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5:29:51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辗转腾挪腰;
虚实两侧胯。
两边叫胯;
中间叫裆。
前头叫腹;
侧后称腰。
手上快慢,腰说了算;
行拳用腰,亦要控腰。
一控腰力,二控腰速。
行慢不怕,磨盘腰劲。
反复盘练;
揣摩细节,称为盘。
腰腹合住劲;
碾腰运劲,称为磨。
练拳快也不怕。
一条线,一个轻灵微颤。
丹田要弹;
后腰支撑;
活胛活脊;
松膀发力。
好比说:
运着运着,松着松着;
突然一个掩手肱捶;
丹田一蹦;
腰力猛然一拧;
到点即刹;
抖完便松;
都要控腰。
练拳需要思维内动化;
用内劲催动腰力;
用腰力催外形;
养成这个习惯;
就厉害了。
开始显得单薄;
别着急,练到一定程度;
内功有了,懂了内催外;
腰肋运化;
事儿就变了;
懒得用手了。
腰上一拧;
手臂一甩;
劲就放了。
腰一动,全盘皆动。
腰胯一体联动;
换胯没有不运腰的,否则是空胯。
用腰力带;
胯更有劲。
有时行拳;
丹田蹦跳,腰力加速;
会更有感触。
转关必要运腰,不能空转。
转关换劲处;
一个劲走完;
腰上加速一动;
抄起另一劲。
腰里藏着变速。
腰能整能活,东西就莫测。
动态一闪一闪;
后背有劲流动;
手臂空灵轻闪;
腰力大气盘恒。
越不好发力处,他越发力。
内劲深细,控腰力极佳。
角度刁钻;
刺入精准快捷;
手臂动态似蜻蜓变轨。
腰里的整,变成了手上的速。
学会控腰;
腰能鼓荡;
亦能撑拔;
能快能慢;
可松可刹。
腹腔自旋;
做好内活;
内腔控腰。
有了内运动;
腰肌之刹,鼓,磨,拔等等;
丹田内转的很多东西就有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3 05:2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家拳,主修内腔运动;
练到一定深度;
力点产生振动;
这个点是丹田。
丹田就是小腹那个区域;
那是动力源。
内压练至高密度;
丹田力点极密;
引发内腔壁,隐隐振动;
练出这个现象,;
功算比较深了。
万物成形,各有结构。
有结构,就有维持结构的劲。
若要使人体有序;
内外力均要稳固。
时间也是一种动力;
推着人不停向前,永不回头。
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时间,称作寿命;
六十年,八十年,几十年,也有过百。
从武学角度看:
内功深湛,核心力道强;
结构力稳固;
人体功能衰退慢;
能延缓衰退。
要先尽人事,后受天命。
万物皆有裂痕;
那是光照之处。
人也是这样;
心里有希望;
希望就是光。
人若无恒,不能成就。

弓如霹雳火。
拳合得住劲;
才有资格扩张。
越紧密的点;
产生最强张力。
丹田催动,内空间鼓荡;
进而催动百骸运动。
太极拳劲,酷似一种轮胎劲。
丹田力越强;
身上越有劲;
手上越不吃亏。
触力就内撑,吃住就外弹。
丹田有劲,脊柱成了弹簧。
腰里无横,转身不猛。

