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5 13: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拳;上下一条线;
脚底阴阳变,阴阳如何变?
不起脚,翘起脚,转脚跟;
提脚跟,转脚掌,旋脚尖;
脚尖对应脚跟,脚掌对应脚心。
其中玄机在自悟,阴阳妙用靠实修。
 楼主| 发表于 2019-1-15 13:33:53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下盘起;
一层一理层次递;
地面与脚上胯根;
裆部灵动转换意。
 楼主| 发表于 2019-1-16 11: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盘练太极拳的松腰沉胯:

胯起晇落,胯承腰转;

充分说明了腰胯之间的运动关系:

腰基本是轴向运动,

也就是横向转动;

幅度比较大。

胯则是上下运动;

是纵向的起伏,幅度不大。

腰是坐在胯上转向的;

胯是承接腰上力量的缓衝与调节;

同时是带动大腿,膝和脚踝大幅运动的载体。

胯的坚强,灵动;

承载能力决定了我们身体的优良与否。

无论位置还是功能;

空间还是实体;

胯是我们的中坚。

腰是以脊体和神经束组成;

胯则是骨架;

肌肉群为主构成;

所以腰要松,胯要沉。

以虚实角度讲:

腰呈虚,胯则实。

胯的提沉带来腿的虚实,收放;

进前退后,顾盼左右,中正。

八法五行首尾相顾尽在松腰沉胯中;

阴阳虚实,绵绵不断;

不离腰松胯沉。

胯的开合不完全在于靱带的松紧;

在于腰的松与胯的裕度有关。

如果盘练中不注意收胯,锁胯。

会形成弓步时膝出脚尖。

并且跪膝,塌腰,叠臀。

虚步时迈步不注意含胯;

凸胯出步,撅屁股收步。

其中前后左右撤步;

横跨步,斜撤步,后撤步,半步;

整步等等都区分不好;

会形成步伐混乱;

失中又失势,病拳多矣。

长期练不到胯位;

顺步拗步多不达位。

违背了太极拳的基本要领;

还妄称创新,实在令人遗憾。

病拳,坏习惯;

须在腰腿求之;

腰胯找之。

 楼主| 发表于 2019-1-16 15: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如何抓住“命门”盘拳架?

命门,生命之门;

有“命意源头在腰隙”之声;

要练到这个地方;

并没说腰隙具体在哪里;

人平日里是不用命门的;

只有在练内功时才需要练命门、用命门。

命门在后背两肾中间;

督脉和带脉的交叉点上;

与肚脐平齐的区域;

也是人身的中枢。

命门蕴藏先天之气;

为人体生命之本;

故称之为“命门”。

“命门”发挥着统领、协调和运化等重要作用;

还是贯通人体上下的桥梁;

气过不了命门,

就不能和脚底涌泉相连;

也就不可能贯穿。

不贯穿就不会周身一家形成整劲。

那么,如何练命门呢?

我的体会是,练拳时先找到命门;

再用意松开命门。

命门松开,就会像风箱的舌头;

能进能出,能开能合;

还能上下左右旋转。

命门松开后;

再以意导气注入命门;

命门填实了;

就像有一只碗扣在腰上一样;

同时,命门处有一种酸酸、涨涨、疼疼的感觉。

在推磨、推着车子上坡时随有命门填实的感觉。

坐在凳子的边缘上,把命门往后突一下;

命门处脊柱的沟就被填平了;

在练拳时保持这个状态就行了。

气填命门不是目的;

只是为气沉脚底搭建桥梁。

命门之气充实后;

能量积攒够了;

量变就会发生质变;

气就要过桥了;

就会往下注入会阴;

再从会阴沉入脚底。

如此循环往复;

能量也就在天天不断增强。

找命门,要在身后腰用意念去感觉。

松开命门要和松腰、沉胯结合;

不能用蛮力硬拉;

要用意不用力;

日久自能松开。

命门松开了;

在盘拳走架时;

弓把”往后抽,气就往下走;

就能和脚底涌泉连成线;

同时,命门以上大椎往上拔;

形成对拉拔长;

也就具备了身弓;

也就与头和手连到一起;

也就有了全身的整劲;

也就能上下贯穿了。

抓住命门盘练拳架;

发挥好命门的统领作用。

命门就是全身上下统领的总关窍;

掌握主弓的整体调作;

照应上下肢四弓的运动;

发挥主弓中心点的作用;

