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6-2 18:46: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是条无名的河;
是深是浅都要过。
人生是杯无色的茶;
是苦是甜都要喝。
人生是首无畏的歌;
是高是低都要和。
愿大家都能轻松地对待自己;
微笑着对待生活!
还要学会一点人生的哲学;
别人的缺点不要去宣扬和放大;
自己的优点不要天天去欣赏和欢呼。
 楼主| 发表于 2019-6-2 18: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有三苦:
一苦是,你得不到,所以你痛苦;
二苦是,得到了,却不过如此,所以你觉得痛苦;
三苦是,你轻易地放弃了;
后来却发现,原来它在你生命中是那么重要;
所以你觉得痛苦...!
如果把苦难视为苦难;
那它就真的是苦难了。
但是我们如果把它与我们精神世界里
最广阔的那片土地相结合;
它就成为一种宝贵的营养;
滋润我们的心田;
会让我们在苦难中如凤凰涅槃;
思想上会得到升华;
会体会到一种特别的甘甜和美好。
 楼主| 发表于 2019-6-4 19:4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太极拳的开与合以及活:
练拳的顺序:先练开,后练合,再练活
一;先练开:
“开”就是盘练太极拳时要先从大圈练起;
就是把我们身上的几大关节拉伸开;
拉伸开的目的是能够放松;
关节不开想放松就有困难;
这是目的之一;
目的之二就是说练拳重心移动的方法:
一般用的是背丝扣;
沉左臀翻右臀;
沉右臀翻左臀;
如果你的中盘也就是腰胯打不开的话;
翻臀就翻不过去。
练拳讲究合前裆开后裆;
把后裆拉伸开其实还是为了翻转灵活!
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练法;
刚开始不这么练就翻不过去;
腰臀胯就拉伸不开。
要想身上练出功夫;
腰臀胯这一段必须拉伸开;
翻转要灵活,否则出不了功夫!
这就是说我们开始阶段练的主要是开;
把主要的几大关节给它拉伸开;
首先是腰胯;
其次是两肩;
主要关节开了;
次要关节也就自然开了。
二;后练合:
这个“合”指的就是合胯、合裆。
裆不合周身散;
这句话反过来就是:
练拳的时候裆一合,周身就合了;
盘练拳架中的合胯基本上有两层含义:
第一,两胯要旋转到位;
旋到位之后虚实肯定是分明的;
旋到位就是合住了;
第二,是指在步伐转换的时候;
要把你的身体重心100%稳固在实腿;
实现的方法就是实腿的一个旋转下沉;
身体重心100%坐在了实腿上;
胯就合住了!
所有步伐的转换:
太极拳的规律一定是一样的;
就是要把重心100%的坐在实腿;
重心坐到实腿上了虚腿就灵活了。
合裆都是指前裆;
开裆撑裆,都是指后裆;
后裆说俗一点就是屁股沟;
说得文明一点是脊椎尾端与骨盆两侧的连接之处;
开后裆就是把脊椎尾端与骨盆两侧的连接处拉伸开;
相当于把两臀适当分家;
这样有利于两臀的翻转和胸腰折叠。
前裆一合周身合;
前裆不合周身都是散的,
力量是聚不到一起的。
前裆合,底盘会更加的稳固;
原因是将重心坐到腿上沉到脚下;
只是解决了脚踏实地;
而前裆只要一合两条腿马上就感觉到一种外撑之力;
脚内侧吃力多;
五趾根自然扣地,脚上有根了;
底盘实而稳固。
我们说合裆;
第一合前裆是为了开后裆;
第二是为了周身相合;
第三合裆是为了脚下能生根;
底盘更加稳固。
我们说的合裆;
不是在定式的时候才要求合裆;
而是在整个练拳的过程中都要把裆合住。
松胯的同时必须将裆合住才叫松胯。
如封似闭的动作转单鞭的时候是最明显体现!
三;再练活:
活是指“裆活”。
裆内自有弹簧力;
灵机一动鸟难飞。
这个形容讲的就是“裆活”。
太极拳核心的东西都在裆里;
裆不活是练不出东西的。
太极拳的整劲、长劲、短劲、寸劲;
这些东西都在裆里;
如果你还处在练大圈这个阶段;
你想发寸劲那是开玩笑;
只有练到小圈这个阶段;
你才能发出寸劲。
一般练拳的拳友能把胯松下来;
然后裆微微的一合就够了。
想练出点功夫的拳友;
要脚踏实地的多练基本功;
在基本功上下功夫;
受益是终身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6-6 09: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阅读好的文章让我们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享受读书的乐趣。
书让我们找到一个最好的、最忠实的朋友;
它永远不会抛弃你;
也不会背叛你。
无论我们是在欢乐或痛苦中;
还是在寂寞或彷徨时;
书总会静静地伴在我的身边;
分享我们的喜悦;
抚慰我们的心灵。
 楼主| 发表于 2019-6-10 15:27:0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步的提脚不蹬,落脚无声:
太极步法;
动中求定,求其轻灵、稳健。
提脚不蹬是由松垮后的脊背之气将脚提起。
落脚无声是由领椎后的丹田之气将脚平松落地。
如猫行虎步,松起松落。
都不是用力;
而是用意气来完成;
或者说在意念的指挥下;
由松来完成。
虚脚的提起;
不是靠躯体的前倾,腿的拉力和脚的后蹬力;
而是靠脊背之内气,将虚脚提起的。
这就是提脚不蹬落脚无声。
一、左右脚的虚实转换不是用力;
而是用松垮后意气来转换;
上步时;
假如上右脚,右脚由后方脚尖提起;
运往前方脚跟落地为止;
在此过程中;
须将全身的重量徐徐移于左脚;
此时左脚为实脚,右脚为虚脚;
骨节脱开,筋腱放长;
胯关节松沉;
腰关节放松;
命门向前走到极限;
变成前折(前凸);
此时尾闾接近前脚跟;
重心完全落在左脚;
继而提起右脚。
如何提?
