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3 10: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对头部的要求

头为一身纲领,身法端正须从“头”开始。

头要正直,不可低头仰面,左右斜歪,转动时要自然平正,防止自以为灵活的摇头晃脑,就容易带动躯干正直。

站姿势或做动作时,设想头上似轻顶一物,可以防止头部俯仰歪斜之病。

初学拳时主要在保住面容正常,面部肌肉自然放松,不要故意做作抖擞精神。

前辈太极拳家练拳时,或面现喜色而冷笑,或忽作怒容而发喊,或在拳式中仿效禽兽的形象

(例如“兽头势”、“腌手紘拳势”、“白鹤亮翅”、“野马分鬃”、“倒卷厷”等式)

是所谓“变色”、“变脸”,带喜怒,带形状之法;

这是功夫深后有之于内自然显之于外的,不可勉强学习、做作,“邯郸学步”不但形象极丑,也不符合涵养性情的旨趣。

眼要平视,眼光要延展及远。意欲向何处,眼神先去,身手腿的动作随着前去;

动作时,目光应当随着对手的人中转动定式时,目光应视前方。

眼法的正确运用,使眼球神经获得锤炼,有利于恢复和增强视力,使目光敏锐灵动。

口唇要轻闭,齿轻合,舌轻舐下颚,这样就能使口腔津液分泌较多,可以随时润喉;

使呼吸不致受到喉头干燥影响,同时有较多的津液咽入胃脏,有利于消化。

用鼻呼吸,呼吸要自然,要求逐渐做到呼吸与动作相协调。

动作时,如感觉呼气不畅,可以张口徐徐吐气,吐毕随即合唇,不可憋气。

总以呼吸绵绵,顺其自然为合适。太极拳的练法快慢相间,并有发劲动作,因此也有张口吐气发声的地方。

太极拳练到懂得运动似抽丝、架式放低的时候,运到量较大,也可以采用“口呼鼻吸,纯任自然”的方法。

太极行功与一般的坐功不同,坐功是身体不动,在静的姿势下来练气,使它达到悠、匀、缓。

而太极行功是在横膈、腹肌及肋肌不停地变换下呼吸的,这样就必须进行不同强度的呼吸;

这叫呼吸运动的调节,它是自然的呼吸,因此就必须顺其自然。

随着各种姿势动作的不同,形成“悠与不悠”、“匀与不匀”、“细粗”、“缓急”的对立面;

由于这种矛盾对立面,所以有声音闻于外,在动作上也就可自然地与呼吸协调一致了。

颔要微向内收,不可向前仰起,也不可内收过度以免用鼻呼气时不能适应运动量加大的情况;

引起呼气不畅以及影响“虚领顶劲”和“拔背”的姿势。

耳要静听身后兼顾左右,锤炼听觉灵敏,神舒体静,听觉自然灵敏。

“虚领顶劲”,即“顶头悬”,在太极拳中特别强调。

“拳自始至终,顶颈决不可失,一失顶颈,四肢若无反附丽,且无精神,故必领起,以为周身纲领。”
顶颈的要求是头顶大椎穴轻轻上提,如同头顶上有绳索悬着;
百会穴与会阴穴(位于两便之间的部位)要保持垂直的姿势(“上下一条线”)。

头顶大椎穴轻轻上提除了可以使头部自然垂直,防止前俯后仰、左右歪斜外,它的好处有下列四点。

(1)便于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的机能活动,高度发挥对人体平衡的控制作用。

(2)使十多斤重的头颅由于“顶头悬”而减轻对身肢的压力,从而身肢的动作显得灵便。

因此,拳论作出了科学的分析说:“虚领顶劲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前一句指的是练太极拳的最高要求,用“神”来带领动作;

后一句指的是周身轻灵的关键在于顶劲虚悬。

(3)“虚领顶颈和“气沉丹田”,在拳论中一直是相提并论的,前者有利于提起精神,后者有利于稳定身躯重心,通过顶劲和沉气的上下对称,也可以帮助产生“似松非松”、富于弹性和韧性的 劲,促使精神自然提起,加速神经冲动的灵活性,并促使全身自然松开,为神气鼓荡提供条件。

顶劲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要虚虚领起,若有若无,不可硬往上顶;正像“气学丹田”不可硬往下压一样,是“意注丹田”在若有若无之间(意守丹田是坐功,守住丹田不动的意思;意注丹田是行功,贯注丹田,有动的意思)。

