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6-14 18: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拳应该明白“式”与“势”区别:
什么是“拳式”和“拳势”;
分清“式”与“势”的区别;
领悟“式”与“势”之间的内在关联;
掌握“式、势相合”的练拳方法;
这不仅对习拳者由外入内起着指导作用;
还可提升太极拳的养生效果。
浅析太极拳的“式”与“势”:
1、拳式与拳势的区别;
拳式是太极拳冠以名称的招式;
是看得见的肢体动作;
如“野马分鬃”、“白鹤亮翅”等等。
拳式是前辈武术家技击实践的结晶;
不同的拳式都有其独特的攻防含义。
拳势是太极拳的内在动力;
是看不见的体内劲力的运化。
但是有气势磅礴;势如破竹的风范!
太极拳的拳势有两个:
“蓄势”和“发势”;
蓄势是劲力的积蓄;
发势是劲力的发放。
拳势的蓄和发源自人体能量的收与放。
传统武学将人体能量称为“内气”;
人体能量在体内能够象“气”一样流动和聚散;
蓄势时体内能量流从四肢向丹田汇聚,
称之为“合”。
发势时能量流由丹田向四肢扩张,
称之为“开”。
所以太极拳的两势也可叫做“开势”和“合势”。
阴阳是一对具有能量属性的矛盾;
能量较强者为阳;
能量较弱者为阴;
如火为阳、水为阴;
夏为阳、冬为阴;
日为阳(太阳)、月为阴(太阴)。
在太极拳中;
蓄势为合属阴;
发势为开属阳;
因此太极拳的两势也称为“阴势”和“阳势”。
太极拳的套路便是由多个阴阳拳势衔接循环而组成的。
2、拳式与拳势的相互关系;
拳势是完成拳式的内在动力;
拳式是由拳势催发出的外形;
如果把拳式比作看得见的浪;
拳势就是暗中推波助澜的涌流。
没有拳势支撑的拳式;
就会缺少太极拳阴阳开合的内涵;
流于“空架”或“太极操”;
没有拳式规范的拳势;
就会失去武术的攻防意义;
只能称之为“气功”。
有式无势是空架;
有势无式不成拳。
在多数情况下;
一个拳式对应一对蓄发拳势;
当一个拳式由多个分拳式组成时;
如拳式“金刚捣坠”:
包含有“掤、捋、挤、按”四个分拳式;
每个分拳式就各对应一对蓄发拳势。
 楼主| 发表于 2019-6-14 18:54:1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势、式相合的练拳方法:
势、式相合的练拳方法分为三个阶段:
由式及势、以势催式和势、式相合。
1;由式及势—练就正确的动力定势;
初学太极拳,当以习练拳式为主;
重点在于掌握太极拳的身法、步法、手法和眼法;
身法做到中正安舒;
步法做到轻灵沉稳;
手法做到劲如抽丝;
眼法做到手眼相应。
然后以腰为轴统领全身;
做到步随身换;
臂由腰带,上下相随,周身一家。
此阶段应注意寻找
“太极无手”和“腰脊行拳”的感觉。
拳架通过不断地习练和纠正;
逐渐使拳式动作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势”。
此时即便套路生疏遗忘了;
但举手投足间拳式依然中规中矩;
这是因为套路内容靠大脑来记忆;
而动力定势是由小脑通过运动强化来学习记忆的。
拳式熟悉和协调后;
要进一步注意肢体的放松;
