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6-11 15:4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步法详解:提脚不蹬 落脚无声;

太极步法,动中求定,求其轻灵、稳健。

提脚不蹬,是由脊背之气将脚提起。

落脚无声,是由丹田之气将脚平松落地。

如猫行虎步,松起松落。

都不是用力,而是用意气来完成,或者说在意念的指挥下,由松来完成。

虚脚的提起,不是靠躯体的前倾,腿的拉力和脚的后蹬力,而是靠脊背之内气,将虚脚提起的。

这就是提脚不蹬落脚无声。

左右脚的虚实转换不是用力,而是用意气来转换。

上步时,假如上右脚,右脚由后方脚尖提起,运往前方脚跟落地为止;

在此过程中,须将全身的重量徐徐移于左脚;

此时左脚为实脚,右脚为虚脚,骨节脱开,筋腱放长,胯关节松沉,腰关节放松;

命门向前走到极限,变成前折(前凸),此时尾闾接近前脚跟,重心完全落在左脚,继而提起右脚;

如何提?这是步法中的关键,概括起来就是三点:

提脚、运脚、落脚;

酷似书法中起笔、行笔、落笔,叫做“实中实,虚中虚”。

换句话说,提右脚之前,左脚再松一次;

脚下产生无穷的弹力,内气直达脊背,叫做气贴脊背;

利用脊气将右脚轻轻提起,从右脚尖离地开始,实胯托着虚胯将右脚前送到位,到脚平松落地为止;

在虚实的转换中,腰脊由前折变为后迭,脊气将虚脚提起,丹田气将虚脚平松落地,完成一组虚实转换。

总体来说,虚脚要虚净,不要挂力,实脚要实足,全身重量落在实脚上;

此时尾闾基本坐在实脚跟上,形成百会、尾闾、脚跟上下一条线。

当然在“实中实”“虚中虚”的操作中,都不是用力,而是用意气来完成。


 楼主| 发表于 2016-6-11 15: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腰脊的运动轨迹

在虚实脚转换的过程中,腰脊的运动轨迹是,由腰的前折(前凸)变为腰的后迭(后凸);

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

往复可以理解为前进、后退;

折迭可以理解为前折、后迭。

在脊柱这个系统里,腰关节的活动范围最大,不管是前俯、后仰、左歪、右斜全由命门来控制。

上步时,腰脊先前折(命门前凸),尾闾接近前脚跟;

随着虚腿的前移,腰脊渐渐由前折变成后迭(命门后凸),叫作先折后迭;

退步时,与上步刚好相反,腰脊先迭后折。

其变化规律,就像一条阴阳鱼在渐渐的变换,

阴极变阳,阳极变阴,此消彼长,相互协调,互为根钮。

正是由于腰脊的变动,才使太极拳的身形不断的变化,手、脚不断的移动。

特别应提醒的是,身形的变化,四肢的运行,

必须以腰为主宰,就是腰带四肢,四肢不能主动、自动

腰为主宰,也不是以力主宰,而是用意、气来主宰。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说明太极拳的运行,虚实转换,都是用意、气来控制,而不是用力来操作。



 楼主| 发表于 2016-6-11 16:03:2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上下相随其根在脚

上边指的是上身、太极手(含臂);

下边指的是太极脚(含腿)。

上下一条线,脚下阴阳变,头上虚领顶,两手空松转;

起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行拳的每一动,先由脚下的阴阳变化,

继而引起腰脊的虚实变化,再由腰脊来主宰,带动四肢的运动。

太极拳的运行过程,说到底就是虚实转换的过程;

说明白一点,就是身体的重心,在两脚上虚实转换的过程;

人体的重心就在尾闾,重心是随着脚下的阴阳变化而变化;

尾闾到哪里,重心就到哪里,

当左足为实足时,尾闾就坐在左足跟,百会、尾闾、脚跟上下一条线。

上下相随其根在脚的全过程是这样的:

当某一动作到达极点,要转换下一个动作时,手不能乱动,首先要虚领顶颈;

然后松脚,当脚底一松时,不仅产生一个反弹力到达脊背来控制虚脚;

同时身体重心势必像水一样的流到脚下,钻入地心,改变了重心。

重心的改变是渐变,是节节贯串的变,像水一样的流变;

绝对不能突变、顿变。但是练拳的悟性是顿悟!

