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4-8 16: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人行拳,观其如何运劲。
是直给,还是螺旋,开合;
总有一条主线。
东西落地;
招术落在劲上;
法安在心上。
通过身劲;
洞察心法;
这是内观学。

自己练拳,要抓重点。
整来自内腔膨胀力;
横膈膜活塞;
启动在丹田。
丹田力点越密,内压越强。
留意侧腰,丹田力启动;
侧腰出现鼓荡;
这是内功根基。
有了功力,并不炫耀功力。

功力是精进动力;
功力使你不再浮乱;
内在趋于稳定。
内在稳定了;
脑子杂念就少;
神就全了,称为养神。

杂念多,心绪混乱;
人很难定住;
静力减弱,退化涣散;
这是衰退的开始。
心乱了,身弱了。

练内功的人;
坐得稳,站得住,行得正;
不是他故意如此;
内在就是这个状态。

练出功力,安住自己;
沉静下来;
很多道理就理解了。
很多事情;
其实是自己懂的;
因为你够静。
 楼主| 发表于 2020-4-8 16: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太极拳的松:
盘练拳架直直的站立时;
大地的反作用力就向上
作用于我们的腿和腰上;
不信你站着好好体会一下;
那个力量一直到你的腰眼儿。

所以,想让下肢和腰真正的松;
就不能扛着这个力量;
就必须把它卸掉。

所以,盘练太极拳一站;
就要你微膝相住;
提肛收胯根;
下肢打了一个S型的弯;
就是通过这个曲折的弯
把脚下向上反的那个力向上卸掉。
而不是把上面的力量向脚下砸。
所以,一弯腿;
脚是向上卸的;
脚下是比原来轻了。
而不是向下坠的,脚下反而重了。

要把脚练到腰上。
想一想,你手上接了力量;
你就向回撤这个力量;
而不是向前继续伸这个力量;
其实你的脚也要一样;
当脚接了地的反作用力时;
不是继续撑地加力量;
而要像手一样向回(向上)
收撤以卸掉力量;
向上撤,就是向腰那里撤;
好像脚能收到腰那里;
这就是要把脚练到腰上。

所以,别的拳弯腿;
是降低重心;
加大支撑步伐;
增加支撑力量。

而太极拳的弯腿;
是向上卸掉支撑的力量;
不支撑,脚下慢慢就空了;
没东西了,才会有脚下空灵;
别人的力按下去;
没有支撑,越按越往下漏;
这就有了俯之弥深;
深不见底的效果。

只有向上的反作用力
被下肢真正卸掉了;
不顶着腰了;
才能真正的把腰松下来。
真松了腰;
才能真正知道什么是尾闾中正;
这就是太极拳真正的松!!!
腰没松开之前尾闾中正是不会有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4-8 18: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松:
关节不被压缩;
韧带不被拉伸;
肌肉不得紧张;
保持最自然;
最平常的身体状态不变。
这就是松体阶段的要求。
要求看似简单;
但在练拳过程中始终保持这一状态不变;
一态以贯之;
就太不容易了。

这就是最初级要干的事。
此时手上一点劲也使不出来;
而达到贯串的初期时;
劲就不由自主的往梢节窜了;
想没劲都不可能了。

注意,运动时,是松力;
不是松体重。
有人一说松;
就像一滩泥一样向下坠;
把所有的关节都压紧了;
尤其是下肢;
这样,关节会越来越紧;
哪里还有松可言?
松不到没脚;
算不得真松。
松是贯串的前提。  
 楼主| 发表于 2020-4-8 18: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时:
引至身前劲始畜;
松开吾劲勿使曲。 

松开吾劲;
就是放开我之前聚存的劲;
放开它,让它出去。
曲,就是折回的意思;
伸,就是一直向前的意思;
水的性质:
随物而曲,就隙而伸。 
水流动的时候;
它碰到了石头;
它不会转头回去;
而是绕过石头;
顺着石头的缝隙继续向前伸;
这就是就隙而伸!!!

