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盘练太极拳的诀窍到底在何处?
我们修炼太极拳;
由于拳友们追求的理念不同;
导致对太极拳的理解就不同;
许多拳友都认为练拳要下功夫;
但功夫下在哪里;
却有很大的区别。
不少人把功夫下在多学动作上;
一套还没有打好,又学另一套;
拳还没打好,又学剑刀扇;
学了这家,又学那家,不一而足。
把精力全放在“量”上;
功夫全下在“多”字上。
都认为多好;
说起太极拳他什么都懂;
这就形成了贪多嚼不烂的状态。
吾认为学习的太多的拳友;
停留在健身的作用上,无可厚非;
但认真检查起来;
不用说“内功”;
即是外形,也处处不合要领。
打出拳来不是平摆浮搁;
平淡无味,徒走形式;
人称的“太极操”;
就是直来直去,僵硬笨拙;
如同棍子或者是人称的“长拳慢练”;
完全体现不出太极拳的韵味与特色。
在这种“速成”过程中;
还往往养成了许多错误的习惯动作;
改正起来很困难。
结果走了很大弯路;
造成“消化不良”;
不但影响了水平的提高;
更降低了太极拳的健身效果;
练拳的人多如牛毛;
练成的人稀如麟角。
这是目前太极拳活动中的一大偏差,一大误区。
如何纠正这一偏差,走出这一误区呢?
一、 弃多求少,精益求精;
一招鲜吃篇天;
这样就是要求我们在减法上下功夫了;
这就要改变练拳的努力方向;
从一味追求数量,改变成重在提高质量;
变成在“精”字上下功夫;
绝招迎门靠练就是数十年;
就可成为自己的拿手绝招;
就是说在学会了一套太极拳后;
就要选择好自己的太极绝招;
千锤百炼的静修。
经过数十年之功;
自然也会成为我们的太极绝招。
二、修炼内功,夯实基础:
太极拳注重“内在的修炼”。
太极内功包括内意、内气与内力。
“意到,气到,力到”。
内意是条件;
内气是中心;
内力是结果。
三者结合产生“内劲”。
内劲强弱;
是衡量动作质量的主要标准;
也是太极拳健身的基础与技击的动力。
修炼桩功就是养足丹田内气。
有了丹田内气;
就有了练习太极拳的资本了。
太极“内功”的具体体现可分内外两方面:
从外观看:
有“内功”的动作会显得十分浑厚、凝重、粘稠。
有“举按如有物,进退如有阻”的感觉。
举手投足都不是轻而易举的;
似乎四肢都用胶带牵拉着;
又像在泥水里行拳,相吸相系;
每个动作似乎都要费很大的气力才能完成。
这就是练拳人常说的“有东西”;
即有丰富的内涵;
充分体现动作的攻防含义。
旁观者看来:
会感到味道浓厚,韵味无穷;
既显示太极拳的深厚功力;
又显示出丰厚的文化底蕴;
极具艺术性与观赏性;
给人以美的享受。
既使不会行拳的人;
也会驻足观看,赞叹不已;
其中许多人就是由观赏练拳
而被吸引到太极拳队伍中来的。
从练拳人内在的感觉上来看。
主要有沉重感、膨胀感、麻热感与舒适感。
有了“内功”;
身躯,特别是四肢;
会感到十分沉重;
抬不起来,放不下去。
这是主要靠身体自重;
所以说:
在气力不在体力;
在重量不在力量。
全身又像充满气的气球;
每个部位都在向外膨胀;
处处是劲。
我在教学生们练拳就是这么要求。
我们在盘练太极拳时;
首先是双手会发麻、发热;
指尖像针扎蚁爬;
看上去双手发红;
比平时显得粗大。
这就是所谓的气“感”!
“气”是一个传统概念;
是一个十分重要;
又很微妙、神秘的问题;
但“气感”确实存在;
很多人都有体验。
这也正是气血畅通;
特别是微循环加强的表现。
其次,是生理上反应;
如不断有口水(津液)涌出。
津液营养丰富;
十分珍贵,古人称为“琼汁玉液”。
出不出口水;
也是衡量动作是否正确;
质量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肠鸣排气则是肠胃蠕动加强的表现。
这些生理反应;
正是盘练太极拳要达到的效果。
最后自我感觉良好;
心情舒畅,全身舒适;
兴味浓厚,欲罢不能;
练拳成为一种享受。
许多修炼太极拳的朋友就会把
太极拳视为生命的终止。
这就是太极拳的最大魅力;
这就是热爱太极拳的人一辈子的追求。
如何产生这种积极良好效果呢?