只要有“虚领顶颈”在这儿撑着;
您尽管放松全身的关节和肌肉;
无须担心疲软和松懈。
放松身体以松开两肩和两胯最为重要;
肩松后上肢才会松;
腰脊之劲方可到达于手;
胯松后下肢才会松;
腰脊之劲才能传递到脚;
所以说节节放松才能节节贯通;
能量流才能在体内畅通无阻而汇成拳势;
可见规范的拳式是练出拳势的基础。
正确的放松应当是“松开”;
而不是“松懈”。
两者的区别在于松开后
肢体会产生伸展舒张的气势。
由于地球的引力;
放松之后身体自然会产生向下的沉劲。
如果您在练拳时感到两臂沉甸甸的;
身体产生“一领百沉”的感觉;
身姿具有伸长放远的气势;
说明您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松沉。
2;以势催式—练出支撑八面;
富于弹性的掤劲:
自然界里能量运动的基本方式是聚合和扩散;
即“阴聚阳散”。
“阴聚阳散”在太极拳里就是拳势的开合。
开合是在身体四梢与丹田之间进行;
“四梢”指人体四肢的梢节(两手、两脚);
“丹田”位于人体小腹;
是人体的重心所在;
也是调节全身平衡的轴心和劲力运化的中心。
所以太极拳应当是以丹田为中心来展开运动的。
蓄势时能量流从四梢向丹田汇聚;
是能量的积蓄,为合属阴;
发势时能量流由丹田向四梢扩散;
是能量的发放,为开属阳。
由于拳势的开合是以丹田中心;
故称为“丹田开合”或“内开合”。
除了“丹田开合”之外;
太极拳还有“形体开合”与“呼吸开合”的说法。
形体开合也叫“外开合”;
肢体伸展向外者为开;
肢体屈缩向内者为合。
呼吸开合是“吸为合,为蓄;
呼为开,为发”。
实际上“丹田开合”、“形体开合”和“呼吸开合”
三者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丹田开合是动力核心;
形体开合是丹田开合对身体的催发和显现;
呼吸开合是对丹田开合的支持和配合。
由于呼吸开合与拳势的蓄发、开合密不可分;
故称为“拳势呼吸”。
拳势呼吸可以用“蓄吸发呼”四个字来概括:
即蓄势时吸气,周身气势收缩;
是能量的聚蓄过程,为合属阴;
发势时呼气,周身气势膨胀;
是能量的发放过程,为开属阳。
“吸缩呼胀”的特点恰好与拳势的“合缩开胀”
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拳势呼吸是引动拳势变化的风帆;
也是太极拳从外入内必经的桥梁。
但要注意不可把拳势呼吸做成机械的“呼吸操”;
拳势呼吸应当是非常自然而又极其舒畅的呼吸方式。
如果您在练拳时做到心息相依,形息相随;
使呼吸趁着缓和的动作鼓荡;
又要使缓和的动作趁着呼吸的鼓荡开合。
周身气势产生“吸缩呼胀”和“吸轻呼沉”的感觉;
说明您已经掌握了拳势呼吸的要领。
空气和水看似柔弱;
但通过有序化的旋转运动;
集柔成刚;
就能形成威力惊人的龙卷风和巨浪。
同理,太极拳要求:
外形走弧线;
内劲走螺旋。
遍布周身的能量通过开合有序化的聚散运动;
就能汇聚成太极拳极为宝贵的整体劲一掤劲!
周身弹簧力,开合一定间。
掤劲是刚柔相济的弹性劲;
是具有球体感的膨胀劲;
使得身体支撑八面。
这就是太极拳里支撑拳式动作的八种劲法:
掤、捋、挤、按、采、捥、射、靠!
