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8-10 18: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时仅有有推力还不够;

无法达到好的打击效果,所以我们还得加上按劲;

在这个动作中,按劲的来源在于腰胯。

在向对方胸口推出时,身体稍稍下沉;

此时腰胯也跟着下坐,带动掌根也一起有下沉的劲;

此时掌根下沉的劲劲根在腰胯,劲路与腰胯下沉相合;

而腰胯的根在脚,所以腰胯的下沉与双脚相合;

这样一节节下沉直到脚底。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融合了推劲和按劲的整体力;

这就是我练的揽扎衣的动作;


而向对方胸口发劲时,要注意双肘处如轻挂着小铁球一样;

这样双肘就不会浮起,若双肘一浮,劲也就漂了散了。

而在劲力的方向上,此时我们与对方接触的点是双手掌;

而劲点越小,打击的穿透力越足;

所以我们出劲点要在双手掌根的外侧;

把刚才的推按劲汇合到手腕处后;

通过双手掌根的外侧引导送出,方向都将稍斜向里合;

 楼主| 发表于 2016-8-10 18:34:28 | 显示全部楼层
起式双手下采可以双手顺着对方的手臂位置滑下抓住对方手腕,

快速向我的脚下方向采,将对方采扑在地。

在这个采劲里,劲法的来源在于身体的松落下沉。

我们以手指相合抓对方的手腕,下采的劲点在掌根处;

下采的方向是我们的双脚中间或脚尖位置都可以;

而劲跟在我们的双脚;

所以我们掌根的劲路要与双脚沉入地里的沉劲相合;

而要达到这种融合,就得经过腰胯的带动和统一。

我们在向下采时,腰胯下坐,落往双脚,而双手也是落往双脚;

所以可以腰与手相合相联,以腰胯下沉带动手,

一起落往脚跟,这样整体的沉劲就容易出来;

下采的劲力才能充足。

在这个动作中,若单独练采劲时,则要求速度要快,呼气也要快;

身体一沉,带动双手快速下采,将对方向我脚下采扑;

另外还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配合;

一个是双肩同时往双胯下落,就能更好的带动手臂手掌的下行;

一个是双胯前方要轻轻一扣内含,可以加快采劲的速度和沉落;

还有脚掌一定要落实,这样双手与双脚相合时重心才能稳定。

而在套路的练习中,双手下采至两胯前方后,意念掌根与胯根轻轻相合;

同时轻轻呼气,准备下一个式子的引动。


 楼主| 发表于 2016-8-10 18:4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松腰是内家拳的要点,比它更重要的就是“顶头悬”。

“顶头悬”是“纲”,纲举目张。有了“顶头悬”一切随之而来。

从外面说,就是有了身之 “中正”;从里面说,就是将“百会”与“会阴”打通,强化了气脉。

不管把“顶头悬”比作盖房时用的“千钧坠”,还是修汽车的“千斤顶”;

都是上为天所系, 下为地所吸,同时具有两个上下对撑的力。

把这个“劲儿”放到全身内外各处,前后左右上下皆是如此。

两力的方向相反,缺一不可,失去一方另一方也不存在。

这 就是“顶头悬”的真义。从头的感觉入手,可以找到全身的感觉,都是一个“挂劲儿”。

“顶头悬”又叫作“虚领顶劲儿”,“虚”就在意识层面里;

最初我们可用 “头(千钧坠)落地心”的方法入手,两力对拉没有止境;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等到有了“挂劲儿”的感觉,再把这个方法扔掉。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描绘功法的词 句都不是形容词,每个字都有实实在在的含义;

说“千钧坠”落地心,上挂天下坠地,就要找到这个真正的感觉,一点儿也不能含糊。

不管你练了多少年拳架,没 有找到“顶头悬”仍然是一脚门里一脚门外;

不能真正入门,而一旦有了它,一把钥匙能开千把锁。

功深之后转掌时的底手肘尖应该尽量做到与肚脐重合(功夫不深就做不到);

