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15: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怎样做到外三合?内三合?

外三合

   一、肩与胯要上下垂直,在一条线上,身体就可中正。

肩与胯又要有相吸相系之意念,要以胯带肩要动齐动。

   二、能做到肩与胯合自然肘与膝会相合,应要注意肘与膝相系运动的配合;

做到身法中的裹裆及松肩沉肘之法,有利于肘与膝的相合。

   三、手与肘也要上下相糸,要做到足到手到,上下相随,两手的阴阳开合要与两足的外摆、内扣相结合。

内三合

所谓的内三合就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周身相合分为内合和外合。

外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髋合,左手与右足合,左肘与右膝合;

右边皆如此,手与身相合,头与手相合,身与步相合。

内合;即筋与骨相合,气与力相合;心与意相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肾与骨合;

心意合一,周身内外一齐合住,心意一开,内外俱开,同时开中寓合,合中寓开,一开连一合,开合递相承。

所谓的内三合就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其实这个并不神秘,普遍存在我们的一举一动。

你拿个东西,做个动作,都是意念下的支配运动,体育运动更是意到力到的体现。

只不过我们平日的举动都是心不在焉,很随意,而内家拳则是通过内三合对心、意、气、力协调配合的强调。

举几个例子:你提一重物,刚开始你低估了它的重量,随意一提没提起来;

你可能会想:“小样,没想到这么沉!?”,然后屏息凝视,集中精神,一用力,哈哈,提起来了。

再比如,你推一扇门,随手一推,反倒后退几步,恼羞成怒,遂后退蹬,两手用暗劲缓缓用力,大喊一声“开!”一个虎扑动作,门应声而开;

如果是推人,后果可想而知。为什么?因为第二次你的意念得到了增强,集中精神更能使全身协调一致,爆发力量。

原来只是你只是身体局部部位用力(比如手臂),力量肯定小,但第二次则是全身用力(腿、腰、肩膀、手臂);

完全符合“力从足起,主宰于腰,发至手”,或者“肩催肘,肘催手”等等等等,这就是内三合。

内家拳就是一种在精神高度集中(不是紧张)状态下的意念支配运动;

它只是人们在精神高度集中并且放松状态下的身体感觉,如热、胀、麻、蚁爬、针刺等,都是体内血液加速循环的产物。

内家拳处处讲:用意不用力。因为它锻炼的核心就是意,而不是肌肉。

外三合的锻炼目的是全身协调配合发出整力,“一动无有不动”;

内三合锻炼的是意念,一触即发,外三合最终还是要由内三合驱使 。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16:2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一种拳术,跟一个老师学拳,都要先了解其特点,抓住特点,才能学得好、学得快。

太极拳属内家拳,注重神、意、气的运行。

拳架练习需要守中用中;

“中”是“中心”的简称。中心这个词的本来含意是“跟周围距离相等的位置”。

太极拳的“中”,属内功范畴,有特殊的内涵。

它是神、意、气的中心,发劲之本源。对方的中心在劲源上,是劲源上的一个特定的点。

视对方劲源为一个球体,球面上有阴、阳、虚、实之分。

上面有若干点,顶点是阳、实,有阻力,称为重心。

顶点周围是阴、虚,没有阻力,中心就在其中。

      要分清中心和重心;不能稀里糊涂地发劲儿。

       中心不是固定的,中心在劲源上。劲源因对方的身形、手势、姿势、功力的不同,而位置不固定;中心,当然不会是固定的。

中心存在在一定的范围内,大体在对方脊柱前后的两条虚线上。

       发劲儿要击发中心之侧。意念在对方的‘中’奔向上死点或下死点。“拿到‘中’以后,击发上死点或下死点。”

