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 09:24:12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拳人的背拥有最大面积;

阳刚就是力度。

功夫大的人,背不可能缺失力度。

背必须练出劲,而且是大劲;

肌肉,筋膜,骨骼,等等;

都要练到了,且练透了。

人看不见自己的后背;

后背是积蓄功力之处。

要练好后背,首先要练肩胛骨。

要练肩胛骨,就得练斜方肌。

要练出斜方肌,就要开肩。

要开肩,就要横撑肱骨。

你会发现,都是连带关系。

不必记复杂关系;

只需用身体掌握形;

这就是我的站桩姿势!

000000紫霞湖雪景20181231114339.jpg

体悟劲别,然后牢记动态;

这就是深入进去的路径。

练出背的整劲:

一个原则,扩成圆背。

背的张力,在于圆背。

从上到下,都要扩开;

上头有肩胛骨还好说;

下头要靠后开胯;

撑开胸腰筋膜;

这就不是朝夕的事了,要慢慢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 09:2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动物比人厉害;
不在于腹部,在于后背,四肢着地;
使动物后背既具力量,又有活性;
敏感性相当高;
一个几十斤的动物,扑倒一个一百来斤的人;
是轻而易举的事儿。
这时候,就不是体重问题了;
更重要的,是结构问题。
结构决定功力;
既练了平衡性,又练了竖劲,兼具整合劲,可谓一举三得。
重点训练部位;
腹股沟拉抻,臀大肌拉抻,背阔肌拉抻。
立身中正,抱混元桩,双臂撑圆;
掌心相对,犹如挤篮球。
周身都打开,架形务必力求饱满。
抬起右腿,至少抬到小腹,勾脚尖对准鼻尖。
支撑腿微屈160度;
不要蹲太低,身体保持平衡;
脊柱立直,不许后仰。
领住头不动,提吊丹田,撑开肋骨;
同时两掌心相对靠近;
但肘要尽力外撑;
用肱骨拉后背,把后背完全拉开,不许低头。
之后,放松归位,再来一次;
反复的挤压,虚拟的球;
用一个类似拥抱你动作;
来打开后背,产生张力。
记住要领,吊丹,合掌,撑肱,扩背,要同步完成。
慢工出细活,注意要领,做对了,比多做,更重要。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 18: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是掤劲,动作走螺旋。拳式动作的形态;
动作与内劲的之间关联的表述,中肯贴切。
太极拳是一门内外兼修的拳术;
练习时要求全身上下;
左右;前后,里外放松对拉拔长的状态下;
螺旋伸缩是练习拳架套路中复杂多变的拳术动作;
掤劲是在长期的拳术练习过程中,从无到有;
从粗糙到细腻;
从弱到强逐渐产生的;
这样的练法数年之后练得周身關節、骨骼、肌肉都拉長;
產生彈性和韌性;
以及沉重;浑厚的‘内劲,’也就是掤劲;
同时拳架也练得柔软而有韧性。
由于拳式技击时施力点的不同又分为
掤;捋;挤;按;採;挒。肘;靠。
所以说,掤劲的产生源自于拳术套路的练习;
而拳术动作又是掤劲在搏击时的载体;
掤劲和拳术动作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
不能分割开来练习。
练习纯熟后,搏击时随着姿势和意识的变化;
全身各部位都能发出掤劲;
有‘千手观音’之称。
看太极拳中的白鹤亮翅’;
看看掤劲是怎样在搏击施展的;
假设对方以左直拳猛击我中盘或上盘。
我上右足;
同时我左手下採其左手腕;
右手扑面掌(左採右挒)彼挤靠以右手格挡;
我右手接其右手腕;
左手封其右肘。
(右掤左捋)同时撤左足;
右足插进其右侧背后;
右肩靠。
(掤捋;右肩栽靠)继而重心右移;
左足跟步相继背靠;
臀靠,同时左手下採其颈部;
右肘上击其背部;
在几个方向的掤劲同时作用下。
彼自我背后旋转跌出;
如彼在脊椎没串死前,
用转身撤步捋化解。
可顺其变化。
上步挤靠,进中门;
继续施以肩靠;
背靠;臀靠。
即所谓粘黏连随。
套路中每一势的技击含义;
变化规律并能熟练运用。
