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6 13:57:1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拳不如看肘;
看肘不如看肩;
看肩不如看身;
看身不如看心。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太极拳学本来就是对人体研究的一门学科;
如果不得法;
练的时间再长也是迷茫;
得法者方是明拳。
从中我们可以分析几点:
一、你发出的拳再快,但它所延长的线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
二、你的拳再快,再有力量,离不开你的根。
看拳不如看肘,看肘不如看肩,看肩不如看身,看身不如看心。
这个看是看守的意思;
三、当你的拳越快越猛;
从实质上判断;
你的心意都在拳锋之上,而不是身上;
这个时候你的身是空的;
没有一点防护力;
就如同三岁的顽童。
太极拳讲究的是松活自然和轻灵;
它的运用讲的是劲而不是力。
你向我打的一重拳就向钢梁一样;
与我之间建立的一个桥梁;
有一种说法叫搭桥;
你打过来向我击的一拳正好就是桥;
所以,面对你向我击打过来这一拳;
以不同的功夫可以用不同的回应方法。
如:下乘功夫可以以手接劲,缠绕化之;
这个化不仅仅是化掉;
而是引化的意思;
以引化的方法将你的拳化到
你所不能够产生合力的位置;
使你的周身劲散。
立足不稳,而后击之。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6 14:0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8-12-26 13:57
看拳不如看肘;
看肘不如看肩;
看肩不如看身;

