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3 18:56:52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拳就是肾与命门的修炼:
人的身体有涌泉、下丹田、命门,三大长寿穴:
若常“侍候”它们;
便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1.涌泉——人体长寿大穴:
涌泉穴位于足底;
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处;
屈趾时凹陷处便是;
为全身腧穴的最下部;
乃肾经的首穴。
肾是主管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脏器;
肾精充足就能发育正常;
耳聪目明,头脑清醒,思维敏捷,
头发乌亮,性功能强盛;
反之,若肾虚精少,则记忆减退;
腰膝酸软,行走艰难,
性功能低下,未老先衰。
因此,经常按摩此穴;
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筋壮骨之功;
并能治疗多种疾病:
如头痛、休克、中暑、偏瘫、耳鸣、肾炎、阳痿、遗精及各类妇科病和生殖类病。
同时,人体肩上有一肩井穴;
与足底涌泉穴形成了一条直线;
二穴是“井”“水”上下呼应;
从“井”上可俯视到“泉水”。
有水则能生气;
涌泉如山环水抱中的水抱之源;
使人体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气场;
维护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下丹田位于身体前正中线上;
肚脐正中下1.5寸。
下丹田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
下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
十二经脉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
此处也被称为“气海”。
人的元气发源于肾,藏于丹田;
借三焦之道,周流全身;
以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
人体的强弱、生死存亡;
全赖丹田元气之盛衰。
所以养生家都非常重视保养丹田元气。
意守丹田,就可以调节阴阳;
沟通心肾,使真气充实、畅通八脉;
恢复先天之生理机能,
促进身体的健康长寿。
对中风脱症、脱肛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特别对中老年人有奇效。

命门——人体生命的根本:
命门穴位于后背两肾之间;
第二腰椎棘突下,与肚脐相平的区域。
取穴时采用俯卧的姿势;
指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
所谓“命门”,即人体生命之门的意思;
是先天之气蕴藏所在;
是人体生化的来源,是生命的根本;
对男子所藏生殖之精和女子胞宫的生殖功能有重要影响;
对各脏腑的生理活动起着温煦、激发和推动作用;
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运输及水液代谢等都具有促进作用。
经常按摩命门穴可强肾固本,温肾壮阳,强腰膝、固肾气,延缓人体衰老;
疏通督脉上的气滞点,加强与任脉的联系;
促进真气在任、督二脉上的运行;
并能治疗阳痿、遗精、脊强、腰痛、四肢困乏、腿部浮肿、耳部疾病等症。
若背部对着太阳,意念太阳的光、能、热源会不断地进入命门穴;
时间约15分钟即可。
肾与命门的位置
人体的肾脏位于腹腔后壁腰椎两旁,左右各一。
从西医学的角度来看: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
借以排出体内代谢过程的最终产物即体内废物。
中医学所说的肾”;
则是一个组合概念;
是以肾脏为主体的一个系统;
中医学将人体的命门,与肾联系在一起。
所以,肾与命门常常被人们相提并论。
  看看肾与命门的生理功能:
肾的主要功能是藏精;
精能化气。
肾精所化之气,称为肾气”。
