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30 17:3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家拳是控制打法;
是通过接触点延伸;
去控制对方背后点;
或对方脚下点;
这是避开正面;
迂曲到对方后面;
如此引起对方重心不平衡;
对方必须本能调整重心平衡;
在对方调整重心的瞬间;
说时迟,那时快;
我方听到对方调整的回劲而顺势击打之;
可收一击必溃之效;
这就是“围魏救赵”法
在内家拳中的妙用啊。
而在控制与打击的变化中;
以顺缠,逆缠为高明妙法。
比如以顺缠合上对方之劲
控制到对方背后;
乘对方一反抗调整重心之时;
马上变逆缠合上己方之劲;
一击定乾坤。
在顺缠、逆缠转换之间
有个松、吞、空的变化;
这是个内在的不为人发现的折叠;
吞空折叠时刚好能
听到对方调整重心之回劲
拳打人不知即在此时啊!!!
 楼主| 发表于 2019-12-30 17: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命门后撑与虚实转换的盘炼:
拳家在讲究身法时;
主张全身整体劲的蓄发相变是需要“一身备五弓”的。
五弓以身弓为主;
身弓以腰为弓把;
腰脊命门穴始终以意贯注;
中定而不摇摆。
动作时以命门穴为轴心;
以两腰肾的抽换来变换身体的虚实。
身弓备则腰脊坚韧有力;
富于弹性;
上与两臂相系;
下与两腿相随;
腰脊一转周身皆动;
贯串协调主从不乱;
既可八面支撑;
又能八面转换。
确实体现了腰脊的主宰作用。
而命门穴位于身弓的中心位置;
是关键的节点;
故命门运用得当;
则有助于身体的动态平衡;
体现的是身法中的中定作用。

重视命门部位的盘炼;
在太极拳套路的练习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如护心捶定势时;
双臂合劲向前搠发;
腰背部有后撑的微动;
这就是“前去之中必有后撑”。
由前搠、后撑所呈现的;
是一幅中正安舒稳固扎实的功架。

再如“如封似闭”之定势;
随转体双手斜下按时;
对腰背部仍有命门后撑的要求。
此时的动作是“开”;
劲力的运用为“放”;
劲往前去,命门后撑。
身手腿前去时;
裆劲下沉,足底着力;
而内劲由裆中往上翻;
经背脊透达于掌指而直射;
腰脊命门穴须微往后撑;
这是“有前必有后”的对称协调的练法!!!
也可说是前后的对拉拔长;
目的是为了求得全身
不失中正安舒的基本状态;
使前进的惯性运动受到制约;
不致破坏自身的平衡。

身弓备命门后撑;
强调的是“内动”;
重视的是“意”的运用。
习练太极拳必须靠意识的支配
来获得“张弓”和“放箭”的效果;
“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旨在用意;
而不在于用形;
切莫弯腰驼背。
“张弓”强调的是“以意代形”;
是“求其劲而非求其形”。
命门后撑技法的重要之处在于以意贯注之;
它所体现的仍是
“意之所注,真气从之”的修炼法则。

虚实转换在腰隙:
腰隙,俗称腰眼;
位置在后腰部肾腧穴处;
该穴对应于两肾;
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约5cm);
属足太阳膀胱经。
两肾腧穴的中间是命门穴;
该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属督脉。
身法虚实的变换;
关键在以腰脊命门穴为轴心的左右腰隙(两。肾)的抽换;
两肾抽换变化虚实;
是全身总虚实的枢纽所在。
所以,两肾抽换变化虚实;
是太极拳习练时不可轻视的技术法则。

太极拳命门后撑与虚实转换的盘炼:
命门后撑与虚实转换的锻炼
转换之法,各派太极拳家都十分重视。
转换时,命意源头在腰隙……

迈左步时,左腰眼微向上抽;
用右腰眼托起左腰眼;
而右腿实股须精神贯注;
左腿则气势腾挪;

迈右步时,右腰眼微向上抽;
用左腰眼托起右腰眼;
而左腿实股须精神贯注;
右腿则气势腾挪。
两个腰眼总须一上一下;
一虚一实,从实托虚;
虚与实又要相吸相依。
两肾抽换乃是阴阳互根;
阴阳相济的关系。
这种练法反映了太极阴阳学说
在行拳走架时的具体运用。
是一种细致的练法。
表明身体重心的移动与腰肾的虚实转换密切相关。
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之时;
腰肾管着两腿:
腰肾落实的这边;
下面的腿也落实;
腰肾松虚的那边;
下面的腿也有松虚的意味。
就是说:
以步法上虚实的转换来变换身体的重心;
是由腰肾的内动来支配的;
动步时应首先动腰肾。
显然,这也是太极拳的细致练法。
为什么要这样动步呢?
凡欲往左迈步;
右腰隙先下抽落实;
右胯同时内收落实;
左腿迈步就轻灵;
反之亦然。
这就是:
意欲往左,必先往右;
意欲往右,必先往左”
的原理在步法上的运用