闪通背,猛然拧腰转身;
抖拔腰腹;
双手高扬下劈;
挂肘合腰力。
抬腿顶膝,接掩手肱捶。
顿挫劲,就是以腰拳劲。

云手,缓缓的;
腰可没闲着;
抽掖换胯,抱着丹田;
前合后开,合腹碾腰。
云手即是云肋。
胸腔与腹腔;
彼此拆分呼应;
运动横肌隔膜;
叫做胸腰运化。
内旋腹腔,肋弧运动;
从后面看,有个不断变化的8字。
头与尾椎遥遥呼应;
两头把住了;
中劲不丢,再练腰法。
云手可练控腰;
缓着缓着,腰速就起来了;
腰里一圈,手上一圈;
越转越快,快而不乱;
腰力依旧沉稳;
手臂轻灵粘圆;
之后,慢慢放松减速,又复归柔缓。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3 09: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整劲让人稳固;
活劲让人通透。
太极拳,善活劲;
有个波浪劲;
又称胸腰折叠;
其实不光胸腰运化;
肋骨,背,腹,胯,
肩胛肩轴都有参与。
含胸拔背,是一个活劲。
运劲时:
胸腰背腹,相互运动,好似波浪。
若已整劲上身;
再练波浪劲;
就又深一层。
一个东西成了;
再修另一个功。
一个功,生了两个劲;
二劲生三劲;
以至于无穷。
源头在基本功!!!
变术在套路的劲。
练拳,培养关联思维。
小臂不是小臂,是肘。
肩轴不是肩轴,是肩胛。
腿也不是腿,是髋臼关节;
都是联动。
零部件先强大;
再图精密组合。
比如臀肌;
一动胯,臀肌软软的,没弹性;
这不是好的,影响爆发力;
纵撑力,要赶紧恢复弹性。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4 13: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内家拳原理以及练拳程序:
一、内家拳原理:
内家拳是区分于外家拳而言的;
两者的区分在于:
一是;内家拳的发劲是基于内气、筋骨发力的内劲。
外家如少林虽然也有内气;
但内家的内气是内劲的组成部分;
外家的内气是劲的辅助者,也就是气助劲。
二是;内家的内气是全身经络打通后的全身整体内气;
而外家是身体局部的内气,尤其是外家硬功。
三是;内家的练拳模式是内修为主;
外家是外练为主。

有两条标准可以参照:
一是会不会使用筋骨发力是武术是否入门的标志。
如果不会,只是锻炼肌肉;
那么就是体育运动,不是武术。
会筋骨发力;
并且以筋骨发力为主,肌肉力为辅;
武术才算入门。
二是内劲中是否有整体内气;
是区分内家拳与外家豢的标志。

内家拳是以改变人体运动后天习惯;
返回先天婴儿运动状态;
从而达到技击、养生双重目的。
内家拳认为:
任何人都有内气;
婴儿刚出生时先天内气是最佳形态。
也就是握紧而来的;
普通人成人后成为后天内气散乱于全身;
而内家武者则通过习练;
使内气能集聚壮大为我所用;
并最终激发返回到先天内气。

内气不等于内劲;
内气还需要与两个东西结合才能成为内劲。
一是特定身体架构,不妨称之为拳架。
太极是立身中正的松沉;
形意是三体式。
拳架是内劲在身体里传递的前提条件。
拳架的核心是大筋挑起;
筋与骨共同合作代替肌肉支撑体重。
如果就事论事,这方面形意不如太极。
因为太极松沉可以使得全身上下都可发内劲。
而形意只能发上身“内劲”;
下肢形形意只能发筋骨力。
这就是形意不练劲往下走的原因。
二是筋骨力,内气与筋骨劲:
肌肉发力叫力;
筋骨发力才叫劲;
结合才是内劲。
这是一个从无到有;
由弱到强的过程。
前辈说功力越来越强
说的就是内气与筋骨劲结合得
越来越好的表现;
而不是说劲越来越大。
内劲打人的表现是怎么样的呢?
千万别被武侠小说迷糊 了;
也别被所谓的大师糊弄了。
内劲最大的特点:
一是其可控性。
肌肉力打人讲究快、准、狠。
而内劲打人讲究巧、准、透。
就比如准字:
肌肉力是打得中;
内劲讲得是精准;
用的力恰到好处;
达到自己期望的效果。
好比肌肉发力打人是铁棒打人;
而内劲打人是针扎人。
内劲打人因其效果好;
容易被人理解为力量强大;
其实,不是力量大;
针扎人轻轻一下,也会让人跳起来的。
二是其不疲劳。
因肌肉快速发力是无氧运动;
一般一两分钟就疲劳。
所以擂台比赛三分钟一局。
而内劲打人依靠筋骨;
筋骨不会疲劳;
只要水平高,理论上一个可以打十个百个;
所以古代猛将有万人敌。
三是与身体表面是否强壮关系不大。
因为人的表面强壮
是身高体大,肌肉结实。
而内劲根本不是依靠肌肉发力的。
这就为小孩打成人,老人打壮年;
女人打男人提供了可行性。
中国古代比武从来不分男女,不分公斤级的。

