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盖痛的根本问题是两胯不松,腿的连接处有三个关节,踝关节,膝关节和胯关节。
膝关节是最松的,踝关节其次,胯关节最紧。
练拳时, 由于胯关节不松,将本来松开的膝关节压死。
所以要想膝盖不痛,要将两胯松开,胯松了,踝关节再松了,膝关节也就松了。
膝痛的问题就彻底解决了。
一般人左膝痛的比右膝多,是因为我们平常踢东西踢人都用右脚,右胯活动得多,比左胯松。
松胯要下大功夫,也有人天生胯就是松的。
但大多数人到死也不知道松胯是怎么回事。
膝盖是尽量向前走的,膝盖倒不疼了。
其实膝盖有向前走的感觉,是胯松了以后的感觉,胯松的差不多的时候,
两条腿有一波三折的感觉,也不是一波三折,而是一腿三折。
胯完全松了,会感到身体是坐在向前滚动的两条链条上,也就是膝盖有向前之感。
练拳架要先紧凑、后开展。
这世间懂得尾闾中正的人原本不多,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最重要的一把钥匙。
练拳架要先紧凑,后开展。你要放松的话根本就开展不了,拳架的开展是功夫上身后,内气充沛的结果。
这牵扯到两种练功方法,一种是带着一点力打拳,一种是完全不用力。
开始是找不到尾闾的,但要注意收臀,学好架子后,要下点功夫;
一开始的气感较少,之后会越来越强烈,甚至气感能带动调整拳架,这都算不了什么;
要练到脚底有轻灵的感觉,才算一段落;
这就是太极拳里的第一个层次,水中走路。
在第一层次里,因为要收臀,要平衡,一般人是会自动收腹的,收腹是不能作为练功要点的。
收腹是没有功夫的自然表现,所以要把腹部松掉,什么是气沉丹田,在这一阶段,把肚子放松就是气沉丹田。
但松肚子要慢慢松,要练出高功夫,要开始松身体的各大关节。
各大关节一起松是不可能的,传统的方法是要先松肩松肘,这个顺序是不对的。
松肩并不很难,但如果先松了肩,沉劲一上身,下面的关节就被压住,就难松了;
松关节就松两胯关节,松胯真的很重要,你俩胯真的能全松开,全身其它关节也就差不多了;
所以说,松开两胯是纲,纲举目张。
从最初两胯有要松的意思到胯完全松开,没两年还真下不来。
你以为你全松了,可过一阵感觉又松到了一个新的程度,
所以要走平面太极, 走立体太极,一上步就把胯压死了。
一边松胯,一边要找尾闾中正,走太极猫步,步子也不要大,不要大过正常走路,走时收臀,
头部平稳,脚不要向两边撇太大,更不要落脚转脚,耽误时间,走猫步是要走量。
蹲墙术是形神庄的辅助功,该松的该正的感觉有了之后可不蹲了,但猫步就还是不停。
当松沉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有痛关。
当松沉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有痛关了,松沉之痛。这关有些人用了十年才过,有些人没过去。
主要原因就是尾闾不正。尾闾正了,向下沉得快,内功上身也快。
再讲气沉丹田,先是两胯有松动的感觉,大概是练拳九个月,十个月尾闾正。
十一个月半肚子松下来了,一松下来尾闾好像往后翘了,陈氏拳的一些师傅认为气沉丹田就要尾闾后翘,也算是练功的一种方法。
但是要把后翘的尾闾再收正,收正以后再松腹,松腹以后再收正。
任何时候,尾闾正中都要排在第一位。
同仁堂的六味地黄丸是要九蒸九晒,松腹正尾闾也差不多。
一劳永逸的方法就是修安般念,来腹式呼吸还不行,到随息阶段,尾闾就正了。
松沉之痛的彻底解决,一是尾闾放正,二是两胯关节完全松开,三是要有内功上身。
这内功上身的标志就是在松沉之后的脚底轻灵感。
太极拳的第二层意思,水中游泳。
重中轻才是功夫就是这个意思,刚进入第二层时松沉之痛还没有完,但好象买了保险一样,你可以松一口气。
此时的松沉之痛恢复得很快,练时痛,不练就不痛。
练到一半觉得踝骨痛,就停下了休息,二十分钟后,再开始练拳,将整套拳打完。
两胯关节松的差不多了,你要根据你的感受,来调整练功的架子和运动量。
松沉之痛完全过了以后,是一周一个变化。
太极拳的松沉劲和轻灵劲是好东西。此时再来注意松肩。
松胯是修理自己,松肩是修理别人。
自己还没修理好,是不能修理别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