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3-6 19: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练拳时脚底重心的部位到底在哪?
练拳时的承载重心是在实腿脚跟
还是在实腿脚掌或是脚跟与脚掌的中心呢?
换句话来说,就是脚跟吃劲还是脚掌吃劲的问题;
也就是肢体部位的“吃劲点”或者 “受力点”。
其实,生活和工作的事例中也体现了拳理拳法;
练拳是讲究的是“道法自然”;
也就是需要符合现代科学的力学原理;
不是玄乎的东西。
哪个脚底部位最有支撑劲?
比如当你帮人家推一辆载重较大的三轮车爬坡;
你出最大力气时,想一想哪里的支撑劲(蹬力)最大就应明白。
再如当你参加拔河比赛时,是用脚跟蹬力大还是用脚掌蹬力大?
哪里最稳?
比如当你扛着较重的煤气罐行走时;
使用脚跟吃劲稳还是用脚掌吃劲稳?
再如当你一条腿用脚掌吃劲;
另一条腿慢慢的迈出时,身体够稳吗?
比如当你肩挑重担直腰站起时;
是脚跟好用力还是脚掌好用力?
再如当你练到“金鸡独立”时;
实腿是脚跟用劲站得稳还是脚掌劲站得稳?
怎样才能使身体不歪不晃呢?
三角关系:
脚掌与小腿是呈三角形;
脚跟与小腿呈直线形;
立柱才能顶千斤;
三角形没有直线性承受的力大;
人体的脚腕是承受不了多大的力量。
我认为实腿脚跟与脚掌的中心作为承载重心的吃劲点;
应根据拳势需要所定。
拳架需要脚跟为实,脚掌为虚;
为的就是把对方的力导入地下;
再形成地面反作弹力;
这样才符合“力由脊发;植于跟,达于端”的拳理;
有利于松腰、沉胯、圆裆、坚膝的劲力走阴练法。
脚掌为虚并不是说脚掌没用一点劲力;
而是一个为主,一个为辅的关系。
所以多数定势和过渡动作的脚下
吃劲受力点是脚跟承重大约七成;
脚掌承重大约三成。
脚跟为实时与地心吸力相接;
脚掌为虚时贴地是要保持敏锐的知觉;
处于支持转换重心的待命状态。
如在特殊的转换重心;
短时间内脚掌可以由虚变实;
意念涌泉穴与地心吸力相接;
脚跟由实变虚,处于支持转换重心的待命状态。
少数的过渡动作;
脚底吃劲受力点是脚掌承重六至八成;
脚跟承重二至四成;
这是出于拳势动作的实际需要而自然形成;
如“转身摆莲脚”拳势中就有以脚掌为轴吃劲的过渡动作。
再如“左搂膝右拗步掌”拳势中的二次变劲发放;
也有瞬间吃劲于实腿脚掌的过渡动作。
 楼主| 发表于 2019-3-6 19: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时全身的放松关键在于肩胯的放松;
四块松,全身松。
动手不动腰为僵手;
迈步不用腰为死步;
上肢要以腰带臂;
下肢要步随身换;
以腰胯来带动手脚。
脊柱要上下伸展;
形成一个连接大椎和会阴穴的身体中轴线;
臂和腿好像牵挂在身体的中轴线上;
四肢在中轴线的带动下运动;
起于中轴线,终于中轴线。
 楼主| 发表于 2019-3-8 15: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抖”是松的结果。
它是一种突如其来的爆发力;
它快速、螺旋、气足、力猛、意远。
一个完整的抖劲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落点的位置。
如只是周身抖而劲无落点;
没有穿透力,是无济于事的。
二是腰裆旋转力。
在周身放松的前提下;
迅速地转腰扣裆才能产生周身一体的抖劲。
三是是否从脚下发出。
如没有脚蹬地的反弹力;
就不会有节节贯穿的推动力;
衍生不出威力强大的整体劲。
 楼主| 发表于 2019-3-10 16:4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图片]

杨锦富:
看看盘练太极拳的提肛与松胯:
当身体下沉,两侧手臂松垂于两侧时;
两腿膝盖随之微屈。
此时,身体重量落于身体两腿之间的中垂线上;
需要做到松胯、提肛。
松胯与提肛是“尾闾中正”的两个不同侧面:
需要配合虚领顶颈将命门以上脊柱上提的同时;
命门以下提肛,
脊柱(含胯部)保持松垂就有下沉感;
这就是松胯的含义。
两腿膝盖微屈;
胯的底端被股骨头(大腿根部)顶起;
胯的上端承受上体重量后;
自然松沉;
并使胯部上端与底端受力点错位;
就形成了提裆。
因为此时,盆骨上翻;
会阴穴位置相对上提。
对照“立正”姿势:
挺胸、收腹、吸腰,两膝相住。
这时,胯部上端与底端基本保持在同一垂线上;
这就形成了两个侧面结合在一起;
这就保持了尾闾中正。
如果胯不松沉;
裆是提不起来的;
腿部挺直,裆也是提不起来的。
反过来,裆提不起来;
说明胯还没有松沉到位;
腿蹬直了,裆也挺直了。

杨锦富:
[图片]

杨锦富:
这个懒扎衣的一势就很明显;需要提肛与松垮。

杨锦富:
由下而上;由内而外。这样才能落地生根咯!
