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1-4 09:32:56 | 显示全部楼层
盘拳,反复磨练。
无论是基本功,还是架子;
都要挺脊拔腰。
练拳立身中正;
吊紧丹田,掖胯虚裆。
腰脊向上拔长;
要领是定住提肛。
往上尽力领起头部;
上半身要挺,椎体要拉开。
静立不要动;
一直持续抻拔腰脊。
腰带不上劲,不出竖劲。
练拳,遇到手臂上抬的式子;
必先拔腰,上长身势。
不仅要放长两膀;
还要向上有个动势。
拔腰,就是腰部向上拉长。
脊柱挺直,命门不放松,定住了。
好比用斧子劈柴,一定是先起后落;
之后的下劈。
在定式的一瞬间,给一个沉劲;
不只是沉,还有挺脊拔腰。
手臂放长,一松沉肩膀,腰肌必定代偿。
所谓的代偿;
就是松一个,紧一个,交替着来。
使脊柱更加抻长的,还有开肋。
开肋,使胸椎与腰椎拉长;
产生向上传导的竖劲。
脚跟的大筋,叫跟腱。
重心微微靠前,脚掌多些;
这是练拳时需要注意的。
脊柱通着跟腱。
一个人在身后突然喊你:
你能否瞬间做出位移。
如果动不了步,或反应不过来,
说明脚底下是死的。
步子不活,是没有竖劲;
根本原因在于腰脊;
也没有挺脊拔腰。
练拳不能堆着。
步法活,脊柱一定是直的;
且腰隙有劲。
站桩里独立腿的桩功,也要练。
支撑腿不要蹲太低,不要压膝盖。
临空腿与腰齐平,勾脚;
对齐鼻尖中线不动。
独立抬腿,可以体会到脊柱和腿的关系;
要像旗杆一样的立着。
行拳迈腿时,身势不要发散;
要立起腰脊,脚底下轻灵;
随时能够向四面八方移动。
 楼主| 发表于 2019-1-4 10:05:2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盘练太极拳上身的感觉:
1:“骨肉分离”的感觉;
“骨肉分离”是行拳时 骨升、肉降、关节松的感觉;
如同脱骨扒鸡;
只要将鸡骨架提起来一抖,鸡肉就会离骨脱落。
拥有这种感觉,说明你的肌肉没有紧裹在骨骼上;
已经处于放松态。
找到“骨肉分离”的感觉;
就为开启太极拳“刚柔相济”的大门找到了金钥匙。
在行拳中,我们还要做到“三松三竖”:
松肩竖颈,松胯竖脊,松踝竖腿;
借以使“骨肉分离”的感觉保持贯穿套路始终。
2:“自身重量”的感觉;
“自身重量”的感觉是指行拳时我们觉得四肢如同负重。
由于人生来 就在地球引力下运动;
以至对自身肢体的重量失去察觉;
我们只有在体外荷重时(如拎一桶水)才会有负重感。
如果你在行拳时感觉到四肢的沉重;
就说明你的身体真正放松了;
放松的状态越好,肩、胯关节松开的程度越大;
四肢的沉重感就会越大。
这种沉重感是僵力去除;
身心放松后肢体受重力作用的结果;
“由松入沉”的说法就是:
沉从脚落,提从脚起;
“沉”是顺应地心引力;
“提”是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
沉与提应趁着拳势的蓄发变化而转换:
发势时为沉;
脚掌植地生根,利于打击对手;
用的是地球吸引力;
蓄势时为提,;
体轻盈灵活,便于动作转换;
用的是地球的反作用力。
这样,依靠身体的虚实变化
透过脚掌来顺应地球的引力和反弹力;
将地球的势能转化为行拳的动力。
所以能够善用自身重力和反弹力来行拳;
找到身体“如水载舟行”的沉浮感;
才算进了太极之门。
这就是:
上下一条线,脚底阴阳变!
