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3 09:2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和站桩的人在一起,你学会了健康。
和阳光的人在一起,心里就不会晦暗;
和快乐的人在一起,嘴角就常带微笑;
和进取的人在一起,行动就不会落后;
和大方的人在一起,处事就不会小气;
和睿智的人在一起,遇事就不会迷茫;
和沉稳的人在一起,做事就不会莽撞;
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
热爱生活,天天问上。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3 12: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是圆的较量;
是平衡的较量;
圆转的目的还是为了平衡!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平准就是秤。
凡懂太极拳的人都知;
其较技的主要手段是通过:
有上即有下;
有左即有右;
有前即有后等方法和意识;
尽力维护自己的平衡,守住重心;
同时通过刚柔轻重;
虚实快慢等手法去破坏对方的重心;
只要对方的重心被掌控就稳超胜券。
而要不被对方控制重心;
用力不行,用招不行;
反抗不行,逃跑不行;
只能随对方的意图;
劲力的方向大小而及时调整自己的重心;
维护平衡;
并同时体察和感知对方的重心;
以顺势反控制。
因此太极拳才独有:
“舍己从人”;
“沾连粘随”;
“我顺人背”;
“上下相随”等术语。
实际上,太极图的阴阳鱼就是一个平衡图。
首尾相接,阴阳相生;
此消彼长,循环无端;
这也是自然界的法则;
违背了这个“生物链”;
也就破坏了平衡;
就会自取灭亡。
在太极较技中;
我们常看到争强好胜,抢先出招;
死卡硬压,主观乱动的一方总是易于败北;
就是因为没有很好的理解和处理平衡;
肢体上出现了丢扁顶抗和凹凸断续的现象;
被对方充填进来失去了立足之地。
功夫较高的太极拳师并不想用什么招式把对方打出去;
而只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平衡去弥补对方丢掉的“份额”;
在力求达到新的平衡中;
对方因不太配合而失重跌出。
所以,只要自己不倒就行了;
不要想用以柔克刚去克对方。
对方知趣,不来进攻;
大家相安无事就好得很。
当然,功夫高的太极拳家伸手即控制了对方的重心;
要把对方击倒击伤也是极简单的事情。
但太极拳修炼的是心性;
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境界;
是孙子兵法“不战而困其兵”的效果;
非性命攸关不出狠招;
不似其它拳术那样张扬暴戾。
只要不存伤害对方之心;
就是游戏,就是娱乐;
就是健身运动。
太极拳的平衡方法很多;
最常用的是随意平衡和联合平衡
(也有称动态平衡和依托平衡)。
球在地面旋转就是随意平衡;
因而我们不能说球倒了而只能说滚了。
球要在地面滚动其与地面的接触只有一个点;
否则就动不了或不是球。
太极拳要求不犯双重;
其目的就在于此。
但修炼起来有很多要领;
如练拳架时要求有圆的意识;
要求虚实分明等;
非一日之功也!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3 12: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盘练太极拳的四个“铁律”!
第一,逢转必沉:                     
向左转沉左胯,向右转沉右胯;
边沉边转边外撑,要贯穿始终。               

第二,逢沉必领:                           
只要是沉,必有上下的对拉拔长;
上下有了,前后开;
前后有了左右找;
自己的身体始终是个圆球;
走的也是由内而外的撑劲。
所以有沉,就有领;
领起来再找前后和左右。
没有领,找到左右也没用。

第三,逢起必落:                     
两腿在虚实转换中;
一条腿起,另一条腿必落;
不是脚的起落,
而是胯的感觉。
怎么找,就是要端平两胯。
看云手:一条腿起的时候;
领一条腿的胯根要下沉;
这样做的目的;
是为了保证身高没有起伏;
身高不起伏,胯才能守住;
不然起落之间容易漂浮。
逢起必落就是在起落之间找平衡和稳定。                     

