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8 18:5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拳架的节节贯穿:
盘练拳架的每一势都要节节贯穿的。
并且有内外的节节贯穿!
但是刚初学的就用自然呼吸来配合节节贯穿就行了;
如功夫较深的它是用丹田来配合呼吸和动作来完成的。
这样做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节节贯穿”是长内劲的原理。
好比一个起吊的吊车;
内劲是用骨髓和气血来节节贯穿收缩和伸长的;
越升压,它的强度就越大。
这个“压”来自意和丹田加压;
意和丹田加压;
使内劲通过节节贯穿;
使整个身体外面起了变化;
太极拳也就是这个道理。

太极拳的内劲运行路轨迹都是由意念统一;
使内劲由二脚到腿到胯到腰;
丹田到脊柱上至大椎百会;
这就是所谓的虚领顶劲;
两臂又上至指尖;
而“一身备五弓”就是节节贯穿在周身的体现。
要想做好节节贯穿;
练拳必须要从松入手练习。
因为有松才能节节贯穿和节节收回的。

先看上盘:
盘练拳架首先要做到肩,肘,手的放松。
自己的两肩要有关节摘开之意;
切记不可耸肩;
不管你练那家拳架都是如此;
耸肩就僵,僵了就不灵活。
有摘开之意就是松;
松中还要有下沉之意。
沉也不要死沉;
练拳时还要轻灵活泼。
两肘放松就是要有下坠之感;
这就是两肩两肘的放松。
两手的放松要做到舒指,吐掌,坐腕。
何为舒指,吐掌,坐腕?
就是要按一身背五弓速度要同时来完成的;
就是所说的快慢相间。

再看下盘:
两腿组成部分之间的大关节有两胯,两膝,和两脚踝。
盘练拳架松两胯是很关健的。
两胯怎么去松呢?
我的体会是要想松开两胯;
先要把四五腰椎松开;
这个所谓腰椎松开就是有松开之意。
也就是说以四五腰椎为界线;
要有两头抻的劲;
往上就是轻灵之劲;
往下就是松沉之劲;
有了这种劲了就是腰也自然松开了;
两胯也就松开了。

在松的同时胯的前面还要有折叠感;
如功夫高的折叠感就小;
功夫差的就明显。
松胯的目地就是为了内气往下一直通过你的两个涌泉。
如果不通那就是个支架了;
就没有内在的东西了;
这就是主宰于腰的功能。
没有主宰于腰的拳架何以谈得上太极拳?
太字下面的那一点就是腰胯!!!
否则就是大字操!

两胯和腰的活动始终贯穿于盘练拳架中;
如左,右转换,前进,后退,中定的五步中。
只要两胯松开了你的内气也就自然沉下去了。

两膝自然微曲相住;
随曲就伸就可以;
两脚要分清虚实;
在练拳时是用意识去做节节贯穿的;
如果某一点受到外力时;
这时你的两脚的涌泉就会借大地的反弹;
这就是所说的劲起与脚下;
通过节节贯穿直送到受力点了。
这就是拳理拳法的其根在脚!

由于意的作用使内力瞬间由丹田迸发;
往下由胯至大腿,再至小腿;
再至脚下生根,节节贯穿;
然后再返回;
往上沿脊背上行;
一路至头顶;
一路由右肩沿右臂至右手;
另一路由左肩沿左臂至左手。

四掌心要有外突之意;
何为四掌:
就是两手掌劳宫和两脚掌的涌泉;
通过两个涌泉借大地的反弹;
才能真正的达到节节贯穿的目地;
如不是这样练的话;
我看那只是空架子而己了;
这就是劲发与丹田通过4,5腰椎为界线
往上自然到百会到手稍;
往下到两个涌泉
再通过两个涌泉所反上来的劲;
直达到接触而点发放;
我看这就是其根在脚的拳架的整劲运动规律!
也是大家所说的整劲或内劲之说。
也就是瞬间由内到外发出之力;
意要在自身体外。

