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8 13:37:0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判断拳架好坏的依据是什么?
初学太极者看别人打拳都很漂亮;
分辨不出来别人打拳到底谁打的好坏,合不合理。
这就给一大部分骗子有了可乘之机;
利用初学者的不懂,来糊弄人;
还在那大谈特谈所谓的内功;
故弄玄虚来骗人。
现在介绍一些看人练拳的基本方法,用来减少被骗。

1看其两膝盖是不是前后摆动:
两腿是两个桩,不许前后摆动;
摆动了就失去了根基;
下盘不稳,在技击中必败。
还要看其两膝的方向是否
是跟脚尖方向一致;
如果不一致;
很容易损伤膝盖;
很多练太极拳的膝盖损伤;
跟这种情形有关。

2看其胯是否松开:
这点最难看;
因为没练到的人基本上看不出来;
胯松沉下去的量很小;
几乎不到一毫米的量。
有的人胯一转身体就往前挺了一点;
沉不下去,这点很容易看。
要是你能亲自摸一下他的腹股沟;
看看其大筋是否是松开的;
有一根筋紧的都不对。

3看他转体时,是否肩胯同动:
很多人练拳肩胯动的不一致;
肩比胯动的过大;
这样子肩胯就合不住劲,散了。
人体的脊柱前后可以涌动;
左右类似蛇动;
唯独不能直接扭转;
直接扭转很容易伤到腰间盘;
需要转动,得靠松胯来配合。

4看其肩肘手的劲力是否顺达一致:
大多数人练拳;
肘的劲力与手的不一致;
犯夹肘或者抽扯之病;
还有的是横向划动的;
不是节节贯串的劲力。

5看看其发劲时是否起身:
这是最容易犯的毛病;
高手发劲不会起身。
练太极拳的发劲;
不是靠单纯的主动蹬腿发出来的;
是松沉之后大地给的反弹力。
练拳时越松沉;
往下给大地的作用力越大;
大地同时给的反作用力;
通过人体的阴阳变换;
旋腰转胯;
通于臂膀传于梢节。

一般能够看出来这些:
就知道他的拳练的如何了;
这些最基本的都没做到的话;
他说再多的,都是虚的;
不会有太好的功夫;
望学者明鉴。
不要被那些徒有虚名的人蒙蔽了。
希望大家都能学到真正的太极拳。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9 09: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你睡多晚,总有人比你更晚。
无论你起多早,总有人比你更早。
无论你多努力,总有人比你更努力。
不管你有多辛苦,总有人比你更辛苦。
“放弃”二字15笔;
“坚持”二字16笔!
放弃和坚持就在一笔之间;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付出和坚持是成功的前提!
练拳贵在坚持啊!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5 11:55:01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时,力求做到;
形准,神似。
架形准,自然功劲误差小;
由静态入手,校正功架,叫静桩。
每一形,每一劲;
都是有尺寸的;
为了增强记忆,要练静桩;
之后再上活桩。
活桩不是单式。
单式,由几个劲组成。
活桩没那么多劲;
攻一两个劲;
由于是基础;
必须把主劲融到桩里;
可慢可快;
有定步的;
有活步的。
整合,展开;
螺旋,内动;
桩里都有。
套路就是连续的桩。
基本功要出功力;
先练出功力;
再用功力去练招术,这是正途。
练拳次第,由内而外;
由简入繁,由繁化简。
一生二,二生三;
练出一种功劲。
再用各种招式;
锤炼这个功劲;
衍生出的变化;
都含着劲。

技巧是什么?
富含功力的术。
取长补短,因人而异。
练拳就要全面;
缺什么,补什么。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5 12: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松肩坠肘的目的;
一是手臂练出沉来。
二是练出手臂的撑劲。
三是练出手臂的气来。
就手臂而言:
有三种地方产生力量。
一是肌肉。
二是筋。
三是关节肌、
太极拳总要求松肩坠肘;
减少肌肉的用力程度;
为的就是体现和增加筋和关节肌的用力程度。
有些人一想到用力;
就会想到肌肉;
其实这是片面的认识人体用力的组织。
由于筋和关节肌;
在平时用力的情况下;
被肌肉力隐藏起来;
使人体会不到;
那么通过松肩坠肘;
就要把被隐藏起来的筋和关节肌的给扩大化;
最终显现出来。
在练拳当中;
只有不断地减少肌肉的用力程度;
才能显现筋和关节肌的用力程度;
并且逐渐增大筋和关节肌的力量。
通过松:
它们之间属于肌肉力慢慢的递减;
而筋和关节肌的力慢慢的逐渐递增。
练出松肩坠肘;
手臂就会觉得沉重。
其实,这就是突显筋和关节肌的用力程度;
而减少肌肉的用力程度。
这时就如同筋带动骨头在做动作;
而肌肉就如同沙袋一样包裹在筋和骨头的外面;
一旦练出筋和关节肌的力,
就能体会出这种沙袋的重量。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5 12: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是一项平衡运动,:
求的是动态中的平衡;
这个平衡点就是静点;
乃动中求静也;
找到了静点;
达到平衡的状态才能保证立身中正;
不偏不倚,才能做到气沉丹田;
上下相随,内外相合,无过不及。
下走三角步,上找十字形;
是寻找平衡点的一个非常好的检验方法;
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从任意的角和边
施加压力都不易使三角形被破坏和变形;
从而很好地保持了下盘的稳固和平衡。
十字形保证了立身中正;
前弓后拉要保持住这个十字形不破坏;
就能够做到向前弓不压前膝;
向后拉不压后膝;
也就是臀部坐空不压后腿;
从而保证了腰在立体垂直的状态下转动;
避免前俯后仰,左倾右斜;
也是解决膝盖疼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5 15:5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盘练拳架时的含胸拔背:
太极拳非常忌讳挺胸努气;
含胸拔背的前提一定是胸口松了,没有气了;
其实这个词有误解;
总让人以为胸口要动;
其实胸口是不动的;
含胸拔背是形容外表看起来的样子;
并不是动作要点。
含胸拔背的动作就是动肩胛骨。
两个肩胛骨往前一合;
这就是含胸拔背。
练的是背部的筋肉拉抻;
不是去憋胸口。

