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0 11:3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丹田不动你练什么?
太极拳只有前后丹田充实;
才能走周天的线路。
任督通,百脉皆开,周天形成。
太极内功练到丹田;
命门充盈后;
便有了相当的基础和“资本”;
才能继续在带脉上和脊背上用功。
当命门充实和饱满后;
除可引气贯背,通臂,饱指;
还需要继续充实带脉;
不能急于求成;
只有循环渐进;
才能水到溪成。
太极最忌违背自然;
急于求成,苦练,死练。
道法本自然;
神意专注,但肢体要放松。
太极内功最关键就是呼吸;
吸至及出就是阴极。
呼尽松开为止为阳极。
此为一个开合,
即是一个呼吸。
太极入门的8个字:
阴阳虚实,开合呼吸。
一旦丹田开合达到一定程度;
就可以内气外放,内劲外施;
产生超常功力。
腰裆的转换;
就是前后丹田的运动;
意气引动,加上开合呼吸的配合;
才是外在动作开合的原动力;
才是由内发外的程序。
所以太极拳功夫要求内外合一;
内动带动外动;
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
而不是比手划脚,
漫不经心的肢体体操活动。
这是判断太极功夫入门的一个见证;
功夫上身的标志是:
百脉皆开,诸劲通畅;
体健神足,手脚轻灵,
丹田充实,动之微发之聚;
先知已后知人;
有守中用中之能力和境界;
功夫深时,浑身无处不丹田;
丹田即手,手即丹田;
挨到何处何处发。
丹田内转功夫,其实不然。
在正宗太极门内这是基础;
先要以五行功转丹田。
转丹田有二个功用;
一是把丹田活开;
使之能纳气;
是修炼先天一气的资本;
二是培养以丹田运转肢体的习惯;
下丹田是内家拳的中枢;
先要以意念导引得气;
站太极桩,走太极步;
再行功走架;
以内动而外显形成拳架;
则可入内家拳之门径邑!
拳友你练了几十年;
一天好几个小时。
功夫上身了吗?
所以太极终其一生,
无法达到最高境界。
中国文化都是内敛的。
修炼传统功夫必须内修,内炼,内养,不显摆。
否则不会有所成就。
内药是精;
外药是气。
内药养性;
外药立命。
性命双修;
方合大道。
所谓的外药是立命的东西;
也是生命的根本;
内功所要积累充实练养的也是它。
太极内功以丹田和命门为做功之地;
这个地方是人体这个生命体的生死门户。
围绕这个部位做功
便可增强生命能量;
激发生命活力;
进而改变体能;
变化气质;
开华生命的质量和境界;
传统功夫大都精妙不易掌握。
传统武术特别注重基本功;
八卦转掌;
行意鸡步单把;
太极金刚捣坠;
每一个能练好就不容易。
而且都要经过一段漫长的过程。
拳乃天下之公器;
有什么不能说的。
能拿去的证明他的心性格方面是合格的;
拿不去的,证明悟性还没到心性还欠火。
别小瞧窗户纸;
还真的是一般人捅不破一般人拿不去的。
虽然能捅破但是捅的不均匀
会捅的只是一个小点。
拿不去的是即便是拿去了
没有善心的培植拿去用了
也不会有洒脱的效果。
先磨拳架后琢理;
架理相互动太极;
阴阳开合静中求;
功有双修在内外;
悟到深层奇中奇。
练就弓中弦;
腰裆合丹田;
太极方入门。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0 13:2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拳练什么?
一个字,度!
做人学会吃亏,才能立足于世间。
练拳要学会蓄养;
才能走得长久。
练拳就是对度的把握:
比如,强度,长度,角度等。
一旦悟透了什么是度;
审时度势的本领自然上身。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拳戒,就是在帮你建立度;
拳架在教你怎么理解度。
度,不是畏首畏尾;
度是恰到好处。
高手,首先是控度的高手。
能用五斤干掉你;
绝不用十斤;
这是高手的度。
能用一秒钟结束战斗;
绝对不用两秒;
这也是度。
这就是:
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0 13:52:1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的发劲!
盘练太极拳的运劲轨迹是过脊:
意思为发力或卸力;
都要通过脊柱传导。
脊柱最大作用是什么?
就是过力!