练拳如何把快拳接住呢?
这里面有个合;
有个节拍点;
要完成这个节拍点;
必须做到周身放松;
意识无我,顺劲接劲;
劲是摸出来的。
如果你与对方的劲合不住拍;
那你是借不走对方的劲的;
因为他的力量很强大;
更无法四两拨千金。
要明白一点:
对方在静态中;
你是无法改变他作用力的方向;
在动态中,才能改变;
在动态中,才能引化。
如:拖拉机的方向盘一样;
它在静态中,你去打它的方向盘,有些难度;
而拖拉机在行驶之中,
你去改变它的方向,非常容易。
还有,在实战中,有一个心态问题;
就是意识定位;
在未出手时;
我的意识已将你所有的一切布入我的局;
彼此之间有大于号和小于号的意思。
另外,还有一个心态,包容之心;
这个包容之心就像是容纳和接受的意思。
再高一层的功夫:
他能以身体化之;
有句话叫:
人身无处不是拳,挨着何处何处击。
这个击不仅仅是向外击打;
有时候还会是一个陷阱,是个深渊;
当你入世之后;
你会左右难以活动,被我挟制。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6 14: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为什么需要顶头悬?
头部为人的一身之纲领;
精神能提得起;
则无迟重之虞。
尾闾中正神贯顶;
满身轻利顶头悬。
尾闾中正与顶头悬的关系最为密切;
所以练拳先求尾间中正;
即将脊骨根对正脸的中间;
随之,收一下小腹;
然后两眼向前平视。
下颔微向内收,保持喉头永不显露出来就成了。
这就是顶头悬的练法。
主要在于眼神向前平视和喉头不要抛露即成功。
练拳时眼神特别重要。
神聚于眼(宜内敛不可外露);
眼是心之苗,意从心中生。
我意欲向何处,则眼神直射何处;
周身也直对何处;
一转眼则周身全转。
视静犹动,视动犹静;
总须从神聚中来。
这就是太极拳的最高阶段:神明!
总之,各种身法必须一一求对;
结合起来,若一处不合全身都乖。
所以身法是永不许错的;
虽千变万化,总难越出此身法。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6 14:42:44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拳双脚不轻太极难成!
步步猫行足履,冰虚实渐变脚双轻。
盘练太极拳紧记一个“松”字;
这也是内家拳和外家拳的根本区别之一。
从体上讲,松的结果是:
松---轻灵---气血通畅---全体透空。
从用上讲,松的结果是:
松---柔---刚---刚柔并济。
因此,无论哪个练太极的人都知道要松着练。
但许多人就是放松不了;
这一方面是因为不知道如何放松;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
在练习套路时好好检查一下;
每一动,你放松了吗;
做到轻灵了吗?
目前社会上流行的太极套路都以比赛的要求
即姿势优美的体操舞蹈标准来衡量;
因此不顾自身条件;
努力追求架子越大、姿势越低;
认为这样就是太极功夫高的体现。
但这样的结果就是无论你自己觉得上半身已如何的松;
但双脚为了保持低造型,维持平衡;
是无论如何放松不了的。
而要实现全身的放松和轻灵;
关键的关键在于两脚放松
特别是小腿到足这一段。
脚不松,全身其实都不会松。
迈步如猫行;
如履薄冰;
两脚犹如踩浮舟;
全身关节肌肉节节松开;
僵力拙力完全除掉;
脚下没有一点死力之处;
且有一种升腾感等等。
会松脚,会轻灵,从此太极就成功了一半。
弓步倒三七,活桩不费力;
谁把死桩站,老来必瘫痪。
膝盖出了问题;
是站桩与练拳姿势不对。
如何让双脚放松、轻灵呢?
1、架子适中,利于双脚放松;
达到全身放松轻灵之功效。
真的不要过于追求美观;
练太极是为了自己健康;
不是为了表演给人家看为目的;
人家的一句评价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2、左右脚在虚实转换中不要太过用力踩地;