这就说明运动的根源在脚,上下相随也是随脚。

 楼主| 发表于 2016-6-11 17: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6-6-11 17:25 编辑

怎么练太极才能养生

太极拳是刚柔相济的,练习时讲究心平气和;

差之豪厘,失之千里。圆心定律!

练习是否精准,决定太极养生的效果。

所以说,太极养生,必须懂得如何练习太极拳法。

掌握拳理

太极拳拳理细微,法则严密。

从皮、毛、骨、肉、筋、络、气、血、五脏六腑处处有法则,有规矩。

例如“意气君来骨肉臣”的拳理是什么意思?要在明白的基础上来把握要领。

各部位的拳理弄通后拳自然好练。自己就知道应怎么做,应怎么让身体的各部守法。

各部位应做到什么标准或要求,都要问为什么?做到真正的明白。

如果你管不住自己的部位,那你不可能管住(打击)别人,那对方必然管住(打击)你。

学会站桩

站桩,调整自己的身体,把练太极的要求先练进体内。

如神要守住,心要静,提顶吊裆心中悬,松肩沉肘气到丹田。

裹裆敛臀空胸实腹。舌顶下颚等要求,确实进体;

把这些法则及要求都守住了,再进行下一步。

走太极步

走太极步,也叫行桩。也就是动态的桩。

在练习太极步时,法则要求可能你又守不住了,但必须守住。

它和站桩的要求是一样的,只是腿在走步在行。

走时身体决对要平稳,不能忽高忽低,平视10米左右。

当然,走行桩有走行桩的标准和尺寸,这些都要把握好。

盘架

太极步练成后开始盘架。太极步练成给盘架和推手技击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盘架时,式子不要贪多;贪多嚼不烂。

应练好一个式子,没病式之后再进行下一个式子。

按顶、扁、丢、抗,四病去查找自己。

然后再找放松、舒展、大方、自然。

懂劲

太极功夫深的人都知道,懂劲才有神明。

盘架练成后要找紧凑。练紧凑时更要讲尺寸分毫。

如果尺寸差了,气不能入骨,功不会上身。

检查每一式是否进体;每一手或每一个动作是否合乎要求;

开合是否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每一手有没有罗旋力、缠丝劲。动则螺旋!

更要知道,劲是否来自腰,取劲是否取自脚。
通过脚根送到腿,又送到腰。通过腰送到臂上。
形于手指等要求要严格的检查自己。
然后再检查自己有没有病式、病手,处处到位,事事得体。
如果都做到了就会脱胎换骨、浑元一气、气敛入骨、三关起动、
周身一家、内外合一、阴阳平合、开合自然得体。
这就是就懂劲了,你要接近神明了。
接手
懂劲后,再练习接
手。
通过
接手弸
、履、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来找劲;
检查:是否做到“四两拨千斤”,是否劲由内换,舍己从人;
是否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是否单重发力然后进入乱环。
接手
练习成熟后给技击打下了基础。
技击
无论任何太极拳式,技击和养生都是最高的目标。
两种缺一都是不理想的。在历史上,高手如云,现在为何练习者多,技击者少。
这是因为我们的心没达到。要知道接手不是目的,技击和养生才是最高的目标。
应从每一式,每一手找变化找劲。
、履、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
太极无虚式,式式可打人,式式变化无穷刚柔相济。
只要你找一个功夫好的的老师做指导,按拳理要求认真练,自然会成为太极技击和养生高手。

