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练太极拳就是肾与命门的修炼: 人的身体有涌泉、下丹田、命门,三大长寿穴: 若常“侍候”它们; 便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1.涌泉——人体长寿大穴: 涌泉穴位于足底; 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处; 屈趾时凹陷处便是; 为全身腧穴的最下部; 乃肾经的首穴。 肾是主管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脏器; 肾精充足就能发育正常; 耳聪目明,头脑清醒,思维敏捷, 头发乌亮,性功能强盛; 反之,若肾虚精少,则记忆减退; 腰膝酸软,行走艰难, 性功能低下,未老先衰。 因此,经常按摩此穴; 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筋壮骨之功; 并能治疗多种疾病: 如头痛、休克、中暑、偏瘫、耳鸣、肾炎、阳痿、遗精及各类妇科病和生殖类病。 同时,人体肩上有一肩井穴; 与足底涌泉穴形成了一条直线; 二穴是“井”“水”上下呼应; 从“井”上可俯视到“泉水”。 有水则能生气; 涌泉如山环水抱中的水抱之源; 使人体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气场; 维护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下丹田位于身体前正中线上; 肚脐正中下1.5寸。 下丹田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 下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 十二经脉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 此处也被称为“气海”。 人的元气发源于肾,藏于丹田; 借三焦之道,周流全身; 以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 人体的强弱、生死存亡; 全赖丹田元气之盛衰。 所以养生家都非常重视保养丹田元气。 意守丹田,就可以调节阴阳; 沟通心肾,使真气充实、畅通八脉; 恢复先天之生理机能, 促进身体的健康长寿。 对中风脱症、脱肛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特别对中老年人有奇效。
命门——人体生命的根本: 命门穴位于后背两肾之间; 第二腰椎棘突下,与肚脐相平的区域。 取穴时采用俯卧的姿势; 指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 所谓“命门”,即人体生命之门的意思; 是先天之气蕴藏所在; 是人体生化的来源,是生命的根本; 对男子所藏生殖之精和女子胞宫的生殖功能有重要影响; 对各脏腑的生理活动起着温煦、激发和推动作用; 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运输及水液代谢等都具有促进作用。 经常按摩命门穴可强肾固本,温肾壮阳,强腰膝、固肾气,延缓人体衰老; 疏通督脉上的气滞点,加强与任脉的联系; 促进真气在任、督二脉上的运行; 并能治疗阳痿、遗精、脊强、腰痛、四肢困乏、腿部浮肿、耳部疾病等症。 若背部对着太阳,意念太阳的光、能、热源会不断地进入命门穴; 时间约15分钟即可。 肾与命门的位置 人体的肾脏位于腹腔后壁腰椎两旁,左右各一。 从西医学的角度来看: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 借以排出体内代谢过程的最终产物即体内废物。 中医学所说的肾”; 则是一个组合概念; 是以肾脏为主体的一个系统; 中医学将人体的命门,与肾联系在一起。 所以,肾与命门常常被人们相提并论。 看看肾与命门的生理功能: 肾的主要功能是藏精; 精能化气。 肾精所化之气,称为肾气”。 肾气之盛衰,关系到各脏腑的正常活动; 这颇似现代社会时时刻刻都离不开的“能源供应”。 可以将肾的生理功能概括为肾阴、肾阳两个方面的作用。 肾阴为人体阴液的根本,对人体脏腑组织起着滋养、濡润的作用; 肾阳为人体阳气的根本,对人体脏腑组织起着温煦、推动的作用。 命门就是人体的阳气之源。 命门火旺,身体强健; 命门火衰,则体弱多病。 这种观点,与中医对“肾阳”的解释是一致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看重肾中的“精”——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强调命门的“火”——生命活动的动力之源。炼精化气,命门火旺,皆为功家和拳家所追求。 人们重视对肾与命门的认识和锻炼,自然是在情理之中了。 