这不是功法要领,也不是固定的拳法模式,仅仅是一个“检测标准”,看看你的膀子是否松到了家。

此时,如果腰松的不好,又失去了身体中正,上身向圆心里旋的时候,肚脐眼也会随着上半身往里旋;

底手肘尖就更“够不着”肚脐眼了。

也就是说,顶悬找好,保持中正,腰胯松开;

在此情况下上身往里拧旋,肚脐眼就会留在原地,不会随着上半身走。

这样,双膀彻底松开之后,底手肘尖才能“够着”肚脐眼。

合抱力也要有一定功夫才能找好,但到了更深的功夫层次后;

这个“合抱力”的 “焦点”会从上面的双臂、双手的缠裹之劲儿转为下面的掩裆、吸胯、合膝之劲儿;

这时的“合抱力”才跟丹田说上了话。

可见,功夫都是层层递进。

另外,“拧旋 走转”之中立桩脚须放平、五趾自然抓地。

无论式子高矮,“溜臀吸胯”之后,上身须直起来如坐板凳,不能“蹲身、弯腰、撅臀”。

“蹲”则腰滞,“坐”则腰 活。

所有这些,也是有了“顶悬”和“中正”之后才能自然做到。

应该逐渐做到:行进中前脚送出去尚未沾地之时,重心始终在立桩腿(后腿)之上;

此时立桩腿的膝盖不能超过本腿的脚尖以使自己重心不失;

只有当前脚沾地并且往前趟步的时候,才能移动后腿所支撑的身体重心。

还有,当一腿支撑身体重心时;

另一腿的脚从后脚变前脚是由躯干提起来后再送出去的;

其送出之“力”在于意念“松落”与腰的“拧旋”这两者的结合;

不需要后腿用蹬力来相助。

也就是说,当身体重心移动的时候,不能有一点往上起和往前蹬的劲儿。

后腿一蹬则气滞、力断、重心失,违背了拳理。

两腿轮换来承担身体重心应是虚实分明,没有双重;

两腿的阴阳转换应是气息绵绵,粘长之力不断。

 楼主| 发表于 2016-8-11 10: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心态要平和,不能急于求成;

再者练功意念要轻,身体累了就收功;

道法自然,可以适当多练练,以不疲劳为度。

要坚持站桩。

早上身体不适可能与练功没有太大关系。

松要到脚下,真的能松下来;

身体的重量一定会传到脚下去的,此时的松必然带来沉。

腿部会承受很大的身体重量,

腿的承重感受程度实际上就是松的程度。

 楼主| 发表于 2016-8-12 09:25:4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8/11 22:26:04
太极习练者想多向您学习 2016/8/11 22:26:04
拳打得太精妙了!
2016/8/11 22:30:24
太极习练者想多向您学习 2016/8/11 22:30:24
我看了好几遍您的视频!请老师多指教谢谢您!
太极拳—在线播放—优酷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3NjY1NzExMg==.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6-8-14 20: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初学太极拳应该注意的十三方面

(一)静:就是安安静静、平心静气的意思。

学太极拳首先要求我们排除杂念,专心练拳,这样就能意识集中,思路专一,心无二用。

其次是需要一个安静的场所,方可细心揣摩;

对一招一势的姿势和虚实的转换、开合的变化等基本要领都要用心领悟;

力求打得姿势正确;

较快进入所谓太极意境。

去其轻浮刚猛之气,入于清静无为之域。

(二)意:太极拳是“以意行气”,练意不练力的内功拳。

这就是说太极拳的一招一势、一举一动都是以意来领先的。

什么是意?意就是心意,就是意识,意到哪里,手足就运行到哪里;

心里怎么想,四肢百骸就怎么动。这就是由内到外!

