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8-18 16: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时的明理问题!

知不知道是主观的,而松不松是客观的。

在练习整套拳架的过程中,其心灵完全不受外界的干扰;

这便是求松的一个好的开始,但是这只是第一步。

下一步是你须踏踏实实的练。

练完时你会筋疲力尽。

当你的双肩觉得沉重时,你就知道这已是接近真松了。

这就好比是「陆地游泳」的结果。

 楼主| 发表于 2016-8-18 16: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少林拳在运动方面来说,他注重肌肉的紧张及蛮力而不注意健康。

在博斗时,因为你永不会超出依靠力气及技巧的范围;

因此也就不会得到真正的优势。

现在很多人把太极拳练得少林拳一样;

注重自身的蛮力;而不是借助地球力。

 楼主| 发表于 2016-8-18 16: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推手主要是一种达到目的方法。

他教触觉的灵敏及辨别的能力。

(意即听劲及种劲)也教你对於距离的审忖。

在真正交手时不要让敌手触摸到你。

但是却要尽量的靠近他以利攻击。

种劲不但可以收化敌人的攻击,在同时也予以反击。

这种能力是由潜意识所控制。

你如从後向他攻击,他可借敌人之力将其反弹出一丈以外。

而自己几乎并不觉得。这种人在真正交手时自无困难。

一般的拳手虽无此种能力,但可经由推手缎练其知觉;

使其可以接近敌人而不让敌人触摸到自己。

 楼主| 发表于 2016-8-18 16:5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为什么要走弧线运动?

练拳人都知道太极拳的特点是柔中带刚、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

而贯穿其中的就是太极拳的弧线运动了。

太极拳中处处走弧,阴阳变化,玄之又玄。

   为何非要走弧线,直来直往岂不是更为快捷、直接?

太极拳中所走之“弧”,分为大弧和小弧;

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画大圈和小圈。

外形上的变动,即出拳走弧、步伐走弧、转腰走跨等算是大弧;

内在的或是大形之下的,如手的顺逆缠丝、丹田内转就是小弧。

顺逆螺旋缠丝、丹田内转的独特之处是大家所共睹目的;

这种小弧线运动可以拿关节、制人于寸处。

但说到身体也同时走大弧;

生活中例如用铁锹铲土,

如果直接去铲,即将其垂直于地,

用再大的劲也不见得能铲出多少土;

而换一种方式,斜着从一旁弧线深入,

则可以不费力的铲出很多土。

又比如说锯木头,如果用锋利的斧头去砍,虽然也能砍断,但是却很是费力;

改作不锋利却有很多锯齿的圆形锯子,只要让锯轮转起来;

即外形上走大弧,便可轻松将木头锯断。

以上是说弧线运动在生活中的好处;

应用在拳中同样好处甚多。

出拳时基本用拳面或拳背,

假如拳不动,手臂上下、左右移动时,会相对运动;

实际上就是带动了身体的小弧运动。

金刚捣碓,提臂提膝时,

掌心向上不变,而向上运动时,

手臂就会自然逆缠,掌也相对顺缠。

又如青龙出水一式,右手臂向身体右前方弧线出击;

即带动了手的逆缠,同时也有种声东击西的效果。

还有铲腿时,走弧线是为了进入对方身体里,见缝插针。

所以说太极拳中走弧线运动,

特别是周身走弧线会有更强的技击效果。

但是武术都讲究“攻”、“守”两字。

强中自有强中手,即便我遵循太极拳的弧线运动规则;

如果遇到一高手,也不见得能敌过对方。

这时走弧就转化为保己防守之术了,

正如狂暴的风雪能吹倒、压断刚强的杨树,却敌不过婀娜多姿的柳树。

当敌方向我出拳时,我可以走弧,改变对方力的方向;

如此、即便不能反败为胜,也可以让自己少受些伤害。  

     自然界是个无穷而未知的力量;

夜幕中的流星转瞬即逝,而按着轨道运行的行星却可以永葆青春。

地球是个巨大的磁场,这些看不见的磁环绕在地球上,做着弧线运动;

当我们练拳时必定要练“意”,如果将“意”与这些大自然之力结合起来;

即出拳、用意都顺着磁场走弧线,则成效会更大。

   从着力点来说,直拳是将全身之力集于一点,发力快、猛。

而太极拳中走弧,自然慢却稳,同时打前顾后;

慢的同时就是在准备着下一击该如何发力或是这拳发出后;

是否有成效,随时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如斜行一式,斜行摔后,左手变勾向前伸出,成拦后心之势,

右手顺缠合于左臂旁成打前心之势,发力点为两处,将对方困于我身体的大弧之中。

又如新架一路第二金刚捣碓之后,十字手向右画弧是一解拿法;

