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2-26 15: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棚劲贯穿始终:
掤就是撑圆的意思;
拿啥撑圆?
用腰圈、肩圈、胯圈撑圆。
没有不掤的地方。
掤劲是对拉的张力;
撑圆,才是太极拳。
太极拳有对拉性的地方就是实;
没有对拉性的地方就是虚。
盘练拳架就是需要虚实相间!

欲上先下:往上走要先往下沉;
欲左先右:往左走要先往右撑;
同理:往右走要先往左撑;
欲前先后:往前走要先往后撑;
同理:往后走要先往前撑!

盘练太极拳:
一松一紧,再松再紧;
太极拳的开合就产生了。
有松就有紧;
松从紧中求。

气是怎么产生的?
静下来以后;
需要你拿意念来领;
意念就是开合,前后、
左右、上下都要照顾到。

骨骼对准,劲就来了。
气是由身体的开合;
劲的开合带动的。

胯根一沉;
自然提肛;
尾骨自然就收了;
命门也就拎住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2-26 15:3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内在的东西怎么练?
不是用套路练;
要用开合练。

练拳的时候膝盖不能跪。
膝盖一跪,就啥都没有了。
我们练拳是用形体来练;
但是是通过意念去悟练的。

心知不如身知。
用意念指挥形体去动。
先在心,后在身。
要想法先到;
不是手先到。

起势起的时候是虚;
落的时候是实。
脚要轻起轻落;
迈步不要跨出去;
而是大腿领小腿;
自然迈步。
一早上做十几次;
做着做着身上的气就来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3-4 19: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路上有三道大门等着你去跨越:
太极拳的发展过程;
是沿着从无到有再到高级的无的顺序发展。
太极路上有三道大门等待着我们去跨越:
第一道大门 是着熟,是初级“无”的过程;
第二道大门是懂劲,是“有”的过程;
第三道大门是神明,是高级“无”的过程。
每跨入一道大门健身效果就会提高一个层次。

太极拳的第一道大门是着熟:
其标志是会用腰劲,以腰领手。
健身效果比不会用腰劲可成倍提高。
着熟,要熟到什么程度?
熟到会用腰劲,以腰领手。
俗话说太极不用手,用手非太极。
把拳练得烂熟于心;
动作、方向、角度、手眼身法步准确;
循序渐进,去僵求柔;
把好质量关,不用多练;
拳架吃透了就应该向深层次研修。
会用腰劲是悟出来的;
在着熟的基础上;
首先得放松,松心松身;
肩肘手、胯膝足都放松了;
腰劲就出来了。

如果贪多求快;
只求数量不求质量;
哪套拳都想学;
就会耽误在永远学新套路
永远也不着熟的恶性循环里面。
套路越多;
呆在第一道大门里的时间越长;
这是多数人犯的通病;
只把太极两字挂在嘴上;
而不知太极两字的深切含义;
致使很多人打了几十年拳依旧在这个阶段里徘徊。

进入第一道大门;
做到以腰领手只是太极拳的初级阶段;
健身效果还仅限于肢体的运动;
与走步、跳舞大体相同。
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拳打得好看就行了;
只愿追求视觉效果;
迷恋表演比赛拿名次;
甚至得了某个方面的金牌就以为达到了顶峰。


太极拳的第二道大门是懂劲:
其标志是阴阳相济,以气领手。
到了一定程度,健身效果
可为自己治病甚至能救命。
如果说进入第一道大门是通过悟;
那么进入第二道大门则是修行。
佛家、道家、形意、八卦都是修行。
修什么?
修的是自身体内的元气;
是气的功夫。

太极者气也!
要练好太极拳必须先进行太极气功的修练。
太极两字就是指气功而言;
气功加拳才是真正的太极拳。

太极拳对外御敌四两拨千斤;
这个“四两”指的是丹田元气
骤然爆发出来的能量;
这个能量转化成内劲瞬间把对方放倒。
太极拳对内有神奇的健身效果;
与民间所传“气功能治病”大体相同。

太极气功(俗称内功)
一般要经过三个漫长的修炼过程;
那就是接受太极;
掌握太极;
运用太极。

第一步:接受太极。
打拳容易,接受太极却非常艰难;
从把太极两字挂在嘴上;
到把太极两字溶化在心里
再到落实于行动上;
是一场艰难的修行。
首先得通过站桩这一关!
修完百日助基功;
练出丹田呼吸的功夫;
一吸一呼便是一阴一阳;
然后将呼吸运用到拳式之中;
慢慢感知元气与拳式动作相结合;
完成太极拳从无到有的“有”的过程。
丹田元气的运动产生阴阳;
要想把阴阳和拳溶化在一起
需要一个很长的修练过程。