这里说的是劲;
而不是外形动作。 
接触点没动;
是劲绕过去了。

所以还是说;
弄不清传统文化;
拳论是看不明白的;
会产生很多误解;
拳也就练不对了。
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载物而行;
敷在对方的劲上;
运动频率力求相同,谓之合。
多一点则丢;
少一点则顶。
这些,是在懂劲之后;
能够用意走劲了的时候;
才能体会的东西;
也就是你能用意把劲收聚回来;
才能松开放它出去;
在放的过程中要求勿使曲。

在懂劲之前的阶段;
这句话是没用的;
知道意思就行了;
不要想着怎么练它,没有用;
功夫不到那个走劲的程度是做不到的。 
所以:
人刚我柔谓之走;
是走劲;不是走动作;
都是懂劲之后的东西。
 楼主| 发表于 2020-4-15 13:50: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如何才是松胯的标准:
双胯能下沉,裆圆;
双腿微膝相住;
上身自重能通过胯膝往脚上负重;
胯部相对不负重;
双胯随身体重心移动
胯部也能适当负重;
转换灵活,下盘稳固。

松胯的感觉:
人的自重已扎在膝部以下
小腿及脚跟部;
在膝部不前倾的前提下;
胯部能上下起伏;
人上身的自重往下松沉时;
胯部有一种释放能量的感觉;
从上往下释放;
当你提肛收缩会阴部时;
胯部有一种吸的感觉。
 楼主| 发表于 2020-4-16 15:24:20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拳;关键在丹田。
丹田不做功;老了一身空。
盘练太极拳只有前后丹田充实;
才能走周天的线路。
任督通,百脉皆开,周天形成。

任督二脉周流后;
元气按12经脉次序运行。
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
—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为一大周天。

太极内功练到丹田;
命门充盈后;
便有了相当的基础和“资本”。
至此下一步是继续
在带脉上和脊背上用功。

当命门充实和饱满后;
除可引气贯背,通臂,饱指。
还需要继续充实带脉;
这时就不能急于求成;
需要循环渐进;
才能水到溪成。

太极拳最忌违背自然;
急于求成,苦练,死练。
道法本自然;
神意专注,但肢体要放松。

太极内功最关键就是呼吸;
吸至及出就是阴极。
呼尽松开为止为阳极。
此为一个开合;
即是一个呼吸。

太极入门的8个字:
这里就占一半。
阴阳转换;
开合呼吸。

太极内功就是追求:
‘内动’达到“内壮”;
而不随肌能动;
筋膜,气脉的强壮;
柔韧通达;
这是内家上乘功夫的要求。
内劲也是因此而产生。

一旦丹田开合达到一定程度;
就可以内气外放;
内劲外施;
产生超常功力。

腰裆的转换;
就是前后丹田的运动;
意气引动;
加上开合呼吸的配合;
才是外在动作开合的原动力;
才是由内发外的程序。

所以太极拳功夫要求内外合一:
内动带动外动;
一动无不动。
一静无不静。

而不是比手划脚;
漫不经心的肢体体操活动。

这是判断太极拳入门的一个见证;
功夫上身的标志是:
百脉皆开,诸劲通畅;
体健神足,手脚轻灵;
丹田充实,动之微发之聚;
先知已后知人;
有守中用中之能力和境界;

功夫深时;
浑身无处不丹田;
丹田即手,手即丹田;
挨到何处何处发。

所以太极终其一生;
无法达到最高境界。
太极不但是技击;
还是养生之途径。

光会技击,发人于丈外。
不懂得养,也是不得其法。

中国文化都是内敛的。
修炼传统功夫必须内修;
内炼,内养,不显摆。
否则不会有所成就。

太极内功以丹田和命门为做功之地;
这个地方是人体这个生命体的生死门户。
围绕这个部位做功便可增强生命能量;
激发生命活力;
进而改变体能,变化气质;
升华生命的质量和境界;
同时可以施放出过人的功夫。
传统功夫大都精妙不易掌握。

传统武术特别注重基本功:
八卦转掌;
意拳站桩试力;
心意鸡步单把;
太极金刚捣碓;
每一个能练好就不容易。
而且都要经过一段漫长的过程。

拳乃天下之公器;
能拿去的证明他的心性格方面是合格的;
拿不去的,证明悟性还没到心性还欠火。

别小瞧窗户纸;
还真的是一般人捅不破
一般人拿不去的。
虽然能捅破但是捅的不均匀
会捅的只是一个小点。
拿不去的是即便是拿去了
没有善心的培植
拿去用了也不会有洒脱的效果。