拳友们就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盘练:
第一、坚持练基本功;
基本功是提高动作质量的基础。
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一切都是空谈。
基本功必须天天练、刻苦练。
功夫是练出来的。
多练永远是提高拳术质量水平的根本途径。
第二、放松;
放松是太极拳最突出的特点;
是提高动作质量的重要条件。
没有放松就没有内劲。
内劲就是在放松状态下产生的内力。
什么是放松?
放松不是完全不用力。
没有力就没有运动。
放松是尽量少用力;
不用大力,不用拙力。
这是一种既不僵硬,也不疲软;
介于二者之间的柔和状态;
也就是带有弹性与韧性的“劲”。
这就是“松活弹抖”!
如太极云手入手去修炼。
由外到内松;
由内到外松;
内外皆松。
这样才可以把体内的僵劲化得更为干净;
换来的才是太极拳的灵活劲。
每天坚持盘练二十次太极云手;
会感觉下肢更有力,丹田沉实。
这种“劲”;
就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
外柔内刚,如绵裹铁。
柔与刚,松与紧;
都是矛盾统一;
都不是绝对的。
在练拳中:
一是外柔内刚,即外松内紧;
二是一松一紧,即一柔一刚。
运化时(过渡式)以柔为主,柔中有刚;
发放时(完成式)以刚为主,刚中有柔;
这就是“柔运行,刚落点”。
重要的是去掉身上的僵劲与拙力;
换成太极拳内功所要的柔劲;
这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要想找到太极拳的劲;
唯有在云手上多下功夫。
日行云手千百次;
太极功夫自然有。
第三、静心用意:
用意是太极拳另一重要因素;
也是产生内劲;
提高动作质量又一重要条件。
在内劲三要素中:
“意”在第一位。
“意到气到”;
意是气的先导;
有意才能有气。
“意”就是意念、意识、注意力。
“用意”就是用意念指挥与控制每一个动作。
“先有心,后有身”;
要想到哪儿,做到哪儿。
意念总要伴随着每个动作的始终;
不使其成为无目的的自发动作。
“用意”需要精神集中,专心致志;
这就必须“心静”。
要排除一切杂念与干扰;
大脑完全冷静不来,心无旁骛;
专注在动作与用意上;
这是“调心”。
专一与否又表现在眼神上;
眼神散乱,说明用心不专;
眼神呆滞,又说明专注过度。
眼神既要专注又灵动;
通过主手注视前方。
如果走神,眼神必散;
意气也会消失。
招熟了心自然就宁静了;
唯有多练,内劲自生。
当然不是蛮练;
而是放松肢体;
用轻,柔,匀速,慢去修炼;
如果要想用太极拳来技击的话;
抽出一些动作进行快练。
要有打到还嫌慢的念头;
像云手柔练时杨柳梳枝;
快练时闪电,轻练如叶,重练如铁。
你用什么样的念头盘炼太极拳;
就有什么样的太极拳。
你的意识决定了你的修炼效果。
心有多静;
你的太极功夫就有多深。
因为静极生动,动极生静;
是相互转化的。
也可以说太极拳是阴阳拳;
看看太极图大家就知道了。
如果放着音乐打拳,那就只能说是与操没有区别了。
第四、严格按要领规范动作,这是“调形”:
有内必有外;
以外引内,以内导外,内外相合。
正确的外形动作是保证动作质量的基本条件。
所以,太极拳强调“内功”;
决不是忽视外形。
太极拳每个动作的路线、方向、角度、
位置以及运行的轨迹;
都有明确的要求;
而且独具特色。
第五、拳式呼吸,即“调息”:
呼吸也是太极拳提高动作质量的重要课题;
有“外气引内气”之说:
“外气”即指呼吸。
太极拳是有氧运动;
高质量的太极拳必然与正确的呼吸相配合。
所谓“拳式呼吸”就是逆腹式呼吸;
以鼻为主:
吸气时,小腹内收;
呼气时,小腹松开;
并与动作协调;
一般是合吸开呼;提吸落呼;蓄吸发呼。
这是一种有意识的呼吸;
与平时的自由呼吸不同。
所谓“自然呼吸”就是呼吸要深长轻缓;
出入绵绵,不憋气,不努气。
太极拳的一切作为都不能过分;
过而不及,要无过不及。
“自然”是太极拳的最高原则。
在盘练太极拳的过程中;
力争把上述五个方面揉进在一起。
因人而异,适可而止。
根据自己的体力与时间;
够练就行了。
运动量大小;
以一天精神饱满;
不疲乏,不困倦为度。
至于动作;
只有繁简与难易之别;
并无优劣之分。
一套太极拳;
如果用不同练法;
也可以盘练一两个小时。
学得太多,既容易混淆;
如果经常不练;
又容易忘掉;
分散了精力,影响了水平的提高。
总而言之:盘练太极拳;
最重要的是把主要精力放到提高质量上来;
在“精”上多下功夫。
动作是载体,是手段;
“内功”是根基;
强身健体才是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