含胸拔背是约定俗成的说法;
准确的是含胸炸背。
意思是后背炸开了花。
完全松开的样子。
内家拳转腰有两个前提:
一个是收尾闾小腹上翻;
一个是含胸拔背;
是在这两个前提条件下的向后拧。
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缺任何一个,会受伤的。
不要为了追求拧的角度大
而放弃这两个前提条件。
也就是说:
在练小腹上翻和含胸拔背;
在下蹲到低处时;
收尾闾的力量传导到后背;
后背的脊柱一动;
两个肩胛骨往前合;
两只胳膊以中指为轴;
各自往外一翻;
两个肘子就并到一起了。
这时候全身都是合在一起的。
注意看两点:
1)一切动作都是后腰带出来的;
2)正面什么都没有,一片空洞;
只有肚脐在呼应,只练背面。

事情就是这样;
你只管练气下行;
别人会觉得你打他;

你只管练轻灵;
别人会觉得你沉重。
听着简单无理;
其实是好多人不愿意说破的。

还有一个常见的误解:
胯是指哪里?
现代人所说的胯,都是说髋关节。
身体的两侧。
这不是古代武术家说的胯。
古人说的胯;
位于身体的背面。
你用手摸你的屁股;
屁股上面会有两块骨头突起;
就是那里。
所谓开胯;
就是那一带的筋肉抻拉开。
这是很不容易的。

所谓肩与胯合;
是指的这个胯。
不是屁股侧面。
你去做一个太极拳的野马分鬃试试;
是你的这个地方托着你的肩在动。
而且是左边的胯托着右肩,交叉的。
动力来源于丹田的转动。
自己试试就知道我所言不虚。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6 15: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一动全动;
劲劲相通,互为其根。
里头一动;
外头就得有反应。
放松目的是灵敏。

如欲展先按;
展臂之前,先有个下按劲;
再开出去;
身子自然有了开合。

欲劈先提,下劈掌;
突然一提领,陡然下劈;
身上的势就出来了。

会发现,欲左先右,欲上先下;
找其根可充分调动势能。
身法出自矛盾。

再看欲推先合;
如上步七星的推掌之前,把自己合住了;
胸腹肌,吊丹,兜盆,沉肘;
塌掌根,人会很整;
密度增大,力道才强。

手腕子一旦很活;
身法就消失了;
偏偏不能走手腕;
就动腰身;
这个习惯养成;
身上动势能发挥。

说是动手:
实则俩人在较量身子。
活肩。
肩头好似小球;
转动无滞涩;
方能抡臂开合。
肩轴活还不够;
肩胛骨催着膀子走;
背劲就上来了。
肩胛骨最大优势;
能把背劲导过来。
一动全动;
各部位彼此协助;
拳势动能即刻发挥。

有手法;
懂身法;
讲步法;
一念皆动;
遍体存神。
式虽停,意还延长;
劲仍暗运。
连绵相随;
一劲接一劲;
串联贯通,一气呵成。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6 15: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术的劲,必须落地。
所谓落地;
要有质量;
非常整;
又很沉;
还灵活。
离开这三点:
东西发飘虚浮;
花巧了,不堪一击。
没内功,里头是空的;
就只能靠四肢。

整劲,即是内压膨胀;
先练会这个再说。
一门拳术;
有独特韵律;
频率就是身法;
抓住拳的节奏;
掌握拳的用意。
眼神专注而广阔;
步法稳定而灵敏;
做到形神合一。