正确掌握顶劲与沉气,有利于练拳时全身动作轻灵、圆活和沉着、稳健。

(4)百会穴下与会阴穴“上下一条线”地对称,有利于自然接通任督二脉之气。

百会穴在太极拳称作“上丹田”,上丹田是始终“虚领顶劲”的。百会穴在前顶和后顶之间,百会穴虚虚上领,下颌自然微向内收,结合气贴脊背,但太极拳不用“缩”字,怕引起误解,影响“上下一条线”的中正不偏,致生凹凸之病。

百会穴之前为前顶,如果前顶上顶,则有颔部仰起之病;

百会穴之后为后顶,如果后顶上顶,则有颔部过于内收之病。

百会穴始终保持“虚领顶劲”的姿势,不但对全身中正不偏有提挈作用,而且由于下颔连带向内收,对于呼吸顺遂和“内气潜转”也有极大关系。

颈项要端正竖起,而且要松竖,不犯强硬,这样左右转动时方能自然、灵活。如果用力做成强硬的姿势,就会影响到左右转动的灵活性,也会影响到“虚领顶劲”和“面容正常”两个姿势的自然。

如果只注意放松而变成软塌,走到强硬的反面同样的也会影响到左右转动的灵活性和面容正常两个姿势的自然。

因此颈项要端正地松松竖起,不犯强硬,不犯软塌。

颈项能否松竖同虚领顶劲能否适当领起极有关系。顶劲领得太过,颈项会连带地强硬起来;

要有几劲领不起来,颈项也会连带地软塌下去。后项中的两大筋间的暗门穴(两旁为天柱穴);

下与长强穴(位于尾闾骨附近)相呼应,暗门即颈椎的第一个回旋椎的活动,头颅成为平衡的杠杆,“虚领顶劲”是头对脊柱的平衡。

太极拳把脊柱的弹性活动称作“身弓”:以腰为弓把,大椎和尾闾为弓梢;

陈式则把弓梢 大椎往上延伸到颈椎第一节的暗门穴,以增加其调节度和爆发力,对推手时的引化发放,运用自如极有关系。

“虚领顶劲”对脊柱起平衡作用,颈椎则起着调节的作用。

练拳时,眼神向何处转动,颈项也随着向何处转动。

 楼主| 发表于 2016-3-23 13:5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9-23 15:19
太极拳行拳时注意把劲沉于脚底;
凡胯的进与退、左右的旋转都必须用脚底的蹬地劲;以及脚底紧贴地面左右拧 ...

松静是练好太极拳的必要条件,放松不是太极拳的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必要手段;

松是一个过程,九松为一紧;

松是为了发劲快,有弹璜劲;

紧才是目的,无紧不是拳;

走拳架在松的功法上必须加劲,每势每招的动作都要领劲和带劲。

一句话:运动都是有灵性的,都是相通的,即放松,太极拳是也,游泳是也,跳舞是也;

比赛越放松越出好成绩。

太极拳放松简单,要松透难,松无止境,不松不是太极拳!


发表于 2016-3-23 20:5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3-23 09:21
步行时,头要虚领顶劲,下颌微收,目光平视,不仰不俯;
脖子轻轻上拔,使衣领轻轻贴于脖颈皮肤。
胸部不 ...

打完拳还是会觉得胸部呼吸不畅通,可能就是挺胸了使气不能下沉到腹部,有时候会好很多,打下来会特舒服,慢慢磨练,感谢师父的好拳理。
发表于 2016-3-23 20:5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3-23 13:51
松静是练好太极拳的必要条件,放松不是太极拳的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必要手段;
松是一个过程,九松为一 ...

现在只想着放松跟本不敢紧,要做全身放松不用力只稍节领劲还有一定的距离,只想着松还不会沉,有沉一定会松,加油!
发表于 2016-3-23 21: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3-23 10:06
太极拳对头部的要求
头为一身纲领,身法端正须从“头”开始。
头要正直,不可低头仰面,左右斜歪,转动时 ...