盘拳走架时:

就会注意松腰、沉胯、松命门,上拔大椎;

下面找到命门与脚底涌泉连线;

形成上下对拉拔长。

推手时,作为弓把的命门往后一抽;

肚脐贴命门;

就把对手放到挖好的坑里了;

也就体现了引进落空之妙。

抓住命门盘拳架;

发挥好命门的协调作用。

命门作为中心点;

上行与大椎、肩、肘、腕、指贯穿;

对拉拔长,相系相吸。

下行与胯、膝、足底贯穿;

对拉拔长,相系相吸;

周身处处相连,一动无有不动。

整体配合,  身整劲;

四面转换,八方支撑。

抓住命门盘拳架;

发挥好命门的运化作用。

命门松开后,命门穴能前后开合;

能左右摆荡,能前后位移;

也能翻滚、转动,劲在里边变换。

接手时,听准对方的劲路、劲由;

命门后撑位移及虚实变换;

使对方感觉不到;

我随对手来劲或化或发,或粘或走;

有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感觉。

命门还是生命之门;

是男子藏精之所、女子受胎之处;

也是人体长寿大穴;

经常用手掌或捶擦、搓、焐命门;

这样可强肾固本,温肾壮阳,延缓衰老。

盘拳走架时,气注命门;

既是练功,也是对腰肾周围很好的保健按摩。

每次收功时,拍打命门、两肾;

拍打全身,经络气血畅通;

自会“延年益寿不老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7 11: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五十年悟到“松”的道理:

太极拳讲“松”:

究竟什么叫做松;

怎么能松得很干净;

身心放松是练拳的秘诀;

把身体放松,心灵静定;

     练习太极拳还是“松”为第一:

松沉进而得“中定”;

沉肩坠肘坐腕。

肘勿翘起,亦勿夹紧,能自然,便自沉自垂。

惟坐腕最难,要手背不露筋络,相传谓美人手,如是始可矣。

美人手因为放松,可以因为对方力道而‘变形’;

只要本体中定,则这样的变形即成为圆。

而且手掌任何一点都可以旋转形成一个圆;

圆就有化、走的功用。

化即是打,也因此手掌上任何一点都可以攻击。

圆只是在二度空间的想像;

实际上人活动于三度空间;

因此手掌上的圆,其实也可以视为球体。”

全身内外放松的练法

全身有九个关节要松开。

三个在手,三个在脚,三个在背。

手三关节是腕、肘、肩。

脚三关是胯、膝盖、踝。

背三关是尾闾、颈、头顶。

九关之中最重要是手三关;

首先要把手三关松开;

第一是腕关,接着是肘而肩。

肩关是最难松。

如何才能松开关节?

首先是松开关节之间的腱,接着骨;

要不断的松开关节之间的腱;

关节之间不松,气不能顺畅的流动。

当肩关节能松开时;

其它的都容易了,脚三关中踝关最难松。

尾闾关松开后,气可通上背部。

当肩关通后才再谈其它关节。

手掌中央叫劳宫。当手松开后,丹田气能到劳宫。

脚底中央是涌泉。最后气可到头顶。

慢慢的你会感觉到气到这五点;

绝不能强求。先练丹田;

把重心沉入脚心而使胯、膝、跗关节的活动都圆活自然;

其实整个拳架是要由腰腿发挥作用,腰腿不放松,如何能灵活;

把重心沉入脚心;

再从‘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的方式来分清虚实;

腿部的折叠是沉落身体重心的最好方式;

进退有了转换则虚实就自然清楚;

良药便在一‘松’字中得之。



 楼主| 发表于 2019-1-17 14:57:3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盘练太极拳的内外相合:
研练太极求阴阳,对立统一心中装。
  内外相合太极路,循路求实功夫长。
  先练聚化后求钢,内动外随序向定。
  先慢放松求柔和,再练紧凑圆出方。
  相合关键起止点,呼吸配合是妙方。
  太极拳外三合是指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外三合是肢体外表的要求;
其运用要以腰为主宰;
上与两肩两膊相系;
下与两腿两胯相随;
上中下三节相适应。
首先应做到肩与胯合;
肩与胯合是保持身体中正不偏;
不前俯后仰的关键。
肩与胯上下垂直;
身体就可以中正;
肩与胯又要有相吸相系这意;
要以胯带肩,要动齐动;
能做到肩与胯合;
自然肘与膝就会相合。
应注意肘与膝的相系运动的配合;
做到身法中裹裆及松肩沉肘之身法;
这样更有利天肘与膝的相合。
手下足上下也要相吸相系;
要做到足到手到,下下相随;
两手的阴阳开合要与两足的外摆、内扣相结合。
外三合久练可矫正体态;
使身体重心稳固,动作灵活;
利于周身一家身法的实现;
所以在行功时必须做到与外三合的配合。