发劲儿技击的点不外有四种:对方劲源的上、下、左、右,……可以不拘于考虑上死点、下死点。

具体的打法有绝命点、上死点、下死点、丹田、阴部、尾闾,等等。这些都是发点。

       “发落点对即成功”。击发发点以后,要奔向落点。意念在对方身体上找出路,走出对方身体,到达他身外的某个点。

这个点是“手达不到的”,“中间要走空”,这个点叫“落点”。

       找“中”、碰“中”、击发“中”,必须把意气渗入对方体内,通过气球运作,“听”、“问”、“拿”、“放”来实施。

对方身体外部的一些标志,如胸口、纽扣等,可以作为神、意、气运行的参考系,在导向方面起辅助作用。

前提条件是,要有内劲儿能渗入对方体内。


        手中气球,无论手心朝向,始终持有。气球可大可小,大如网球,小如小米,功夫越高,球体越小。

        气球的特点是“空、虚、散”,“无边无沿,摸不着,看不见,能养生,能技击”。

        气球的形成是意气的舒散,不是筋、骨、肉的撑胀。

       强调“圆”。松是最基本的,没有松,就没有散、圆。

松的前提条件是静,先要心静。意气从头向下松到脚下;还要从脚向上松到中心;

再从中心向四周松,这叫作散,散成气球。

        散的方向是上、下、左、右,四面八方的,不是单一的,平面的。

有的理解散的方向只限于一个平面的方向,忽略了四面八方其他方向,这不够全面。如石子投入水中,引起水波平面扩散的事例。

这只是讲散的一个方向。石子入水后,旋转下沉,形成涡轮形圆圈,这是散的另一个向下的方向。

其实水,还向上溅起圆形水花,是另一个方向。要防止一叶障目,认识偏差。

        散成的气球是立体的、三维的,不是平面的、二维的。

这里说的圆,包括平圈、立圈、斜圈,肩圈、腰圈、胯圈等等,都是在立体的气球之上存在和运作的。

脱离球体,孤立、平面地去理解、运作圆圈,这和“汪传”功法大不相同。

        气球运作形成全部功法,包括知己之功、知彼之功。

        气球涨缩、旋转、进退、静止,形成各种动作、姿势、功法和套路。

        气球大小配合运作,实施各种技击功法,其中手中气球功夫。

      手中气球代表“中”,实施各种功法,“手中有八卦”,“掤、捋、挤、按、采、挒、肘、靠都在手中行”。

用手中气球技击快捷、厉害。

看下面几条例子:

        1、引进落空,合即出。手中气球旋转,对方来力在接触点上碰到侧,改变方向,失空。

“来力不过腕”。这叫对来力“不要”。或者球向一个方向旋转,放掉部分来力。

再向相反方向逆转,找到合适的点,借留下的部分来力反击,这叫“又要,又不要”。

        2、渗内劲儿入对方体内。二人的劲儿抵触,我手中的球旋转,避实就虚;

从顶点之侧,“找缝儿”,“叫开门”,把内劲儿渗入,沿来力劲路逆上,直奔劲源。

        3、掌控击发对方的“中”。意气抵达对方劲源之后,手中气球通过接触点,在对方劲源上运作;

分辨阴、阳、虚、实,确定重心、中心,发点、落点,上死点、下死点,击发中心之侧,为内劲儿找出路,等等。

        4、掌控劲路、方向。发劲儿击发,靠手中球转动,变点、变劲儿,准确地击中对方的“中”。

        5、发凌空劲儿。一只手拿住对方的“中”,另一只手把手中气球抛出“虚射”对方的“中”,这叫“气球拽人”。

取“中”用“中”有二个阶段:

        1、初级阶段:通过“听”、“问”、“拿”、“放”,找“中”,确定“中”,击发“中”。

        2、高级阶段:自己意气放松,形成气球。不去找“中”,让对方把他的“中”送上来碰。

无论他碰到气球的哪个点,都被碰到他的“中”之侧,碰回去。这叫作“气球崩人”,“用(动)想法儿发人”。

        高级阶段功夫,是经过长期的修炼,极其熟练地掌握了初级阶段功夫,“听”、“问”、“拿”、“放”运用自如;

