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看太极拳的“松胯”
“松胯”是打开太极拳大门的一把钥匙,对练太极拳的人来说十分重要,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要体悟上身确又不易,给太多的拳友带来了困扰。
“开胯”一词很难有人能说清楚,也无标准可以评判,既然无法言明,不妨将“开胯”一词理解为“将胯松开”。
现实中有人两胯很松活,但练拳时不会用,也有人推手时腰胯会转,练拳时不会转。
根据本人在练拳中的体悟,将“松胯”分为三个步骤来分解练习;探讨“松胯”的技巧和方法。
第一步“收胯”;先将两胯根后收,不让胯前顶或外凸。
常见的拳病表现为:站桩时两胯前顶,身体上肢后仰,腰背紧绷,膝关节受力过大,前脚掌发飘;
练拳时实腿一侧的胯外凸,造成两胯不平,身法不正。
要解决两胯前顶和外凸,首先要在静态下找到解决的方法,找到胯不外顶的感觉和状态,然后再应用到拳架练习中。
首先采用无极桩的姿势,用两手的拇指将胯根同时往后按压,促使两胯根向后内收,外形和感觉好象是两胯内合。
胯根内收后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导致两膝内合扣裆,解决方法:
向两侧调整膝盖位置,以两脚“平实踏地,均匀受力”为双膝是否合适为标准。
二是胯根内收后导致翘臀、命门内凹、腰脊紧绷。调整方法是腰部放松,向下坐臀。腰、胯、膝调整到位后的感觉:
一是身体上肢的重量能顺畅沉到两脚,感觉两脚踏地平实;
二是两条大腿上方肌群吃力酸沉,待腿部力量增强和负重适应后,腿部酸沉和紧绷感会逐渐缓解或消失。
练习虚实桩:两脚左右平开步,分清虚实,两脚尖自然朝前,膝盖内扣。
同样先用拇指将实腿胯根向里按压,将腹股沟合住;然后再按压虚腿的胯根,使其落胯下沉,身体的方向会自然调正。
如果出现翘臀的连带现象,用“松腰坐臀”进行调整。
第二步“松胯”,胯根的放松与内收里合。
“收胯”可采用人为强制的办法,使胯不前顶外凸;
而“松胯”则要用意识引导放松胯根,将胯根“内收里合”。
在练习拳架时,身体任何的一举一动都是先要松胯下沉;
两胯无论是虚是实,一侧胯根一松,身体上肢就会随之发生偏沉;
松左向左偏沉,松右向右偏沉;
偏沉幅度大小可以人为控制,但最大不超过45度。
松是因,偏沉是果,一松一沉,奥妙无穷。
实腿一侧的胯只松沉而身体上肢不发生偏转;
在重心移动时表现为“胯走下弧”;
胯松之后身体上肢发生偏转和下沉,表现为“胯走后下弧”。
练拳时身法低,“胯走下弧”用的多;
身法高“胯走后下弧”用的多;
前后的重心移动,“胯走下弧”用的多;
左右的重心移动“胯走后下弧”用的多。
不必过分在意胯走的是下弧还是后下弧,关键是胯根的一松一沉。
逐步掌握实腿一侧的“松胯下沉”或“旋转下沉”尤其重要;
身体重心的移动都是通过实腿一侧的松胯下沉实现的。
第三步“活胯”;灵活转动,活似车轮。
太极拳的圆活和韵味是由两胯灵活交替旋转出来的;
并非两手自发比划,也不是摇臀或拧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