二、再看内家拳练习程序:
第一步:
筋骨,俗称抻筋拔骨。
练习方式有文练和武练。
文练是站桩;
站桩按功能分为:
筋骨桩、内气桩、拳架桩、内劲桩
以及这几种的混合桩。
浑元桩就是混合桩;
无极桩是内气桩。
三体式桩是筋骨桩;
内劲桩是降龙桩、伏虎桩。
如果桩没练就练拳架桩
就如同是小学没念读大学。

武练是通过特定动作去练;
各门派有各自方法;
比较经典的是少林易筋经。

第二步:
内气:方法是打坐为主,站桩为辅。
要求通小周天、大周天。
小周天也称百日筑基。
大周天也称打通全身经脉;
打通十二正经是养生;
打通奇八脉是习武。

小周天和大周天必须口授;
一般无法自学成才;
里面有一定风险;
俗称出偏;
因和人的性欲望有一定牵涉;
所以古代一般不传女人
而且最好童子身;
其实古代要求童子身
主要是孩童不谙男女之事。

第三步;
练拳架。
内家拳架大致分两类:
松架和紧架;
太极的松沉就是松架;
形意三体式、心意蹲猴是紧式。
两类都可以。
因为能紧才能松;
反之,能松才能紧。
普通人松紧不合度;
该紧的时候松了;
该松的时候紧了;
或者该紧的部位松了;
该松的部位紧了。

内家拳架练到什么境界算合格呢?
两个标准:
一是重心沉到脚底;
二是全身一体,也就是一动无有不动。
里面又有很多步骤:
比如对挣力求得、骨升肉降等等;

第四步,内劲。
将内气和筋骨发力结合,练成内劲;
各门派均视为绝密内容;
因为这是能保密的最后一个关口。
道家功夫的方法是“捆”着身体练拳。
太极是缠丝;
形意是拧裹;
八卦是转掌;
心意是蹲猴。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6 15: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功时要叫身势柔软;
曲练直,直而练曲;
只有这样委婉的转折巧妙的变换。
才能练出太极拳的身势来。
就算是在平时行走坐卧之中也不要忘记;
合住下身,练上面的轻盈飘逸;
合住一边,动另一半;
这就是把根留住;互为其根!
这就已分了虚实。
这样有助于练功夫。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7 16:42: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盘练拳架的根劲:
根劲就是盘练拳架的母劲来源。
如抱孩子挤车;
要想不让怀中的孩子被人挤着;
除手臂有棚劲保护外;
还要身体要站稳;
脚要暗劲扎地;
而且两脚劲要随人挤动而相互转移。
盘练拳架也是如此。
盘练拳架要求下盘要稳要实,八面支撑;
同时要随招势需要;
脚下的暗劲要虚实转换;
偏沉则灵,双重则滞。
盘练拳架要培根,要练根劲。
这好比一棵树;
根深发达,才会叶茂;
才能抗住大风的催击。
盘练拳架需要身稳,立身中正;
是脚劲扎地的表现;
脚下不乱动,根节则明;
行出的拳才显劲道,柔中有刚。
其根在脚,行之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这足以说明拳架的母劲根源在脚。
脚扎地给大地作用力,落地生根;
而大地会给我们反作用力;
便有了行拳发力的本源。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7 18:45:2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拳架的换劲:
换劲是中国武术的入门功夫;
目的是去身上的僵劲、拙力;
由肌肉发力的运动模式代之以筋骨发力的武术模式。
换劲在中国武功中其实是个入门的东西;
一般在入门阶段先练外形;
例如压腿、拉筋等等;
第二步才练换劲。
中国武术对于换劲的定义;
首先中国武术认为使用肌肉和骨头
发出来的力道认定为僵劲、僵力;
其缺点是需要用较长发力距离;
外形较大难收回;
出力的来回相对需有个转还而不能连续;
例如散打拳击等;
在一拳与一拳之间需有个拳的收回;
不能连续发出;
单手无法连续发力;
只能交换;
中间有个停滞过程。
与之相对的;
中国武术认为无论内家外家;
应该将这种经由骨头肌肉发出的僵力
通过练习转化成基于筋和骨头发力的模式,称之为劲;
这种转换就称之为换劲。
因为筋有弹性;
而这种依赖自身弹性的发力;
消耗能量较少不易疲劳且这种弹性可以自已弹回来;
一如出铁棍在扫出去之时需用力;
再收回来需要再用力量;
而改用橡胶弹力棒;
扫过去需要力量;
待它以自身弹力弹回来再发力就可以;
也就是收回来是不用发力的。
换劲基本有四种模式:
换劲法有许多;
外家方法是用一些专门动作或套路来达成;
有些人认为套路作用是用来便于练习;