3:“脊柱行拳”的感觉;
“脊柱行拳” 是指以脊柱为主动;
以手脚为从动的行拳方式。
学拳初期,是用手脚来行拳;
使得是局部力和僵力。
进而学会了以腰带脊;
发挥腰部的枢纽作用;
再随着功夫的加深;
“腰”会逐渐成长:
先是与胯连成一体;
以腰胯来带动手脚;
接着脊柱上下伸展;
形成一个连接百会和会阴穴的身体中轴线(也称“中垂线”)。
臂和腿好像牵挂在身体的中轴线上;
行拳时四肢在中轴线的带动下运动;
起于中轴线,终于中轴线。
动手不动腰为僵手;
迈步不用腰为死步。
上肢要体会“以腰带臂”的感觉;
下肢要体会“步随身换”的感觉。
“四块松,全身松”;
全身的放松关键在于肩胯的放松;
在太极拳中脊柱有三种运动方式:
上下拉伸,左右转动和前后张弛。
脊柱的“上下拉伸”使人体脊柱的S曲线得到适当调直;
可以纠正头颈不端和突臀的毛病,做到身法中正。
脊柱的“左右转动”是太极拳形成圆弧动作的动力源;
是以脊柱带动四肢运动的主要方式。
脊柱的“前后张弛”是说脊柱如同弓背;
随着拳势的蓄发开合而含送张弛:
蓄势时脊柱随着吸气微微后弓,称为“吞身”;
发势时脊柱随着呼气微微前驰,称为“吐身”。
行拳时脊柱随着拳势开合变化
和拳势呼吸呈现出节律性的张弛;
这是形成太极拳开合鼓荡的动力源。
4:“周身一家”的感觉;
“周身一家”是指行拳时“一动而无有不动”的整体运动。
太极拳中不存在身体的局部运动;
不单是举手投足;
就连一个呼吸、一个眼神,甚至一个意念;
无不是太极拳整体运动的组成部分。
这种整体运动观;
是太极拳区别于日常生活及其它一些运动项目的重要特征之一。
初级阶段是练形;
要体会“太极无手,腰便是手”的感觉;
也就是上述 “脊柱行拳”的感觉。
中级阶段是练气;
应体会“太极无手,气便是手”的感觉;
要求呼吸能够顺应拳势的变化;
使呼吸和动作相辅相成、互引互随;
身体有开合胀缩感。
高级阶段是练神;
须体会“太极无手,神便是手”的感觉;
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
使神意、呼吸、动作三结合;
意到、气到、力到。
全身关节放松节节贯穿,筋肉化僵为柔;
身体像是一个具有弹性的柔性浑圆体。
5:“身如气囊”的感觉;
“身如气囊”意为行拳时身体如同一个充了气的大气球;
随着拳势的蓄发、开合变化而胀缩鼓荡。
蓄势时,体 内能量流(“内气”)由四梢向丹田回收;
身体有收缩感,此过程称为“合”,属阴;
发势时,体内能量流从丹田向四梢扩散,身体有膨胀感;
此过程称为“开”,属阳。
我们把身体随着拳势蓄发变化产生连续的;
有节律的胀缩感称为“开合鼓荡”。
身如气囊的胀缩感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棚劲”;
“开合鼓荡”就是体内棚劲充盈变化的结果。
棚劲是刚柔相济的弹簧劲;
是具有球体感的膨胀劲;
是太极拳捋、挤、按、采、列、肘、靠等所有劲力的“母劲”;
因此太极拳又有“棚劲拳”之称。
太极拳棚劲的鼓荡、充盈程度
标志着习拳者功夫的深浅;
对技击和养生效果影响极大。
6:“吸缩呼胀”的感觉;
“吸缩呼胀”是身体“开合鼓荡”与拳势呼吸相配合的感觉。
“吸缩呼胀”的感觉是:
蓄势时,随着吸气内气由四梢向丹田汇聚,身体产生收缩感;
发势时,随着呼气内气从丹田向四梢扩散,身体产生膨胀感。
拳势呼吸很好地顺应了拳势的蓄发变化;
是太极拳运动最合理、最自然的呼吸方式。
当你在行拳中有了“吸缩呼胀”、的感觉时;
说明你的呼吸已经融入到身体的开合鼓荡之中;
开合趁着呼吸,呼吸促使鼓荡,形息互引,形气合一。
这时你就掌握了拳势呼吸的奥妙。
