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9 14: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盘练拳架的自然规律:
水因形而变;
山因势而变;
世界因人而变;
人因思想而改变。
你走路时;
思想在路平不平上;
四周环境安全不安全上?
还是会考虑自己如何出腿
如何落脚才会站的稳上?
不论行拳还是站桩;
都是意在外物,
不在自身;
看路脚自然跟上。
气聚天心;
沿脊而行;
贮与丹田。
行拳力由脊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12-9 15:39:26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以及在行走中都要注意做到:
1)领住大椎自然头上顶;
领住大椎就是脖子贴靠衣领;
注意下巴内收;
2)要眼神意在后脑,显示灵眼,非常精神;
3)肩下沉,肩胛骨前裹,形成含胸拔背。
这一点非常重要;
4)腋下空,目的使气下沉。
否则,会把气提上来,形成夹肩,脚下漂浮。
5)盘练拳架肘下坠大臂出小臂回;
6)让命门外撑,让后肩胛骨外撑;
使丹田之气膨胀后腰和后背。
这一点最为重要,也是我们的目的。
我们盘练太极拳就是让气意守丹田;
脐下一分半,也就是从肚脐算,三手指处。
这对产生太极内功非常重要。
但此时气在前丹田;
也就是气存到下阴丹田;
对养生非常有好处;
也是产生太极内功的前提。
通过命门外撑和后肩胛骨外撑;
将丹田气压到后下阳丹田;
后腰和后背,使周身膨胀、浑圆。
这样就增加身上的内功和劲力。
7)手指叉开,手形成球型;
这样会把内气吸到手上;
否则会使气结到手腕处;
不能传到手。
达不到气惯指肚,劲达指稍的目的!
8)走路时,浑身放松;
感觉身上没有分量;
两手心相向面对;
虎口棚圆的手朝前摆动;
但脚下生根;
脚后跟要实;
重心要落到后脚跟上。
这样气血就会通畅;
气盈周身,浑身有劲!
你们一定要这样的走路一段时间;
体悟一下,对练拳,身体健康;
增强太极内功;
体现的精气神都是非常有效。
这就是太极生活化;
生活太极化!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2 14:5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拳架之“三劲”:
练拳需要意念劲;
具体是指“三劲”;
也就是行拳时在意念支配下;
保持掤劲、根劲、腰劲永远不丢失。
什么是掤劲?
掤劲就是在盘练拳架时的张力。
下盘:行拳有如骑水牛,裆要撑圆;
两腿如夹住牛背;
也就是说裆内有合劲;
上盘:行拳无人似有人;
也可形像地比喻抱着孩子挤车;
我们抱着自己孩子挤车;
出于母爱父爱;
我们的手臂会自然膨起一种张力;
来保护孩子,
生怕别人把自己怀中的孩子挤着。
但是,这种张力又要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如果张力太大;
一是挤了别人;
二是怀中的孩子也易掉下去。
这种拓又含地保护自己孩子的张力;
就是掤劲!!!

什么是根劲?
根劲就是盘练拳架的母劲来源。
挤车抱孩子;
要想不让怀中的孩子被人挤着;
除手臂有掤劲保护外;
身体还要站稳;
要身稳必须两脚稳;
脚稳要求暗劲扎地;
而且两脚劲要随人挤动而相互转移。
这与行拳相同;
盘练拳架要求下盘沉稳,八面支撑;
同时要随招势需要;
脚下的暗劲要虚实转换;
偏沉则灵;
双重则滞。
盘练拳架要培根;
就好比一棵树;
根深才会叶茂;
才能抗住大风的催击。
盘练拳架立身中正,下盘沉稳;
是脚劲扎地的表现;
脚下不乱动,根节则明;
行出的拳才显劲道。
力发之于足,行之于腿;
主宰于腰;
形于手指。
拳的母劲根源在脚;
行拳时脚应该时刻要舒展吸地;
但涌泉穴要空。
脚扎地给大地作用力;
落地生根;
而大地会给脚一个反作用力;
便是行拳发力的本源。
这就是弹簧原理!
掤劲其劲源就在于
根劲的节节贯穿而来。

什么是腰劲?
腰劲是行拳中的腰胯带动力。
其根在脚;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这说明腰胯劲连接
身体上掤劲和下根劲;
起着枢纽的作用。
如何发挥好这个枢纽作用;
跟丹田内气带动有关。
盘练拳架;
腰腹丹田处就会有一个内气充足的球体;
像一个大轴承;
丹田内转,内气催行;
助腰胯转动更有劲。
要更好的体现腰胯带动力;
就要以腰身带臂;
行拳尽量用腰胯带动;
充分体现脊柱行拳的意境。