先磨拳架后琢理;
架理相互动太极;
阴阳开合静中求;
功有双修在内外;
悟到深层奇中奇。
 楼主| 发表于 2020-4-21 18: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太极拳的棚劲:
棚是太极拳里一个关键的概念和技法:
究竟什么是棚和棚劲呢?
吾认为:
棚就是支撑;
就是支撑起一个合适的空间范围的框架。
棚劲就是使人体骨架
保持一个支撑形状或框架的力量。
具体来讲:
手臂棚出;
手臂形成一个相对或基本固定的形状;
使得手臂与身体尽可能地一体化。
我认为就是就是数学里面的几何原理;
三角形的状态,形成一个支点!
比若人是一块钢板;
弧形伸出的手臂;
就是在肩部焊接在身体上的
一条弧形的连续不断的钢筋。
棚劲就是人体的肌腱和肌肉等;
共同作用;
来保持这个支撑基本不变;
来保持这种一体关系基本不变的力量。
这个力量不能小,也不能大。
这就是需要掌握的度;
这就需要去盘练!
小了棚不起来,就丢了;
大了就顶了。
棚就像在人体上用手臂支起了一个‘瓜棚子’;
这大概是太极拳里棚字的由来;
框架结构也!
没有外力它支撑在那里;
有外力它还支撑在那里;
与身体始终保持为一个整体。
这样,外力来的时候;
主要抵御外力的就不是
手臂上的肌肉和肌腱等的力量;
而是整个身体;
这样抵御能力就大大地加强了。
同样,攻击式棚出也是将整个身体的力量;
通过这个相对固定的框架;
还击(贯)倒对手身上;
自然威力惊人。
当然如何在合适的时候
形成这么一种收发自如的状态;
还是需要明师的指导和刻苦地实践的。

这样就容易联想到:
太极拳里的‘棚捋挤按,采挒肘靠’;
无不体现着这种理念。
拿‘挤’来说:
不是用手臂把对手挤出去;
而是手臂出去形成一个支撑;
贴上对手,身体发力;
将身体的力量通过手臂贯过去;
攻击对手。
这一点,要练到协调一致;
还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太极拳在很大程度上是要使练习者;
达到这种状态。

太极拳在出拳时手臂与身体协调一致;
出拳未必慢,甚至更快。
有人被太极拳击中;
皮肤表面看不到明显的击打痕迹;
但内脏却被打伤。
这就是太极拳的拳或者掌;
贴在体表以后才发力;
力量从脚跟,经过身体,手臂;
对方的体表,贯到对方体内。
这里,对方的体表也成了劲路上的一个环节;
所以,不会明显受伤;
内脏就不同了,非常脆弱;
承受打击的能力很差。
 楼主| 发表于 2020-4-21 19:3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太极拳的缠丝劲:
太极拳必须运劲如缠丝;
或者说运劲如抽丝。
这两种形象的比方都是说:
运动的形象如螺旋。
同时,这种螺旋又必须走弧线。
尤如子弹通过枪膛中的来福线后;
当它运动于空间时;
既有螺旋形的自身旋转;
又有抛物线型的运动路线。
太极拳的缠丝劲;
就要具有这种形象。”

行太极拳须明缠丝劲;
经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
不明此即不明拳。”

太极拳,缠法也;
其法有进缠、退缠,左缠、右缠;
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
而要莫非以中气行乎其间 ……。
      
太极拳是一种缠法;
练缠法必须练缠丝劲。
缠丝劲是太极拳不可或缺的一种劲;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二语;
前一句是动步要轻而稳;
后一句是动手要柔而匀;
都是行功时的动作要求。

缠丝劲是和缠法相结合的;
它能使缠法发挥更大的威力;
可见它的作用和抽丝的作用是并不一致的。

“缠丝劲” 的特点是什么?
“劲”,放在力学的概念中就必须有:
作用点(力点),方向和大小。
缠丝劲的螺旋运动;
它的具体形象一般的更要
从方问的变化(相应的螺旋的曲率半径也随着变化)
这一因素体现出来。
它的特点是:
方向的变化;
既是质点的“平动”(又叫移动)
而同时又是“转动”;
两者互相结合,不可分离。
质点在某段时间所通过的路程
和位移是有区别的。
每次出手应当把动作的过程看作是
各个“点相接而成”。
这种运动可以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太极拳以圆运动为其特点之一。
这种圆运动是在立体空间中进行的;
上下、左右、前后、内外;
不一而足;
不是简单的平面圆圈运动
或仅仅是质点沿着一定轨迹的封闭曲线运动;
而是更为复杂的空间螺旋线运动。
所以太极拳要求“曲中求直”:
曲以运化,故无定向;
直以发放,专注一方。
但反过来是“直中求曲”;
虽直来直往;
但是触之则旋转自如。
它们是太极拳柔运刚发;
平动与转动互相结合;
互相转化(矛盾统一)的精化所在。
所谓“阴不离阳,阳不离阴;
阴阳互为其根是和这一特有的要求
有不可分的关系的。