记住招式,在实战中是一一拆开使用;
虽没错,但其实除了便于练习以外;
但任何一个套路并不是第一个动作到最后动作;
中间有些几个动作可以沿用于实战;
但不可能每一招都可以;
还会包含一些过渡招、练换劲的;
所以若可以把其中这些换劲动作区分并
选取出来单练就可以很快达到换劲效果;
以金鸡独立来说:
一手放肩以上如宣示;
一手放大腿外侧;
并弯下腰突然交换;
此称之为武练,主要练大筋!

第二种是文练即透过站桩;
主要是练小筋或某几条筋;
一般认为二种都要练;

第三种方法:
把某个动作;
例如散打的左右直拳透过使用
大力量快速打法把力量耗完;
比如先打快速50下;
再改为均匀节奏地一下一下打;
其原理就是把你肌肉力道用尽了;
抽筋了、抬不起来;
那你肌肉就会无法再发力;
你的筋就会出来代替发力;
虽说这样效率低;
但是你发力动作会很流𣈱;
所以外国人在打拳击;
那些职业者其实也是换劲完成的;
当你看阿里或泰森出拳时;
看似毫不费力;
那是他们打多了;
其实也是换劲完成的;
不要以为他们没有换劲。

换劲完成后;
换出来的劲称为初期内劲;
是属没有内气的内劲;
也称为筋骨劲;
有个好处,打人时自已不疲劳也有透劲效果;
透劲效果是因为具有颤动性;
相当于橡胶棒的弹性效果;

古代士兵拿枪要一枪攻击穿铠甲的敌人;
若杆子是铁质的;
就要用足够的速度与力量才能把铠甲给刺过去;
否则就只能是对方顶飞出去而已;
若杆子是具弹性的木质;
在一枪刺出时的效果可以有颤动效果;
可透过铠甲;
在不刺破铠甲的状状况下;
强烈震动敌人铠甲裡的五脏六腑使其受伤再将其刺死。

第四种换劲方式:
同时也是换劲后需要注意的点;
练筋骨换劲;
在换劲完成后;
不能老是练拳;
你看老农民筋骨很强健但一般寿命不长;
内气练出来;
筋自然壮大起来;
即伸筋拔骨;
在内气涵养之下;
筋和膜就会腾起;
撑壮大起来;
一如把橡胶棒放入蒸笼中;
不断处在热气之下会变粗变软;
而人体的内气在体内是有温度有热度的。