这可以说是开;
合的时候就要发生动作转换;
意念内收,节节回收至丹田;
这也是刹那之事。
如此周而复始,连绵不断。
看拳架的斜行拗步节节贯穿;
它是以腰为轴旋腰转膀;
先逆缠再顺缠最后再逆缠的往返动作;
它的最后一缠就是节节贯穿的;
下肢贯穿路线是由脚下到小腿到膝到大腿到胯到腰也是螺旋上升的;
上肢也是通过旋腰转膀上升的缠丝方法节节贯穿到前掌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9 15:46:23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意是力的准备;
就是放松。
无意就是脊椎放松。
一般人用力只放松了枝节,腰是死的。
内功,腰松;
枝节不用力也不乱动;
或者说枝节根本不动;
看八卦掌那样手举着。
内功,外形根本没有运动;
但是脚底,下盘非常开。
这就是拳架的上小下大!
手似两扇门;全靠步赢人!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9 18: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修炼”和“锻炼”的重要区别:
修炼”和“锻炼”的关系;
不仅关系到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
“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问题;
更直接关系到我们所采用的方法
是否适合自己和是否真正能够达到
祛病强身和延年益寿的“大是大非”问题:
修炼”和“锻炼”仅一字之差;
但差异很大,其属性完全不同。
严格讲:
“修炼”属“非常道”;
而“锻炼”则属于“常道”。
非常道”是指超出人类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外
而客观存在的一切物质和现象;
而“常道”则是指维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关系和状态。

所谓“修炼”是指以放松为要求;
以入静为原则;
以意念活动为重要内容的一切法门;
概括地讲就是“呼吸吐纳”之法。

“锻炼”是指通过体育运动使身体强壮的一切活动。
最常见的有跑步、游泳、登山、
保健按摩和广播体操等等。

二者的共同点都具有
“通过某一项或多项”具体的方法使
“身体向好”的意向。
但对于“修炼”来说;
这种意向只是一种过程,而并非目的。
由于二者的本质和“归属”先天就不同;
所产生和达到的效果和意义
从实践中看也是完全不同的。
那么“修炼”和“锻练”的重要区别是什么呢?
一、本质不同。
“修炼”是改变物质性质的活动;
而“锻炼”只是重复性的机械运动。
从二个词的结构上来看;
我们不难发现先人是很聪明的;
他们已明白了二者之间存在的本质性差异;
而把这种差异用了一个“修”字和一个“锻”字加以区分和限制。
二词中的“炼”虽然同为“火”字旁的“炼”;
但“修炼”中的“炼”乃“熔炼”之意;
而“锻炼”中的“炼”因受“锻”字的限定;
故其意与“练”字相同;
即“练习和训练”之意;
从“锻炼”的实际功效来看,此意相符。
我们知道,任何物质当放入“火”中后
毫无例外地将被彻底溶化;
若在被溶化的物质中加入一点其它物质;
则被“炼”之物性质就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有修炼体会的人都能够体会到;
在修炼过程中;
体内的某些穴位和部位会出现非常“热”的情况;
有的人热度会上升到“烫”的程度。
这种“热”其实就是体内
“真气”正在被“炼”过程的反映。
当真气受“炼”之后;
会“炼气化神”。
而“锻练”只是反复性地重复于某个机械性动作;
在完成某一个或多个机械性动作过程中;
对物质的性质并不会造成改变。
就人体而言,除了机体的疲劳和血液的流动加速以外;
身体内任何一个部位的性质
将不会发生那么怕是很小的一点点性质上的改变。

二、目的不同。
从“常道”角度来看:
修炼的目的是为了“强身和延年”;
修炼是“逆天而行”行为;
而“锻炼”的目的就只有一个;
就是为了“强壮身体和提高生活质量”;
从而期望延长寿命。

三、方式和方法不同。
在修炼过程中,必须“放松、入静和有意念活动”;
唯有如此,才能够达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虚”;
才能够修成“元神”。
而锻炼却没有这一苛求;
任一方式方法都可以锻炼身体。

四、对人的身体素质和条件要求不同。
“修炼”对人的身体素质和条件有严格的要求;
佛教把这种身体条件和素质称为 “慧根”;
而道教则称为“根器”。
凡具备了适宜修炼的“慧根”或“根器”的人;
修炼起来就非常的容易;
相反难度就很大。
而“锻炼”对锻炼者本人身体却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和规定;
也不受自身身体条件和素质的限制;
凡人均可锻炼;
任何一种锻炼方法都适宜愿意和希望锻炼的人。