这是步法中的关键:
概括起来就是三点:
提脚、运脚、落脚;
酷似书法中起笔、行笔、落笔;
叫做“实中实,虚中虚”。
换句话说:
提右脚之前,左脚再松一次;
脚下产生无穷的弹力;
内气直达脊背;
叫做气贴脊背;
利用脊气将右脚轻轻提起;
从右脚尖离地开始;
实胯托着虚胯将右脚前送到位;
到脚平松落地为止;
在虚实的转换中;
腰脊由前折变为后迭;
脊气将虚脚提起;
丹田气将虚脚平松落地;
完成一组虚实转换。
总体来说:
虚脚要虚净,不要挂力;
实脚要实足,全身重量落在实脚上;
此时尾闾基本坐在实脚跟上;
形成大椎、尾闾、脚跟上下一条线。
当然在“实中实”“虚中虚”的运行中;
都不是用力;
而是用意气来完成。
 楼主| 发表于 2019-6-10 15:37: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看看太极步法运行时腰脊的运动轨迹:
在虚实脚转换的过程中;
腰脊的运动轨迹是:
由腰的前折(前凸)变为腰的后迭(后凸);
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
往复可以理解为前进、后退;
折迭可以理解为前折、后迭。
在脊柱这个系统里;
腰关节的活动范围最大;
不管是前俯、后仰、左歪、右斜
全由命门来控制。
上步时;
腰脊先前折(命门前凸);
尾闾接近前脚跟;
随着虚腿的前移;
腰脊渐渐由前折变成后迭(命门后凸);
叫作先折后迭。
退步时;
与上步刚好相反,腰脊先迭后折。
其变化规律就像一条阴阳鱼在渐渐的变换;
阴极变阳,阳极变阴;
此消彼长,相互协调,互为根钮。
正是由于腰脊的变动;
才使太极拳的身形不断的变化;
手、脚不断的移动。
这就是主宰于腰的道理!
也就是;
身形的变化,四肢的运行;
必须以腰为主宰;
就是腰带四肢;
四肢不能主动、自动;
这是太极拳基本的运动元素。
腰为主宰,也不是以力主宰;
而是用意、气来主宰。
就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这就是内三合的运动规律!
说明太极拳的运行;
虚实转换,都是用意、气来控制;
而不是用力来操作。

 楼主| 发表于 2019-6-10 15:46: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浅析盘练太极拳的上下相随其根在脚:
上边指的是上身、太极手(含臂);
下边指的是太极脚(含腿)。
上下一条线,脚下阴阳变;
头上虚领顶,两手空松转;
行拳的每一动;
先由脚下的阴阳变化;
继而引起腰脊的虚实变化;
再由腰脊来主宰;
带动四肢的运动。
太极拳的运行过程;
说到底就是虚实转换的过程;
说白一点,就是身体的重心;
在两脚上虚实转换的过程;
人体的重心就在尾闾;
也就是我说的是第三条;
腿重心是随着脚下的阴阳变化而变化;
尾闾到哪里,重心就到哪里;
当左足为十足时;
尾闾就坐在左足跟;
大椎、尾闾、脚跟上下一条线。
上下相随其根在脚的全过程是这样的:
当某一动作到达极点;
要转换下一个动作时;
手不能乱动;
首先要虚领顶颈;
然后松脚;
当脚底一松时;
不仅产生一个反弹力到达脊背来控制虚脚;
同时身体重心势必像水一样的流到脚下;
钻入地心,改变了重心。
重心的改变是渐变;
是节节贯串的变;
像水一样的流变;
绝对不能突变、顿变。
这就说明运动的根源在脚;
上下相随也是随脚咯!
