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太极拳是“棚劲拳”?
这里所说的棚劲;
就是太极拳的核心功法——肢体放长;
没有肢体放长;
行起太极拳来就会软绵绵的,缺乏内劲。
第一,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所谓顶虚领,就是领住大椎;
头自然就向上虚虚领起。
气沉丹田,则是意想气沉入丹田;
即小腹放松成圆形。
从人体解剖上讲:
头上顶脊柱上拔;
丹田下沉,尾骨下附;
使脊柱产生上下的争力;
从而带动脊部上下筋肉拉伸。
长期修炼,筋肉才会被拉长;
增加肌肉力量。
筋长力大;
力发于脊亦在于此。
在练拳时:
不仅意识上有头尾朝相反方向拉开之意;
实际上,头微微用力上顶,尾骨微用力下坠;
也是肢体放长的要点之一。
第二,含胸拔背,沉肩坠肘。
含胸要求胸部既不凸出,也不凹进;
使胸成为脊背拔长的支柱;
并依靠支柱加以放长。
沉肩的作用是将臂部下塌;
使臂生根,同时坠肘;
使肘与肩部之间达到放长;
当手臂进行缠丝运动也是以坠肘为中心的;
同时坠肘和腕又可以使肘与腕之间放长;
因此沉肩坠肘和挫腕是整个手臂的放长;
含胸拔背,沉肩坠肘;
其实质为背部筋肉相互拉伸;
使背部如同弓背;
背部筋肉左右拉伸;
坠肘,使手部肉与肩部筋肉因拉伸而连结成一体;
太极中的背如弓亦在于此。
这样背脊动,手就会被带动;
所以说缠丝是脊带手而动的。
练拳时肘应微用力下沉且有横撑之力;
双肩下沉且相互内抱;
这样才能与头尾相争构成十字劲;
即上下左右的劲力相争;
这才是太极拳因放长而产生的弹性棚劲。
第三,松腰圆档,沉胯相膝。
这是指腿部的放长。
腿因站立,放长比较难;
沉胯相膝就可以在这一特定的姿势下圆档;
用螺旋式的运动来变换虚实。
这主要表现在膝的旋转上;
当腿向外旋转时;
使外侧处于放长而侧则为收缩;
这种腿的旋转配合着手、臂、身成为全身的旋。
因沉胯相膝,腿上的筋肉被拉长;
胯部的筋肉也被拉长;
日久,这两部位的筋肉被放长;
力量增大;
同时因为胯、腿筋肉被拉紧;
使其与背部筋肉相连接;
成为全身的整体运动;
脊柱动,腿也跟着动;
这就是“上动下自相随”!
盘练太极拳时;
沉胯的双胯在用力左右相争,前后相争;
以使腿部筋肉放长。
练拳时,把以上三种要领合一;
就是太极拳的肢体放长。
因为身体的筋肉被拉长;
如同皮筋被拉长;
对方碰上拉紧的皮筋;
就会产生反弹力;
这就是太极拳的棚劲。
为保持这种棚劲;
练拳时就不能快;
因为一快,就不能保持筋肉的拉伸;
棚劲则散架。
只有慢慢地动;
才能保持棚劲不散;
习惯了后,才可以渐渐地快;
这就是“以慢制动”的根本所在。
而不是慢去打人;
那样只能成为挨打的靶子!
有了棚劲;
就可以练出其它的捋、挤、按、靠、采等劲。
例如,在全动之下,掌心由外向内缠丝,为捋劲;
双手同时将棚劲交叉向外棚出,为挤劲。
掌心向下圈沾着一点而不离开的下棚劲,为按劲。
实质发劲是在头尾相争;
沉肩坠肘;
由脊柱引导下;
通过手的伟递;
有身体去撞人;
劲由脊发出。
发劲实质是脊柱头尾相争被拉长;
手、胯、等均被拉长;
如同一张拉开的弓;
发劲时,将脊柱突然放松;
手、胯、腿也放松;
如同弓箭射出;
将手射在对方身上,这就是发劲,也称射法。
所以有交手或散手时;
必须保持这种棚劲;
这样练太极拳会很累;
而现在的演练太极拳打十几遍,体力消耗也不大;
以这样的练法去搏击;
也许就是太极拳难以实战的原因之一吧!
盘练拳架实质是放长身体达到的松开;
由松开的放长而使身体产生弹性;
弹性加强,即成为棚劲;
这种弹簧力就是太极中的刚劲;
刚柔相济的关键是肢体放长后;
动作的落点用刚劲;
其过程中则用柔劲;
可见这种放松是在放长下的放松。
如果关节肌肉绷紧,则无法放长;
这就是紧中有松;
松中有紧的“棉里藏针“。
只有多花时间练肢体放长;
才能练出真功!
而天天去盘松散的架子则无济于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