在平常练架子时;
如搂膝拗步进掌的动作;
它是符合太极拳动作作弧形;
即呈螺旋形运动的原则的。
转腕旋膀(桡骨与桡腕关节向前内旋转)。

意念由虚到实的过程;
是掌指连同小臂向前上方
呈螺旋形逐渐旋转的过程。
我认为这就是如实地反映了:
缠丝劲在手法上的一种表现。

客观存在与主观反映有时可能是不一致的;
特别是处在初步的感性认识阶段。
在出手动作中;
随时都在螺旋力量的范围之内;
这种螺旋力量;
要成为动作中的习惯力量;
接触对方的某部;
直进是螺旋力在推动的。
落点螺旋把劲添!
由于这种螺旋力的主导作用;
就能随着对方的来手上下进退;
并能在顺随之中;
相机地发挥螺旋力以人手克敌”。

缠丝劲在上肢形象化的表现:
腕、膀的旋转;
顺时钟方向运行为“顺缠丝”;
反之,为“逆(倒)缠丝”;

再由于所在空间运动的方位不同;
而区分出各种不同的方位螺旋。

缠丝劲是作为太极拳的共同特点而客观存在着,是共性;
缺少了这一共同的特点;
就不能完全形成太极拳这别具一格的民族武术体育运动。

缠丝劲中的公转与自转------
通过走螺旋形,练缠丝劲;
总称之为缠法。
它是既有平动的抽法;
又有转动的缠法。
既是每一肢体的运动规律也是整体的运动规律;
一动无有不动地成为一个完整体系。
这是实践中体会到它是既有利于生理身体;
也有利于技术。

从运动外形来讲:
躯干左右旋转时;
以顺时针方向为顺缠(即从右向左转);
相反则为逆缠;

按照中医学说:
肺居胸部右方,主气;
气从右向左运行;
故太极拳法,据此而别顺逆。
顺缠劲由内发之于外;
逆缠则由外收之于内。
躯干内气的前后运转;
则以任督二脉的循环路线别其顺逆。

至于肢体方面;
因有左右之分;
顺逆的标准;
又以不同方向的肢体为别------
即不拘左右手;
应以大拇指向内转为逆缠,;
拇指向外转为顺缠。

从太极拳运动对人体气血的影响来讲:
通道公转运动中一顺一逆的自转;
不但各个关节得到运动;
全部身躯的肌肉、筋络、
经络系统也都得到运动。
顺着经络循环路线的旋转;
可起疏通作用,等于泻法。

逆着的可起解毒作用;
等于补法(和针灸学的补泻同理)。
这样一紧一张;
循环绞拉,由内而外;
复由外而内地旋转;
使形体和神经;
脏腑和气血;
互相摩荡,补泻兼施;
促进新陈代谢的机能;
从而获得保健、医疗的效果。

缠丝劲在技术方面的应用:
“曲中求直”就是缠丝;
“折叠转换”也须走螺旋。
不通过这种运动形式;
不可能做到“引进落空”
和“四两拨千斤”;
“即引即进”和“收即是放”的作用;
也不可能以实践证明“阴不离阳,阳不离阴”达到“刚柔相济”的原理。

推手时以全身的螺旋运动:
根据杠杆原理;
灵活配合着法;
经常保持己方重心的随遇平衡;
同时又牵动对方的重心;
才能“以静制动”(动中有静,就是重心不变)
“用意不用力”(用理想的技击方法,而不用拙力);
而制胜对方。

缠丝劲和抽丝劲的区别:
抽的含义是有一定方向和一定限度的平行运动。
缠的含义是可有定向又可无定向和限度的旋转运动。
抽丝动作需要缠;
而缠丝动作则自然兼抽。
可见抽、缠二字从含义和实际动作上讲;
缠可以包括抽;
而抽绝不包括缠。
它的主次性已可概见。

再看我们吃饭时用筷子的动作;
如只作平动的抽法;
而不用转动的缠法;
则饭粒绝到不了口里来。
这又是作用上主次证明。
又圆圈停留在空间时,可单独旋转;
如在空间移动;
它的轨迹自然就形成螺旋。

因此,又可以确定抽和缠
在螺旋运行时是矛盾而又统一的。

太极拳以阴阳对峙的哲学原理为据:
要求公转中兼有自转;
尽管二者互相关联推动;
但螺旋的自转运动量大------
行气如九曲珠,无孔不入;
技术性强------随触成圆;
无坚不摧;
自然形成缠法为主。