同时铲右腿成迎门靠之势时,进入对方的身体中,整个身体向右走弧;

为一肩靠法,右手逆缠小擒拿可抓对方腿或手,继而亮翅摔变为白鹤亮翅式;

只是身体的几个弧线运动,便可周身打人,着力点众多,浑身上下都是太极。 

   走弧线运动其实就是在权衡对方的实力,以便及时作出对策。  

    从修身养性上来说,太极拳的弧线运动可使身体的每一个地方动起来;

大至中心腰,小至稍节指,加速血液流动清气上升,浊气下降,

百会、中极,一体管键。周身画圆,将个体生命沉润于天地之间。

通过身体长时间的习练使周身气血饱满;

况且人在发力以及过度使用精气神的时候对身体本身来说是一种消耗,

而弧线运动则是它的慰藉休养之道,以变化气质,光辉生命,点化人生。

冀以纳于至善完美之最高价值统会之中。

自然淡定、神气内敛、体松劲柔,操之能使气血流通,身心舒畅,无激烈之弊;

运气沉而不浮,敛而不露,凝而不滞,连续不断,无嚣躁之弊,此其修身也;

    太极拳中的弧线运动,使练习者逐步从一个心情燥乱的人慢慢过渡为神安气宁;

“学太极拳不可不敬,不敬则外慢师友,内慢身体,心不敛柬,何能学艺。”

即是武德的修养。走弧慢练也是一个养的过程。

运动相对过快的时候作用的结果有好有坏。

这和人们为人处事的要求也一样的。

人一冲动或者紧张就容易做错事情,和说错话。

所以要求人在为人处事的时候要冷静和放松下来。

经过长时间这种为人处事的经历后在处理类似的问题上就会很快。

在生活中也会委婉圆滑,正如弧线运动一样,做事分得清轻重缓急;

处处给人留有余地,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天地之间;

唯有双手所画之圆旋转,将尘世间一切纷争、喧嚣化于这太极之混元。


    因此习拳者在练拳时一定要充分理解参悟太极拳的弧线运动;

才能做到太极拳的本然纯真。

发表于 2016-8-18 17:3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8-18 16:51
太极拳为什么要走弧线运动?
练拳人都知道太极拳的特点是柔中带刚、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

师父的拳理真好,师父的拳架全体现在这份拳理里,每式都体现圆弧与缠丝,总觉得师父打拳就像一个圆无休无止的运动,很流畅。
发表于 2016-8-18 17:3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8-18 16:02
练拳时的明理问题!
知不知道是主观的,而松不松是客观的。
在练习整套拳架的过程中,其心灵完全不受外界 ...

可能就缺少这种踏踏实实吃苦的练拳精神才进步很慢慢,以后多多练习。
 楼主| 发表于 2016-8-19 13:5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中提肛的功用

         不管是站桩还是练拳架,都强调要提肛。

提肛能起保健作用。

因为肛门附近有三条经脉:督脉、任脉和冲脉。

这三条对人体来说非常重要的经脉都起于会阴,它们分别主管着气、血和性。

督脉主管人的一身之气,任脉主管人的一身之血,冲脉主管人的一身之性。

而气、血、性是人活在这个世上的最关键的东西。

这三条经脉决定着人的生老病死,故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我们没事的时候就要经常做做提肛的动作;

其实练武术都先练站桩,这也是在练提肛术。

太极拳能够真正起保健作用的;

关键是要使太极拳达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效果。

究竟如何练法呢?

就是太极拳的固精还原法。

其具体练法是:练拳者在调身、调心、调息的基础上,同时做到“收阴提肛门”。

从起式的第一吸开始,就同步进行“收阴提肛门”,并持久地保持到收功才放松。

固精还原法,谈起来虽然很简单,但千万不能小看;

这里特别要注意和强调的:

一是要微微收提,万万不可用力过大;

二是意念也不能过重;

三是配合调息,更要文火炖之,不能过急过重;

关键是口腔要松,呼吸要深、细、匀、长;

招式要柔、缓、绵、连。

练拳中要时时检验自己口中的津液是否增多,是否清香;

如果感觉口干,味苦,就是过火了。

你想一下如果着屁股,能提肛吗?如果腰往前踏能提肛吗?

所以,拳架的立身中正很关键!