顶头悬很多时候是丢的,总觉得脖子僵硬,还不会大椎穴领起,没有顶劲就没有和尾闾下沉的对拉,所以气不太顺,好好体悟。师父我乱评你别生气哟。
 楼主| 发表于 2016-3-25 16: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站立无极背五弓,脚心腋窝胸中空。眼神内敛藏鼻后,竖起耳朵百会空。
 楼主| 发表于 2016-3-25 19:2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传统太极拳中重心倒换的方法有两种;

即“裆走下弧倒换法”与“裆走后下弧倒换法”。

    当胸腰没有发生螺旋变化,重心由一侧移向另一侧时,要求会阴穴下沉,用裆走下弧(锅底形)倒换重心;

当胸腰发生螺旋变化,重心由一侧移向另一侧时,要求会阴穴下沉,用裆后走下弧(锅底形)倒换重心;

这时要旋膝、转踝,使双退走明显的缠丝劲。

    这里说明一点,“裆走下弧倒换法”胸向没有改变;

“裆走后下弧倒换法”胸向有所改变。

两种方法同样走“锅底形”但有所不同,下弧倒换法重心是沿着锅底的弧线平移过去的;

有点像顺着锅底直接滑过去一样;

而后下弧倒换法重心是随着锅底的“圆”旋转走弧线移过去的;

有点像围着锅边里侧旋转一样。

    “裆走后下弧倒换法”特别有利于松胯、翻臀、转腰、圆裆、缠丝、蓄劲、和丹田内转。

在传统太极拳中,所有的拳势都是靠这两种方法的组合来完成重心虚实互换的。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重心倒换法,才有了传统太极拳的独特风格;

“合则太极,分则阴阳,动则螺旋”。

 楼主| 发表于 2016-3-25 19:3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不用手、手到不在走”;多数人看了听到以后,只是知道了那么回事,没去体悟。
而少数人用想象去在自身开始体悟了。
太极不用手是想象松后背与肩胛骨托起了双臂,同时肩井前合,整个胳膊似乎不存在了一样。
形成了空体的两张弓状,随之而来上身的一切拳理都体现出来了。
手到不再走,当你的手走到位置时,转接下一个动作时,不能先动手;
而是先松肩胛骨带动大臂一起随胯转动了。
或者是由上,而下沉了下来,但腕子点要松沉与肩胛骨一点相合。
这才体会出没有手的感觉。
下肢也是一样,动腿没有腿;腿到要想重心腿。
抬腿时想着是松尾闾掖腹股沟把腿给托起来的,转接下一个动作时,要先想支撑腿与胯的转动;
沉会阴利用锅底功连接而成再连接下个动作。
这些瞬间上下都合成一体了,这是无形与无为的神幻,这就是真意。
这样既感到没有手臂的同时也感到下肢也没了,只有一只脚还是似有非有的吻在地面上。
这是一个状态而已;但是,这种状态就是真正太极内功所应具备的太极状态。
内功的要窍在躯干上,不在肢体上,多数人都在肢体上苦苦的寻找。
只有少数人知道太极内功是身法带手腿法的;
所以,调思维转观念是何等的重要。
人的性格决定命运,太极命运是否也要修炼一下你的固执偏激的性格呢?
平和稳重的性格很少走极端,很少刻意自我。
随机应变在学习太极拳上应该借鉴,举一反三更是上策。
如果能把“太极不用手,手到不再走”心悟加体悟了,其他内功也就一通百通了。
法理是相通的,更何况万法归一的;大道至简是同理。
收集一万个太极拳法理,不如真正悟懂一个哲理。
一能生万,无所不为。刻意求多是有为终不能成器。
“太极不用手,手到不在走”是得到内功的一把钥匙。懂了这个哲理,一切迎刃而解。
简单自然的是正确途径,刻意人为的是走弯路的开始。
点打通了就不愁面,以点带面是太极内功的上层功夫。
找到不用肢体练拳的途径,接下来再去求点连线就指日可待了。
肢体没有了,浑身调动哪里哪里就有点,因为,穴位于关节都会合成点来连线的,这是规律;
到这个阶段就更不用人为了。
全靠想象来练拳了,所以,先撒开肢体是第一关,关口一过路路通畅。

“太极不用手,手到不在走”就是太极拳理的总纲,纲举目张。




发表于 2016-3-25 23: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3-25 19:26
在传统太极拳中重心倒换的方法有两种;
即“裆走下弧倒换法”与“裆走后下弧倒换法”。
    当胸腰没有发 ...

裆走下弧有时候能体会上,裆走后下弧还没有体会。
发表于 2016-3-25 23: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3-25 19:38
“太极不用手、手到不在走”;多数人看了听到以后,只是知道了那么回事,没去体悟。
而少数人用想象去在自 ...

“太极不用手是想象松后背与肩胛骨托起了双臂,同时肩井前合,整个胳膊似乎不存在了一样。形成了空体的两张弓状,随之而来上身的一切拳理都体现出来了。”
今早上有过一点点体会,先熟拳理,再体会在身上,谢谢师父的好拳理。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