脊柱是人体主通道。
怎么区别局部力和整劲呢?
就是看用没用脊柱。
劲能过脊柱,就是整劲;
劲没用脊柱传导,属于局部力。
一拳一脚,不叫拳,叫体操。
用上了脊柱,人就变成了龙;
能伸能缩,能大能小。
身法是什么?
脊柱的变化;
有什么用?
练多种模式运劲过脊。
如波浪劲,是脊柱前波导传递劲力。
翻浪劲,则是脊柱后波导的劲路。
同为波形结构;
脊柱运行方式不同;
造成打击效果会有差异。
波浪劲是盖劲:
一下子闷住对方,属于长劲。
翻浪劲是斫劲:也属于长劲。
如何才能运劲过脊?
动态波导。力发于足;
但力源不在足;
你要先给大地一个力;
大地才能给你一个力。
不是用脚蹬地;
是用脊柱蹬地。
脊柱如果没技术动作;
光用脚是不可能蹬出很大力量的。
要想运劲过脊;
就要学会用脊柱蹬地。
怎么做?
就是含胸拔背。
含胸与拔背是动态组合;
不是一个静态身姿;
这必须搞清楚。
含胸需要棚肋形成;
自然就有拔背;
脊柱就活了;
连续的含胸拔背;
就是动态波导;
它使运劲过脊成为了可能。
所谓用脊柱蹬地:
就是在脚掌蹬地之前;
脊柱要有个折叠;
这就需要松实腿的胯;
形成突然蹬地启动。
脊柱就和大地接通了;
这就是跷跷板原理!
会真正获得一种贯通力;
而不仅仅是用腿去蹬地。
力量会通过脊柱飞速上升;
完成技术动作。
先练三椎合一;
形成脊柱中正。
很难想象脊柱不正;
会发出很大的劲出来。
贯通脊柱,活化脊柱都是为了动态波导。
劲,由运脊产生。
不同的劲;
来自于不同的运动方式。
如,打羽毛球和打兵乓球运动模式就不同。
再如,优秀的百米运动员都会用身上去跑步;
而不是仅仅用脚去跑。
发劲,前提是会运劲。
练拳,要学会用脊柱运劲。
什么叫练拳太“白”:
就是脊柱僵直,毫无变化。
用四肢在打拳,这种拳没有价值。
一起手,就运劲过脊;
再起手,还是劲过脊柱。
久而久之,上下贯通;
即可迅猛快捷。
练拳是怎么玩劲的学文。
练通脊柱;
内劲则变化多端。
这就是脊柱被称为大龙的道理。
什么是龙?
动则飞腾,静生光芒,
千变万化,吞云吐雾。
说脊柱有龙性,而龙有神性。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0 14:40:08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有个说法叫“功夫上道”:
意思是拳练对了,会一日千里。
所以,什么东西都是;
对了,很重要。
不对,差之千里。
好比下棋,能看出一步不成;
少则三四步,多则通盘考虑;
没这个脑力不成;
练拳也是,套路一大囊;
什么时候用什么,你要随机反应;
要多与人切磋,把拳融入下意识;
才算成就。
以前师父都喂手;
吃着吃着饭,
一个钉劲就戳徒弟肋条上了;
但不用劲,怕伤了内脏;
只是练下意识反应。
喂手可在任何时候;
不告诉你,随时发生。
不要想着一会用什么对付,想了也没用。
练的就是下意识。
是指遇到来力,身形瞬间反应的能力。
站桩为了结构。
桩,才出功夫。静态决定动态;
静桩练不好,动功很难出东西。
为什么,没有结构支撑;
劲就不正;
后面练什么都是歪的。
先别说拳怎么练;
练拳先正架,正架先站桩。
一搭手,对方一个沉劲下来;
就塌了架子,是桩功不过关。
练拳,千万别图快。
心浮气躁是大忌。
如盖楼先打地基;
而后立架,
钢筋水泥再加固;
最后才是多种内外装修。
物理等同拳理。
空中楼阁不存在;
根基是永恒的主题。
过手,比什么?
一功,二胆,三技巧。
功在首位,其他让位。
功夫,出自结构;
结构产生内劲。
练拳玩的就是层次。
不站死桩,要求活桩。
对方力量过来,没桩功,
就只能本力。
本力是什么?