以上四种换劲法:
有一个注意点:
不可追求力量大小;
而重点放在其动作是否不疲劳;
另外换劲时不可以对着风(例如电风扇)或见水;
因为换劲时;
筋和骨的的气孔都打开;
是很容易得关节炎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8 15:31:23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太极拳的劲:
如缠丝劲;弹抖劲为什么会抖;
那是因为发劲时上身松;
跨裆合起来的劲,由腰而脊椎
到肩,肘,手节节贯串出去;
因为後面还有余劲一直上来贯串而出;
所以会产生未端抖手的现象;
想刻意学是学不像的;
因为跨裆的圆不能失;
身又不能紧;
所以弹抖劲看的是:
裆的合,身的松,劲的贯串;
如果没有这些的话;
拙力则会留在身上或手上;
这就没有真正的贯串出去。
要是喜欢这种劲路的话,练少林拳;
能发劲的也只有一两个用拳的式子而已;
太极拳的动能是来自於圆;
而身体上的圆圈要越练越小才对;
发劲时需要刚柔相济;
从发劲的起点到终点也要分出刚柔来;
这就是下实上虚;
合裆劲由上身贯串而出;
因此才会有抖手的现象;
这才是弹抖劲真正的意义;
而且发劲的速度才会更有弹性;
体现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更快;
如果只是为了一趟拳式中的一两个用拳的式子;
要让它看起来有阳刚的感觉的话;
何不打外家拳就好了;

对於在拳架中不发明劲就得要有绵劲;
赵堡拳叫暗劲。
绵劲指的是;
要像大海中的波浪一样绵绵不绝;
看似温和却内含能量;
绵劲在拳架上要由跨裆的圆;
慢慢的上传到手;
在拳势上的表现会有开展延伸的感觉;
而不是那种自我陶醉的乱摆动和摇恍。

如果对方来的快;
来的又贴身的时候;
要用缠丝劲:
缠丝劲是在如果没有空间跟时间弹出来时;
就用缠丝劲的摔法;
在拳架中很多式子都可以在近身时使用摔法;

太极拳能快的起来的关键在於松沉;
松沉为的是蓄劲;
蓄劲在根,而根要深;
试想树的根若不深则不稳;
相对的根若深则能稳;

太极拳的出拳或掌是不能动手的;
忘记自己的手;
我要打你,不管是出拳或掌都跟手没有关系;
手只是一个传达;
接触的点而已;
更何况身体的任何一个点;
只要接触到对方都可以是劲的出口;
这个观念是建立在松沉劲的用法上;
手要出去,先管松沉;
劲就自然会跑出来了;
有这个松沉劲就无须理会手势如何;
上半身的形体肘定位;
就会形成了沉肩墬肘,坐腕,劲透指的状态;
松沉练的如何看看手形就能知道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8 15:5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是一大天,人是一小天。
天有三宝日月星;
地有三宝水火风。
人有三宝神气精。
我们练拳一定要在身内下功夫。
切莫外求。这样才是健康之道。      
天地人三才,人在其中。
天大地大人亦大。
要以我为中。
与天地万物平衡和谐。
首先要自我和谐,加强自身修养。
太极拳是智慧拳,知识拳。
全凭心意下功夫。
至于我们肯用心,肯下功夫;
每天我们都在离太极拳的殿堂越来越近。

太极拳的精华部分和最有趣的地方是内三合;
也就是神意气主导下的内劲修炼;
不是一般人以为的光是把拳架撑好就可以的;
那是外三合的部分。

行拳时能感觉似乎全身皮下筋膜被气撑开;
与骨肉分离开来;
全身像个气球;
浑然一体,里外合一。
能感觉全身中和无比;
不偏不奇,感觉其乐融融。

内家拳主要练的就是“筋”“骨”;
绝对不是肌肉。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9 13:34:18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需要外三合;
出筋骨劲,就会有掤劲;
架子不正、身子散乱;
如同房屋的结构一样;
就没有棚劲。
不可能有所谓的“内劲”。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