总之盘练拳架要突出重点:
一定要抓住掤劲、根劲和腰劲去练。
只有不丢掤劲;
拳架才漂亮;
防身才能招架。

只有根劲不失;
功夫才能日渐上身。

只有用好腰劲;
才能发挥枢纽作用;
确保根劲运达末梢;
使掤劲不丢。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2 15: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把拳真正“练到身上”?
我们能够把拳真正“练到身上”;
你会发现练拳可以是“半自动”化的;
我们只需要找到一个“阻力点”;
就会自动崩发出劲力;
用这样的方式发劲;
不容易累;
也不会耗很多体能。
虎豹等猫科动物,擅长筋骨劲;
它们在奔跑时,持续性非常强。
我们行拳;
就类似于动物奔跑时候的状态;
用身躯带动肢体运动;
加上筋骨的崩弹;
动作显得轻灵而有稳健;
但又能做到疾如闪电。

出手如箭,回手如钩!
是充分运用了动物奔跑时候的发力模式;
肢节在躯干带动下;
做循环往复的动作;
任意一动都是“整体劲”;
丝毫不会散乱。
在实战中;
用“打人如走路”
来形容功夫练到身上的程度。
当真正掌握了动物运动时候的核心;
也就掌握了内家拳的实质!

练拳时,要做到“落地生根”;
我们看猫在走路时;
每一步都感觉是小心翼翼;
走的非常细腻,轻提轻放。
练拳时,要做到脚下有数;
得做到“碾压”而行;
由脚后跟过渡到前脚掌;
脚趾根扣地,步步为营。

人体腿部三节中:
脚为梢节;
膝为中节;
胯为根节;
此三节同样遵循“起、随、追”的动作要求;
平时走路;
我们注重感受脚与地面的接触;
用胯抽提带动腿运动;
用两腿的磨来感受阻力;
一旦发动;
可以做到出腿如钻;
抖擞间完成身法步法的变换;
做到“起如风,落如箭,追风赶月不放松”。

功夫在背!!!
背为人体最大最宽之处;
所蕴含的劲力也是最大的。
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拳架好不好;
功夫高不高;
可以从背上看出来;
背活并且能崩弹旋裹;
如同变形金刚般的
根据需要展现出不同的状态;
是为活、整!!!
背的力学构造由胯、脊、肋、肩主宰;
它们开发好了;
背必然活力无限;
潜能尽数发挥。
我们在练习站桩姿势就是;
将胯、肩的拧裹崩弹;
肋的折合;
脊的旋拧;
肩的压弹充分表现出来;
从而实现“龙身”!

所谓“身备五弓”;
两臂,两腿带身弓;
最大的弓在于背!
也就是人体躯干;
我们只有将背脊盘好;
才可以将这把弓的威力表现出来!

古人创拳:
循动物之能;
像其形,取其意;
而后成拳。
精髓全在“本能”二字。
动物不练拳;
但却有过人之能;
纵横反侧,灵动无比;
全在平时以“胯脊”
带动身体整体运动所致。

动物不练器械,不练肌肉;
天生筋骨发劲;
用“大筋”牵动骨节运动;
所以动物不练拳;
但又时时在练拳;
真正做到“拳不离手”的,
是动物而不是人。

狗在犬吠之时;
同时在盘练“横隔肌”;
能够用其带动内脏进行提坠练习。
我们看到狗在攻击人时;
发出“呜呜”的声音;
实际上是在调动“横隔膜”;
处于攻击的状态!
所以说,动物比人更懂得如何运用本能来形成战斗力!

大动不如小动;
小动不如微动!
是指在练拳的时候;
“根、中、梢”之间的关系。
开始都是梢节的动为主;
后面过渡到根节带动梢节的过程。
而在运用的过程中;
讲的是“一动无有不动”!
根催梢动,梢带根至;
整体如弹簧般颤动;
又称“颤劲”。
此时劲力不分先后;
是劲力的整合阶段;
或者称“化劲”也可。
不管“明劲”也好;
“暗劲”也好;
到最后都是一把劲;
也就是“颤劲”。

静如处子,动如山崩:
“静”如同入睡一般;
“动”则如惊醒;
越是不经意间;
越接近人体本能;
人体的潜能往往是经受
外界强烈的刺激以后迸发出来的;
此时可以将人体的神经反射与内脏、
筋骨融为一体;
接近动物般的本能;
所以说,练拳就是练的返先天!

