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4 18: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三年化拙劲,十年不出门!
化拙劲就是指习练太极拳者;
必须从“松”入手;
用“松”来化掉本身的拙劲。
只有在习练过程中不断提高“松”的层次;
拙劲才能被逐渐化掉;
柔劲,刚劲才能逐渐而生。
什么是太极拳要求的“松”?
怎样才能做到“松”呢?
吾盘练太极拳几十年;
在实践中把“松”分成三个阶段;
请拳友们修正。-
第一阶段的松是“自然松”:
初练太极拳的人,
由于身体协调性较差;
思想意识不能放松,
一时很难松下来。
往往越不想用力,
手脚却越发僵。
如遇是这种现象,
首先要放松思想意识。
心不静则不专;
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
故走架首先要心不妄动。
不要想得太多;
不要有意做作;
要顺其自然。
实在松不下来;
那就不如索性随它去;
这样反而会自然松下来。
第二阶段的松是“引长松”:
在盘练太极拳动作时;
在意念引导下放长松。
盘练方法有:
如做向前伸臂动作时;
眼通过手指上方往前看。
放长意念引长臂部;
松开腕、肘、肩各关节及臂部肌肉。
向前行步时;
要意想如迈步探坑(如临深渊);
引长腿部;
松开踝、膝、胯各关节及腿部肌肉。
松腰下沉大椎上领;
引长上身松开脊椎各节。
第三阶段是“松劲”:
即在意念引领下向四面八方对拉松;
伸筋拔骨;
松中含有张力。
松中寓紧,紧中寓松;
松而不懈,紧而不僵。
精神提起,支撑八方。
犹如气球充气;
球体向四面八方“涨松”。
盘练方法有:
盘练太极拳套路时;
一个动作完成后;
意念引领全身向四面八方松;
不可用力。
松开八段(手指、手掌、小臂、上臂、背脊、脚、小腿、大腿);
九节(指、腕、肘、肩、颈、踝、膝、胯、腰);
松到位后再做下个动作;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
上一个动作松到位了;
下个动作就会自然由内而动起。
这就是由盘练太极拳开始的“必然”阶段;
升化到了“自然”阶段。
到了这个阶段;
练一套太极拳才真正做到连绵不断,一气呵成。-
 楼主| 发表于 2019-3-24 18:5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行拳就是打重心。
用重心行拳;
用重心发劲;
用重心打人。
说“最重要”;
是因为拳术所要研究的;
就是如何掌控、调动;
运用自己的重心去打击对方的重心;
令其失控,跌出。
守自己的重心;
破别人的重心是我们打拳的目标;
没有了重心就没有了一切;
所谓“须臾不可离也”!
没了重心连做个平常人都难;
怎么去格斗?
“知己知彼”:
知己就是调整好自己的重心;
知彼就是听出对方的重心;
并用自己的重心打动对方的重心。
千招万招,打不动对方的重心就没招。
说“核心”;
是因为重心不仅是人体重量的集中点;
也是人体结构中最关键;
最核心的支撑点;
是质量和能量的凝聚点;
如果我们要在人体内找到一个可以牵一点而动全身的地方;
那只有重心。
人的重心在哪?丹田!
练拳首先要“气沉丹田”;
丹田的位置基本上是人体重心处;
归根结底就是要把气沉下去;
也就是把重心牢牢放进骨盆;
在保证身体能够自由灵活运动的前提下
降低重心的位置;
求得稳定性与灵活性的最佳平衡。
重心太高则飘;
重心过低则滞;
双腿弯曲是黄金分割率:
大小腿夹角135°是最佳配置。
重心不是越低越好;
因为重心不是拿来好看的;
是要动、要用的;
否则躺在地上重心最低;
那有什么用?