这动是愈轻灵愈好,而决不是凭力气驱使手足运动。

用意则轻灵自如,用力则僵硬迟滞。

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意发自大脑。

(三)柔:是轻柔、柔软。

柔并不是轻而浮飘,软而无神,而是“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的柔软。

这里所说的坚刚,不是笨拙的力、僵硬的力;

而是指先天发自丹田——实际是腰脊(发自人身中之大中极之中的内劲)之力。

先化硬为柔,然后练柔成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要从事一些体力劳动,

哪怕是轻微的劳动,在劳动中用惯了局部的拙力,

每当不能胜任时,还要有意识的使出硬劲,使胳膊、腿非常僵直。

因此在初学太极拳时;

手足的一举一动总不免带些僵劲滞气,没有一点绵软的味道。

轻灵就更谈不上了。

这种僵硬之力不除去,体内自然之刚劲就无从发出。

其道理就像封闭的炉火,不能生焰发热一样。

所以初学太极拳的人,一定要在柔字上下功夫。

若未经过极轻灵极柔软的习练;

急于追求“刚柔相济”、“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等高深技术,就必然误入歧路。

所以初学者应该从极松、极轻、极柔开始,极柔而至刚,万法而归一。

柔的目的就在于使它去僵,僵去则刚生,硬去则刚发。

运用柔软以迎刚,可以化刚为乌有。

这是“有心求柔,无心成刚”的道理。

周身柔和了,也就轻灵圆和了。

练习日久,自会趋于“刚柔相济”的境界。

(四)慢:有两层意思。

 1.学拳不能性急。一般学拳的人,往往迫切要求很快地学会、学完全套拳。

殊不知快慢不当,反而有弊无利。

俗语说:“欲速则不达”,“慢功出细活”。

初学时,要树立一个慢慢学的思想。

这就是说,学拳必须循序渐进;

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一招一势地学。

一招熟练后,再学下一势;

决不可粗枝大叶、不求甚解地学。

慢慢学才能对手足的运行法则、架子定式及其运用的原理了解得比较透彻;

对上下承接、虚实转换等基本要领领会得比较清楚。

看得多,听得多,领会也多,练起来进步也快。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吸收、记忆、消化、巩固的过程;

也是反复实践、纠正谬误的过程。

这个过程宁可放长点,学到的姿势架子也就比较正确;

而且不会出现“走样”和遗忘的情况。

反之,如果初学时太马虎,日后行拳必然要手足错乱,运行呆滞;

对行气运转等要领更是茫然无所知,

天长日久,姿势谬误,校正起来就困难了。

常言道:“宁磨千遍,不改一着”;

学得虽慢实际是快,表面学得快,实际是慢;

这就是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2.在锤炼时应自始至终顺其自然,慢慢运行。

动作不宜太快,也不宜过慢。动作衔接要清楚。

过快过慢或时快时慢都会形成前后衔接不清或上下脱节的现象。

而在姿势趋于正确、定型;

动作运行纳入正规以后是可以适当加快的。

动作变快时,各种转折、衔接的地方都必须做得十分认真;

不可含含糊糊,一带而过。

动作由快变慢时也是一样,总之必须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散。

(五)真:就是认真。

学拳要“一丝不苟”、“锲而不舍”。

对一招一势都要循规蹈矩。

对眼、手、身、步的基本要求,必须毫不含糊。

每一个姿势都力求自然舒展,合乎规范;

这样久而久之,就不会走形变样了。

(六)正:就是端正,立身中正的意思。

身法正者,身桩端正,无所偏倚。

头要“顶颈”;好像头上有绳子悬着,做到悬头竖颈,松腰沉肩。

腰脊无凹凸弯曲之形,身躯不俯不仰,不歪不斜;

手足肘膝肩胯,上下互相对应,身体就自然形成上下一条垂线。

身正则上下通达,气血运转就畅通无阻。

这不仅有利于气沉丹田,而且有利于腰脊旋转,使立身稳健,不失重心;

做到既“无过”也无“不及”的不偏不倚之神态。

为人之道,必须中正,有了中正,安舒也来了。

(七)连:连续的意思。

练拳时运行自始至终如抽丝,绵绵不断如圆环,处处无折断。

是外形表现出来的,手足的运行转换也是如此;