7:“手指胀缩”、“掌心吸放”的感觉;
“手指胀缩”、“掌心吸放”是身体开合鼓荡“形于手指”的感觉。
既然是“身如气囊”,手掌作为气囊的一部分;
自然会随着身体一起胀缩鼓荡。
蓄势时,随着吸气掌心微微内凹,劳宫穴内含;
手指有被气抽向丹田而收缩变细的感觉;
发势时,随着呼气掌心微微外凸,劳宫穴外放;
手指有丹田向外充气而膨胀变粗的感觉。
手掌心随着拳势蓄发开合所形成的这种凹凸吸放变化;
有类似吸盘吸放的感觉;
其实这就是太极拳常说的“粘黏”劲。
推掌时掌心有外凸之意;
收掌时手心有内凹之意;
以此体会太极拳的“粘黏”劲。
手掌是身体感觉最为敏感的部位;
故有“太极功夫手上看”的说法;
有一天你在行拳时随着拳势蓄发变化手掌出现了胀缩、吸放的感觉;
恭喜你 已经踏进了太极拳之门。
8:“口内生津”的感觉;
“口内生津”是行拳过程中口内唾液津津不断。
练后有甜液生于口中,便是练之得法处,身心已感泰然。
假如练后口中没有甜液发现;
这便是练之不得法,心神未静下来;
练太极拳应当是一个享受太极拳的过程;
而不是拿太极拳来折腾自己;
行拳时口内生津便是身心舒泰的一个标识。
太极拳练得是否得法;
验证的方法很简单;
就是一套拳练 下来看看口内是否甜液津津,身心是否舒适畅快。
太极拳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
一身舒适为万法宗。
在享受太极拳带来的酣畅舒美中获得健康长寿。
9:“天人合一”的感觉;
“天人合一”是习练太极拳的最高境界;
指行拳时将自己的身心融入天地之间;
在与大自然进行沟通和互动中获得快乐和升华。
天地为一大太极;
人体为一小太极;
行拳时将自己的小太极融入到天地的大太极之中;
做到“天人一气”和“天人一理”;
便可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现代物理学认为宇宙万事万物都是能量存在的不同形式;
能量的聚散变化决定着事物的变化与归属。
我们祖先将能量流的汇聚称为“阴”;
将能量流的发散称为“阳”;
所以天地大太极就是宇宙间能量“阴聚阳散”的表现。
太极拳由蓄、发两种拳势互变而成;
蓄势时人体能量由四梢向丹田汇聚,为合属阴;
发势时人体能量由丹田向四梢发散,为开属阳,
所以人体小太极是人体能量“阴聚阳散”的表现。
因此行拳时人体通过能量流(内气)的“阴聚阳散” 产生开合鼓荡;
使个人的拳势与大自然的气势相合;
从而实现“天人合一(能量流)”和“天人一理(阴聚阳散)”。
 楼主| 发表于 2019-1-7 14:33:2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盘练太极拳的心知与身知: 
盘练太极拳有“心知”和“身知”阶段。
“心知”不等于“身知”;
“身知”是指拳理在盘练者身体上的具体体现;
通过拳架及形体语言
将太极拳的拳理内涵全部表现出来。
“心知”是“身知”的基础与前提;
只有通过“心知”才能达到“身知”;
“身知”是对“心知”具体化的检验与印证;
但多数人都是“心知身不知”;
要使“心知”逐步变为“身知”;
是每一位练太极拳人
一辈子努力的方向与必走的途径。
“身知”的程度是其太极拳拳技水平的最好评定标准。
学拳人的一般规律是学生先模仿老师的动作示范;
听其讲解初浅的理论知识;
以后自己再学习一些太极拳的理论;
通过平日的勤学苦练逐步掌握练拳的要领;
尽量以自己身体的肢体语言去体现已学的理论;
努力将其表现出来。
但大多数人都是以主观代替客观;
都自以为是;
以为已将拳理体现在拳架中了;
究竟体现了多少;
是部分体现还是全部体现?