得在明师的指导下反复练习;
实战中反复验证。持之以恒一定能获得收获。
太极在内不在招!
在心不在招式间!
盘拳架棚劲不能断;
棚劲就是对拉撑劲;
棚劲不丢,其法松柔;
棚不是硬顶,保持柔韧而有弹性;
掤劲练好了,好比优质钢板;
如钟表发条即硬又柔。
棚劲手臂要圆满;
腋不要虚;
腋中似夹着热鸡蛋的感觉;
全 天候保持灵活;
退时棚劲可以发人;
守时棚劲可转守为攻;
棚劲虽在两臂,
但主宰是腰;
胜者乃是整劲——精气神。
太极拳的掤劲源自于何处?
掤就是运动中的张力。
就好比抱着自己孙子挤车的时候;
你的全身会不自觉地彭起一种张力;
这种张力是为了防止别人把自己怀中的孩子挤着。
但是,这种张力又要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如果张力太大,
手中的孩子可能会掉下去。
这种既要保护自己怀中的孩子不被挤;
又要保证怀中的孩子不掉下去的张力,就是掤劲。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 18: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九天练太极拳无论室内外均要注意防寒保暖。
可以在清晨空腹练习时先少喝一些温糖水、
葡萄酒或刺激性不强的饮料。
这样不仅能够温暖脾胃,促进血液循环;
还可以补充在剧烈活动中身体迅速散发热量的损失。
三九天的练功场地要注意选择空气新鲜、流通、避风、向阳的地方进行。
而环境嘈杂、空气污浊、气温极低的地点均不宜练太极拳。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 18: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的“骨架结构”“身体的被运动”“拳架流动”的原则:
练太极拳一定要遵循“骨架结构”“身体的被运动”“拳架流动”的原则。
一、骨架结构;
修炼太极拳的人都知道练拳的灵魂是松;
如何才算是松;
学拳者的认知大多模糊不清;
教拳者大多说:
练拳要松开,如何是松,怎么能松?
往往难得真意;
也有人说:
拳打万变其理自现;
打累了你就松开了;
更有甚者说:
松,就是怂。
或者含糊的表达:
松是含蓄,要有松有紧;
松中有紧紧中有松才对。
如此云云的表述;
说明对松没有清晰的理解。
学拳着必定晕晕。
(1)松与骨架结构;
松,其实很简单,松开关节,松开所有的关节。
能够松开关节的操作就符合太极拳松的原则。
如此说岂不是压腿拉筋或修炼瑜伽就能松开关节;
或者自认为自身的关节很灵活;
踢腿下叉都很棒已经很松柔了啊。
这样的理解就太简单了;
压腿拉筋是筋肌操作和太极拳要求的松本意不同。
若如此岂不是柔术、舞蹈演员或瑜伽修炼者都是太极高手了?
其一,筋肌的柔顺有利于打开关节;
但距离打开人体的关节腔还有很大的距离。
其二、最为关键的是松关节是在骨架中的整体操作;
是整体关节的打开,不是局部的打开;
并按照太极拳的规格重新的调整定位。
使得骨架满足太极拳要求的结构。
其三、太极拳在打开关节进行结构调整的同时;
关节组织、骨骼质量也在太极拳架中利用身体重量的运转得到强化。
因此不难理解拉筋或者瑜伽等锻炼不能满足太极拳对关节打开;
骨架调整,提高骨骼质量的全部要求。
太极拳的打开关节是以整个骨架的运转为前提的操作。
为什么一定要在骨架结构为前提打开关节呢?
因为要满足太极拳的立身中正的标准;
满足太极拳骨架不需要筋肌辅助扶正;
骨架独立中正的要求。
由分析不难看出:
太极拳的松;
是以修炼骨架结构端正为前提的;
修炼的目的是不断对正骨架结构。
修炼手段必定从骨架结构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句话,以骨架结构为基础的打拳就是松,松是手段,不是目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 18: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9-1-12 18:28
看看太极拳的“骨架结构”“身体的被运动”“拳架流动”的原则:
练太极拳一定要遵循“骨架结构”“身体的 ...