习惯成自然,形成条件反射,像是有了自动化程序的软件,遇到情况,不加思索,闪念之间,自如应对;

如同乒乓球手接球反击,骑自行车的人握手把掌控方向那样。

要凭一种感觉,这种感觉难练。

事实证明,这个阶段的功夫是可以掌握的。只要认定目标,经过长期艰苦修炼,有志者一定能够攀登到高峰!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19:36:14 | 显示全部楼层
练太极拳在弄明白掤劲,练好掤劲的同时
还要弄清掤劲与其他七种劲力的关系。
掤劲向斜后上方滚动(食指画眉毛)就产生捋劲,乃破掤劲之法;
掤劲向前下方滚动(夹脊找前脚)就产生挤劲,乃破捋劲之法;
掤劲向斜下方滚动(膻中穴找少商穴,凭栏下瞧)就产生按劲,乃破挤劲之法;
掤劲向后上方滚动(玄关找肩井)就产生采劲,乃破肘劲之法;
掤劲向左、右、上、下直向滚动对拉(意在登后脚)就会产生挒劲——
上下挒,腾挪挒,乃破靠劲之法;
掤劲折肘前拥(劳宫肩井合)就会产生肘劲,乃破按劲之法;
掤劲向斜后下方滚动(意想玉枕扛大包)就会产生靠劲,乃破挒劲之法。
 楼主| 发表于 2016-4-12 08:5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十七条窍要

1、太极拳是修炼以头脑和心灵的功夫为主,非拳脚功夫。   

2、无论动静,保侍中定,否则有过或不及之虞。   

3、牢记七字:中定、整体、不用力;推手时加五个字:

顺方向转圈(用意顺对方来劲方向转圈),共十二字可得太极拳体用之功夫。

4、行功盘架都必须“先在心,后在身“的意动形随,更注意心意的修炼和运用。此为精髓。

5、以意导气,气运身。意到气到劲到。   

6、与对手接触处,我用意收(即吸)将对方来劲引之脚下。

使对方根浮起(气亦浮起)我借地反作用力把对方发出。

即是“呼”,故太极拳“呼吸”非人口鼻之呼吸也。  

7、太极拳的“呼吸”指蓄、发、开、合、收、放。

“吸”是蓄劲过程,“呼”是发劲过程。即是周身气势的收小和放大。

8、要内动不令人知,运用内气潜行来支配形体而适应敌之变化。

9、修炼太极拳之内功精要:守住中定盘拳架,一收一放变阴阳。

一动整体带旋转,切记用意不用力。

10、练太极拳一不用气,用气则滞,二不用力,用力则断,

三不用法,有法即有尽(先有法后无法),则可望最高境界。

11、不在盘架上下苦功,任何太极劲都练不出来。更不用说浑元劲。  

12、太极拳“道”是“身知”“体悟”,太极拳的根本即拳、气为足。

身上不挂力。练好一阴一阳两个动作,就一通百通。

13、太极拳外练手、眼、身、步,内练神、意、气、劲。内外八个方面高度统一了;

才能够达到协调完整,周身一家的要求。

14、千招易得,一劲难求,接手四梢空,一接点中求。

15、 中正中的点状功夫才是太极拳的真功夫。放松是练成点状功夫的必经之路。

16、内劲达到高深境界后,阴阳相济,意、形、气、力融为一体。

不用走化,即用内功发人。敷、盖、对、吞的功夫即指此。

17、盘架子必须式式作到“有上必隅下,有前必隅后,有左必隅右;

力起于根,发于脊、形于手,用意不用力”就能功到自然成。

 楼主| 发表于 2016-4-12 16: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6-4-12 16:11 编辑

