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8 08:55:47 | 显示全部楼层
1能够消除全身怕冷的大椎穴:
在后背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低头时,摸到颈后最突起的高骨;
在这块高骨的下方就是大椎穴;
中医认为“大椎通阳”;
因为这个穴位是督脉与六条阳经的交汇点;
大椎是调节全身怕冷的重要穴位;
按摩大椎穴可以通络散寒;
这也是缓解全身怕冷的重要方法。
另外还可以在洗澡时先用热水冲大椎穴10分钟左右;
直到穴位处皮肤泛红;
整个头颈后背乃至全身皆觉得温热时,再停歇;
沐浴后注意保暖;
好好睡上一觉;
或者每日早、晚各用手掌搓大椎穴5分钟;
使得穴位处觉得酸胀发热即可。
大椎穴还可以预防治疗感冒。
如果觉得感冒袭来;
出现头晕、头痛、鼻塞、咽痒等前驱症状;
可以用手掌搓热颈后的大椎穴;
以皮肤发热发红为度;
能帮助身体振奋阳气,抗御外邪。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8 09: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2能够温暖“关节”的合谷穴:
合谷穴即老百姓常说的“虎口”;
位置在拇、食两指之间凹陷处。
像天寒引起的关节炎、肩周炎等都可以通过按摩合谷穴治疗。
按摩合谷穴的频率约为每分钟30次左右;
按摩穴位感觉出现酸、麻、胀即“得气”现象为好。
孕妇一般不要按摩合谷穴。
3能够提高“耐寒能力”的足三里穴:
该穴位位于外膝盖眼下方三寸(四横指宽);
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属于阳明经穴,阳明是多气多血之经;
对于经络气血的通畅关系重大。
如果能每天坚持按摩可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
4能够给全身供暖的神阙穴:
温暖这个穴位可以鼓舞脾胃阳气;
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爱腹泻的人;
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
可以经常在肚脐热敷。
另外还建议在用热水袋;
男人常敷此穴回有回到二三十岁左右的感觉。
5能够消除上肢怕冷的阳池穴:
阳池穴位于腕背横纹中;
当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是支配全身血液循环及荷尔蒙分泌的重要穴位。
刺激这一穴位,可迅速畅通血液循环;
暖和身体,进而消除发冷。
可以按压刺激该穴位。
刺激时,最好是慢慢地进行;
时间要长,力度要缓最好是两手齐用;
先以一只手的中指按压另一手的阳池穴;
再换过来用另一只手的中指按压这只手上的阳池穴。
这种姿势可以自然地使力量由中指传到阳池穴内。
还可以经常按摩,从手掌内侧往上按摩揉搓,到手臂和肩部交接处;
再从手臂外侧向下按摩揉搓到手指;
连续三次,然后抚摩另一只手臂。
因为手臂上有三条阴经和阳经;
按摩揉搓手臂可以疏通手臂上的阴经和阳经,解决阴阳不和谐。
6消除下肢怕冷的涌泉穴:
人体诸多经脉都汇集于足底;
与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都有密切关系。
涌泉被称为“接地气”的枢纽;
按揉可以调节气血睡眠;
刺激涌泉穴,有益于补肾壮阳、强筋壮骨。
经常坚持搓揉此穴必然会
促使手脚冰凉、下肢怕冷的症状康复。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9 11:4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开与合是太极拳中一个主要问题。
开合任自由,练拳如长江流水,滔滔不绝。
这是太极拳的基础功,无此,不能把拳练好。
开合问题包括内气的开合、外形的开合及二者的关系:
一、内气的开合
(1)内气开:意气放松;
从中心向四周疏散;
发于中,形与外,达与四周、气遍全身。
如同石子投入水中,水纹向四周扩散。
开不是平面开、直线开;
而是松沉直竖;
从中向上、下、左、右立体地开;
从球心向球皮开,是圆球的扩大。
开不是向外输送劲;
不是把劲输送到手心、脚心;
而是向四周疏散意气;
形成气球,气遍全身。
开、要开的合适;
不能过,不能散出了圈。
散出了圈、过了,就要“伤”。
不能“开中开”。
(2)内气合:是收回、复原的意思;