它的作用大体可分:
轮边的滚动磨擦;
轮里的旋绞;
钻头的螺旋推进的崩炸的辐射。

擒拿法的运用和破解;
更非缠法不办。
劳动创造一切;
拳法当然不能例外;
都含有这种运动形式;
太极拳是完善地掌握这种自然规律的;
因此称作缠丝劲;
它是时时、处处皆有;
经常而又全面地、绵绵不断地运行着;
适宜于某式、某时的需要。
通过它练出内劲以运用全部着法。

在这种运动形式中;
怎样练出“刚柔相济的弹性劲”来?
螺旋劲属于力学原理之一;
任何运动都有这种旋转(即抽缠结合的螺旋运动)。
太极拳以圆运动为其特点之一;
这种圆运动是在立体空间中进行的;
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不一而足;
不是简单的平面圆圈运动或仅仅是
质点沿着一定轨迹的封闭曲线运动;
而是更为复杂的空间螺旋线运动。
阴阳互为其根是和这一特有的要求有不可分的关系的。

太极拳区别于其它拳种的主要特征就是:缠丝劲!!!
刚柔、快慢、动静、尚力尚巧;
是武术中任何拳种的共同要求;
没有这一主要特征;
就不能完善地表现民族形式的独具一格的太极拳。

通常我们说的这人练的像不像太极拳;
练的有没有东西;
都是首先根据这一主要特征来作判断。
缠丝劲始终贯串于太极拳运动过程之中;
亦即普遍性 (共性——缠丝劲)
存在于特殊性(个性——各式太极拳)之中。
离开了特殊性就不存在普遍性;
同样,离开了普遍性(缠丝劲);
也就不存在特殊性(各式太极拳)。

缠丝劲的练法和独特作用:
缠丝劲的练法;
说来极平凡而简单;
就是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一动全动;
内外相合的要求下;
不断地旋腰转脊;
上行则为旋腕转膀,翻转掌心;
下行则为旋踩转膝,变换裆劲;
形成贯串整体的一系列
无限延长的空间螺旋动作。

缠丝劲技其性能分为两种基本的缠丝:
一种是掌心由内往外翻的顺缠丝;
另一种是掌心出外往内翻的逆缠丝。

顺缠丝,逆缠丝都离不开棚劲的作用;
这是太极拳用意不用力
而能逐渐产生的似棉裹铁;
沉重而又灵活;
富于弹性和韧性的内劲的锻炼方法;
也是太极拳阴阳相济;
刚柔摩盈的极为自然的练法;
缠丝劲锻炼的质量越高;
内劲的质量也越高;
它是推手时粘化,牵动,拿放的核心;
也是推手时具有威慑力量的基本条件。
太极拳贯串于缠丝劲的核心作用;
而以内劲为统驭。

缠丝劲的练法:
不是单纯求圆;
而是在一连串弧形动作中
始终螺旋式的开合,伸缩。
所谓螺旋力(劲)即统一于缠丝劲之中;
这种独特的完美的细致的运动方法;
能够在同一时间内综合性地完成肌肉;
关节,内脏器官的锻炼和畅通气血的作用;
是太极拳家累代丰富起来的经验;
适应于医疗保健性;
体育娱乐性和竞技性的不同要求;
成为太极拳适应性极为广泛的特点。

拳术家创立缠丝劲法;
默行乾坤不息之螺旋线;
循环无端,神妙万物;
其至命矣夫,技艺云乎哉!

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
不明此,即不明拳。
 楼主| 发表于 2020-4-22 14: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需循序渐进!
1、“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
凡是前进的动作;
脚跟先落地;
然后再慢慢地改变重心;
凡是后退的动作;
脚掌先落地;
然后再慢慢地改变重心。