第四,逢定必松沉:                           
指在所有的定势快到位的时候;
要向下松沉;
最明显的就是肩胯。
肩一松,尾闾一收;
就感觉有东西把丹田充实满了。
身体重量松沉下去要到两脚脚跟;
不要到脚掌,任何动作都是如此。

四个“铁律”:贯穿在每个动作里面;
这就是起、承、转、合的练法。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3 12:5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盘练太极拳的轨迹:
行拳不合规矩就别扭,就不舒服;
合规矩行拳,放松身心,循序渐进。
日久天长,慢慢感知到每个动作的内动;
动作的合与不合;
觉察到意气运行的微末之分;
感识到虚实的灵换在于意气的灵换;
坚持半年站桩能感知空灵虚空;
身体融化到大自然中去了。
按规矩逐渐感知到太极独特的螺旋劲;
抽丝劲,周身一家。
最终达到较高的境界。
入门引路须口授,
必须肯下苦功夫,
不遇明师不明理,
不得真传也枉然,
不悟不解其中意,
辛辛苦苦几十年。
太极拳是哲拳;
是博大精深的拳;
是终身学不完的拳。
感知太极拳,体味太极拳;
这就是移步意先移;
落步意先落也!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4 10: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意为先;
拳架结构中正间。
外感轻灵内沉重;
虚实变化圆活松。
落点意识领落启;
浑然天成自然变。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6 09:32:09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技术全面,就是守恒。
涵盖性高,就是守恒。
恒,就是兼顾。
练拳,两个字,变术。
拳,变的艺术。
变,就是守恒。
你会变,就厉害了。
变什么?变劲。
只有内变,才出内涵。
结构是为了变准备的。
能变,就全面。
全面,就能守恒。
上得厅堂,下的厨房。
千军万马,下地干活,能屈能伸,这是本事。
一套拳,开合产生动静;
动静孕育刚柔;
说的是一种频率。
频率,就是内劲。
有生机活力的,都有频率。
等速运动,算不算频率?当然。
真做到不容易;
必须内外极差大;
里头特刚,外头巨柔。
不是想象当中的;
一张白纸,非常在功力。
如果里头没有,
外头再怎么活,也是白的;
有没有内功,一眼能看出来。
快慢相间,算不算频率?当然。
这是最常用的,武人必过的一道关。
那么什么是不变的;
不变的就一个字,活。
能拐弯就能活,能活就能变。
式子不改;
但圈的大小,长短,速率,强度;
都可以随心所欲。
不一定是正圆,椭圆也是圆。
常在虚空当中画圈;
你会看到别人看不到的;
那个东西叫规律。
规律之内,规矩之中;
一切变数,就是常数。
右边有个弧,左边也要有。
上头有领劲,下头就虚裆。
左不右来,右不左去;
中线就是鸿沟,不能越界;
否则圆劲有亏。
重心左来,随后往右。
逢沉必转,转换就抹。
前掤手臂,背扩圆劲。
抬手合肘,手按肘开。
什么是合肘,合肘就是裹肘;
肱骨内旋,肘部靠近中线。
光低不高,没有竖劲。
光沉不转,僵圆一个。
行拳守恒,先守中。
中是什么,找找尺度;
大过了,叫抽扯。
小过了,瘪劲不出功。
不大不小,求四个字,松活饱满。
中轴竖,永远立;
再练肩轴活。
胯轴转,重心移,腹部转不停。
中,就是守恒。
不是固守,是各部独立自转;
互不干扰,连成一体。
发力就是,速沉猛透。
点一下刚,当即就松。
绝不把持劲。
再松,再弹,就是刚柔相济。
动也好,静也好,动静之间,最好。
行拳看动态;
一身是球,融合贯通;
二杠互换,波浪行驶。
有缓柔,必有刚疾。
有螺旋,必出捶劲。
有扩张,还要收束。
有动态,就有不动。
动静相间,就要有动,有不动。
虚实,就是守恒。
练出周身相随,
兼顾八方的劲,
实乃太极拳也。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6 09:51:03 | 显示全部楼层
腰痛是肝不藏血,血不养筋。
血到哪里去了?根本原因是肾虚了;
肾主骨生髓;
所以肾虚营养不能很好的供给骨髓,骨髓造血就少了;
造出来的血少了,肝藏血自然而然也就少了;
腰上两大筋得不到充足的血就会僵直缺少弹性;
没有弹性的筋抑制不住骨头,骨头也就容易突出来!
久而久之就是腰间盘突出了!