拳有内外三合;
其中外三合为:
“手脚合,肘膝合,肩胯合”!
所谓“合”则如皮筋牵引;
崩弹而动;
同步打击;
上下梢节间不是默契;
而是“牵引”;
是实质性的劲力连接。

“脊柱”是上下肢之间的桥梁;
依靠“脊柱”崩弹之功实现对接;
令打击一气呵成。
在盘练拳架过程中的
“沉肩,收尾闾”目的就是拉背;
或者称“开弓”也可以;
通过自身调节;
使其充满“弹力”。
用时,用脊柱带动两“端点”
同步崩弹发劲;
将劲力传递至上下“节点”;
共同攻击,手脚齐到;
多点同时攻击;
这在实际运用当中;
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是“五弓合一”的核心体现;
也是传统拳区别于现代搏击的重要环节。
“脊柱”这条“大龙”!!!
人体开合崩弹;
回转盘旋皆赖与此。
“胯”是人体运动的核心;
与“脊”相连接;
构成运动组合;
两者相互作用,如同一体。
脊柱是多关节连接;
每个关节之间皆由“大筋”相连;
既可以撑拔拉伸;
又可以压缩成弓;
能够有“皮筋”般的纵向崩弹劲力;
又具备如竹竿般的压弹;
可铸就四面八方之势;
是人体起落纵横的关键元素;
其连接于“胯肩”之间;
是胯劲延伸的必备条件。

看动物奔跑:
内脏的前后冲撞与脊柱一起拉伸收缩;
从而将劲力传递至四梢;
能够快速窜进;
实质是“胯脊”之动;
以根带梢;
是根节劲力;
更是整体劲力。
无“压”不成功;
平时要善于借助肩压
胯升使脊能弹;
模仿动物捕捉之势;
必有所得!
我们盘练拳架的动静结合:
就是需要:
静对书卷寻乐趣;
闲看花鸟会天机!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3 13: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丹田不做功,到老一场空!
盘练拳架只有前后丹田充实;
才能走周天的线路。
任督通,百脉皆开;
周天形成。
任督二脉周流后;
元气按12经脉次序运行。
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
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为一大周天。

太极内功练到丹田;
命门充盈后;
便有了相当的基础和“资本”;
至此下一步是继续在
带脉上和脊背上用功。

当命门充实和饱满后;
除可引气贯背;
通臂,饱指。
还需要继续充实带脉;
不能急于求成;
循环渐进,水到溪成。
太极最忌违背自然;
急于求成,苦练,死练。
道法本自然。

太极内功最关键就是呼吸;
吸至及出就是阴极。
呼尽松开为止为阳极。
此为一个开合;
即是一个呼吸。
太极入门的8个字;
阴阳转换,开合呼吸。

太极内功就是追求
‘内动’达到“内壮”
而不随肌能动;
筋膜,气脉的强壮;
柔韧通达;
这是内家上乘功夫的要求。
内劲也是因此而产生。

一旦丹田开合达到一定程度;
就可以内气外放;
内劲外施,产生超常功力。

腰裆的转换;
就是前后丹田的运动;
意气引动;
加上开合呼吸的配合;
才是外在动作开合的原动力;
才是由内发外的程序。

所以盘练拳架要求内外合一;
内动带动外动;
一动无不动。
一静无不静。

而不是比手划脚;
漫不经心的肢体体操活动。
这是判断太极功夫入门的一个见证;

功夫上身的标志是;
百脉皆开,诸劲通畅;
体健神足,手脚轻灵;
丹田充实,动之微发之聚;
先知已后知人;
有守中用中之能力和境界;
功夫深时;
浑身无处不丹田;
丹田即手,手即丹田;
触到何处何处发。

太极不但是技击;
还是养生,修道之途径。
光会技击,发人于丈外。
不懂得养;
也是不得其法。

中国文化都是内敛的。
修炼传统功夫必须内修;
内炼,内养,不显摆。
否则不会有所成就。
内药是精,外药是气。
内药养性,外药立命。
性命双修,方合大道。

太极内功以丹田和命门为做功之地;
这个地方是人体这个生命体的生死门户。
围绕这个部位做功便可增强生命能量;
激发生命活力;
进而改变体能,变化气质;
开华生命的质量和境界;
同时可以施放出过人的功夫。

传统功夫大都精妙不易掌握。
传统武术特别注重基本功:
八卦转掌;
意拳站桩试力;
形意鸡步单把;
太极金刚捣坠;
每一个能练好就不容易。
而且都要经过一段漫长的过程。