五、时间要求不同。
锻炼必须适度,超时和过度锻炼不仅无益身体健康;
反而对身体有极大的损害;
对寿命有直接影响。
六、内容不同。
修炼界历来有“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古训。
虽然这句话源于修炼界;
但其已包含了“修炼”和“锻炼”二个方面的内容;
是“修炼”和“锻炼”内容最形象的描述和最精辟地概括。
“一口气”是指人体内的“真气”;
修炼修的就是这“一口气”。
真气是生命之源;
更是“灵魂”转化成“元神”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物质。
有缘人通过“修炼”这种特殊的法门;
就可以实现“灵魂”向“元神”的转化;
达到“还虚”的目的。
“外练筋骨皮”中的“筋骨皮”就是锻炼的内容。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锻炼方法;
练的都只是“筋骨皮”;
而“筋骨皮”和人的健康是一种间接的关系。
所以很多人虽然坚持锻炼了很多年;
但依然疾病缠身,就是这个道理。

七、对心性要求不同。
“修炼”中的“修”与“炼”并不是并列的关系;
“修”是指“修心”;
“炼”是指“三炼”;
所以“修炼”一词是指对人的“修行”
这种行为的二种特定的体现。
“修心”是修炼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修炼”的基础和前提;
更是“修炼”的核心;
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修不好心;
人的心性没有得到根本地提升;
那么即使通过修炼得到了一些小“功能”;
那也是“异能邪技”;
这种东西不仅对修炼者本人没有一点好处以外;
更会有害于人类社会。
而“锻炼”是一种并列的关系;
它反应的是一种外在简单动作;
其锻炼效果如何与修心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当我们解读了“修炼”和“锻炼”的关系后;
我们就能够很好地根据自身情况;
采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达到
“健身强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10-30 17: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太极拳的三招半:
太极拳要追根寻源;
直接从太极拳的一举一动中去找。
这是一条通过长期的自我实践;
细心地寻找自己身体的奇妙现象;
在无数次反复的认识过程中;
寻找太极拳真谛的路;
也可以说是个人认知的路。
我有一个个人认知与拳友分享。
人体是个二元体:
一元是身体凸现成爬行时的格局;
身体要求虚领顶劲;
颈、腰、腿三关节屈曲;
上下对拉;
以此得到一个三段分区的身体;
另一元是身体呈进化铸就的用杠杆力的格局。
用“人体二元体”理论来看;
太极拳总计三招半;
第一招
颈头脊柱发力招:
用的是人体肩以上的部位。
方法是:
颈、头上领;称“虚领顶颈”或“顶头悬”。
肩以下空虚备用;
只有踝关节仍然保持伸屈灵活。
这一招手臂伸出去;
不是为了抓握什么东西;
也不负击打任务;
只是伸向前远方就是。
就拳术而论:
手臂伸出,从颈部脊柱开始“力从脊发”;
“伸中有屈”需要坠肘!
手臂出手坚定而柔软;
具有探求的心理和行为。
人的这种探求状态;
实际上就是人类“爬行时代”
身体跃起悬在空中、
前肢刚要落地时的姿态。
此招手臂的发力源头在颈、头部位;
故称此招为“颈头脊柱发力招”。
此招在整套拳中比比皆是;
凡是手伸出往前,一定就是它。
施此招的人;
意念贯注在头顶前额和颈上耳后;
肩以上松弛,踝关节伸屈活泼;
使伸出去的手落实。
此时,胸、腹、腿松空;
故肩以下部位极其自由。
整个人体用这种方式与对手交手;
反应特别灵敏;
无须担心被人击打。
因为这种状态下身体处于一种探索的式样;
心态也是求索的心理;
回旋余地很大。
坚持这种式样的是“虚领顶劲”。
伸手时用中指引前;
可使此势不散;
眼神外射,黑眸向上,可以补助;
声音用气呼“哼”,可以助力。

第二招:
腰腿屈曲下蹲招:
我坚定保持第一招不变;
但身体的腰、腿部位;
由原来的松空状态;
主动使髋、膝、踝三关节屈曲。
手臂不松动、不反抗;
却要腰、腿不伸反而屈曲下沉有点难度;
如果加入左、右概念就一点不难了;
也就是右手黏、左手钳。
如此腰、腿屈曲,手臂坚定不松动;
于是整个人体的高度降低;
腰、腿和手臂成为一把正在钳合的钳子;
构成了对对手上下钳制之势。

第一招用“颈头脊柱发力招”;
第二招用“腰腿屈曲下蹲招”;
两者是由两个不同神经系统支配的。
支配颈、头的是颈段椎髓运动神经系统;
支配腰、腿的是腰、骶段运动神经系统;
两者完全可以分别清楚。
因为我黏着对手的方法、位置和方向都已经改变;
如果对手此时不随机应变一定会无法保持平衡。

