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3-14 11: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说太极拳是“棚劲拳”?
这里所说的棚劲;
就是太极拳的核心功法——肢体放长;
没有肢体放长;
行起太极拳来就会软绵绵的,缺乏内劲。
第一,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所谓顶虚领,就是领住大椎;
头自然就向上虚虚领起。
气沉丹田,则是意想气沉入丹田;
即小腹放松成圆形。
从人体解剖上讲:
头上顶脊柱上拔;
丹田下沉,尾骨下附;
使脊柱产生上下的争力;
从而带动脊部上下筋肉拉伸。
长期修炼,筋肉才会被拉长;
增加肌肉力量。
筋长力大;
力发于脊亦在于此。
在练拳时:
不仅意识上有头尾朝相反方向拉开之意;
实际上,头微微用力上顶,尾骨微用力下坠;
也是肢体放长的要点之一。
第二,含胸拔背,沉肩坠肘。
含胸要求胸部既不凸出,也不凹进;
使胸成为脊背拔长的支柱;
并依靠支柱加以放长。
沉肩的作用是将臂部下塌;
使臂生根,同时坠肘;
使肘与肩部之间达到放长;
当手臂进行缠丝运动也是以坠肘为中心的;
同时坠肘和腕又可以使肘与腕之间放长;
因此沉肩坠肘和挫腕是整个手臂的放长;
含胸拔背,沉肩坠肘;
其实质为背部筋肉相互拉伸;
使背部如同弓背;
背部筋肉左右拉伸;
坠肘,使手部肉与肩部筋肉因拉伸而连结成一体;
太极中的背如弓亦在于此。
这样背脊动,手就会被带动;
所以说缠丝是脊带手而动的。
练拳时肘应微用力下沉且有横撑之力;
双肩下沉且相互内抱;
这样才能与头尾相争构成十字劲;
即上下左右的劲力相争;
这才是太极拳因放长而产生的弹性棚劲。
第三,松腰圆档,沉胯相膝。
这是指腿部的放长。
腿因站立,放长比较难;
沉胯相膝就可以在这一特定的姿势下圆档;
用螺旋式的运动来变换虚实。
这主要表现在膝的旋转上;
当腿向外旋转时;
使外侧处于放长而侧则为收缩;
这种腿的旋转配合着手、臂、身成为全身的旋。
因沉胯相膝,腿上的筋肉被拉长;
胯部的筋肉也被拉长;
日久,这两部位的筋肉被放长;
力量增大;
同时因为胯、腿筋肉被拉紧;
使其与背部筋肉相连接;
成为全身的整体运动;
脊柱动,腿也跟着动;
这就是“上动下自相随”!
盘练太极拳时;
沉胯的双胯在用力左右相争,前后相争;
以使腿部筋肉放长。
练拳时,把以上三种要领合一;
就是太极拳的肢体放长。
因为身体的筋肉被拉长;
如同皮筋被拉长;
对方碰上拉紧的皮筋;
就会产生反弹力;
这就是太极拳的棚劲。
为保持这种棚劲;
练拳时就不能快;
因为一快,就不能保持筋肉的拉伸;
棚劲则散架。
只有慢慢地动;
才能保持棚劲不散;
习惯了后,才可以渐渐地快;
这就是“以慢制动”的根本所在。
而不是慢去打人;
那样只能成为挨打的靶子!
有了棚劲;
就可以练出其它的捋、挤、按、靠、采等劲。
例如,在全动之下,掌心由外向内缠丝,为捋劲;
双手同时将棚劲交叉向外棚出,为挤劲。
掌心向下圈沾着一点而不离开的下棚劲,为按劲。
实质发劲是在头尾相争;
沉肩坠肘;
由脊柱引导下;
通过手的伟递;
有身体去撞人;
劲由脊发出。
发劲实质是脊柱头尾相争被拉长;
手、胯、等均被拉长;
如同一张拉开的弓;
发劲时,将脊柱突然放松;
手、胯、腿也放松;
如同弓箭射出;
将手射在对方身上,这就是发劲,也称射法。
所以有交手或散手时;
必须保持这种棚劲;
这样练太极拳会很累;
而现在的演练太极拳打十几遍,体力消耗也不大;
以这样的练法去搏击;
也许就是太极拳难以实战的原因之一吧!