拳乃天下之公器;
能拿去的证明他的心性格方面是合格的;
拿不去的,证明悟性还没到心性还欠火。
别小瞧窗户纸;
还真的是一般人捅不破
一般人拿不去的。
虽然能捅破
但是捅的不均匀
会捅的只是一个小点。
拿不去的是即便是拿去了
没有善心的培植
拿去用了也不会有洒脱的效果。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3 14:38:39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需要展臂,立脊;
尾闾一坠,神意贯顶。
喉头放松,轻吸气;
缓运身,丹田催劲;
力撑后腰筋膜。
松肩膀,沉肘底;
拧着尺桡前推掌。
收下额,目前视,耳听八方。
转子撑,裆下换;
虚实调胯,摩荡背脊。
火能照物,水能载舟。

单鞭就是一条龙;
螺旋双臂把腰立。
拗步要领在裹腿撑胯;
这个力道要练出来。
上下贯通螺旋,不要本力;
结构到位,自然生发之力。

一阳初动,指的是丹田。
阳,奋出力量。
阴,转化力量。
丹田一动,内劲往脊柱上引。
行拳要提神,虚领顶劲。
圈越来越小;
不是动作小了;
是内劲旋盘半径缩小;
更细致,更快了。
所谓韧劲,就是绵长坚韧;
既有密度,又有长度;
压强非常大。
角度,速度,力度;
都精确了;
哪怕一张薄纸;
也能削出一道口子。
浩然正气,就是拳势。
功夫大了,身上自然有势。

势出于内功积淀;
又是精神意领之产物。
功力出自矛盾;
内功原理,不外于此;
扩张与塌缩。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周身雄扩,丹田缜密。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5 18: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站桩的口诀:
桩是拳术中的主要的功法之一;
不同的拳法联系的方法也不同。
但是想要让桩功练习的好;
内功也是不可缺少的。

站桩功,极容易:自然立,脚平行,
脚距宽,与肩齐,膝关节,微弯曲,
小腹松,腰背直,胸微含,眼平视,
眼半闭,也可以,两手抬,腋半虚,
手高处,不过肩,手低处,不过脐,
手离胸,一卡距,两手间,一卡齐,
手指间,夹烟似,嘴微闭,鼻呼吸.
先定神,后立意,麻热胀,手部起,
守住它,莫着急,感觉到,再用意.
顺肢延,走遍体,全身有,不为奇。

调身:口诀极简单:
一共十四个字:
两会一点一垂线;
全身体重到涌泉。
“两会”指人身穴位“百会”和“会阴”;
“一点”指两脚“涌泉”穴连线的中点。
操作上使这三点位于一条
与地面垂直的假想直线上;
久而自然能全身贯通。
全身体重到涌泉基本上属于假想的;
或者称感觉上的。
因为根据人体的几何外型;
重心无论如何不会在身体的最下部。
但是长期在这种意识引导下;
很快可以进入上轻下沉的稳定感觉!
进而达到脚下双轻。
此后即有一阳发动;
排除“妄动”的可能。

且要注意,各骨节间须是松张状态,不宜软塌。
这一阶段必须经明师校正;
否则难得其形。
百会、会阴、两脚涌泉穴连线的中点要在一直线上;
自然松垂落地。
这就是立身中正!
感觉全身体重落入两脚涌泉处。
全身无一处挂力为最佳。
如果桩式正确;
身体不自觉地出现
无方向的摆动是很正常的现象;
无须刻意保持不动。
要牢记“道法自然”的道理。

调心:口诀有八个字:
无念无欲,毋妄毋助。
随着日积月累这样的时候越来越多;
渐渐连在一起,站桩的质量也就提高了。

调息:呼吸纯任自然。
就是不必去在意呼吸。
“忘息”,也是这个意思。
不是刻意去制造某种模式。
功夫久了,呼吸上自然就有变化;
人为去追求往往适得其反。

掌握桩功的小技巧;
学会改变自己。
调整好自己的呼吸。
这样坐下来一定可以强筋壮骨,元气充沛。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6 09: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是内劲首先到位;
结构催形。
放对地方,指的是技巧。
施展出来的,却是功力。
内外空间充裕,发挥就正常。
出手,要有一种力度,不要软泄。
遇到硬茬子;
功力不济,无法化开对方。
练拳求实际,莫想当然。
内压缜密,结构雄强;
功劲彪悍,再攻巧劲。
巧劲,并非以弱胜强;
不要有这种想法。
现实当中,实操投机,绝无可能;
用一种省劲的劲,这个可以做到。
所谓巧劲;
是一种螺旋杠杆力。
学拳练拳;
首先使身体变强;
这是硬道理。
之后,才是结构力学。
强健身体,是一切之基础。
练拳不能忽略强身。
拳不能强身,是不全面的。
严格的说,没有好身体;
技术发挥都是问题。
练拳第一要务;
是强身健体。
之后,才是劲的学问。
首先要变强;
才能巧取。
巧劲,属于强者。
弱者,通过练拳,变得强大;
再练微妙的东西。
自强不息,是练武之本。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6 16:2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9-12-17 03:11 编辑