我第一招是平直向前;
对手一定也用平直向前的方法与我相对;
但是,第二招我改变了方法和方向;
成了上、下钳制,对手平直向前的对抗若无法改变
(要改变,必须要用下面讲的“半招”)的话;
我就能轻易将对手锁定使其动弹不得。
其实此招利用的就是人体在爬行时代前
肢落地后所具有的强大撑地力和向胸、
腹方向的抓地力;
后肢在前肢着地后回缩;
同时三关节屈曲;
用了更强大的腰、腿的屈肌;
这样在爬行时就形成了向前跨越一步的态势;
在人体直立状态就形成了第二招”腰腿屈曲下蹲招”。

第二招“腰腿屈曲下蹲招”;
主要动作在腰、腿部位;
手指的着意点要从大拇指变到小拇指;
只有这样才能全身顺遂、呼吸畅通。
小指引领;
进而使手臂协同腰、腿成钳合之势;
只有这样才可使手臂只起连杆作用;
不做任何多余的动作。
此时眼神外射,黑眸居中;
发声助力用气呼“哈”字。

半招:
化解和防御招式;
此招不是进攻而属于化解和防御的招式,故称“半招”。
假设对手用第二招上、下钳我;
我可用此“半招”脱身;
其方法简单地说就是“断臂”;
太极拳圈内称此法叫“化”;
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
具体方法是:
丢弃被钳制的手臂;
而其他部位仍坚定地保持“上下对拉”;
“三段分区”的状态;
不管对手力大力小;
决不让自己的头、肩和上半身倾斜;
在“上顶下沉”之间保持“立身中正”。
如果加入左、右概念就容易做到。
断臂似乎是退缩;
但身体除了被断手臂之外;
其余部位却是呈积极的进取态势。
如果对手用了“第二招”;
而我不能及时“断臂”;
那只能是死路一条;
力量再大也没有用。

第三招:
阴阳互换骤变招;
我用第二招上下钳制;
如对手不用半招断臂化解;
那时我的第三招就真正落在对手身上了。
不管对方用力多大;
因为我踝关节前屈而使手臂更加落实;
能发挥出爬行时前肢撑地的巨大力量
(一手前伸努力保持平衡);
再加上腰、腿屈曲下沉的钳制之法(另一手施法);
这时我在对手身上的着力点虽然没有放松;
但方法、位置、方向却在瞬间改变了;
对手此时会锁定动弹不得。

又因为我的钳法是在身体中正的平衡状态之下;
能做到“随其而动”;
所以对手若想向动;
我能顺其方向而动;
对手一定会感到落空而前俯;
若对手向后缩,我能随其跟进;
对手会自己夹死自己;
再动就要摇晃。
当对手想突围时;
等着对手的就是“第三招”。
此时,我一手前伸作掤;
另一手上下钳合将对手锁定。
在咬住对手时;
我用的是前足掌着地、重心在前足掌;
顷刻间我改为后足跟着地;
身体重心从前足掌通过踝关节转移到后足跟;
使原来全身屈肌集体作功;
突变成全身伸肌集体作功。
全身屈肌集体作功时把身体像“弓”一样拉开张满;
全身伸肌集体作功时身体这张“弓”拉满后突然放开弹射。

通过踝关节这样的“战略大转移”;
全身肌肉力量会一下子全部释放出来;
人体顷刻间具备了强大的推力。
这个力量顺着对手跌扑的方向发出;
对手受到打击的力量是自己的跌扑力量加上我的推力;
双倍的力量加在对手身上;
正可谓“四两拨千斤”;
轻轻一按一捋一送;
就能使其跌出丈外。
太极拳套路中;
那些“弓腿”和“跟步”动作;
就是训练这一招的。

这第三招正是爬行时代人体用腰、腿蹬、撑一跃而起的状态;
它能充分体现人的个体的能力。
眼神外射,黑眸朝下;
手用腕,发声用气呼“嗨”。
人体的前、后关系或称阴、阳关系;
它们是圆的运动的一部分一一
全身伸、屈肌整体作功。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 15: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拳胸腰折叠的五大运动规律:
盘练太极拳的“胸腰折叠”;
至少应该包涵以下五种折叠方式:
(一) 胸背开合;
盘练太极拳需要胸开背合,背开胸含。
太极拳不应该讲“拔背”;
应该只论胸背的开合运化。
而且要求在螺旋中开,螺旋中合。
开左胸即向左旋转;
开右胸即向右旋转。
如如封似闭的动作挑肘开左胸,
胸腰向左旋转;
则含胸斜压螺旋掌。
胸开则背合,胸含则背开;
阴阳互为其根。
又如高探马动作的胸背变化,亦同此理。