首先要找一个清净的场地单独琢磨;
其次要选一个熟练的套路;
逐个动作地揣摩:
起吸落呼,开吸合呼;
渐悟领会贯通;
一般一个套路
大约得半年至一年时间才能得心应手;
做到以意领气、以气运身。

第二步:掌握太极。
练拳时已经能熟练地进行阴阳转换,虚实分明;
以意领气,以气催腰;
再以腰带动全身;
把意、气、形、神溶为一体。

这是一门能调动体内能量的功夫;
每个动作就是一个动桩;
身体每个部位对拔拉长!
一吸一呼之间就能为自己的脏腑做按摩;
每个动作能打通相应的经络。
分脚能打通足三阳经;
蹬脚能打通足三阴经;
手向前推能打通手三阴经;
手向上抬能打通手三阳经。
经络通了,气血就通了;
很多疾病就会不知不觉地得到痊愈。

第三步:运用太极。
进入太极养生的高级阶段----
人体的自我修复。
把自身练成一个小太极;
能够调动体内的能量
即元气进行身体的自我修复;
让自己成为自己的医生。
虽不能包治百病;
但一般的病痛如气滞血瘀、
经络不通等都可进行自我修复。
这种太极状态可存在于整个生活之中;
走路,等车,坐地铁;
时时刻刻无处不太极。

元气可沿督脉上行至百会;
然后沿任脉下行至丹田;
反复做十分钟左右;
每天两到三次;
坚持月余或数月这两种病都可慢慢痊愈。

无论身体哪个部位出现经络不通或炎症;
都可随时调动元气达于患病部位;
上下左右反复运气;
经络阻滞和炎症便能得到解决。

俗话讲人活一口气;
如果能把这口气掌握在
自己手里为己所用;
就可达到救命的程度。

意念让元气从心脏下面往上吸气;
穿过心脏到左胸上部;
再从上部经心脏向下呼气;
加速了心脏的血液循环;
十几分钟后,身体感觉一切正常了。

人到老年大脑容易缺血缺氧导致头晕;
这时就可以打通任督二脉;
几分钟就可使大脑的气血得到补充;
使头晕症状及时缓解。


太极拳的第三道大门是神明阶段:
标志是以意领手。
此阶段以意念统领全身;
是从懂劲阶段的“有”;
最终发展到神明阶段的“无”;
是松静到了极点的无为状态;
盘拳时逐渐感觉没有了天,没有了地;
连自己好像也不存在了。
拳虽然在练却纯任自然;
意也是若有若无;
好像身体被一个大气球团团围住;
人在气中,气在人中;
天地人达于一统;
全身经络毫无阻滞;
气血自然顺畅;
达到养生的最佳状态;
那种感觉有如进入了
一个从未经历过的境地;
用语言难以表达,可遇不可求。

大道至简;
把太极拳练到极致的人;
应该是精于心而简于形;
至于套路留下一两套就足够了;
求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
愿每个太极拳爱好者都能认真修练;
成为自己最好的医生。

太极拳三个字意义重大:
拳可健身;
太极可救命。

太极与生活同在;
太极与生命同在。
 楼主| 发表于 2020-3-4 19: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基本功习练真谛!
四句话:
一是“力从脚起”;
二是“含胸拔背”;
三是“顶头悬”;
四是“迈步如猫行”。

初学太极须从基本功入手;
打下坚实的根基;
再继续深造时;
方能事半功倍。

首先是“力从脚起”如何练?
这就必须从桩功练起。
站桩时要注意重心先落到胯上;
然后落到脚心涌泉穴。
这样,久而久之;
涌泉穴和地面就建立了相吸相引的关系;
这样脚下就有根了。
脚下有根;
才能力从脚起。

那么“含胸拔背”又如何练呢?
前提是立身中正!
其要点是肾俞穴(腰眼)要竖起来。
如果肾俞穴不竖起来;
脊背就会弯曲。
腰竖起来;
再加上涌泉穴有力;
自然就能做到太极拳要求的“含胸拔背”。

第三句“顶头悬”:
一个诀窍就是脖颈要竖起来;
也就是领住大椎!
竖到什么程度呢?
后脖颈子紧贴着衣领就可以了。
脖颈竖起来;
自然就能做到提顶;
也就有了轻灵的感觉了。

