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7-18 09: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努力!
很多时候不是为了和别人竞争;
只是因为我努力就会有收获;
没有那么惊天动地;
却可以给我带来更丰厚的回报。
或许,这就是我们所有普通人努力奋斗的意义:
为了更精彩地活着;
为了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
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楼主| 发表于 2019-7-18 15:59:23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时需要扣肩开背;
才能周身力雄。
任脚下狂风怒吼,巨浪滔天;
我自傲立巅峰,岿然不动。
桩功目的是,练出功劲。
得了劲,有了功力;
下一步再修变化。
变化得靠脑子,动心思。
脑子开窍,身上感应;
能做出好东西。
桩劲是基本功;
基本功都要实在;
不是脑筋急转弯;
必须扎实,越朴实越好。
有人把技巧当了基本功;
拳劲就浮滑了。
先有了东西,再想怎么用。
站桩有个要领;
开背时扣肩。
胸部不要窝;
两肩向内扣合;
肩胛打开;
力道向背后聚;
云门两个坑。
做好这个技术;
配合提吊丹田;
躯干会迅速整合。
无论是开合,或是静持;
开背都要留意扣肩。
扣肩合胸,核心丹田;
后背撑伞;
这是一种主结构。
你不会仰着身子,舔着肚子;
用这个形给对方;
身体本能不会选择这个东西。
你肯定下意识,呈抱合态;
与人相搭,不敢四仰八叉。
动起来,也许偶尔会仰身;
但会迅速回来,这是折叠;
俯仰不能分开。
莫养成舔肚子,努胸毛病;
后身就薄了,经不住冲击。
找出主形态,规避不良体态;
才是拳学结构的真意。
 楼主| 发表于 2019-7-21 17: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时:
只有臂掤四分圆,捋状才能势不变。
看臂掤四分圆:
掤臂就像一个圆周的四分之一圆周;
而这一臂形在整个套路中基本一致;
包括按掌臂、搂膝臂、白鹤亮翅臂;
云手臂、左右蹬分脚臂等等;
弧度一样;
其要领是沉肩垂肘;
肘低于腕,腕不能高于肩。
臂掤四分之一圆
既符合太极拳是圆运动;
又有劲圆沉稳;
使拳架丰满有气势。
劲以曲蓄而有余;
臂不能直挺挺的。
也就是盘练拳架:
不能直膀子,直腿的原理。

所谓捋状势不变:
是指捋的姿势在套路之过渡动作中;
不断出现。
如搂膝拗步的过渡到下一个搂膝拗步前的合势;
白鹤亮翅的过渡合势;
雀地龙的过渡合势;
玉女穿梭后坐身两臂下沉之合势;
指裆锤握拳之前的合势;
当头炮前的合势等等。
而捋状之合势;
既有臂掤四分之一圆形;
又有两臂撑开如捧圆盘;
形成里撑外抱;
要体现离心力和向心力的相互牵引之势;
而且前手与后手之距离
就是对方肘与腕的距离。
所谓位置就是功夫。
要虚领顶颈、涵胸拔背、沉肩垂肘;
松腰沉胯;
做到“肘尖拽膀尖,连手腕带手指”;
给人一种宽大舒展;
丰满浑厚和气势腾然美的感受;
技击上又不负“採挒肘靠”之应用。
 楼主| 发表于 2019-7-21 18:33:5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的力、功力、劲力与技巧:
力:一般指力气、力量。
力是动物筋肉效能的大小和量度;
也是构成技击运动最根本的要素。
力有直力、横力、虚力、实力之分;
直力露于外;
横力隐藏于内;
虚力性刚;
实力性柔。
未学拳者力直而方,
滞而不速,散而不聚,
浮而不沉,钝而不锐;
是不具灵活变化和突然爆发的拙力、蛮力。
受过修练的太极拳的力是圆而实、沉而重;
具有弹簧性、爆发性、螺旋性;
灵变性的整体之内力。
它是一种经过千锤百炼
而求得的威力无比的劲力。
技击运动中:
内劲力量的来源靠后足落地的反作用力推动身体;
利用整体运动产生的强大惯性力量打击对手。
这种后足落地发放内力的瞬间;
后胯往下靠;
前腿膑骨向前指;
前脚猛然往地下一沉;
好像能够踩到地底去一样;
同时内部呼吸猛然往下一沉压缩横膈膜;
使腹腔突然膨胀(肚皮绷紧);
好像一块大石头落入水中把水溅起很高;
小腹突然一震(腰部用力);
伴以或哼或哈或咳之声:
向上打时,意欲将对方掷上屋顶,这时口发“哼”音;
向下打时,意欲将对方击入地中,这时口发“哈”音;
向远打时,意欲将对方拍透入墙,这时口发“咳”音;
发放内力时精神上不但要指向远方;
而且要追求意境的真实感;
诱导周身的精神激发;
这种发放内力的方法;
是在保持周身放松,
劲不丢的前提下;
犹如压缩后的弹簧蓄而待发;
触敌之际全身骤然一紧;
惊弹之劲力自然产生;
而不是孤注一掷。