2、凡是旋转的动作;
应先把身体稳住,再提腿换步。

3,凡是收掌的动作;
手掌应微微含蓄;
但又不要软化、飘浮;
凡是手掌前推的动作;
除注意沉肩垂肘外;
同时手腕要微向下坐。

4,凡是小臂外旋时;
注意小指一侧微微用力;
好似向外拧劲;
小臂内旋时;
注意母指一侧微微用力;
好似向里裹劲。

5,凡是由虚而逐渐落实的动作;
腰部都要有意识地向下松垂;
以帮助气的下沉。

6,凡是起的、开的、曲的、蓄的动作;
配合呼吸时,都是吸气;
凡是落的、合的、伸的、发的动作;
配合呼吸时,都是呼气。

7,每一动作;
先用意识引导内部运动;
外形随之而动。

8,每一动作,都要做到:
意到、气到、劲到、神到、形到;
寄意,气,劲、神、形五合一的整体运动。

9、腰一动周身皆动;
腰一静周身皆静;
腰不动,手不发;
欲要身动,先要腰动。

10,拳势呼吸;
就是在定势是把气呼室外;
接下来自然转入吸气;
因为定势是发势向蓄势的转换点。

11,心静、体松是太极拳的最基本的要求。
每一动作都须在松、静的基础上进行;
也就是要把松,静贯注于
练太极拳的全过程。

12,练内家拳,要有铁杠磨成针;
功到自然成的思想;
必须天天演练,苦心琢磨;
才能达到更大的养生保健效果。

劲出于丹田而贯于四梢;
迅如闪电。
气如火药拳如弹;
六根震动鸟难腾。
虽刚猛迅捷;
却非肌肉暴涨之拙力;

动作到位,立即放松。

功至练神还虚;
则身轻如燕;气贯涌泉;
则重如泰山也。

练腰腿功夫伸展筋骨;
劲力比较明显;
一旦身体各处姿势开始
符合形意规矩和要领时;
内气下沉丹田;
五脏归位;
身体必须放松;
不能有丝毫拙力;
当以松顺求之;
自能体验换劲之妙。

练拳每式有松紧变化;
初学者且不可强为;
否则有害无益。
有基础后,即能领悟。

肩在手前,手在脑后,多练;
不是简单重复;
不是次数多;
而是内容多。
一个形里生出许多东西来;
这才叫多练。
能多练自然有趣味;
没有兴趣不上功;
身子催着你练;
身子不动脑子还动着。

遇敌好似火烧身;
一拳打出去很有力量;
但被人擒住就没劲了;
是练拳不练根节;
什么地方没劲;
就烧在什么地方。

三节是不能练的;
你要整个地练拳劲;
脑子里不要想三节;
否则陷于一处;
就练不出功夫了;
等练出了功夫;
三节就整了。

人身是个整体;
想单练根节也不可能;
只是提醒人;
练拳时劲力要走(经过)根节。
一个走字,和一个练字;
差别的确很大。
功在根节。

拳劲初平正,次开阔;
再追求含蓄。

平正使根基坚实;
心气沉稳;
拳架圆熟;

开阔则力透拳锋;
练就雄浑无俦的气势;

含蓄则破绽全无;
余意不尽;
是克敌制胜的先基。

招法练时要开阔博大;
用之时则短马贴身;
在实战中捶练;

而劲力的运用和完整的劲道;
则在单盘空试中求得。
务实求简,由小悟大;
外形精干而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

上肢丝毫不用力;
用腰背把手拿起来;
再顺着重力自然撂下去;
牢记胳膊不使劲;
一点点把沉劲摔出来既可。

动作顺畅之后;
再利用身体的运动给它加速。

日久功深;
把胳膊练得像两条老藤;
手头则沉甸甸的;
像个铅砣;
这种力量甩出来;
落在血肉之躯上;
威力可想而知。

一旦练出,终身不退。

人的两条胳膊就应该像挂在肩膀上;
丝毫不能用力;
用力时打到身体上感觉不是很大;
不用力打到身体上;
轻松就能把人打出去。
 楼主| 发表于 2020-4-24 14: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的松是筋松开;
肌肉在重力作用下;
自然下垂,骨肉分离。
这就是用意不用力!
这个不用力;
不是没有力;
而是蓄着力。
在放松的状态下蓄足力;
蓄化打合一就是整劲。
越松劲越足;
这俩是一对阴阳 不可分;
所以说:
松是功夫;
十分劲就得有十分松!
不然气血就卡;
十分松没蓄上劲就泄了。
这就是合着劲练拳的道理!

太极拳在气势不在架势!
没有劲,哪来的气势呢?

用意不用力:
盘练太极拳全身松开;
不使有分毫之拙劲;
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
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
经络不闭则气通。
如浑身僵劲满经络;
气血停滞,转动不灵;

不用力而用意;
意之所至,气即至焉。
如是气血流注;
日日贯输,周流全身;
日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

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
臂膊如绵裹铁;
分量极沉。

练外家拳者;
用力则显有力;
不用力时;
则甚轻浮;
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
不用意而用力;
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