肾气之盛衰,关系到各脏腑的正常活动;
这颇似现代社会时时刻刻都离不开的“能源供应”。
可以将肾的生理功能概括为肾阴、肾阳两个方面的作用。
肾阴为人体阴液的根本,对人体脏腑组织起着滋养、濡润的作用;
肾阳为人体阳气的根本,对人体脏腑组织起着温煦、推动的作用。
  命门就是人体的阳气之源。
命门火旺,身体强健;
命门火衰,则体弱多病。
这种观点,与中医对“肾阳”的解释是一致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看重肾中的“精”——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强调命门的“火”——生命活动的动力之源。炼精化气,命门火旺,皆为功家和拳家所追求。
人们重视对肾与命门的认识和锻炼,自然是在情理之中了。
对“气”及其特点的粗浅解释:
  人们常说,精、气、神是人身三宝。
三者既各有所司,又相互化生。
一般来讲,“精”是指精微有用的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气的运动一旦停止,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将“精”转化为“气”,增强生命活力,这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此,人们常常采取各种锻炼方法,主动增强这种气化作用。
这个锻炼的过程,就是人们常说的“炼精化气”。
由于肾与命门所处的区域,既是元气之根,又是生气之源;
所以“炼精化气”主要是指增强肾与命门的生理功能而言。
  命门后撑的细致练法:
  全身整体劲的蓄发相变是需要“一身备五弓”的。
五弓以身弓为主,身弓以腰为弓把;
腰脊命门穴始终以意贯注,中定而不摇摆。
动作时以命门穴为轴心;
以两腰肾的抽换来变换身体的虚实。
身弓备则腰脊坚韧有力,富于弹性;
上与两臂相系,下与两腿相随;
腰脊一转周身皆动,贯串协调主从不乱;
既可八面支撑,又能八面转换。
确实体现了腰脊的主宰作用。
而命门穴位于身弓的中心位置,是关键的节点;
故命门运用得当,则有助于身体的动态平衡;
体现的是身法中的中定作用。
   重视命门部位的锻炼;
在太极拳套路的练习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如护心捶定势时;
双臂合劲向前搠发;
腰背部有后撑的微动;
术语称之为“前去之中必有后撑”。
由前搠、后撑所呈现的;
是一幅中正安舒稳固扎实的功架;
习练者本人也会有支撑稳固、劲力集中的感觉。
再如“如封似闭”之定势;
随转体双手斜下按时;
对腰背部仍有命门后撑的要求。
此时的动作是“开”;
劲力的运用为“放”;
劲往前去,命门后撑。
身手腿前去时,裆劲下沉,足底着力;
而内劲由裆中往上翻;
经背脊透达于掌指而直射;
腰脊命门穴须微往后撑;
这是“有前必有后”的对称协调的练法;
也可说是前后的对拉拔长;
目的是为了求得全身不失中正安舒的基本状态;
使前进的惯性运动受到制约,不致破坏自身的平衡。
  身弓备命门后撑,强调的是“内动”;
重视的是“意”的运用。
盘练太极拳必须靠意识的支配来获得“张弓”和“放箭”的效果;
“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旨在用意;
而不在于用形;
“张弓”强调的是“以意代形”;
是“求其劲而非求其形”。
虚实转换在腰隙
虚实转换在腰隙,
是太极拳动作要领中重要的一项,
它的重点处仍是强调“由内及外”。
至于腰肾提升沉降的程度;
则在于个人练拳时的揣摩与体悟。
腰肾的移动,它的抽换升降;
实际上是反映在空间运动轨迹上的。
对于一侧腰肾沉降的感觉;
主要是习拳者在意念上加重了对这一侧腰肾的关注;
是“意之所向,全神贯注”所产生的效果;
相比之下,另一侧腰肾则显得松虚自在。
如此这般地反复调整意念上的关注;
“意之所注,真气从之”;
就达到了锻炼腰肾的目的。
两肾抽换于拳术动作上是虚实转换;
于强身健体的客观效果上是“活腰壮肾”;
这种锻炼方法有利于人体精气的转化。
命门之火的生理作用
   人身之所以呈现出生机;
因为有火之作用;
而命门是藏火的地方。
人身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
没有火的温煦不行。
古人把人比作小天地;