站桩疏通经络,畅通气血;
通过拉筋,扽筋;
使腰椎大筋拉长增粗,富有弹性;
同时骨头增加了密度;
补充了肾脏的营养;
滋阴壮阳,提高了免疫力和自愈力;
肾脏也强大了;
腰间盘突出通过站桩慢慢的自我调节修复了。
站桩是个宝,拉筋扽筋好。
提高免疫力,不用医院跑。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6 11:34:23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拳需要:
两胯偏沉依次走;
脚腿胯腰腹,偏沉是重点。
越是支撑负荷大的部位偏沉;
对全身的引动效果越明显;
所以要重视下边实脚一侧的偏沉。
1、脚偏沉扎根入地:
脚,特别是实脚;
是地力主宰作用的宾辅;
应通过向下松踏;
与地过电打通;
感受地力,上传地力。
如移重心,实脚在将自己所负担的身体重心向虚脚转移时;
先有一个虚前再实—下的折叠;
再向下松踏—下。
由于胯、骶、腰、脊同时向下松沉的反作用力所致;
脚虽下踏;
脚下的意气却是向上提吸的;
像踩在船上,脚下有虚离感;
为由实转虚提供转机。
当重心移过两脚中间;
原虚脚越来越实的过程中也是向下松踏;
但此踏不同于彼踏。
此踏由于腿脚意气下沉;
脚底越来越充分地接触地面;
有脚如踩泥.逐渐下陷入地的感觉;
好像脚趾缝及脚的周边都沾满了泥巴似的。
2、腿偏沉发动拳势:
身体的移动、转动;
升降皆“发于腿”。
如,重心从偏于一腿移至偏于另一腿时;
先偏沉原实腿发动;
与脚下如踩船相一致,
借地面反作用力;
脚下意气沿腿上升到胯裆;
同时重心滑到两脚中间。
紧接着偏沉新实腿带动;
与脚下如踩泥相一致;
顺着地心引力;
使裆胯意气顺腿向下灌到脚。
再如.左右转身时;
反向一腿内旋沉落发动。
若向左转身,则右腿(膝)内旋偏沉:
反之,若向右转身.则左腿(膝)内旋偏沉。
3.胯偏沉启动全身:
胯是下肢的根节;
具有主宰腿脚运动的作用。
胯又是腰身的底座、根节;
是松腰、转腰、伸腰、缩腰必须的向导。
实胯与腰同为全身运动的主宰;
同为全身所有大小关节运动所围绕的中心;
同为全身意气开合聚散的枢纽;
同为全身运动的“命意源头”、动作开关。
实胯一松(偏沉);
如同打开了电器的开关、水流的闸门;
全身就像通了电,通了水,就活动了。
两胯交替偏沉偏轻;
体内的意气之水电就能不停地循环流动。
胯的下端,与大腿相接之处叫胯底,也叫胯根。
胯底的前侧是腹股沟,后侧是坐骨;
分别掌管着前后重心;
胯底的内侧是大腿根;
外侧是胯轴;
分别掌管着左右重心。
胯底.特别是实胯底四面八方的任何一个部位偏沉;
都会引动重心;
开启全身运动。
一是通过胯底偏沉移动重心。
当重心从偏于一脚移至偏于另一脚时;
应先偏沉实胯;
与之下的松腿及脚如踩船相一致;
引导腰以上借地心弓f力(凭自身重量)气向下沉;
并以其反作用力提吸脚腿意气;
使上下意气聚合于胯裆。
重心同时滑到两脚中间。
然后是偏沉新实胯;
与之下的松腿及脚如踩泥相一致;
以借助地心引力(凭着自身重量)引导裆胯意气顺腿下行;
并以其反作用力支持向上竖腰伸脊;
使意气上下两分;
有点像撑杆跳高时借杆向下撑的反作用力向上起身。
同时重心移动到位。
胯底偏沉有一个细腻地变化过程;
例如,从右坐步重心前移为左弓步时;
按着右坐骨.右大腿根,会阴穴;
左大腿根、左腹股沟的顺序依次偏沉;
从左侧弓步移为右侧弓步时;
按左胯轴、左腹股沟与坐骨、左大腿根;
会阴穴、右大腿根、右腹股沟与坐骨;
右胯轴的顺序依次偏沉。
偏沉依次走,如水贴地流。
二是通过反向--胯内旋偏沉;
与反向--腿的内旋偏沉相一致;
推动左右转身。
如身欲右转,则左胯内旋偏沉;
如身要左转.则右胯内旋偏沉。
三是通过胯底偏沉定势发劲。
每逢一势做完应依次落虚胯、坐实胯;
一则使脚下踏地有力.手上气贯指尖;
二则有利于下一势地衔接。
以落步定势为例;
落虚胯主要指虚胯腹股沟顶端的大筋向下松落,
带动虚胯微向内旋;
坐实胯主要指实胯的坐骨带着腹股沟偏沉。
4、腰腹偏沉为主宰。
全身的总支点、总轴心是丹田的核心部位;
是骶骨之前,膀胱之后夹室内的一个点。
全身许多运动因素都围绕这个点进行整合。
腰骶与小腹也围绕此点反向互动;
主宰着全身运动。
如果把腿比作发动机;
胯就是发动机的开关;
腰就是摁开关按钮的手。
重视并理顺腰胯腿偏沉偏轻;
使之阴阳相济!
这就是行拳必于腰腿间求之的原理。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6 16: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盘练太极拳的“上虚,下实,中间活”!