看看太极拳骨架结构的操作;
刚开始练拳不可能做到完整的骨架结构的操作;
需要在明确松的本意基础上;
认真的用身体去践行和感悟。
什么是骨架结构呢?
简单的理解就像四梁八柱的房子;
房梁立柱的关联就是房屋结构。
人体也是一样;
结构的关键点在腰胯;
一横是胯;
一竖是腰。
一横一竖的腰胯是人体骨架结构上挂下联的结合点;
也是练拳的紧要之处。
做到腰胯中正的练拳需要操作的就是老师们不断强调的外三合;
外三合的核心是肩胯相合;
它是保证维系骨架结构完整运作的关键;
简单理解就是练拳的时候;
我们的躯干类似一个案板;
肩胯同步的随拳架运转。
肩胯相合操作的关键在腹股沟运转;
也就是股骨头的运转带动腰胯的运转。
因为胯就坐在股骨头的上面。
换就话说你感觉到股骨头的运转了;
你的肩胯相合就做的有点意思了。
有了肩胯相合,手脚、肘膝的相合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了解了腹股沟,了解了股骨头的运转;
慢慢的你就会感觉到膝关节的随动功能、踝关节的旋转功能。
腰胯的连接大有学问。
教拳者常说,松腰坐胯,命门顶出来等等;
其实就是为了尾闾与腰连接成直线,垂直地面;
随着练拳的深入;
原来塌进去的腰椎和外凸的尾闾就会有结构变化形成运动一致的整体。
转腰与转跨成为整体一致的操作。
这就是:命意源头在腰隙。
如何形成腰、胯这一横一竖的结构呢?
其核心就是背肌、腹肌拳架在运转中筋肌不出现紧张;
也就是背肌腹肌不出力。
也就避免了背肌腹肌对骨骼结构的牵扯。
才有真正的骨节结构自身的稳定;
实现骨骼结构的立身中正。
通常情况下人们维系人体的结构端正时都会有筋肌的参与;
会用背肌腹肌的收缩、扩张带动骨架体系。
太极拳的运转恰恰相反;
丢掉筋肌的主动参与,不主动出力。
以人体自身的骨架运转带动拳架。
从这点上说修炼骨架是太极拳修炼的核心。
筋肌是在骨架带动下的被运动被锻炼。
同理,上肢的运转也是一种被运转,不能主动。
道理和下肢的运动一样。
太极拳的运转关键在下盘。
核心,两个字是腰胯,一个字胯。
身体的被运动:
被运动是修炼太极拳过程中的关键把握;
被运动的能力高低取决于你对“用于不用力”的理解与延伸出的训练方法和能力;
决定着你修炼太极拳的进度和水平。
“用意不用力”的关键是“被”字。
被运动的关键是筋肌不主动出力;
从大的虚实背景看;
用意为虚;
身体为实;
以虚练实。
不要局限于单纯的从身体空间三七、四六、左右、上下的来理解虚实。
就一定理解和找到很好的训练手段。
有人教拳不教理;
有人说结果不说过程(方法);
哎,怎么说他们好呢?
也可能是复杂;
复杂到天机难解;
也可能是简单,简单到一说就破。
人之初性本善;
藏私难倒不是后天陋习吗?
能够理解了“被运动“就把握了克服筋肌主动的关键。
就会由后天的筋肌模式运转拳架转化成为骨骼结构模式运转拳架。
拳架的流动:
流动性的关键是身体重量的流动;
利用被运动的操作让身体流动起来;
借用身体自身的重量修炼自己的结构和骨骼;
使得筋肌被训练。
反过来说,筋肌骨三个体系中;
筋肌的被动;
必然对骨骼形成强大的训练。
易筋易骨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流动性是在意识假借的状态下;
利用身体重量的离心力、向心力产生动能;
以此训练骨架的柔体和刚体。
流动性分为人体的外部空间流动和人体的内部空间流动。
内部空间的流动是人体外部空间流动的产物;
是内家拳或者说是太极拳的显著特点。
人体外部空间的流动
可以训练出人体的具有平衡性结构的柔体。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随风摆柳。
这个柔不是做作的姿态;
而是结构柔性。
练拳到了这个阶段就是进入太极之门;
就不会走偏路了;
对太极拳的运作机理就会由明确的认知和操作了。
练拳是一件身心愉悦的事情;
一路风景,兴趣盎然。
认知能力的提升是身心修炼太极拳的关键;
辨析老师,辨析自己,审慎。
学拳要有大局观;
当下的话语就是:顶层设计。