把它们称之为“太极八法”。
八法中除掤外的七种劲法都是在掤劲的基础上实现的;
故把掤劲称为太极拳的“母劲”;
把太极拳叫做“掤劲拳”。
拳势的开合会引动周身掤劲的充盈变化;
如果您在练拳时感觉身体好似一个充了气的大球;
随着拳势的开合变化;
大气球在不断地胀缩鼓荡着;
这就证明您已经拥有了掤劲。
3;势式相合—“定式”(“定势”)是势式相合的同步定位点:
技击的规律是蓄而后发、合而后开;
蓄到位才能发得透;
合得住方能开得展。
太极拳的“身备五弓”之说:
说我们的四肢和躯干各象一张弓;
蓄力时四肢弓在躯干弓的带动下弯曲合拢起来;
发力时五张弓一起弹出打击敌人;
这就是“蓄势如拉弓,发劲如射箭”。
其实在自然界里;
猛兽在捕杀猎物时;
也都是先将身体卷曲成弓形;
然后择机突然伸张身体扑向猎物。
不同拳式的攻防含义虽有不同;
但在动作类型上不外是肢体的弯曲和伸展;
这就是“形体开合”。
拳式中肢体弯曲合拢的过程;
在拳势上对应着蓄势;
能量流由四肢向丹田汇聚,为合属阴,
在拳势呼吸中对应着吸气;
此时身体轻灵,便于身法转换。
拳式中肢体伸开外展的过程;
在拳势上对应着发势;
能量流自丹田向四肢膨胀,为开属阳;
在拳势呼吸中对应着呼气;
此时身体沉稳,利于打击敌人。
“柔过劲,刚落点”
是对上述变化过程的点睛之言。
“柔过劲”对应着拳势的蓄、合、阴;
“刚落点”对应着拳势的发、开、阳。
发势时的“刚”是“集柔成刚”;
是掤劲的充盈和周身整体劲的体现;
切不可用局部的拙力去完成。
刚的本质还是柔;
太极拳的刚只能从松柔中获得。
如何做才能将拳式、拳势和呼吸三者
准确地协调同步起来呢?
这就要凭借一个同步定位点一“定式”。
在太极拳套路中:
一个拳式在结束时身姿都有一个似停非停的定型,
这就是“定式”。
定式既是一个拳式的结束点;
又是一对拳势的结束点;
所以“定式”也叫做“定势”;
同时还是一个拳势呼吸的结束点。
此刻既是新、老拳式的转换点;
又是拳势由发向蓄(由开向合、由阳向阴)的转换点;
同时还是由呼向吸的转换点。
由于定式是拳式、拳势、呼吸三者的同步定位点;
因此练拳时一定要把定式做到位!!!
使拳式、拳势和呼吸三者的结束点在此自然对齐;
这对于实现“势、式相合”是至关重要的。
将拳式、拳势和呼吸三者协调一致的
总指挥来自“意”。
我们常说“以意导气,以气运身”;
这里所讲的“气”包括“内气”和“外气”两部分;
内气指体内能量流;
引导内气的方法是“阴聚阳散”一拳势开合;
外气指肺部呼吸之气;
引导外气的方法是“蓄吸发呼”一拳势呼吸。
“气”在意念的引导下;
经过开合运化后形成拳势;
然后用拳势去推动肢体完成拳式;
这就叫:“意不动,气不动;
气不动,外不发。”
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
不在外面而在内。
为此我们盘练太极拳当以练“势”为重。
我们练拳不在于学会套路数量的多少;
而在于能否行出拳势的阴阳内涵。
学太极拳,学阴阳开合而已。
“阴阳开合”堪称太极拳的纲;
练拳时一定要抓住这个纲,纲举目张;
统领周身四肢百骸协调运动;
使神、意、气、息、形五种元素熔化成一个完美的和谐体。
有一天,当您把“式”练成了“势”;
做到式中涵势、以势催式、式势一体之时;
您便踏入了太极拳的门槛。