盘练太极拳,必须分清上与下。
上、下的分界线是腰。
上虚,下实,中间活。
上虚者即“用意不用力”也;
下实者即所谓“其根在脚,发于腿”也;
中间活者即“主宰于腰”也。
一、上虚:
作为一种技击术;
一般而言,多是上身首先与对方接触。
这是攻防的开始。
太极拳的根本原则是“以静制动”,“后发制人”。
这一原则就决定了太极拳在与敌初相接触时;
应采取掩盖我实、探彼虚实的策略。
对应于这种策略的不二法门;
只有虚己待人;以掩己虚实。
虚己,也即空己;
使自己空空如也;
造成敌手对我的感觉是:
如捕风捉影,处处落空。
又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
这就是示人以虚,示人以柔,不硬碰硬;
成功地掩藏了自己。
发挥效用的途径和方法是柔。
人往往追求强大自己,刚强自己。
而事实上,又往往需要先虚柔自己。
虚柔是宝,守柔曰强。
敢示人以虚柔,是真正的强大;
正所谓外柔内刚。
虚己待人,以听准彼劲;
虚己待人是手段,不是目的。
所谓待人,是待人之发力。
彼不发力,则彼之虚实不为我所觉察;
只有当彼发力时;
我才有可能捕捉到彼的发力方向、大小;
这就是太极拳所特别强调的“听劲”。
“听劲”是一种侦察,一种摸底,一种投石问路。
这里正体现了太极拳的高明之处;
不先出手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智慧;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
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待动;
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
手先着力即手如身体之门户,是前沿阵地;
自然要首先与对方接触上;
形成一个着力点。
接触点连上以后,不能盲目用力;
而要求“随即松开”;
就是不施力;
沾连粘随,旨在静听彼劲。
而如果没有着力点;
也就没有后面的听劲。
虚己待人,以化解来力;
通过虚己待人,使彼之力充分暴露;
然后因势利导,顺力牵引;
达到化解彼之来力的目的。
这时我并没有做什么;
似乎只是一种老子所说的“无为”的状态。
但就在此“无为”虚己之际;
彼之行踪已完全为我所掌握;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不顶不抗;
缘彼之来力将彼引向空处;
使彼力落空即可。
太极拳所研究的是用最小的力达到最大的效果。
也就是事半功倍!
如何达到最大效果?
就是以“听劲”为核心的“信息战”。
所以所谓的虚己、无为;
并非什么都不做;
而是撇开蛮力,另辟蹊径;
准确把握信息,预做谋划;
引进落空;
达致“不战而屈人之兵”。
虚己待人,以化而后发:
太极拳终究是一种技击术;
所以尽管太极拳虚己待人;
不轻用其锋,乃是其智虑深远;
以避免错用其锋。
一旦摸准敌情,则当机立断;
一定会化而后发;
甚至边化边发,化发合一;
达至致敌于败的最终效果。
所以,虚己待人之虚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种假象;
一种表面现象;
真实情况是外虚而内实,外柔而内刚。
柔化刚发:
外柔以化解来力,使彼力落空;
内刚以排山倒海,使彼无可逃脱。
而虚己待人之待又是在等待时机:
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人彼劲;
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涌出。
这就是“虚己待人”之妙用大矣哉。
二、下实:
下为人之根基;
亦为拳为根基。
根基牢则拳高;
根基不牢则拳低。
根基牢的重要标志就是下盘要实。
力先往下走,逆向而动;
欲上先下,欲前先后,欲左先右。
观树木之生长:根深叶茂!
树根越深,树干之生长才能越高。
吞天之气,接地之力。
力往下走,就是要“接地之力”。
力往下走得越深;
人之根基才能扎得越实;
拳法的大后方才能越安全。
离开了大后方的坚如磐石;
自身未稳,再高明的拳法也将变成空中楼阁;
成为花拳绣腿,不得施展。
所以“接地之力”才是练拳的第一关键。
力再往上走,源源不断;
力与地相接之后;
夯实了行拳的根基;
然后再往上送往前沿阵地;
一节传一节,节节贯穿;
直至传到手上。
这样手不自动;
而力量却是全身之力的集中和体现。
在力量传递的过程中;
身法、步法、手法等就显得非常重要;
有一处不得法;
力量的传递就将会受到影响;
走一路丢一路;
走到手上(或者其它发力点)时已大打折扣;
所剩无几,成强弩之末了。
从运送力量上行这一角度出发;
就容易理解太极拳为何要求放松了。
不放松,力量在运行过程中就容易被消耗掉。
若做到“满身轻利顶头悬”;
则力量上传的道路将会一马平川,畅通无阻。
力浑厚饱满,坚不可摧!