因为自己看不到自已,无法了解自己;
所以多数人都是长期停留
“心知身不知阶段”;
每天在重复着错误。
所以应当经常请老师或拳友指正;
逐步向“身知”前进。
但关键还是要有明师的指点;
否则不知错在哪里,无从纠正;
很可能还以错为对。
这是练拳者从“心知”走向“身知”的必须途径。
拳架的优劣能如实地反映出练拳者“身知”程度;
是真懂还是不太懂,是懂一部分还是全懂;
一看拳架便知。
不少拳架偏离拳理,有的甚至有严重的错误;
经不起拳理及技击含义的分析与衡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当今鱼目混珠的大潮中;
如何使拳友识别“鱼目”与“珍珠”;
是目前太极拳运动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因此“还太极拳以本来面目”
已成为所有热爱太极拳与从事太极拳人的历史使命
以及应有职责与共同任务。
 楼主| 发表于 2019-1-7 15: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太极拳“力由脊发”的机理:
盘练太极拳需要身背五弓:
背弓是身体的主弓;
也就是脊柱这条大龙。
要使脊柱发劲;
必须首先让其具备发劲的因素;
大脊跟古代用的弓的构造非常相似;
且同样具备弹性;
关键是我们如何运用好这张弓。
如何可以做到:“力由脊发”呢?
大家都知道“翻背劲”非常厉害;
这把劲力离不开脊柱的作用。
力由胯起,上提腰,
下压腿,将劲力对撑发出。
尾椎骨跟大椎骨是“弓”的两个端头;
首先得固定好这两个点的形态;
才可以将弓拉开。
脊柱这张弓;
我们无法借助外力,将弓拉满;
只能利用自身的对撑劲力
来达到拉开弓的要求。
看挑重担时,起不来的感觉;
腿在蹬,胯在顶,脊柱被压弯;
此时的脊柱,也就具备了发力的状态。
我们在练拳时;
就是要充分地运动好这些力学原理;
沉肩、顶胯,将脊柱压弯。
劲力如同自来水管道中的水流;
一个支流堵住了,
它会流向其它的方向。
劲力也一样;
当胯部的劲力;
通过腰背,传递到肩的时候;
沉肩出肘;
劲力自然窜向两手臂。
所谓“打人不费力”;
并不是不用力;
而是充分运用了大筋崩弹所产生的动能;
达到发劲的目的。
真正需要我们盘练的;
是你的大筋,关节,跟内脏;
这些的强大,才是你健壮的本钱。
练拳把大筋一旦练开以后;
哪怕吃饭拿筷子,走路散步;
都在用着它了;
所以功夫到了;
你即使五年不去盘练,它都不会退!
练拳,就是练回动物的本能;
让我们自身在速度、力度、敏感度方面;
达到前所未有的状态。
打实战需要“术;
但这些并不需要多;
就像老虎、狮子,包括猫、狗;
它们的绝招也就三两下;
凭借的就是那份与生俱来的灵动性。
灵劲上身天地翻;
我们最终的目的;
就是要做到一个“灵”。
在实战中:
能够做到单个弓发劲;
也可以多个弓一起发劲;
甚至还可以几张弓产生合劲;
打出一股霸道的周身一家劲力;
当然这需要手脚;
大脊的筋骨跟神经反射的高度结合。
这就是:
惊起四梢永无惧;
灵劲上身天地翻。
脊柱如大龙;
腰胯似猛虎。
劲在脊椎;
龙劲是取“龙形搜骨”之意;
抖劲,劲在腰胯;
虎劲是取虎腰胯之功。
脊为背之主宰,
脊能弹,则一身能弹!