为了纪念凌志安先生诞辰100周年;
我的纪念文章题目是:
缅怀凌志安师父的拳品和人品;
传承发扬凌志安老师的精气神!
我是1979年在单位值班的时候;
早晨起来在万里皮鞋厂的门口;
看到老师在练习的太极拳。
凌老师的拳架风格让我耳目一新;到目前为止;
我还没有看到有一个人能超过他。
特别是在以后的其它地方;
看到老师拳架中的雀地龙;
的的确确的让我折服:
看到了拳架中的两胯偏沉依次走;
沉肩坠肘的松活弹抖,让我记忆深刻。
我在拜凌志安老师为师以后;
还是在万里皮鞋厂的门口:
凌志安师父送我四个字:
“诚外无物”!
我一直铭记在心。
因为我知道:
诚:就是诚信学习;贵在坚持。
就是对人需要讲诚信;需要互相尊重。
这样才能修身养性;才是练好拳的基础!
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他能做好什么事情呢?
我看到了凌志安老师对学生都是很尊重的;
也看到了不仅仅是对学生;对其他人也是相当的尊重。
这就是凌志安师父的人品;
让我感觉到应该把凌志安师父的拳品和人品传承发扬下去。
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做的事情。
没有传承和发扬师父的精气神;
其余的一切都是苍白无力的!

于是我接收了20名徒弟以传承凌志安师父的拳品和人品;
并且在太极网注册。已经被太极网编辑发表如下:
12月1日上午,为了纪念凌志安先生诞辰100周年;
同时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华太极文化,明确传承关系;
促进交流和传播;
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承人杨锦富开山收徒仪式在南京苏宁环球大厦圆满举行。
杨锦富从武多年,通晓太极文化、拳理、拳法、五行、八卦、等,撰写了许多相关研讨文章。
并对师爷陈照奎的拳术深入探究,多次在太极网上发表论述;
在太极网官方网站撰写发表了【太极拳三圈理论核心是不能出圈】的指导性文章。
杨锦富认为太极拳就是其生命意义所在,多年来致力于弘扬太极文化;
先后成立紫霞湖太极拳辅导站、月牙湖太极拳辅导点、雨花台太极拳辅导点、河海大学太极拳辅导点;
为传承太极拳走遍南京。积极参加各项太极拳活动;
并大力推广国粹武学,聚各家之长,武技高超。
此次杨锦富开山收徒,为陈式太极拳的传承再次注入新鲜血液;
旨在传播太极武术文化,助推太极文化发扬光大。

太极档案:
杨锦富,1956年出生,江苏南京人。拜陈照奎入室弟子凌志安为师,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
1964年8月拜金士明为师,学习六路少林拳,长拳以及器械,刀,枪,棍法等。
1979年一1983年拜凌志安为师,学习陈氏太极拳。
1984年为南京市武术协会会员。
2011年参加江苏省武术运动会取得陈氏太极拳第一名。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8 12:28:1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盘练拳架节节贯穿的具体方法:
一、内劲来自脚底;其根在脚也!
   1、出手时: 一定要从腕、肘、肩,一节节地引路;
   2、收回时: 从肩—肘—腕;
尚未到每一个极点,不能去动。
二、脚:
  1、提腿:当立点、重心落于右脚,沉右胯;
此时自动的提左腿;
提时尾闾下沉;
大椎必须领住。
而人整体并不下沉。
这就是跷跷板原理!
  2、横开一步(此时感觉左脚很轻):
横开时,大脚趾后下地,其余4指先接着落地;
与肩同宽;
练拳中,每一个动作转换前都要松胯。
三、手: 手动人不动,人动手不动。
   1、手动人不动:就是让手脱离肩关节;
   2、人动手不动: 力从脚跟起;
一进一退,可以步步取胜;
所有的力都可以还给对方;
对方用力越大,反击力越大。
接手时,松胯、尾闾下沉、……肩、肘、手;
要真的有把对方粘住的感觉,那就做对了。
四、不丢顶:
   1、任何状态下,大椎必须领住。
   2、与对方的接触点;
始终不能丢,要粘住对方。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