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5-3 15: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拳;
应该先明白什么是太极。
太极是一种气功;
在练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复杂的意念活动;
意到气到。
但是一般人再怎么用意念;
气都不会到;
是因为身体没有松开。
太极的松没有止境;
一开始的松仅仅停留在表皮;
功夫越好松的程度越深。
松不是漫无目的瞎松;
是在意念指导下节节贯穿地松。

太极加上拳就不一样了;
是非常难练的;
拳是需要握紧的;
孩子出生的时候
是握紧而来的;
是一个生命力的诞生;
所以练拳需要紧中松!
练的是看不见的东西。
想学功夫的话;
没有明师是不行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5-4 18: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拳;关键在丹田。
丹田不做功;老了一身空。
盘练拳架的秘诀就是:
需要虚领顶颈;气沉丹田;守中!
丹田(小腹)与大地(地球)重合;
地球就成了丹田;
将地球挂在尾闾;命门,大椎;
行拳走架;
全身就会产生极大的弹性;
这全是在用意,不是用力;
久练则能气沉脚底。

平时盘架体会三挂:
一是体会把地球挂在尾闾;
二是体会把地球挂在命门;
三是体会把地球挂在大椎。
分别用这三个部位提着地球盘拳走架。

这对于腰腿产生内劲(松沉劲)会有很大帮助。
丹田在太极拳里泛指小腹;
而不是穴位。

在行拳过程中保持腋下空;
沉肩坠肘也是贯通始终;
关键还是在大椎;
只有大椎领住了;
才能做到沉肩坠肘。

主宰于腰的时候就是拎住命门发劲;
这也就是蓄势如拉弓;
命门如扳机;
扳机一扣,子弹发出。
运动轨迹就是非圆即弧;
落点螺旋的钻劲。

只有做到拳架的沉肩坠肘;
才能达到拳架的棚。
这是实实在在的太极拳的内涵!
 楼主| 发表于 2020-5-5 12: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太极拳的形与势:
从太极拳的拳架上看;
他在整个运动当中
自始至终都贯穿着阴阳和虚实。
每个招式都具有开与合;
圆与方,收与放,进与退;
轻与重,松与沉,慢与快。

十三势中还有上下左右的顾盼和中定;
都是中国哲学中对立统一的高度体现。
他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内外合一;
形神兼备,轻松柔和;
圆活自然,刚柔相济;
意领身随连贯协调;
其平衡和谐的运动规律;
更是突出体现了美的特质。

太极拳运动轨迹是非圆即弧;
用遍布全身的圆弧曲线表达肢体语言;
体现了大自然中线的魅力。

太极拳讲究势的虚领顶劲;
柔顺沉稳,圆活转化。

外在身姿变化不仅形态优美;
而且处处体现了自然力学的理法运用。

从技法上看:
棚:向外撑架之力;
履:向内引进之力;
挤:按与棚的结合;
按:向下向前的推击力量;
以及採的牵拿力;
挒的相对力;
肘与靠的肢体撞击推压力;
弧线接力,直线进攻;
是最省力、最科学的运动力学。

太极拳架展开具有松柔、圆棚;
开合的特点。
体现圆融、缜密、虚灵、内敛的特征。

太极拳的演练中
还体现了运动的节奏美。
似松树一般的立身中正,根深叶茂;
运动中如行云流水,顺势而为;

移动如撑船双手的中心推动;
九大关节的屈伸起落
和身躯的和谐同感的节奏互动;
全身起落如潮水;
呼吸如气叠鼓荡;
节节贯穿如风中竹林,柔中寓刚;

练拳时还有一种更美妙的体会;
就是拳架运行时起承转合;
没有音乐,却似有一种无言的律动
贯穿始终,无律自弹。

 楼主| 发表于 2020-5-5 12:3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20-5-5 12:19
话说太极拳的形与势:
从太极拳的拳架上看;
他在整个运动当中