 楼主| 发表于 2019-1-14 09: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9-1-15 13:27 编辑

关于“五趾抓地上弯弓”的感悟:

1、是意念,不是实作。

2、是抓向地面,不是抓住地面。

3、落脚不抓抬脚抓。

4、落脚不抓提脚抓。

5、实脚不抓虚脚抓。

6、阳脚不抓阴脚抓。

7、是非常规思维,不是常规思维。

8、出乎意料外,尽在情理中。

9、实践出真知,实修试之。

10、各有感悟存知己! ​​​​
微信图片_2019011320461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1-14 09:48:57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拳的“松”
本身是一种练功状态;
只有松,才能达到静与空。
因为人体放松了,人的心脑就能静;
身体如同空,身体松了,脸部松了,一切松了;
人体的耗热量,耗氧,都降低了;
但人体本来存在着生生不息的生物能量;
但我们在工作,劳动,学习,玩耍时这能量在不断的散发;
通过放松的方法来留住与聚集了这人体生物能量的散发。
因为当你身体放松了;
也就已经把人的本来状态与常态改变了;
原来人在日常活动时:
人体一定要肌肉,骨架,筋骨,皮肤,情绪,
等等处在平时稍紧张状态;
但通过了用意识使注意力去改变这种紧的状况;
这就是一种特定的注意力转变,也就是意念;
这样的特定的变化,
就是把意念力集中了全身放松上;
这就是练功中的守一方法;
人体要去放松;
你一定要去心脑神经系统去指挥身体去放松;
这就是一种意念;
所以我们在练太极拳放松时;
太极拳放松就是一种放松功;
这样注意了全身身体放松;
能量就聚集了,也就是守了一;
守了人体的一个放大的丹田了。
小腹是个小丹田,人体是个大丹田;
宇宙是一个无极的丹田;
只要守住一,能量就能聚集;
天人合一了,
就是我们练功时守了一个宇宙这个大丹田。
一切也是在放松状态下的;
只有做到松,才是真正的在练功。
松才是功;
松!松!松!太极功。
只有了解了松,松能体会到真正的练功状;
才能真正的聚集到内外的能量;
不管你练什么功;
只要是内功或是内家拳,太极拳;
就必须要放松(外家拳,外家功,少林功例外)。
太极拳与内功的修炼者;
如果不放松;
那你修炼一辈子也不可以得到一点内气;
只能停留在原来的生活状态水平;
也就活动的本意;
人们称它为太极操;
或是静坐休息状态。
 楼主| 发表于 2019-1-15 10:41:2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生活应该是减法,而不是加法!
学太极,你会失去“很多”!
如果没做好心里准备,会丢掉下面这些;
千万别学太极,似乎拳脚和思想的快乐,总是伴随你身边;
千万别学太极:
否则,你会变得斤斤计较,一个眼神、一处手型、一个脚步…
都让你绞尽脑汁、苦心琢磨;
千万别学太极;
否则,你会发现你丢失了大量俗气,
儒雅浑然一身,言辞谦逊,风流倜傥;
千万别学太极;
很麻烦的,别人都会用钦佩的眼光去赞赏你,
没有做好准备的话,你会害羞的;
你一旦爱上太极了,很麻烦的;
因为你的身板挺直了,人精神了;
朋友喜欢了,人缘更好了,
当然,会有人嫉妒了,所以你要慎重哦!
你一旦爱上太极了,很麻烦的;
你要学会和异性保持距离,
因为风度翩翩的你,太吸引异性了;
你一旦爱上太极了,你就变得更“多情”了;
你的审美更高雅了,
你的情趣更丰富了,更加儒雅雍容;
你的思维根本停不下来;
你总是想着百般变化;
想着继承与创新,想着不断更新自己!
你一旦爱上太极了,你对都市繁华淡然了了。
太极释古通今、陶冶情操;
好似知识大都市中的一派田园风光,
自然、质朴、宁静,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
太极,太神奇了!
千万别练太极,你一旦爱上太极了;
传统太极文化的重担,就成为你的责任了。
你可要想好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1-15 11:34:08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时应该明白;
人体骨骼如衣架子;
脊骨动他骨无不动也。
末出势先将脑筋静下来;
摒除杂念,身心放松,去掉拘束;
才能恢复人在未被事物缠绕之前的
自然稳静及天生具有的灵感。
之后而动,并在动时仍保持其稳静;
不可因动将身心的稳静分散了。
那就必须先松心,后松身;
心身俱松之后;
其意气便可自然的沉到丹田了;
而不是使硬力将气意压到丹田去的。
练时先将全身放松;
尤其是两臂;
要松得如绳拴在肩上的一样;
不可稍有拘束之力。
俟身心稳静下来而后出动。
出动时,仍用一点点思想上的意思
松松的将两臂掤挑起来;
以腰脊之力牵动两臂;
稳静地出动;
这就是起势的过程!
将一趟拳盘练出来;
非四肢之自动也。
练拳时当细细体会,找它的要领。
找着要领之后,经常练习;
日久两臂便有松沉的感觉;
两肩有些酸痛的情形;
以后拳意就会达到手上来了。
这全是由于在松软的基础上着手练功作出来的。
如果只是散漫飘浮的练法是出不来的。

