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4-13 16: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4-13 16:03
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的对拉弓劲较为明显,分述如下:
(一)头部百会穴与会阴之间的对拉弓劲,叫“虚领顶 ...

(二)肩、肘、腕之间的对拉弓劲。

要领是肘为弓把,与手腕和肩部对拉,产生松肩、坠肘、松腕三者之间的弓劲对拉。

同时产生含胸拔背与松肩、松腕之间的对拉弓劲。

(三)膝、胯、足之间的对拉弓劲。

要领是膝为弓把,胯骨与足跟为弓梢,两胯之间对拉撑圆,产生弓劲。

同样两膝关节反方向微屈,向里扣,内含圆。

加上两足前弓后撑,产生外形屈曲、内中求直、形成对拉劲,得到圆裆。


 楼主| 发表于 2016-4-13 16: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4-13 16:11
(二)肩、肘、腕之间的对拉弓劲。
要领是肘为弓把,与手腕和肩部对拉,产生松肩、坠肘、松腕三者之间的 ...

(四)两手与两足之间的对拉弓劲。

要领是两手足向前后,或上下分开,方向相反,形成对拉弓劲的拔长。

得到上下、左右、内外贯通一气。使下盘稳固,能较好地产生反坐力,有利于感触对方来劲方向。

太极拳松柔的修炼是在行拳中,感受对拉拔长式的放松展开,使拳势既有圆匀灵活;

又有似弓弦的崩弹之力;更有八方支撑的稳固气势,达到意、气、劲的合一。

如果没有练好松柔的拳式去推手较技,自己身上的肌肉就是负担;

肌肉不松、僵劲大,变化就慢了,必将负于对手。

还要明白意、气、劲在纵向松落的同时,伴随着横向开展,是实现全松的关键。

在拳式动作中,求得上下对拉、左右对拉、前后对拉,才是完整的周身放松。

松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做到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当气血周流全身时,便能体验到舒畅通透,泰然自若。

因此放松是练好拳架之灵魂。


 楼主| 发表于 2016-4-13 16: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走架时注重松沉;是意气力的下沉,重心下移和主要关节的松沉。

松沉不是动作的下踏和下蹲,更不是身子低下去,而是丹田内气下沉。

只要周身松开了、松透了,气自然会沉下去。

日久内劲自生,脚下也会沉稳。除练拳行架时“虚领顶颈”外,其他部位都处于松沉状态。

如上肢的松肩坠肘,下肢的松胯扩膝,涌泉贴地,脚趾抓地,中盘的松胸实腹,都是为了周身松沉的要求。

肢体上的松沉,有利于真气下沉;重心下移,稳固下盘,又有利于中盘和上盘的轻灵,从而达到轻沉兼备的效果。

一旦松柔与轻沉都具备了,便能体现到八面支撑的态势。

放松要松得干净,没有丝毫杂念,瞬间要松到脚下,两足增力,桩功才能稳固。

放松是意、气、力的合一。

都有沉入脚底、入地三分,会感觉到有东西从脚底向上升腾起来,充盈全身,将人向上拔起。

松沉拔起,这时才会体验到:“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动意。而“头顶悬”也会自然形成。




 楼主| 发表于 2016-4-13 16: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4-13 16:25
太极拳走架时注重松沉;是意气力的下沉,重心下移和主要关节的松沉。
松沉不是动作的下踏和下蹲,更不是身 ...

太极拳中松与活的关系。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个部位关节的松活;

二是以丹田为核心带动肢节顺逆缠绕韧性的松活。

通过松腰沉胯、圆裆、架势的锻炼,不断增强关节的松活,韧带的柔韧和肌肉的弹性。

从而做到一举一动,周身俱轻灵。

使周身各个环节都能随心所欲地得到圆活、灵敏、滑润、变化轻快自如。

在动作形态上做到松圆、非圆即弧。开合螺旋、升沉螺旋、处处体现公转的运动规律。

轻是保证周身内外放松的必要条件。

在练拳中,用意不用力的练法,才能越练越灵活;达到“一羽不能加”的高度灵敏性。

松活能随时灵活地集中到某一点,从而能发挥力量和速度。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达到灵活变化,周身一家,发劲完整的高度敏感性。

