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4-30 16: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盘练太极拳的诀窍到底在何处?
我们修炼太极拳;
由于拳友们追求的理念不同;
导致对太极拳的理解就不同;
许多拳友都认为练拳要下功夫;
但功夫下在哪里;
却有很大的区别。
不少人把功夫下在多学动作上;
一套还没有打好,又学另一套;
拳还没打好,又学剑刀扇;
学了这家,又学那家,不一而足。
把精力全放在“量”上;
功夫全下在“多”字上。
都认为多好;
说起太极拳他什么都懂;
这就形成了贪多嚼不烂的状态。

吾认为学习的太多的拳友;
停留在健身的作用上,无可厚非;
但认真检查起来;
不用说“内功”;
即是外形,也处处不合要领。
打出拳来不是平摆浮搁;
平淡无味,徒走形式;
人称的“太极操”;
就是直来直去,僵硬笨拙;
如同棍子或者是人称的“长拳慢练”;
完全体现不出太极拳的韵味与特色。
在这种“速成”过程中;
还往往养成了许多错误的习惯动作;
改正起来很困难。
结果走了很大弯路;
造成“消化不良”;
不但影响了水平的提高;
更降低了太极拳的健身效果;
练拳的人多如牛毛;
练成的人稀如麟角。
这是目前太极拳活动中的一大偏差,一大误区。

如何纠正这一偏差,走出这一误区呢?
一、 弃多求少,精益求精;
一招鲜吃篇天;
这样就是要求我们在减法上下功夫了;
这就要改变练拳的努力方向;
从一味追求数量,改变成重在提高质量;
变成在“精”字上下功夫;
绝招迎门靠练就是数十年;
就可成为自己的拿手绝招;
就是说在学会了一套太极拳后;
就要选择好自己的太极绝招;
千锤百炼的静修。
经过数十年之功;
自然也会成为我们的太极绝招。

二、修炼内功,夯实基础:
太极拳注重“内在的修炼”。
太极内功包括内意、内气与内力。
“意到,气到,力到”。
内意是条件;
内气是中心;
内力是结果。
三者结合产生“内劲”。
内劲强弱;
是衡量动作质量的主要标准;
也是太极拳健身的基础与技击的动力。
修炼桩功就是养足丹田内气。
有了丹田内气;
就有了练习太极拳的资本了。
太极“内功”的具体体现可分内外两方面:
从外观看:
有“内功”的动作会显得十分浑厚、凝重、粘稠。
有“举按如有物,进退如有阻”的感觉。
举手投足都不是轻而易举的;
似乎四肢都用胶带牵拉着;
又像在泥水里行拳,相吸相系;
每个动作似乎都要费很大的气力才能完成。
这就是练拳人常说的“有东西”;
即有丰富的内涵;
充分体现动作的攻防含义。
旁观者看来:
会感到味道浓厚,韵味无穷;
既显示太极拳的深厚功力;
又显示出丰厚的文化底蕴;
极具艺术性与观赏性;
给人以美的享受。
既使不会行拳的人;
也会驻足观看,赞叹不已;
其中许多人就是由观赏练拳
而被吸引到太极拳队伍中来的。
从练拳人内在的感觉上来看。
主要有沉重感、膨胀感、麻热感与舒适感。
有了“内功”;
身躯,特别是四肢;
会感到十分沉重;
抬不起来,放不下去。
这是主要靠身体自重;
所以说:
在气力不在体力;
在重量不在力量。
全身又像充满气的气球;
每个部位都在向外膨胀;
处处是劲。
我在教学生们练拳就是这么要求。

我们在盘练太极拳时;
首先是双手会发麻、发热;
指尖像针扎蚁爬;
看上去双手发红;
比平时显得粗大。
这就是所谓的气“感”!
“气”是一个传统概念;
是一个十分重要;
又很微妙、神秘的问题;
但“气感”确实存在;
很多人都有体验。
这也正是气血畅通;
特别是微循环加强的表现。
其次,是生理上反应;
如不断有口水(津液)涌出。
津液营养丰富;
十分珍贵,古人称为“琼汁玉液”。
出不出口水;
也是衡量动作是否正确;
质量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肠鸣排气则是肠胃蠕动加强的表现。
这些生理反应;
正是盘练太极拳要达到的效果。
最后自我感觉良好;
心情舒畅,全身舒适;
兴味浓厚,欲罢不能;
练拳成为一种享受。
许多修炼太极拳的朋友就会把
太极拳视为生命的终止。
这就是太极拳的最大魅力;
这就是热爱太极拳的人一辈子的追求。