盘练拳架实质是放长身体达到的松开;
由松开的放长而使身体产生弹性;
弹性加强,即成为棚劲;
这种弹簧力就是太极中的刚劲;
刚柔相济的关键是肢体放长后;
动作的落点用刚劲;
其过程中则用柔劲;
可见这种放松是在放长下的放松。
如果关节肌肉绷紧,则无法放长;
这就是紧中有松;
松中有紧的“棉里藏针“。
只有多花时间练肢体放长;
才能练出真功!
而天天去盘松散的架子则无济于事。
 楼主| 发表于 2019-3-14 14: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盘练拳架应该放松的六大关节部位:
1、头颈:
将颈部肌肉放松,颈椎自然舒直;
头部因为肌肉舒松开而自然坐于颈椎上。
头顶似有绳悬;
头部有微微的悬空感。
找到那个可以让头做到脖子这个架子上;
扒掉舍掉脖子上的肌肉。
在做不到真正的顶头悬之前;
脖子很容易僵硬;
在体会到脖子僵硬的时候放松肌肉;
摆正头颅;
利用地球引力;
把头放在颈椎这个架子上。
可以让头颅不偏不倚;
仿佛悬空,轻盈灵活。
找到这个位置大椎;
此时眼睛平视;
舍掉脖子上的肌肉。
2、松脸部:
放松眼眉之间,眼皮、嘴。
要求放松到抬抬眼皮好像都不大容易。
练拳时最容易紧张的还有脸部;
而脸部的紧张还反映身体的僵硬;
只有脸部真正做到放松了;
你的精神才能真放松;
能够沉浸在反观内听。
3、松肩:
首先要将胳膊松透。
这样来体会胳膊放松:
两腿站直后弯腰,两臂如吊环一般自然下垂,与地面成九十度角;
感受一下此时的肩部、肘部、腕部的感觉。
此时手指会有肿涨的感觉;
用腰带着手臂晃一晃;
体会一下肩的感觉;
放松的状态如有变化就重新调整到松。
胳膊能松开后;
胳膊的重量都缀在肩关节;
所以你会感觉到手臂是有重量的。
这就是手臂有沉坠感的感觉!
如果直立后感觉不到手指的涨热麻;
那就是还没有松透。
检查肩关节。
当你坐着或站着入静,就想象:
这两条手不是我的;
是两件身外物挂在我的肩上;
手指就会慢慢有肿胀的感觉;
如果微微把手指张开,感觉更强。
一旦想别的,或被打扰,感觉就一下消失。
手指肿胀是因为各关节放松;
气血贯通到手指产生的感觉。
没有麻的感觉;
说明肩关节还没松到位。
没事的时候就想着,挂着。
如果胳膊放松的好,肩关节比较疼。
因为,肩关节的骨与骨之间缝隙会因此而拉大;
连结骨与骨的韧带会因此受力;
而一般人很少有机会让韧带有被拉扯的机会;
所以会感觉很不舒服。
等练久了,不舒服的感觉,酸痛的感觉会减轻。
肩关节好松,肩胛骨不容易松。
但只要肩关节能够由着地球引力松开;
由着肘尖的开展而开展;
不久肩胛骨也会开。
肩胛骨松开后;
两手臂才能相通;
棚劲才能生出。
4、松腹:
放松胸腔、隔膜、腹部。
只要吸进来到空气能自由落入腹部就可以了。
一般来说开始会气短,呼吸急促;
慢慢松开了,就可以深呼深吸。
5、松腕:
脚腕不松,腿部不会真松。
松脚腕,如同脚腕处的皮肉虽连,但筋已断开。
即使地面不平,身体中正也不会因地势原因受影响。
与松手腕相同。
6、松胯:
1、稍息站立,将虚腿(右)松开,慢慢轻提右膝,膝盖似有细线向上牵引。
2、使右腿慢慢离地。保持立身中正;
不可因提膝而身体有些微歪斜;
胯始终保持在原来的水平位置。
3、大腿、小腿肌肉松开;
小腿自然垂直地面,脚腕松开。
4、每向上提一分,就重新检查腿上的肌肉是不是松开了。
5、直到提腿至大腿小腿夹角90度。
6、此时着意松开腿上的肌肉,也就是骨架子支撑着;
而意念扒掉腿上所有的肌肉。
7、放下腿,让腿自由落体运动。
就在腿落的一刹那,听听是否感觉到了胯关节的存在。
放松时抬腿,站得很稳,地不平也一样;
腿自由落地的一刹那,胯关节有响声。
这些都是关节开始松的表现。
一开始响声可能比较频繁,后来就渐渐少了。
注意:
1、运动的时候,尤其是收腿的时候;
注意尾闾托丹田;
尾闾托丹田,就是尾椎骨的尖端微微向前向上托。