 楼主| 发表于 2019-6-11 15: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及站桩:
未必站强度;
更是站结构;
总有个微小交错劲,微调间架。
用三分功,做七分事儿。
小腹凝聚,肋条呼吸。
刀不在重,在背力强。
剑不在轻,在腰脊灵。
枪不在长,在弹抖劲。
人不在莽,在内功强。
一来二去,张力来了;
随即松去,顺势换劲。
前身是龙,背后身为虎。
两臂蟒绞,两腿架铁。
做人敞亮,行拳大气。
大气未必间架大;
是神出来了。
稳重又包容,这是太极风范。
拳都有独特味道;
风格出来了;
意味着,内劲成熟了。
劲可以暗运,但不能杂;
沉与活要揉到一起;
则二劲都要高质量;
否则似是而非。
掌旋即是腰旋;
同步运作,一气呵成。
 楼主| 发表于 2019-6-12 12: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有的时辰很想练拳;
身体会提醒你;
一兴奋,该练拳了。
不神秘,长时间磨练;
成了生物钟反应。
如果到点了没来;
说明你的某个事情;
打破了常规;
需要想一想,调整过来。
放松心念,减少脑消耗;
增加体能。
健康的人很难体会不健康的人;
两个体感不同;
心情差十万八千里。
静功上三分劲;
留下七分,交给肺循环,自主呼吸。
人总能保持一股振作之气;
这是有内功的。
吃饱了容易;
七八成难;
一不小心,过了。
抖不出劲,未必没劲;
整劲不是弹抖劲。
暗力的基础;
是必须的整。
整力为贵;
活劲为高。
 楼主| 发表于 2019-6-12 12:35:1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的本质:
技击是太极拳作为一个拳种最基本的组成成分;
太极拳技击之妙,在于对人体平衡原理的谙熟与运用。
人之所以能够直立行走运动;
全赖力与力之间的平衡;
是通过神经中枢,
调动肢体产生支撑力,
从而达到人体重力间的平衡。
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
人体必然难以维持平稳站立而跌倒。
普通人因缺乏锻炼;
在与他人直接的身体对抗中
很容易被外力所制;
既而难于平衡。
而太极拳拳法的修练;
归根结底就是通过贯彻:
“静、轻、慢、切、恒”的要求;
从盘拳架入手;
去僵催柔;
重新整合人的神形意气;
使之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充分调动人身潜能;
在技击中节节贯串;
在维护自身平衡的前提下,
迅速有效地打破对手的平衡;
制服对手。
太极拳的“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式:
基本囊括了人体运动的轨迹。
人在运动时;
固有的平衡被打破;
重心随运动方向不断变换;
人体必须在运动的同时,
不断调整使之建立新的平衡。
其间维持平衡的肢体与身体整个的运动方向与力度上,
存在相对的虚实、动静变化。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盘拳架过程中强调的慢:
就是要让练拳者充分体会由平衡到不平衡;
进而建立新平衡;
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过程带来的身心感受。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说到底是要求练拳在运动中维持平衡。
通过运动中去僵催柔的变化;
神形意气相合;
从而达到表里精粗无微不利的境界;
做到中正安舒。
盘拳架的过程;
既是增强自身平衡能力的过程;
同时也是通过自身平衡能力的过程;
也是通过自身的感受而知己知彼的过程。
太极拳练习者
对人体筋骨皮肉的结构和运动
要有整体的把握;
并且练到极致;
能以皮肤神经末梢感知来自对手的
外力方向及力度;
达到“全身无处不是手”的境界。
人体的运动时;
重心移动越快;
维持平衡越难;
所以太极拳法:
讲究神形意气相合;
讲究用意不用力;
讲究松柔圆缓匀。
就是说在技击时不留破绽;
不给对手可乘之机。
相反,与对手过招时;
抓住手出招进由重心移动
而带来的平衡变化的有利时机;
后发制人。
在对手因重心移动打破固有平衡之后;
建立新的平衡之前;
以粘的方法与对手来势意气相通;
感知对手的运动方向和力度大小;
用吞吐拿放的手段在化解来招攻势的同时;
施以微力;
不让对手建立新平衡;
使对手重心处于运动时
顺势制服对手使之跌倒。
动急则急应;
动缓则缓随。
丝毫不给对手以再次出招打击我的机会。
而处于慌忙维持自身平衡的窘迫状态。
当对手察觉我方意图;
试图挣脱时;
我方即以连绵不绝之意:
随屈而伸;
顺对方重心移动方向施以薄力;
使对手始终无法建立新平衡,无法站稳。
就是说:
太极拳的技击是用对手自己的力量打败他自己。
出手越快,输得越快;
出手越狠,输得越惨;
简直就是自己打自己。
这就是太极拳技击的真谛。
技击不外乎制约与反制约。
制约谓之攻;
反制约谓之守。
能攻善守;
攻守平衡者方能所向无敌。

洞悉了人体平衡的原理;
掌握了人体运动时由重心移动
而产生的维持平衡过程中
力与力之间的关系;
才算懂得了技击的要义。
打人容易摔人难;
摔人容易放人难的说法。
是看谁能更好地维持自身平衡;
进而破坏对手的平衡;
谁就能成为竞技场上的胜利者。

太极拳由实践中来;
还需回到实践中去;
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其发展的活力。
太极拳以其修身养生健体的特殊功用;
为提高现代人身体素质;
提升现代人生活质量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而太极拳的技击及其训练方法
亦可为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提供借鉴之处。
因为运动的原理本来就是相通的。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