第四句“迈步如猫行”:
如猫行看似是为了轻灵;
实则是要控制好
身体重心的虚实转换;
在转换中练出功夫。

当然,这四句话也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
这四句话都做到了;
那么自然就涌泉穴有力;
腰也竖起来、颈也竖起来;
整体上也就做到了太极拳要求的:
“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提顶吊裆”;
这样练起拳来就能做到下盘稳固,上肢轻灵。
作为初学者,能做到这些;
也可称之为基本功相当扎实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3-9 15:50:06 | 显示全部楼层
站桩八面劲,就是找到上下劲!
拳架松紧之枢纽在于上下;
上下相引为周身互争之法。
在躯体各部位的争力之中;
以上下之争力为关键要素。

这里的“上下之争力”;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上下劲;
也叫竖劲!
站桩就是要从根上
解决你需要解决的问题。

站桩中如何找上下劲呢?
站桩总是有一定的姿势;
站的时候:
首先要看看我们整个身体的重量
是不是已经放在了两脚;
确切点讲;
是不是放在了自己的两脚脚心的位置
或者说稍微靠近脚掌的地方;
也就是涌泉之位;
一定不要吃力于足跟;
放好了再来摆这个站桩的姿势。

站桩的具体要求自上而下讲:
就是头要正,颏要收,颈要领;
背要直,臀要溜;
膝相住,脚要站。

一、是头要正;
所谓头正则周身百骸无处不正;
其要点之一;
在于两眼要正视前面
稍向上方的一个远处目标;
目标一开始最好要相对的固定;
不用死盯,但也不能不看。
这好比我们走路,闭上双眼;
你是很难走出一条直线的;
所以,目光是可以修正方向的;
这在我们站桩里也是一样的道理。

二、是颏要收;
所谓颏下若能容球之意;
下颏微收;
这样做起来无过亦无不及;
自不会有扬头的毛病。

三、是颈要领;
此与下颏微收关系甚紧;
领住大椎穴的位置
好象有一根细线上提;
此为上领之意。

四、是背要直;
背直也是腰直的意思;
站桩最忌折腰;
所以讲尾闾正直;
这一点很关键;
所谓腰直则上下灵通一气;
上下劲不好,这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五、是臀要溜;
这个要点在于腰向下坐;
提肛胯向回抽;
臀自然就能前裹;
老话讲“流水的屁股,螳螂的腰”;
这“流水的屁股”说的
就是我们的臀部要溜;
这也是关节曲折的要紧之处;
故有掖胯之说。

六、是膝相住;
意思就是双膝既要向里扣合之意;
也要有外撑之意;
注意:关键在于膝盖必须与脚尖方向一致!
如同板凳腿中间的横档!
双膝撑拔,有拔地欲起之意。
由膝骨至脚面;
有脚面至膝上撑之力;
又有欲直立却被绳索
将脚面与膝相连不得撑开之意。

七、是脚要站;
两脚往上站;
实则就是两脚向下蹬地的意思;
故脚蹬则头自领;
头领则脚自蹬;
这也是“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的原理!
往上一站看头与脚是不是在一条线上。

这一条线,指的就是贯通一气的上下劲;
体会体会这向下之力
是不是能够直接落在你的支撑脚上。

以上是站桩姿势的具体要求。
站桩不能没有一个基本的动作姿势;
初练如果连形都不似;
就别谈什么找劲摸劲了。

上下劲基本上有了就可以去找劲了。
你能做到,但并不能保证你一定就能保持住;
或者说你能保持多长的时间;
上下劲有了就不能丢;
如果丢了,马上就得找回来;
能够做到上下始终不丢;
这才算是勉强找到了上下劲。

验证方法:
找上下劲就是在站的时候;
可以试着身体向下坐;
但有一种坐又坐不下去的感觉;
同样我们可以试着双脚往上站;
但有一种站又站不起来的感觉。

当我们真的有了这种既站不起来又坐不下去的感觉;
这上下劲儿找得就算是比较靠谱了;
你头顶上系着的这根线;
你向上去不能让这根线没有了弹性;
向下来又不能把这根线拉开了;
能够保持住这样的状态;
上下劲你慢慢的就能找到。

总结起来讲:
就是站不起来,坐不下去;
所谓不上不下,就是上下。

找劲本身并不难;
难的是你找到了还能不能保持;
保持住了,上下才不会丢。
特别要注意;
这种劲只有在身体不动
尤其是两手不动的情况下;
才能真正体会到
内在意动反映在身上的那种感觉。