比较容易感受的是:屁股下面有椅子,在落座一瞬间的尾椎骨。
2、收腿的时候,左腿10分力,右腿0分。
仿佛从泥沼里拔右腿一样。体会右腿胯关节。
高低架都可以;
高架易松好找;
低架对腿的要求比较高。
拖地收回。好像从烂泥塘中艰难的拔腿。
松开全身,全靠左腿拖带。

 楼主| 发表于 2019-3-18 09:30: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也在找搭档!
“喝水”是长寿的第一要素;
“睡觉”是长寿的第一大补;
“走路”是健体的最好运动;
“唱歌”是心情愉悦的最好娱乐。
枸杞爱上了菊花,眼睛就亮了。
山药爱上了灵芝,血糖就低了。
三七爱上了山楂,血压就降了。
决明爱上了荷叶,大便就通了。
莲子爱上了欠实,脾胃就运化了。
黄芪爱上了当归,气血就顺了。
茯苓爱上了薏米,湿气就祛了。
金银花遇上绞股蓝,炎症就消了。
莲子心遇到了麦冬,心火就清了。
酸枣仁遇上了龙眼肉,睡眠就好了。
您爱上了养生,美丽健康就来了!
“在群里冒泡”是预防老年痴呆最好良方。
世界上最好的长寿药就是:
喝水、睡觉、走路、唱歌、群里冒泡这五样;
最重要的是,它们都是免费的。
美好的一天从别忘了这五种“长寿药”开始!
 楼主| 发表于 2019-3-18 09:3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自然的秘密上苍真的好神奇!
你说巧不巧?
人体有365个穴位;
一年刚好365天。
人体有四肢, 一年有四季。
人体有12条经络, 一年刚好12个月。
脊椎有24节, 一年刚好24个节气。
人有7窍, 一个星期有7天。
人与大自然完全吻合!
厉害啊!所以我们一定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
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年之计在于春;
祝你幸福快乐,健康每一天!
 楼主| 发表于 2019-3-18 11: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偈语集锦:
一圆即太极
上下分两仪
进退呈四象
开合是乾坤
出入综坎离
领落错震巽
迎抵推艮兑
此是真秘诀
一圆即太极
此层从背丝缠丝分出阴阳,其练是缠法,其用是捆法。
上下分两仪
此层阳升阴降,阳轻阴重,其练是波澜法,其用是就法。
进退呈四象
此层半阴半阳,纯阴纯阳,互为往来,其练是董法,其用是伏贴法。
开合是乾坤
此层天地相合,阴阳交合,其练是抽扯法,其用是撑法。
出入综坎离
此层火降水升,水火沸腾,其练是催法,其用是回合法。
领落错震巽
此层雷风鼓动,有起有伏,其练是抑扬法,其用是激法。
迎抵推艮兑
此层为口为耳,能听能问,彼此通气,其练是称法,其用是虚灵法。
命名十三式,总而合为十三。因各有效用,故不得不别之为十三。
此是真秘诀,其中所包一圆、两仪、四象、八卦。各有秘诀,一丝不紊。一太极图之中,而十三式俱现。秘莫秘于此矣,万万勿轻施。秘戒学者,慎重传人,切忌滥授。               
溟溟浑沌,窥窟莫测,虚而无象,焉知其极,故曰无极。既曰由无极而生,须明无极之义。自无而有,一气动荡,虚实开合,化生于一,浑圆廓象,阴阳贰如,喻而名之,是为太极。故曰:若论先天一事无,后天方要看功夫。
太极者,为万物初始也。太极为浑圆之一气,怀阴阳之合聚,此气动而阴阳分,此气静而阴阳合。动静有机,阴阳有变。太极阴阳之理贯串于拳势之中,有刚柔之义、顺背之谓、曲伸之分、过与不及之谬也。
习者与人相搏,须随其势曲而旋化蓄劲,引其过与不及而击之,击伸发劲以直达疾速,此圆化为方之义。彼刚攻而以柔虚实,此谓走化。彼欲抽身,以粘缠缓随急应,彼莫测而胆寒;虚实互换,彼崩溃而心惊。理用俱明,方悟劲之区别;熟而生巧,渐能随心所欲。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实拳法之内功也。师传曰:“寅时面南,松身神凝;吐纳自然,撮抵桥通;阴阳和合,攒簇五行;子午卯酉,朔望漾应;慎而密之,久行功成。”