  太极拳的“内三合”为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神与意合:神总称为精神,为行功之本能;
有精神即可启发作用,运动周转方能得当;
精神在行功时为第一作用;
因此称“神为主帅,身为向躯使”;
意是心神发出的指令;
是大脑产生的本能,运用时以神导意;
意是心神的想象力,意可调动周身的运动;
意是在内不在外;
神与意是密切相连的,有心神之令才有意动;
只精神无意念即是没有方向必致散漫只意念无精神;
神不能内固,不能全神贯注,气必散乱;
如失掉统帅,没人掌管必致散漫;
所以神与意合。
  意与气合:
太极拳要求处处意念在先;
每一动都要用意念来支配;
意念在内而不在外;
是无形的想象力;
不可能产生功能,需要用气来引导。
气是人体里的气息,无形质可见;
是人生呼吸所必须的养生之道;
无气人就无法生存;
太极拳就是以神意引导丹田之气;
使之运行转动;
每一动都要意到气到;
以气运身,使周身舒通灵活,无往不到;
因神意为气之领帅,气是力生之母;
无神意导引,则气无所从,必致散漫;
所以意要与气合。
  气与力合:
太极拳论讲“意到、气到、劲到”;
劲就是力;
力在意念和气的配合运动中产生;
力可分为先天之力和后天之力;
而太极拳讲用意不用力;
是说不用后天之拙力和僵劲;
而是用以神意引导丹田之元气练成一种内力;
此力在体内以神意引导;
收敛入骨,凝为骨髓;
气随意运,毫无阻滞;
行功时就可做到意到、气到、劲到。
此力是太极之内力;
所以气一力相合才可产生太极之内劲;
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内三合的配合:
是太极内功练习的重点要求;
在健身上对于充沛精神,增长内劲;
医疗内脏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均有良好的效果;
神意气是身体的内在运动;
是看不到的东西;
只有久练,功夫到达一定的程度才能体会到。
内外三合,实为里表;
一主一副,不以偏废;
“意气君来骨肉臣”正说明了这点;
成以要内练神气,外练肢体;
内外兼修,方为正道。
  是充盈于身体内的内功;
外是指身体的四肢躯干;
运动时以内动带动外形;
达到内外合一;
才符合太极拳“内外相合”之要求;
达到“周身一家”之境界。
要达到“内外相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要认识内与外的关联。
太极拳在运动时要求做到“内三合与外三合”相互协调。
“内三合”是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都是以体内而言。
太极拳除开、合、隐、现;
使周身骨节和肌肉群进行开展、收缩运动外;
还结合开呼,合吸;
使横膈膜升降;
起到上承下压的作用;
促使胸、腹、腑亦随着蠕动;
这样即形成了周身骨节、肌肉群、五脏六腑的“一动无有不动:
一静无有不静”的协调运作。
神意气的谐和,能使机体的内在功能系统逐渐同化;
产生中和之气,周身各个部都得到锻炼;
精力充沛,动作灵敏。
  “外三合”是指身体的四肢躯干;
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手与足在运动时要上下相随,要相吸相系,足到手到。
两手的阴阳开合与两足的外摆内扣向结合,是完成沉肘与裹裆身法的前提,在技击中肘膝至关重要。肩与胯的相合,是保持身体中正、不偏、不前俯后仰的关键,肩与胯要有相系之意,运作时要以胯带肩上下齐动,其运用乃以腰为主宰,上中下三节相适应,四肢的根、中、梢三大关节又要做到交叉神经脉络的组合,这样在技法上又是完成左顾右盼及复合劲变化的组合。“肩与胯合”,在身体转换时上肢根节的肩井穴与下肢根节的环跳穴左右交叉相合;“肘与膝合”是上肢中节的曲池穴与下肢中节的阳陵泉穴交叉相台;“手与足合”是上肢梢节的劳宫穴与下肢梢节的涌泉穴左右交叉相合,只有这样方可达到身体的整体性,及上下肢的相合度,构成手足圈、肘膝圈、肩胯圈的三道防线,使对方难于进攻。