只要按上述七项要求来练,人就会平合了阴阳,补先天。
五行相生,心静神舒气贴己。
气敛如骨,气血一旺,身体会一天一天健壮,病自然没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6-14 08:39:45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6/13 13:31:21
【活跃】群主老师—南京桑梓 2016/6/13 13:31:21
杨义勋说: 师父好!大家好!昨天节后上班有点忙,还有忙女儿暑期实习事,疏于交流,对不起了!刚才认真看了群里对话,近三百多条记录,可想讨论之热烈。首先想说的是,我并非如师父说的有多么聪明,但是我很努力、很刻苦、很坚持、很专心,仅此四点,也令我时常感动的稀里哗啦!从2008年8月26日正式学习陈式太极拳至今,可以说是风雨无阻、从未间断,哪怕忙的够呛、累的要命,不论是在南京、还是出差在其他地方,只要有一席之地、或者原地不动,也要盘几遍架子;闭目养神或是睡觉前也要默背几个动作的运行轨迹和拳理拳法在其中的运用奥妙。也不是什么痴迷,只是为了弄懂、弄明白,觉得只有这样心里才踏实。能感动自己的,一定是最好的、正确的,不是吗?二、关于学习。这里有拳理拳法的学习、有看师父做示范的学习、有看其他拳友盘架的学习、也有交流分享的学习等等。学习是要讲究方法的,方法得当,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拳理拳法的学习,大家都知道我整理师父的【太极之理】,这只是我把师父在群里每次的讲课内容归纳在一起,按照自上而下、由表及里的方式加以分类、整理,一是便于自己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二是针对其中的拳理拳法,再对照师父的拳架得到实际感官的验证,三是通过验证的拳架在自己盘架中的对照、检验,以此更加深对拳理拳法的认识、理解和运用。再譬如如何看师父做示范,师父对此有过详细的讲解。我每次看师父做示范、或是对某个动作的运行轨迹、理法不清楚,会请师父做一遍,这时的我会带着十分明确的目的,重点看我想看的、要看的、必须看明白的地方,哪怕辛苦师父再做一遍,我也乐此不疲,因为我弄懂了、明白了,相信师父会不厌其烦、十分乐意地做,因为我要学、爱学、想学,这与每次去雨花台上课,我一定是带着问题去学习的效果一样。学习是需要不耻下问的,更要有一种知耻后勇的决心和胆识。看其他拳友盘架、与大家交流分享也是学习的方式之一,可以把自己理解的、看到的、不清楚的、哪怕是一小点体会和感想与大家交流,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提高自己,这是一种共赢。三、每次上课师父提出需要纠正的毛病、问题和讲解的动作要领,一定要加深印象、牢记心间,回去后自己要重点加以练习、反复体会,力争下次上课时有所改进、不再重犯。尽管重要的话要说三遍,但重复的毛病、问题还是越少越好、最好没有。四、关于我的口头禅“有时候,看视频、看文字是不容易明白的”是我的切身体会和实际情况。当初学习太极拳,我看了不少太极名家、大师的有关论述和视频,就像看武侠小说、历史传记、军事史实和美国大片那么上瘾。随着对太极拳、尤其是对传统太极拳的不断认识、理解和坚持不懈的习练,逐渐明白了应该怎样学、如何学才能真正懂得太极拳的真谛的问题。追溯太极拳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由于历史的、文化的、世事的种种原因,太极拳的传承无不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一代地传承、发展至今,中华文字虽博大精深,但也无法说清道明太极拳其中的奥妙所在。一个动作需要一大段文字来解说,也说不清其中的含义。因为有太多太多的内涵包括精、气、神、意是无法以文字形式所能表述清楚的,它有其特有规律和内涵。在我的身边就有与我同时期的、依靠看书、看视频自学的太极拳爱好者,只能是模仿大概的架子,而架子多半也是错的,更不用说内涵了。五、外地的拳友怎么办?我的建议是:不要放过每次群里的交流机会-大胆提问!不要错过每次师父在群里讲解的拳理拳法-收集、整理、消化!不要只认识文字、不懂得道理-学习、琢磨、研究!不要“埋头苦干”、而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体悟结合!不要只局限于现有的状态-因为各人有自己不同的状况,如何在现有的状况下学到真正的太极拳,不是我、也不是谁可以做到的!记得师父说过:我硬给你塞、也塞不进去啊!不要盲目地提问题-你提的问题一定是你近期琢磨、研究、不懂的-要有目的性!最后一点很重要!重要的话今天只说一遍!有机会、有时间、有可能来南京啊!师父当面讲解、示范,要比你自己一个人独自学习、琢磨、研究要强。。。。。。哎哟俺滴娘啊!要强。。。。。。多少多少倍啊!六、今天早上盘架,主要体会每个动作的运行轨迹如何从下丹田到中丹田的!每个动作如何都要有前后、上下的对拉的!每个动作如何都必须是由口中出、口中回的!每个动作如何都是以腰胯的松沉旋转、以脊椎为中心带动四肢的!体会“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在盘架中的核心作用发,其“腰胯”的主导作风如何形成的。真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的核心就是一个“领”字!遇见什么样的师父,就能“领”你往什么地方去!这个“领”决定了你的方向和目的地!正知正见的师父会“领”你到真正的传统太极拳的境界里,按照百年传承的拳理去摸索、探究、继承和发扬!与大家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16-6-14 08:41:5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6/12 17:05:02
南京的杨锦富 2016/6/12 17:05:02
关键的是每一势的对拉拔长的弹簧劲,别人没有听说过;也就不可能做到咯!