 楼主| 发表于 2019-6-19 16:4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气根在腹,动如行云。
要有内动,内动有了;
内劲得以生成。
能撑弹后腰;
后腰就撑开了;
后腰有了支撑;
整个人就内壮了。
小腹向上一弹,还能分撑左右肋条。
往左弹,则左肋开。
往右弹,则右肋张。
腹腔内壁很光滑且富余弹性。
旋腹时,内动要温柔饱满;
云力行驶,缓缓运之。
动起来,每一劲;
都由里到外的运出来。
开始不习惯,看起来很笨;
这是内动与外形没联系上;
要缓慢的,如云般推进行驶;
慢慢建立联系。
磨劲,有些像擦玻璃;
每一掌力,都是腰力。
每次练完拳,两条腿发热;
周身里外融融温温,一身畅快;
这个劲就走对了。
腹内有团气,你看小孩子;
肚子非常有弹性;
声音洪亮,突然打你一下;
又快又脆,想都不想;
这是身上过来的东西。
慢动,是为了把内动调出来,为我所用。
保内,就是保身;
人到中年以后,你就明白了;
有些事儿,不到岁数,永远体会不到。
人不可能永远都强;
年轻时的强,是天给的。
上了岁数还强,是内功给的。
无法改变岁月;
寒来暑往,坚持锻炼;
潜心修为,彼此安好;
就是给岁月以幸福。
 楼主| 发表于 2019-6-19 16:56: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的心理制约生理;
有些活儿本来会使;
一紧张,劲一下憋住了;
脑子一僵,时机就跑了。
放松,不仅指身体;
更重要的是情绪。
脑居静为贵;
心不动为稳。
心不是不动,是不浮躁。
身上莫闲着,要把劲挣出来。
哼哈嘿,吐气开声;
并非吓唬敌人;
是在整固内压。
调出整劲护身;
再盖沉地方;
这是必要的。
憋气虽也可增加力量;
长时间来看,对心脑血管不利;
激烈拳法或高强度训练时;
人会不自觉屏住呼吸;
时常伴随发声,可解除憋气状态。
嗯音有助于拿法;
嘿音能猛吊丹田;
哼音可增加拳力;
哈音是力贯手掌。
拳打卧牛之地;
意为容牛之地,即可练功。
练功不在地盘大小;
大场大练,小场小练;
皆可练功。
练功目的只有一个;
弱者变强,拙者化灵。
 楼主| 发表于 2019-6-20 09:27:18 | 显示全部楼层
站桩的秘密:
站桩的最高境界就是如醉如痴。
痴是什么,就是傻。
站桩同静气功很近似;
所不同的是气功练的是气;
而桩功练的是放松。
桩功的自我感觉的
最好境界是天人和一;
微微眯着眼睛;
肌肉群体需要放松;
思想意念需要放松;
但是骨架需要领起;
在意识中的感觉是
身体与天地合为了一体;
能达到这个境界;
得能经常站一个小时以上的程度才能达到。
开始站桩;
可能时间很短就站不住了;
慢慢增加时间;
待能很轻松的站一个小时;
这种感觉就会慢慢有了。
桩有高有低,有繁有简,有难有易。
人在某一瞬间定格了;
同照片一样静止了;
固定在某一个固定的姿势中,这就是桩。
以站桩效果最好。
其站的姿势以自然为好。
身上的筋肉皮松的分了家;
那功夫的造诣就比较深了。
对桩功的不同理解;
各门各派有不同的解说。
从姿势来说,大体分两类:
一类站的比较高,接近自然站立;
一类式子比较低,膝盖弯曲度较大。
站桩首先是为了放松;
站桩是手段,放松是目的;
什么样的手段最容易达到目的?
什么样的站桩姿势使人站的轻松,
站的时间长呢?