如何产生这种积极良好效果呢?
拳友们就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盘练:
第一、坚持练基本功;
基本功是提高动作质量的基础。
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一切都是空谈。
基本功必须天天练、刻苦练。
功夫是练出来的。
多练永远是提高拳术质量水平的根本途径。
第二、放松;
放松是太极拳最突出的特点;
是提高动作质量的重要条件。
没有放松就没有内劲。
内劲就是在放松状态下产生的内力。
什么是放松?
放松不是完全不用力。
没有力就没有运动。
放松是尽量少用力;
不用大力,不用拙力。
这是一种既不僵硬,也不疲软;
介于二者之间的柔和状态;
也就是带有弹性与韧性的“劲”。
这就是“松活弹抖”!
如太极云手入手去修炼。
由外到内松;
由内到外松;
内外皆松。
这样才可以把体内的僵劲化得更为干净;
换来的才是太极拳的灵活劲。
每天坚持盘练二十次太极云手;
会感觉下肢更有力,丹田沉实。
这种“劲”;
就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
外柔内刚,如绵裹铁。
柔与刚,松与紧;
都是矛盾统一;
都不是绝对的。
在练拳中:
一是外柔内刚,即外松内紧;
二是一松一紧,即一柔一刚。
运化时(过渡式)以柔为主,柔中有刚;
发放时(完成式)以刚为主,刚中有柔;
这就是“柔运行,刚落点”。
重要的是去掉身上的僵劲与拙力;
换成太极拳内功所要的柔劲;
这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要想找到太极拳的劲;
唯有在云手上多下功夫。
日行云手千百次;
太极功夫自然有。

第三、静心用意:
用意是太极拳另一重要因素;
也是产生内劲;
提高动作质量又一重要条件。
在内劲三要素中:
“意”在第一位。
“意到气到”;
意是气的先导;
有意才能有气。
“意”就是意念、意识、注意力。
“用意”就是用意念指挥与控制每一个动作。
“先有心,后有身”;
要想到哪儿,做到哪儿。
意念总要伴随着每个动作的始终;
不使其成为无目的的自发动作。
“用意”需要精神集中,专心致志;
这就必须“心静”。
要排除一切杂念与干扰;
大脑完全冷静不来,心无旁骛;
专注在动作与用意上;
这是“调心”。
专一与否又表现在眼神上;
眼神散乱,说明用心不专;
眼神呆滞,又说明专注过度。
眼神既要专注又灵动;
通过主手注视前方。
如果走神,眼神必散;
意气也会消失。
招熟了心自然就宁静了;
唯有多练,内劲自生。
当然不是蛮练;
而是放松肢体;
用轻,柔,匀速,慢去修炼;
如果要想用太极拳来技击的话;
抽出一些动作进行快练。
要有打到还嫌慢的念头;
像云手柔练时杨柳梳枝;
快练时闪电,轻练如叶,重练如铁。
你用什么样的念头盘炼太极拳;
就有什么样的太极拳。
你的意识决定了你的修炼效果。
心有多静;
你的太极功夫就有多深。
因为静极生动,动极生静;
是相互转化的。
也可以说太极拳是阴阳拳;
看看太极图大家就知道了。
如果放着音乐打拳,那就只能说是与操没有区别了。

第四、严格按要领规范动作,这是“调形”:
有内必有外;
以外引内,以内导外,内外相合。
正确的外形动作是保证动作质量的基本条件。
所以,太极拳强调“内功”;
决不是忽视外形。
太极拳每个动作的路线、方向、角度、
位置以及运行的轨迹;
都有明确的要求;
而且独具特色。

第五、拳式呼吸,即“调息”:
呼吸也是太极拳提高动作质量的重要课题;
有“外气引内气”之说:
“外气”即指呼吸。
太极拳是有氧运动;
高质量的太极拳必然与正确的呼吸相配合。
所谓“拳式呼吸”就是逆腹式呼吸;
以鼻为主:
吸气时,小腹内收;
呼气时,小腹松开;
并与动作协调;
一般是合吸开呼;提吸落呼;蓄吸发呼。
这是一种有意识的呼吸;
与平时的自由呼吸不同。
所谓“自然呼吸”就是呼吸要深长轻缓;
出入绵绵,不憋气,不努气。
太极拳的一切作为都不能过分;
过而不及,要无过不及。
“自然”是太极拳的最高原则。