(二) 左右折叠 (左右旋转) ;
又谓横向折叠。
即胸腰左右旋转变化。
太极拳运动规律;
是欲左先右、欲右先左;
逢左必右、逢右必左。
一引一进、一化一打;
交替运动。
如懒扎衣的胸腰向左旋转,走右劲;
后则又向右旋转,走横劲;
再向左旋转;
走右手下塌外碾劲;
开左胸、重心移偏左。
又如金刚捣碓,丹田带动;
胸腰随之先左、后右、再左旋转。
都是一左一右,一右一左的胸腰
在往复旋转中走折叠劲。

(三) 前后折叠;
如当头炮:
先是后坐,双拳走下弧、里弧线向里鹦劲 ;
然后再向前开胸抖腰 (丹田);
双拳走上弧线发冲劲。
一鹦一放、一后一前;
形成前后折叠劲。
又如三换掌、连环炮等等。

(四) 上下折叠:
如同弹簧式的屈伸劲。
如指裆捶上下折叠:
先向右下走下弧线的劲;
也是引化来劲;
再向左上走弧线发劲。
然后再向右下 (引);
再向左上发劲;
一个白猿献果;
之后向前下发劲。
又如当头炮;
双臂 (拳) 先向上引劲;
然后再向里下走下采劲收回;
向前略上发劲。
又如双震脚;
我双手先向下按;
对手向上反抗,我再向上托;
对手下沉,我再向下拍击;
一下一上,一上一下;
折叠变化,都是因敌变化而发。

(五) 斜向折叠:
即立体螺旋;
忽顺忽逆的斜向螺旋劲。
如白鹤亮翅;
先向左前斜角引劲;
兼走右肩劲;
再左采右,向右后斜角发放劲。
以及野马分鬃的先向左旋转里合
再向右斜向发分劲;
都是在身法中正的前提下
发放斜向折叠劲的例子。

以上五种分析:
是互为一体的;
只不过为了从多方面来观察
胸腰变化的种种状态而已。
上述五种方式的胸腰运化;
一旦延伸到四梢;
即带动四肢;
向四面八方运化,发放劲力。
由于胸腰运化自如;
那么自身所发的劲力;
从施力点 (足);
经过枢纽 (丹田);
运送到发力点;
则非常顺逆而准确。
从而体现太极拳劲力的整体性。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 16: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拳架的:
气连心意随时用;
硬打硬进无遮拦。
近几日与几位拳界的大咖们交流练拳心得;
感觉到盘练拳架时需要:
气连心意随时用;
硬打硬进无遮拦。
这里讲的是崇尚刚猛;
所谓硬打硬进无遮拦,
以及看人如篙草……等;
指的是武术的心理学修练。
要练出这种气魄;
才能在应用时以意领先;
气贯四梢;
劲到触点才能放得出来。
这里是接大地之力;
反弹上来的自身重量的力。
个体差异有:
身材有高低,体重有轻重;
本力有大小,气质有强弱。
为了增大取胜的把握;
讲究点技术;
讲究点以慢胜快;
以小力胜大力的方法。

技击运动的全部过程;
就其力学本质来讲;
足平衡与不平衡这两种运动
形态交替变化的过程。
就自身来说:
受到了重力、地面反作用力
和来自对方的对抗力等等外力的作用。
外力合力的作用;
将使我产生沿着该力的方向位移和加速度;
外力合力对我重心的力锯;
将使我的身休产生与力矩同方向的转动。
对于对方来说,也是如此。
这是力学基本原则;
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技击之所以谓之“技术”;
或者说技击之“奥妙”;
就在于如何能动地操纵和改变
上述三种外力的大小和方向;
并巧妙地运用上述两个原则;
使之产生有利于己
而不利于对方的效果。
说得更具体点儿就是:
对方力量虽大;
我可以设法让他发不出来。
即使能发出来;
也放不到或不能“完全”
放到我身上;
我之力虽小;
但能全部发挥出来;
而且能放到最易牵动对方全身的部位;
指向最易使对方倾跌的方向;
发力时机又恰好是对方自身
最不稳定的那一瞬间。
如能做到这一点;
则在我身上被打击之处;
对方的力量总是小于我的力量;
我是以大力御小力;
而在我被对方进攻的方向上;
我力总是大于对方之力;
我是以大力打小力。
换言之,从整体上讲;
对方之力大于我之力;
我是以弱敌强;
但从二人互相接触的局部上来看;
则是我之力大于对方;
甚至大过甚多;
在此基础上;
如能再利用人身生理特点
和力学中的杠杆、螺旋、斜面…
等省力措施;
则效果将更为显著。
这就是“四两拨千斤”的奥妙之所在。