守中就是守住自己的重心。
无论是从上下、左右、前后的位置看;
还是从实际所支配的身体重量来看;
丹田正好居中;
把全身的重量凝聚在丹田部位;
说起来似乎很玄;
其实很简单;
四肢尽可能放松;
特别是上肢一定要放松;
除了身轴这条“大龙”不能放松外;
其余部分能放松的都放松;
我们身体的质量、能量
才能更多地凝聚到丹田处;
充实我们的重心。
我们人当然不可能实际上把
全身的质量集中到重心处;
但是可以通过盘练让重心也起到这样的作用;
整个人体的运动都由重心来带动。
“整劲”就是“一动无不动,一到无不到”;
动也好,到也好;
都是重心发动并控制;
重心是帅,是君,是根;
手足四肢是车马炮,是臣,是梢。
做事的是四肢;
统帅的是重心。
行拳的过程就是不断用重心
驱动着身体做出各种动作的过程;
一个基本事实就是:
我们站在地上;
借地之力是我们唯一可能的途径;
怎么借?
实际借的是地的反作用力;
我们用多大的力去蹬地;
地就给我们多大的反作用力;
我们给地的作用力越大;
借到的反作用力就越大;
是一腿所蹬之力大呢?
还是用全身的重量通过腿再蹬到地上的力大?
显然是后者。
那么谁能够引领、带动;
协调全身的重量形成合力于一点呢?
非重心莫属。
所以,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重心;
这也就是“打拳就是打重心”的道理所在。
人人都知道行拳要有“整劲”;
但怎么出整劲却总是不得要领;
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找到整劲从何而来;
没有找到整劲和重心的关系。
劲之所以整;
就是这个劲不是一手一脚或两手两脚分别发出的;
而是由重心驱动着全身一起发出的。
无论做什么动作;
都先从松胯开始;
胯一松;
重心带动着全身的重量一起砸在了地上;
再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驱动手脚;
或出拳,或起脚;
或进,或退,或上或下,或缓或急;
都是由这重心一沉而起;
这样的劲还有不整之理?
所以,我在教拳时总是强调;
动作必起于松胯;
而后乃有整劲。
若能够起于松胯终于松胯;
则不仅整劲有了;
运劲如抽丝也有了;
前一动作之末就蓄起后一动作之始;
行云流水,绵绵不绝,即在其中。
转换与连接的关键就是这一松胯;
胯松则重心动;
重心动整劲出。
球劲是练内家拳的人都在追求的;
我们不可能把自己缩成一个事实上的球;
但是可以通过修练模拟球的结构和功能;
把自己虚拟成一个以重心为核心的球;
就是把全身协调成以丹田为中心的一个功能性球体(不是几何意义上的);
球的最大特征是:
中心对称(守中);
应力分布均匀(圆满);
滚动(旋转)。
球意的关键还是重心;
守中就是守重心;固基;
圆满就是合理分配重心,构架;
滚动就是动重心,发劲。
三者合起来,便是化打结合之功。
真正的整劲一定是球劲;
用重心去找球劲是此中捷径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3-25 09: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头,既要抬得起来,也要低得下去。
抬头看天是一种方向;
低头看路是一种清醒;
抬头做事是一种勇气;
低头做人是一种底气;
抬头微笑是一种心态;
低头看花是一种智慧;
逆境时抬头是一种韧劲;
顺境时低头是一种冷静;
位卑时抬头是一种骨气;
位高时低头是一种谦逊;
失意时抬头是一种自信;
得理时低头是一种宽容。
 楼主| 发表于 2019-3-25 10:3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好学,但不好练!
