亦然!
站桩是从生活中来;
我们要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
这样才能大道至简,很容易入门。
太极生活化,生活太极化。
站桩是个宝,生活离不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0 09:59:08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拳需要立身中正:
立身中正的关键在尾闾中正;
有尾闾中正神惯顶一说;
盘练太极拳如何保持“尾闾中正”呢?
“尾闾”是脊柱的最末端部分。
这里有一个生理弯曲;
使其末端稍向后翘。
“尾闾中正”的意思是有意识地使尾椎向内、向下垂;
保待中正状态。
由于尾骨与臀部关联;
因而“尾闾中正”的含义又引申为
泛指臀部不可向后撅起;
应保持向内收敛的意思。
因此,如要做到“敛臀”;
其方法就是必须保持“尾闾中正”。
尾闾中正是关系到身休躯干;
动作姿势能否“中正安舒”
“支撑八面”的准星。
不论是端正的或是倾斜的动作姿势;
都必须保持尾阎与脊椎成一条直线;
处于中正状态。
也就是上下一条线;
更重要的是,
尾阎中正还影响着下盘的稳固;
它同虚灵顶颈、含胸拔背、
气沉丹田、沉肩坠肘;
圆档松胯是相互关联的;
能够统一地做到以上几点;
就可以使躯干、上下肢的内在劲力
达到完整如一的地步。
尾阎中正是一个姿势;
不是一个动作。
还须想到尾间与头顶是遥相呼应的;
在运动时,一面做“顶头悬”
顶头悬就是意想自己大椎有一根绳子系着;
把整个人吊住不往下跌。
一面又能顾到尾阎中正;
整个身体也就能够保持端正了。
那么保持尾闾中正就非常容易了。
放松是关键,留意是窍门。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1 09: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修养修炼自己事
静下心来潜意识
内外相互感照应
寻思过程圆规律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2 09: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高境界的善行,
就像水的品性一样,
造福万物而不争名利。
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
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
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
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
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
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
人生尤如奔流至海的江水。
乐善好施不图报,
淡泊明志谦如水。
太极拳架就是行云流水;
随遇而安;刚柔相济;
拳者如鱼得水也!

学水之善,上善若水。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2 13:2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弹性是怎么来的?
弧出来的。
弧劲,不用位移,零距离抖发。
弧线陡然变直线,产生了弹性。
把自己做成弧,一身六张弓;
把别人当子弹,拳是这么练的。
弧的最大优势在于;
极短位移,照样释放。
原地开弓,做出弧形;
释放弹性,是一种波形能量。
拳有落点,落点有讲究;
是个出变术的地方;
也是转关所在。
可以落点缓刹,阴阳顿挫。
也可以,见弯就抹,逢转即沉。
切记,出劲之时,就是换劲之处。
行拳,就是练弧劲。
弧怎么做,用抻法。
如手臂怎么出弧劲?
定二抻一。
到了落点,用塌劲定住掌腕;
用沉劲定住肩膀;
两边都微微吃住劲;
再用坠劲使肘部下抻。
定住两点,抻中间;
弧劲慢慢就出来了。
抻不能着急;
慢练就是为了找准落点;
抻到位。拉满弓,上满弦。
抻法非常多;
方法合理都对;
练展开劲,用的是:
定一开二。
定住肋弓,脊柱立中;
从肋骨开始,左右抻开;
逐渐整体扩张出弧劲。
曲率,弧形的弯度。
曲率越大,弹性张力越足。
三点之间,两点固定,一点下沉。
掌腕与肩轴,位置不变;
肘部越坠,弧弯越深,弹性越大。
如头不动,膝不动;
腹股沟越深陷,整体爆发力越强。
关节就是点;
动与不动,不是绝对的;
可以互换,且多样组合;
这就是活劲。
越短的距离,速度越高。
速度的频率;
出自弧的弹性;
大的叫抖,小的叫颤。
颤比抖精微;
频率快,更短促。
如一尺以内,能抖两次;
那么一寸之内能颤三次;
这就是越练越精微的道理。
五点扩张,也是弧劲;
只是变了形式,拳理相同。
强度,来自密度和速度。
有功夫,身子密实;
不只是肌肉强悍;
体密度还大,筋柔骨沉。
从里头膨胀出来的劲,叫掤劲!