功力:一般称自身原有力量为“本力”。
这种先天的力一般有三个要素:
即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这种力不易产生灵活的变化;
从攻防效果上讲其作用是有限的。
为了获取最理想的技击力量;
取得最佳的打击效果;
太极拳在实战中强调力量的方向和作用点;
强调对自身的控制;
同时在松柔的基础上强调加强内力的修练。
这种内力发出时能快能慢;
经过的空间路线可长可短;
动作或大或小;
体位或斜或正;
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均可发出整劲的威力;
又可“拳打寸劲”威力无穷。
这种通过技击专项素质盘练所获得的特有的力;
被技击家称为内劲“功力”;
这是一种具有技击功能的内功势能;
同时也是衡量技击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
有了这种超常的功力;
才能达到技击中“以柔克刚”;
“以巧破千斤”之效。
功力的修练是灵、力并练之术。
灵巧和劲力并不对立;
只要不偏重筋骨肌肉的运动;
不把力气练死;
功力自然会产生。

劲力:力是劲的源泉;
劲是协调的力在时间上的积累;
在运动中的运用。
接手运动的“劲力”;
是练就的一种既灵活又集中;
且运动自如的弹性“劲力”。
这种劲力不仅要求重视肌肉收缩紧张的练习;
而且要重视感觉灵敏和反应速度的练习;
同时也强调正确运用技术;
有机发挥肌肉群的作用“力”。
太极拳的劲力与其他拳术不同;
强调延长黏着点“力”的作用时间;
使对方身体在失重的状态下加速运动;
使其旋转着跌出而又可以不伤害对方;
这也正是太极拳技击盘练方法的独特之处。