水来源于肾水,龙雷之火寄于两肾之间;
水足则火旺,火旺则水足;
   命门之火在生理上对人体起到广泛地温养作用:
   (1)、可以温暖脾土,熏蒸水谷,使脾土健旺,运化正常,化源充足,后天之本健旺.脾旺则有生生不息之机,身体就会健康。
若命门火衰,则脾运无力,消化不利,出现食少,腹胀,久泻不止,五更泻等。
   (2)命门之火可以纳肺气,使呼吸息息归根。
祖国医学认为呼吸虽为肺所主,但吸入之气,必须纳归于肾,故有“肺主呼气、肾主纳气,为气主根.”之说。
肾的纳气功能,对人体呼吸有重耍意义,只有在纳气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才能使肺呼吸均匀。
如纳气功能减弱则吸入之气浮于上,就会出现呼多吸少的气喘病。
所以临床上怡疗某些气喘病症、就得用补肾纳气法,使肾纳气功能得以恢复,则喘自平。
   (3)命门之火主管三焦、膀耽两个水暗,使其气化正常,水道通调,而不致于使人体内液泛滥成灾。
水液在人体内的代谢与脾、肺、肾三脏功能密切。
叩齿咽津坎填离(升降水火既济)
   客气外来,元气发动,此时自然心火下降,肾气升蒸.心肾交会,水火相济,坎离易位,使得满口津液。
玉液金津,得之不易,急须吞下十二重楼,返本还原,回归于下,周而复始、无穷之机也.。
关于命门的功能:
   从功能而言,有主火、水火共主、非水非火为肾间动气之不同。
   综观以上各种认识,虽对命门的形态、部位有不同见解,
但在命门的生理功能与肾息息相通的认识上是基本一致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09:52:1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盘练拳架开胯的误区:
在现代医学中,是没有胯这个词的;
词典上对胯的解释是:
腰的两侧和大腿之间的部分;
“开胯”这个词干脆就没有!
问题来了:
这么一大块都叫胯;
究竟要开哪一部分?
开骨还是开肉?
是劈开还是切开?
实在让人头大。
正是由于概念过于模糊;
使许多人不知不觉步入了误区。
误区一:开胯开的是髋关节;
开胯既不是切肉,也不是劈骨;
这里的“开”是拉开、活化的意思。
拉开什么?活化哪里?
当然是胯上的关节!
把骨肉打开叫手术!
那么,胯上都有什么关节呢?
最为人熟知的是髋关节——
大腿股骨和髋骨连接的地方。
事实上,网上90%的开胯方法说的都是拉开髋关节。
错了吗?
没错!
但是,仅仅打开髋关节是不够的!
胯上所有的关节都要打开!
胯上究竟有几个关节?
四个:髋关节、骶髂关节,骶尾关节,
还有一个不叫关节的关节:耻骨联合。
打开髋关节,重心转换才灵活。
打开骶髂关节和耻骨联合,
两块胯骨才能自由运动,
丹田的活动空间才会扩大。
打开骶尾关节,才能收放自如;
真正做到泛臀和敛臀;
否则,泛臀只能叫撅屁股。
误区二:开胯只要拉伸扭转;
正是因为有第一个误区,才会产生第二个误区。
流行的各种开胯方法;
诸如拉腿、压腿、劈腿等等都是拉伸扭转的方法;
主要针对髋关节;
有时顺便捎上耻骨联合;
对于骶髂关节和骶尾关节几乎没什么用!
那么,打开骶髂和骶尾关节,用什么方法?
丹田气!
只有丹田气在骨盆内膨胀、运转;
才能撑开骶髂关节,迫使骶尾关节活动!
有拳友可能会问:
不打开后两个关节,能产生丹田气吗?
能!
开胯和丹田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最初是髋关节和耻骨联合拉开;
丹田产生气感;
随着气的充盈;
会进一步促进骶髂和骶尾关节的活化;
形成了良性循环。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14: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会后发先至?
首先不是先招,是后发制人的理论所支撑。
一,我比人快,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显然快中自有快中手。
二,我比人松,所以快于人先——有这种可能,但也不见得成为必然。
三,我比较敏感,阻止了对方先到达——显然有这种可能但也未必是全部。
四,对手太木了,给了我先机——碰上不木的,我亦无先机可乘。
五,我到达的路径短,所以先到了——这点看起来有点道理。
那么怎样做到呢?