后天形成局部用力的习惯。
本力也会很大;
但消耗也大;
不灵活多变,易被人所乘。
有桩功则不同;
不用力量接手;
用结构接手。
太极拳崇尚什么?
彼亦有力,我愈有力。
什么意思?
有了桩功结构;
对方施加力越大,你越稳固。
好的桩功,支撑力非常强悍。
你以为他劲大;
实际是结构比你强大。
据测试,人体骨骼能承受几百公斤的力。
武术是反向思维,省时省力。
破拆对方结构;
不和对方拼本力。
有结构,遇力就可成桩。
桩功怎么上身?
就是要练到动力定型。
架子里都是桩;
发力也是桩;
这就厉害了。
静态桩只是基础;
它造就了真形。
动态桩才能使用;
连桩就是功架。
双方接触上,先给个桩;
谁的桩软,谁趴下。
桩功一定要练到八面支撑;
练拳,要把自己扯开;
争出劲来,别逼出劲来;
逼出来的,都是死力。
遇力成桩,是桩功的活化。
一个桩不行,别等;
立马就换形;
总有一个对方接不住;
拿桩轰塌了他。
别较劲,学会拿结构吃人。
高手在动手之前;
会观察你的体态和动作。
武术为什么上来先围着绕几圈;
再亮几个门子;
就是要看你身形,步态,反应,破绽等;
然后考虑用什么桩干掉你。
接触,即遇力;
成桩即结构。
高手扑上去,一瞬间摆出桩;
即结实又灵便。
你一惊,这是什么?
再动就晚了。
桩,是拆人用的。
填空儿卡位,就是拆人。
遇力成桩,就要拿桩打人。
一盘散沙,难成正果。
静桩出结构;
动桩才能打人。
什么是结构?
遇力,才能检验出来。
打个比方,汽车做防撞实验;
每辆车撞击效果不同;
损失就有差异;
结构就是间架安排。
都知道搭手即掤;
要掤就要沉肩坠肘;
可还不算完。
根节不在肩上;
上根节在肋骨上;
肋骨不会开张;
还是拿胳膊生顶;
应该把力接到肋骨上;
做一个支撑。
什么是支撑?
用身子才叫支撑;
用胳膊叫抗劲。
胳膊没身子力量大;
差远了,这就是结构的一种;
还有很多,需要你练拳时,逐一找齐。
正所谓:
万丈高楼平地起;
盘龙卧虎高山地。
利欲驱人万火牛;
江湖浪迹一沙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1 11: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站桩为什么能治病?
方法很重要;
在站桩过程中;
脚趾及根要有节奏地抓地;
刺激涌泉穴;
因为涌泉穴是肾的反射区;
使足心的涌泉穴也会随之一松一紧;
气血在体内微微鼓荡;
传导到掌心;
连劳宫穴也调动了;
既养心又养肾。
同时活动脚趾可帮助脾胃减轻负担。
可对经络产生松紧有致的刺激;
随时随地有效健脾。
坚持一段时间;
脾胃功能会得到显著增强;
能够迅速使人体产生蚁行;
酸麻胀热等之感。
这样可启动三条阳经上的养生大穴:
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
主一身之筋,该穴有强筋壮骨之功;
足太阳膀胱经的承山穴,
可以祛湿升阳,对排除体内湿邪有奇效;
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长寿穴),
是全身性的强壮要穴。
站桩滋阴壮阳,去湿,排毒;
有病治病,无病强身。
站桩是个宝,生活离不了。
要想身体好,站桩不能少。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2 09:5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有技巧,不是生搬与硬套。
定式易,过度难,虚实不明不叫拳。
式接式,有说道,旋转立柱走要窍。
实转虚,松尾闾,裆走下弧形锅底。
虚转实,转双胯,会阴扎地脚轻踏。
一有动,先想脚,绝对不能手先到。
上八卦,下五行,浑身上下是圆撑。
上也空,下也空,会阴百会立当中。
一只脚,轻摸地,扶着地气来托你。
头顶天,脚踏地,就是不想还有你。
舍去你,融天地,浩大气场来帮你。
脚胯脊,是一体,所有定式走这里。
松后背,合肩井,好比夫妻阴阳行。
后背圆,肩井洼,合着腹股通脚下。
有阴阳,必有中,合在一起是内功。
理与法,是途径,放松心态自然动。