    正如拳论所讲“上下相随人难进”。外三合既是产生体内意气运行的外在基础和条件,又是形成周身一家的结构基础,也是内劲形成的重要组合。所以,在太极拳的修炼中桩功,走架的重要目的,即是使肌体逐渐自然地符合内外三合的要求,使内外三合协同一致,这样无论在健身上与技击上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内外三合实为表里,不能偏废,所以要内炼神意,外练肢体,内外兼修,才可达到内外合一。


  第二,要理解太极拳的整体性。首先应从身体整体的运动上去要求。王宗岳太极拳论讲,“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武禹襄拳论中讲,“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李亦畲拳论中讲,“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根,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背”等等,这些先哲的名言要旨均指在习练时,每一动,全身内外各部位都在动,而不是局部肢体运动,周身肢体系统协同运作,就会产生形整劲力的效果。


  在整体的运作上,必须认识到身体的松柔与劲整两者的相对关系。松柔并不是松懈,而是指肌肉、关节和情绪上的放松,这样可使气血周流无滞,促进血液循环,加强肢体的弹性,故而起到防病治病,增进健康的作用;在技术上,由于肌体处于松柔状态,能增加皮肤的感觉灵敏度,在运作上能发挥出高度的顺遂和圆活性及其支撑力,这样更有利于做到肌体内的意气松沉,意气的松沉是完成走化、蓄劲、沾制的必要条件,在周身任何一处受力时,皆可通过瞬间的阴阳、松沉、调整,使意气通达至足,配合肢体的协调运作,即可实现走蓄、沾制功法的完成,同时又加强了下盘桩基的稳固,使意气沉于脚下,达到劲从脚根起,这即是大周天及意气圈的形成。


    松不是目的,松是为了更好地使身体内外协调运作,产生整体效应。劲整,在太极拳技击中才能发挥出能量,它来源于内外三合的修炼。内三合是神、意、气的协调配合,是产生内在中和之气的基础;外三合是产生劲整的外在结构基础,通过修炼,当内在中和之气能支配外在形体结构,内外能协同运作时,产生形整效应,实现了劲整。太极拳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用力方法,是通过身体内外协调运作,各部节节贯穿,发出的无限量之功力,而不是局部运动所能获得的,所以要做到劲整及内劲的“浑圆一体,周身一家”。


  第三,要认识它的内涵与修炼。太极拳功效主要是实现养生与技击两个方面,而养生则是太极拳修炼的功用之本,追求养生功效,要做到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培养内气,运化于周身,实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返本还原,循环无端。太极拳的形体修炼包括外形与内形,外形是形体的框架,内形是形体的身法要求,包括含胸、拔背、松肩、沉肘、提顶、吊裆、腾挪、闪战、裹裆、护臀、气沉丹田、尾间正中、虚实分清等十三条要求。


  身法是太极拳内涵的重要组合,由于形体是完成身法的外在基础,神意是身法之内涵。所以,形显于外,神藏于内,十三条身法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对习练者至关重要。如能做到尾闾正中,便能够“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全身轻松自如,支撑八面,又是做到身体松沉的关键。具体做法是:腰胯放松,使尾骨根前送,内意托起小腹,使脐轮内敛,臀部向前内敛,会阴内收,使裆吊起,腰胯松沉,两股增力,下盘稳固,命门后撑,打开“玉枕关”,接通任督二脉,提擎周身,神贯于顶,使意气上下通达,使体内功能系统达至中和,产生中和之气,进而支配形体的运作,使内外达到协调,即内外相合。


   形体是内涵得以显现的场所,拳架及身法做的正确,人体气机运行才有顺畅的通道,才能产生内在的中和之气,才能给形体修炼赋予活的灵魂。太极拳又可称为圆的运动,每一动作都是在神意指导下,意气作运转旋绕的轨迹,是以内带外缠绕绞转,是在无数大小螺旋式的变换运作中,进退曲伸,形成圆形运动。运动中又分外旋与内旋,武式太极拳中称外旋为开,内旋为合。在气的配合上,开为呼气,合为吸气。太极拳在运作中之圆,又可随时转变为直线,这是曲直两者的矛盾统一,正如拳论讲“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太极拳的阴阳、虚实、转换及开合、蓄发等,都与圆的运作分不开,所以过去老前辈在功法传授上有“划圈”之说。