南京的杨锦富 2016/6/12 17:06:11
太极拳里所说的松,不是懈怠。而是松中有紧、紧中含松。
才能符合太极拳阴阳平衡之法则。
“琴弦紧了才能弹,但过紧又会断,所以关键的关键是适中”。
2016/6/12 17:07:59
南京的杨锦富 2016/6/12 17:07:59
太极拳对拉拔长之原则;
结合紧缩、抻拉、圆方等形式,
帮助松开、松透身体各个部位,它既是一种伸展法;
也是一种放松运动,更是任何人都能操之的健身活动。
南京+郑建明 2016/6/12 17:08:14
我理解:松是主动松,是为了给劲让路

南京的杨锦富 2016/6/12 17:08:31
太极松的核心理念是对拉拔长、松紧相间、动静自然。
通过这种方法的锻炼,可逐渐把各个关节松开,如是身体自能柔韧灵活。
在此基础上再盘拳走架,则经络疏通,血脉流畅,舒适自然,内在充实。
2016/6/12 17:09:18
南京的杨锦富 2016/6/12 17:09:18
南京+郑建明
我理解:松是主动松,是为了给劲让路

南京+郑建明 2016/6/12 17:11:05
谢谢师父鼓励
2016/6/12 17:27:55
宿州+李令哲 2016/6/12 17:27:55
练好基本下盘功再学理论最好,下盘稳如金字塔,再说松沉开合功,头重脚轻太极难成,
4:16:45
南京的杨锦富 2016/6/14 4:16:45

5:02:27
河北+李相侠 2016/6/14 5:02:27
师父早上好!师兄师姐师弟师妹早上好!
河北+李相侠 2016/6/14 5:02:42

河北+李相侠 2016/6/14 5:02:47

5:10:21
南京+杨义勋 2016/6/14 5:10:21
师父早上好!师兄师姐师弟师妹早上好!
南京+杨义勋 2016/6/14 5:10:30

南京+杨义勋 2016/6/14 5:10:31

南京+杨义勋 2016/6/14 5:10:35

5:11:01
河北+李相侠 2016/6/14 5:11:01
杨哥好
南京+杨义勋 2016/6/14 5:11:53
@河北+李相侠 相俠师姐早!
南京+杨义勋 2016/6/14 5:12:49
@江阴+刘建兴 感谢建兴师兄点赞!
5:29:16
江阴+刘建兴 2016/6/14 5:29:16
师父,早上好各位师兄师姐弟妹,早上好

7:31:00
天水+周雨 2016/6/14 7:31:00
师父早上好,师兄师姐早上!
天水+周雨 2016/6/14 7:31:14

7:38:25
南京+曹苏榕 2016/6/14 7:38:25
师父早上好,大家早上好!
7:39:35
江阴+刘建兴 2016/6/14 7:39:35
曹姐,恢复的怎么样了
江阴+刘建兴 2016/6/14 7:39:51
可以行拳了没
南京+曹苏榕 2016/6/14 7:41:10
@南京+杨义勋 写得好!做的更好!向义勋学习,用心学拳!
7:43:33
南京+曹苏榕 2016/6/14 7:43:33
@江阴+刘建兴 好多了,但还不能受力,谢谢关心。
7:46:16
南京+曹苏榕 2016/6/14 7:46:16
行拳还不太敢,怕影响恢复
南京+郝利平 2016/6/14 7:47:05
师父早上好!师兄、师姐、师弟、师姝早上好!
8:17:46
湖北+涂红 2016/6/14 8:17:46
师父早上好!师兄师姐师弟师妹早上好!
8:21:45
镇江+张海潮 2016/6/14 8:21:45
师父早上好!师兄师姐早上好!
南京+杨义勋 2016/6/14 8:23:02
@南京+曹苏榕 感谢鼓励曹大姐!伤筋动骨一百天,还是静养为好。建议大姐可以默拳,太极拳是大脑意识支配的运动,通过默拳,可以在意识的主导下从起式、金刚捣锥……,把已学的记牢,体会运行轨迹和劲路,加深印象,同样有收获。其间也可以做些记录,把不清楚的问题提到群里,请师父解疑、大家交流。祝大姐早日康复!
 楼主| 发表于 2016-6-17 16:37:4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的六封似闭

“六封”,其实就是暗指要封住对手的手、足、肘、膝、肩、胯的六个进攻部位;