我认为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1,沾连沾随,不丢不顶。
我沾我随,沾得牢;
随得快,人慢我慢,人快我快。
2,欲上先下,欲前先后,欲左先右,先发制人。
3,顾盼左右,打化结合,声东击西。声色先人。
4,随沾随化,随化随打,化即是打,打即是化。技高一着,缚手缚脚。
5,借着力打,随着劲打,顺着势打;
防守反击着打,松柔地化,松沉地发;
用最短的路线打,后发亦先至矣。
去拙劲,去板力,去顶劲,练出真劲,练出臻功。
我心静,我意轻,我勿浮,以静制动,以逸待劳。
有了以上的基本功;就能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本能的速度是最快的。就如触电的反应一样咯。
能不快吗?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14:59:46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拳大椎是虚灵顶劲的关键:
猎豹是陆地上跑得最快的,
它在高速奔跑的时候,全身都在高速运动,非常激烈;
但这些剧烈的运动;
丝毫不影响它的头的稳定性。
即使猎豹要转弯了,头也很稳。
这个奔跑实在是太美了;
从头到尾巴尖,浑身上下如此完美的配合;
一丝一毫的多余和缺少都没有,太美了。
我看狮子奔跑,也是这样,无论动作多剧烈,头永远是很稳的。
大多数动物都有这个本事。这是生存的基本功。
这个本事,仰仗于非常松的脖子。
我在练脚底功夫的时候;
发现了大椎、肩井的作用。
头上的顶劲,必须要落实在脚底板上;
否则就是没练好。
在大椎和肩井松的前提下;
头上一顶,全身的重量立刻下降到脚底。
头上是虚顶,别真的顶;
真的顶整个身体就飘起来了。
那是一个人大椎和肩井没有松开的前提下,才会出现的情况。
如果脖子松的话,头一顶;
全身都会落在脚底板下面的大地上。
还有就是对气的运行的作用。
头一顶,如果大椎肩井是松的;
丹田会立刻微微鼓起来;
涌泉也会跟着一动。
我体会是头上的顶如果对了;
全身都会跟着对了;
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
我觉得脖子在很多时候很像腰。
腰不活,就没有力气;
全身笨拙,脖子不活;
似乎整个人就没有灵动的感觉,也可以说不整。
人的身体构造非常奇妙;
脚底是全身的映射;
头也是全身的映射。
我觉得中医的望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看人的五官脸色;
五藏的情况都能有个大概;
然后让这个人走几步,看他的步态;
最后可以让他做几个动作;
看看腰的状况;
如果能有一定数量的案例做基础;
估计可以总结出一些很有用的诊断依据。
如果能有个专业的机构做统计研究就好了。
自己练虚灵顶劲的时候,玉枕会感到比较轻松舒畅。
如果脖子僵硬的比较厉害;
气的正常循环肯定受到很大的影响;
这道理应该像堵车。
有些疾病,虽然病灶不在头部;
可能是头部堵车的连锁反应。
人的头是乾卦,足是坤卦。
如果头有问题,足有问题;
等于是“众卦之父母”都病了;
那么后面的什么坎离之类的热闹事;
都是无源之水。
乾坤是体,离坎是用。
落实到医学上,也许可以说;
肾病去脚上治;
心脏病去头上治。
整部易经,根本就是乾坤两个卦。
所有其余卦,都是乾坤两卦变化出来的。
坎离不过是乾坤在后天八卦里的代言人而已。
在人体上,也是脚底与头部;
能够映射全身的状况。
在八卦掌里,也特别重视头和足。
头才是一身之根节。
 楼主| 发表于 2019-1-25 10: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拳如何做到“力由脊发”?
人体要能够更好的发劲;
至少得具备几个要素:
1.胯要能弹,不是单纯的拧转。
2.背要能串,背部肌肉跟骨骼的一种分离状态。
3.肩要能夹,肩不夹,则身劲散,无法形成合劲;
前提是,肩缝开!
如何可以做到:“力由脊发”呢?