 楼主| 发表于 2019-3-11 15: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拳架的劲与力之区别:
劲无形而力有形;
劲沉而力浮;
劲聚而力散;
劲由筋而达于四肢可发可放;
力由骨阻于肩背而不能发。
太极拳尚巧劲而不用拙力;
呆力愈大者,巧劲愈小。
螺旋劲、抽丝劲、麻花劲;
如千年枯藤,不易拆毁;
即引即发,蓄发相变;
即用巧劲之谓。
 楼主| 发表于 2019-3-11 15:2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八种劲别,由锻炼拳路得来,现分述如下:
1、掤劲:练太极拳,全身无一处无掤劲。
劲分防御和攻击两方面,掤乃有弹性之劲,如蓄气于球内,此按彼起,令力不得下落,但必须用腰腿劲,加以意气此就防御方面言之。在攻击方面说,如未掤之先,想发人应往后向下用引劲诱之,使敌劲出,焦点显露,借其力而发之。看敌不用气力,无由假借,即不能发。掤乃用单手或双手向前向上激出之劲,掤之地点,以人之活节或结构处为最易得势,使人不能滑脱。
2、捋劲:凡人掤挤我时,用捋劲以舒散其力,使人力腾散,不得复聚。用捋劲时,一手掌缘沾其腕,一手肱部沾人臂外面,捋至己身左右,边补其他发劲之不足,使人跌至己身后,未捋之先,故忌用掤劲时到己胸口前,使人抵挡,一变即捋。捋之方向,以弧线为好,捋发之时,必坐腰松胯而转腰,捋发之际必须借人之力,如已过则势尽不能发,未到尚难得势不能使人前俯,更不能移动其重心,重心不动,不能倾倒,掤劲居于人手下面,而向圈外,捋劲系居于人手上而向圈内,由腰旋转以变掤,谓之逆抽丝,由掤旋转而变捋,谓之顺抽丝。掤捋两劲,随便倒换。捋为蓄之动用居多,掤为发之功用居多,掤捋倒换,劲效显著。
3、挤劲:挤乃补助掤不够之劲,多用于双手互相交叉,亦可谓之左右手的合劲。挤生于人捋时,我顺势将力前升、屈臂,将另一手粘其腕部而挤之,挤亦可用于人靠之后,但挤不可用于臂之力,必须用腰腿劲加以意气身体,勿向前俯,免倾重心,挤用双手,防御固,而变化多,攻守兼备,须双手俱有掤劲,如车轮之功用,旋转自如,变化自灵,挤可用于捋人之后,顺势加以挤劲,使其倾倒,可谓捋挤不分。
4、按劲:以一手或双手向下沉按,使对方之足跟浮起。彼用挤时,我乃变捋为按,以顺步为得势,并含有由前往后之纵圆圈,如直按,反易为对方借力,用按时,以起步为虚为引,落步为实为发,按必用腰腿劲,手臂蠕蠕按出,敌人必觉累而受制,上为重心勿前俯,恐被人捋按人时,必须在其真劲未发之前,即可使对方势背,自动后跌。按须固定一点,不使对方滑脱,以掌根和指为主,变化时,即可为采和其他三劲。掤捋二劲近于走,按挤二劲近于粘。捋进蓄劲,掤进运劲,挤进接劲,按进发劲。拳谱云:“掤捋挤按系四手,须费功夫得其真”。四手以四正为主,系在圈内,若遇对方大开大合,必定越出圈外。若出圈,四正不能用,必用四隅手补救之,四隅即采挒肘靠。
5、采劲:采为反方向之挤劲,挤为合劲,采为分劲。采即以手执人腕或肘,往下采沉,使人重心向前者更使其前倾,采则须人来势,接取其劲,此法即捋之变,捋则把提在人手臂外面,采则在内,捋必双手顺人右向并用,采则以单手按抓,采用双手时,乃一手外掤,一手顺势下采,如取树上果品一样,一手执枝,一手摘果,用采之手,亦须抽丝劲向后下斜采,并非平向后采,采如得势,使对方头晕眼花,全身连根拔起,即可发之。采人不可过轻,轻则易为人所借力,不采则已,采必采足。