太极拳的美体现在丰富的文化内涵上
我们往往在欣赏艺术时;
不光要看它的色彩、词汇以及形体动作等;
更要看他的思想内涵和精神本质。
同理,太极拳练习者不仅要知道太极拳的名称;
还要探究他所体现的哲理。
并在实践中运用太极拳的
方法理论掌握它的规律;
领悟它的拳法与传统文化的哲学结合。
因为太极拳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哲学内涵。

古今中外的拳术;
它的功能不外乎搏击。防身。健身三个功能。
习练者的根本目的;
绝大多数是以技击为本;
所表现的大多是出招狠辣;
招招攻其要害。
而太极拳却以养生为本,技击为末。

太极拳以“中庸”为体;
以“无为”为用;
讲究舍己从人;
彼不动己不动,随曲就伸。
“中正”圆转自如地蕴蓄于拳中。

太极拳起分阴阳,入合元一。
其刚柔、消长、亏盈、机势随应等;
以及拳法思想中隐与现、
取与舍、蓄与发,攻与守、
表与里等内容;
无不体现中国传统对立统一的辩证内涵。

对于这样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
习练者只注重外表;
不注意其丰富的内涵,就会走弯路。

这就是同样练拳;
为什么有的很快悟道;
有的练了几十年拳“还那样”的主要原因。

可以说太极拳是美与善的高度统一;
外在于内涵的高度统一。
这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和”之美;
“温柔敦厚”之美。


太极拳之美体现在充实的生命内涵上
人是万物之灵。
对于生命的本质;
人性的自觉;
人格的完善;
人生的体悟;
需要一生去努力。

太极拳本身无论从内到外;
都具有很强的美育功能。
太极拳能修身养性;
启迪人的人性自觉。
练习太极拳者必须心静、神敛;
在动作从生硬到娴熟的过程中;
逐步把人磨练得心平气和。
有些原本性情暴躁的人;
通过练习太极拳改变了性格。

“太极十年不出门”;
太极拳同时又是一种功夫;
“功夫”是需要时间的;
这能培养人的顽强意志力;
这是我们中国人所特有的
修身养性的良方和手段。
同时又能培养人的生生不息,珍惜生命;
把握健康精彩的人生。

修身有成的太极拳师;
往往给人一种淡定却不失深厚;
性内敛而庄重,沉而不浮;
凝而不滞,毫无矫饰造作之感;
儒雅大度的风范,令人欣赏。

太极拳还能教人用辩证思维对待事物;
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就会避免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太极拳的艺术境界并不在于高超的技击术
和经络通畅所得到的肉体快感。
而是通过对肌肉骨骼的磨练;
逐步上升到理性。
这就是太极拳大成者不同于俗人的境界。

真正的太极拳之美是一种身心合一;
天地人三位一体,心灵净化;
在精神上不为任何外物所累的自由境界。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
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这是超越一切;
从心灵释放的美好理想;
是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完美体验


 楼主| 发表于 2020-5-12 09: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拳架的弹簧劲:
弹簧即螺旋;
螺旋寻筋。
螺旋劲为法;
寻筋幽深处。
肩头松,胛骨划圈儿;
带动肘底。
感觉很松;
一触力;
自然生发支撑;
这就是掤。
小臂松弹;
像变色龙舌头;
胛骨一动;
指头就到了。
拳头大,指头细;
越细的东西;
眼睛越不易察觉。
竖脊肌够强大;
你不会中正一会儿就累。
中正一天;
身后如插两根大枪;
又弹性又结实。

