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9-12-27 17:15 编辑
内家拳入门——换劲:
换劲在中国武功中其实是个入门的东西;
一般在入门阶段先练外形;
例如压腿、拉筋等等;
第二步才练换劲。
中国武术认为使用肌肉和骨头发出来的力道认定为僵劲、僵力;
其缺点是需要用较长发力距离;
外形较大难收回;
出力的来回相对需有个转还而不能连续;
例如散打拳击等;
在一拳与一拳之间需有个拳的收回;
不能连续发出;
单手无法连续发力;
只能交换;
中间有个停滞过程。
与之相对的;
中国武术认为无论内家外家;
应该将这种经由骨头肌肉发出的僵力
通过练习转化成基于筋和骨头发力的模式;
称之为劲;
这种转换就称之为换劲。
因为筋有弹性;
而这种依赖自身弹性的发力;
消耗能量较少不易疲劳
且这种弹性可以自已弹回来;
一如出铁棍在扫出去之时需用力;
再收回来需要再用力量。
而改用橡胶弹力棒;
扫过去需要力量;
待它以自身弹力弹回来再发力就可以;
也就是收回来是不用发力的。
换劲法有许多;
外家方法是用一些专门动作或套路来达成;
有些人认为
套路作用是用来便于练习,记住招式;
在实战中是一一拆开使用;
虽没错,但其实除了便于练习以外;
但任何一个套路
并不是第一个动作到最后动作;
中间有些几个动作可以沿用于实战;
但不可能每一招都可以;
还会包含一些过渡招、练换劲的;
所以若可以把其中这些换劲动作区分
并选取出来单练
就可以很快达到换劲效果;
以金鸡独立来说:
一手放肩;
一手放大腿外侧;
并沉胯突然交换;
此称之为武练;
主要练大筋,
第二种是文练即透过站桩;
主要是练小筋或某几条筋;
二种都要练。
第三种方法:
把某个动作;
例如散打的左右直拳
透过使用大力量快速打法把力量耗完;
比如先打快速50下;
再改为均匀节奏地一下一下打;
先要用力高速打;
之后再均匀左右打;
那时的要求是每手各500下;
这样不断打下去。
其原理就是把你肌肉力道用尽了;
抽筋了、抬不起来;
那你肌肉就会无法再发力;
你的筋就会出来代替发力;
虽说这样效率低;
但是你发力动作会很流𣈱;
所以外国人在打拳击;
那些职业者其实也是换劲完成的;
当你看阿里或泰森出拳时;
看似毫不费力;
他们打多了;
其实也是换劲完成的;
不要以为他们没有换劲。
换劲完成后;
换出来的劲称为初期内劲;
是属没有内气的内劲;
也称为筋骨劲。
这有个好处;
打人时自已不疲劳也有透劲效果;
透劲效果是因为具有颤动性;
相当于橡胶棒的弹性效果。
第四种换劲方式:
同时也是换劲后需要注意的点;
练筋骨换劲;
在换劲完成后;
不能老是练拳;
因为黄帝内经中明确说
筋需以气养;
若只是一直练筋是会受伤的;
所以老农民筋骨很强健
但一般寿命不长;
内气练出来;
筋自然壮大起来;
即伸筋拔骨!
在内气涵养之下;
筋和膜就会腾起;
撑壮大起来;
一如把橡胶棒放入蒸笼中;
不断处在热气之下会变粗变软;
而人体的内气在体内是有温度有热度的。
以上四种换劲法:
有一个注意点;
不可追求力量大小;
而重点放在其动作是否不疲劳;
另外换劲时不可以对着风(例如电风扇)或见水;
因为换劲时;
筋和骨的的气孔都打开;
是很容易很关节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