虚实转换在腰隙;
是太极拳动作要领中重要的一项;
它的重点处仍是强调“由内及外”。
至于腰肾提升沉降的程度;
则在于个人练拳时的揣摩与体悟。
从生理结构方面来讲:
两肾均为筋膜脂肪所固定;
不可能有明显的位移。
腰肾的移动;
它的抽换升降;
实际上是反映在空间运动轨迹上的。
对于一侧腰肾沉降的感觉;
主要是习拳者在意念上加重了
对这一侧腰肾的关注;
是“意之所向,全神贯注”所产生的效果。
相比之下,另一侧腰肾则显得松虚自在。
如此这般地反复调整意念上的关注:
“意之所注,真气从之”;
就达到了锻炼腰肾的目的。
两肾抽换于拳术动作上是虚实转换;
于强身健体的客观效果上是“活腰壮肾”;
这种锻炼方法有利于人体精气的转化。
 楼主| 发表于 2020-1-2 09: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需要:
中正头正身架正;
顺随筋骨意气行;
云手连续不间断;
整体性质出轻灵。
 楼主| 发表于 2020-1-2 15: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家拳原理:
气以运而实;
力以柔而刚。
气稳力显;
力凭气出;
无气则无力。

意识是说:
气:通过心神意念的导引
在体内运化;
而后才能随意凝聚。
在老子的 《道德经》中叫”实其腹”。
人体有五种力:
力、硬力、整体力、放松力,柔软力等;
能得心应手以后也称内劲。

在博弈状态下;
心不慌;
意才不会乱;
呼吸能够平稳;
气畅神融;
劲力才能源源不断得到充分的供应。

人体力量的生发;
完全由来于呼吸及气机的运化。
如你想闭一口气
搬起一块超过自己体重一倍的物体;
就算你能够搬得起;
在闭气的状态下;
你也坚持不了多久。

人闭气断了呼吸的同时
力气就没有了。
就如机动车断了进气于排气時马上就会死火;
人断了呼吸很快就会死人的道理一样。
内劲是通过正确的功法练出来的!
以气养筋骨而达到力由脊发;
这就是伸筋拔骨盘练出来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2 15:52:32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时的行拳心诀:
腰胯带全身,上下分两层;
胯走三个圆,手上必成环;
一环套一环,环环紧相连;
搭手黏得牢,全靠松得妙;
形本无其形,意本无其意;
练收不练放,炼炁不练力;
我已没有力,唯借人之力;
我已舍去力,天地无穷力;
我有根劲在,处处都是根;
我已没有身,处处都是身;
万物合太极,六合归一在。
 楼主| 发表于 2020-1-2 18: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时松胯的妙法:
裆走下弧!!!
盘练拳架时:
是身体重心从偏于一脚移至另一脚的过程中;
裆的移动路线可有三种选择:
第一种是走上弧线;
像搬移物品似的;
先向上搬起来,再移到位放下;

第二种是走平直路线;
像推开桌上的茶杯,使其水平移动;

第三种是走下弧线;
像钟摆、像波浪、像荡秋千;
先荡下去,再荡上来。

裆走下弧;
才有利于意气向下松沉;
而向下松沉是借地心引力行拳之法。
松沉劲是太极拳的万劲之源、万法之根;
是体松心静;
动作轻灵、蓄劲发劲;
健体养生以及用意不用力之必需。

裆是左右两胯合成的上拱形内弧。
裆的核心穴位叫会阴。
向左右,会阴穴连结着两胯的耻骨下支;
掌管着两胯的开合。
向下,会阴穴是下肢意气进出丹田的通道。
向上,会阴穴经尾闾通达脊柱;
是人身督脉的起点;
经丹田通达命门;
具有辅助腰脊发挥主宰功能的作用;
经过体内通达头顶百会穴;
以提顶吊裆的形式贯通上下;
维持立身中正。

裆走下弧移重心;
绝不是裆的局部动作;
而是配合全身开合交替;
虚实交换的整体运动。

裆走下弧线移动到两脚正中间时;
也刚好走到了下弧线的最低点。
此点之先裆所走的是下坡路;
称之为先半弧;
此点之后裆所走的是上坡路;
称之为后半弧。
裆走不同弧段时
对身体各部位的牵拉是不一样的;
各部位也应随之做不同配合。