6、挒劲:挒法系执人之手,反捋其势,控其关节,即一处以制其全力,亦捋之变法,还有因我势背,来不及还招,用另手照对右面部内面,趁其惊惶,转败为胜,挒为击劲之一种,求击中,而不求击倒,遇对右有空隙或拗处,顺其右向面击之,挒时一手用掤,另手须有里缠丝劲,以保持身体平衡,挒时,须与对右相距数寸远,方可用之,当用身法,步法与之配合。挒必须捋和采之后,一手按人臂,一手用手背反挒人领际,使之后仰倾跌。如已被人用野马分鬃式至势背后仰之时,即可用挒以转顺,反借其势,使之后仰跌出。
7、肘劲:肘为击人之二道门,遇手出圈时,贴近己身,亦为出圈,不能用采挒补救只可用肘击之,比手短力猛,发之得势,可直攻人心窝是为毒手,不可用,发进须与膝合,大捋中之肘,含于人捋己后,以肘还击之,推手中肘,含于分开人手之时,一手执人,一手用肘击其胸部。用肘劲之时,则手腕间之劲,转换至肘点,肘以下如指腕处则空空无物,若非对方防肘劲时,则肘以下之手,自可回归中正,此仍是以隅手补助正手之法。
8、靠劲:靠为击人之三边防线,以肩击人胸口或腋下,较肘更猛,如有用双手掤时,来不及收回,只用靠以济其穹,靠用于人距离较近,所谓七寸靠,亦有离地七寸,用肩靠人膝以下者,在上为肩靠,在下为膝靠,以胯为发劲之枢纽,迎面为腹靠,转身为背折靠。除手足外,以身击人者,均为之靠,如能节节贯串,即能节节发人,所以用靠时,必须手足失其用,以靠补救之,身进似挤,击出似掤,靠须己身中正,肩与胯合,脚根拔劲,顺步用靠,就插入对方裆内,成丁字形。靠时须防己之面部及靠边之手臂,恐对方击面或撅臂,故靠时,另一手须护手靠边之手臂的弯处,以防意外。能靠,则身瘦劲小者可以攻力大者,因肩劲较手足劲大故也,四隅手中采挒二劲,用于制止浮飘乱舞之手居多,用在沾粘劲之先,以救四正手之不及,肘靠二劲,因个人势已出圈无法挽回时,用在沾粘之后,以补助四正之太过,因不及和太过,均系病手,所以在推手时,有不过界之说。

以上所列为入门劲别,在太极拳全套架式中,均系隐于内之劲,不可显于外。若外显,则内劲不能生。
太极拳除以上八劲外,还有沾、粘、走、借、拿、长、发等劲。现分述如下:
(1)粘劲:粘由不丢而得,粘劲发生后,方可将吸方吸住,为我所制,我顺人背谓之粘,此劲出来后,皮肤上有似云雾之气,如胶如漆,一遇敌手,即不丢不离,不仅手上有,周身皆有,气虽厚,不能目视,仅自知,四字密诀:敷、盖、对、吞,无形无声,是以气言,全身发之于毛,亦意气为之。
(2)沾劲:沾衣欲湿杏花雨之沾,又如蜻蜓点水,一触即起,形容轻灵善变,活泼不滞之谓,与人交手,稍触即知,所谓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劲也。