这种意力实感;
你做是做不出来的;
真做出来的也都不是这个东西;
非得是意注全身;
一意为之不可;
否则你终不得站桩之法要。
 楼主| 发表于 2020-3-9 16: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一下什么是悟性?
悟性这个概念对于所有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人来说;
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常见的词汇和概念。
但是,古往今来,关于悟性:
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以及详细的说明。
悟性是什么?
靠的还是个人的悟性来领悟;
模模糊糊不得要领。

说到悟性就避不开人的思维
和判断模式这个问题;
具体地讲就是逻辑思维判断
和直觉思维判断。

现代人受现代教育;
多倾向于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也比较符合常人的思维逻辑;
容易接受和理解。
现代科学很大程度上
是构建在这种思维之上的;
而且现在看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所以,人们相信甚至迷信现代科学和逻辑;
推崇逻辑思维;
以逻辑思维为荣;
是司空见惯的一件事情。

然而,逻辑思维绝不等于悟性;
这一点常人大都意识不到;
以为逻辑思维强悟性就好。
其实,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
离悟性还非常遥远。
拿逻辑思维来判断世界上所有的事务;
准确率是很不乐观的。
准确地讲:
逻辑思维比较符合现代科学这个小小范围内的事务;
是非常小儿科的东西。

有人曾在说;
现代逻辑学只不过是西方
一些大男孩之间玩的一个游戏。
由现代逻辑学建立起来的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
逻辑上讲大都是些未成年孩子们鼓捣的一些小玩意。
这样说多数人可能不乐意了;
这么伟大的现代科学怎么就成了小孩子的玩意?
别着急;
这在考验您的悟性呢!
为什么?
逻辑上讲(咱也运用一下逻辑学);
现代科学(逻辑学)只能够运用已知的;
有限的因素;
去得出或者推导出相应的结论;
对于未知的因素绝对无能为力;
因为未知的因素无法纳入到逻辑推理之中。
但是,多数情况下,对于一件事物;
未知的因素远远多于已知的因素。
这样拿已知的、非常有限的因素
来推论整个事物;
其可靠性可想而知。

直觉思维是一个主要依赖感觉的直观判断;
有一定模糊性和不确定的准确率。
是一种本能的感觉;
没有明确的逻辑判断;
没有具体明确的原因和理由;
没有固定模式;
其准确率因人因时而异。
没有或者很少受过现代教育人
使用这种模式的比例较高;
准确率与学识有关联;
但主要取决于天生禀赋;
当然训练也有帮助。
这种方式确定性不好;
但可以快速决策;
迅速处理紧急问题;
这大概源于古人类与自然进行生存斗争的本能反应。

悟性实际上是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一种有机结合;
是对事务的一种综合的模糊的推理判断和理解。
这里面,直觉思维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
这一点难以把握却又至关重要。
直觉能力好而又有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者再结合好,悟性就好;
否则就差。
悟性好的人往往逻辑性也很强;
但是,逻辑性很强的人不见的悟性好。
恰恰相反;
那些常常以逻辑能力自诩的人;
往往悟性较差。

悟性好的人作决定表面上逻辑性不强;
理由不充分,但准确率惊人。
悟性好的人比较容易得到
语言文字等背后的东西;
比较容易领会到深层的真实用意;
而不仅仅是浮于表面的那些东西。

悟性好的人可以迅速判断事务的对错
而未必能够当下给出确切因由;
更不是先由因由入手得出正确结论;
往往是事后回想才勉强找出一些因由;
来勉强解释说服他人。
即先有结论后有原因;
甚至有时候事后也找不到合适清晰的因由解释。

先有原因后得结论;
智商正常的人都会;
根本谈不上悟性。
悟性好的人学习东西可以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闻一知十。
悟性好的人学东西是往里“印”;
往里灌,速度非常快;
常常一闪就完;
而不是仅仅靠逻辑性的理解;
一点点地吸收。

纯粹用逻辑思维来学东西是笨办法;
是小孩子的东西。
纯粹用逻辑思维来看世界、处理事务;
是非常幼稚的行为。

举个悟性的例子看看:
某曾读书于某学院;
一日同班一同学手划破了;
某说:“给我一个创可贴。”
“你怎么知道我这里有创可贴?”
“知道你就有,这才找你要。”
还这么肯定?!
给了创可贴,心里有点吃惊!
这事除了我没人知道我随身带有创可贴啊!?
想一想,通过逻辑思维推理,怎么可能呢?