早上练完拳,透融;
竖脊拔腰,精神特好。

腰椎两侧大筋;
在走路时;
随着换步,交替腾起;
练拳也是这个道理。
拧腰时,后腰两条筋动。

开发筋腱最佳方式;
就是拧螺旋。
如胯的位移;
拉抻大腿根粗筋;
换胯时,有意拧绞股骨头韧带。

再如运动肩胛骨;
搜寻肘窝的筋;
同时拧尺桡,力聚鹰嘴。
为何要这样?
激发筋腱活力;
速度快,触发更敏锐。

功架往那一摆;
膝盖稍微一屈;
腘窝筋腾起老高;
又厚又韧。
利用螺旋劲;
开发锁窝空间;
牵动沟内的筋;
功劲渐渐就会巧妙。

雾起幽潭中;
云深不知处。
提肛拎命门;
虚裆掖沟;
根节往里拽筋;
在里头拧它。

好比单鞭,并非一字大开;
不是往那一摆就完了。
单鞭不是摆设;
用胛骨找锁窝内筋;
用大转子找腹股沟筋;
做到有体会;
有深细感觉。
这就好比;
肋骨能波动;
横膈膜也就活了;
张力升降力道极大;
这是活塞力。

多留意根节自旋;
纵螺旋劲深修筋路;
这是相当提点的劲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5-12 17: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太极拳的松柔:
拳练松柔,坤厚载物!
太极拳的松柔;
是太极拳的基础。
是太极拳的灵魂;
凡习拳者终极莫不为此而求之;
并深藏于拳术招招式式之中。
我们说拳练松柔:
练的是太极拳的宽、厚、凝。
这种宽、厚是太极拳的
容纳、沉静、和顺;
体现的是一种吞吐万物的气概;
是胸有成竹的把握;
是不被外界所扰
而独有的沉静与定力;
又是拳、人和谐;
大自然和顺的一部分;
它尽显松柔的淡定从容;
并体现出太极人文的一种状态。
这种“凝”:
则是太极拳形神的聚敛;
是精神内守而不外泄;
是人体元精、元气、元神
“三元”之合的体现。
是强身健体长寿必求之法。
深藏得机得势之玄妙;
是体用两得;
阴阳相合之道。

我们用“松柔”比做坤厚载物。
是寓“松柔”具有坤卦大地之象。
大地宽厚博大的气势;
能承载万物;
又能滋生涵养万物。
它使万物不感到是强有力和被动的;
而是自然生长演化而成。

拳练松柔:
是拳机拳势的充分储备。
它蕴含着追随而不超越;
用之而不过及;
容纳而不排斥;
虽极柔软然又极坚刚。

松柔为每日必练之功;
却非一日所得之道;
是为恒者一生所求;
求松柔之灵魂;
必以细心揣摩;
勤奋习之。
是内外如一;
日积月累之道。
它为太极拳厚积薄发而备。
是体养为先;
而用为后。

拳练松柔.坤厚载物;
既是松柔之理外化于自然;
又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
气魄的真实体现。

松柔似水,至静而德方:
松柔如宽厚之大地;
而大地除松柔之厚土外;
还有一种东西是
最柔、最软、最顺的;
那就是水。
水有两种德性:
静止时最柔、最弱、最顺:
而动之时则最坚硬、最刚强。
柔静之水一旦动怒;
犹如大海之惊涛;
翻江倒海势不可挡;
尽显其水的狂怒;
穿岩凿石,无坚不摧;
是至静而德方。

我们说松柔似水;
是喻太极拳具有柔弱之水的德性。
它柔静时为养:
如汩汩清泉,沁人心肺;
松柔舒缓,气定而神闲;

动之时则为用:
其势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
荡涤一切污泥浊水。
太极拳乃柔中寓刚;
绵里藏针之艺术。
绵里藏针之拳的天机即:
虽极柔软然而动之则极坚刚。
这就是太极拳松柔的水性:
是外柔内刚,以柔克刚。
它能够变通;
又能随势而化。

故.要想取得太极拳“松柔”之道;
就要在拳中化僵;
拳中化坚;
拳中化刚。
以刚为柔者活;
以柔为刚者伐。
重柔者吉;
重刚者灭。
他告诉了拳者一个哲理:
松柔是“生道”。
只有掌握住松柔的“生道”;
才能真正把握住太极拳的”灵魂”。