(3)走劲:即不顶之劲,人刚我柔谓之走,此劲由懂劲而来,不懂不粘,如何能走。人之来势高低上下横直左右长短屈伸,原无一定方式,走化人之重力,不与之相抗,推手时,觉人有重意即变为虚,遇偏重则偏松之,双重则偏沉之,泻去其力,随其方向而去,使人处处落空,此劲全在腰腿,假令腰腿无功,即不能粘走,看粘化劲,须快慢相合,快则不有引人入笱,慢则不能化去其劲,若化人之发劲,必须俟其劲,将出而未全出,将至而未全至之倾,勿过早过迟,化圈以愈小愈好,还有后化前进,即上身似化,下身同时前进;又有上半圈化,下半圈发之法;又如人以柔法听我,我以柔法听人。拳各有界,人引我进,只可至吾界边,不可再过,倘再进则失势,无有不败者,如人引我前进,未出吾界,即变为刚,是人惧我,所以变为刚,我当仍以柔对之,如人引我至吾界,是时正宜窥彼之机势,形色魄力如何,假令有机可乘,即以柔忽变为刚击之。如到交界之际,强为友架,亦宜击之,如人引至吾界,不变柔为刚,柔劲如常,是对手也,当退看吾门户,人若误以我怯,冒然变刚,我但稍低其手,徐徐引之使进,且令其不得不进,至彼不得势时,我只以柔变刚击之。不费大力,一转即克之。如人来击,其势甚猛,我不与之硬顶,手足与身,顺其来劲而卸之,步手落彼之旁面,让过彼这风头,彼这锐气,在彼前冲,不顾左右,彼向前之气力,彼然转之左右不易,我从旁击之,以我之顺力,击彼这横面甚易,可拿可发长,收四两拨千斤之效。
(4)借劲:此劲仅含少许化劲,无引无拿,乘人之势,借人之力,高来高往,低来低去,无须觅其焦点背势,人不知不觉出去,如果来势愈大,则被击之劲愈猛,能借劲力小可挫力大,弱劲可攻强劲,人之任何部分可借,我之任何部分可发,然必须注意时间、机势、方向,不可或早或迟,早则人劲未击,无从假借,迟则已中己身,亦无从假借,须在人劲将出犹未全出,犹未全到这一刹那间,顺其方向,乘其机势发之,最为有效。
(5)拿劲:拿时须动作轻灵,使人不知不觉又必须拿其活节,如腕肘肩等处,使其不能滑脱,双手拿人,如以称衡物,全凭力学,重者称锤移于外,轻则称于内,使高低轻重相等,拿时自己要稳定重心,不使丹田气浮,又要拿人不过膝,如离人过远须进步身,才可以功深者拿人,一搭手即得,被拿者身不自主,名日入笱,拿又分有形圈无形圈两种,无形者两人皮肤相粘,稍一转变,即可引拿,拿为发之先锋,故发之先,须有拿一拿至人发呆,而已之意到时即发功焦点,即结构处。
(6)长劲:此劲即柔慢伸长者,或激出亦可用于手臂肩肘腰胯膝脚和周身,各部均可,唯手之长劲须用肩肘劲,但必须腰腿脚一致击发才能发出劲来,化拿人之后,人现出焦点,即将已劲渐渐沉而长发于焦点之上,彼必跌出,用丹田之气,由背而手,达于人身,使人腾空跃出,如拍球然,拍之愈急,其升愈高,先用长劲,致人将出未击时,补以截劲,或先用截劲,再使人将知而不能变化之时,再加长劲,对其中心发之,先截后长,则人先倒退,退至长劲,完时后腾出,先长后截,则对右先腾出,后倒退,因先后所发之劲均蓄于敌力,先入后出,后入先出。
(7)发劲:发劲之初,当先知劲路,故拿人发人,先制其根,所谓摧敌先摧根。
   发劲有三要点:
1、机势:即我顺人背,人之重心,偏于一侧,露出焦点,同时其气亦上浮,重心不稳;
2、方向:与人推手时,无论上下左右前后正隅,顺其方向而发之;
3、时间:在人旧劲已完,新劲未生之时,即发呆时,或后退之时,而发之。不可或早或迟,早则人势未完,易生抵抗,迟则人已发觉,而生变化。发人之距离,亦甚重要,远则劲不能达于敌人,太近则劲被闭闷,不能发出,发这地点有发其呆处,有发其虚,而不能变化处有时用指引其力出,而以掌发之。虚虚实实,先使敌意气散乱,重心不稳,引出其焦点即拗处而发之,并随屈就伸弯,人屈则就其屈处以发之,人弯就其弯处以发之。发劲时,须周身一致,发者,本身自觉无劲,而受者愈觉沉重,因发者全部劲已透出,勿使稍停留于手臂中。