拳友们都知道“翻背劲”非常厉害;
这把劲力离不开脊柱的作用。
力由胯起;
上提腰,
下坐胯压腿,
将劲力对称发出。
要使脊柱发劲;
必须首先让其具备发劲的因素;
大脊跟古代用的弓的构造非常相似;
且同样具备弹性;
关键是我们如何运用好这张弓。
尾椎骨跟大椎骨是“弓”的两个端头;
我们首先得固定好这两个点的形态;
才可以将弓拉开。
脊柱这张弓;
我们无法借助外力,将弓拉满;
我们就利用自身的对撑劲力来达到拉开弓的要求。
身体脊柱就是:
我们将肩压好,胯持续上顶;
迫使脊柱压弯;
就如同我们挑重担时,起不来的感觉;
腿在蹬,胯在顶,脊柱被压弯;
此时的脊柱,也就具备了发力的状态。
我们在练拳时:
要充分地运动好以上的力学原理:
压肩、顶胯,将脊柱压弯。
出手时,肩不能松;
松了以后,则会出现了劲力上窜的现象;
长此以往,头部会产生晕厥的现象;
更甚者,会出现脑震荡的迹象。
劲力如自来水管道中的水流,
一个支流堵住了,
它会流向其它的方向。
劲力也一样;
当胯部的劲力;
通过腰背,传递到肩的时候;
压肩扣肩;
劲力自然窜向两手臂。
所谓“打人不费力”;
并不是不用力;
而是充分运用了大筋崩弹所产生的动能;
达到发劲的目的。
其实我们的训练体系采用了筋骨发劲;
在正确掌握发劲方式以后;
可以很轻松完成训练的;
根本就不存在吃不消,练不好的说法!
反而年龄偏大一些,
筋骨更加老道;
劲力会更加通透。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些老前辈,老宗师;
即使到了残余之年;
一样可以一掌将人打飞的道理!
真正需要我们盘练的;
是你的大筋,关节,跟内脏;
这些的强大,才是你骄傲的本钱。
练拳,就是练回动物的本能;
让我们自身在速度、力度、敏感度方面;
达到前所未有的状态;
打实战需要“术”;
但这些并不需要多;
就像老虎、狮子,包括猫、狗;
它们的绝招也就三两下;
凭借的就是那份与生俱来的灵动性。
灵劲上身天地翻!
我们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做到一个“灵”。
我们在实战中;
能够做到单个弓发劲;
也可以多个弓一起发劲;
甚至还可以几张弓产生合劲;
打出一股霸道的劲力;
当然这需要手脚,
大脊的筋骨跟神经反射的高度结合。
这就是:
惊起四梢永无惧;
灵劲上身天地翻!
 楼主| 发表于 2019-1-25 14: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说太极拳的“太极”:
说太极拳是一门拳术,那本事能吸引人的不多。
说太极拳是一门养生的窍门,那期望会有好多人练习。
说太极拳是一门高雅的艺术,那儒风当然会有很多人来攀附。
世界上,其实拳术、养生、儒风是何其多?
但是,人们为何偏偏爱上这玩意??
我觉得就是在这“太极”二字上做臆想。
太极拳其实本来就只是一套拳术而已;
专业人士的专业称呼其为“心意拳”、“柔拳”、“绵拳”。
有一些名气以后;
其慢练是特点被儒风冠上“太极”二字;
就变成了“太极拳”。
本来是拳术,却变成了拳术的“太极”。
拳术,因此就变成了养生术、防癌术、减肥术、儒风高雅舞蹈了,等等。
拳术的意义没了。
这一专业“心意拳”、“柔拳”、“绵拳”;
内含的太极理论;
被陈杨吴孙武赵堡等等各个名家的创始人学了去;
根据各自对拳术的理解:
用各自对太极理论的理解角度;
分别创立了自己风格的太极拳来传承后代。
拳术的特点无非就是让后代的传承者易于理解、练习和悟道。
拳术的套路架式可以自创;
但是此拳术建立之上的理论基础;
也就是太极理论谁可以独创和超越?