再看看力、功力与技巧的关系:
在太极拳盘练对抗中;
一切着法都离不开“力”与“巧”。
“力”与“巧”表面看似乎是对立的;
实则互相依存,绝不能孤立。
“力”体现出素质;
“巧”体现出方法。
素质是天然的;
虽然通过习拳练功会有所增强;
但因不同的体格条件必然有不同效果。
方法是通过习拳学来的;
只要善于利用科学进行盘炼;
就能出现奇迹。
有“一力降十会”和“一巧破千斤”;
这两种说法都是对的;
应该辩证地进行分析。
所谓“一力降十会”者,
不一定没有“巧”的方法:
所谓“一巧破千斤”者,
也不可能没有“力”的配合。
力与“巧”体现在每个人身上;
总不免因体质和学习不同而各有异。
力大者能胜巧而力小者;
巧精者又能胜力大而拙者。
如果双方力巧相等;
则对抗必成和局。
这里又让人们重视力的作用。
可见“巧”与“力”必须结合。
法以功为本;
功与法相合;
变化多端,重在实用,是练技巧。
太极拳的劲道讲究功力与劲法技巧;
功力是技术性的力量(内力),
是基础,是根本;
劲法是技术、技巧,是方法。
“功靠操练,法靠实践”;
这是学艺的原则;
也是学艺的过程。
技击要以实力为基础;
有了殷实的功力;
再讲巧、讲变化多端;
才是有实力的技击术。   
尽管太极拳十分强调以巧胜力;
但“巧”必须通过与之相适应的体力
才能实现其技击作用;
否则再巧也是无所作为的。
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
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
关键是出功夫。
 楼主| 发表于 2019-7-22 08: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松是一个概念;
概念的背后,是相对的。
你的紧,也许就是他的松。
你的刚,或许就是他的柔。
别拿自己的尺子,衡量别人。
功力深浅,决定了松的本意。
初始练拳,纯松纯紧;
放长螺旋,抻绕兜裹。
之后,还要松得干净彻底;
落差要分明;
纯阴纯阳,纯刚纯柔;
一清二楚;
使身体在两极变换。
所以要慢,要缓,不要着急;
有充分时间转换;
式式一阴一阳;
这个阶段要如此沉淀。
到后来,相对松紧。
套路还是那个套路;
里头发生了变化;
松八分,留两分刚;
抱丹不散,整力驻腰;
内功持续递增。
还往后练,随机松紧。
想哪里刚就刚;
愿意哪儿柔就柔。
强度自控,游刃有余;
三七可,四六亦可;
阴阳存乎一心;
随意驱使,游刃有余。
再到后来,均了,五五分成;
不知松,亦无所谓紧。
无松无紧,内功混成;
阴阳熔于一炉。
说刚吧,又绵柔圆活;
似水如烟,可塑性极强。
说柔吧,又坚整无比;
体密度强悍,弹韧性极佳。
绵里刚,沉中活,慢驭快。
两股力道,揉而为一,又称归一。
什么是松:
不是不要劲,不要强度;
是在你的领域里;
游刃有余的,举重若轻的;
从容不迫的;
积蓄量,控制量,使用量;
就是松的本意。
所谓的纯,是在一手当中;
内容很正;
诸多因素,相容相济;
安排得道,搭配合理;
整体产生正能量;
这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境界,和!
 楼主| 发表于 2019-7-22 10:48: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的高度不是你看清了多少事;
而是你看轻了多少事。
心灵的宽度不是你认识了多少人;
而是你包容了多少人。
做人如山望万物而容万物;
做人似水能进退而知进退。
等待是一种智慧;
知内敛,不张扬;
你会创造生存环境;
踏实做事,守分寸,不投机;
你会赢得成长空间;
低调做人,你会越加成熟;
高调做事,你会越发稳健;
潜心做人,你能在错综复杂的人际中前行;
精心做事,你能在瞬息万变的时空里奋进。
诚如此,做人无忧,做事无虑。
你现在的努力,辛苦,压力,承受的一切;
都是为了攒够能力和本钱;
去做自己更喜欢的事;
去为自己争取选择的权利。
 楼主| 发表于 2019-7-23 15: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平衡动作修炼技巧;
拳架的四个技巧“专治”;
练太极重心不平稳:
平衡动作,是指一只腿支撑身体;
另一只腿悬起;
形成各种造型的静止姿势。
在练习过程中;
常见的毛病是:
重心不稳,摇晃、移动;
静止时间;不够提膝或控腿高度不够;
及有附加支撑现象等。
要纠正这些毛病;
根据体会,应从四个方面做起:
第一,加强基本功锻练;
提高肢体柔韧程度和腿部功能。
练拳不练腿,如同冒失鬼。
加强踝部和腿部锻练。
如压腿、踢腿、搬腿、控腿、拍腿以及劈腿等。
但应因人制宜,不可强求一致。
通过这些腿功练习;
拉长下肢各关节周围的韧带;
肌腱和肌肉的伸展性;
担高下肢以髋关节为轴心的
运动幅度和蹬踢力量;
增强大腿有关肌群和韧带的柔韧性;
提高腿的灵活性;
举控高度动能力。
在此基础上;
循序渐近,先练单式;
然后再进行组合练习。
对难度较大的,要打“攻坚战”。
几十遍、甚至上百遍地反复练习。
久而久之;
腿部力量和支撑平衡能力就会大大增强。

第二,动作及其感觉要沉稳。
首先;思想入静,精神贯注;
全身放松,小腹微收,内气下沉。
做到上虚下实。
其次;独立支撑前必须将身体重心移至支撑腿。
待支撑腿控制好重心;
下盘稳固,分清虚实后;
才将另一只腿提起。
其三;支撑腿要微屈站立;
五趾根扣地,全脚踏实;
膝关节不可僵挺;
支撑脚也不可掀掌、拔跟、减小支撑面。
否则,正如前辈所说:
翻蹄亮掌,一辈子不长。
其四;提膝、蹬(分)脚 的高低;
应以各人的功力和体质不同而定。
其五;初学者可采用附加支撑办法。
然后逐步做到收脚不落地。