发劲不畅达者,约有三停:以上肢言每停于肩与肘于掌;以下肢言,每停于髋于膝于趾;以中部言,每停于胸于腹于丹田。发劲时,将背脊骨稍微突出,坐腰松胯,才能周身一家。
发劲中内部运气有二:
一为由前往后,将丹田所说之气由丹田贯于四肢了;
一为由后往前,即将气贴脊背,由脊背贯于四肢。发人能将人双足离地腾空而倒发人者,劲与气不足被发者,仅带跳带退而已发劲中,又分冷劲,断劲,抖跳劲等。冷劲在引发人于不知不觉势甚猛;断劲即在引发得势后内劲稍断,即以全身蓄劲直发于人身;抖跳劲,即己劲与人劲粘住时,用腰脚劲,抖拍之敌身,则双足腾起亦应之而倒地。还有半圈化而半圈发,常不见其形而人已发出至于发人,高低上下亦须慎重,人过低则发其上部,人过高则发其中部或下部,矮者宜发其上部,长者宜发其中下部之间,上下轻重相当者,宜发其中部,上轻下重者,发其下部,上重下轻者,发其上部,此种轻重可于推手时,用沾引化各劲探知之。
 楼主| 发表于 2019-3-12 16: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如何在盘练拳架时做到劲整、腰实、臂沉、根稳?
整劲:
行太极拳要练出“腰实臂沉”的劲;
是要站桩:
暗练各种的劲。
比如合劲,掌心相对,慢慢对合,掌根如按弹簧。
肘尖向下外撑;
两掌慢慢接近;
胸大肌与肋骨,要同步收缩,变成一块整钢。
再慢慢松回,棉花劲就出来了。
内动根基:
行太极拳要刚柔相济,缺一不可。
命门与丹田,一前一后。
一个点火器,一个是油门。
这两个地方,练好了,就有内动根基。
所谓拔腰,是后腰一挺;
把力点钉在命门;
竖脊肌拔直;
好似两根铁签子。
身不可不正。
腰实。皮带松了,得系紧,否则不自在。
腰没劲,就是不会松紧。
经不住冲击,是腰力不足。
练腹肌,不能单纯解决腰力。
腹肌很好,但侧腰与后腰,臀肌,同样重要。
不在腰围大小,在能否瞬间整合。
其一,不做仰卧起坐,立着身子,也能收缩腹肌。
其二,不做平板支撑,立着身子,也能绷紧后背。
其三最好多练强腹壮腰功;
一启动,小腹突然一紧;
跟着就是扩背,肋条把膀子甩出去;
小臂拧,拳腕合一;
把劲放出去,慢练也就是它。
膝盖是屈伸关节,平时多练;
膝要稳定灵活。
行拳不能探头,探头容易猫腰;
猫腰废了胸椎,没了竖劲。
瞬间的胸腰走化,让过去,再弹回来,并不是丢劲。
未练拳先站桩:
练太极拳臂沉不沉;
在于斜方肌弹性,肩胛骨活性。
平时好好的,一练拳,拉得开架子,周身展得饱满。
站桩哪都不动,就拉斜方肌,沉肘。
肘尖往向下两侧沉,再松回,再沉;
好似拉猴皮筋,再配上肋骨开合。
里头别闲着,小腹同步松紧。
臀大肌也跟上,一箍一放。
膝盖相住,目视远方;
意力坚固,心平气静。
用抻懒腰的劲,这样养筋骨;
总有个七八分劲,弹性就合适了,还不失强度。
练拳讲究轻重缓急;
这四个字理解了;
你的频率,就慢慢养出来了。
能学会别人的劲,很难拿走频率。
能懂频率的人,得了拳意。
好比写字,千人千面;
一人一个调子。
精心悟练,多用肩胛骨行拳;
上根节就活了,一发力,腾腾的。
出腿先走胯,中盘有劲,能留得住功。
人老先老腿,从下头往上老,一寸一寸的。
腰腿好,可延缓衰老进度。
练武之人,不给别人添麻烦;
自己身体,自己做主;
凭的是就是,一辈子的功。
悟练太极拳入门指引就是:
要先站桩练内功:固根!