在盘练太极拳的过程中;
力争把上述五个方面揉进在一起。
因人而异,适可而止。
根据自己的体力与时间;
够练就行了。
运动量大小;
以一天精神饱满;
不疲乏,不困倦为度。
至于动作;
只有繁简与难易之别;
并无优劣之分。
一套太极拳;
如果用不同练法;
也可以盘练一两个小时。
学得太多,既容易混淆;
如果经常不练;
又容易忘掉;
分散了精力,影响了水平的提高。
总而言之:盘练太极拳;
最重要的是把主要精力放到提高质量上来;
在“精”上多下功夫。
动作是载体,是手段;
“内功”是根基;
强身健体才是目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5-2 09:59:01 | 显示全部楼层
炖汤讲火候,火候太猛,糊了。
火候不到,滋味欠佳。
盘练拳架同理:
劲过了头,成了僵劲;
坏了弹性,憋了气血,困住了自己。
劲不到位,则不长功力;
虚飘浮华,一辈子软拳,难以立身。
劲恰到好处,稳重支配;
能柔能刚,任意流转,则周身兴旺发达。
练拳不是逞能;
耐下心来,默识揣摩;
修身必要如此,才能了解自己。
时势造英雄,拳势孕内功。
大开大合是造势;
精微紧凑是格局。
榜书有榜书的魂;
小楷有小楷的雅。
练拳,次第分明;
调理清晰,这是第一步。
交代清楚很重要;
自己不明所以;
成色就差了,很难提高。
高手做事儿,思路很清晰;
把握过程,明了结果。
练拳是修行;
不是无利不起早;
是闻鸡就练拳,寒暑不懈。
图什么?
图个人身难得。
火炉暗了,要加柴。
水缸空了,要添水。
人得自己成全自己;
不小瞧人,也不看轻自己;
这也是武德。
师门有规矩,门派重辈分;
尊师重道,是中华美德。
练得怎样,尚在其次;
先学做人;
人有了,心就开了;
该来的也就来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5-2 19:35: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套拳有9种教法;
1教样子心生相;
2教手法相成形;
3教步法形不乱;
4教身法形同心;
5教六合图形整;
6教转换进退灵;
7教三性常归一;
8教动静无始终;
9教阴阳两手空;
 楼主| 发表于 2019-5-2 19:38: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体的球形随着开合还可大可小。
此外全身主要关节也都具有圆转能力;
犹如许多小球。
因此不但可大可小;
而且可分可合。
合则为一大球;
分则为许多小球。
因为太极拳的劲是仿效水性的;
因此进退程序;
要求是波浪式的涌续连绵。
并利用人体掌、臂、身、腿、脚;
各部三个以上关节;
互为一组交替进退。
 楼主| 发表于 2019-5-2 19:40:3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如何才能练出太极拳的球体感!  
  1、梢节领劲,两头卷曲。  
  梢节领劲,两头卷曲是太极拳训练的总纲。这里的梢节是指肢体中的两手和两脚。两头卷曲产生了球体感必须的曲线弧度;梢节领劲则使你的上、下肢体形成了内撑力,梢节领劲尤其重要,否则,即使是两臂外形上如抱球,也会缺少应有的外掤力。即使下肢曲膝下坐,也形不成稳固的支撑力。因此,梢节领劲,两头卷曲是形成球体感的必要条件。
  2、五弓齐备。
太极拳如果要形成球体感,那么任何时候你的手臂都不能完全伸直;你的腿也不能完全蹬直,你的胸脊也不能完成挺直,传统意义上的五张弓必须是永远存在的,即使是在发力的一瞬间,你的五张弓的形态仍然不能发生形变,换言之,假如任何一张弓一旦发生了形变,这里的球体感也就不复存在了。太极拳的攻防技击中讲究力点的变化,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化、打、拿、摔等技巧的运用常常是在滚动中完成的。滚动者,球也。身肢的球体感使你在任何时候都屈蓄有余,进退有度,收发自如;两腿间也只有在具备球体感的情况下,才能够松胯圆裆,虚实变化,重心稳固。
 楼主| 发表于 2019-5-2 19:42:39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拳需要:
  3、内撑外抱。  