看腿脚:
裆走先半弧时;
实脚侧应按脚、膝、胯的顺序放松;
尽管实脚是向下松踏;
但地气是自脚底涌泉穴向上;
沿腿升到腰裆一段。

裆走后半弧时;
腰裆之气沿另一侧胯、腿
沉到新的实脚之下地中。
腿脚是人体与大地交换能量的通道;
通过气升气降变换腿脚的虚实;
是有意识将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
引入体内并推动行拳的基本方法。

看肩臂:
裆走先半弧时以向下松沉为主;
肩似挂在颈椎上;
臂似挂在肩上;
肩臂随同两肋皮肉向下松垂;
能感受到它们的重量。

裆走后半弧时;
两肩松沉虚腋撑开;
顺肩送臂;
伸臂送手,节节伸开。

看裆胯:
裆走先半弧时;
会阴穴向下放松平展;
一能带动上体向下放松;
二能迎接脚下升来之气进入丹田;
三能松开两侧耻骨下支;
使两侧大腿根像鸟展翅似的
撑开中微有上腾之意;
以助地气上升。

裆走后半弧时;
会阴穴向上收缩:
一是送别向下的两腿意气;
二是推动裆劲上升;
经体内直通头顶;
与向上伸脊一起,
推动向上伸腰、拔背;
伸臂、竖颈、顶头;
三是牵扯动两侧耻骨下支向内收合;
是两胯外侧的股骨顶部位
像鸟收翅似的内收下落;
以助腰以下气向下行。
会阴穴的下松与上收;
是移重心时裆走下弧的基本标志。

会阴升降:
与脊柱的意气走向是一致的;
与胯、腿、脚的意气走向是相反的。
会阴穴的调整;
具有辅助丹田运气和腰脊伸缩的内涵深意。

再看脊柱:
包括颈椎、胸椎、腰椎;
骶骨、尾骨等一长条;
是人体的大梁和中枢。
裆走先半弧时;
脊柱要整体放松;
大椎以下一节一节地向下松垂;
松到尾骨,通到会阴;
与会阴向下放松相一致。
脊柱松垂得好时;
像是大椎穴提着的一串珠链下端断线;
粒粒珍珠鱼贯而落。

裆走后半弧时;
随着会阴向上收缩;
脊柱从尾骨开始;
一节顶一节地向上撑顶;
顶到腰时伸腰;
顶到背时拔背、顺肩;
顶到颈时竖颈、顶头。
椎骨的下一节顶了上一节之后;
立即复归下沉。
特别是尾骨与骶骨,更要如此;
稍向腰顶,应立即回复下沉状态;
以其向下沉坠的反作用力;
支持腰以上各节继续节节向上伸延;
使整条脊柱上下对拔拉长。
脊骨节节上顶的感觉;
像毛毛虫向上爬;
像管中水向上涌;
如伴有转身动作时;
还像蛇上树;
或像向上拧螺丝。

看腰腹:
以命门穴为代表的腰与称为丹田的整个小腹
是阴阳对应关系;
是围绕之间的一个“中”反向互动;
相辅相成的关系。
裆走先半弧时;
命门后撑下坐;
尾骨随敛臀前收;
小腹似被向上松松托起。

裆走后半弧时;
命门穴向上撑顶;
小腹向下松沉。

看裆走下弧移重心:
对全身的牵动是无微不至的。
但细微之处太多;
必须在长期修炼中轮流侧重;
慢慢地找感觉;
不可能每个动作或每次练拳全都顾及得到。
况且细微处变化丰富;
不同动作、不同人;
甚至同一个人不同的练拳阶段;
对同一个部位的体验可能同中有异。
这就要求不厌细腻;
又不迷失于细微末节之处。
应当把诸多的细腻微妙之处
统一于一个大的方向、纲领之中;
把复杂简单化。
如在裆走下弧移重心的过程中;
把身体各部的配合;
统一在一缩一伸这个简单的动作之中。

“一缩”:是指裆走先半弧时;
脚、腿、胯接来下面大地之气上送;
手、头、身接来上面天空之气下送;
天地精华之气相向相合于腰裆一段;
腰身及四肢随之向腰裆松收。

“一伸”:是指裆走后半弧时;
腰以上气向上行送入天空;
腰以下气向下行送入地下;
上顶头,下蹬脚,逆向对拉;
腰身及四肢随之伸展放长。

一缩一伸是太极拳运动之关键要素:
是内感外动的整体形象;
涵盖了劲力的一蓄一发;
神情的一卷一舒;
韵律的一抑一扬;
意气的一鼓一荡。
全身一切大小粗细之处;
无不被纳入这一缩一伸的大潮流之中。