悟性有高低;
悟性高的人可以轻易看透悟性低的层次高低
和领悟到了哪个层面;
也可以看明白同一层次的领悟水平。
反之则不然;
悟性低的人可能全然无法理解悟性高的人的观点看法及其层次高低等。

悟性高低与修为有关系;
与学识有关系;
与禀赋有关系;
与机缘也有关系……。

关于悟性的高低和层次;
就像井中的青蛙;
住在低层的蛙们和其上层的蛙们;
所看到的天的大小是不同的;
低层看到的小;
高层看到的大。
假设低层蛙们看到的是直径2米的天空;
2米以外是什么?
它们一无所知;
除非有上层的蛙告诉他们。
假如上层的蛙可以看到直径4米的天空;
正常情况下应该涵盖了低层蛙们所能看到的2米的天;
所以,可以了知低层蛙们所看到的天空上的所有东西。
相反,低层蛙们无论如何都看不到2米以外的东西。

这就是所谓的天外有天。
如果有多层蛙;
那就是天外有天。
 楼主| 发表于 2020-3-12 13: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太极拳的“撒放密诀”:
[撒放密诀]即擎,引,松,放。

擎起彼身借彼力(中有灵字);
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
松开我劲勿使屈(中有静字);
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字)。

[学习体悟]:
1;擎起彼身借彼力(中有灵字)。
“擎”,往上托、往上举的意思。
意思是,要想托起、举起对方的身体;
必须于得机得势之时;
轻“灵”巧妙地借用
对方向上的身形和力量。
即,对方意欲向上;
我轻灵地借对方之力;
将对方向上托之、举之;
在对方“物将掀起”时;
我牵动对方“四两”之处;
拨动对方“千斤”之体;
使其失去平衡。

2;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
“敛”,收起、收住、收集、征集的意思;
这里可理解为集中、收敛、聚集之意。
意思是:借彼对我挤、按、拥、靠之势;
将对方牵引到我之身前;
此时此刻我之内意内气内劲
必须集中、收敛、聚集在一起;
且“含而不露,敛而不出。
蓄而不发,有而不用”。
待彼势继续挤、按、拥、靠我时;
我随彼之势,对彼牵之、引之、带之;
且一牵再牵、一引再引、一带再带;
使对方挤、按、拥、靠之势
一再落空而不着边际;
直至其身形失去平衡。

3;松开我劲勿使屈(中有静字)。
彼势向下运行对我进行下按时;
我不可阻之、挡之、顶之、架之;
必须将我意、气、形、体完全松开;
心“静”,体“静”;
使彼下行下按之势完全畅通;
不使彼之形体有任何局部曲势;
不受到任何“委屈”;
而使彼下行下按之势落空、失控;
使其失去身体平衡。

4;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字)。
意思是:在我得机得势发放对方之时;
要牢牢掌握“腰为主宰脚为根”这一关键要素;
借对方之势发放对方。
如对方未能借得我势;
此时我“主宰于腰”;
“其根在脚”;
周身一家;
在将对方发出之时;
我之身形岿然不动;
且有含胸拔背昂然气势;
犹炮弹发射后炮身炮体岿然不动;
且有后坐稳沉之势;
若彼借我发放之势将我牵引;
我应即速脚去腰去身去;
脚到腰到体到;
周身内外浑圆;
“整”体如一;
向对方黏之、拥之、逼之、靠之;
对方必感到急促、仓促;
使其被动而失去平衡。
 楼主| 发表于 2020-3-12 15:2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盘练太极拳的五要:
屈、碾、弧、伸、抓!
步者,乃一身之根基;
运动之枢纽也。
太极拳的步法要求轻灵稳健;
提脚不蹬弹,落脚无声;
松起松落,犹似猫行。
屈腿碾步体侧移;
弧行屈伸跟着地;
落胯圆裆趾抓地;
气沉凝神体前移。
这五个字非常鲜明地道出了
太极步的技术要点:
就此我谈一些在练太极步时的体会:

一、屈腿:
“屈腿”的前提是松腰沉胯。
腰在太极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为一身之主宰。
太极步要求双腿、双脚与身体其他部位一样;
必须在腰的带动下运行;
腰不动,腿脚就不能动。
要想发挥腰的主宰作用;
腰首先要放松;
这样动作才能自然流畅;
两足有力,下盘稳固。
这就是两头紧中间松!