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和诀窍。
先明理;再掌窍:
1、主要看支撑能力:
这是初学者首先要重视的第一层面。
我们的双腿要有基本的持久耐力和支撑能力;
并且要有很好的稳定性。
只有获得了基本的支撑稳定耐力之后;
我们才能去输送、传导;
运化我们的劲路、内力。
2、重视主支撑腿:
我们所有的内力运使、走化和发出
都依赖于主支撑腿也就是实腿;
而不是虚腿。
劲力由地面反射到脚上;
传导到腿,合于胯;
运转于腰部;
贯通至腰背;
分于两肩,达于两臂;
通至腕掌,发于皮毛,落于外点。
这是上肢发力的过程;
如果是右踢腿;
那么只需要将地面反射于左脚的力量通过腰胯;
传导于右脚即可;
而不是单纯的用右腿的肌肉力量踢出。
太极拳从始至终都是这种运送力量的方式;
而不是局部生成。
这也就是太极拳的走劲、发劲;
都归于运使的范畴的原因。
运化、运使,通过这个“运”字;
你就可以理解太极拳的力量传导规律了。
这就像是过山车的运动原理;
起点动力传送;
全程惯性运动。
3、以脚代手:
在太极拳的肢体运行中;
脚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手。
我们上肢如果是秒针;
我们的下肢就是分针;
而腰部就是时针。
我们的掤、捋、挤、按、採、挒、肘、靠;
八大劲法都是靠脚上摧出来的;
而不是单纯的手上动作。
执着于手法的拳友;
请仔细想一想;
如果你抱着一口100斤重的大缸;
你还会用自己的上肢去运动吗?
当然不会;
人在压力之下主要的运动枢纽就是腰胯和腿脚。
如果你真正可以达到太极劲的手脚互换运使;
那么将是你在练习太极拳的路上走出的崭新一步。
4、眼到手到,手到脚到:
拳未出,眼现行。
手探路,脚随攻。
眼到手到,手到脚到;
手脚齐到方为妙。
这是说手眼身法步的重点。
眼定神,手定位,脚定劲。
在我们行拳时;
主躯干的方位转换主要是
依赖于眼神定位;
对方(敌人)的平衡方位是由我们的手去定位;
从而破坏;
我们发力的大小、方向、远近;
都取决于我们的双脚。
所以我们在练拳时需要认真、缓慢;
让这三个部位形成自然统一。
我们练功就是要从量变到质变;
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穷其一生去悟练!
 楼主| 发表于 2019-3-26 12: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意在先;
立身中正对拉前。
中线裆胯感知圆;
明心见性太极拳。
领落腾挪意味觉;
只在开合虚实间。
 楼主| 发表于 2019-3-26 12:52:40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意在先;
立身中正对拉前。
中线裆胯感知圆;
明心见性太极拳。
领落腾挪意味觉;
只在开合虚实间。
 楼主| 发表于 2019-3-26 13: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移步意先移;
落步意先落。
移步重心定;
落步重心移。
做到就能事半功倍;
太极拳的真谛将会得到更好的发扬。
 楼主| 发表于 2019-3-26 13: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一动,螺旋行;
其要求,圆而松;
或柔化,或刚攻;
因敌变,螺旋中。
腰走螺旋带稍动;
腰带手领辅相成。
 楼主| 发表于 2019-3-27 11: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站桩的核心窍门:
站桩就好像种树一样;
把种子种下,保证阳光和水;
种子自己会慢慢长成大树。
这才是真正的无极桩体系!
前期是人练桩;
慢慢的就开始是桩炼人!
一、先看“型”:
站桩也需要符合虚灵顶劲;
沉肩坠肘松腰拔背等等的要求。
把全身的关节放长。
甚至于是拉长。
关节拉长了;
你才能锻炼筋膜。
拉长全身的关节靠的是什么?                              
脊椎不是正直的。
有颈、背、腰、尾等几个自然弯曲。
怎么拉长?
就是将这些自然弯曲弧度减小。
减小颈椎弯要虚灵顶颈;
减小腰椎弯要提肛。
站桩时脚跟不离地;
膝盖微屈相住;
外形很重要,型不对,经络就不通。
只要站的对身体很快就会有感觉!
站桩后才知道原来身体很聪明
它自己会说话!
二看“意”:
意在身体之外;
目视前方,但能得见六路。
耳听八方。
这么练,每天有个5-8分钟足够了。
多了也未必就好。
练拳之前先找到这个劲、这个意。
有了这个再行拳;
拳里就有东西了。
如果说养生,这个东西能养生。
说实战,结合练拳;
这个东西能用在实战上。
最能练出这个的是无极心神合一桩!
