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3 13:53:17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拳能抻到“七条筋”;
说明身体都打开了。
拳行万遍,神明自现。
读书用意,一字千金。
读书与视频区别在于:
读书要动脑想,开发悟性。
视频,是直观接受,易于模仿。
拳练到一定程度;
就是一两句话的事。
突然一个现象,刺激到了;
突破了瓶颈,又上升一步。
这就是练拳的顿悟!
好比中医和西医;
西医对症下药;治表!
中医对人下药;治本!
中医是整体调理;
激发潜能,协调阴阳;
见效缓慢,但治本。
武术,开发自身潜能;
内功就是活药;
功夫就是动药;
自己治自己。
练拳,首先练出好身体,
换来健康。
把身体变强。
能强大,就具备一切可能。
越练越弱,是路子不对;
功法有问题。
知道了法,练上身;
让文字变成具体事物;
拿到它的本来意思。
心里明白,身上明白。
迷者执文泥象;
知者得意忘言。
只有得意,才能忘言。
文字表达的是意;
读懂的过程;
即是接受的过程。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3 15:0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8-12-13 13:53
盘练太极拳能抻到“七条筋”;
说明身体都打开了。
拳行万遍,神明自现。

盘练太极拳能抻到“七条筋”;

说明身体都打开了。
七条筋,七条力线。
手臂两条筋;
力线埋在手臂里头,
所以要抻筋。
拙力浮于外;
内劲沉于内。
抻到位,三个地方有感觉:
第一,手指发涨。
第二,肘窝麻涨。
第三,脖下有抻感。
盘架子时,慢慢运;
保持抻感不消失。
持续连贯,劲就没断。
劲不断,弧就完整;
掤始终在。
掤的功能就是变来力,拔人根。
手臂抻筋,掤劲不丢。
有个要诀:
外圈刚,内圈柔。
也就是;
手臂外侧,掤抻饱满;
内侧松柔,富余弹性。
一条手臂;
就要分出阴面和阳面来。
如抬手:
手背与臂上,要抻得足;
臂下要松柔。
落手:
掌根与臂下,要沉得住;
臂上要松柔。
不能为了练出劲来;
把整条手臂搞僵;
失去了活性。
通过抻筋;
随式子变化;
慢慢体会刚柔之道。
阳面掤足;
阴面松柔。
不管怎么换式子;
每个地方,
同时具备阴阳。

背后两条筋。
走路,摸着后腰窝;
左右有两条筋;
连续起伏,就是它们。
穿过竖脊肌,一直通道后颈。
有功夫的人;
脊柱正;
后背两条大筋,特有劲;
跟筷子似的。
背如墙,立如钉。
横劲扩开,竖劲才能通。
竖劲,就是杠杆力的基础。
领头转脊,正身绞紧。
顺势涨落。
背筋一开一合,左右抻拉。
多练肩胛骨开合;
兼顾拔腰,
身上就会出现韧性。

双腿之内,两条筋,
在膝后腘窝处,能摸到。
穿过缝匠肌,直通腹股沟。
掖胯,就是从腹股沟;
抻拉内侧韧带。
练拳,就是测评服务不的形;
看出它在练什么。
趋于大脚趾;
这两条筋,
贴小腿骨通到腘窝,
深入腹股沟。
所以后开胯,裹大腿,这个形叫牮读音[jiàn]。
下盘抻到位,才有支撑。
两胯互相转换;
左边抻完;
换到右边抻。
撑开腰背筋膜;
将背筋和腿筋,串起来。
换轴,就是换着抻筋。
竖劲是这么练的。
脚生根,腿似筷;
胯如轴,疹如枪。

第七条,腹内筋膜。
呈网状铺开。
这层筋膜,是腹腔转运的动力源。
腹内筋膜,解剖学术语;
内家拳叫内膜。
包裹内脏,保护脏腑,彼此联系。
腹内筋膜,同样深入腹股沟;
最为发达,在盆骨形成腹环结构。
甚至下探到阴囊。
内家修炼腹部;
到高深阶段;
有人也把腹股沟叫凹间韧带。
由于深陷拉伸,形成沟槽;
再配合旋腹带动;
可以有效带动腿内筋做功。
手臂二筋;
腿部二筋;
背部二筋;
腹部一筋。
练拳的时候,要留意!