没人敢想敢做,也没人能做。
所以,太极拳的灵魂始终都是道家的太极理论。
史传的各家门派的太极拳;
是其创始人在打斗、养命、
养家糊口的经验上创立的招式。
不是凭空想象的舞蹈卖弄;
搞不好是会让子孙后代挨揍的、会让他们没饭吃的。
所以,后辈们改了前辈们的拳架来现世;
你会怀疑哪一辈人的智商有问题?
每一个创始人的家风民风、
身材特点、武儒爱好都不一样;
对太极拳的理解、取舍和期望
传承其后代的意愿也都不一样;
所以创立的太极拳的架式也会不一样。
我估计,当时的创始人是没有人
是想将自己创立的太极拳要传播到全世界、教那洋人去的吧?
现代的人就是什么都说要教洋人、教到全世界去发扬光大;
也不知道他问过他的祖宗没有呢。
所以,创始人把拳架定好了108式等等;
有多少是正身、斜身打的;
有多少是要转身、弯身的;
有多少是进步退步的;
全部都有其技击意义的。
其中会有攻防衔接、假打真退、假退真打;
安危互转等等的涵义与智慧的。
这些前辈们是为了求真而创拳的。
这技艺是不出家族门槛的;
是对得起自己的子孙后代的创立!
并不是为了呼吸、单腿平衡、高跷踢腿、
听音乐陶醉人生而创立的舞姿。
太极拳的慢练;
这不是为了老人而创立;
是为了吐纳呼吸的细腻深长而创立;
太极拳是讲究吐纳呼吸;
这可以养身健体;
但是,太极拳不是为吐纳呼吸而创立;
太极拳左右转脚、弯身曲体;
这可以锻炼神经平衡;
但是,太极拳不是为了防老年痴呆而创立;
太极拳有踢腿、起腿、蹬脚;
这一起舞般的 独立动作;
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打人而创。
太极拳有太极的理论;
不是让好武之人变的斯文一些,
学学儒风的事。
而是为了用太极的智慧来练拳;
让尚武者更加能打会打、能逃会逃!
让自己的命活得长一些、活得好一些;
现代很多的太极拳走出家族门槛的有很多;
功能则是无边无际、五花八门。
如果遥远那时的创立者讲
这些太极拳的功能对子孙们说:
孩子,你练我这拳吧,可以减肥、防癌、陶醉享受、文雅倜傥的。
这子孙们听了会怀疑这老人是不是老昏头了的。
太极拳既然是太极理论的拳术;
那么,她当然会有她的价值。
既然是讲究太极理论的东西;
那么我们就籍此以拳入道,
不止于以拳练武。
太极理论,既教会你一技旁身;
当然也教会你什么是险地;
阴阳理论,既让你力胜克敌;
当然也会教你借力打力、不战而胜;
太极理论,既是一门技击艺术;
当然不是为了擂台而战,
而是为了战胜人的一生;
至少要学会立于不败之地,兵不入险境。
现在,当太极拳走出了家族大门以后;
被逼或者主动教授那些族外异类之人、甚至是洋人;
你觉得会教什么东西呢?