如何松腰?
松腰的练习不在力,全在意。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松与沉是相辅相成的;
有松就有沉。
在松腰的同时;
要求胯要松沉、裆要圆;
双腿屈坐。
屈腿应有度;
下坐幅度不宜过大;
以膝盖不超过足尖为宜。

二、碾步:
太极拳是体重加压在一足上;
以腰为轴;
依靠内气潜转;
带动实脚碾转;
其内涵是“步”“桩”合一;
势中有桩;
桩中含势。
先移重心后上步时。

实脚碾转是以腰为轴;
胯尖、膝尖与脚尖三者同步;
在腰胯的带动下
上下一起转动;
脚尖外摆45°;
大腿的方向和脚尖的方向始终保持一致;
既能做到“完整一气”;
也能达到“周身一家”;
处处体现了“一动无有不动”。
实腿碾转的运动量大;
经常习练可增强腿部力量;
产生缠丝劲,使下盘稳固;
并很快达到劲从脚起;
连绵不绝的效果。

拳架中的实脚转时;
身躯和膝盖都要略向后移。
虚实宜分清楚;
一处有一处虚实;
处处总有此一虚一实。

进行动态转换时;
随着丹田内收;
腰眼微微后突;
松腰沉胯;
带动身躯和膝关节稍稍后移;
两脚承担的体重略微发生改变;
后腿承担的体重逐渐增多;
前脚的着力点由脚掌后移至脚跟;
脚尖自然微翘。
此时虚实已悄然变化;
前腿的实中有虚;
后腿的虚中有实;
但重心仍在前腿。

实脚转这种虚实变化
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越细致越好;
要做到松静稳匀缓合连;
这样才能虚实分明;
从而达到内有虚实
外不见虚实的境界;
使身体中正安舒;
支撑八面,上下相随。

三、弧行:
太极步中的“弧”是指出腿;
迈步要走弧形。
从太极图中可以看出;
都是用一中空的圆圈来表示;
表现出了宇宙的无边无际、循环往复。
立如秤准,活似车轮。
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都说明了太极拳处处离不开圆。

所以,太极拳以圆弧作为运动的基础;
完全符合力学原理;
行步走架时脚走弧形;
既是一个蓄力产生抽丝劲的过程;
也是化解来力的最佳手段。
具体做法是:
后脚收回:
如趟泥,略微靠近前足内踝关节;
直接弧形向前伸出;
胯圆、膝圆、踝圆形成一条根在脚;
主宰于腰的空间旋转曲线。

四、伸脚:
伸脚即迈步。
凡是运步必先彻底放松该腿;
以胯带膝;
再以膝带脚;
节节贯串;
完成一整套的腿部运动过程。

上步时,九大关节全部松开;
腹内松净气腾然;
在意气的指挥下;
将全身的重量徐徐移于前脚;
此时前脚为实脚;
后脚为虚脚;
通过虚中虚(虚脚再虚一次);
实中实(实脚再实一次);
骨节松开;
筋腱放长;
腰胯松沉;
沉劲落于前脚涌泉;
产生无穷的反弹力;
将后脚轻轻提起;
从后脚尖离地开始;
实腿送虚腿;
后脚边伸边落;
当后脚向前伸直(非挺直)时;
脚跟正好着地;
然后脚掌和脚尖着地,全脚踏实。

迈出的后腿要轻灵,虚净放松;
自然下垂,不要挂力;
靠内劲领起虚脚;
脚不可提得过高;
落脚时,脚跟轻轻触地;
带有试探性;
如遇危险,随时可以收回;
做到提脚时不蹬弹、落脚无声;
既要把握行步中
“迈步如猫行”的轻灵、柔软;
无声无息的特点;
又要领会“如履薄冰”
“如临深渊”时的灵活、敏捷。

落脚的位置要准确;
这涉及到步法中两脚的
横向距离(步宽)
和纵向距离(步幅)。
步宽是指虚脚迈出后;
两脚之间的横向距离。

根据多年的习练经验;
我认为步宽以脚长一脚到一脚半距离最为舒适自然。
过窄容易重心不稳,身体摇晃;
过宽,虽然重心稳了;
但会使劲力减小;
出现虚实转换时不轻灵;
劲力不合的现象。

两脚之间的纵向距离也要因人而异;
须按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等灵活掌握。
练大架,姿势较低,步幅就大;
练小架,姿势较高,步幅则小。
大架舒展大方;
小架灵活紧凑。
无论架高架低;
都要在舒展中寓有紧凑;
在稳定中力求灵活
随机应变,得心应手。

五、抓地:
太极拳之步其根在脚。
五趾抓地是一种形象的比喻;
就像猫扑老鼠时;
身体匍匐在地;
四肢紧紧抓地;
随时准备出击。
太极步的五趾抓地;
一是为了脚步稳固;
二是为了身体前移时;
后腿发劲;
劲力整合做准备。