把他们找到,并练出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4 13: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要想行的有韵味;
必须加强拳架韵味的修炼;
有四个方法应该记住:
太极拳的韵味从什么角度判断?
01
一是从健身的角度看他打得是否和顺通达;
动作是否舒展大方、刚柔相济;
能否做到动如行云流水、静如春风拂面;
达乎生理之快感与精神上之享受相贯通。
如此则既有利于养生养气;
更有利于养神养意,颐神健体。
在这个层面上,可不必刻意追求动作的规范和标准;
根据个人自身的情况;
多一些随意性,以顺遂、惬意和舒适为主;
以自我感觉舒服、自我体验美感,即自娱又娱人即可。
02
二是从竞技的角度看他在赛场上演练的得分高低
在这个层面上,主要取决于演练者的技术水平是否符合竞技的规范要求以及裁判的评判尺度。
03
三是从内涵的角度看他打得是否有韵味;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拳味”就是太极拳的一种内在的“韵味”。
何为“韵味”?
太极拳的韵味一是要有看头,值得观赏;
从根本上讲,就是要符合拳理拳法。
实则遵乎规矩;
继则化乎规矩;
终则神乎规矩。
拳理拳法是实践经验的积累;
凝结着诸多科学合理的因素。
拳若合乎这些规矩和原则;
就自然具有了科学性和合理性;
当然经得起推敲和琢磨。
04太极拳的韵味二是要有内在的功力支撑:
功力深厚者必然气韵饱满、轻灵稳健;
腾挪闪展,应物自然;
自非初学者伸伸胳膊、踢踢腿
或者所谓“太极操”演练者能做得到的。
太极拳的韵味三是要有文化内涵:
练拳之欲抑先扬,欲扬先抑;
其间天机活泼,极有情致。
拳无情致,如木偶人一般。
死蛇踏地,有何景致。
“情致”,应该即是我们苦苦追求的“韵味”之核心。
这种“韵味”应该是最高层次;
它最有深度、最富内涵也是最难量化的;
是太极拳的精髓和灵魂;
是练拳人一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所以,仅仅好看、舒服还不够;
更要有味道、耐看、耐琢磨;
有了味道,会更舒服、更好看。
怎样去追求、修炼这种“韵味”呢?
首要就是要学习和掌握拳理拳法:
认真领会和践行经典拳论中的原理、原则和方式方法;
学规矩、守规矩、脱规矩、合规矩。
其次是要注重内在功力的修炼:
决不能停留在“画道道”;
“太极操”的水平和境界;
既然同样是学拳、练拳;
就要往好了行,用心去练;
这样才能增长功力;
同时也会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
三是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与修养:
太极拳是文化拳、哲学拳;
其博大精深的拳学体系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只有具有良好文化素养者才能真正领会和掌握。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同样拳有文化味自然更加饱满深沉。
四是要用心练拳;
入情入景,情景交融;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游人触目兴怀;
诗家心怡神畅;
真好景致。
拳景至此,可以观矣。”
太极拳演练者也要像诗人那样善于融合;
创造一种意境的美感;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把自己融进去;
也把所有的人融进去;
首先感动自己;
然后感动别人。
把太极拳真正行成“功夫拳”、“文化拳”;
“哲理拳”、“美学拳”和“健康拳”;
让人越练越爱练;
越看越“有味”的拳。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4 13:2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太极拳:
就像在写一本好书;
封面是师父给的;
内容是自己写的。
厚度可能不完全由本人决定;
但精彩程度却是自个创造的。
有些人用10年的厚度;
写的只是一套拳;
有些人用了30年、50年的时间;
却还不知道太极拳的松为何物;
人生如拳,拳如人生!
