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虚实转换,都是通过“松胯下沉”或“旋转下沉”实现的。
实腿一侧松胯时,身体上身只下沉而不旋转,即胸向没有发生改变,就是“裆走下弧”;
身体上身下沉的同时又有旋转,即胸向发生了改变,就是“裆走后下弧”。
过去练习传统拳架,身法比较低,松胯下沉时胸向不易发生改变,所以强调“裆走下弧”较多。
练习拳架时,不要刻意注意裆走的是下弧还是后下弧,待熟练到一定程度,都是顺其自然。
太极拳强调周身一动无有不动,身体带动四肢,上下相随、主从不乱,实现这些要求必须以“腰为主宰”;
这些道理也许谁都会讲,而实现以“腰为主宰”的途径和方法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通过“松胯”移动重心,旋转虚实,不管裆走的是什么弧,即可自然实现以“腰为主宰”,带动四肢。
不掌握“松胯”移动重心,旋转虚实,练习什么架都是空架,既使练习一辈子也仍然是空架。
有人将“松胯下沉”称之为“骨盆偏沉”,这种说法没有“松胯下沉”容易理解;
“旋转下沉”比“螺旋下沉”更为形象和直接。
看看太极拳的拳经拳谱的内容:
1,太极拳步法的转换要求是“迈步如猫行”,用来比喻虚腿的轻灵,其诀窍就是实腿的“旋转下沉”。
所谓“进退须有转换”,就是要求步法转换时,要将虚脚先收回来,这样做主要是出于攻防的考虑。
虚脚收回之前,实腿首先“旋转下沉”稳固重心,虚脚即可提膝轻松收回;
可以前后左右开步,亦可用膝技击,还可蹬踹踢打,为我随心所用。
开步时也要“旋转下沉”,不仅是稳固重心,还可使向前向后和左右的开步没有区别,只是出脚的方向不同而已。
2,所谓“逢右必左、逢左必右、逢上必下”,其实质都是实腿的“旋转下沉”。
“逢右必左、逢左必右”,是指重心移动时,只要实腿一侧“旋转下沉”,手臂不动,自然而然就做好了,而绝不是人为故意要这么做。
所谓“往复须有折叠”,是讲双手由上向下的转换;
最常见的是上掤变为下捋,只要实腿一侧“旋转下沉”,手臂不动即可自然完成。
在“金鸡独立”等拳势中,虚腿提起之前,实腿首先要“旋转下沉”;
不但重心稳固,亦可防止身体起浮,这就是“逢上必下”。
3,练习拳架要“连绵不断,一气呵成”,上一势的结束即为下一势的开始;
只要掌握了旋转两胯变换虚实,通过刻苦练习做到并不难。
两胯不停的交替旋转,就能势势相接,连绵不断。
所谓的“凹凸、断续、缺陷”,指的也是两胯旋转时不圆活而导致的毛病。
拳势的“抹角”,说白了就是实腿一侧的“旋转下沉”,手不动棱角就自然抹掉了。
“快慢相间”的实质是,实腿变为虚腿时为“转关”,由方转圆,所以旋转自然就慢;
虚腿变为实腿时由圆转方,原实腿的蹬劲促使其自然加快;
用两胯旋转虚实练出的拳势,自然就会“快慢相间”。
如果理解了这些道理,拳架就没那么复杂了。
4,太极拳讲的腰裆劲,实际是裆部的快速旋转。
太极拳的发力,要求“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
尤其要“节节贯穿”,下肢表现为“旋踝转腿”,中节表现为“旋腰转脊”,上肢表现为“旋腕转膀”;
这些要领其实就是通过两胯先后的“旋转下沉”,
将身体重心从一侧移到另外一侧,在两胯的旋转过程中,会将这些要领表现的淋漓尽致。
所谓“引进落空合即出”,讲的也是“旋转下沉”。
通过“旋转下沉”,可以引进对方,又可避开对方攻击的落点使其落空(不得已时才会动步);
同时又合住了自己的裆胯,为发放创造了条件。
四个字:逢转必沉!
5,拳论说“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其实也是讲的旋转虚实不圆不活所致;
这是不得机不得势的病根,如果从其它方面求解答案,只会徒劳无功。
所谓的“双重”,阴阳虚实不分,指的是尚未掌握旋转虚实的方法;
一旦掌握了旋转虚实的方法,就不大可能出现“双重”的病象。
悟透了两胯旋转虚实,也就悟透了拳。
任何门派的太极拳套路,可以简单归纳为三部分:
一是两臂的开合;二是步法的转换;三是重心的移动。
两臂的开合与步法的转换,又都是在两胯旋转虚实的过程中完成的。
“旋转虚实”即通过“松胯”移动重心,是太极拳真正的秘诀;
练习拳架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在“旋转虚实”四个字里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