心气一放松,什么都没有了,就合了。
合,不是聚,不能缩、憋、懈;
而是气松下来,恢复自然状态。
合,不是合到什么地方;
如合到中心、腰、胯、脚心等等;
而是什么都不想,什么都没有了。
3)开与合的关系:
有开就必须有合,这是自然的。
要开中寓合,合中寓开,开合任自由。
开要开得很舒服、自然、合适;
合也要合得很舒服、自然、合适。
二、外形姿势的开合及其与内气开合的关系:
    在练拳的过程中,每个姿势都要有开和合。
外形姿势的开合是倚靠内气的供给而开合的。
没有外气供给的外形姿势的开合;
只是抡胳膊、踢脚、移动身体;
不是行太极拳。
内气倚靠外形姿势的开合来表达;
才能舒服和通畅。
要明确:内气是领导者、主动力;
外形姿势是被领导者、被动者。
二者都是要受意支配,意使他们结合起来。
无论姿势大意气小,还是姿势小意气大,都可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9 14:40:54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拳应该明白:
松”从“紧”中得;
轻”从“沉”中来
拜师拜庸师,不如不拜师。
很多拳友对“放松”的含义理解不够;
所以无法朝着“放松”这个目标去努力,去争取。
我认为练拳讲“松”;
达到周身放松是结果;
而这个结果是从“紧”中来的。
首先“放松”不是“松懈”;
不能浑身像散了架一样。
人的每一动作都是筋牵着骨头在做伸缩动作;
否则就不能活动。
随着人的从小到大;
活动范围由小到大。
尔后走上工作岗位;
又从大局限到一个相对固定的范围内;
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定型的筋骨活动;
使得全身筋骨;
特别是一些较大的骨节;
由于在筋的缠裹下处于闭合状态;
不能协调联动。
在盘练太极拳时就无法达到动作上的协调。
所以要求把这些骨节要通过筋的伸长使其打开。
这个打开的过程就是“放松”。
而全身像散了架一样的“松懈”;
无疑是进一步使骨节闭合;
与太极拳要求的“松”是南辕北辙。
实际上“松”是武术的共法;
不是太极拳独有;
只是程度与深度的不同要求而已。
所以要想把全身骨节打开;
就必须伸筋拔骨;
而这个伸筋的过程开始
就是从“紧伸”而来。
紧伸、紧缩开始会使人觉得不舒服,甚至疼痛。
特别是一些岁数较长的人;
筋骨定型,很难拔开。
这个疼痛过程会延长。
所以首先从思想意识上要了解这一点;
要有思想准备。
有了这个准备;
在盘练放松时首先从意识上放松。
一般人在某些骨关节的筋和肌肉疼痛时;
会导致意识紧张;
而越紧张越将意识集中到疼痛点;
意识中给予的信号是怕痛。
所以意识越紧张越松不开。
而意识把这个疼痛当成“良药”时;
由于紧伸、紧缩筋骨造成的
肌肉疼痛就会顺利通过;
很快由不适应变为适应;
把疼痛变为舒服。
如胯系统的骨关节打不开;
就不能实现落胯、收腹、松腰。
而腿的两大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肉拉不开;
就做不了摆莲跌岔这样难度较大的动作。
经络系统的走向是沿着筋骨和分肉间行走的;
特别经脉系统在人体内是深于络脉系统的;
要想使其气血在运动中达到顺畅;
非通过伸筋拔骨不可。
所以“松”与“紧”是辩证的统一;
“松”是从“紧”中得到的。
“松”的目的是对对方来力的柔化;
以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而不是遇力就散。
同时最终目的还是增强扩大气血的通道。
气血通道扩大后;
每一动作就会充分调动全身气血的流动;
这一过程在神意的调动下会逐步增强;
会使人感到非常舒服,精力旺盛;
有一种异常兴奋感;
在人身体感到气血的意到气到神秘力量。
他会极大地提高人的各种能力;
特别是抵抗病邪的能力;
以实现强身健体的效果。
所以放松是伴随人终生之功;
是没有终点的要求。
而身体轻灵是从脚腿部的支撑力来的。
也即从“沉”中来的;
能松则能沉。
但脚腿的支撑力不够是沉不下来的。
支撑力是腿部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肉伸缩能力的增强。
要锻炼腿部关节肌肉韧带力量;
必须周身下沉;
能使本身身体的重量在单腿用力的前提下;
起落自如;
才能在双腿变换用力中轻松、灵活。
所以锻炼腿部的支撑力是开始练拳的关键环节;
他是基础锻炼;
就像盖房打地基一样;
基础牢固才能承重。
象车辆的轮毂一样;
轮毂的质量高,才能承重大。
只有腿部的支撑力大了;
才能真正实现上虚下实,旋转自如;
才能逐步走上轻灵。