当我们写完太极这本书的时候;
人生也就这样;
从起式开始到收式而结尾;
我想:最开始的部分;
用的最多的是问号?
那里记载的是我们刚开始;
对招式的练习和人生的迷茫;
接着就是很多的惊叹号!
你已经懂劲的部分;
是你最值得留恋的日子;
当你使用更多的句号时。
人生渐渐趋于平淡;
也是当你懂得了什么是;
人生如拳,拳如人生的时候;
每个人的这本书精彩程度;
不在于书的厚度;
也不在于外表的装帧;
而在于如何;
把你独特的精彩留在书中;
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
一人,一拳,一世界。
太极拳练习久了;
总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体悟;
其实有的时候练太极和读好书一样是最美的。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
许多时候:
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
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
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
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同样的,你练过的太极从来不会欺骗你;
他们沉淀在你的精气神中;
你的改变谁都可以感受到。
练太极与不练太极的人;
隔一天看,没有任何区别;
隔一个月看,差异甚微;
隔一年看,差距明显,
但也似乎没有实质区别;
隔五年看的时候,
就是身体和精神状态上的巨大差别;
等到十年之后再看,
也许就是两种不同的人生。
所以说:再忙,也要练一套太极拳!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5 11: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9-23 15:28
太极拳在行拳的每一式将完成时:
全身的相互配合要做到意惯大椎;脊椎节节拔起、虚虚对住,尾闾前适;命门 ...

看看太极拳的八法之劲:
  1、掤字当头,步要弓;劲在身整守在中。
  2、捋在手臂,步后弓;跨须放松方见功。
  3、挤在手肘,身前弓;劲要合住不挤空。
  4、按在手上,击敌胸;劲含丹田利于攻。
  5、采在十指,劲达稍;阴阳旋转真奥妙。
  6、挒在肘腕,要轻灵;折叠之法劲须整。
  7、肘在屈使,身须正;运用肘法劲要整。
     8、靠在贴身,用寸劲;贴身寸崩敌大惊。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5 11:2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9-20 13:06
太极拳不是用语言所能表达的技巧;是真正悟练到家的功夫。
理解啦才能练,否则只能是盲目的做操。 都取决 ...

何为太极?
即以腰为轴、转动阴阳、一动全身皆动;
       每招每式均是以丹田来带劲;
       身体四肢由头至胸背肩肘手腿脚完整一气、周身一家。
       腰不动,手不发,肾气一动快如风。
       太极八法妙无穷,前后左右都可攻。
        引敌巨力来进攻,运用八法建奇功。
  1、掤劲:先实丹田气,身负弹簧力。掤于两臂,发于手。
  2、捋劲:听其劲,顺其式,侧身松跨趁势捋出,顺手牵羊。
  3、挤劲:挤在手臂,侧身拧进,引劲化劲,于劲不让;
                   缺一米添一豆,挤得对手实难受。
  4、按劲:发于手,击于胸,有上、中、下三劲。
                      上按胸膛中击心,下击丹田左右分;
                      气发丹田达于手,按劲一发敌难走。
  5、采劲:采在手指应牢记,上下相随化敌劲。
                       引劲采劲在于精,猛然一采敌大惊。
  6、挒劲:挒在肘腕。采挒两劲为擒拿,听、引、化、拿
                       随时发,听、引敌劲来犯我,采、挒同使敌倒下。
  7、肘劲:肘法多变劲含中,上下左右都能攻。
                       肘法应在贴身用,穿心肘法妙无穷。
  8、靠劲:靠法左右分六种,用在近身七寸中。
                       靠法击人须劲整,丹田抖劲靠不空。
                                            要用靠法须真功,得机得势不落空。                 
                  八法在应用时应胆大心细、得机得势时方见功效。
                       如果心慈手软、不敢运用,则反吃亏、一败涂地;
                       导致一生一事无成。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5 16: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9-25 08:59
太极拳的练习要达到“连绵不断,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似行云流水”的境界。
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就要从 ...