很多桩功外形上看几乎没有区别;
师不教你这个意;
入不入门就差这一点。
胡萝卜和人参长的也很像;
它怎么练也没有人参的功效。
真传一句话;
练内家拳没有那口意,累死也枉然!
三、站桩怎样才能练出功夫?
提肛非常重要。
你不提肛,就无法开跨。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开跨了,其实那是假的。
真开胯,两脚半尺宽,胯也是开的。
假开胯两脚2尺宽,还是尖裆。
膝盖微曲外展就是相住横撑。
矛盾统一在一个位置,那是绷劲;
矛盾在全身,自然统一成松沉。
这几个地方都按照吾说的做到了,
站桩想不出功夫都难;
其实很多人还是不明白的;
但只要明师让你在他身上摸一下你就秒懂;
不然够你琢磨的!

四、站桩怎么出整?
站桩会让全身产生一个自洽的系统;
也就是说,站对你全是对的;
有一个地方不对,你自己就会感觉不对。
师父给你调个型你立刻就能感觉到弸劲充满全身;
关节在放长。
做到这一点,只需要动作对就立刻得到。
保持这个东西行拳,提高就快了。
有一个地方没有到位,立刻弸劲就泄了。
站桩开始时这么练
比那种全身完全放松的练效果好很多倍;
关键是有些地方不这么练练不出来;
全身放松的话,永远练不到。
现在很多人一提站桩、行拳只一味说松;
可知松紧永远是相互的?
内敛入骨和外放是一体的。
体会到内敛的同时也就能外放了。
不能做到的话,就是敛的不对。
站太多也没用。
五,要记住站桩这个状态:
学会站桩后随时随地都保持这个状态;
包括生活和练拳。
一个桩站那几个小时,那是死桩。
任何时候保持这个桩的状态才是活桩。
膝盖相住后;
髋关节拉长如果你体会到了;
就能拉长膝关节。
在无极桩的状态下;
两肩前合,下沉;
小臂前送,自然肩肘拉长。
不要站死桩;
因为人的筋骨气血需要在各种状态下活动。
站个几分钟,你把这种状态记住了;
上网打字也是这个状态;
上班办公也是这个状态。
练拳时,保持住这种状态;
你不比死站1小时强吗?
松求的是人体的身心健康状态;
紧桩求是六面力和间架结构;
动求的是“全力以赴”状态;
亦即全身力量都进入有效工作状态的状态;
站桩效果简述:
扶阳、疏肝、理气、通经络。排湿、排寒、排毒、排病气。
站桩养生对身体九大系统的以下疾病有很好疗效:
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胃炎、胃下垂、慢性胃溃疡、慢性便秘、肝炎、肝硬化、便秘、肠炎、高血压、低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症;
慢性风湿病、贫血、营养不良、心脑血管疾病、关节炎、颈肩腰腿痛、椎间盘突出症及慢性劳损、神经衰弱、周围神经炎、抑郁症、头疼、失眠、糖尿病、高血糖、痛风、骨质疏松症;
肥胖症、全身脂肪瘤、甲状腺肿大、甲亢、内分泌失调、慢性盆腔炎、月子病、子宫肌瘤、宫寒、经期疾病、肾病、遗尿症、前列腺炎、老年性尿失禁、阳痿、痔疮、气血不足、四肢冰冷等。
治疗亚健康,排湿、排毒、打通经络、对肿瘤病人的康复,各种(疑难杂症]也有很好疗效  
 楼主| 发表于 2019-3-27 14: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拳永远也绕不开的几大基本功:
一太极腰功:
腰是连接上下肢的枢纽;
是中轴,是纽带。
练习太极拳;
动作要形成整体性;
就必须依靠腰来调节。
武术中有“太极腰”的说法;
这说明太极拳特别注重腰的锻炼;
要用腰来带动四肢的运动。
从运气的角度来说:
“气沉丹田”也是在腰部。
从运劲来说:
“发于腿,主宰于腰”;
也离不开腰。
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
虚实变化皆由腰转。