细察这整体的一缩一伸运行规律;
都是对称互动;
互借反作用力;
都是沟通天地;
天地人合拍的运动。

一缩一伸的动力来源;
主要不在本身,而在天地;
其中又特别明显的在地。
凡向下行者:
主要是利用自身重量;
借着地心引力下行;

凡向上行者;
主要是利用自身轻量;
借着地面反作用力上行。
借力而行,是太极拳的运动原则。

练拳体会这一缩一伸的趣味是:
常想起荡秋千的感觉。
荡秋千时;
两手分别握住左右两侧的粗绳;
两脚踏住粗绳吊着的踏板上。
每当从高处向下荡时;
上身向下放松;
两腿微微屈蹲;
就像练拳移重心裆走先半弧时全身一缩;
让腰裆带着身体意气雄鹰俯冲般向下滑行;
就是凭着自身重量向下坠落;
主动接受地心对自身的吸引力。

每当从低点向高处荡时;
脚向下蹬,身向上伸;
两臂撑开;
像练拳移重心裆走后半弧时的全身一伸;
让腰裆送身体意气雄鹰
仰起般顺势向上升腾;
就是凭借自身轻量;
主动接受地面(秋千踏板)反作用对自身的托举力。
荡秋千时只有两根软绳吊着;
其他再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着力点和推动力;
却能越荡越高;
就是靠身体一缩一伸地变换虚实;
以便更有效地借助地心引力
和地面反作用力而运动。

练拳移重心时裆走下弧;
虽然荡动的幅度更小;
下弧更浅;
又没有明显的重心起伏;
但内气一升一降;
腰脊一缩一伸;
裆骶一悠一荡的感觉与荡秋千相似;
运行动力也一样;
都是用重量不用力量;
用地力不用体力;
用意气不用力气地运动。

如太极拳人与人交手时主张舍己从人;
随人而动;
在不丢不顶、沾连粘随的运动中
“听”人之力,合人之力;
从而借人之力。
自己行拳练架也一样;
应当舍己从地;
“听”地力、随地力;
合地力、借地力。
借地心引力而动
就是借自身重量而动;
借地面反作用力而动
就是借自身轻量而动;
借地力行拳就是
借自身的重量和轻量行拳;
就是用重量不用力量。

移动重心时之所以要裆下走弧;
就是为了更好地舍己从地;
借地之力;
借自身重量(轻量)而运动。

舍己:
就是要舍去自己的主观愿望;
不要自作主张;
舍去自己的肌体力量;
全面彻底地放松身心。

从地:
就是要有意识地感受地力;
顺从地力。
行拳时常想:
用地力不用体力;
用重量不用力量;
用意气不用力气。

凡欲沉时;
顺着地心引力(自身重量)向下沉;
凡欲起时;
顺着地面反作用力(自身轻量)向上起。

不要与地力闹别扭。
如果移重心时裆走上弧线;
就如人交手时犯了丢扁顶抗的错误;
如果移重心时裆走平直路线;
也是忽视地力存在的表现;
这两种动法之所以错误;
都是与地力闹了别扭。

只有用裆走下弧的方式移动重心;
才能最大限度地放松;
达到舍己从地;
与地沾连粘随的融合程度。
舍己是为了从地;
从地是为了借力。
舍己、从地、借力;
就是与天相合;
与地一体;
融于自然。

因与天地和谐相处而体内和谐旺盛;
因体外体内和谐共荣而百益自生。
舍己、从地、借力;
就是必须放松。
只有放松;
才能灵敏知觉;
准确感受到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的存在;
只有放松:
才能灵活肢体,顺畅如水地跟着地力走。

放松:一要有序;二要有效。
有序:
就是按着点、线、面、体的顺序走;
节节贯串地逐渐放松。
点,就是放松的起点。
正确的放松起点像电器开关,像水流闸门。
起点一松;
相关部位就会随之动起来。

线,就是起点的松意向什么方向走;
通过怎样的一条路线。
松意从一点开始;
顺线、经面、到体,布满全身。

有效,就是要松出虚实分明来;
松出内意外形的流动感来。
在太极拳中;
虚实的基本特征就是轻和沉;
分虚实的基本方法
就是一边或一处向下放松,即“偏沉”。
要沉出重量感来。
这边偏沉;
与之对应的另一边必然是偏轻。
偏沉偏轻;
就是虚实分明。
偏沉(偏轻)处在体内不停移动;
就产生流动感。