足下的沉重力道是轻着练出来的;
好比走钢丝,脚一用力就摔下去了;
但想“轻”:
得更用力才能轻得起来。
不是在一个劲上加份量;
而是多加上几股劲。
走钢丝为控制平衡,
得调动全身劲道;
敏捷变化;
既不能踩实了钢丝;
也不能踩虚了;
掌握住这个火候;
方能练出功夫。
变身中功劲犹整;
一停式无非是沐浴为养。
有不得机不得势处,
必于腰腿处求之!
一切动作灵敏与否,
皆以身为主;
而身之根在步;
一切运化系以手为主;
手根仍在身;
身根仍在步;
想让功夫管用;
要练下盘之身步。
如踩在一根悬空绳上的凌空意。

在练拳时有口水;
才证明是已身心泰然了。
如未出口水;
尚是身心未到泰然之境也。
极沉重然后极轻灵;
因为沉重与轻灵,
都是自身松净过后的一种感觉;
松净则全身都有沉重的感觉
(是自然的重,不是用力)。
自身微微转动与空气接触,
犹如水中动作。
拳练一会后就能感受到体内气息蒸腾;
练完拳不能立刻坐下;
要慢慢行走;
转悠几圈自然会有熏蒸、淋浴之感;
很是神清气爽;
将这口气化在体内,久之心智可以提高。
所以习武要有练有化;
收式与起式同样重要;
甚至练完后溜达的时间比练拳的时间还要长。
练习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
口腹不可闭气;
四肢腰腿,不可起强劲。
但一举动,一转身;
每一动作,将气吸足;
用压榨意;
使其气力自然发生一种内外感应之震动作用是也。
练拳要使意念不断;
意断每个动作的劲就要重新凝聚,形成空档。
若每做一个动作都是意念散掉再重新凝聚;
即使练十年也没用。
如果练拳时出一拳一脚会很用力的把拳打出去。
虽说是很用力,看起来很有精神;
但一拳打完就什么都没有。
劲道好不容易提升起来,结果一拳打完后又散掉了。
每次都再重新开始;
造成拳与拳之间都会顿一下不能连贯。

拳法有练法用法之分。
练法宜开展,使气、力、筋、骨、肌肉,易于发达。
用法宜紧密,使精神内守,不虚耗气力;
得势则进有余裕;
失势亦不致落空敌所乘。
练拳用力,不外横直二劲;
上下左右,莫不皆然。
其直力则存神在射击;
如鎗中人;
含有来复线之旋螺意味;
横力则注重弹簧性;
如电风扇然,藏有研碾精神,着之即横飞。
具此心理以练拳,则用自可胜敌于不觉间矣。
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盘练太极拳,始终意在先!
腰胯带全身,上下分两层;
胯走三个圆,手上必成环;
一环套一环,环环紧相连;
搭手黏得牢,全靠松得妙;
形本无其形,意本无其意;
练收不练放,炼炁不练力;
我已没有力,唯借人之力;
我已舍去力,天地无穷力;
我已没有根,处处都是根;
我已没有身,处处都是身;
我已没有我,处处都是我,
万物合太极,一切归无极。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