对“气”及其特点的粗浅解释: 人们常说,精、气、神是人身三宝。 三者既各有所司,又相互化生。 一般来讲,“精”是指精微有用的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气的运动一旦停止,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将“精”转化为“气”,增强生命活力,这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此,人们常常采取各种锻炼方法,主动增强这种气化作用。 这个锻炼的过程,就是人们常说的“炼精化气”。 由于肾与命门所处的区域,既是元气之根,又是生气之源; 所以“炼精化气”主要是指增强肾与命门的生理功能而言。 命门后撑的细致练法: 全身整体劲的蓄发相变是需要“一身备五弓”的。 五弓以身弓为主,身弓以腰为弓把; 腰脊命门穴始终以意贯注,中定而不摇摆。 动作时以命门穴为轴心; 以两腰肾的抽换来变换身体的虚实。 身弓备则腰脊坚韧有力,富于弹性; 上与两臂相系,下与两腿相随; 腰脊一转周身皆动,贯串协调主从不乱; 既可八面支撑,又能八面转换。 确实体现了腰脊的主宰作用。 而命门穴位于身弓的中心位置,是关键的节点; 故命门运用得当,则有助于身体的动态平衡; 体现的是身法中的中定作用。 重视命门部位的锻炼; 在太极拳套路的练习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如护心捶定势时; 双臂合劲向前搠发; 腰背部有后撑的微动; 术语称之为“前去之中必有后撑”。 由前搠、后撑所呈现的; 是一幅中正安舒稳固扎实的功架; 习练者本人也会有支撑稳固、劲力集中的感觉。 再如“如封似闭”之定势; 随转体双手斜下按时; 对腰背部仍有命门后撑的要求。 此时的动作是“开”; 劲力的运用为“放”; 劲往前去,命门后撑。 身手腿前去时,裆劲下沉,足底着力; 而内劲由裆中往上翻; 经背脊透达于掌指而直射; 腰脊命门穴须微往后撑; 这是“有前必有后”的对称协调的练法; 也可说是前后的对拉拔长; 目的是为了求得全身不失中正安舒的基本状态; 使前进的惯性运动受到制约,不致破坏自身的平衡。 身弓备命门后撑,强调的是“内动”; 重视的是“意”的运用。 盘练太极拳必须靠意识的支配来获得“张弓”和“放箭”的效果; “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旨在用意; 而不在于用形; “张弓”强调的是“以意代形”; 是“求其劲而非求其形”。 虚实转换在腰隙 虚实转换在腰隙, 是太极拳动作要领中重要的一项, 它的重点处仍是强调“由内及外”。 至于腰肾提升沉降的程度; 则在于个人练拳时的揣摩与体悟。 腰肾的移动,它的抽换升降; 实际上是反映在空间运动轨迹上的。 对于一侧腰肾沉降的感觉; 主要是习拳者在意念上加重了对这一侧腰肾的关注; 是“意之所向,全神贯注”所产生的效果; 相比之下,另一侧腰肾则显得松虚自在。 如此这般地反复调整意念上的关注; “意之所注,真气从之”; 就达到了锻炼腰肾的目的。 两肾抽换于拳术动作上是虚实转换; 于强身健体的客观效果上是“活腰壮肾”; 这种锻炼方法有利于人体精气的转化。 命门之火的生理作用 人身之所以呈现出生机; 因为有火之作用; 而命门是藏火的地方。 人身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 没有火的温煦不行。 古人把人比作小天地; 水来源于肾水,龙雷之火寄于两肾之间; 水足则火旺,火旺则水足; 命门之火在生理上对人体起到广泛地温养作用: (1)、可以温暖脾土,熏蒸水谷,使脾土健旺,运化正常,化源充足,后天之本健旺.脾旺则有生生不息之机,身体就会健康。 若命门火衰,则脾运无力,消化不利,出现食少,腹胀,久泻不止,五更泻等。 (2)命门之火可以纳肺气,使呼吸息息归根。 祖国医学认为呼吸虽为肺所主,但吸入之气,必须纳归于肾,故有“肺主呼气、肾主纳气,为气主根.”之说。 肾的纳气功能,对人体呼吸有重耍意义,只有在纳气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才能使肺呼吸均匀。 如纳气功能减弱则吸入之气浮于上,就会出现呼多吸少的气喘病。 所以临床上怡疗某些气喘病症、就得用补肾纳气法,使肾纳气功能得以恢复,则喘自平。 (3)命门之火主管三焦、膀耽两个水暗,使其气化正常,水道通调,而不致于使人体内液泛滥成灾。 水液在人体内的代谢与脾、肺、肾三脏功能密切。 叩齿咽津坎填离(升降水火既济) 客气外来,元气发动,此时自然心火下降,肾气升蒸.心肾交会,水火相济,坎离易位,使得满口津液。 玉液金津,得之不易,急须吞下十二重楼,返本还原,回归于下,周而复始、无穷之机也.。 关于命门的功能: 从功能而言,有主火、水火共主、非水非火为肾间动气之不同。 综观以上各种认识,虽对命门的形态、部位有不同见解, 但在命门的生理功能与肾息息相通的认识上是基本一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