特别是前后转动,不仅要有承上启下之意,而且要有连贯无隙之形。

着着势势自然紧密结合,形成有机的整体。

所谓“一气呵成”、“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八)匀:就是均匀、匀称。

练拳时动作不能忽快忽慢,必须匀和而稳健。

呼吸更宜匀和自然。

运行的忽快忽慢,自会引起气血运转得忽弛忽张,从而破坏了匀和平衡;

以至出现呼吸急促、动作散乱、不协调等背离太极拳要求的现象;

这身体都是有害无益的,特别是对康复者更为不利。

(九)圆:圆就是圆圈、圆体。

前人都用太极图的原理来解释太极拳的原理。

太极乃无极而生,太极亦圆,但是有阴阳之别、动静之机。

所以太极拳的运动就离不开一个“圆”字。

从它的外形上看,四肢的上下左右前后运动;

从不直来直往,而是做圆环或者弧线运动。

手足运动不外一圆;圆弧运动则柔和自如,弹性自生。

腰脊旋转,催动四肢千变万化;

四肢变化带动腰脊旋转,那就自然形成气血协调,神志舒畅。

太极之圆其外无边,其内无点。

内外虽然有别,但不是分裂或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

由外向内,以内催外,内外一致,紧密配合;

两者的关系如此,不可顾此失彼。揽扎衣就是典型的拳架。


太极拳的一举一动始终不离一个圆字。

(十)松:就是放松、松净。

“松”不是单指放松某一部分、放松某一关节,而是指周身肌肤骨节处处松开。

练太极拳是以“意”为引导的。

所以练拳时要有放松的意识。

用意识来引导全身的肌肉和关节,四肢百骸由僵变柔;

运转也就轻灵圆和,劲力发放时自然无坚不摧。

所谓松沉不同于松垮,不同于散乱,而要松而不懈,松而不散。

懈则飘浮,散则无根。松沉则轻灵稳固而有劲。

身躯形成上虚下实、胸空腹实状态。


(十一)随:就是跟随、相随的意思。

也就是上引下随,下引上随,左右协调,周身一体,互相贯通。

练拳时切不可左引右停,上动下滞,各不牵连。

四肢百骸必须做到:“一动无有不动”和“一静百静”。

形成习惯后,就不至于产生顾此失彼,瞻前不顾后的现象了。

眼神和动作的关系是“眼神领先,各个关连”;

脚步和身躯的关系是“步随身换”、“身随步移”。上若动,则下自随之;下若动,则上自领之;

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说的都是同样的道理。


(十二)谦:就是谦虚、虚心。

在练拳时,要虚心学习,不要浅尝辄止。

因为学习任何一门知识,都是没有止境的,学拳也不例外。

拳术的一招一势,机智灵活,千变万化。

入门后,虽然有所理解,而其深奥之处,还有待于长期反复实践,才能逐步理解。

另外,应有自知之明,常以“满招损,谦受益”为座右铭,经常鞭策和激励自己。

(十三)恒:就是坚持,从不停顿。

我们不论做什么,只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顽强不懈的学习态度,并能反复不断的实践;

那么再大的困难都是能够克服的,学拳也是如此。

但多数人初学时表示态度诚恳,决心大;

一旦学会了初步的架子,便以为已经全部学会了,学习的劲头也就松下来了。

其实,这才像一个刚刚学会站立的婴儿迈出了第一步,离真正的功夫还相差甚远。

再过些时候又觉得练不练都无所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任其自流;

结果把已学会的也忘得一干二净,前功尽弃,半途而废。

我们应该每天坚持锻炼,决不可间断。

初学时,可能由于改变腰腿习惯,会有站立不稳等感觉;

但学了一段时间,就会觉得满身轻松,吃得香,睡得稳,便得畅。

身心愉快,体力增强,患慢性病者病情逐渐好转。

 十三字诀的总诀就是一个“练”字,舍“练”而空谈则总无益也。

 楼主| 发表于 2016-8-14 20:3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旋转虚实”是太极拳架的核心!