拳势是什么?
意主宰着形;
内功表露的状态。
拳势通过眼神;
韵律,功劲,身法;
向四周扩散;
形成一种势能。

招式中没劲是假招;
拳内无势是瞎拳。
定要招劲合一;
神形兼备,势能才会出现;
最终内外合一;
完成大我。

腰为大轴:
行拳时,坚定看着目标。
头和身子要统一;
头过去了,身子同步就到位了。
以腰围轴,四肢为轮。
相随就是;
四肢不拖泥带水;
都在轮动。

若练腰力,先练小腹;
丹田催动腰间鼓荡;
内力会很大。

内功是动力库;
腰腹是总枢纽;
身子指挥四肢;
这是不二法门。

行拳虽很慢,但不失沉稳;
牵一发动全身;
随时腾挪转换,上下齐动。
不要腿过去了;
身子等半天才过去;
这是断档。
腿一出,胯兜个小弧;
腰转肩靠,都跟过去;
腰腿不能分家。
手眼身法步;
必须同步协调才是好拳。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7 16:4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坚持用最平实的话讲述自己的练拳体悟心得!
换劲是中国武术的入门功夫;
目的是去身上的僵劲、拙力;
由肌肉发力的运动模式
代之以筋骨发力的武术模式。

换劲基本有四种模式:
1、过度疲劳法(类似于长跑中的极点原理);
2、武练抻筋;
3、文练抻筋(换劲桩);
4、内气抻筋。
这四种方法中:
武练抻筋见效最快;
内气抻筋效果最好。
武练抻筋久练会耗气血。
最好是内气抻筋;
但这个需要内气打通经络;
要求较高;
次之是文练武练结合。
文练抻筋(换劲桩,外形与浑元桩相似,内在不同);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7 17:0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9-12-27 17:15 编辑

内家拳入门——换劲:

换劲在中国武功中其实是个入门的东西;

一般在入门阶段先练外形;

例如压腿、拉筋等等;

第二步才练换劲。

中国武术认为使用肌肉和骨头发出来的力道认定为僵劲、僵力;

其缺点是需要用较长发力距离;

外形较大难收回;

出力的来回相对需有个转还而不能连续;

例如散打拳击等;

在一拳与一拳之间需有个拳的收回;

不能连续发出;

单手无法连续发力;

只能交换;

中间有个停滞过程。


与之相对的;

中国武术认为无论内家外家;

应该将这种经由骨头肌肉发出的僵力

通过练习转化成基于筋和骨头发力的模式;

称之为劲;

这种转换就称之为换劲。

因为筋有弹性;

而这种依赖自身弹性的发力;

消耗能量较少不易疲劳

且这种弹性可以自已弹回来;

一如出铁棍在扫出去之时需用力;

再收回来需要再用力量。


而改用橡胶弹力棒;

扫过去需要力量;

待它以自身弹力弹回来再发力就可以;

也就是收回来是不用发力的。


换劲法有许多;

外家方法是用一些专门动作或套路来达成;

有些人认为

套路作用是用来便于练习,记住招式;

在实战中是一一拆开使用;

虽没错,但其实除了便于练习以外;

但任何一个套路

并不是第一个动作到最后动作;

中间有些几个动作可以沿用于实战;

但不可能每一招都可以;

还会包含一些过渡招、练换劲的;

所以若可以把其中这些换劲动作区分

并选取出来单练

就可以很快达到换劲效果;

以金鸡独立来说:

一手放肩;

一手放大腿外侧;

并沉胯突然交换;

此称之为武练;

主要练大筋,


第二种是文练即透过站桩;

主要是练小筋或某几条筋;

二种都要练。


第三种方法:

把某个动作;

例如散打的左右直拳

透过使用大力量快速打法把力量耗完;

比如先打快速50下;

再改为均匀节奏地一下一下打;

先要用力高速打;

之后再均匀左右打;

那时的要求是每手各500下;

这样不断打下去。

其原理就是把你肌肉力道用尽了;

抽筋了、抬不起来;

那你肌肉就会无法再发力;

你的筋就会出来代替发力;

虽说这样效率低;

但是你发力动作会很流𣈱;

所以外国人在打拳击;

那些职业者其实也是换劲完成的;

当你看阿里或泰森出拳时;

看似毫不费力;

他们打多了;

其实也是换劲完成的;

不要以为他们没有换劲。


换劲完成后;

换出来的劲称为初期内劲;

是属没有内气的内劲;

也称为筋骨劲。

这有个好处;

打人时自已不疲劳也有透劲效果;

透劲效果是因为具有颤动性;

相当于橡胶棒的弹性效果。


第四种换劲方式:

同时也是换劲后需要注意的点;

练筋骨换劲;

在换劲完成后;

不能老是练拳;

因为黄帝内经中明确说

筋需以气养;

若只是一直练筋是会受伤的;

所以老农民筋骨很强健

但一般寿命不长;

内气练出来;

筋自然壮大起来;

即伸筋拔骨!

在内气涵养之下;

筋和膜就会腾起;

撑壮大起来;

一如把橡胶棒放入蒸笼中;

不断处在热气之下会变粗变软;

而人体的内气在体内是有温度有热度的。


以上四种换劲法:

有一个注意点;

不可追求力量大小;

而重点放在其动作是否不疲劳;

另外换劲时不可以对着风(例如电风扇)或见水;

因为换劲时;

筋和骨的的气孔都打开;

是很容易很关节炎的。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