总之从松活入手,松则沉、沉则轻、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化则发的变化规律法则。


 楼主| 发表于 2016-4-14 16:31:0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拳架中懒扎衣的松胯与送胯;

松胯首先是通过两手的逆顺缠丝逐步转到左腿上的;

这时你的左腿自然就是负重腿了;

做为负重腿你没有松沉劲是支撑不住的;

这时你必须要垂直下落,折胯曲腿气血充到左腿;

这时你才真正的有松沉劲了;

才能把你的右腿向右节节贯穿的送出;

然后再把你的裆部走下弧线缓缓的向右移动中心;

两手随着动作做逆顺缠丝;

右臂同时旋腰转膀小臂到指缓缓逆缠到指稍;

两腿同时要开胯圆裆;

腿的劲路是前七后三;

这时你的两膝要接和着你的呼吸以意领劲向两脚的涌泉穴撑劲;

这时你的两胯就是自然松开的;

同时头顶百会穴要虚灵顶颈;

这就是在练拳中的送胯过程。

 楼主| 发表于 2016-4-14 19:3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初学太极拳者,走猫步为主,拳架为辅。

猫步走好了,再练拳架事半功倍。

走猫步分几个阶段:

1、刚开始练习先不用注意很多,只要步子能迈大就可以。

初练,对自己的身体很模糊,尽量松着迈大步可以放松肌腱(不主张压腿,如果喜欢压腿,那在走完猫步或练完拳后压);

在迈步过程中体会自己的腿部肌肉;

慢慢能听到自己腿部肌肉哪里是哪里,并练习放松。

2、几个月后,对自己的腿有了些认识后;

可以迈小步来体会胯,及迈步过程中放松胯。

具体操作:迈步半个脚长及一个脚长即可,迈出腿落步时状如稍息;

完全虚无,重心在支撑腿,而后听着自己的胯和腿部肌肉的细微变化;

将重心慢慢移至迈出腿。

如果劲为十分,落步时前腿为0,后腿为10,重心迁移;

后腿送几分,前腿接几分。

前腿一直保持松的状态,即使前腿成弓步。

心下一沉即可将前虚变成前实,收后腿。

此时后腿如同废掉一样虚设,拖带着收回来体会后胯放松。

前腿尽量松开,即使是实腿。多长时间走一步?

一分钟左右或更长,仔细体会每块肌肉、关节的细微变化;

刚开始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等对自己很熟悉了,自然时间用的就少了。

你会发现:迈小步原来比几个月来练的大步还要累上n倍。

步子小容易放松,因松而沉。

3、能体会到胯及腿上的肌肉细微变化后,可以再迈大步。

此时要保持胯的水平,脊柱的不偏不倚,及体会尾闾在迈步收步时的作用。

尾闾托丹田:就如屁股下有个随时可以落座的凳子;

而你一直处在将坐未坐之时。

4、练拳也好、走猫步也好,只有能做到反观内听;

才能很好的审视自己,不然与做操无异。

怎样能做到反观内听;是脸部松透,松到抬起眼皮的力气也不愿意用,状如半睡。

真格的眼问鼻、鼻问口、口问心,但这只是外像;