应该明白当身体的一个部位要真正的松开之前;
必要经过一番疼痛的过程。
尤其筋,疼一段之后;
明显的腿功又提高了。
所以练功是先苦后甜;
没吃过苦,没挨过疼;
功夫是提不高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11-30 16:43:26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拳“松胯”是
打开太极拳大门的一把钥匙;
对练太极拳的人来说,
这个道理谁都明白;
但要体悟上身确又不易;
给太多的拳友带来了困扰。
“开胯”一词理解为“将胯松开”。
平时多做抻筋下腰盘练。
现实中有人两胯很松活;
如练瑜伽之人;
但练拳时不会用转。
“松胯”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来练习;
看看“松胯”的技巧和方法。
第一步:收胯;
先将两胯根后收,不让胯前顶或外凸。
如果站桩时两胯前顶,身体上肢后仰;
腰背紧绷,膝关节受力过大,前脚掌发飘;
练拳时实腿一侧的胯外凸,造成两胯不平,身法不正。
两胯根向后内收;
外形和感觉好象是两胯内合。
胯根内收后会出现两种情况:
一是导致两膝内合扣裆;
解决方法:向两侧调整膝盖位置;
以两脚“平实踏地,均匀受力”
为双膝是否合适为标准。
二是胯根内收后导致翘臀、命门内凹、腰脊紧绷。
调整方法:腰部放松,向下坐臀。腰、胯、
膝调整到位后的感觉:
一是身体上肢的重量能顺畅沉到两脚,
感觉两脚踏地平实;
二是两条大腿上方肌群吃力酸沉;
待腿部力量增强和负重适应后;
腿部酸沉和紧绷感会逐渐缓解或消失。
练习虚实桩:
两脚左右平开步,分清虚实;
两脚尖自然朝前,膝盖内扣。
先用拇指将实腿胯根向里按压,将腹股沟合住;
然后再按压虚腿的胯根;
使其落胯下沉;
身体的方向会自然调正。
如果出现翘臀的连带现象;
用“松腰坐臀”进行调整。