不是硬撑胳膊。
掤劲,实际上就是弧劲。
弧的弹性,能出变化;
瞬间变线的活儿,都是弧变出来的。
先练弧形,再定落点;
校正曲率,之后弹抖。
开始弹一个劲;
然后练复合弹抖;
也叫叠加弹抖。
高速连续,抖出不同的劲。
高手抖劲,一秒三个以上,劲劲不同。
先捶,再肘,跟着斫,
眨眼释放完毕。
高质量弧,产生高质量弹性。
弧练到高阶,就懂了阴阳;
是一个东西;
刚柔之间,有个东西;
用弧把它引出来,这就是太极。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2 14: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就是脚下的阴阳变动:
太极拳的本质是: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其根在脚
其根在脚,完整一气,上下相随人难进。
太极拳功夫在脚,脚是根。
太极拳的根基在脚;
修炼太极脚是提高太极拳韵质的基本保证。
在太极拳圈子里,
有众多的拳友同道练拳几十年;
将很多时间花在拳上,
拳艺却难得上乘。
究其因,归根到底没有在脚上下功夫;
套路熟练了,功夫仍没有上身。
方向方位失于准确;
腰板四肢僵硬;
说白了练会一套太极操。
操和拳的不同之处:
上下肢各练各的是操;
手脚相合,阴阳变动,上下相随是拳;
是博大精深的太极拳。
拳理拳法是科学的。
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这指的是脚;
脚有可能毫厘之差,谬以千里。
脚下的方向方位极其重要;
毫厘也是差不得的。
如同圆规的心一样;
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脚的盘练:
盘练太极脚之理;
你的身体将成为太极之体。
手是太极手;
脚,当然是太极脚。
视角和思维不适应太极拳之规律规范;
练通太极拳也是困难。
如何盘练太极脚呢?
深入浅出从拳艺的根基——脚说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起式”4动中的第一第二两动;
也就是一阴一阳两个动作。
依太极拳学阴阳变动之规律;
单动为阴双动为阳。
初始学拳明阴阳,少走许多弯路。
阴阳变化:
首先脚腿功夫立柱式单腿重心,即实脚;
尾闾、大椎为上下一条线;
单腿重心实腿实足;
虚腿虚净。
太极拳行功是阴阳变化的松柔动态;
似行云流水的动态运行艺术。
如果没有阴阳变化;
缓练也缺少太极拳的“味道”。
行云流水亦是侈谈。
太极拳“博大精深”。
太极拳博在哪里,大在何方;
精在何处,深在哪里呢?
以脚下变换虚实为例。
双轻:
脚下“双轻”是太极脚技艺的核心功夫;
也是最为精彩的太极脚艺术。
脚下双轻也称“自尔腾虚”。
双重为病,双沉不为病,自尔腾虚。
双浮为病,双轻不为病,天然轻灵;
与浮不等也。
双轻不等于浮,则为轻灵;
双沉不等于重,则为离虚。
若习练太极拳只为锻炼身体;
深研不深研拳理无碍。
如果想在太极拳技艺中探个深浅;
就不能不知轻灵。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
轻灵是打开太极之门的钥匙。
太极拳本不是肢体的活动;
掘井不见水,一世空忙,瞎练。
欲在脚上下功夫;
与拳理相悖不利于修炼太极脚的毛病应予以修正。
像双重、跪膝、浑身是力;
脚趾抓地等都阻碍着手脚的修炼。
每次练拳,两脚松开落地,脚趾关节松开;
日久,脚趾关节要完全松开。
这是太极脚的首要条件;
逐渐松开前脚掌,后脚掌;
全脚板和脚面都要一一松开;
然后向脚下双轻修炼。
在修炼双轻之前;
对太极拳之举动轻灵;
用意不用力有所认识和理解;
甚至认识再认识;
理解反复理解。
练中认识太极拳;
练中理解太极拳;
常练常新,退出本力;
用意不用力的功夫渐渐在动作中反映出来;
此时有一种前所未有的的感觉;
太极拳的“味道”出来了。
脚下双轻的出现;
是在举动轻灵、用意不用力的条件下自然出现。
脚下双轻,难求;
又不是不好求。
请先到五星级宾馆;
在加厚地毯上走一走、站一站;
脚下有一种轻灵离虚的感觉;
请你留住这种感觉;
在练拳时以这种感觉-----
双脚平松落地而不是啋地;
以轻虚的感觉练拳。
这种轻虚的感觉在脚下留住的时间长;
体验双轻,留住双轻。
练拳的每一个动作;
不管阴或阳;
都先松一次脚;
以意引领松脚;
这种松柔、轻虚感;
顺腿而上到顶;
是最为理想的效果。
日久,太极功夫上身;
你便有两只双轻太极脚。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