太极拳以培气、养气、聚气为首要;
以行气、运气、通气为法则;
以壮气、混元一气为宗旨。
功法、拳法、养生法三法合一才是太极拳真谛;
所以练拳首先要培气、养气、聚气。
"太极者,无极而生;
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固根培元开始也是结果;
使自己的身体强壮,循序渐进不要贪功;
不要的过度的伤害身体;才是正道。
无论你练哪家太极拳都跳不过这句话;
天下太极是一家!
至于“这氏那氏”都是后人,人为区分的!
这就是:
神意为主宰,变化生妙觉;
无极化太极,风光无疑阙。
功夫讲武缘,只传有德之人!!!
 楼主| 发表于 2019-3-12 16: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盘练拳架腰与手的关系:
我说如同汽车后轮和前轮的运动关系;
“以腰带手”和“以手领腰”;
这两句话表面是矛盾的;
实质是统一的。
腰带与手领的运动关系;
就像后置动力汽车的前轮与后轮关系;
手像汽车的前轮;
腰像汽车的后轮。
按动力来说:
后轮是主动;
前轮是被动;
腰不动,手就不会动。
但按方向来说:
前轮是主动;
后轮是被动;
腰劲以手为方向;
始终跟着手走。

凡重心前移;
主手前行的动作;
多是伸腰竖脊推动;
舒臂展指引领。
就像汽车前进时;
后轮(腰)推动;
前轮(手)导向。
例如“搂膝拗步“中做“步伐斜推压掌”时;
腰劲上下两分;
向下推动后脚蹬地;
向上推动手臂前伸。
这很像汽车后轮借助向后抛地扬尘的反作用力;
向前推动前轮
向前滚动。
前推之手也并非完全被动;
其小指、无名指、中指依次伸压展;
向鼻尖的正前方引领;
给腰的推劲提供正确方向。
这就像汽车前轮的方向作用。

凡重心后移;
沉肘带手的动作;
多是松腰收肾;
以腰带肘;
以肘带手;
就像汽车倒退时;
后轮仍为动力;
拖着前轮向后滚。
这时,如何理解前轮(手)的方向作用呢?
这是前轮始终有一条平行于地面的直径;
前进时是这条直径的前端(相似于手指尖)弓I领方向;
后退时是这条直径的后端(相似于肘关节)引领方向:
是肘关节暗含了指尖的反方向。
如“捋挤势”中的”上步搭手”;
“如封似闭”中的“后坐引掌”等等。
实际上:
腰与手的上述三种关系都不是孤立的;
都不是独自发生作用的;
体现在每个动作中总是以不同比例相互融合。
共同发生作用的。
拳术千变万化;
腰手关系也丰富多彩;
但归根结底就是:
以腰带手.以手领腰;
开则俱开.合则俱合;
一动无有不动。
 楼主| 发表于 2019-3-13 14:52: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拳架的”定式“与”连绵不断”之间的关系:
1.“定式”与“单式”异曲而同工;
太极拳在讲求“式式相连”、“连绵不断”的同时;
还要求“式式清楚”。
一般来说,“式式相连”、“连绵不断”主要是针对
太极拳盘练过程中的“转动式”(单式)而言的;
要求动作连贯并保持均匀速度。
而“式式清楚”则主要是针对太极拳定式而言的;
要求在整个套路的修练过程中;
每一个单式动作能够得到清晰完整的体现。
但进一步深入分析:
这两种涵义的“定式”其实都与“式式相连”、“连绵不断”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前一涵义的“定式”要通过连贯匀速的“转动式”(单式)
来达到最终的动作形态;
后一涵义的“定式”则要在稳健静谧的相对安定
静止状态中寻求“连绵不断”的内劲贯通感;
这也是太极拳真正意义上动静互根的体现;
即“动中寓静”、“静中求动”;
其动静机势之潜转妙韵要存乎一心。
可见,“式式清楚”的“定式”不仅与“式式相连”的“转动式”(单式)相辅相成;
而且是异曲而同工——
“异曲”是动作状态有所不同;
“同工”则体现在“连绵不断”的技术要求必须贯穿始终。

2.“定式”体现了太极拳法的风骨:
太极拳的“转动式”(单式)和“定式”既有独立成体的一面;
也有密切依存、默然法成的联系。