第二部:松胯
胯根的放松与内收里合。
“收胯”可采用人为强制的办法,使胯不前顶外凸;
而“松胯”则要用意识引导放松胯根;
将胯根“内收里合”。
在盘练拳架时:
身体任何的一举一动都是先要松胯下沉;
两胯无论是虚是实;
一侧胯根一松;
身体上肢就会随之发生偏沉;
松左向左偏沉;
松右向右偏沉;
偏沉幅度大小可以人为控制;
但最大不超过45度。
松是因,偏沉是果;
跷跷板原理;
一松一沉,奥妙无穷。
实腿一侧的胯只松沉
而身体上肢不发生偏转;
在重心移动时表现为“胯走下弧”;
胯松之后身体上肢发生偏转和下沉;
表现为“胯走后下弧”。
如果盘练拳架时身法低;
则“胯走下弧”用的多;
身法高“胯走后下弧”用的多;
前后的重心移动;
“胯走下弧”用的多;
左右的重心移动,
“胯走后下弧”用的多。
不必过分在意胯走的是下弧还是后下弧;
关键是胯根的一松一沉。
逐步掌握实腿一侧的“松胯下沉”或“旋转下沉”尤其重要;
身体重心的移动都是通过实腿一侧的松胯下沉实现的。
这就是“逢转必沉”。