你知动,那不行,神鬼不知静中动。
明拳理,要实际,空谈身无非太极。
懂得多,经路说,肢体表现白乐呵。
气鼓荡,神内敛,这点要靠状态现。
练内功,诀窍俩,分出阴阳中串挂。
一有动,即阴阳,守住中定不帮忙。
脚下轻,胯就松,会阴脊柱百会通。
从开步,到结束,守住中正别乱动。
太极桩,太极体,聚精会神练到底。
有千般,有万变,不离中正神自现。
看住手,别主动,手要先动气上行。
气不沉,上身病,上身必随脚胯动。
行柔气,刚落点,胯脊发力在瞬间。
守住中,旋转动,直来直去可不行。
连接中,走空功,棚着八卦落地轻。
没有棚,就不空,行功发滞气不通。
别求多,少而精,每天收获在囊中。
太极功,在道中,不去刻意终自成。
一个理,就够用,关键要在身上懂。
懂得舍,不是得,懂得越多越出错。
通一个,能生三,举一反三连成片。
静下来,慢慢悟,自己悟出才是功。
凭感觉,找要窍,开发潜能灵感到。
太极拳,不神奇,开了窍门出太极。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2 15: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盘练太极拳需要知道的金三角:
丹田 命门 尾闾:
学练太极拳,能把丹田、命门和尾闾这个金三角弄明白了;
练清楚了,有感觉了;
就说明您的拳才真正走向正确的轨道了。      
一、丹田:
丹田,原是道教修炼内丹中的精气神时用的术语;
有上中下三丹田:
上丹田为督脉印堂之处,又称“泥丸宫”;
中丹田为胸中膻中穴处,为宗气之所聚;
下丹田为任脉关元穴,脐下三寸之处,为藏精之所。
一般所说意守丹田,都是指意守下丹田。
腰腹部是冲、任、督三脉脉气所发之处;
又为下丹田真气之所在。
下丹田在脐内一寸,一般位于脐和命门三七开;
位于大椎和会阴穴也三七开;
符合黄金分割线0.618的优选关键数字;
顺应先天自然之规律。
因此,只要坚持气沉丹田、意守丹田;
命门穴后撑等练功身法;
就能通过神厥穴深部的经络网;
使丹田生发之气遍走全身;
起着整体功能的调节作用。
如人体重心的运动方向与身体轴心发生偏斜时;
人的一切运动无效。
人的运动重心虚浮于胸部;
在运动中稍有外力作用;
就会失去重心;
处于失衡状态与瘫痪无异;
在搏击中更容易为敌所制。
如果气沉丹田;
则使人的重心下沉于下丹田;
以下丹田为核心,六面对争;
形成八面支撑的整体劲力;
炼之得法,可以速成内家整劲;
拨人重心,伤人毁物都易如反掌。
二、命门:
命门穴位于两肾之间;
属督脉,有生命之门;
先天之根本的含义。
命门穴与任脉的神厥穴(肚脐)又前后对称;
与腰的带脉又缠绕一周。
带脉的循行路线较为简单;
起于季脉肋下方;
横绕腰腹周围;
前平脐,后平十四椎。
带脉“带”字,
含有腰带的意思;
因其横行于腰腹之间;
统束全身直行的经脉。
足部的阴阳经脉都受带脉的约束;
带脉与冲、任、督三脉的关系极为密切。
腰为第一主宰;
说明了太极拳主弓的重要性。
主弓弓把“命门”是带动四肢弓的纲;
通过主弓节节贯穿及上下肢的调节协调;
也就是“命门”调节上行;
与大椎、肩、肘、腕贯穿;
对拉拔长,相系相吸。
同时,“命门”调节下行;
与胯、膝、足跟贯穿;
对拉拔长,相系相吸;
周身身法处处联系起来;
方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的完整协调境界。
除了“命门”后撑之外;
还必须注意“命门”向左右旋转或前后位移。
以命门穴作为调节全身平衡的轴心。
三、尾闾:      
尾闾犹如古钟中间的钟锤,是练功的根本。
尾闾所在的部位恰人体的上下的中点。
人体身高约相当于七个半头部的长度。
下巴到膻中为一个头部;
膻中到肚脐为一个头部。
直立时,膝到地面为两个头部。
从肚脐到大腿中部约一个半头部。
人体上下的中点约在耻骨联合处;
即尾巴尖儿那个地方。
松腰松胯跟尾闾有密切联系。
要松腰,就得松胯;
胯不松,腰也不好往后突;
要松腰松胯就必须伴随垂尾闾。
尾骨有四节,连到一起成一个整的了;
但它又不是直的。
你得慢慢让它直着下垂。
尾闾这一关非常关键。