也不要太过用力蹬地。
要像落叶一样平松而落在地上;
除了自身体重外;
不要给地面加额外的力。
像猫一样轻轻走,不能让老鼠听到声音;
像小心翼翼走在薄冰上;
一重就要破冰落水。
说穿了其实就是平时放松的走路状态;
平时走路时你会故意用力地走吗?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8 10: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拳的31个方法!
1、练习任何一个拳式动作,都要将身体分阴阳,分虚实,有开合,即有放大缩小。
身体左边缩小,则右边放大;右边缩小,则左边放大;上身缩小,则下身放大;下身缩小;
则上身放大;前面缩小,则后面放大;后面缩小,则前面放大。
2、任何手上动作开始前,应先放松两肋,后松肩、肘、腕。
3、“松沉”,并不是整个身子沉下去;
只是命门以下地方松沉下去,命门以上地方还是向上升;
这就是“沉劲持久,领劲不断”。
4、在拳式练习中,重点不在拳架定式。
式与式之间的过度动作才是最重要的,这样才能形成“连绵不断,行云流水”。
5、当身体某处地方无法松开时,便不要再想该处地方,转为松开紧张处地方之上或之下的地方。
6、练拳时,要经常保持「三空」,即:手心空、胸空、脚心空。
7、「气敛入骨」乃是用意将双肩和背收向脊骨,并下沉至尾闾。
8、拳式练习时,内劲要有起伏(或升降)。起伏是由于两跨松开,身体受地心吸力影响慢慢向下沉。
当下沉到底时,身体会自动反弹向上升。此原则由始至终贯切到整套拳式。
9、我们经常说「松沉」。怎样才是沉?沉不是直往下跌,应像一张纸在空气中平放地往下飘荡。
左边沉,右边升。然后,右边沉,左边升。这样一飘一荡掉到地上。
10、练气势要意想头、背、胸、臀四张皮。任何时候只可以扩张其中一张皮。
11、做任何拳式动作都要有对拉。
例如:手向上动,则身向下沉(臀一张皮)。手向前伸,则身向后*(背皮)。
手走左,则身走右;手走右,则身走左。手与身好像互相对拉,或是好像一个球向四方八面膨胀。
12、任何一个拳式动作完成后,身法上须做到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胯扩膝,手上劳工穴透开,意气到达手指。
13、必须在一式的动作完成到位后,才可开始下一式的动作,不可抢先。
14、任何一式动作都是由身体的「中线」开始,在「中线」结束。
15、如果手掌、手指能放松,手腕不僵、不丢、不折;
则整个手掌和手指自然有胀满感觉,手指亦会自然张开。
绝不可用拙力将手指并拢或撑开。手指尖要虚领顶劲,指根气沉丹田。
16、两手如一手。背部好像有一条似有似无的幼线连着左右两手。
当一手下沉,另一手就受牵引上升。一手向内收,另一手就受牵引向外展。
17、当手一动,则应在意念上,该只手向四方八面张开。
18、手向前推出时,肩胛骨的位置要放松。
手回收时,肩井穴(锁骨)对下的位置要放松。
19、手向前伸,不能出圈。所谓「圈」者,是在身前形成的一个看不见,但自已能感觉到的一个圆圈。
如手出圈,只要对方黏着,稍作牵引,人便失重心,身体往前倾倒。
20、松肩、沉肘和松腕的其中一种做法是:首先,整条手放松,用意推开肩关节,想象一条水管的阀门被打开;
一股水慢慢从肩流落上臂。当上臂充满水后,肘受水的重量往下沉。继而打开肘关节,让水继续流去前臂。
待前臂也充满了水后,打开腕关节,让水流去手掌,再打开虎口,让水最终流到指尖。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8 10: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8-12-28 10:18
盘练太极拳的31个方法!
1、练习任何一个拳式动作,都要将身体分阴阳,分虚实,有开合,即有放大缩小。
...

