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练拳时脚底重心的部位到底在哪?
练拳时的承载重心是在实腿脚跟
还是在实腿脚掌或是脚跟与脚掌的中心呢?
换句话来说,就是脚跟吃劲还是脚掌吃劲的问题;
也就是肢体部位的“吃劲点”或者 “受力点”。
其实,生活和工作的事例中也体现了拳理拳法;
练拳是讲究的是“道法自然”;
也就是需要符合现代科学的力学原理;
不是玄乎的东西。
哪个脚底部位最有支撑劲?
比如当你帮人家推一辆载重较大的三轮车爬坡;
你出最大力气时,想一想哪里的支撑劲(蹬力)最大就应明白。
再如当你参加拔河比赛时,是用脚跟蹬力大还是用脚掌蹬力大?
哪里最稳?
比如当你扛着较重的煤气罐行走时;
使用脚跟吃劲稳还是用脚掌吃劲稳?
再如当你一条腿用脚掌吃劲;
另一条腿慢慢的迈出时,身体够稳吗?
比如当你肩挑重担直腰站起时;
是脚跟好用力还是脚掌好用力?
再如当你练到“金鸡独立”时;
实腿是脚跟用劲站得稳还是脚掌劲站得稳?
怎样才能使身体不歪不晃呢?
三角关系:
脚掌与小腿是呈三角形;
脚跟与小腿呈直线形;
立柱才能顶千斤;
三角形没有直线性承受的力大;
人体的脚腕是承受不了多大的力量。
我认为实腿脚跟与脚掌的中心作为承载重心的吃劲点;
应根据拳势需要所定。
拳架需要脚跟为实,脚掌为虚;
为的就是把对方的力导入地下;
再形成地面反作弹力;
这样才符合“力由脊发;植于跟,达于端”的拳理;
有利于松腰、沉胯、圆裆、坚膝的劲力走阴练法。
脚掌为虚并不是说脚掌没用一点劲力;
而是一个为主,一个为辅的关系。
所以多数定势和过渡动作的脚下
吃劲受力点是脚跟承重大约七成;
脚掌承重大约三成。
脚跟为实时与地心吸力相接;
脚掌为虚时贴地是要保持敏锐的知觉;
处于支持转换重心的待命状态。
如在特殊的转换重心;
短时间内脚掌可以由虚变实;
意念涌泉穴与地心吸力相接;
脚跟由实变虚,处于支持转换重心的待命状态。
少数的过渡动作;
脚底吃劲受力点是脚掌承重六至八成;
脚跟承重二至四成;
这是出于拳势动作的实际需要而自然形成;
如“转身摆莲脚”拳势中就有以脚掌为轴吃劲的过渡动作。
再如“左搂膝右拗步掌”拳势中的二次变劲发放;
也有瞬间吃劲于实腿脚掌的过渡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