身备五弓:
脊柱为最难练的一弓!
最强的就是脊椎和腰胯;
身上有龙虎之能,
胆色怎能不壮。
练拳得抓住核心;
抓住骨盆、脊椎来练;
不要管手脚;
天长日久,脊椎敏感了;
就明白什么叫“全身是一条大龙了”;
也知道什么叫背后敏感了;
才能对敌。
也就是:
耳听背后,支撑八面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1-8 09: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沉不是蹲,是向下抻。
松不是软,是抻开后的体感。
抻出来,自重就出来了。
重力加速度,才是松的目的。
沉,是抻出来的。
说手臂:
如果肩部不能放长;
肩胛骨不能下卸;
只能憋紧肌肉,使拙力,
因为没办法。
反之,如果肩环摘开了;
韧带有了极强的开合力;
往下一沉膀子;
力道是相当大的;
这种抻出来的开合力道;
是武术所要的东西。
抻为了沉;
沉不是都堆下去。
相反,沉是最强的张力。
张力,实际上就是掤劲。
一动起来,就四面八方的开张;
再从四面八方的往回收;
螺旋塌缩。
松紧之间,就是太极。
如左右各站一个人;
你的两臂分别搭在二人肩膀上;
之后周身放松往下坠;
这二人会感觉你非常沉;
不是因为你不用劲;
是你向下抻长了身体;
体重就奋出来了。
这个现象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不用劲是个误区。
抻长整体,才是根本。
放松沉坠的体感,是抻出来的。
所谓掖胯,虚裆,拔长腰脊;
都是在放长主躯干。
所谓螺旋,都是抻的一种方式。
螺旋,才是最矛盾的功劲;
因为螺旋抻得最长。
先沉后弹。
下沉,为了上升。
有个小蓄势,为了突然爆发。
高手蓄劲很隐秘;
但不是没有;
只是内部空间大;
外部动作则不必很大。
我们所说的,腹腔自旋,
提吊丹田,这些内动;
都是在扩大内部;
增加内动空间;
产生内部弹性;
再释放到出来。
立刻弹回来放松。
微沉蓄势,再次急速抖双臂发力;
反复的回弹抖发。
目的是,体会下沉与上升;
迸弹与放松它们的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19-1-8 10:31:5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练好太极拳的三个关键字
——松、掤、缠:
太极拳的“松”拳友听得太多了;
估计都听得烦了。
练拳过程中;
哪里出现问题,感觉到僵硬滞碍;
就要通过松去解决。
头颈要松,精神要松,呼吸要松;
松才能够让内心平静、心气平稳;
躯干要松,包括腰胯胸背;
乃至胸椎、腰椎、尾椎;
四肢要松,关节要松;
上肢要松到手指——舒指;
下肢要松膝、松踝,脚掌也要松;
五趾敷地,等等。
这里还只是从具体的部位概括来说;
详细的说起来就太多太多了。
松”说起来挺容易;
做起来乃至于做到了;
就没那么容易了;
非日积月累不可。
尤其要让身体的各个部位;
乃至于整个身体时刻都达到松的状态;
着实的不容易。
太极拳也恰恰是帮助人体
一点一点地达到相应的要求。
前面是有形身体的松;
另外还有内在的松;
主要指的是内气的松空积聚。
内气不是指呼吸之气;
指的是体内的气;
也有称其为“炁”“真气”、
“先天之气”、“浩然之气”等等;
这里不作深入探讨。
太极拳经典名句里有“腹松,气敛入骨”;
即是指这个内容。
腹松,主要指丹田部位要松;
为内气的积聚提供场所;
因此要让身体放松;
僵硬的身体会阻碍内气的运行;
更谈不上帮助积聚了。
身体的静和内心思想的放松入静;
也有助于内气的活动;
其结果便是——“百川归海”。

看看太极拳的“掤”:
如果只是讲究“松”;
有可能走入松懈的弊端;
所谓过犹不及。