五趾抓地不是用脚尖僵硬地抠住地;
而是用五个脚趾肚连同脚掌的
内、外缘及足跟都要用力抓住地;
像是吸盘一样牢牢吸在地面;
涌泉穴有轻吻地面的感觉;
这样做的目的如同落地生根;
练习日久自然上虚下实,培根固本。

当实脚全脚掌着地后;
虚腿开始发力蹬地;
身体重心前移;
形成右弓步。
注意前腿弯曲程度仍以膝盖不超足尖为准;
后蹬腿的膝关节要保持一定的松沉度;
做到直而不僵;
符合“劲以曲蓄而有余”。
因为弓步发劲时;
是利用前腿的前撑劲和后腿的后蹬劲及全身的整劲;
掩手弘捶就是典型的这种拳架!
以腰为主宰,起于脚,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完整一气;
来完成动作的;
其重心的改变是渐变的,节节贯串。

太极拳的根基是脚的功夫;
太极步与腰胯、中定关系极为密切;
步不稳则拳乱;
腰腿功夫不到;
则基础不扎实;
拳艺水平难以提高。
盘练拳架记住:!!!
脚进七分,手进三分。

只有充分认识到步法在拳架中的地位;
盘好步型、步法的基础;
加强腿部支撑力和柔韧性的练习;
通过以意导气;
以气运身;
意到形随;
做到:
收腿如趟泥;
迈步似猫行;
退步如履薄冰;
运劲如抽丝。
才能使周身相随,内外相合;
达到强身健体;
增强技击能力的目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3-17 15:45:34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时:
需要舌尖抵下颚;
下颚微收;
领住大椎;
目光平视。
始终注目前进的方向!
这样在盘练拳架时;
有口水流入喉咙;
有甜丝丝感觉。
这就是入吞金津玉液!!!
金津玉液通俗地说:
就是我们的口水;
是口腔中分泌的液体。
学名叫唾液。

现代生物学指出:
唾液是腮腺、下颌腺和舌下腺三腺分泌的混合物。
一个正常的人日分泌量为1500毫升。
其中含有粘蛋白、白蛋白、球蛋白。
含淀粉酶、麦芽糖酶。
含多种氨基酸、含激素、尿素。
含溶菌酶,比蛋白溶菌酶高三信。
含有钾钠氨等微量元素。

唾液具有免疫、杀菌、助消化
及保护粘膜的作用。
免疫球蛋白;
对大肠杆菌、乳酸菌、各种链球菌;
及沙门氏菌、对病毒;
如流感病毒、鼻炎病毒、糖尿病毒;
艾滋病毒、癌症病毒等等
能产生抗体使病患得到预防和治疔。

唾液的化学成分随着人体状态变化而变化。
已测出人类的唾液有八十多种类型。
所以,中华民族的古贤大圣曰:
气是延年药,津为续命芝。

唾液的使命就是消化食物;
滋润口腔,肠胃,分解毒素;
防治外邪,投供营养。

看一看唾液治病的几个小故事。
1;在湖北省潜江市高石碑镇有一位小学老师;
女,三十岁上下,因经常头疼;
有人教她吞口水。
每天三次,每次三五口,多多益善。
一个星期她的头就不再疼痛了。

2;一个五十多岁的男性;
因前列腺炎已经停止了工作,准备去住院。
有人叫他吞口水试试;
结果也只有上十天时间病情痊愈;
取消了住院的计划。

3;有人在修行的山里;
养的一只大黄猫病了;
不进饮食,没精打彩,也不叫唤。
将它抱起;
将口水抹在它的嘴吧上;
它用舌头舔了。
又喂,它又舔了。
这样喂了三次;
每次三口唾液;
第二天它就饮食,叫唤,竟然痊愈了。
      
4;有一人说颈椎骨质增生。
于是道人教他吞口水。
他听完方法后,很轻漫地说:
你那不是讲鬼话!
口水一吞,到了胃里,到了肠里;
怎么可能到颈部来?!
道人指出你究竟是要病好;
还是要研究理论?
要病好,你就诚心诚意依法做个十天半月;
看效果如何?
这又上不了多大的当;
吃不了多大的亏,有益无害。

要研究理论,那就另当别论。
也不是全无道理的。
大苹果怎么放进饮料瓶中;
药片怎么从不开盖子的药瓶里掉出来?
没有为什么!
掉出来就掉出来!