或者有大爱无私的传授者;
但是,谁遇着就是谁的福气啦。
大凡做买卖的,肯定是要吆喝的;
大凡吆喝的,肯定就是做买卖的。
卖贵买贵的都无可厚非,关键是真货就好。
卖给洋人的也没什么错;
关键是你被洋人打、欺负的时候;
别喊咱土人来救命就是了。
没有买贵过假货的人,
从来不会珍惜真货的价值的。
学拳者,掏出来的钱就是钱;
具备真诚的就是真诚。
钱代替不了真诚;
但是,真诚却可以代替钱来使。
 楼主| 发表于 2019-1-28 16: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武术的整劲:
整劲其实很简单的;
在松腰胯后,腰胯腿,猛然抖的那一下,就是整劲。
刚开始,那一下很弱的;
勤练之,功夫日益精深;
甚至随便一动就是千斤之力。
左右一扭,力达双臂,棚住了个圆,就是太极。
整体一颤,力达指尖,就是形意。
腰胯一折,身体甩打,就是拳击。
为此,所有的拳术不分内家、外家的。
练活了腰胯,就是劲,就是功夫。
不同的锻炼体系,就形成了不同的门派。
只是拳击不站桩,所以拳击没有腿,不灵。
拳击没有内,所以难养身体。
拳击只是术而已,搏击之术。
不能超越拳术本身。
中国武术却讲究天人合一;
起于武术,用于搏击;
然后超越武术,超越自我;
最后通天地,即道的境界。
悟道之后,返璞归真;
这时就会发现,拳即是生活,生活即是拳。
呼吸,走路,一言一行皆是道;
皆是拳,皆是生活;
甚至扛个东西都是拳;
一切自然而然。
如此:拳术大成。
 楼主| 发表于 2019-1-28 17: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术的功夫在套路外:
中国武术大都以套路来表现自己;
各门各派的武术也多以套路多,套路奇来突显自己的门派。
许多武术爱好者练了多年武术
始终在各种各样的套路中打圈子;
以为练武术就是练套路;
当有人对套路武术产生疑问;
声称:“不要迷信套路”时;
大多数人的反应是惊愕;
有的人还不以为然地反问:
“不练套路练什么?”;
可见套路在中国武术中的地位是多么根深蒂固。
功夫在套路外:
如果武术修习最终以太极拳为归依;
将形意拳、八卦掌的精髓保留下来融融入太极拳;
再有通臂拳、大成拳的精髓融会进太极拳中;
因为任何一家的太极拳都是从长拳与少林拳演变而来;
都蕴含着某些长拳与少林拳的因素;
看陈氏太极拳有很浓的少林拳意味;
看杨氏太极拳的马步、弓步及虚步就来自长拳与少林拳;
这就是虚心地汲取他家之长来发展自己;
否则就可能使这种发展背离中国武术的精神。
学过形意拳、通臂拳的人都知道;
这两种拳的功夫在于站桩和单式操练;
只有在枯燥、单调的站桩和单式操练下过苦功的人
才能练出形意拳与通臂拳的功夫;
那些热衷于练套路的人不可能练出真正的功夫;
显然只能在表演、比赛中得高分,得到观众的青睐。
不少练形意拳和通臂拳的人明知功夫出在站桩和单式操练;
但他们受套路就是武术的观念影响;
仍然舍本逐末;
不在站桩与单式操练的基本功上下功夫;
而将工夫花在练套上;
对于练真工夫的人来说是十分不智的事。

其实,中国也存在大成拳、截拳道等完全没有套路的武术;
着重的是站桩或基本体能的锻炼;
少而精的单式操练和单式的运用训练;
不只是没有套路而是根本反对套路。
这类无套路的中国武术虽然也有不少的爱好者;
但丝毫不能动摇套路在中国武术中的核心地位;
大部分武术爱好者仍然迷信套路;
以为练武术就是练套路。
纵观国外的武术:
我们熟知的泰拳、拳击、柔道、骀拳道道、合气道都是没有套路的武术;
着重的是基本体能的锻炼;
少而精的单式操练与单式对练。
由中国传入日本的少林寺拳法与空手道;
少林寺拳法本来也是中国的套路拳法;
但日本的少林寺拳法在其后来的发展中逐渐舍弃了原来的套路;
他们从套路中提取出基本技法;
形成了一系列型法(型法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单式)和二人一组的型法对练;
只有空手道道仍然有套路;
但只是一些短小精悍的套路;
并不是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花巧的套路。
国外的武术除空手道外都没有套路;
重视技击实用的中国武术——形意拳、通臂拳、心意拳、大成拳;
截拳道也都没有套路或不重视套路。
这些事实难道还不足以告诉我们;
武术的核心并不是套路而是体能、少而精的技法及反应的锻炼;
将功夫放在套路上;
对于真正的武功来说是一种低效率的练功方法。
绝大部分中国武术;
我们见到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套路;
仅就太极拳来讲就有:
陈氏老架、新架、一路二路、陈氏洪架、
赵堡各种拳架、杨氏各种拳架、吴氏各种拳架、
武氏拳架、孙氏拳架、李氏拳架
以及新编的24式、42式、48式、陈氏,杨氏,吴氏,武氏,孙氏的竞赛套路等等;
各种各样的太极拳套路让人眼花缭乱;
大部分太极拳爱好者必然会掉进套路的迷魂阵中;
将全部精力花在练各种套路上;
不少人练了几十年的套路成了套路的俘虏;
但是练了几十年也没有练出什么功夫。

为什么中国武术会钟情于套路;
几乎都以套路的形式出现?