正是其下盘稳固;
才有劲力浑厚饱满,坚不可摧的生动写照。
这是力量先下后上的结果;
这样的力量沉而不浮;
令人无懈可击。
例如唱歌:若唱歌直接从嗓音发出,则羼弱尖细,称为“假声”;
只有先向下走,将声源接至丹田;
再向上发声,才能浑圆厚重,称为“真声”。
二者之根本区别;
在于有根和无根。
练武之人为了打好根基;
于是派生出站桩等专门功夫来。
桩功某种程度上讲正是“接地力”的功夫。
好在太极拳本身也是一种桩功;
一种活的动态的桩功。
只要练拳得法;
即可兼收既练桩功又练拳法之双重效果。
三、中间活:
腰与胯,二者既紧密关联又各自独立。
就关联处而言;
腰与胯共同组成躯体上下交通的枢纽;
这是一个整体;
所以常见人们说到“松腰胯”;
这时腰与胯是不分彼此的。
就各自独立处而言;
腰又是枢纽中的枢纽;
关键中的关键;
有“命意源头在腰隙”之说:
对腰的准确要求应该是松活;
对胯的准确要求应该是松沉。
这样的腰与胯的关系;
合作中有分工,分工中有合作;
共同完成躯体枢纽部位的重要工作。

太极拳之上、中、下的虚、实、活;
是一种总体的把握。
一处自有一处虚实;
处处总此一虚实。
所谓上盘之虚;
又必须虚中有实;
这个实是在发力时与来自脚下的实遥相呼应的。
所谓下盘之实;
又必须实中有虚;
才不至于流于双重之弊。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6 18:51:3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盘练太极拳胸腰折叠的五大运动规律:
根据胸部位的生理机制和运动特征;
以及多年来我的盘练体会;
认为所谓“胸腰折叠”;
至少应该包涵以下五种折叠方式:
(一) 胸背开合;
太极拳要求胸开背合,背开胸含。
胸背的开合运化是在螺旋中开,螺旋中合。
开左胸即向左旋转;
开右胸即向右旋转。
如封似闭就是典型的姿态;
挑肘开左胸,胸腰向左旋转;
一个带脉旋转;出肘含胸压掌螺旋。
胸开则背合,胸含则背开;
阴阳互为其根。
(二) 左右折叠 (左右旋转)
又谓横向折叠。即胸腰左右旋转变化。
太极拳运动轨迹就是欲左先右、
欲右先左,逢左必右、逢右必左。
一引一进、一化一打,交替运动。
如懒扎衣胸腰向左旋转,走右劲;
又向右旋转,走横劲;
再向左旋转,走右手下塌外碾劲;
开左胸、重心移偏左。
(三) 前后折叠 (里鹦前发) :
如二路拳 (炮捶) 的左冲右冲式,先是后坐;
双拳走下弧、里弧线向里鹦劲 (含胸塌腰);
,然后再向前开胸抖腰 (丹田) ,双拳走上弧线发冲劲。
一鹦一放、一后一前,形成前后折叠劲。
又如三换掌、连环炮、裹鞭炮等,都是这种鹦放劲。
(四) 上下折叠;
弹簧式的屈伸劲。
例如指裆捶动作上下折叠三次:
先向右下走下弧线的劲 (也是引化来劲);
再向左上走弧线发劲。
然后再向右下 (引),再向左上发劲;
之后,再右转,左转,向前下发劲。
又如当头炮,双臂 (拳) 先向上引劲;
然后再向里下走下采劲收回,向前略上发劲。
又如双震脚,我双手先向下按;
敌人向上反抗,我再向上托;
敌人下沉,我再向下拍击;
一下一上,一上一下;
折叠变化,都是因敌变化而发。
(五) 斜向折叠;
即立体螺旋,忽顺忽逆的斜向螺旋劲。
如白鹤亮翅,先向左前斜角引劲;
兼走右肩劲;再左采右,向右后斜角发放劲。
又如野马分鬃的先向左旋转里合再向右斜向发分劲;
都是在身法中正的前提下发放斜向折叠劲的例子。
以上五种分析,是互为一体的;
只不过为了从多方面来观察胸腰变化的种种状态而已。
上述五种方式的胸腰运化;
一旦延伸到四梢,即带动四肢;
向四面八方运化,发放劲力。
由于胸腰运化自如;
那么自身所发的劲力;
从施力点 (足) ,经过枢纽 (丹田);
运送到发力点,则非常顺逆而准确。
从而体现太极拳劲力的整体性。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