显然,那种摆出很大架势的站姿;
尤其是膝盖弯曲度大的低姿;
显然站的时间不容易持久且容易疲劳的。
道理明摆着,越接近自然站立;
其越容易站立持久,越容易放松。
军人立正站立,很有精气神;
但相对来说也容易累;
立正的时候,挺胸抬头;
相关的肌肉就要处于紧张状态。
这种姿势显然也不适宜。
所以采取两腿平行站立;
两腿平均支撑身体重量;
这样就舒服多了。
两脚平行,成11字;
两脚间距与肩同宽。
这样的要求,比较合乎自然。
树从根锯断;
枝杈砍掉,上节细尖锯掉;
成上下几乎一般粗的圆木;
栽在地上,称为桩。
前人许多土木工程,都离不开桩。
站桩形如桩栽地上,故而得名。
少林的站桩,如骑马蹲裆式等等;
形意拳有三体式桩。
两脚平行,与肩同宽;
两臂自然下垂;
膝盖微有弯曲相住。
领起大椎头放正;
两目平视;
这样站立比较中正。
胸部不能挺,背不能全弓;
胸腔里的五脏六腑自然下垂;
放于舒适的状态。
身体的重心放于中轴线上;
中轴线在两脚之间。
也就是形于第三条腿的尾闾部位;
人的腰椎从上到下不是直的。
从背到腰时有一明显的向里弧度的弯曲。
人在角力时;
仅仅用胳膊的力量是不行的;
要用脊椎的力量;
而我们的脊椎是弯曲的。
力学表明:立柱顶千斤;
如立柱是弯曲的,
顶千斤的力就要大打折扣。
发力的时候也是由脊椎发力。
举一个发力的例子。
好的车把式,
手中握一把软杆的长鞭子;
他坐在大车前面,牲口在前面拉车;
有时拉车的马遇到意外会突然惊了;
惊了的马狂暴无比;
任何人都难以再驾驭。
此时,车把式手中大鞭子一挥;
鞭稍抽在马的嘴角上,
那马的嘴角立刻就被抽出一条血印来;
再狂暴的马,也会被这一鞭子抽醒在那里;
再也不敢乱动。
可见,这一鞭子下去;
力量有多大。
好车把式,就这甩大鞭子;
很需要练一阵子。
老车把式教小车把式,跟带徒弟一样。
我们的脊椎;
就是那长的软鞭杆;
拳头就是那鞭稍。
任何打人的部位;
肩肘膝胯,都可叫拳;
打人的点就是拳!
都要发出鞭稍的力来。
我们的脊椎就是那软鞭杆。
这根软鞭杆不能是弯的。
而我们的脊椎在自然情况下,是弯的。
于是,我们在站桩时;
就要慢慢地将其校正;
使其变直或接近直。
在直的情况下;
还要使其骨节松开;
不能让其成为硬邦邦的棍子。
怎样来校正呢:
就是在站桩的情况下;
膝盖微微弯曲相住;
校正后腰,就是裤腰带的部位;
使凹的部分向外凸;
膝向前微微弯曲;
尾闾微微随着膝弯向里微收;
后腰椎就很容易向外鼓。
站的时间长了以后;
就能感知到高的境界是天人和一。
虽然整个骨头架子站在原地;
而在意识里;
骨头周围的肉体似是向无边无际的天地散去;
与天地混合在一起;
分不清哪是天地;
哪是我的肉体。
站桩能站出这种感觉;
站着就很舒适了;
很陶醉,其乐融融。
不知天下竟然有如此美妙境界。
所谓修身养性,是也。
神宜内敛,气宜鼓荡。
静如处女。
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这就是桩。
 楼主| 发表于 2019-6-21 15: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拳架力由脊发的原理:
脊柱正身法得之。
脊柱正,力道正。
顺直脊柱,就是给个竖劲;
肋骨撑开加道横劲。
四道横劲,四道梁。
一开肩胛;
二开肋条;
三开后腰;
四开双胯。
整力在后;
轴力居中。
探出两膀;
打开肩隙。
把脊柱插骨盆里;
腹股沟就是弓弦。
拉满弓;
拔脊如射箭;
又如剑出鞘。
脊正精神立;
柱偏神意软。
四肢可松,腰脊不倒。
顶天立地一条好汉;
做出气势;
再图结构。
精神是脑力的食粮;
脊柱是精神通道;
又称神灌顶。