练拳时需要退中有进;前后兼顾。

如倒卷肱:从肘底看拳退行,自前向后至白鹤亮翅止。

必待左脚在后方止,此是倒卷与下势分界处。


右足平踏左足前掌着地,用力。

退步中两手欲前先后有相合、对称之意;
眼瞻前顾后,做到撤中有守.守中有攻。
左手往前发劲右肘要后下挣;
右手往前发劲.左肘要后下挣。
如掩手肱拳的发劲;
用缠丝劲外往里缠缠到拳,合住劲前击。

 楼主| 发表于 2016-4-13 15:4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9-20 18:53
太极拳的坠肘首先要松胯,不松胯就不能彻底坠肘,所以,关键在松胯。
松胯是太极拳的基础,也是太极拳“用 ...

练好太极拳首先必须放松,才能达到去僵求柔目的。

只有松才能沉;松是太极拳之灵魂。

松是柔的劲道;是拳势中的规矩,是自然放松。


 楼主| 发表于 2016-4-13 15:4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4-13 15:47
练好太极拳首先必须放松,才能达到去僵求柔目的。
只有松才能沉;松是太极拳之灵魂。
松是柔的劲道;是 ...

要解决放松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松肩、松胯和锻炼胸腰运化上下功夫。

而胸腰部开合灵活的关键,又在于松肩,而腰部折叠运化的关键又在于松胯。

要知道,放松的标准是松透。


 楼主| 发表于 2016-4-13 15:5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4-13 15:49
要解决放松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松肩、松胯和锻炼胸腰运化上下功夫。
而胸腰部开合灵活的关键,又在于松肩 ...

如何松透?看看我的放松的体悟。

首先要将心态放松,要明白“先在心、后在身”的道理,心静是实现松的保证。

练拳一定要心静,思想集中,达到心平气和的状态后,才能开始动作。

太极拳是顺应人体的自然运动,是顺其自然规律而引发其自然之力的一项运动。

去除杂念,身心放松,大脑人静,意守丹田。全身心放松;

松透是练好太极拳的必要条件。

松得好、松得透,注重心性的修炼,在推手对练中尤为重要。

没有良好的心性修养,心里松不下,会直接影响形体动作。

内外松不好、松不透,会影响太极拳劲道的运行发挥。


 楼主| 发表于 2016-4-13 15:5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4-13 15:53
如何松透?看看我的放松的体悟。
首先要将心态放松,要明白“先在心、后在身”的道理,心静是实现松的保 ...

练拳时用意念导引的放松、松展,有序地使全身各个脏器运行松展。

肌肉韧带、关节处处松开拉长。

“皮毛要攻,骨节要松。“对拉拔长,逢上必下,前进之中必有后撑。”

都是关于放松、松展、节节贯穿的要求。

腰胯以上松开要往上领拔;腰胯以下松开是往下沉坠。

上领是采天之气,下沉是接地之力,这就是松展的要义。不松展容易造成肢体僵紧不灵活。

太极拳每势动作,从头到尾都包含有“弓状”的对拉劲力;

在完成一个动作时,总是上下、左右、前后进行对拉弓劲的拔长。


 楼主| 发表于 2016-4-13 16: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4-13 15:58
练拳时用意念导引的放松、松展,有序地使全身各个脏器运行松展。
肌肉韧带、关节处处松开拉长。
“皮毛 ...

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的对拉弓劲较为明显,分述如下:

(一)头部百会穴与会阴之间的对拉弓劲,叫“虚领顶劲”。要领是气沉丹田,为上下对拉,保持匀称。

头颈正直,不低不昂,神意贯顶。

上体从枕骨后大椎与裆的中心、尾椎骨上下相对连成一条中线,形成上下一致的对拉弓劲,体现出分合统一的整体性。

这个对拉弓劲,是以腰为弓,用脊柱骨天然形成S形的生理曲线作为顶头悬,松胸内含和尾闾中正。

使人体脊柱骨拉开,降低人体重心,使下盘稳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