看看几个具体例子,以资说明。
一、接其梢节,制其根节:
以上盘而言:
肩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
习惯上,从肘以下至小臂和手,都可以叫梢节;
大臂和肩关节,都可以叫根节。
肩关节是典型的球窝关节;
其活动范围较大:
绕额状轴可做屈伸;
绕矢状轴可做内收外展;
绕垂直轴可做旋内旋外运动。
因此在运动(技击)中胳膊的活动;
主要是以肩关节为中心的旋转运动。
在技击防御时
如接其梢节;
则获较长的力臂;
可以用较小的力产生对其肩关节较大的力矩,
而易于将其臂引开。
为了防止对方变换方向,继续进攻;
应该同时用另一只手自对方大臂外侧横向加力;
制住其大臂到肩关节这一段胳膊(根节)用力。
因为其根部很小的角位移
即可引起其梢节较大的线位移;
若约束其根部使不能动转;
则其整个胳膊便将失去进击的能力。
不过,制其根节时;
由于我力对其肩关节的力臂较短;
需加较大的力才能奏效。
弥补之法:
通常是以我之小臂内侧斜搭于对方大臂外侧;
随即屈肘、铸肩;
用我腰部之旋转以抵制其大臂之外展;
这样便成了以我之腰力对付对方之臂力;
仍是以大制小;
当然会占优势。

二、缠绕滚转,引劲落空:
这种办法,是把自己安排得像一个三相陀螺式的圆球;
可绕互相垂直的三根轴自由转动。
只要对方进击之力不是“绝对地”
对准了此陀螺的中心;
则必由于球之转动而被滑开。
若想使进击之力能恰好通过球心;
是很不容易的;
何况我还在不停地运动着。
这就叫“以球为体”。
当我要进击时;
发力用螺旋劲。
无论手、臂、身躯;
都像螺钉钻木头;
拧着往里进;
利用了斜面原理;
便可无隙而不入;
力小而效果大。
这就叫“以螺丝为用”。
此二者可以作为攻防运动总的原则。

对向前之力(即进击之力)虽极大;
但其竖向及横向是无力的;
因为任何入不能同时
向三个互相垂直的方向发力。
故我加于对方右臂上之力虽很小;
其效果则很大。
且此三力之大小不定;
其合力之大小及方向也就不定;
难以捉摸;
对方之力虽大;
亦无所施其抗衡之能也。
在此三力的作用下;
对方的右臂将被化出面
沿我之右上方向后滑去。
至于我进步与转腰两个动作;
也是有一定目的:
其一;使我右臂做滚转外开时;
减少绕肩关节的活动幅度;
使我的胳膊处于生理的有利范围;
便于发力;
其二;使我身体更接近对方;
便于还击。
当对方感到力已发空;
不得不往回抽其右臂时;
我便可顺其抽回之势;
贴着对方的胳膊;
用旋臂的螺丝劲打进去;
这就解决了以小力破大力的问题;
如果当我初接手时以右小臂滚压对方右臂时;
对方出于条件反射而向上挑;
这将使对方更为不利。
对方直臂上挑;
主要依靠三头肌的收缩力;
这是费力动作;
同时也易于被我以右手上引;
出左拳打其极泉(心脏主要穴位)或章门(肝经主要穴位)。
如对方屈肘上挑,肘必下垂;
我可乘隙以左拳顺其肘弯进击其乳中穴、俞府穴或华盖穴;
右拳亦叮顺其;
仁挑之势进击其面部
或右颈部(颈大动脉在此);
如此则:
更易体现发力小、收效大的效果。
这也是现场看到拳界的大咖示范才明白的。
   
