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接手时,拟增加手上沉重量,不能光用力向下压,而是虚领顶劲,领着身体向上升,则手上沉重量自然增加。
如双手向左移,则身体须向右走。同样,如双手向右移,则身体须向左走。
22、在练架子或推手时,要松开上肢的每个关节;
包括: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可意想手腕关节内侧、肘关节内侧和肩关节内侧都夹着一膨涨的小球,将每个关节推开。
此外,若其中一只手或两手同时在胸前抱圆,则意想手腕和胸的中间位置有一圆球居中。
此球可随自已的心意胀大和缩小,亦即开与合。再进一步,意想身体是一个球。
当意想球胀大,不单是手向前,身亦向后,肘两侧和身体两侧也向两边胀开;
甚至头顶和双脚也上下伸展。因为球胀大是向四方八面同时胀大。
23、肩、肘、腕顺序放松是「意」的训练。目的是使手上任何部位听从「意」的指挥。
当手上功夫进步后,肩、肘、腕松的次序可任意组合。例如,腕、肘、肩。
24、想象身体如寺庙里的一口钟。两腿内侧为钟的内壁,尾闾为钟锤。
钟锤永远只能在钟内壁的范围摆动。那就是说:尾闾在任何时候都不应与任何一腿重迭,否则便是双重。
25、无论是行拳还是推手,作弓步时,后脚不可用力向后向下蹬;
而是要开胯、扩膝,放松胯根、膝盖和脚踝的关节。
这样,后脚才不会僵硬,重量流至脚板、脚指而反弹。
反弹力倒头传至脚跟再传至腿、腰……。
这时脚跟会有上升的感觉,身体才能升沉转动灵活。
26、当做弓步时,身体的重量从小腹放到前实腿的大腿内侧处。
想象前腿的胯和后腿的胯各有一气球。
前腿胯根的气球慢慢缩小,胯部随之慢慢放松、内收下沉;后腿胯部的气球慢慢扩大。
27、若身向左转,则右脚先动,继而左脚动;相反,若身向右转,则左脚先动,继而右脚动。
但无论向左或向右转,都必须虚领顶劲,用意将一边身缩小,以脊椎为轴为主转动,带动整个身体转动。
28、无论练拳还是推手,如要转动脊椎,必须在原位上转,不能在转的同时,向前后左右任何一方移动。
29、两脚虚实的转换在练架子时两脚虚实的变换;
例如坐步变弓步或反之,不应只是简单地将实脚向前或向后撑;
把身体推向前或推向后,使身体的重量,从地面直线的一只脚交给另一只脚。
比较好的方法是,意想丹田像是一个水泵,而实脚的整条腿像贯满了水。
当两腿进行虚实转换时,丹田的水泵将实腿的水徐徐抽起抽走,然后徐徐贯入虚腿去。
水的流动路线像一个倒转的英文”∩”字母。在这样的意想的抽水和注水的过程中,身体便自然向前或向后移动。
所谓意想,不单纯是想,还要真的像感觉到水在一条腿从下而上,经过丹田,然后从上而下流动。
也就是说,我们要能「用意」来指挥水的流动路线。
此外,除了要做到能够以「意」来指挥水的流动路线外,还要能控制水的流动速度。
水的流动速度要均匀,不要有停顿。
如假设实腿的水量是从9开始,然后 8,7,6….地减少,最后至0; 则注水的水量则是从0开始,然后1,2,3,4地增加至9。
用「意想」所感觉到水的流动路线和速度,起初是很模糊和缓慢的。
有时,感觉甚至会中断。但随着多练习,意想的感觉和速度便可以加快和加强。
最快比电光火石还要快。这样,才能达到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手快不如意先」的原则。
进行「意想」时,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不想其它东西。
此外,在上述的腿上虚实变换的过程中;
必须要「虚灵顶劲」和做到「节节放松,节节贯串」。
这样才能符合「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犹须贯串」的要求。
当我们按照上述的方法来转换两腿间的虚实时,若能做到全身放松,转换轻灵;
在身体的重量全部从一腿转换到另一条腿一刹那;
会感觉到有一个力从地面向上反弹到实脚。
我们应从脚底、脚踝关节、膝关节、胯等节节向上放松;
让这个反弹力随着我们的心意去到身体的任何部份,作为该身体部份的动力来源。
例如虚脚的上步或手上的掤劲。
要注意,如果在地面反弹力的传递所经过的路线中,有不松开的地方;
那么,地面反弹力的传递便在身体不松开的地方中止。
因此,在练架子时,必须要全身松开,节节放松,节节贯串,一动接另一动,不许有停滞。
30、每次拳式练习,可选择一个重点作为练习对象;
例如:肩、肘、腕;两腿虚实转移等等。
绝不可贪多,欲速不达。
31、所谓心法、重点,只是一个手段或是一件工具:
帮助我们达到太极拳的要求。当我们做到某个重点,并且运用自如;
便应忘记了该个重点,让该重点的要求自然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