人身中者不偏,二脉隐于身内。气畅无须倚,气行现心意。浑圆一漾而贯全身,虚感之物而寓灵动。击左左空,击右右空,如充气而圆,无处受力;似簧机受压,反弹随势。压之重而弹愈强,力之沉而空愈深。
武技之道,门派各异,惟内家者势别劲异,浑身一气如轮之圆活,虚实转换,旋化随势。不明此者,久难运化,堂室难窥。
理用相合,太极真谛。习者不可不详思揣摩焉。若理能守规,久恒自成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3-18 11: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拳名太极,实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一丝不假强为,强为着非太极自然之理,不得名为太极拳。精神贵乎蕴蓄,不可外露圭角
二:道本自然一氣遊,空空靜靜最難求;和來萬法皆無用,形體應當似水流。 三: 无名大师空手把锄头,行路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水走船不走。
四:所谓棚劲者,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遍体弹簧似,开合 一 定 间, 任凭千 斤力,漂浮并不难
五:练理不练力,练本不练标,练身不练招
六:“圈内打,圈外推人”。
七:内家拳讲“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见真意”
八:每势将成“迹似成,气却不停,必待内劲徐徐运到十分充足,下势之机跃跃欲动,方能上势与下势打通,中无隔阂,一气流行,不但一势如是,拳自始自终,每势之末,皆如是。”彦云:“接骨斗荀,细心揣麽。理精法密,条理缕析。层累曲折,胥致其极。”
九:捶自心出,拳随意发,总要知己知彼,随机应变。
十:练太极拳时,如身在水中,两足踏地,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则如身在水中,两足浮起,浮游水中,能自如运动。第三层,则身体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走,临渊履冰,神气内敛,不敢有丝毫散乱。此则拳成矣。”
十一: 顶劲领起来,顶劲何在?在百会穴,其意些须领住就算,不可太过,过则下堋上悬,立而不稳,此是一身关键,中气之所通着,不可不知。中气上通百会,下通二十椎,此处一通则上下皆通,全体之气脉胥通,自无倒倾之弊。脑后二股筋是佐中气之物,二筋之间其无筋处乃中气上下流通之路,下行脊骨之中至二十一椎止。即前后任督二脉亦皆是辅吾之中气。人之一身,以腰为中界,气往上下行,中间以腰为界 十二:陈子明《陈氏世传太极拳术》无贪无妄:习练太极拳最忌贪多,尤戒妄动,凡运用与姿势均求其正确,庶练成后不致犯病,而精进自易,若贪若妄者,成就终鲜,此弊初学十九难免,切宜注意。
十三:打好太极拳,先从简单易记的口诀说起无形无象 (忘其有己),全体透空 (内外如一)。应物自然 (随心所欲),西山悬磬 (海阔天空)。虎吼猿鸣 (锻炼阴精),水清河净 (心死神活)。翻江播海 (气血流动),尽性立命 (神充气足)。
十四:太极拳口诀直线为攻,曲线为守;近身短打,慢练体会。以意领炁,以炁领形;虚灵顶劲,无中生有。
十五:太极拳心法太极阴阳玄理明,万变千化不离宗。不偏不倚守中和,悟透松紧功始成。松紧本是一根绳,松紧紧松刚柔用。骨撑筋伸肉要松,松撑圆沈臂如弓。头领足蹬中间空,坠肘松肩两手挣。吸胯开裆膝自挺,虚腋坐胯必起胸。呼吸以喉入心腹,直落丹田涌泉通。捧劲不离贯始终,周身似簧遇力应。意不紧来又不松,不即不离不离中。道法自然自然法,勿求勿追悟中行。心松形松神亦松,似松非松松松松。臂撑膝撑意亦撑,不撑自撑撑撑撑。