   所谓“松胯”是指胯根的放松和内收;

“下沉”是指胯根放松后,身体上身的整体下沉,是松胯后产生的自然结果。

“旋转下沉”是松胯造成身体上身在下沉的同时又发生了“偏转”;

无论是实腿还是虚腿,那一侧的胯只要一松,就会向那一侧“偏沉”,这是人体生理规律。

“松胯下沉”与“旋转下沉”的区别,就是上身在下沉时,方向是否发生了改变。

松胯时“旋转下沉”的角度是可以控制的;

练习太极拳要从大圈到中圈,由中圈到小圈;

其实这种“圈”就是指松胯时旋转下沉角度的大小,旋转的角度大;

双手划出来的弧线或圆就是大圈,旋转角度小划出来的就是小圈。


       身体重心移动的方法:

①实腿一侧“旋转下沉”,形成的状态是“坐腿掖胯”;

上身偏转45度 (最大),只要膝盖扣住不动,脚底会产生一种拧劲和反弹力;

②蹬腿移重心到中间或另外一侧,上身的方向保持不变;

③原虚腿一侧“旋转下沉”,上身往回偏转45度,方向转正,合住裆胯。

如果虚实不停的转换,再将动作连贯起来,虚腿变为实腿时偏转45度;

再由实变虚时又偏转45度,就形成了两胯的左旋右转;

由两胯左旋右转的虚实转换带动四肢,这种方法就叫“旋转虚实”。

   太极拳的虚实转换,都是通过“松胯下沉”或“旋转下沉”实现的。

实腿一侧松胯时,身体上身只下沉而不旋转,

即胸向没有发生改变,就是“裆走下弧”;

身体上身下沉的同时又有旋转,即胸向发生了改变,就是“裆走后下弧”。

过去练习传统拳架,身法比较低,松胯下沉时胸向不易发生改变;

所以强调“裆走下弧”较多。

练习拳架时,不要刻意注意裆走的是下弧还是后下弧,待熟练到一定程度,都是顺其自然。

   太极拳强调周身一动无有不动;

身体带动四肢,上下相随、主从不乱,实现这些要求必须以“腰为主宰”;

这些道理也许谁都会讲,而实现以“腰为主宰”的途径和方法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通过“松胯”移动重心,旋转虚实;

不管裆走的是什么弧,即可自然实现以“腰为主宰”,带动四肢。

不掌握“松胯”移动重心,旋转虚实,

练习什么架都是空架,既使练习一辈子也仍然是空架。


举几例分析如下:

   1,太极拳步法的转换要求是“迈步如猫行”,用来比喻虚腿的轻灵;

其诀窍就是实腿的“旋转下沉”。

所谓“进退须有转换”,就是要求步法转换时,要将虚脚先收回来;

这样做主要是出于攻防的考虑。

虚脚收回之前,实腿首先“旋转下沉”稳固重心;

虚脚即可提膝轻松收回,可以前后左右开步;

亦可用膝技击,还可蹬踹踢打,为我随心所用。

开步时也要“旋转下沉”,不仅是稳固重心;

还可使向前向后和左右的开步没有区别,只是出脚的方向不同而已。

  2,所谓“逢右必左、逢左必右、逢上必下”,其实质都是实腿的“旋转下沉”。

“逢右必左、逢左必右”,是指重心移动时,只要实腿一侧“旋转下沉”;

手臂不动,自然而然就做好了,而绝不是人为故意要这么做。

所谓“往复须有折叠”,是讲双手由上向下的转换;

最常见的是上掤变为下捋,只要实腿一侧“旋转下沉”,手臂不动即可自然完成。

在“金鸡独立”等拳势中,虚腿提起之前,实腿首先要“旋转下沉”;

不但重心稳固,亦可防止身体起浮,这就是“逢上必下”。



   3,练习拳架要“连绵不断,一气呵成”;