21、接手时,拟增加手上沉重量,不能光用力向下压,而是虚领顶劲,领着身体向上升,则手上沉重量自然增加。
如双手向左移,则身体须向右走。同样,如双手向右移,则身体须向左走。
22、在练架子或推手时,要松开上肢的每个关节;
包括: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可意想手腕关节内侧、肘关节内侧和肩关节内侧都夹着一膨涨的小球,将每个关节推开。
此外,若其中一只手或两手同时在胸前抱圆,则意想手腕和胸的中间位置有一圆球居中。
此球可随自已的心意胀大和缩小,亦即开与合。再进一步,意想身体是一个球。
当意想球胀大,不单是手向前,身亦向后,肘两侧和身体两侧也向两边胀开;
甚至头顶和双脚也上下伸展。因为球胀大是向四方八面同时胀大。
23、肩、肘、腕顺序放松是「意」的训练。目的是使手上任何部位听从「意」的指挥。
当手上功夫进步后,肩、肘、腕松的次序可任意组合。例如,腕、肘、肩。
24、想象身体如寺庙里的一口钟。两腿内侧为钟的内壁,尾闾为钟锤。
钟锤永远只能在钟内壁的范围摆动。那就是说:尾闾在任何时候都不应与任何一腿重迭,否则便是双重。
25、无论是行拳还是推手,作弓步时,后脚不可用力向后向下蹬;
而是要开胯、扩膝,放松胯根、膝盖和脚踝的关节。
这样,后脚才不会僵硬,重量流至脚板、脚指而反弹。
反弹力倒头传至脚跟再传至腿、腰……。
这时脚跟会有上升的感觉,身体才能升沉转动灵活。
26、当做弓步时,身体的重量从小腹放到前实腿的大腿内侧处。
想象前腿的胯和后腿的胯各有一气球。
前腿胯根的气球慢慢缩小,胯部随之慢慢放松、内收下沉;后腿胯部的气球慢慢扩大。
27、若身向左转,则右脚先动,继而左脚动;相反,若身向右转,则左脚先动,继而右脚动。
但无论向左或向右转,都必须虚领顶劲,用意将一边身缩小,以脊椎为轴为主转动,带动整个身体转动。
28、无论练拳还是推手,如要转动脊椎,必须在原位上转,不能在转的同时,向前后左右任何一方移动。
29、两脚虚实的转换在练架子时两脚虚实的变换;
例如坐步变弓步或反之,不应只是简单地将实脚向前或向后撑;
把身体推向前或推向后,使身体的重量,从地面直线的一只脚交给另一只脚。
比较好的方法是,意想丹田像是一个水泵,而实脚的整条腿像贯满了水。
当两腿进行虚实转换时,丹田的水泵将实腿的水徐徐抽起抽走,然后徐徐贯入虚腿去。
水的流动路线像一个倒转的英文”∩”字母。在这样的意想的抽水和注水的过程中,身体便自然向前或向后移动。
所谓意想,不单纯是想,还要真的像感觉到水在一条腿从下而上,经过丹田,然后从上而下流动。
也就是说,我们要能「用意」来指挥水的流动路线。
此外,除了要做到能够以「意」来指挥水的流动路线外,还要能控制水的流动速度。
水的流动速度要均匀,不要有停顿。
如假设实腿的水量是从9开始,然后 8,7,6….地减少,最后至0; 则注水的水量则是从0开始,然后1,2,3,4地增加至9。
用「意想」所感觉到水的流动路线和速度,起初是很模糊和缓慢的。
有时,感觉甚至会中断。但随着多练习,意想的感觉和速度便可以加快和加强。
最快比电光火石还要快。这样,才能达到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手快不如意先」的原则。
进行「意想」时,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不想其它东西。
此外,在上述的腿上虚实变换的过程中;
必须要「虚灵顶劲」和做到「节节放松,节节贯串」。
这样才能符合「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犹须贯串」的要求。
当我们按照上述的方法来转换两腿间的虚实时,若能做到全身放松,转换轻灵;
在身体的重量全部从一腿转换到另一条腿一刹那;
会感觉到有一个力从地面向上反弹到实脚。
我们应从脚底、脚踝关节、膝关节、胯等节节向上放松;
让这个反弹力随着我们的心意去到身体的任何部份,作为该身体部份的动力来源。
例如虚脚的上步或手上的掤劲。
要注意,如果在地面反弹力的传递所经过的路线中,有不松开的地方;
那么,地面反弹力的传递便在身体不松开的地方中止。
因此,在练架子时,必须要全身松开,节节放松,节节贯串,一动接另一动,不许有停滞。
30、每次拳式练习,可选择一个重点作为练习对象;
例如:肩、肘、腕;两腿虚实转移等等。
绝不可贪多,欲速不达。
31、所谓心法、重点,只是一个手段或是一件工具:
帮助我们达到太极拳的要求。当我们做到某个重点,并且运用自如;
便应忘记了该个重点,让该重点的要求自然而生。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14:3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个人的拳架都有不同;
但胯的开合要圆融;
胯是身体支架的标准基础;
差之毫厘就谬之千里;
看不到胯的框架;
也就失去了中正的稳。
圆规的中轴在此也!
真正的胯开;
没有一点紧;
柔筋如弹簧;
是自然到位。
 楼主| 发表于 2019-1-2 11: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的新八法五步:
掤走2018;
捋来2019;
挤出时间;
按住幸福;
採来快乐;
挒出健康;
肘向成功;
靠近梦想!
进一步步步高升;
退一步海阔天空;
左顾财源广进;
右盼喜事连连;
中定阖家幸福!
 楼主| 发表于 2019-1-3 09: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腿有被称为人的“第二心脏”;
想要第一心脏好,
就应该时刻保护您的第二心脏~
所以,腿部经络疏通刻不容缓!
站桩拉筋扽筋;
疏通经络,畅通气血;
出汗排毒。
撑筋拔骨改善深部经络循环系统;
调节免疫、体液、神经;
血管、内分泌系统;
提高了自愈力。
站桩要贵在坚持,贵在有常!
每天坚持,水滴石穿;
重复的力量是最大的。
盘架站桩,身体健康!
 楼主| 发表于 2019-1-3 11: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应当明白“式”和“势”:
盘练太极拳分清“式”与“势”的区别;
领悟“式”与“势”之间的内在关联;
掌握“式、势相合”的练拳方法;
这不仅对习拳者由外入内起着指导作用;
还可提升太极拳的养生效果。
1、拳式与拳势的区别:
拳式是太极拳冠以名称的招式;
是看得见的肢体动作;
如“野马分鬃”、“白鹤亮翅”等等。
拳式是前辈武术家技击实践的结晶;
不同的拳式都有其独特的攻防含义。