上封肩肘手;下封胯膝脚。

武术讲究的内三合和外三合,此招就是破坏对手的外三合的典型范例。

  “四闭”,在过去练气有这样的一句话“三元归一,四门紧闭”;

四门紧闭,就是要做到在用意行拳之时,嘴不要张开着;

要闭住自己的呼吸,眼、耳、鼻、口都闭合着;

内向丹田,即所谓的“四门紧闭” 。

达到意气贯穿的忘我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16-6-18 16: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的“松胯”

“松胯”是打开太极拳大门的一把钥匙,对练太极拳的人来说十分重要,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要体悟上身确又不易,给太多的拳友带来了困扰。

“开胯”一词很难有人能说清楚,也无标准可以评判,既然无法言明,不妨将“开胯”一词理解为“将胯松开”。

现实中有人两胯很松活,但练拳时不会用,也有人推手时腰胯会转,练拳时不会转。

根据本人在练拳中的体悟,将“松胯”分为三个步骤来分解练习;探讨“松胯”的技巧和方法。

      第一步“收胯”;先将两胯根后收,不让胯前顶或外凸。

常见的拳病表现为:站桩时两胯前顶,身体上肢后仰,腰背紧绷,膝关节受力过大,前脚掌发飘;

练拳时实腿一侧的胯外凸,造成两胯不平,身法不正。

要解决两胯前顶和外凸,首先要在静态下找到解决的方法,找到胯不外顶的感觉和状态,然后再应用到拳架练习中。

      首先采用无极桩的姿势,用两手的拇指将胯根同时往后按压,促使两胯根向后内收,外形和感觉好象是两胯内合。

胯根内收后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导致两膝内合扣裆,解决方法:

向两侧调整膝盖位置,以两脚“平实踏地,均匀受力”为双膝是否合适为标准。

二是胯根内收后导致翘臀、命门内凹、腰脊紧绷。调整方法是腰部放松,向下坐臀。腰、胯、膝调整到位后的感觉:

一是身体上肢的重量能顺畅沉到两脚,感觉两脚踏地平实;

二是两条大腿上方肌群吃力酸沉,待腿部力量增强和负重适应后,腿部酸沉和紧绷感会逐渐缓解或消失。

      练习虚实桩:两脚左右平开步,分清虚实,两脚尖自然朝前,膝盖内扣。

同样先用拇指将实腿胯根向里按压,将腹股沟合住;然后再按压虚腿的胯根,使其落胯下沉,身体的方向会自然调正。

如果出现翘臀的连带现象,用“松腰坐臀”进行调整。

      第二步“松胯”,胯根的放松与内收里合。

“收胯”可采用人为强制的办法,使胯不前顶外凸;

而“松胯”则要用意识引导放松胯根,将胯根“内收里合”。

在练习拳架时,身体任何的一举一动都是先要松胯下沉;

两胯无论是虚是实,一侧胯根一松,身体上肢就会随之发生偏沉;

松左向左偏沉,松右向右偏沉;

偏沉幅度大小可以人为控制,但最大不超过45度。

松是因,偏沉是果,一松一沉,奥妙无穷。

       实腿一侧的胯只松沉而身体上肢不发生偏转;

重心移动时表现为“胯走下弧”;

胯松之后身体上肢发生偏转和下沉,表现为“胯走后下弧”。

练拳时身法低,“胯走下弧”用的多;

身法高“胯走后下弧”用的多;

前后的重心移动,“胯走下弧”用的多;

左右的重心移动“胯走后下弧”用的多。

不必过分在意胯走的是下弧还是后下弧,关键是胯根的一松一沉。

逐步掌握实腿一侧的“松胯下沉”或“旋转下沉”尤其重要;

身体重心的移动都是通过实腿一侧的松胯下沉实现的。

      第三步“活胯”;灵活转动,活似车轮。

太极拳的圆活和韵味是由两胯灵活交替旋转出来的;

并非两手自发比划,也不是摇臀或拧腰。


 楼主| 发表于 2016-6-18 16: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周身放松两胯是关键;

胯不松则周身不松,脚下无根;

不会松胯则不会移动重心,

身手分家,上下不随;

练出拳来既不连贯也不圆活。


 楼主| 发表于 2016-6-18 16:2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松胯”是习练太极拳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只要掌握了方法和多下功夫,任何人都能迈过这道坎;

先掌握“收胯”,继而学会“松胯”,

经过日久练习,胯自然松活自如。

多在胯上做文章下功夫,比整天想“气”更有用。

松胯是修理自己;
松肩是修理别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