  比较明显的是两臂之间两腿之间所形成的球体感。这只是无形之中的球,是实心的,在任何外力的作用力下都不可变形的。因此这只无形的球在你的双擘双手间,在胸的双腿间胯下便有一种强烈的外撑力,越用力抱它,它的外撑力越大;如何保持这个球体在你的怀中和胯下的存在,你就要用双臂和双腿来用力的合抱它,这就是所谓的内撑外包。它可以使你拳架看起来宽阔博大,中正圆润。
  4、螺旋缠丝。
缠线劲是陈式太极拳的特色,有了螺旋缠丝,你的力就有了方向,不会飘,换句话说,你的肢体在运动中才能保持强烈的外撑力,你的球体感才能存在。这个球体的旋转永远是立体的,是六个方向的,就像保龄球高手打出的旋转球一样。螺旋缠丝可以使你的攻击部位在达到劲点的一刹那具有穿透力;这就像有来复线的枪膛里射出的子弹较土制的霰弹更具有威力一样,这也是太极拳的劲别区别于其他拳种的显著特点。
  5、公转自转。
自转,是指身体以腰为轴的旋转;公转,指相对处于梢节部位的旋转。比如上肢部位的螺旋缠丝劲较之腰部的旋转就可以称作公转。公转加自转是一种自身的协调,公转与自转相结合能保证你周身球体感的稳定性。这个公转,可以增加你梢节螺旋运动的长度,亦即增大你内撑外抱的长度和力度;另一方面,有自转没有公转,周身的球体感可能就要丢失了,总之,要保持周身的球体感,公转加自转是必不可少的。
  6、节节贯穿。
球体感的产生对身体各部位尤其是上、下肢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比如上肢就需要有两手领劲,两肘定位,两肩放松。以上肢为例,两手之间的开合必然要带动两肘、两肩之间的开合,但要注意两手间的开合决不能用两肘、两肩之间的开合来催动和代替。就是说手要先走,肘可随之(但要保持曲度),肩可伸展以策应(两腋下大臂与身体的夹角基本不作大的改变)。这里,你的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是同时在做旋转和伸展的运动,这就叫“节节贯穿”。不能臂一轮,肘、手僵直、大臂伸直了,你的球体感就消失了。节节贯穿可以使你在转关换势时自然保持球体的存在与转换,是产生和保持球体感的必要条件。
  7、相吸相系。
相吸相系是指两手之间的协调关系。球体感的形成必须有两手之间的协同配合,特别是我们的球体是处于运动中并且在不断地转化之中,两手的开合同步非常重要。不同的开合形式将形成不同的球体感。如果一个开合动作两手不能协调,左手到位了,右手尚未到位。或者一只手运动了,另一只手在静止,那么这时的球体感就找不到了。两手协调才有球体感的存在,两手协调才可以打出诸如通背劲、对称劲、双分劲、双合劲等劲别,反之,这些劲别只有在具备了周身球体感的前题下才会具有高的质量,他们是相辅相成的。
  8、周身协调。
太极拳形成球体感是最后一个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要求周身的高度协调。太极拳理中有一句话叫“一动无有不动”,讲得就是协调。周身协调了,按照一定的要求,产生球体感的部位就可能多、反之,周身欠协调,动作变形,球体感就减少了或者没有了。周身协调是要靠大量的训练,日积月累才能得到的,而产生球体感则是周身协调的最终结果。
 楼主| 发表于 2019-5-2 19: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运动中具备了球体感是太极拳的高级阶段;
尤其是身体的各个转动开合部位成球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但这也是太极拳百年来长盛不衰的魅力所在。
太极拳爱好者对自己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这个目标除了强身健体之外;
还有的就是不断地去探讨;
掌握太极拳的真谛;
在太极拳运动中具备了球体感可以视为这种目标的具体化。
具备了球体感;
那么你就具备了外形美、气势美、内在美;
不仅好看,而且管用。
 楼主| 发表于 2019-5-3 08:5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是个圆;
不是个平面圆;
而是个立体圆;
四面八方都是一个圆;
即十三势中所谓四正四隅的八门。
固此要求松肩沉肘;
开跨项膝,含胸拔背;
使人形成一个有弹性的球体;
不着力则罢;
一着力即随之旋转;
犹如皮球在地上很难站立上去一样。
其灵活的程度犹如天秤,犹如转轮。