增加一个“掤”字;
就避免了这一结果。
掤”主要在于身体外部表面。
首先是肢体的末端;
手指、手掌,脚趾、脚掌等部位;
进而是手臂、腿,甚至躯干部位;
头部的“虚领顶劲”要求;
也可以归纳为掤的范畴。
掤,是一个向四面八方都存在的涨力。
并不是要求我们时时刻刻的张牙舞爪的外放;
而是在松的基础上保持对外部环境的感知;
在太极拳里有另外一个叫法——听劲。
掤”的另外一个要求;
是对周身关节的要求;
要打开、掤开。
让关节间掤出间隙来;
虽然很小;
但对于感知变化;
应对变化,非常有作用。
当然,这也需要内气的配合;
才可以事半而功倍。
否则,非但不容易做到;
而且有可能会造成内气不固、外邪入侵;
导致关节处肿痛酸胀;
影响太极拳的进一步修炼。
因此,太极拳的练习需要循序渐进;
不可好高骛远。
有了“松”和“掤”;
就基本上有了健身养生。
但对于太极拳;
兼具武术内涵来说,则还不够。
这里就需要看看太极拳的“缠”
“缠”是了知外界状况后的应对路线。
笼统的讲有“顺缠”“逆缠”;
走的线路是缠丝螺旋。
虽然只有顺逆之别;
但组合变化起来则变化多端;
没有一个统一的要求。
这个应对的路线和习惯;
也是在日常练拳中;
通过不断的积累总结而领会和掌握。
因为有坚持练拳作为基础;
遇到状况的时候则成为身体的自然反应。
缠;包含两个部分的内容:
一个是内气的运行路线;
一个是肢体的劲力的线路。
内气的运行线路:
主要指练拳时候要在肢体运动之外;
结合内气的运行;
顺逆缠丝也主要指的是这个内容;
主要讲的是肢体末端
与丹田之间的内气循环往复的运行过程;
肢体的劲力的线路:
更倾向于太极拳的用的方面;
是肢体外在劲力所走的线路;
主要源于人体骨骼和骨骼间通过关节连接;
而劲力的传递,
如果简单的直向传递;
则有刚无柔;
劲力容易在关节处被截断。
而太极拳的劲路传递
是缠绕着大臂、小臂前进的;
这样才能够有刚有柔;
循环往复,连绵不断。
行太极拳能把“松”、“掤”、“缠”结合起来;
才是好的太极拳。
即可以通过松而做到舍己从人;
又可以通过掤来感知对方劲力变化的大小和方向;
同时通过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内缠、外缠等等予以发放应对等等。
要做好松、掤、缠,一定要有内气、
内功作为基础和助力。
否则,一切仅仅是力气和技巧的博弈而已;
难窥太极的堂奥;
也入不了太极拳的大雅之堂。
松、掤、缠,本身也是
练好太极拳内功的基本要求和手段;
彼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楼主| 发表于 2019-1-8 13:30:0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盘练太极拳时
人体“三条线”的基本概念及其功能和作用;:
这三条线的第一条是重心线;
第二条是中心线;
第三条线是中轴线。
第一条:重心线;
人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有引力的;
我们向上抛一个东西它不会往上飞;
它只能够往下落,
这就是地球的引力在起作用。
人本身也是一个有重量的物体;
也会自然受地球引力的影响。
人体的重心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所以也有人就称为隐形重心线;
说看不见摸不着其实也不完全是这样;
如果从侧面去看;
这条重心线还是比较清楚的。
随遇平衡;
其实也是我们人的一种本能;
比如说我们在似倒非倒的时候;
我们的身体就会自然寻求平衡;
无非是我们练太极拳的时候;
这种随遇平衡显得更为重要;
实际上就是使这条重心线要始终让它垂直于地面。
这条重心线是从百会到涌泉!