我们再从“天“一一至刚至阳的乾卦来看;
“天”是动:是阳。
动是它的常态;
但动之过极.则物极必反;
它却是最软弱的。
故,”其动也柔”。
如日常生活中所见;
一个人动不动就发火;
就雷霆大怒;
不正说明他是最无能、最乏力;
最脆弱的吗?
然而水之柔弱却能穿透石头;
又能攻击最强硬的东西。
这就是松柔似水;
至静而德方之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5-12 18:57:3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盘练拳架上、中、下三盘的松柔:
修炼松柔,内外如一:
我们所说的松柔;
首先是一个从内到外;
从神到形;
内外如一的松柔。
它要求行拳前至行拳终。
心静神安.胸无杂念;
意念专一.不被外扰;
心有定力,泰和自然;
要求上虚其心.虚怀若谷;
下实其腹,气沉丹田;
而始动正养。

松柔是一种心理活动;
意念为先;
是宏观到微观;
是上、中、下三盘;
由局部到整体的松柔。

看上盘:
上盘的松柔是从头至手包括六个部位:
头、颈、肩、肘、脚、指。
上盘的松柔概括为八句话:
下颌微收顶头悬;
双目平视竖顶安。
气沉丹田双肩松;
两肘下坠自然弯。
松腕坐腕或旋腕;
意在抽丝松柔缓。
开掌之中微内收;
十指留隙舒挺展。

下颔微收顶头悬;
双目平视竖项安。
指行拳中下颔要略有内收;
不可仰头、低头、歪脖;
不可左右摇晃;
而是要竖项为正;
大椎穴与尾闻穴相垂在一条线上;
是松柔中竖项;
不是颈部肌肉僵紧、挺脖;
是起势、行拳、收势都要
双目平视与地平线相合;
不是低头看地。
行拳时手随眼动;
眼到手到;
要视而有神;
不要目空无神。
手眼相随;
不是固定死板一成不变;
而是随拳势的转换;
双目所视要依拳法目标而定。

气沉丹田双肩松;
两肘下坠自然弯。
是讲双肩的松.是松沉。
沉为下松;
不是上耸或端肩;
是从肩井至肩胛有向下松垂之感。
双肩只有下松才有利于气沉丹田;
气沉丹田又促使双肩松得更透。
肘之松柔则为自然坠肘;
向下松开.有下坠之感。

松腕坐腕或旋腕;
意在抽丝松柔缓。
是讲对腕的要求。
行拳中的松腕、坐腕和旋腕
都要体现出松、柔、缓的抽丝之感;
而不是急沉突翻愣转。

开掌之中微内收;
十指留隙舒挺展。
是强调十指自然舒展;
要松中有挺、挺中又要握合。
这种含是指掌的一种微收;
又是微收中求展;
是十指缝隙的自然舒开。

以上八句话概括了上盘部位的松柔;
从肩到指.分关节
谈了各自松柔的要求。
但上盘中任何关节部位的松柔;
不是孤立分解的;
而是一个从内到外;
相互联系、融为一体;
完整的神经传导和肌肉
运动的一个系统;
是一动无有不动的
整体之动和整体的松柔。


看中盘:
中盘的松柔是指
肩关节以下胯关节以上的四个部位:
脊背、胸、腰、腹部。
中盘的松柔首先是在肩关节
松沉之下空胸炸背的松柔;
这种含胸蕴含着松沉、松柔、松开;
它是胸腔空间和肺活量的~种扩展;
是放长两臂运拳的范围和活动空间。
含(胸)为变;
它是机势的一种蓄纳;
只有含(胸)方可求到虚其心而实其腹;
进而达到太极拳虚怀若谷的一种境界。

而炸背是在松柔意念导引下
脊椎关节的对拉拔长。
它上行提神贯顶;
并通两臂而达于手指:
下行松腰经腿而至足之末梢。
从胸椎至腰椎之松柔、松开;
是一种对拉对拔之劲。

这种拔背是改变正常腰椎
生理S曲线而略呈后弧之形;
它不是驼背;
是使胸、腰关节的节节贯串;
是松柔中有挺有立。
空胸炸背是身法的要求;
是发劲的需要;
是含后才可力由脊发。
故能空含胸才能炸拔背。
炸拔背者;
气可贴于脊也:
反之,胸挺腹挺蹶臀.则僵则紧;
不为含气;
则胸满气滞而胸不能运化,必死也。
所以,空胸炸背不仅是松柔的体现;
更是蓄而待发的一种机势。