这就是静之则合;动之则分;
立如平准,活如车轮。
然皮球是个无机体;
人体是个有机物。
人体不但具有类似皮球的功能;
还有超过皮球的自重量;
并具调节能力。
只要恰当地运用沾粘连随不丢顶功夫;
即可以使人进之不着,投之不脱。
这就是十三势中的进、退、顾、盼、定的五步。
人体的球形随着开合还可大可小。
此外全身主要关节也都具有圆转能力;
犹如许多小球。
因此不但可大可小;
而且可分可合。
合则为一大球;
分则为许多小球。
因为太极拳的劲是仿效水性的;
因此进退程序;
要求是波浪式的涌续连绵。
并利用人体掌、臂、身、腿、脚;
各部三个以上关节;
互为一组交替进退。
与对方的力一接触;
即起层层连锁反应;
似水浪般的忽聚忽散动荡;
加之螺旋式的八门旋转即缠丝劲;
如旋风、如卷浪;
使上升则高不可攀;
下沉则深不可测;
欲进则愈长;
欲退则愈促。
形成一种所谓的「浪采花」的功夫:
仰之则弥高;
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
退之则愈促。
这才是太极拳的根本之所在!
 楼主| 发表于 2019-5-6 08:56:4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盘练拳架时手与肘的运动规律:
中盘左手,是个反腕儿。
单鞭右手,是个正腕儿。
揉膝提手聚指;
力贯掌背,还要沉肘。
手怎么提劲?
撬小臂,抬手叼勾。
这是杠杆;
肘是支点;
拉肩延长力臂。
掌根与指头,是梢节。
每一运劲,都要坐腕;
拉,拉筋。
不是随便一伸,拉讲究力度。
缓拉,是带上劲了;
这是基本法。
肘部撑沉,十分关键。
如项膝开胯,拉腹股沟。
扣肩推掌,拉后背。
定一抻一;
这个基本常用。
定脊柱,扩两头;
双向聚合,抱臂撑圆;
前合后开;
这个形练的是整劲。
开前胸,闭肩胛;
此处必有张力;
抹,即是采。
采很短,捋则要长。
采,一沾即起;
掌根走弧;
指稍顺缠。
是弧都不离抹;
到了弧底;
突然有个加速;
一抄即起,抹拔人根。
带,次第联动。
意为主次关系。
一般采取,主带从。
意动带内动;
内动带外动;
躯干带四肢。
如,以腰带胯。
要借腰力。
功架支撑,腰力整合;
带动转胯;
肩胛开合,带动手臂。
开胛再抱圆,更整。
立脊,再扩背,横竖都有。
里头撑开,外头扩张,就浑厚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5-6 09:33:3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盘练拳架想要有所提高的几种方法:
1;练拳时,在起势前先静静地如同站桩一样;
两手自然下垂,全身放松;
排除一切杂念;
将意念集中在下垂的两手指尖;
待两指尖有“涨麻”的感觉时方开始练拳;
最好能站4-5分钟,效果更佳。
2;行拳时尽量不要将注意力去想拳架动作;
意念尽量集中在稍节;
注意上下左右前后的协调平衡;
最好始终将起势前培养的稍节的“涨麻”;
感觉保持连贯绵绵不断;
开始时可能会有间断,但意念集中在此,会有很好的效果的。
如稍节意识感不强时,可稍稍地向指尖灌些劲。
3;行拳时尽量上身少动。
记住所有的动作变化都是
由重心在两脚之间的“虚实”转换;
通过膝胯腰肩肘腕指节
等关节以圆弧旋转的形式传递到稍节的。
这就是“节节贯穿”。
任何身形不要随意的变动;
特别注意不要有随意上下波动的起伏状;
久之便会有上松下实的感觉。
4;要牢牢的记住:
在整套拳的所有动作中;
无论上下前后左右
均不应出现直线的动作;
所有的动作都是以弧线;
旋转的形式变化的;
哪怕是及其细微的动作都应做到如此;
从脚跟到稍节的往返都应该如此。
5;注重上下左右前后的协调平衡;
特别是虚领顶颈;
搞清楚意识向下沉与身体下蹲的根本不同。
也就是坐与蹲的区别;
这是拳架是否健身的关键之所在。
6;尽管好多老师讲习练拳架时要与呼吸相配合;
但相配合绝对不是去简单的
随动作的开与合去进行一呼一吸的简单配合。
而是尽量要做到不牵强的去想呼吸的状况;
随其自然。
行拳时:
无论动作是伸展、还是收缩;
都要注意通过旋转使自己的内劲(或意念)下沉至脚底;
呼吸会自然成吸的状况;
动作越深沉缓慢,气息越长。
“呼”的状况是无须去想的;
每到动作转换时一
放松会很自然的感觉的。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