在习练时必需先把圈划圆,处处以圆为前提,首先从外圆开始,应在外三合的基础上求肢体外形之圆。划圈的幅度要大些,日久,再使圈逐渐收小。正如拳论中讲,“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先使肢体运作之圆来配合内三合意气圈的形成,使精神意气随着外部肢体之动来形成圆的运动,在体内意气的运转与外部肢体的划圈相协调后,逐渐达到得心应手内外相应的程度,即可产生中和之气,达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境界。劲圈的形成,在技击中不易犯丢顶、凸凹、缺陷、断续之病,在运动中能做到边化边打,边打边化的作用,达到阴阳相济,可使对方之来劲,成为我动作弧线上的切线,使对方之劲随着我的接力点而失去自身的平衡和稳定,达到引进落空,借力打人之目的。


    当内在的中和之气能支配外在肢体结构,即中和之气与肢体系统的协同运作相谐时,完全实现了以内动带动外形及“内外相合”之要求,到此地步,实现身随意动,意动身随,变化自如,做到一片神行无形无迹,一举一动自然已达到全身浑圆一体的境界。内外劲圈的形成,在健身上使神形相依,神意内敛,实现“督生任降”,周身舒畅,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腹内鼓荡,无内无外,自然使身体置于阴阳平衡状态,真正做到得其理(精气神)促其表(筋骨皮),达到提高生理机能的潜力,使神经、骨骼、肌肉发挥出巨大的潜能,最终达到强身健体、防病医身的目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1-20 14: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先明理;
大椎领住始终先。
脚似车轮腰为轴;
上下相照一条线。
两胯偏沉依次走;
落点螺旋把劲添。
全凭脚底阴阳变;
松活弹抖末梢间。
 楼主| 发表于 2019-1-20 14: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贵在坚持练太极;
始终贯注意在先。
上轻下沉中间灵;
天清地宁中间灵。
踩之于脚与地粘;
打开涌泉与地通。
翘脚一定挠脚指;
脚指一挠膝自纵。
膝纵带来腰胯松;
腰松胯松身自灵。
脚底一定虚实清;
左脚右脚阴阳明。
两脚都实是双重;
一柱擎天立柱型。
翘脚挠脚我是引;
脚跟提起我是进。
两股前节須有力;
小腿垂直要有力。
说来说去难说清;
务須自己心中明。
心中明白多实修;
下盘方可沉且宁。
地为底来地为根;
地为宝座稳中军。
地为修行莲花台;
地为坐骑千里骏。
地为领土不可丢;
头为领空不能丢。
腰不领海不准丢;
我守我疆岂可丢。
纸上谈兵容易谈;
具体实修难上难。
练拳先求明其理;
明了理后再多练。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 10:37:30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拳腰是枢纽;
练功着力处,中心环节。
骨盆正,腰会长劲。
换胯,用股骨头和大转子。
骨盆,不失中正。
练拳,不是玩呼啦圈,那个动态不是拳。
骨盆有三,一不撅臀;
二不左右摇摆;
三不往前顶。
转腰脊。核心区域,必须合住。
行拳,腹肌是收缩的;
力量凝聚在腰腹;
不要空腰荡裆。
猫腰虽可以收紧腹肌,
但脊柱丧失了挺拔劲;
不采取这种结构;
猫腰没上争力。
站桩或练拳,收缩腹肌的方法是;
小腹丹田上催大腹,来收紧腹肌;
进而催开肋骨;
这是提吊丹田目的之一。
目的之二,是撑开胸腰筋膜;
为了整体后坐力足。
行拳,不着急动手臂;
即使手臂不动,就转腰力,
力量也是不小的。
有一个原则:
腰腹要比手臂,动得强度要大。
手臂要先撑开,之后下沉肘。
臂弯老像抱着个球,合劲必不可少。
没有整合劲的放长;
最终就是面条。
扣合根节,就是接上根;
这样找到腰力,拳就合住了;
核心整劲会得到锻炼。
腰可以左右转,也可以上拔。
撑地挺脊柱,就是拔腰。
吊丹田,收紧腹肌,转腰才有劲。
用好腰,除了腹肌,离不开竖脊肌。
头部的领劲,贯通脊柱;
背后两条力线很明显;
练 拳类似这种体感。
练拳,首先练得是主体;
主体就是腰,腹,胯,腿背。
手臂掤撑,也是必要的。
拧脊拔腰,扩张后背;
这些都是技术;
别用本力较劲;
用结构去练功;
会更加进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 15: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拳的如封似闭用时
应注意贴身猛转;
寸劲击发,力点要准;
速度要快,配合恰当;
切记发后即收,保持内气团聚。
用好腿关节,全凭胯根转。
胯的缠丝轨迹是:
逆缠丝胯催膝,膝促足,呼气并发劲;
顺缠丝,胯带膝,膝牵足,吸气并蓄势。