这都说明了腰的重要性。
我们练习太极拳时;
首先要注意用腰来带动四肢。
松腰沉胯,意念松沉;
劲力才能上下通达。
其次,做到灵活转动;
起承转合,要靠腰。
练拳时注意力是放在腰上,用腰来带动;
这样就能做到手脚配合的协调。
当然,强调了腰的主宰作用;
也不是说手就是完全被动的;
手需要领住;
这就是“腰带手领”;
就是说,手的引领作用和腰的主宰作用要相辅相成。
二太极胯功:
“胯”是人体下肢三大关节之一;
是下肢三节之根;
胯关节是腰与腿连接的重要枢纽。
胯的技击作用很大。
甚至腰与腿灵活性的关键也在于练好胯关节。
胯的作用表现:
促进上下肢协调;
行气主要关卡;
产生爆发力的源泉;
是体重的承担者;
是技击进攻的武器。
盘练太极拳双胯必须松开,裆部撑圆。
松胯哪怕松开一点点都行;
不松胯或未松胯时不能使内气内劲产生。
松胯的标准:
双胯能下沉,裆开圆,双腿微膝;
上身的重量能通过胯膝往脚上负重;
胯部相对不负重;
双胯随身体重心移动胯部也能适当负重;
转换灵活,偏沉则随,下盘稳固。
松胯的感觉:
人自身的重量已经沉在膝部以下小腿及脚跟部;
在膝部不前倾的前提下;
胯部能上下起伏;
人上身的重量往下松沉时;
胯部有一种释放能量的感觉;
从上往下释放;
当你收缩会阴部时;
胯部有一种吸的感觉。
通过静练和慢练;
细细体悟会找到感觉。
三、太极腿脚功:
腿和脚是人体重要的部分:
有“人老腿先老说法。
太极拳之所以能够延年益寿;
使人身体健康;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腿的练习。
太极拳健身重点要做到腿有劲;
这样就减缓了衰老;
同时,呼吸深长,增加了肺活量;
增加了气血循环,有益于健康。
而腿脚好,也关系到呼吸功能。
长期练习太极拳的老人很少摔跤;
这是由于他们的下盘特别稳。
这就是“落地生根”。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要练好桩功。
初学者要练好基本功;
基本功包括手、腰、腿的练习;
高级阶段还要进行手、眼、身、步的配合;
但是最基础的是腿上功夫的练习。
练腿上功夫,主要是站桩。
站桩要符合太极拳的要求:
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
站桩要站活桩,不能站死桩;
用这些方法能够加强腿部力量;
为后面的练拳打下好的基础。
其次,要体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练拳时,脚给地面一个蹬力;
地面就给脚一个反作用力;
这就是“问地要力”;
这个力通过脚、膝、胯、腰、肩、肘,传递到手。
盘练太极拳时;
按照这七个环节传递劲力;
动作要缓慢柔和;
注重体验内力的运行。
这样,把下盘功夫练好了;
然后中盘和上盘的动作就容易协调配合了。
再次,练习腿脚功夫时;
要体会对拉拔长、阴阳相济的太极劲。
如练习桩功,气向下沉,神意则向上领;
做到虚灵顶劲、立身中正。
做动作时,前去之中必有后撑,
这就形成了对拉拔长;
还有,做动作时要注意:
欲左先右,欲右先左。
这就是一个对立统一、阴阳平衡的问题。
我在教学中;
一定会让学生打好基础;
循序渐进地练习。
基础的东西要和高级的东西(比如神意气)结合起来练习;
否则,手上的动作和眼神的表现就会不顺畅。
直接学习套路会影响了健身的效果;
也会影响到拳艺的提高。
我一般在教学中采取基本功和套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把基本功融合到套路的教学当中;
既提高了练习者的学习兴趣;
又保证了练习者拳艺的提高。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