三、避其锐气,击其坠归:
如对方是一个体重极大、本力很强的对手;
用右手崩拳打我前胸。
彼向前进击之力愈大,越快;
则沿其进击的垂直方向上便越显得无力。
我可以用很小的力将其右臂向上一托;
同时身子微微下蹲;
钻进去捣其肋下;
如对方身体矮而粗,我不易从下方钻人;
则可以一手加侧力于
其梢节将拳锋引开;
另一手自中路点击其章门穴或华盖穴。

四两拨千斤的关键是把握“时机”与“分寸”。
接手引化早了;
对方就撤回去跑了;
引化晚了,就挨了打。
引化时,引化不够则往往发而不中;
至少是发不舒畅;
引化过火了;
自己将由于“背”反而会被动或受制。
攻防形势,瞬息万变;
胜败之机,系于几分之一或几十分之一秒;
是很不容易被抓住的。
解决不了上述两个问题;
四两拨千斤仍是一句空话;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肢体的分工与配合问题:
技击中,肢体的运动轨迹;
往往是幅度很大的空间曲线;
而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都有其一定的生理限制;
若再考虑到只应该使用其
最有利于发力的状态时;
则其活动范闲将更小。
怎么办呢?
最合理的分工是:
“手顾上下;
腰司左右;
脚管前后”。
两手还要有严格分工;
以人体中线为界;
左手管左半边;
右手管右半边;
各要烙尽职守;
勿越雷池一步。
这就可以基本上保证周身各关节
能够常处于其有利于发力的活动范围;
使化的动作不致有过与不及;
避免了出现“悖谬”的情况。
当然在运动中,手、脚、腰身的协调配合;
是需要经过刻苦磨炼的。

二是放松:
这是任何拳种都要求的问题.
在技击中的每一动作;
都是以肌群协作的形式完成的。
其中原动肌和协同肌
是完成动作的主力;
固定肌以自己的收缩肌为其他肌肉建;
支撑条件;
对抗肌则应充分放松
以避免对运动起阻碍作用。
为了发力大而且速度快;
那些该收缩的肌肉一定要收缩够;
不该收缩的肌肉则必须全部、彻底放松。
动作变化时;
各肌肉的任务也将随之变化;
原来的对抗肌可能变成防动肌或协同肌;
其状态则必须由放松而变成收缩;
原来为主动肌也可能变成了对抗肌;
其状态则必须由充分收缩变为彻底放松;
这些变化完成得越快;
则我们的技击动作才能迅速而灵活。

所以只有会放松的人;
才有可能发出大的力量和
具有大的运动速度;
有了大的速度;
方能将自己发出的力放到对方身上;
也才能谈得上放的位置和
发力方向是否恰当;

有了“四两拔千斤”的妙用;
也绝不可忽视对力量和速度的盘练;
更不能否定力量和速度在技击中的作用。
二人接触:
必有力的作用产生;
既有力的作用;
必然遵循力学的基本原则;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不管我们的技术多么高超;
而在力的作用方向上
必然是大力胜过小力。

在我欲顺对方之力进行引化时;
我的速度必须超过对方才能起到引的作用;
当我欲顺对方回抽之力而进击时;
我之速度也必须超过对方回抽的速度;
否则便放不到对方身上。
所以,力量和速度乃是技击的“本钱”;
不能忽视。
多一份力量;便多一份资本;
多一份速度,便多一份技巧。
力量与速度;
虽非取得胜利的决定囚素;
然而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
这是无可怀疑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11-4 09:32:11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时要意在先:
一,是为养生,意想领气行。
是意想让内气绕丹田内转;
是意想让内气走带脉;
是意想让内气沉脚下;
是意想让内气达末稍;
这既是拳术蓄劲、催劲所必须的;
更是养生所求的为让气血通畅。
内气就如一辆汽车;
经络就像车道;
意念好比是司机;
当你还没有练就内气充足的时候;
道路还不够畅通;
司机只能走走停停;
摸索着前进;
时间长了,道路通了;
司机就随心所欲了。
二,是为防身;
意念想“无人似有人”;
行拳好似在实用;
一招一式,你来我往;
或攻或守,活灵活现。
这样眼有神气;
拳也有了韵味。
 楼主| 发表于 2019-11-4 11: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圆裆合劲。
关键是要胯撑开;
要整体往上有拱劲;
需要领住大椎;
撑命门,吊住裆;
如同从百会穴到会阴穴有虚线上吊着裆。
要保持腿弓和拳架高度不变。
两脚跟要有下扎劲;
借地援力,确保裆内有劲。
你如果按照这些元素去盘练;
自然能圆裆合住劲。
 楼主| 发表于 2019-11-4 15: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起势之前注意六要素:
一、正身;二、收心;三;写意;
四、凝神;五、调气;六、守丹。