拳势是太极拳的内在动力;
是看不见的体内劲力的运化。
太极拳的拳势只有两个:
“蓄势”和“发势”;
蓄势是劲力的积蓄;
发势是劲力的发放。
拳势的蓄和发源自人体能量的收与放;
传统武学将人体能量称为“内气”;
人体能量在体内能够象“气”一样流动和聚散;
蓄势时体内能量流
从四肢向丹田汇聚;
称之为“合”;
发势时能量流
由丹田向四肢扩张;
称之为“开”;
所以太极拳的两势也可叫做“开势”和“合势”。
在阴阳学说中:
阴阳是一对具有能量属性的矛盾;
能量较强者为阳;
能量较弱者为阴;
如火为阳、水为阴;
夏为阳、冬为阴;
日为阳(太阳);
月为阴(太阴)。
在太极拳中;
蓄势为合属阴;
发势为开属阳;
因此太极拳的两势
也称为“阴势”和“阳势”。
太极拳的套路便是由
多个阴阳拳势衔接循环而组成的。

2、拳式与拳势的内在关系:
拳势是完成拳式的内在动力;
拳式是由拳势催发出的外形;
如果把拳式比作看得见的浪;
拳势就是暗中推波助澜的涌流。
没有拳势支撑的拳式;
就会缺少太极拳阴阳开合的内涵;
流于“空架”或“太极操”;
没有拳式规范的拳势;
就会失去武术的攻防意义;
只能称之为“气功”。
这就是:
有式无势是空架;
有势无式不成拳。

在多数情况下;
一个拳式对应一对蓄发拳势;
如太极拳中的拳式“白鹤亮翅”。
当一个拳式由多个分拳式组成时;
如拳式“倒卷弘”包含有
“掤、捋、挤、按”四个分拳式;
每个分拳式就各对应一对蓄发拳势。

势、式相合的练拳方法分为三个阶段:
由式及势,以及势催式和势、式相合。
1、由式及势—练就正确的动力定势:
初学太极拳,当以习练拳式为主;
重点在于掌握太极拳的身法、步法、手法和眼法;
身法做到中正安舒;
步法做到轻灵沉稳;
手法做到劲如抽丝;
眼法做到手眼相应。
然后以腰为轴统领全身;
做到步随身换;
臂由腰带;
上下相随;
周身一家。
此阶段应注意寻找
“太极无手”和“腰脊行拳”的感觉。
拳架通过不断地盘练;
逐渐使拳式动作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势”。
此时即便套路生疏遗忘了;
但举手投足间拳式依然中规中矩;
这是因为套路内容靠大脑来记忆;
而动力定势是由小脑
通过运动强化来学习记忆的。
拳式熟悉和协调后;
要进一步注意肢体的放松;
只要有“虚领顶劲”在这儿撑着;
您尽管放松全身的关节和肌肉;
无须担心疲软和松懈。
放松身体以松开两肩和两胯最为重要;
肩松后上肢才会松;
腰脊之劲方可到达于手;
胯松后下肢才会松;
腰脊之劲才能传递到脚;
所以说节节放松才能节节贯通;
能量流才能在体内畅通无阻而汇成拳势;
可见规范的拳式是练出拳势的基础。

正确的放松应当是“松开”而不是“松懈”;
两者的区别在于松开后
肢体会产生伸展舒张的气势。
由于地球的引力;
放松之后身体自然会产生向下的沉劲。
如果您在练拳时感到两臂沉甸甸的;
身体产生“一领百沉”
大椎穴上领而肢体百骸下沉)的感觉;
身姿具有伸长放远的气势;
如同晒衣服的挂钩一样;
衣服领挂起,衣服全部坠下去一样。
说明您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松沉。