第三步:活胯:
灵活转动,活似车轮。
太极拳的圆活和韵味
是由两胯灵活交替旋转出来的;
并非两手自发比划,
也不是摇臀或拧腰。
“抽扯之形、断续、凹凸”等病:
均是腰胯转动不活所致。
“主宰于腰”是“以腰胯为主宰”;
所有的病症都要从腰腿求之,指的也是胯。
转动时腰胯是一个整体;
绝对不可分家。
那种“腰转胯不转;
腰先转胯后转”的拳架是一种病态。
在技击中,并非所有的发力都要转换虚实;
胯的旋转与松沉
即是“化”又是“合”;
合住即可“发”。
“裆内自有弹簧力”;
说的是两胯灵活转动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的力。
这就是太极拳的太字的下面的那一点;
到了极限沉胯就是极!
这就是太极拳的真正原理!

所谓的“丹田内转”、“劲由内换”;
也是靠“胯根内抽”完成的;
只是外形不动而已。
两胯的松活练习,永无止境。
周身放松两胯是关键;
胯不松则周身不松;
脚下无根;
不会松胯则不会移动重心;
身手分家,上下不随;
练出拳来既不连贯也不圆活。
“松胯”是习练太极拳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只要掌握了方法和多下功夫;
任何人都能迈过这道坎;
先掌握“收胯”,继而学会“松胯”;
经过日久练习;
胯自然松活自如。
多在胯上做文章下功夫;
比整天想“气”更有用。
 楼主| 发表于 2018-11-30 18: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练“身”就是练太极身法和整体功力;
并非追求“招”的用法,
即每一动作的攻防含义。
初练太极拳者爱了解每招每势的用法;
不在基本功上下功夫;
因而练了许多年没有进步。
太极拳练习者如果单从招式上去
解释和理解太极拳的用法和内涵;
就不可能得到太极拳之精髓;
如同练习书法只懂得字简单的笔划;
忽略了字的整体神韵一样。
太极拳的身法讲究手、眼、身、法、步;
手臂灵活,眼睛顾盼有神;
身法灵活,动作正确;
步法扎实有力。
具体表现在:
全身空灵,身体皮肤感受的高度灵敏性;
也就是接受信息传递并采取行动的应激反射能力;
通过顺逆螺旋运动的旋腕转膀;
旋踝转腿和旋腰转脊形成的
旋转连贯如一的太极身法和舍己从人;
顺随化解的功夫。
太极拳的整体功力表现在剐柔相济;
外有松活弹抖;
内有虚实变换;
周身处处皆太极;
一动一静俱浑然。
就是说不仅身体各部位都相当灵敏;
周身无处不是手;
挨着何处何处击;
而且,蓄发相变、八面支撑;
周身内外浑圆一体;
犹如太极之象;
达到“身如火药,一触即发”的
内气充实饱满的程度。
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讲:
表现在大脑皮层中兴奋与抑制;
肌肉收缩与放松;
肌肉的活动与内脏器官的活动已建立了巩固的协调关系;
化发合一,随机应变。
在此基础上;
经过熟练套路、动作正 确;
去僵求柔的过程;
达到周身相随,内外相合;
内气充实饱满;
从而把功夫练上身。
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练习过程中;
要注意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
先意动而后形动;
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力到;
动作才能沉着;
久练之后气才能收敛入骨;
达到行气最深入的功夫。
太极拳是在运动中练(动中求静);
在练习过程中还要注意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
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
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
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
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
快慢相间和刚柔相济运动。
太极拳的整体功力;
在应用时则根据客观形势;
舍己从人,随机应变;
并不拘泥一于一招一式。   
(一)松、柔、舒、缓的太极拳不仅具很高的健身和技击价值;
而且有深厚的化内涵;
(二)太极拳练习者应重视太极拳自关节放松活动和基本功练习;
并注意太极拳对周身各部位的要求
和意念、动作、呼吸的密切配合。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 09:27:31 | 显示全部楼层
站桩养生到底指的是什么?
那就是返先天,练本能;
恢复婴儿壮,走向自然;
回归自然…通过拉筋扽筋促使血液循环;
提高免疫力和自愈力。
很多的疑难杂症通过站桩拉筋扽筋;
把体内的垃圾毒素,湿气,
寒气,邪气排出;
慢慢的治愈修复了。
站桩自然疗法;
说白了就是我们说的中医;
用天然自然的食品原材料来治疗疾病……
站桩真正的养生就是顺从自然的规律…
站桩拉筋扽筋同时
补充了五脏六腑的营养免疫学
就是最好的归真…
站桩是个宝,拉筋扽筋好。
经络气血通,病灶抛云霄。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 10: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的习性是什么?
是研习一门功法所养成的性。
在外是形,在内是劲。
学拳容易,改拳难。
习性难改,内劲难换。
如果练得对,何必放弃。
有好根基,是可造之材。
不怕没东西,就怕走错了路。
路子,就是练法。
做什么,都有一种理念在支撑。
理念上身,意识成型,一动就是它。
真实的人,出来的东西也真。
学拳,掌握四个字,日渐落实;
没有一蹴而就的事。
以前,师父一看:
火候不到,不给往下说;
这是为徒弟好;
拔苗助长不成才。
练拳对路,会出感应。
怎么想,也不明白,程度不够;
激发不了质变。
练到了,东西突然蹦出来;
心中又破开一层。
一想,是这么回事;
瓶颈就此突破。
能调虚实:
是领悟了重心;
步法应运而生。
拳架好,大多指细节。
功夫深,取不得巧;
实实在在是练出来的。
每一门,都有巧活,也有功法。
先求练功的法;
再做到熟能生巧。
也就是:练拳先明理后盘架。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 10:5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只有两个动作----
起式和收式;
一阳一阴的关系。
太极拳就是这么简单;
起式,然后落下收式。
而人生,看起来繁杂的一切;
其实又何尝不是这么简单?
有些事何必纠结于心?
有些人何必纠缠不清?
很多时候,看淡一些,看轻一些;
世事原本可以像太极一样;
不过一起一落罢了。
练太极的人也不过两种姿势:
抬起、落下。
起落时才能体会出阴阳平和;
举放间方能凸显出太极拳方圆;
懂得浮沉与举放的时机则成就拳艺。
一起一落,就是太极的阴阳。
好似人生的起起伏伏;
有高潮,有低谷,升降往复。
拳若人生:
起时坦然,落时淡然;
拿得起放得下。
待这拳尽具完之后;
自有人会记得你是如何的纵横人生。
低调的人,一辈子像行一套拳;
拳是活的,心是静的。
一人,一拳,一阴阳,一世界;
行云流水,任尘世浮华;
似眼前起落;
松肩,垂肘,中正,平和。
拳罢,一收式,绝尘而去。
只留下,让人欣赏不尽的风骨云影。
豁达一点,淡然一点;
沉稳一点,随意一点。
习拳,品人生百态。
一套太极拳下来;
世界安静了下来;
喧嚣、浮华如潮水般地褪去;
一拳一人在凡世间;
只剩下最纯净的自己;
在这一刻:
拳与人是如此地默契;
拳...融水之润;
木之萃、土之灵、金之性、火之光;
...纯厚、虚实、洞彻;
习拳之旷达随心;
释拳之圆融自在;
金木水火土乃拳之五性;
拳与人......乃至真至拙至天然......
懂不懂拳并不重要;
修炼太极拳,其实也是修炼人生。
行什么拳也不重要,适合自己的拳才是好拳。
行拳就是“忙里偷闲,苦中作乐”。
一拳一世界;
每个拳友心中都有一方清雅净土;
可容阴阳,可纳动静。
日日在此间醒来,不问凡尘;
静心享受其中!
喜欢太极拳;
无可否认的理由,那就是健康。
练完拳以后浑身热气;
只需一柱香的功夫就可一日锻炼的需求,谁不想呢?
练拳,其实也是品味一种文化。
将尘世喧嚣化作成手中的一阴一阳;
任时光一点点淡去;
慢慢体会动静的转化与阴阳韵味。
拳之道,拳知道:
守一方净土,盈一世清静;
因为懂得,所以豁达。
愿每个人,在纷呈世相中不会迷失荒径;
可以屹立磐石上;
陶醉拳艺中啊!
 楼主| 发表于 2018-12-4 10:39:39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拳:
先要明白太极拳对身体部位的要求;
拳架是学练的形势;
透过拳架来学习拳架里面的东西;
才能体会到太极拳的本意。