有没有功,尚在其次;
没精神不行;
武功首重精神。
身随意转;
意有了;
必走脊柱启动身体;
交感与迷走神经相互作用;
意类似一种生物电;
脊柱就是大电缆。
内脏由内膜包裹着;
挂在脊柱上;
内动提供动力;
由脊柱传导释放。
内动与脊柱紧密相连。
内家拳:
一练内动通脊柱;
二练腰胯总相随;
三练胸背永开合。
练拳首重结构;
再修内外关系;
开发潜能;
储备能源;
修身炼心。
 楼主| 发表于 2019-6-21 15: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姿态,决定别人对你的态度;
你的心态,决定生活给你的回馈;
善良的人;虚怀若谷;
知恩图报,心安一生。
 楼主| 发表于 2019-6-21 15:48:59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架有了内功;
逐渐胆气就上来了。
拳能护身;
遇到特殊情况,不会轻易被吓到。
强身就是保身。
神与形相抱;
身与意相合;
人就稳如泰山。
行拳要养神。
大腿根部,有两根大管道;
一直延伸至腿内侧。
腿内筋练出力度了;
能形成合力。
启动快不说;
骨盆也有劲了。
骨盆平时感觉不到;
一换胯;
底下像个大秤砣,沉稳有力。
步法,就是劲法。
没有步法,只有劲法。
周身有了功力;
脚底下自然不弱,都是连带关系。
不管哪家的拳法;
最后都得讲究劲路;
劲的路数。
光凭技巧,很难服众;
说说还行;
真动起来,就明白了,
不是那回事儿。
遇到一个人;
功力深厚,技巧还高超;
这就不一般了。
高手之间,往往比的是综合实力。
 楼主| 发表于 2019-6-21 15: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若精神,就要通透。
心不屈,身不僵。
用劲之学的奥妙所在就是抻。
抻就是内功;
为何要抻,修路搭桥;
不把劲留身上。
虽练劲,不留劲;随来随去。
既要有强度;
又要放出去;
你就要当导体;
这是劲路问题。
好的拳架,就是导体;
练完舒畅。
每天用拳劲冲刷身体。
抻,本身就是放长。
躯干产生聚合能;
通过手臂释放出去。
用不同式子,运化能;
形成了套路。
功架,是运化能的工具。
桩功产能;
功架化能。
如鸡抱卵,似鱼在水;
柔和就是运化先天。
柔须中正支撑,否则就是软。
柔劲,是不屈不挠的。
刚劲,是刚正不阿的。
行拳,先看立不立。
立哪里?
立丹田,丹田有劲;
气叠鼓宕;
脊柱会有一种状态。
麻衣看相面;
武人看身相。
有功夫的,身上自有一种气象。
这就是:精气神的体现。
 楼主| 发表于 2019-6-21 16:3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补和耗的问题。
人的生命并不是一个可以无节制开采的油田;
早晚会有资源枯竭的那天。
你采得猛采得多;
自然枯竭的就早。
人生下来禀赋不同;
这个禀赋就是先天元气的厚薄。
所以有的孩子身体强壮能吃能造;
有的孩子身体瘦弱三天两头去医院。
这个禀赋是基本固定的。
好像前人给你留了一笔钱;
要靠它用一辈子;
可是你却不知道具体钱数;
又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
于是有一天银行告诉你没钱了;
那就只有破产了。
古人对养生的讲究;
连吃饭都不敢暴饮暴食;
而是惜福纳命只吃个半饱。
因为人只要跨过了性成熟期;
生命就全部都是消耗了。
如果不断消耗下去;
阳极必阴,阴极必死;
那点本钱都消耗光了;
生命就走到死亡。

人活着什么活动消耗最大?