百会和会阴这条线是不能垂直于地面的;
只有百会到涌泉这条线始终与地面垂直;
当身体高度下降时;
这条线无非是缩短了而已。
如果从侧面看;
从百会、耳朵、肩膀往下走经过大腿小腿一直到涌泉;
看的还是比较清楚的。
现在很多人在步伐转换时稳定性比较差;
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问题出在哪里呢?
有的人往腿上坐重心时膝盖外摆了;
重心肯定不稳;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会旋胯;
如果你通过一个松胯的旋转下沉;
这个时候你往腿上坐;
要比你直接不旋胯往腿上坐要稳定得多;
原因就是直接往腿上坐的时候身体重心线不直;
所以重心不稳定。
第二条:中心线;
中心线(简称中线)的作用是区分左右的;
从上丹田、鼻尖、膻中穴、到会阴;
是我们人体的对称线;
中心线,两边对称。
我们在练拳的时候常说手是两扇门;
各管一边,不能过中线;
为什么不能过中线?
因为只要你的手腕一过中线;
你的小臂失去了支点;
手上的劲就卸掉了。
所以这条线对我们
练太极拳来讲它的作用不是特别大;
无非是区分左右而已;
但在技击时意义就大了;
所谓守中就是守的这条中线。
第三条:中轴线;
中轴线就是百会到会阴这条线;
是我们人身体上身的纵轴。
我们通过旋胯使身体上身左旋右转;
从而带动双手运动;
上身在左旋右转时
这个纵轴不能弯;
一弯上身转动就不灵活了。
所以练拳时需要立身中正!
那这条中轴线怎么样才能保持不弯呢?
就是拳友们应该熟悉的身法要领:
虚领顶劲、松肩垂肘、
含胸拔背、松胯圆裆;
这几个身法要领做到位了;
这条中轴线就是直的。
平常练拳时强调放松;
保持上身是一个整体不能散;
目的还是为了保持这条中轴线不能弯。
假如练拳时中轴线变成了重心线:
即百会与会阴的连线与地面垂直的话;
我们人就成了一根棍子;
而不是大弹簧了。
弄清这三条线的基本概念及其功能和作用;
对我们练好太极拳是非常重要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1-9 09:4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共性应该看到:
圆的轨迹;
方的承接;
松的畅通;
柔的顺随;
灵的动静;
虚在敏感;
实在支撑;
开在放长;
合在蓄势;
定在稳妥;
变在瞬间。
 楼主| 发表于 2019-1-10 09:49:48 | 显示全部楼层
站桩为什么要把重心放到两脚掌?
脚是我们人的第二个心脏!
人老脚先哀!树老根先竭!
所以要保护好我们的脚!
脚下有70多个反射区!
200多条韧带!
双脚有52块骨头!
有40条肌腱!
60个关节!60多个穴位!
6条正经!
涌泉穴就好象一口井的泉眼一样;
没有泉眼也就等于没有水。
所以站桩拉筋扽筋把两脚;
打通微循环!
打通经络!畅通气血!
让血液流动从脚底到头部畅通!
不让血液堵塞!
一通百通!
一堵百堵!
排出寒湿一身轻松。
站桩是个宝,生活离不了;
拉筋扽筋好,坚持最重要。
每天重复做,病灶自然跑!
 楼主| 发表于 2019-1-10 16:38:49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拳在拳架里找:
松沉、虚实转换、腰胯带动四肢、劲道;
是盘拳走架之必须。
欲要腰胯带动四肢;
先要虚实转换:
欲要虚实转换;
先要松沉到位。
松沉是太极拳的入门功夫。
松而不沉,不是真松。
你说肩松了,
但肩胛骨沉不下来;
还是假松哦!