中盘腰与腹的松柔;
是建立在立身中正的基础上。
腰与腹之间是虚其腰而实其腹;
虚腰又以“松”字为核心;
这其中松沉;
是气入丹田;
松开,是舒展不作茧自缚、紧固其身;
松柔.是化僵求柔韧,求活。

这里的”松”不是松懈、松散、软而无力;
而是腰之中盘在松的意念下对拉拔长;
是松的节节贯串;
是虚腰的放松;
同时又是松腰中的求挺。
是虚中有立。

我们说腰是人身上下之枢纽;
一身之主宰;
一身之中心所在。

三盘中腰居于主宰地位
又是身法之要;
腰的重要性;
有不得机不得势处;
其病必于腰腿间求之。
而这个病就是僵、紧、滞。
故对腰之中盘的修炼:
一要化紧求松;
二要化僵求柔;
三要化滞求通。
而只有做到整体之柔化;
才更有利于中盘之腰的灵活旋转和进退自如。
而这种“自如“正是拳法转换的枢纽;
是行拳中的关键部位;
是上下连接的中心环节。
枢纽的重要作用;
决定了拳的成败。
我们求松柔;
就是求中盘这一部位
必须是克紧得松;
克僵得柔,克滞得通;
以保枢纽要冲的灵活转换与畅通。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中盘身法的运动必以“中正”为主;
但这种中正不单指外形或静止时的“中正”;
更重要的是动态中的“中正”。
包含着身法中任何内外劲力的施展;
都需遵循向心而动的原则;
要在动态中随势而变;
始终保持重心向下;
重心平衡,不可离心失重。
在动中要本着太极拳中盘的规范性;
既要体现太极的松、柔、轻、缓之劲;
更要突出中盘承上启下
随动而安的独特风格。
要认识到腰在拳法中的
松沉、松活、松开、松柔、松静的重要作用。

腰的重要作用即
命意源头在腰隙;
刻刻留意在腰问。
可见行拳中处处是腰;
腰无外不在。
故行拳中只有提纲挈领;
抓住腰之中盘;
也就抓住了行拳的根本。

实腹是指全身动力之源
一一丹田之气的实;
是在小腹丹田部位。
实其腹是由于小腹丹田之气
最能不断鼓荡腾然(气化);
使人之元气充实于小腹。
而小腹丹田又为人之气海;
故气足腹实则合道;
行气方可聚实;
聚实方可成道。
它是腹内松净气腾然的必然结果。
如没有腹部之虚和腹内松净;
便没有丹田之气的充和实。
而有了丹田之气的充和实;
才更有利于中盘之一身之
主宰重要作用的发挥。
太极拳动作之发动以腹(丹田)为主;
不用剧烈之力;
全身之动作无有不利。
只有做到体之松柔,腹内松净;
方可丹气足,实其腹;
而成太极之道。


看下盘:
下盘的松柔;
是从小腹、尾骨、胯、膝、腿至足;
其中重点是胯部的松开;
因为胯是腰腿之间的转关处;
髋关节松不开;
下盘动作就不灵活,不协调。
在盘练中;
对习拳者来讲应注意:
上有提顶之意;
下有尾闰垂直下坠之感.臀内收。
这样松胯和圆裆是一致的。
如果紧胯不圆裆;
则使两腿内侧大筋至会阴
呈人字之形,则为夹角;
这种状态.说明是胯不开,裆不圆;
行拳中必成下盘之死盘。
松胯开裆即裆部松开成圆形;
没有夹角之感;
两腿内侧大筋不紧不僵;
才能支持腰部中盘的左右旋转、前进后退。
所以松胯圆裆可使两腿轻灵提落;
有利身、步、手三法之变换。