口水是水,它怎么可以到颈部?
水是可以气化的;
气无所不在;
当然可以到达颈部。
要不然,头痛喝中药怎么就见效呢?
可见水也是可以到头上来的。

中药是药水到头上来了;
所以能见效。
口水是金津玉液;
那就是金水玉水到颈部来了;
同样见效。
金水玉水是什么水?
我们的祖先们发现了这个水极为宝贵;
就用宝物金玉来形容它;
叫做金津玉液。
那是用黄金和宝玉化成的液体;
难道还不珍贵吗?

现代科学同样发现了口水是很宝贵的物质。
进行了深入的科学研究;
一位是意大利的女科学家丽塔.莱维.蒙塔尔奇尼
于1954年发表了口水中有神经生长因子的论文;
于1986年获得诺贝尔奖。
另一位是美国学者斯坦利.科恩
于1961年发表了口水中有上皮生长因子的论文。
于1986获得诺贝尔奖。
据报导口水能夠预防癌症、艾滋病、糖尿病。

由此,我们可以更进步看出中华民旅的老祖宗真是了不起,真是伟大!
他们不需要任何现代科学仪器之类;
就可以得出真正科学的结论!
同时也看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的确确是了不起!
值得我们更好的珍惜。

每天坚持盘练拳架;
有口水流入喉咙;
有甜丝丝感觉。
这就是入吞金津玉液!!!
如同我的有缘们每天吞三次口水;
每次3一5口不等。
用以防病治病、保健养生、延年益寿。

当然还有朋友拿它当化妆品;
每天几次擦脸,擦得细皮嫩肉,人面桃花。
比什么高级化妆品都好!
又安全,又省钱,又益寿,又添年;
美得像个女神仙!
真是一摩平,二摩光;
摩来摩去得健康!
一摩平,二摩光;
千摩万摩成金刚!

当然要知道:
口水有质量的不同;
高度安静,清虚;
有水从督脉上升;
经头部下润到口腔;
其质清爽,其味甘凉;
那是最高级的“口水”。
这就是坚持盘练拳架的功效!!!
古人称为醍醐灌顶。

平时还有吞口水的方法:
全身放松,精神高度安静;
将所得口水分三次吞咽;
哪里有病就用诚心真意将其送往哪里;
这就是意惯;
只是微微一想,不要执着!
至于口水是否到达目的地,不必纠结。
多作几次,疾病自然康复。
若没有病,只为保健养生;
就将口水送到肚脐处收藏即可。
持恒地作,养成习惯;
形成自然,必定见效见大效!

摄取口水的方法如下:
<1>高度安静,灵液自生,为上品;
<2>叩齿、鼓嗽、搅赤龙,次之;
<3>含红枣、干果生津,又次之;

防泄漏法:
于静功、睡眠之前;
用舌头将口水涂于上下唇;
然后将上下唇合拢;
留一线缝隙;
接着用口快速吸气;
待口水将干未干时;
用力将上下唇紧闭;
然后放松,口腔即被封固;
口水不会外流。

禁止吐口水!
特别是小朋友;
不可养成坏习惯。      
伤害了身体!
 楼主| 发表于 2020-3-18 11:39:12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需要偏沉则随:
偏沉,通过换胯;
实现轴力互换。
换胯即是换重心。
胯有什么用?
打一拳就知道了;
用不上胯,发不出整劲;
劲也不通透。
两条腿蹬,叫跳。
一条腿蹬,叫纵。
人有两条腿;
通过换胯,来回调换轴力。
为何要换轴?
再打一拳,感受单腿发力;
感受胯的运动。
平时走路:
手上别闲着,虚拟发力;
找找手脚关系;
梳理身体协调性。

双重是什么?
下盘力道僵化;
抬不起腿;
只能原地;
无法移动脚步;
又或很迟钝。

偏沉是什么?
两腿灵活调换;
如走路般自然。
裆要虚灵;
腿就飞快。
胯若灵活,巧劲自来。
脚底有碾旋;
并非拼命碾压;
学劲有个度;
有度就活。
别死命和大地较劲;
脚底与大地;
犹如履冰关系;
轴力就活了。

偏,意为一侧。
沉,意为落实。
一侧轴力落实;
故而说:
脚底不是一个强度的劲;
而是变化的,可变换的。

换胯,使下盘产生虚实。
处理好裆劲;
调整好骨盆。
骨盆,又称盆腔;
十分有份量。

偏沉又解释为;
将骨盆惯性;
于身体一侧释放。
换胯发力,隐含抛物力;
实则兜了一下骨盆;
将惯性释放了。

偏沉则随,随了谁?
随了螺旋。

双重则滞,滞了哪里?
滞了下盘。
这个问题?
腰腿之间求之;
就是裆胯。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