实际上你的心思不在鼻口,而是在你自己的骨骼肌肉关节。

 楼主| 发表于 2016-4-14 19:4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拳练的是腰腿,脚下没东西,什么都是空的!
太极拳"起于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理论大家都明白;
但是你的身体是否也知道呢?
太极拳是要亲身去验证的,不练,你还是不知道.很多拳理,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不明白;
但随着功夫的进步,自己突然就明白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4-14 19:46:35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时脚下要有根,站桩的时候两脚要和大地融为一体,练拳时的感觉就是"脚踏实地"!
这个根就是太极内劲的根.松腰在初级阶段就是为了求得这个劲根!
腰是身体中节,是连接上下身的枢纽,腰不松,劲绝难松沉到脚底;
这里有个误区,往下松沉不是往下蹲!
你可以把这个理解为"气沉丹田"的气,跟身形高低无关;
但是我们不管丹田,要把他沉到脚底涌泉去;
练到这个地步,拳架才算初窥门径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4-14 20: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秘传真话
定式易,过度难,虚实不明不叫拳。
式接式,有说道,旋转立柱走要窍。
实转虚,松尾闾,裆走下弧形锅底。
虚转实,转双胯,会阴扎地脚轻踏。
一有动,先想脚,绝对不能手先到。
上八卦,下五行,浑身上下是圆撑。
上也空,下 也空,会阴百会立当中。
一只脚,轻摸地,扶着地气来托你。
头顶天,脚踏地,就是不想还有你。
舍去你,融天地,浩大气场来帮你。
脚胯脊,是一体,所有定式走这里。
松后背,合肩井,好比夫妻阴阳行。
后背圆,肩井洼,合着腹股通脚下。
有阴阳,必有中,合在一起是内功。
理与法,是途径,放松心态自然动。
你知动,那不行,神鬼不知静中动。
明拳理,要实际,空谈身无非太极。
懂得多,经路说,肢体表现白乐呵。
气鼓荡,神内敛,这点要靠状态现。
练内功,诀窍俩,分出阴阳中串挂。
一有动,即阴阳,守住中定不帮忙。
脚下轻,胯就松,会阴脊柱百会通。
从开步,到结束,守住状态别乱动。
太极桩,太极体,聚精会神练到底。
有千般,有万变,不离中正神自现。
看住手,别主动,手要先动气上行。
气不沉,上身病,上身必随脚胯动。
行柔气,刚落点,胯脊发力在瞬间。
守住中,旋转动,直来直去可不行。
连接中,走空功,棚着八卦落地轻。
没有棚,就不空,行功发滞气不通。
别求多,少而精,每天收获在囊中。
太极功,在道中,不去刻意终自成。
一个理,就够用,关键要在身上懂。
懂得舍,不是得,懂得越多越出错。
通一个,能生三,举一反三连成片。
静下来,慢慢悟,自己悟出才是功。
凭感觉,找要窍,开发潜能灵感到。
太极拳,不神奇,开了窍门出太极。
脚胯脊,是一体,所有定式走这里。
松后背,合肩井,好比夫妻阴阳行。
后背圆,肩井洼,合着腹股通脚下。
有阴阳,必有中,合在一起是内功。
理与法,是途径,放松心态自然动。
你知动,那不行,神鬼不知静中动。
明拳理,要实际,空谈身无非太极。
懂得多,经路说,肢体表现白乐呵。
气鼓荡,神内敛,这点要靠状态现。
练内功,诀窍俩,分出阴阳中串挂。
一有动,即阴阳,守住中定不帮忙。
脚下轻,胯就松,会阴脊柱百会通。
从开步,到结束,守住状态别乱动。
太极桩,太极体,聚精会神练到底。
有千般,有万变,不离中正神自现。
看住手,别主动,手要先动气上行。
气不沉,上身病,上身必随脚胯动。
行柔气,刚落点,胯脊发力在瞬间。
守住中,旋转动,直来直去可不行。
连接中,走空功,棚着八卦落地轻。
没有棚,就不空,行功发滞气不通。
别求多,少而精,每天收获在囊中。
太极功,在道中,不去刻意终自成。
一个理,就够用,关键要在身上懂。
懂得舍,不是得,懂得越多越出错。
通一个,能生三,举一反三连成片。
静下来,慢慢悟,自己悟出才是功。
凭感觉,找要窍,开发潜能灵感到。
太极拳,不神奇,开了窍门出太极
 楼主| 发表于 2016-4-14 20: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只强调松柔不讲刚柔相济不是太极拳。
进要柔,退要促,如倒卷肱,退时脚不能离地,离地就不好发力了。
而且退步要短促,进步要柔,即所谓“迈步如猫行”。
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