裆走下弧移重心时的各处流动感;
包括裆沿下弧线的流动;
意气在两腿之间、腰脊之间;
手臂之间的流动;
以及由此而带动的肢体动作;
都是有序、有效放松而松出来的;
都是舍己从地、一缩一伸的结果;
都是通过分虚实;
将垂直向下的地心引力和垂直向上的
地面反作用力进行分解;
将垂直的合力分解为各个方向的分力;
使意气和形体能
根据拳势需要的方向而运动的结果。
地力对人体的作用本来是单调的、死板的;
但可以通过一气伸缩之法
连续不断地分虚实;
连续不断地将地球
对人体的影响力激活;
并用来引动以裆走下弧的形式移动重心;
变化出丰富多彩的拳势动作来。
地力所反映的自身重量和轻量;
人人都有,随时可取;
是最方便、最经济、最强大的行拳动力;
若视而不见,弃之不用;
实在可惜。
 楼主| 发表于 2020-1-3 13: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武术的含义:
以及打拳和盘拳有何不同?
打拳和盘拳不同。
盘意思是暗运力道,磨合功劲。
练内功时,宜慢;
用内压催外形;
需要一个贯通过程。

打拳不同;
打就是击打,宜快;
旋磕破拆;
速沉猛透;
疾速开合。

盘是打的基础。
没盘出功劲;
也打不出威力。
先练功出劲;
再运劲为招。
招都是好招;
关键是劲的质量。
一个好劲;
三大特点:
整沉活。
整如墙;
沉如铁;
活似球。

武是弓;术是巧!
完美的结合;
就是武术!
 楼主| 发表于 2020-1-7 09:2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起式虎报头;
五花盖顶不留情;
就是一报头虎扑。

单鞭:
右手为勾赖扎衣上步撩裆;
左手老曾托钵反手击面。。。
 楼主| 发表于 2020-1-7 12:2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周身轻弹。
周身无处不弹簧。
放松摆一个桩;
开始练周身轻弹。
站桩的立身中正;
双臂出坠肘的小臂回饱满放松。
不要动,维持好桩形;
松紧有规律的;
轻轻弹动筋肌,好似脉搏。
多留意肩窝根的筋;
一抽一抽的,拽着筋腱松紧。
进而是肩胛骨,手臂抱圆;
胛骨轻快开合;
周身松爽打开,放松轻弹。
如此等等。
立身中正,寸抖寸弹;
训练周身弹簧。
之后再配合拳式;
招数,练快速寸打。
寸劲:
一两寸距离,促发整劲。
无需太大位移;
却速疾劲透。

肩头靠崩:
肘底忽击;
捏拳速捶;
手臂抖抛;
腿步套衬。

首要丹田颤;
内压如弹簧。
脊柱如弹竹;
背力抖一寸。
脚底弹,髋轴活;
连同臀肌发动。
练拳时,脚底力道旋撑;
随着招式,周身轮流松紧;
各部位频频轻弹。
背阔肌,亦有开有合。
根劲发力,即可练成寸劲。

要多盘练肩与胯;
圆转自如,动根节最省力。
轴转一寸,轮转一尺;
就是这个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20-1-7 17:45:30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贵在坚持;
不问岁月。
有了功夫,就有了势力,叫拳势。
火候不到,劲不韧沉。
行拳发飘,这是身上功劲不足;
要练内功。
内家拳并不弱,那是含蓄。
含蓄不代表没实力。
内家拳是内壮;
外边看不出来;
但从来不缺劲。
内家拳劲:
冷,沉,绵,巧,多变。
外显柔和,内在必定雄壮;
里外没反差不行。
软弱无力不叫拳;
一味爆裂也不是。
松松紧紧;
开开合合的来;
好似揉面团。
刚柔互济;
拳者权也。
拳练得就是:
支配权衡,驾驭势能;
万事由我不由人。
什么身份,办什么事;
一清二楚。
观念一变,内涵就变了味道。
信仰精神缺失;
由此精髓不在。
练好一个东西;
必要领悟它背后的意;
也就是境界。
意境到了;
东西能登峰造极。
一种风格背后;
必有一种意境。
如果此拳大气;
从精神气势上;
就不能犯怂。
有底气,有魄力。
如果那套拳精致;
从心里就要微妙起来;
牵一发动全身;
法度严谨,却又游刃有余;
巧妙才能绝伦。
心法就是风格。
由内心去领悟;
从身体去实践。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