最普遍的是吃喝玩乐;
尤其是酒色二字。
还有就是连续的劳累;
特别是用脑过度;
还有情绪的集中爆发;
比如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
就是过于焦虑提前衰老。
练武术、包括练体育的在内;
只要你老得快,牙掉了,肚子起来了;
屁股腰上松松垮垮;
这都表示身体已经进入到老年;
没什么可说的。
生命不会骗人;
极其客观真实公正。
你身体不行了就是不行了;
除非你像明星那样去打针;
用各种药物,做整容手术;
但有一天生命垮掉时就会像个鬼一样。
说到具体,无非都是在气血消耗上出问题。
有人喜欢玩内气导引,打通任督二脉。
其实是用意念在自己给自己下套。
任督二脉本来就是通的;
不通人就死了。
而所谓修炼意义上的打通;
可不是简单的导引那么简单。
后天气血不能被引导的;
引导就要出问题。
因为气血自有道路;
按照既有道路旺盛地循环身体才会更健康。
你非要改个道或者让它停下来;
不出问题是不可能的。
道艺上真正走进去;
功夫都是自己来的。
就是所谓打通气脉;
也都是生命自己去通;
并不需要你去刻意引导。
真正能得到这个传授还能逐渐走进去的;
千万人里没有一个。
孙禄堂晚年对求道者说:
不要往气血里头去求;
宁可往力中去求。
如果练得对也是拳道相合;
生命状态得年轻啊;
可是看看一些人的状态;
部分是正常衰老;
部分是早早就衰老;
五六十岁就死掉了。
怎么能服众呢?
如果练得太硬;
自己就把自己给磋磨死了。
某些名人,学生还特别多,名气也不小;
五十多岁就死了。
武林中有内练一口气
外练筋骨皮的说法:
但那要把气功药功都结合在一起。
少林拳每套拳法都有一套内功法;
相应的还有用药来进行调理。
如今留下的都是残枝剩叶了;
所以也只能是表演。
还有的是练法不对头;
每天用硬度砸自己;
用强度消耗自己的气血;
生命能承受的住吗?
普通人摔一跤都受不了;
你每天几百上千次凿自己;
怎么有好结果呢?
又怎么补充回来呢?
西方体育是通过运动医学和营养学来进行补充的;
但也仅限于专业运动员。
就是专业运动员;
因为不断上量不断挑战生理极限;
身体也都普遍有问题。
如孙杨和傅园慧都有心脏病;
各级运动员身上都有运动损伤;
25岁以后集中大爆发;
想不退役都不行。
还有一种是老练发力的;
这个也特别容易早死早衰。
你发一个200 斤的力量出去;
最少得有150 斤回来反噬其身;
对心脏和大脑就是一个冲击。
每天几十次上百次冲击;
几十年过来能有好吗?
就是内家拳的发力;
也要合上人生理的本能去发。
而平时根本不能频繁的练发力;
或者说基本就不练发力。
因为发力基于人的本能;
比如老虎的一扑一咬都是本能;
你平时练在本能上;
用时只是一瞬间发送出去的事。
频频地练发力;
对身体造成巨大伤害的同时;
容易让肌肉定型;
就没有变化了。
打普通人或者圈里人可以;
一上搏击擂台马上就露陷;
因为人家变化多啊。
这些年那些个输了的到现在还不知道怎么输的呢。
四下里看看:
要么就是胡乱练内气;
要么就是强度硬度太大身体承受不住;
要么就是没事老发力把自己弄废了。
要么死在内脏衰竭;
更多的是心脏病突发或者脑溢血比比皆是。
二十多岁时元气还算充足;
恢复能力还比较强;
通过上量好像有点功夫了;
一过三十五就走下坡路。
因为元气快消耗光了;
身体机能全面下降;
这时候还玩硬的;
离死就不远了。
四十几岁就有预兆;
身体免疫力下降;
容易感冒发烧得病;
得病了不容易好。
玩内气的要么神神道道;
要么满面红光;
要么瘦的皮包骨头;
要么胖的像发糕;
这都不对。
正确的应该是四五十岁看上去像三十多岁;
身体机能还在二十几岁才对。
反过来四五十岁像六七十岁;
您真得注意了;
生命是不会撒谎的。
是气血不足了。
因为生命的道理极其客观真实的。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