十六:提起精神、虚灵顶劲、涵胸拔背、松肩坠肘、气沉丹田、手与肩平、胯松膝平、尻道上提、尾闾中正、内外相合。不强用力、以心行气、步如猫行、上下相随、呼吸自然、一线串成、变换在腰、气行四肢、分清虚实、圆转如意。 十七: 棚捋挤按世间稀,十个宜人十不知。若能轻灵并坚硬,沾粘连随俱无疑。采挒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思。果得沾粘连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
十八:无形物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泉清水净。翻江播海,尽性立命。(相传此诀为唐李道子所授)十九: 套路如套,有为所造,如不跳出,时光空耗
二十: “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
 楼主| 发表于 2019-3-18 14:36:40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太极拳;
立身中正明理前。
上轻下沉中间灵;
主宰于腰稍节领。
膝盖不可轻易动;
下盘全在涌泉间。
踩之于脚与地粘;
打开涌泉与地粘。
翘脚一定挠脚指;
脚指一挠膝自纵。
膝纵带来腰胯松;
腰松胯松身自灵。
脚底一定虚实清;
左脚右脚阴阳明。
两脚都实是双重;
一柱擎天立柱型。
翘脚挠脚我是引;
脚跟提起我是进。
两股前节須有力;
小腿垂直要有力。
说来说去难说清;
务須自己心中明。
心中明白多实修;
下盘方可沉且宁。
地为领土不可丢;
头为领空领在前。
纸上谈兵容易谈;
具体实修难上难。
盘架先求明其理;
明了理后再多练。
 楼主| 发表于 2019-3-19 14:38:2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盘练太极拳的松腰沉胯:
胯起晇落,胯承腰转;
充分说明了腰胯之间的运动关系:
腰基本是轴向运动,
也就是横向转动;
幅度比较大。
胯则是上下运动;
是纵向的起伏,幅度不大。
腰是坐在胯上转向的;
胯是承接腰上力量的缓衝与调节;
同时是带动大腿,膝和脚踝大幅运动的载体。
胯的坚强,灵动;
承载能力决定了我们身体的优良与否。
无论位置还是功能;
空间还是实体;
胯是我们的中坚。
腰是以脊体和神经束组成;
胯则是骨架;
肌肉群为主构成;
所以腰要松,胯要沉。
以虚实角度讲:
腰呈虚,胯则实。
胯的提沉带来腿的虚实,收放;
进前退后,顾盼左右,中正。
八法五行首尾相顾尽在松腰沉胯中;
阴阳虚实,绵绵不断;
不离腰松胯沉。
胯的开合不完全在于靱带的松紧;
在于腰的松与胯的裕度有关。
如果盘练中不注意收胯,锁胯。
会形成弓步时膝出脚尖。
并且跪膝,塌腰,叠臀。
虚步时迈步不注意含胯;
凸胯出步,撅屁股收步。
其中前后左右撤步;
横跨步,斜撤步,后撤步,半步;
整步等等都区分不好;
会形成步伐混乱;
失中又失势,病拳多矣。
长期练不到胯位;
顺步拗步多不达位。
违背了太极拳的基本要领;
还妄称创新,实在令人遗憾。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19: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盘练太极拳里面的劲和力的区分根本标准。
凡是肌肉收缩释放的动能就是单纯的力;
凡是肌肉放松释放的动能就是劲;
太极拳有许多反常理的哲理;
门外人不理解是正常的;
太极人不理解,就麻烦了;
要么他还没有入门;
要么他有误解?