对于脚下的松:
则要注意脚趾的自然松开;
脚掌的涌泉穴有微许上提之意(掌心虚地);
可使身体在地面得以均匀分布。
脚为人之根;
而拳劲则起于根;
脚的松开是一个踝、足、趾为一体的松开。
这里的松是松中有挺,挺而不僵。
这个松更多是指在随势起转
当中的虚势转换。
凡虚势转换之中必有一虚一实;
凡虚之下肢.踝是必松沉向下化之而动;
而实之足踝则必然是足底生根。

综上所述:
我们讲上、中、下三盘的松柔;
不是各自孤立.互不相连;
而是必须在意念指引下由内而外;
由心而形、上下贯通;
有机相联、互为整体的松柔。

这种松柔;
是化紧求松;
化僵求柔;
并在松柔中不失拳的圆润含蓄;
不失连绵不断;
不失运转轻灵:

是劲不离拳;
气不离劲;
更是松柔不离虚实:
是整而化之;
动而整之。
这种松柔归根结底是
化去后天之拙力;
求其拳动得自然;
放松和周身通畅;
以显太极拳之:
内固精神,独立守神:
外示安逸.气定神闲”之精髓。

要明白:
任何局部的松柔;
都不离拳势的整体相随。
凡局部之松柔皆为全身之松柔;
是一松无有不松;
一动无有不动。
所以:
一松而不含全身的放松,皆非太极也!
同时要明白:
松柔不是散.不是乱.不是懈;
而是松柔当中的舒展;
是舒中有挺、有撑;
是松柔之中有紧凑。

它们是矛盾的统一体;
是相辅相成;
是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
刚柔相济也!

松柔要以心静为安;
以心正为仁;
仁而为慈;
方可得心之定力。

要把握阴阳;
呼吸精气;
在松柔中不用强力;
动作自然;
周身普传。
使上中下三盘松柔、松透;
动作无所不到。
要以小练大;
从细求精;
方可合于太极拳“松柔”之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5-13 08:45:48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的人:
凡是中正振作的,要亲近。
看人家行拳好,技术丰富;
那是时间换来的。
开始练功;
需要反复揣摩,用身体记忆。
拳劲让人暗兴;
越练越上瘾。
把强度建立在通透上;
丹田有劲,由内撑背。
身上很整,内压强大;
后腰眼直跳。
肩头说扣就扣;
胛骨一下打开;
合住中线;
内压才贯掌。

太极拳慢练,目的就一个;
导引内腔,贯通四梢。
突发情况,小腹突紧;
内压一撑,手就拍上去了。

天上的闪;
地底的雷。
肋骨决定力度;
松肩派生速度。
活髋能吃大力;
潜移默化劲就有了。
肘往下一沉;
三头肌似钢条。
指头一挺;
腕子筋腾起;
小臂还是松的。

硬物不坚牢,彩虹琉璃脆。
柔劲,内在有一种韧性;
能拽出弹性;
亦能转瞬坚刚。

掤,首先是松;
之后才是撑。
不道早衰,物极必反。
一直豪横的,最后软塌。

收摄内敛的,必得纯阳。
刚这种东西,实际是柔;
或者说,把刚练成了柔;
就像揉面。

一定把肩关节松开;
锁窝内细小牵拉松紧。
整体抱死硬撑,这是莽夫。

行拳时,要松和通畅;
肋会拐弯,肩会卸力。

学习结构,用结构代替本力。
不用劲,但不能没结构。
一门拳法,一种结构。
拿到结构,拿到精髓。
八极有八极结构;
形意有形意结构。
太极如是:
心中有圆,背后拉弓。
好比竖脊肌,要有感受;
既要纵抻,还有后掤。
感受就是神经触觉;
劲这种东西;
要对局部力非常敏感;
再通过意识神经;
串联动力链。
 楼主| 发表于 2020-5-15 10:4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姿势要领三字经:
头要正,百会领;
眼平视,有神明;
耳静听,要集中;
嘴微闭,灵液生;

肩放松,关节灵;
肘下沉,气可行;
腕要活,转不停;
胸要含,气通畅;