2、以势催式—练出支撑八面、富于弹性的掤劲 :
自然界里能量运动的基本方式是聚合和扩散;
即“阴聚阳散”。
“阴聚阳散”在太极拳里就是拳势的开合。
开合是在身体四梢与丹田之间进行;
“四梢”指人体四肢的梢节(两手、两脚)
①,“丹田”位于人体小腹;
是人体的重心所在;
也是调节全身平衡的轴心和劲力运化的中心;
所以太极拳应当是以丹田为中心来展开运动的。
蓄势时能量流从四梢向丹田汇聚;
是能量的积蓄,为合属阴;
发势时能量流由丹田向四梢扩散;
是能量的发放,为开属阳。
由于拳势的开合是以丹田中心;
故称为“丹田开合”或“内开合”。
除了“丹田开合”之外;
太极拳还有“形体开合”与“呼吸开合”的说法。
形体开合也叫“外开合”;
肢体伸展向外者为开;
肢体屈缩向内者为合。
呼吸开合是:
吸为合,为蓄;
呼为开,为发。
实际上“丹田开合”,“形体开合”和“呼吸开合”
三者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丹田开合是动力核心;
形体开合是丹田开合对身体的催发和显现;
呼吸开合是对丹田开合的支持和配合。
由于呼吸开合与拳势的蓄发、开合密不可分;
故称为“拳势呼吸”。
拳势呼吸可以用“蓄吸发呼”四个字来概括;
即蓄势时吸气,周身气势收缩;
是能量的聚蓄过程,为合属阴;
发势时呼气,周身气势膨胀;
是能量的发放过程,为开属阳。
拳势呼吸宜采用腹式逆呼吸;
即吸气时腹壁内凹;
呼气时腹壁外凸;
这种“吸缩呼胀”的特点恰好与
拳势的“合缩开胀”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拳势呼吸是引动拳势变化的风帆;
也是太极拳从外入内必经的桥梁。
呼吸之绵长而达丹田之充盈;
继以丹田之充盈再贯满全身而达于四梢;
如此内劲生而力量足。
但要注意不可把拳势呼吸做成机械的“呼吸操”;
拳势呼吸应当是
非常自然而又极其舒畅的呼吸方式。
如果您在练拳时做到心息相依,形息相随;
使呼吸趁着缓和的动作鼓荡;
又要使缓和的动作趁着呼吸的鼓荡开合;
周身气势产生“吸缩呼胀”和“吸轻呼沉”的感觉;
说明您已经掌握了拳势呼吸的要领。

空气和水看似柔弱;
但通过有序化的旋转运动“集柔成刚”;
就能形成威力惊人的龙卷风和巨浪。
同理,太极拳要求:
外形走弧线;
内劲走螺旋;
遍布周身的能量通过开合有序化的聚散运动;
就能汇聚成太极拳极为宝贵的整体劲一掤劲。
周身弹簧力,开合一瞬间。
②掤劲是刚柔相济的弹性劲;
是具有球体感的膨胀劲;
使得身体支撑八面。
太极拳里支撑拳式动作有八种劲法:
掤、捋、挤、按、采、捥、射、靠;
这就是称之为的“太极八法”。
八法中除掤外的七种劲法
都是在掤劲的基础上实现的;
故把掤劲称为太极拳的“母劲”;
把太极拳叫做“掤劲拳”。

拳势的开合会引动周身掤劲的充盈变化;
如果您在练拳时感觉身体好似一个充了气的大球;
随着拳势的开合变化;
大气球在不断地胀缩鼓荡着;
这就证明您已经拥有了掤劲。

3、势式相合—“定式”(“定势”)是势式相合的同步定位点:
技击的规律是蓄而后发、合而后开;
蓄到位才能发得透;
合得住方能开得展。

太极拳的“身备五弓”之说;
就是说我们的四肢和躯干各象一张弓;
蓄力时四肢弓在躯干弓的带动下弯曲合拢起来;
发力时五张弓一起弹出打击敌人;
这就是:
蓄力如拉弓;
发力如放箭。
其实在自然界里:
猛兽在捕杀猎物时;
也都是先将身体卷曲成弓形;
然后择机突然伸张身体扑向猎物。