误解之一:松=无力;
误解之二:力=劲;
力只有一个含义:力量。
劲为多义词,力气、力量;精神,情绪,兴趣。
力和劲是两个层次的概念;
劲含有力,力不含有劲。
误解之三:力由肌发,劲由脊发;
“力由脊发”出自于张三丰《十三势行功心解》;
“力由肌发,劲由脊发”是后人的篡改。
张三丰的“力由脊发”是 “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的含义。
这个力是气,不是肌肉收缩的力;
太极拳是“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整劲;
不可以用局部替代全局而断章取义。
误解之四:拳者,力也;
力之平衡.力之协调,力之运用,去拙力,增活力,所以劲也。
这是犯了“力=劲”的文字表达错误;
应该是“形之于外,静则松,松则柔,柔则轻,轻则灵;沉则稳……..”。
误解之五:“劲乃是用力多元化的运化”;
这是对太极拳理“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理解不够;
停留在劲的形式上的认识;
劲的本质是意气的合一;
而非局限于形式的体现;
误解之六:借力发力,还需用力;
这和理解“四两拨千斤”的“四两也是力”,犯了同样的错误。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一羽、蝇虫有四两重吗;
加了四两力还怎么听劲;
不听劲就是不懂劲;
这四两是灵变的以柔化刚和绷劲,不是力;
不是普通思维的肌肉收缩的外力;
太极拳是丝毫不用力的,用的是劲,有劲就有力。
误解之七:地面反弹也是力;
地面反弹也是力没有错;
但这借来的力;
不是身上发出来的力。
太极拳不仅借地面反弹力;
还借本人和他人势能;
常用“以偶制偶”“以柔化刚”等技巧制服对手。
这叫借机得势,用的是巧劲;
不是肌肉收缩之僵力拙力;
巧劲源之于松和灵;
借天借地借人而“显非力胜”。
太极拳有八劲十三势:
有变化无穷的整劲;
内劲、柔劲、刚劲、明劲、暗劲、化劲、打劲等;
浑身是劲,浑身有力;
外柔内刚,刚柔相济;
力本身就在这些劲之中;
运劲就是运力;
这才是太极拳的本真;
若没有力量;
不懂劲与力的关系;
是终生不入太极拳真功之道的。
松是为了去掉僵拙之力还先天本力而已;
“用意不用力”,才能做到所谓“意到气到力自到”的太极真功之境。
凡是肌肉收缩释放的动能就是单纯的力;
凡是肌肉放松释放的动能就是劲;
这就是区别劲和力的区分根本标准。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19:53:21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拳的放松是手段,不是目的。
练太极拳时不能放松,一般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个是意念上没有放松;
再一个是肢体上没能放松。
意念的不能放松一般比较容易理解,就是紧张。
初学太极拳时,人很容易紧张,思想上一紧张,动作就僵硬。
所以,练习太极拳首先要做到思想上不紧张;
要顺其自然,这样就能在意念上放松。
盘练太极拳时要求的肢体上的放松;
一般人不理解,以为不用力,软软的就是放松了;
认为放松就是松软、松懈。
这是不符合太极拳的要求的。
其实,肢体的放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太极拳在肢体上的放松要求
是骨骼、肌肉、关节、韧带的拉长;
太极拳要求动作舒展大方;
充分拉伸各个部位的肌肉、韧带和关节。
人体在动作舒展的时候,肢体才能放松;
这样有利于血液循环,能做到气血顺畅。 
要做到放松,不仅要有明师的指导;
自己也要不断练习,细心揣摩。
练习太极拳,既不能僵硬,也不能松软。
人体的各个部位原来是分散的;
通过放松,使肢体各部位成为一体;
节节贯串,劲力由脚而腿而腰,达于手指。
运动的保健功能就是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太极拳也是这样;
在放松的状态下,气血就畅通无阻;
充盈四梢;
长期锻炼,就能增长肌肉力量,增长功力。
通过练拳,对自我也会有一个了解;
能体会到气血的畅通,掌握身体的平衡。 
按照规则要领,把动作做得规矩标准了;
以后再求意念上的放松。
只有动作熟练了;
自然就能达到放松的要求。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