一、正身。
正身先自下而上。
脚放松收至踝;
踝放松收到膝;
膝放松收到跨;
跨左右分而前包、正尾闾;
尾椎放松下垂;
沿脊椎督脉一路向上:
收腹、命门后突;
涵胸拔背,沉肩坠肘;
顺项,领住大椎。
然后,沿任脉一路下行;
检查一下各部分是否到位了。
反复三次。

二、收心。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恬:“恬”字调心。
舌抵下腭,吸气,呼气;
随着呼气;
把“气”下送到小腹丹田。
也就是把心放到肚子里。

淡:“淡”字从水,应着肾。
溜臀坐跨;
“软枪”一顶;
复“收”至命门。

虚:“气”沿脊而上;
至百会,精神放松。

无:“气”自百会沿任脉而下;
放到肚子里,肢体放松。

真气从之:体会肚脐的“呼吸”。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体会肚脐的“呼吸”。 
反复三次。

三、写意。
人立如松。
两腿如立太虚:
意在命门;

脑际若无所思:
意在百会;

胸中空空如也:
意在膻中,复下行至肚脐。
反复三次。

四、凝神。
视线平视前方远处,凝神片刻。

五、调气。
意想百会穴吸天地之气;
徐徐送至丹田。
意想以有意无意为度。
反复三次。

六、守丹。
意守丹田片刻;
以勿忘勿助为佳。

这六要素其实就是一件事:
从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层次反复放松入静;
体认任督二脉的小周天。
 楼主| 发表于 2019-11-4 16: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盘练拳架时
中线需要整体位移:
与中线定轴旋转:
拳架的周身一家、上下相随;
完整一气是内家拳的关键要素。
具备这种状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盘练拳架中;
化劲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
如何能将来劲来势化得空透;
是拳家花尽心思追求的状态;
也是能发放空灵的基本前提。

修练太极拳,除了有明师指点以外;
个人的悟性、恒心与实践勇气
是造就拳技成功的重要基础。
看骨坚筋长关节活;
意定神凝气势整:
这句话已经将拳架的体松心静;
自然圆活、整体合一;
内劲收敛入骨的要求
予以准确揭示。

在这里就下面的要求予以阐述:
一是身体中线整体位移:
中线是人体自然存在的重力线;
是自然界地球引力集中作用于
人体质点(重心)而形成的引力线。
由于人体具有对称性;
故这条线通过人体体内并处在居中位置。
守中用中目的在于;
维持自己平衡稳定的同时;
控制对方的重心而使其立身不稳(拔根);
故发放时能随心所欲。
接手时;
自己中线的整体位移与中线定轴旋转;
可以保持整体合一的状态;
并能非常巧妙地化解对方的来劲来势。
这与中定的要求是一致的;
因为中定并不是身体定住绝对不能移动之意;
而是指中土不离位——
重心于支撑面内的移动尽可能要小;
中定时于整体合一的状态中
便能借助地利以内功将对手击出。
然而,中线的整体移动
前进、后退、左挪、右闪等等;
在实战中便能使身法极尽灵活之能事。

二是中线定轴旋转。
这里的旋转不要囿于
“上下一条线,全凭左右转”的思想。
拳架正确的身法是:
领住大椎,竖项含喉;
拎住命门,腰脊贯直;
涵胸松腹,沉胯圆裆;
相膝松踝,尾闾下插;
这里,并不是“百会——会阴”
一条绝对垂直于地面的标准线;
而是要强调“尾闾——两脚根连线”
一个垂面的状态;
换句话说,尾闾无形铅垂线指向两脚跟内侧的连线;
一脚全虚时(如踢脚);
尾闾则指向另一脚的脚跟!!!
显然,人体中线与这条无形的尾闾铅垂线是自然重合的。
因此,中线定轴旋转;
就是这一尾闾无形铅垂线的定轴旋转。
欲转必定轴;
不定身必乱;
手脚身随此无形定轴左右转动时;
要同时同步(而不是有先有后);
则拳架整体合一;
弧形圆活的状态自然得到。
正如圆规划圆;!!!
只有定住一脚才能周圆。
当身体不转动时
可以作中线的整体位移;
尾闾则发挥舵手的作用!!!
微微调整运动的方向。
注意,身体转动时不宜位移;
否则,身形必散乱。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