这就像练习书法一样;
楷书要表达好字体的结构特点及书写的规范性;
好比是太极拳的单式和定式的动作外形;
要“明规矩而守规矩”;
这是进一步练好书法的根基;
行书是建立在楷书良好基础上的意趣升华;
使字或字字相连间意气连贯如行云流水;
其要点是“脱规矩而和规矩”;
而草书又是书法的神行;
以大道至简的笔墨道出了
书法文化的精髓和丰富的精神内涵。
太极拳法亦然;
“由招熟而渐至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其修阶亦互为基础而相映成辉。
因此说,“转动式”(单式)和“定式”都好比
以不同的书体写字;
而“连绵不断”则是贯穿其间的共同笔法要求;
是拳法、书法风骨的体现。
说到风骨;
不同拳派有着不同的特色;
不同特色体现着不同的风范、风格和风骨。
风范是一种气度、气概;
它依托风格而高于风格;
含有精神上的无限神往和超脱;
她与一个人综合修养程度有关;
风格是在遵循一定规范法则;
久而久之形成的习惯;
如拳架的快慢相间、刚柔相济;
舒展大方、连绵不断;
动作舒缓、姿势紧凑等等;
不同拳派都有其独特风格;
风格的形成是基于各派宗师的风骨特点;
风骨是形的气质体现;
骨架正则拳架正;
骨骼顺则拳势顺;
骨顺则气顺;
气顺则又能生髓养骨;
骨气足则尽显健康的精神面貌。
因为拳架的定式形象体现了拳架风骨的形质吧!
 楼主| 发表于 2019-3-13 17: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拳架走架失衡的问题?
站桩不稳?立身中正?
太极拳法,无论何派;
都包括站桩与走架;
前者是基础;
后者是深化;
前者是静;
后者是动;
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桩者,庄也;
庄严肃穆,如参天古树,中干垂直,挺拔撑张;
站者,站立也,站桩即立桩;
如鸟兽之翼张,雨伞之撑张;
如此则绌力渐退,柔力渐生!
然此力必浮;
’盖因一动则柔力消失;
是因作不到深沉和收敛也;
所以要学会将站桩所生之柔力变活力;
即运化起来!
何以运化?
走架!走者,行也,行走也;
因立而行;
先站而后行,自然而然也;
架,即桩之间架结构也。
在行走运动过程中保持站桩之间架结构;
顺应拳理有序的进行谓之走架。
走架即是活桩;
走架即是拳路;
拳路之中每一势在一瞬间即是桩也;
故又可称为:行桩。
站桩练好关键在于桩架结构的保持,是静态的;
走架练好关键也是在于桩架结构的保持;
但却是动态的。
由静态到动态;
即是由一势到另一势的过程;
包括原有桩架结构的解散和新的桩架结构的产生;
也是原有的失衡的建立新的平衡;
再由新的平衡到新的失衡……
如此反复循行,直到拳路行进完毕。
那如何解散?
在与“舍”;
舍弃一切规矩而又合规矩!
如何重建?
在于“从”;
顺从拳理即桩法也。
合起来叫“舍己从人”
站桩和走架,虽一静一动;
但却是本质相同的,即桩法!
桩法包括:
形体、精神、呼吸、重心等方面的规矩;
盘练时必须注意合乎规矩!
形体之中轴结构需竖直而不弯;
亦不可扭动,一扭中气散而不能收敛于骨;
则定力难生矣!
包括颈、胸、腰、上胯、盆骨等皆不可扭也!
四肢关节总需微曲而又微动;
微曲者、顺筋骨之形;
微动者、顺呼吸心跳引力之意。
于重心方面:
有大虚实之法和小虚实之法两大方面。
大者,速也,一笔过;
小者,细也,分步过。
无论大小,皆宜虚实分清;
清者,明也,心中明白而筋肉聪明!
于一松一紧中拽着。
似松非松,似紧非紧;
然松紧皆含其中。
还有一法,为“抢重心”;
抢也,仓惶也,为散手之技;
必练于拳架中以提高应变能力;
然无论常法异法;
重心皆不可妄动!
否则劲力折中而断!
整劲难生矣!
整劲者,海底劲也;
一切劲力皆由海底生!
一切龙虎熊膀之力皆赖之于海底劲;
海底者,丹田也;
海者,气也,元气也!
元气充实,海深沉而又宽宏;
则劲力暗沉,发劲则力刚势猛也!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