我想可能有下面这些原因:
第一,由于热兵器的出现;
作为冷兵器时代的的武术的搏击功能逐渐淡化;
而武术的表演功能逐渐成为武术的重要方面;
从而出现了编创各种美观套路的需要。
第二,套路是武术招式的组合;
既便于教徒弟又不致于让徒弟较快领会本门武术的精髓;
因为武术的精髓虽然蕴藏在套路中;
只有师傅认可的徒弟才会给予点拨;
帮助徒弟领会本门武术的精髓;
否则徒弟是很难领会到的;
只有悟性高的徒弟才能在
套路的习练中逐渐悟到什么是本门武术的精髓。
第三,也许还有一个深层的文化原因。
西方文化对事物的态度是分析、解剖;
将一个事物进行解剖;
找出其最基本的部分;
表现在武术上就是将本门武术分解为最基本的技法;
并以此最基本的技法为核心进行学习和训练;
而中国传统文化对事物的态度是综合;
是整体地把握;
套路就是整体把握武术的表现。
套路在中国武术中确有一定的作用;
所以我并不完全反对套路;
我只是反对迷信套路。
适当地练练套路;
可以将所学的武术技法串连起来练习;
套路还具有健身和表演的功能;
对于修练太极拳的人
还可以通过套路练习动中之静
以及可以修练太极拳的绵绵不绝的气势。
可以适当地练练套路,但不要迷信套路;
不要以为功夫是从套路中苦练出来的;
不要相信拳打千遍自然熟;
拳打万遍神理现的说教;
更不要以为存在什么天下第一的套路;
找到了这个套路,练好了这个套路就得到真工夫了,就万事大吉了。

从中外的强调技击实用的武术来看;
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不重视套路;
强调的是基本体能与基本技法的训练;
也就是说,对于重视技击实用的武术来说;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
功夫不在套路中而在套路外。
对于爱好太极拳,修练太极拳的人来说;
我以为套路可以练;
可以选一种同你的禀性相近的太极拳来练;
但主要的的工夫要花在套路外;
要在站桩、单式操练;
如何化开对方的劲;
如何发劲方面下大功夫;
这是一个反复默识揣摩的过程;
反复改进自己太极拳的站桩、单式操练等各个环节;
才可能使自己的太极拳
逐渐趋近“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的目标;
否则就会背离这个目标;
使你的太极拳走向以力胜人;
以快胜人方向;
当然,要使自己的太极拳完全达到“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的境界是很困难的;
但这是太极拳技击追求的理想境界;
真正的太极拳爱好者一定要努力去逐渐趋近它。
 楼主| 发表于 2019-3-6 15:5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心每一天咯!
 楼主| 发表于 2019-3-6 16:04:21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时,任何一招式动作都是
由身体的“中线”开始,在“中线”停止。
(中线,指脐间线,即人体的重心线);
练拳时两只手各管半边;只能45度角;
否则就会失去中心中线而导致失重。
行拳时一定要保持立身中正;
肩,尾闾始终需要垂坠不起。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