看它体积虽小,却气机尚存。
尾骨一转动,就把骶管裂孔的韧带动了;
使得椎管里面的液体受到振动;
一直传到脑子里。
这里面是通过共振作用传上去的。
尾闾一动弹,从椎管振动到脑脊液;
一下子也可以到脑子里面去了。
尾闾要中正,不能歪着;
体形歪,尾闾也要正,直着往下垂。
好像下面有一根绳子垂着;
而你坐在上面,似坐非坐。
运劲时尾闾中正往下垂;
发力时,尾闾就是那板机;
一撮谷道,等于扣动了板机;
尾闾一前兜,力量就走了脊了。
当你站桩时,气机下行;
大腿根部有热舒的感觉;
意撑大腿内侧,只是尾闾就会响动。
说明尾闾已经开。
太极拳怎样才能尾闾中正
所谓尾闾中正,其实是要明确人的中线概念。
人的重心上下的垂线投影如果超过两脚的控制范围;
则平衡容易被破坏。
而重心垂线落在两脚之间;
则通过适当调整,就很容易维持身体的平衡。
尾闾中正其实是为了保持腰(胯)圈的水平;
从而维护身体的平衡目的。
人的腰胯是身体的核心部位;
通常重心都在腰胯部位。
保持胯部(髋骨)的水平;
有利于维护重心平稳。
并且太极拳的发力和动作的力源多在腰胯;
通过腰胯的水平转动和纵向的翻胯等运动;
能够衍生出很多太极拳的技法。
太极拳强调尾闾中正;
是为了保持重心的垂线同腰胯的水平面相垂直;
从而兼顾身体核心部位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明白这个道理,要做到尾闾中正;
就需要从保持胯部水平面和重心垂线的垂直这一点入手。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3 11: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宁练筋长一分,不练肉厚一尺。
从养生讲,筋养气;
气养血,血养筋。
力生于骨,而连于筋;
筋长力大,骨重筋灵。
筋的长,粗,松软
都是通过站桩拉筋,扽筋,
伸筋拔骨等练出来的;
筋越软说明筋越长;
气血经络通畅,百病不生;
人为什么会生病?
就是因为气血不足而堵塞造成的。
气血不足的原因就是筋的收缩导致的;
人老腿先老,养脚最重要;
一旦两脚不能走动了;
脚上的筋就变紧而收缩了。
站桩讲,力由根生;
站桩拉筋必须是从两脚开始。
逐步颈椎,腰椎,脊椎,肩井;
髋关节 腹股沟等都要拉开;
这样才能使气血畅通;
免疫力提高了,百病除。
站桩是个宝,生活离不了。
筋软气血壮,远离亚健康!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3 11:4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太极拳中的螺旋劲:
简单地说螺旋劲;
就是身体练出沉来以后;
沉重感改变状态时的关节顺滑性造成的旋转。
劲,就是沉重的感觉;
顺滑,就是关节练开以后的滑润感。
盘练太极拳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不断的松;
练出沉来,造成不断的下沉;
也就是层层的下压。
第二阶段由于松到脚底下;
大地的反作用力开始起作用;
又由脚底下层层的上托身体。
松肩以后,肩关节的骨缝拉开;
那么手臂就会变的沉重;
属于肩关节的骨缝变长;
等于是把关节肌给拉长了。
身体由于不断的松;
造成自身重量的不断下压;
使得各个关节;
也就是骨缝越来越小;
等于是把骨缝的关节肌给压薄;
又由于不断的转动;
使得骨缝在沉重感的下压下;
关节之间能够前后左右的移动;
这就是身体的关节练开了。
肩关节骨缝变长;
是手臂的开了;
而身体的关节要压薄练扁;
并能够前后左右的横向移动;
这是身体关节的开了;
手臂和身体的练开是不一样的。
由于长年的盘练;
身体各个关节之间的滑动性增加;
如同给关节之间加了润滑油一样;
感觉关节之间有一层薄膜;
而且是非常润滑的薄膜;
这时只要想着往要去的方向一松;
身体自然就能顺滑的溜过去。
注意整体关节的联动性;
每个关节都要松开;
在整体联动下;
在做动作时;
会感觉非常顺滑的就完成了。
在沉重感中练出顺滑;
就是轻灵!