不同拳式的攻防含义虽有不同;
但在动作类型上不外是肢体的弯曲和伸展;
这就是所说的“形体开合”。
拳式中肢体弯曲合拢的过程;
在拳势上对应着蓄势;
能量流由四肢向丹田汇聚,为合属阴;
在拳势呼吸中对应着吸气,
此时身体轻灵,便于身法转换。
拳式中肢体伸开外展的过程;
在拳势上对应着发势;
能量流自丹田向四肢膨胀,为开属阳;
在拳势呼吸中对应着呼气;
此时身体沉稳,利于打击敌人。
“柔过劲,刚落点”
是对上述变化过程的点睛之言;
“柔过劲”对应着拳势的蓄、合、阴;
“刚落点”对应着拳势的发、开、阳。
但要注意的是:
发势时的“刚”是“集柔成刚”;
是掤劲的充盈和周身整体劲的体现;
切不可用局部的拙力去完成。
刚的本质还是柔;
太极拳的刚只能从松柔中获得。

那么,打拳时怎样做才能将
拳式、拳势和呼吸三者准确地协调同步起来呢?
这就要凭借一个同步定位点一“定式”。
在太极拳套路中;
每个拳式在结束时
身姿都有一个似停非停的定型;
这就是“定式”。
定式既是一个拳式的结束点;
又是一对拳势的结束点;
所以“定式”也叫做“定势”;
同时还是一个拳势呼吸的结束点。
此刻既是新、老拳式的转换点;
又是拳势由发向蓄
(由开向合、由阳向阴)的转换点;
同时还是由呼向吸的转换点。
由于定式是拳式、拳势、呼吸三者的同步定位点;
因此练拳时一定要把定式做到位!!!
使拳式、拳势和呼吸三者的结束点在此自然对齐;
这对于实现“势、式相合”是至关重要的。
将拳式、拳势和呼吸三者协调一致的总指挥来自“意”。
也就是“以意导气,以气运身”;
这里所讲的“气”包括“内气”和“外气”两部分;
内气指体内能量流;
引导内气的方法是“阴聚阳散”一拳势开合;
外气指肺部呼吸之气;
引导外气的方法是“蓄吸发呼”一拳势呼吸。
“气”在意念的引导下;
经过开合运化后形成拳势;
然后用拳势去推动肢体完成拳式;
这就叫:
意不动,气不动;
气不动,外不发。
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
不在外面而在内。
我们盘练太极拳当以练“势”为重。
太极拳就是一阴一阳两个式(势)子,一通百通。
我们练拳不在于学会套路数量的多少;
而在于能否行出拳势的阴阳内涵。
学太极拳,学阴阳开合而已。
“阴阳开合”堪称太极拳的纲;
练拳时一定要抓住这个纲,纲举目张;
统领周身四肢百骸协调运动;
使神、意、气、息、形五种元素
熔化成一个完美的和谐体。
当您把“式”练成了“势”;
做到式中涵势、以势催式、式势一体之时;
您便踏入了太极拳的门槛。

① 除了将“四梢”解释为两下和两脚外;
形意门将“四梢”解释为:
“舌为肉之梢,牙为骨之梢,甲为筋之梢,发为血之梢。
练拳时注重对于发、舌、齿、指的锻炼;
与人交手吋“惊起四梢”:
发欲冲冠,舌欲催齿,齿欲断筋,甲欲透骨。

“掤劲意何解?
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
周身弹簧力,开合一定间。
任有千斤重,漂浮也不难。
掤劲比喻为浮起轮船的水;
突出了掤劲的流动性和整体性。
第二句阐述掤劲产生的方法:
首先是全身向下松沉,
然后通过地面的反作用力,
形成向上的领劲;
在身体对拔拉长的同时产生周身膨胀劲。
第三句指出掤劲是一种刚柔相济的弹性劲;
生成于拳势开合变化的过程之中;
末句评价掤劲的威力。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