上一势的结束即为下一势的开始,

只要掌握了旋转两胯变换虚实,通过刻苦练习做到并不难。

两胯不停的交替旋转,就能势势相接,连绵不断。

所谓的“凹凸、断续、缺陷”,指的也是两胯旋转时不圆活而导致的毛病。

拳势的“抹角”,说白了就是实腿一侧的“旋转下沉”,手不动棱角就自然抹掉了。

“快慢相间”的实质是,实腿变为虚腿时为“转关”;

由方转圆,所以旋转自然就慢;

虚腿变为实腿时由圆转方,原实腿的蹬劲促使其自然加快,

用两胯旋转虚实练出的拳势,自然就会“快慢相间”。

如果理解了这些道理,拳架就没那么复杂了。

   4,太极拳讲的腰裆劲,实际是裆部的快速旋转。

太极拳的发力,要求“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

尤其要“节节贯穿”;

下肢表现为“旋踝转腿”;

中节表现为“旋腰转脊”;

上肢表现为“旋腕转膀”;

这些要领其实就是通过两胯先后的“旋转下沉”,

将身体重心从一侧移到另外一侧,在两胯的旋转过程中,会将这些要领表现的淋漓尽致。

所谓“引进落空合即出”,讲的也是“旋转下沉”。

通过“旋转下沉”,可以引进对方,又可避开对方攻击的落点使其落空(不得已时才会动步);

同时又合住了自己的裆胯,为发放创造了条件。

   5,所谓的“双重”,阴阳虚实不分,指的是尚未掌握旋转虚实的方法,

一旦掌握了旋转虚实的方法,就不大可能出现“双重”的病象。

悟透了两胯旋转虚实,也就悟透了拳。

   任何门派的太极拳套路,可以简单归纳为三部分:

一是两臂的开合;

二是步法的转换;

三是重心的移动。

两臂的开合与步法的转换,又都是在两胯旋转虚实的过程中完成的。

“旋转虚实”即通过“松胯”移动重心,是太极拳真正的秘诀!

练习拳架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在“旋转虚实”四个字里找到答案。

 楼主| 发表于 2016-8-14 20:5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会操纵情绪,别给自己精神上套上枷锁!
控制情绪
就能掌控局势
坏情绪是幸福的杀手
学会操纵情绪的
别给自己精神上套上枷锁
有了好脾气,好心情
才会有好运气
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
不急不躁,随遇而安
浮躁心理不可有
不要被内疚情绪包围
用你的平常心
面对平凡的生活
学会享受精彩的生活
每天都是好日子
多点生活的韵味
品尝生活的甘怡
静下心来感悟生活的美
过自己的生活
别太在意别人的意见
要忍耐生活中的痛苦
多一分生活的情趣
会为你的生活增添色彩
珍惜生命
懂得生命的珍贵
单纯地生活
远离争斗与喧闹
为自己创造一种新生活
活好每一天
找到移去痛苦的杠杆
把自己释放出来
消除幻想,抛弃攀缘
走出悲伤的怪圈
抑制愤怒,平衡情绪
控制情绪,学会随顺







 楼主| 发表于 2016-8-18 11:49:5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8/17 20:31:56
南京+郝利平 2016/8/17 20:31:56
今天我好美,师兄从新疆回来就到健身房里领我练拳,并强凋起示动作的所有佃节耍领,旋转、动作在圆中的范围之内,膝关节不要过脚尖,象钟摆动的一样摆动,圆挡,不要扭膝,谢谢郑师兄指点。,
 楼主| 发表于 2016-8-18 11:5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8-18 11:49
2016/8/17 20:31:56
南京+郝利平 2016/8/17 20:31:56
今天我好美,师兄从新疆回来就到健身房里领我练拳, ...

太极拳不是用语言所能表达的技巧,是真正悟练到家的功夫。

理解啦才能练,否则只能是盲目的做操。 都取决用意不用力的点上。

这个点的深意很少有解释明白,因为如果都明白了,太极拳也就人人都会啦。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