浅析太极拳的肩胯相合:
练太极拳的人都知道;
练拳讲究“内三合”与“外三合”;
而“外三合”中的“肩与胯合”尤为重要;
正所谓“根节不明力无源”;
无此便谈不上中节和稍节了。
练拳的时候轨迹应该如何呢?
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上下照应”这个字面上。
首先盘练者需要明白:
太极拳要求的是一种轴性灵活;
不像外家拳超越身体限度大幅度伸缩;
故不需专门柔韧修练;
通过长期松沉盘架;
自然会得到轴性灵活。
有了这个前提之后;
我们再来看看人体的
两个肩(肩井穴)和两个胯(环跳穴)四个点;
把这四个点顺序连接起来;
便构成了一个长方形;
这个平面会因我们在转身时发生扭曲。
我们要做的是;
尽量减少这个平面的扭曲程度。
和别的内家拳不同(例如八卦掌);
太极拳要求“腰胯一体”;
即“言腰必言胯,转腰必转胯”;
而这也正好为这个长方形提供了理论根据。
这样做有什么道理呢?
我们来举个例子:
当我们向右转腰时;
尽量保持腰以下的部位不动;
慢慢地右转;
你会感觉你的左胯变得越来越死、
越来越不灵活了;
呼吸也受到了影响;
好,现在放松腰以下的部位;
让你的左胯跟上你的左肩;
同时松掉左胯,怎么样?
不仅身子正了,呼吸顺遂了;
而且还获得了更大的转动空间!
这时如果有力量施加于你的右胸;
你这么一找肩、一松胯;
力量自然就被化掉了。
其次,我们的肩和胯
在力学方面存在着一种天然的“照应”,
即“肩与胯的状态总是趋于一致”;
(骨骼和肌肉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这种照应在后天的劳动中被淡化了。
通过太极拳的盘练;
会逐渐恢复这种天然的照应;
使之步调一致;
一致又体现出协调;
不论是运化还是发力;
都会产生极大的效果;
从而产生特有的“太极劲”。
这就是太极拳“发力”的原理。
长方形通过下边的两个角获得两个相反的力道;
同样,上边的两个角也需要一个较小的引劲儿;
上下两股劲儿反弹后促使整个长方形产生抖动,而不会使身子出方圆线,这就是发力。   
当然,这种肩胯相合也存在特例;
即“左肩与右胯合;
右肩与左胯合”;
这种斜向的合所表现的力道是出了方圆线的;
被称为“四隅劲”;
但这种情况都是比较短暂的;
绝大多数的时候为正向的合;
表现出的为“四正劲”。
练拳的时候:
在保证两肩和两胯向下松沉的情况下;
除了表现四隅劲的时候;
要尽量减少“平面”的扭曲程度。
注意一下“尽量”二字的有两层含义:
第一,平面的小范围扭曲是必然的;
也是的,否则便真成了“胸腰铁板一块”了;
灵活并不在于位移的大小;
在最小的位移之内产生最大的变化
——这才是真正的灵活;
第二,不要把“尽量”二字理解为“强求”;
实际上它反而会给你一种顺遂感;
也许初期不太明显;
时间长了你就会感觉到其中的奥妙。
如学打乒乓球时:
老师会否定你自由握拍的方法;
而教你一种标准的握拍方法;
初期你一定不太适应;
待习练到一定程度时;
你就会发现这种握拍的方法
对你今后的提升将有着多大的帮助.
做到了两肩、两胯的放松和照应;
转换自然迅速;
上下自然相随;
这正是“上下相随人难侵”;
你的太极功夫定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7 10: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腿是人的“第二心脏”;
腿部经络疏通刻不容缓!!
腿是阴血的大本营;
腿部承载了人体最关键的三条阴经:
肾经,肝经,脾经!