肩沉了自然能坠肘;
肩沉了自然能虚领顶劲。
松沉是体现用重量来行拳
而不是用力量来打拳的太极拳内涵。
沉到哪里呢?
沉到实腿脚底。
为什么沉到实腿脚底呢?
一是落地生根不倒翁;
二是借用地面反坐弹力成为劲道的源泉。
没有沉到脚底地面的反坐弹力
和松弹自如的手臂乃至肢体;
何来八劲之首的拥劲?
拳势的松沉有什么技术要求呢?
就是在立身中正和心静体松的拳势
去做含胸拔背,松肩坠肘、虚领顶颈、松腰沉胯;
气沉丹田、尾闾下坠、开胯圆裆;
松膝舒踝,涌泉吸地。
如果只有松腰塌胯、气沉丹田、尾闾下坠.开胯圆裆;
松膝舒踝.脚底吸地
而没有含胸拔背、松肩坠肘、虚领顶颈;
那是上下不相随;
所练的松沉是没有完全到位。
如果只有含胸拔背、松肩坠肘、虚领顶颈、松腰塌胯、
尾闾下坠、开胯圆裆、松膝舒踝;涌泉吸地
而没有气沉丹田,那是内外不相合;
所练的松沉也是没有完全到位。
要想把松沉功夫练得扎实;
就得练习站桩功、松腰功、松胯功、松肩功等等。
家太极拳的沉提练法是:
实脚能较好地松沉;
虚脚自然能轻灵。
手怎样轻灵啊?
把沉藏起来就变轻了。
怎样把沉藏起来呢?
如拳式“倒卷弘”的“按”势;
两手的肘往下坠;
两掌的手指往上松;
这样练法就把沉藏起来了。
这样就是沉中有轻;
得机得势就可随时发放。
把沉重藏起来的轻是隐,探、诱对方也;
雷霆万钧的整劲发放是现;
把藏起来的沉重送给对方。
实脚沉稳了;
虚脚才能较好地虚。
身手的虚实也一样;
有了松沉才能较好地进行虚实转换。
这样才能使腰胯带动四肢行拳;
倘若没有松沉;
想实而实不够;
想虚而虚不来;
怎能使腰胯带动四肢行拳?
怎样体现腰胯带动四肢呢?
就是用腰胯的松沉之势带动拳、掌、脚
往左右、前、上下方向松出去和
往左右、后、上下方向松回来;
是被动性练拳;
受腰胯带领引动的。
这就是:
“一举手一投足皆是太极”的内涵之一。
拳、掌、脚脱离腰胯而动的,是主动性练拳;
不符合太极拳内涵的技术要求。
如果劲道不对;
拳架的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不管练什么拳架;
只要没练出劲道;
就可以看为空架子。
根据拳势动作的不同;
又细分为棚、捋、挤、按、采、捌、肘、靠;
粘、沾、化、引、拿、发、接、抖、崩等其他劲;
这就是劲道。
但本质都是松沉劲。
有了“松沉””虚实转换””腰胯带动四肢”“劲道”;
就能自然地追求“匀”和”连”;
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相连。
松沉到脚底的地面反坐弹力是太极拳动作的源动力;
是借助人体的下沉力和上提力;
通过以两脚为根的全身虚实变化;
运化出具有太极内涵的动作。
如果没有“松沉”、“虚实转换”、”腰胯带动四肢”;
“劲道”的“匀”和“连”;
那就是太极操.或是花拳绣腿了。
没有太极拳内涵的“匀”和“连”;
有何实际意义?
太极拳练拳:
首在认识,认识对路,惟练而已。
从“松沉…。虚实转换”“腰胯带动四肢”“劲道”这四点来看;
就知道拳架功夫的大概层次和质量了。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