具备以上的能力后;
才能谈到螺旋劲。
在练出沉来以后;
手臂是沉的;
这种沉通过脊椎往下作用到腰档和胯骨上;
由于手臂的形态一变;
往下的作用力就会改变;
使得腰胯的承受重力形态随之改变;
改变的承受力往下传导给腿脚,到达地下;
经过大地的反作用力;
通过腿骨;
向上托着改变状态的胯骨;
等于又促使胯骨改变状态;
胯骨的改变造成影响脊椎的改变;
从而又促使手臂的改变。
这一系列的完成;
是在关节非常顺滑的情况下完成的;
那么,这一系列的联动;
就是螺旋。
这就是:
松活弹抖在末梢的原理!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3 12: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8-12-13 11:44
浅析太极拳中的螺旋劲:
简单地说螺旋劲;
就是身体练出沉来以后;

再看螺旋缠丝的过程:
螺旋劲在一个定式到另一个定式的转换过程当中最明显。
也就是,一边是上边沉重手臂的下压;
一边是大地反作用力的上顶;
两个力都作用在腰胯上;
经过长年的作用;
使得腰胯会随着这些力的变化而造成旋转地变化。
由于腰胯的构造;
腰椎下压跨的中部;
而腿骨上顶跨的边部;
在这两个力的作用下;
造成腰跨的旋转;
这就是螺旋。
所谓螺旋,是从感觉上说的;
也是从腰胯的构造上说的。
由于手臂在转换动作时;
总是要求从一个状态;
通过坠肘变换成另一个状态;
会造成手臂的旋转(螺旋);
由于手臂是沉重的;
通过下沉的作用;
会造成上身的旋转;
这也是螺旋的一部分。
那么总体上;
在身体转换的过程中;
由于松,导致手臂下压脊椎;
导致脊椎在身体的后部下压腰胯的中部;
而腿骨上顶跨的边部;
构造上从人的侧面看,
胯骨在脊椎骨的前部,
并且在外部;
造成腰胯的螺旋;
腰胯螺旋又会促使手臂的螺旋;
从而完成整体的螺旋。
由于腰裆、跨、肘、手;
不在一个平面;
而是立体的;
由于练拳时要求;
腰不松、手不动;
那么,腰胯的一旋转;
往上带动手臂的旋转;
从而形成一个立体的螺旋;
如同一个弹簧圈一样往上旋转出去的。
如棚手变为捋的转换过程当中!
棚定式后,大脑想着全身一松;
手往捋的多方一动开始;
由于坠肘,手臂重量的形态开始改变了
(手臂开始旋转);
改变形态的重量下压传导给腰裆;
腰裆下压垮的中部;
等于裆往下往前走;
腿骨上顶跨的右边部;
造成腰胯往右往上的旋转;
再加上并促使坠肘造成的手臂的旋转;
这些旋转,加上顺滑;
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螺旋。
由于脊椎下压跨的中部;
而腿骨上顶跨的边部;
这就是螺旋的根本。
由胯骨的构造上说;
从人的头顶往下看腰胯的构造;
是一个上平下尖的三角形(倒金子塔);
脊椎在下尖的位置下压;
腿骨在上面的两个平角上顶;
在半弓马步状态;
这三个角相对来说是最平衡的;
当身体的重心往其中的一个平角移动时;
平衡破坏了;
脊椎开始下压下尖的角;
而腿上顶上面的一个平角;
就会造成裆低跨高的向上的螺旋。
从侧面看:
裆在跨的下部;
腰裆往下一沉;
而跨被腿骨在裆的上面一顶;
形成一个从下往上的旋转;
这个旋转带动手臂的旋转;
就形成一个螺旋型的圈。
我盘练的拳架:
倒卷弘到退步压肘就是这么练的。
000晨练20180620150240.jpg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