第三,身体各部位要协调一致。
(1)支撑脚的方向位一定要适度。
平衡动作中支撑脚一般应微微外撇;
以不超过30°为宜;
决不可过于僵直髋关节松沉,剑臀收胯。
(2)提膝、蹬(分脚 要与上肢动作协同进行。
平衡动作中,在提膝、蹬(分)脚的同时;
一般都伴随有上肢的分掌或撑掌 。
这是太极拳“立圆”运动中;
“有上则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
原则的具体表现。
这些对撑或对拉拔长;
控制了惯性,均衡了劲力;
使得周身上下相应;
前后相对,左右相承;
既保证了身体的平衡;
又显得姿势舒展大方;
增加了观赏和美学价值。
(3)要随式转腰顺肩。
腰,胯,肩三者有呼应连承关系。
凡转身处;
腰、胯、肩都应同时转动;
如同一根中轴一样;
并带动四肢朝着一个方向运作;
齐进齐出。
这样,全身上下一起转动;
不仅自然灵活,重心稳定;
也于内劲通过转腰顺利地到达四肢。
切不可四肢与
腰、胯、肩分离,各走各劲。

第四,立身中正。
这是提高平衡能力;
正确完成动作的前提。
竖起码就处处身体中正。
横平就是两肩平、腰圈平、两胯平。
两者既相互矛盾,又互为其根;
相濡以沫,相需相用。
盘练时要认真做到虚领顶颈,下颏内收;
两肩平、腰圈平、两胯平。
从头顶百会穴到脚心涌泉穴上下垂直对正。
只有这样,才能使太极拳平衡动作锦上添花。
 楼主| 发表于 2019-7-23 15:5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心里喜欢一门拳;
首先是身体感触;
被深深吸引;
看着好,心里向往;
身体接受了那股信息。
脑子想的事;
但身体觉知,会更准。
有时你会发现;
身体感触比脑子快;
感到危险的;
首先是身体。
直觉,就是直接感觉;
无分析判断过程。
有了感触,相信感触;
没道理可讲;
这就是拳感。
高深层次;
往往不是逻辑的事儿。
 楼主| 发表于 2019-7-24 15: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无法,动即是法;
举动合法,然后能胜。
镇定出功力,动态不离拳法。
踏实练功,巧于用劲。
立拔横撑;
腰腿力,竖脊力,中正力;
这是结构基本要素。
肘力不行,就横劲不足;
肋骨左右扩张;
开胛,张背,拉肱骨;
这种来自根节的力道;
节节外催,生成了肘力;
而非胳膊劲。
人一旦有了实力;
不自觉就散发出来了。
行拳走架,暗含霸道;
内劲极足;
动静不大,稍微一动身子;
里头暗劲横撑;
非常骇人。
体密度问题,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压。
横劲,严格的说,是内压催生的;
不能鼔荡侧腰带脉;
说明丹田力道不够;
小腹没开发出来。
小腹弹性,致密度;
是核心功法。
横劲的支撑是竖劲;
立拔横撑,立丹田;
小腹较劲,横撑腰肋;
竖立脊柱,再一转肚子;
力道马上不一样了。
一切皆由内而外;
一切皆有竖有横;
则一切皆合拳道矣。
太极拳有三大学问:
结构力学;
内运动学;
思维意识学。
选择了太极拳;
要由此三个方向下功夫。
 楼主| 发表于 2019-7-25 09:38:19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需要身整胯活。
拳上说实在话;
事上做厚道人。
不是比谁散;
而是比谁整。
两个都整呢?
就比谁活。
胯这个部位,非常关键;
既有大力量,又能生变化。
你会我也会咋办?
你会了并不代表你就强了。
会了和强了,是两个概念。
那我又比你整咋办?
拿你不下,就动胯;
一听劲,不行;
就动髋换劲,找缝儿钻。
上了胯法;
局面就能控制住。
有时候,髋关节强大;
换得快,关键时刻能帮你。
髋关节摸不到;
但大转子能摸到。
有功夫的;
大转子骨密度高;
又大又圆,非常结实。
这是长期磨胯;
动胯换髋的结果。
你的髋开得好;
别人换不到那个角度;
你就将来力化了;
你再一整,他就难受。
但反过来不成;
你不整,光活髋,劲还是薄。
不整的活,东西就浮华了;
难堪大用;
所以基本功得扎实。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