脊为轴,要中正;
全身气,腰摧动;
腰裆劲,相互通;

刚柔用,各不同;
走柔劲,缠不停;
裆要转,腰活松;

裆要扣,腰要拧;
定势时,气归中;
腰要塌,裆圆撑;
意不断,稳如钉;

胯要松,成窝型;
膝莫软,虚实清;
足踏地,要抓平;
全身体,一致行;

上下合,扣如弓;
姿势正,心意明;
勤磨练,下苦功;
功到时,巧自生;

刚持用,柔养生;
内外修,益长青。

 楼主| 发表于 2020-5-21 12: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师的区别:
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三个层次的要求亦不相同。

一、套路师父。
主要传授太极拳的套路等外在的东西;
一般达到动作就可以了;
不一定要具备太极劲及以上的高级功夫。

二、入门师父。
可以引导入太极门的师父。
师父必须具备太极劲或者以上的功夫才行;
这个层次的师父必须有能力教导;
引领弟子登入太极之门。
太极劲是登入太极之门的必要和根本条件;
所以,师父至少自己要有太极劲;
才能够教导、印证弟子的太极劲;
确定弟子是否已经登入了太极之门。

三、高级师父。
具备太极劲以上的师父;
已经可以熟练把控和运用太极劲
进行示范和实际上操控;
好的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散手技击实力。
这类师父可以教导、引领弟子
进一步夯实太极劲的基础;
使弟子从懂劲逐步晋级到灵活自如;
然后再进一步晋级到散手实战。

具体又如何选择自己的师父那呢?
首先要考虑客观条件和学习目的。
如果想学习真正的太极功夫;
先看看自己是否有条件接触到
二层或者以上的师父;
如果能够接触到;
首选这样的师父。
如果没有条件就先选择一个架式不错的师父;
先把架式学会、练好;
看看将来有没有机会跟随“太极劲”
以上的师父继续深造;
如果只是要强身健体;
一般太极师父就可以了。

关键是如何判断师父是否有太极劲呢?
对于弟子择师来讲;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困难和棘手的问题。
因为如果弟子具备了分辨师父太极劲的能力;
说明弟子至少已经具备了太极劲了;
接下来就是进一步深造了;
也就用不着再去学习太极劲了。
问题的关键就是弟子还没有太极劲;
还不具备分辨太极劲的能力的情况下;
如何判断师父是否具有太极劲?

具备太极劲有以下比较直观的特征:
1、无预动发劲。
发劲时不用回缩蓄劲;
说发就发;
无预动时间和动作;
这是有太极劲以后才能够做得出来的动作。

2、寸劲(沾衣发)。
具备寸劲(沾衣发)的能力;
必须是没有回缩蓄劲的前提下;
能够做到上面任何一点;
就说明具备了真正的太极劲;

但是,不是说做不到以上任何一点就没有太极劲;
有了太极劲不一定能够做到上面的两点;
因为有了太极劲以后;
一般还需要实践和练习才能够达到。

不具备太极劲或者非太极拳的
有以下特征:
凡是像散打、拳击那样蓄劲再发的;
凡是日常发力方式发劲的;
凡是纠结在招式如何如何厉害的;
凡是痴迷于如何克敌制胜赢得比赛的;
凡是招式速成的;
凡是从现今太极推手比赛成长起来的(特别是有成绩的);
凡是以招式摔跌闻名的;
凡是强调出手速度快的;
凡是强调力大体重的;
凡是认为太极拳与现代技击没有本质区别的;
凡是宣扬功夫高深而不注重基本功的;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都不可以从而学之,切记!

如何判断是否具太极备实战能力?
理论上讲:
具备了无预动寸劲的能力以后;
就具备了太极拳的散手实战能力;
但是实际上还是要有一个过度性的适应的;
要找到那种距离感、位置感和运动感等以后;
才能够进退自如;
才可以实战。
具备实战的特征用语言难以描述;
但是,具备实战的师父可以演示给弟子看;
不用真打;
弟子就可以体会到师父是否具备实战能力。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