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拳架的内三合外三合的功用:
盘练拳架需要讲究“内三合与外三合”。
那么何为“外三合和内三合”呢?
外三合即在练拳时;
身架中的手与足合;
肘与膝合;
肩与胯合。
这如同房屋的结构一样是必须的。
相合是指在一般情况下;
但也不是绝对的。
手足、肘膝、肩胯上下对应;
近乎垂直;
运动中需要上下相随。
拳架里每一动作必须在合(阴)中寓开;
开(阳)中寓合;
阴阳相对;
左右手一阴一阳,上下相对;
前膀胳膊的肘要与前腿膝相对应、相齐;
形成涵胸拔背,气势饱满;
如金鸡独立的动作:
肘与膝相对最为明显。
两肩与两胯要相对应;
需要松胯圆裆;
下沉把胯开大;
就会对应肩部;
否则就会肩宽胯窄,重心下不去;
拳架不对,发不出力来。
拳势中只有合得住;
展得开;
才能蓄得足。
如果没有圆裆和裆走下弧;
极易伤膝盖。
这就是有些人说打太极膝盖痛的原因之一。
因此,练好太极拳的外三合非常重要。
有了外三合,拳架外观才漂亮;
也是产生太极拳内功的前提。
内三合:
即心(神)与意相合;
意与气相合;
气与劲相合。
这是产生内功的必备的前提;
也是内家拳内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神)与意相合;
是你心想与意念的结合。
行拳没人似有人;
假设你前方有人与你实战;
你要对他进行化解或是进攻;
要把这种从内心做出的
反应的意念体现在眼神上;
让眼神的注意力在你的后脑;
这样感觉行起拳来非常精神;
有一种神气。
这说起来容易;
其实练拳不到一定的程度;
或是没有练对;
是没有这种神韵的。
意与气相合是指行拳时;
稍节领劲;
意念中让体内的气以丹田为中心做阴阳旋转;
好像用手旋转一个气团。
太极拳将人体按其特点分为三节。
按整体之分:
头为梢节;
躯干为中节;
下肢为根节。
按局部分之:
肩胯为根节;
肘膝为中节;
手足为梢节。
根节的主要作用在于催;
中节的作用主要在于随;
梢节的主要作用在于领。
如拳架中的当门炮:
就是意念领着气;
以丹田为中心旋转后发力冲出双拳。
气与劲相合:
要求做冲拳和打掌的动作时;
松胯、下沉、放松、蓄力;
将丹田气上提到后背;
再沉送到后腰;
然后突然全身发紧;
短促抖弹,全身发力。
在腿法上:
脚的发力更要从丹田提气到后背;
然后沉到后腰;
再做蹬脚、分脚、双震脚、旋风脚、双摆莲十字摆莲等等。
拳架中的当门炮;
它是一边用意念领着气;
以丹田为中心旋转;
一边蓄气、蓄力于腹部和后腰部;
使腰腹鼓胀,然后发力冲拳。
盘练拳架练就周身的整体合劲;
是实战的前提和保障。
为此在盘练拳架时;
不仅要体现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的外三合;
而且更要注重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合的内三合。
同时,还要注重双肩下沉
与头往上虚领的相随和双肩下沉
与双肘下坠外撑腋下空的相合;
以及全身放松与脚下后跟实的相随。
一随全身无处不松;
—合周身无处不合。
只有合住劲;
才能做到大合、大开、大松、大劲。
有大劲,必强健;
有强健,必御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