而肾生血,肝藏血,脾统血;
如果你腿部血液循环缓慢;
整个人体就会供血不足;
人就会感觉冷,尤其腿部!
想要第一心脏好;
就应该时刻保护您的第二心脏~
所以,腿部经络疏通刻不容缓!
站桩拉筋扽筋;
疏通经络,畅通气血,出汗排毒。
撑筋拔骨改善深部经络循环系统;
调节免疫、体液、神经、血管、
内分泌系统,提高了自愈力。
站桩要贵在坚持,贵在有常!
每天坚持,水滴石穿;
是重复,所以重复的力量是最大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7 10: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極拳,唯有天天堅持不懈的習練;
最終才能起到太極拳的健身養生;
延年益壽,提高自身免疫力的目的。
不要要求的太多;
不要把目標訂的太高;
練拳者千千萬萬;
成功者風毛麟角。
真正成為大師的更是少之又少。
只要天天練就好。
其它的就看緣分吧!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7 13: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练好太极拳的腿脚和腰胯:
一、腿和脚是人体一部分;
人老腿先老。
太极拳之所以能够延年益寿;
使人身体健康;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腿的练习。
太极拳健身重点要做到腿有劲;
这样就减缓了衰老;
同时,呼吸深长;
增加了肺活量,增加了气血循环;
有益于健康。
而腿脚好,也关系到呼吸功能。
这就是“落地生根”。
站桩是基本功之一;
基本功包括手、腰、腿的练习;
高级阶段还要进行手、眼、身、步的配合;
但是最基础的是腿上功夫的练习。
练腿上功夫,主要是站桩;
站桩要符合太极拳的要素:
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
加强腿部力量,
也加强了步型的稳定性;
为后面的练拳打下好的基础。
要体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练拳时的松垮;
脚会给地面一个蹬力;
地面就给脚一个反作用力;
这也叫“问地要力”。
这个力通过脚、膝、胯、腰、肩、肘,传递到手。
盘练太极拳时;
按照这七个环节节节贯穿传递劲力;
动作缓慢柔和;
注重体验内力的运行。
这样,把下盘功夫练好了;
然后中盘和上盘的动作就容易协调配合了。
练习腿脚功夫时;
要体会对拉拔长、阴阳相济的太极劲。
如练习桩功:
气向下沉,神意则向上领;
做到虚灵顶劲、立身中正。
盘练时,前去之中必有后撑;
这就形成了对拉拔长;
盘练时需要注意“欲左先右,欲右先左”。
这就是一个对立统一、阴阳平衡的问题。
不愿练习基本功,直接就学习套路;
这样会大大地影响了健身的效果;
也会影响到拳艺的提高。
二、要练好腰胯:
腰是连接上下肢的枢纽;
是中轴,是纽带。
练习太极拳,动作要形成整体性;
就必须主宰于腰用腰来调节。
这就是武术中的“太极腰”的说法:
要用腰来带动四肢的运动。
从运气的角度来说,“气沉丹田”也是在腰部。
从运劲来说,“发于腿,主宰于腰”,也离不开腰。
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
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
盘练太极拳时:
松腰沉胯,意念松沉;
劲力才能上下通达。
其次,做到灵活转动,起承转合,要靠腰。
我的体会是在运行过程中;
腰走螺旋,带脉旋转,带动四肢的运行。
腰走螺旋,外走弧形;
内走螺旋,外走圆弧;
这是腰的运行规律;
也就是腰的螺旋运行;
带动了手的弧形运动;
手的动作都是靠腰来带动的。
三字经里有:
每一动,螺旋行;
其要求,圆而松;
或柔化,或刚攻;
因敌变,螺旋中。
腰走螺旋有利于四肢动作的协调。
在盘练时,注意力千万不要放在手上;
而是放在腰上;
用腰来带动;
这样就能做到手脚配合的协调。
强调了腰的主宰作用;
也不是说手就是完全被动的;
练拳时,要“腰带手领”;
就是说:
手的引领作用和腰的主宰作用要相辅相成。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