胯的单势练法:
1、转腰胯功;
①两腿站立与肩同宽,全身放松,松腰落胯,胯根撑开而松沉。
膝微屈相住,两眼平视,意念集中在胯根。
②双手上升于腹前,两手背朝前,手心向身体,两中指相对;
两手距离约一拳左右;
肘尖向下,在肋部前,成搂抱状。
③下肢不动,两脚平实踏地;
要以胯带腰先向左侧旋转,双手姿势固定;
向左后方转到最大限度为止。
④上下肢不变,再以胯带腰;
从左侧反转回来,向右侧后方旋转;
转到最大限度为止,这样反复练习20遍。
2、开合胯功
①立正姿势起势,双手叉腰,四指朝前,拇指朝后,两膝微屈,顶头悬,沉肩塌腰落胯。
②上肢不变,先提左腿松胯,重心移在右腿上,松胯。
左胯旋转里合,左脚尖领劲,合后左脚尖点地成虚步;
然后,再松开左胯,脚尖领劲外撇落地,在右脚前约一尺距离;
左右脚尖方向相反,方向都朝外,踩在同一直线上。
③接上势,重心放在左腿上,松胯提右腿;
右脚尖领劲,以胯带腰;
体向左侧旋转里合;
右脚尖点地成虚步。
④接上势,以胯带腰带腿,脚尖领劲;
外撇旋转,松胯落脚,两脚距离约一尺;
重心移到右腿之上,两脚尖方向相反;
同踩一条直线,反复训练20遍。
3、高踢腿功
从立正姿势开始。双手叉腰;
四指朝前,拇指朝后,虚灵顶劲;
沉肩垂肘,含胸松腰,气沉丹田;
先踢左腿,胯松开高踢;
先脚尖朝下勾,脚面伸展踢;
再脚尖朝上勾踢。
先左后右,尽量使胯骨松开,筋、骨、皮同时放松拉长;
这样反复高踢,左右各10次。
4、摆脚转胯;
立正姿势开始。
双手叉腰,四指朝前,拇指朝后,虚领顶劲;
沉肩垂肘,含胸松腰,气沉丹田;
先左高踢腿,不落再向外侧摆击。
与体侧旁齐,再下落还原位。踢时腰要松开;
通过摆脚旋转,拉长胯旁肌肉。
先左后右,反复训练,左右各数遍。
5;旋转臀胯;
①身体自然站立,两足距离略比肩宽,足尖朝前,两眼平视;
虚领顶劲,沉肩垂肘,双手叉腰;
四指朝前,拇指朝后;
松腰落胯,裆开圆,膝微屈相住;
两脚平行朝前,平实踏地。
②接上势,意导胯臀向左向前;
顺时针旋转胯臀,要尽量画圆;
向前转收臂,向后转臀,顺时针转10圈,然后逆时针转10圈。

走架训练胯劲
1、练拳架时,在体力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加大运动量;
身体下坐前进、后退时迈步要大。
2、虚领顶劲、沉肩坠肘时,含胸拔背,松腰落胯,两胯根要始终保持窝形;
3、迈步时,实足的胯根要微向里抽旋而下沉,腰胯同时旋转。
4、要做到外三合,有时错对相合,有时同步相合,上下保持一条直线。
5、移重心时,实腿胯要松沉屈折,另一腿要放松随腰转前提,先合胯,后开胯。
6、定势时虚实分明,先塌腰,后收敛臀,胯再放松,胯裆既开又合,保持骶骨有力。
7、要注意的是,以胯为核心,先注意上下一整体旋转,再研究上下肢异步旋转的配合。
总之,腰裆要密切协调配合;
活腰应松裆松胯;
松腰应开裆开胯落胯;
拧腰应扣裆转胯。
只要灵活地掌握了胯关节的开合、松沉、旋转;
腰裆劲的耐力、弹力、爆发力就能产生;
这样才能悟出太极拳技击之奥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