顶头悬:将颈部肌肉放松;
颈椎自然舒直;
头部因为肌肉舒松开而自然座于颈椎上。
头顶似有绳悬;
头部有微微的悬空感。

松肩:
要松肩,首先要将胳膊松透。
这样来体会胳膊放松:
两腿站直后弯腰;
两臂如吊环一般自然下垂;
与地面成九十度角;
感受一下此时的肩部、肘部、腕部的感觉。
缓缓站直身体;
每移动一分重新体会一下;
放松的状态如有变化就重新调整到松。
胳膊能松开后;
胳膊的重量都缀在肩关节;
有一定时间积累后肩关节会慢慢松开。

松肘(开肘):
肘部微微外棚;
肘尖微微向下有沉坠感;
松开胳膊上的肌肉筋骨。
肘不开肩不开。
肘开后胳膊上棚劲自生。

松腕:
腕不松则气会断在手腕处。
腕不松则指不松;
整条胳膊也不会真正松开。
松腕,皮肉虽连着但腕部筋骨就如断掉一般。

舒指: 手指自然舒展,意念贯到指尖外缘。
指虽柔软,但练习日久,手指也会有棚意。

松胸: 胸部松开后会自然腹式呼吸。
舒背:立身中正、顶头悬后背部自然舒展。

松胯:将虚腿,慢慢轻提膝。
保持立身中正;
不可因提膝而身体有些微歪斜;
胯始终保持水平位置。
大腿、小腿肌肉松开;
小腿自然垂直地面,脚腕松开。
膝盖似有细线牵引;
每提一分重新体会腿上变化;
练一段时间能体会到胯关节;
如此松着提步;
胯关节会慢慢松开。

松膝(开膝):
膝关节不开,则劲会困在膝盖至大腿上,下盘必然轻浮。
松脚腕:脚腕不松,腿部不会真松。
松脚腕,如同脚腕处的皮肉虽连,但筋已断开。
即使地面不平,身体中正也不会 因地势原因受影响。

尾闾:尾闾微向上向前托;
犹如屁股下面有个你可以随时落座的板凳一样;
而你也正时时准备坐下。
此时尾闾中正。

松腰:腰腹松开。
要将腰与胯分开;
下盘充实又似有气流不断上涌;
因此腰不会死压下盘;
与下盘是牵扯不断又有弹性的。

刚开始练时不要刻意追求;
松字易读难做。
不需要刻意去想,只需心念动,不需力道帮助。

练拳也是如此;
开始时招式要仔细研究好,方向;
脚步辨清楚不要有误差。
等可以用心感悟时;
才明白手臂为什么这么高;
这一掌为什么按到这么高才正确;
那是松沉着练的必然结果;
也只有在放在那个位置身体最舒适自在。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