太极拳就是内敛,什么都往里住。

运动的方法是:百会下领、尾闾下垂、上提下坠,把脊柱抻直的同时;

用丹田气充斥,使腰向后放松,臀部后挪,收丹田,身不能前倾;

大腿根部虚空,使脊柱的运动范围加大。

垂尾闾的同时必须提肛,免得气机下降,而出现下肢静脉曲张或疝气。

结合站桩,站桩不仅是采气聚气,而且要调整形体,

改变形体的自然弯曲,使它符合健康人的结构模式。

站桩时脊柱要直,练功时腰还要往后凸。

大腿根那里空一空,尾闾下垂不能往后翘,丹田要往回收;

但不是瘪肚子,腰往后凸,百会往上领,下颏往回收,身体放松。

从基本功练起来。先练站桩,然后再学拳架。

得练练单式,以缠丝劲的云手为主,每天最少要半小时。

从缠绕中求松.动作必须注意走顺逆缠丝的螺旋劲;

从缠绕之中求放松,因为太极拳的松柔是在螺旋中形成的;

所以必须从园活旋转中求放松;

时刻注意四肢的顺逆缠丝;

直来直去的动作则很难有松;

上盘中盘的松沉必须是建立在下盘稳固的基础上;

尤其是在锻炼低势拳架时,下盘就更加吃力;

拳走低架有利于增强下盘的稳固;

也只有下盘扎实,才更有利于腰以上各个部位的放松;

同时也有利于虚腿的灵活性.从此处可以理解松与紧的辨证关系。

想要松必须要有强大的下盘支撑力,这样为周身放松创造条件。

先注意拳架的外形,以形带气,以气带意;

经过长期的盘架子,逐步过渡到,以意领气,以气运身的高级境界。

练拳时注意拳架的准确和动作的连贯;

拳要往大处练,朝小处收,然后再往大处开,再朝小处收;

反反复复,久而久之,才能定型。

拳学会后,先不要急于走劲;

比如推手等等;过早的走劲,容易僵硬和扭拧。

 楼主| 发表于 2016-8-23 14:40:25 | 显示全部楼层
练太极拳时身体各部位的基本姿势

头:

头,以如称之定盘星,为周身之主宰,前进后退左顾右盼等行动,均以它为准绳。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之能鼻之呼吸口之出纳等器官,也操之于大脑。

所以在练拳时头部需要保持自然正直;不要偏斜,要有轻松灵活之意。

如此则精神振作。眼不要怒睁,眉不要绉缩,口宜闭不宜张,不要用力咬牙,要用鼻呼吸。

头部主要作用是提起精神。

其作法是要时刻注意尾骶骨与鼻尖上下成一直线。

同时,两眼平视前方。这样,也就做到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的要求了。


肩:

肩部需要松开;

我们时常见到的问题是手上所发出的力量没有肩臀等部位的力大。

有人说是由于体力不能集中,所以面积较大的臀部和肩才会发出较大的力。

然而一些练到相当熟练程度的人,也仍旧不能运用两手,

甚至有些人身劲练的很好,手上却一点力也发不出来;

这种情形对练太极拳的人最能感受得到。

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完全是肩上的毛病。

须知身体是发劲的机关,两手是发力的工具;

力从身上发出,必须经过肩的关节,然后才能集中到手上。

假如肩的关节阻滞淤塞,力量便不能通过。

必须使肩关节骨膜灵活,筋络引长。

要达到这个目的,只要注意松肩就行了。

松肩的方法可分作两部分:第一部分只要注意两肩松弛。

可是话虽如此,实行起来,却很困难。

比如一举起你的手,便会感到肩部极度紧张,需要加以长久地注意才能纠正,才能松弛;

当然两肩为维持两臂的上举,肌肉的紧张是必然的,此处所谓松弛是指减少肩的紧张程度而言。

第二部分在练时有意识使两肩降下去,同时把两肩的肱骨头(即肩头)向两侧伸展,有把肩部拉开之意。

前者在骨膜灵活,后者能把筋键引长。不过,这非长久锻炼,不易收到效验。

耸肩是不良姿势,具有这种不良姿势的人,胸部紧束,会感到不舒服。

纠正的方法很简单,只要能把肩部松开,耸肩的姿势便会自然消失了。

耸肩会影响动作的灵活性,希望加以注意。


肘:

集中的体力通过肩部,还需要通过关节,才能达到手上;

假如两手发生阻滞,则其情形正同肩部的不能同利一样。

一般人的两肘,又如两肩一样常犯阻塞的毛病,就是因为架肘。

习练的方法就是注意沉肘。

肘在手臂的中部,就是肱骨和挠骨及尺骨相连接得一个活动关节。

沉肘是使肘下垂有投物在水中叫它沉下去的感觉;

手:

太极拳用掌时多,握拳时少。

伸手切忌僵硬紧促,手指要有舒展之意念(不要用力张开,只是有舒展之意念);

掌心要有突出之意(不是用力突出掌心,而是想像掌心向外突出)。

再握拳时,亦不能用力,需要有松柔之意;

只要从小指、 无名指、中指、食指依次卷曲使指尖与手心相接触时;

以拇指梢节压在食指及中指 的中节上就行了。

所谓太极拳的拳是空心拳,就是此意。

胸:

胸部略有内含,使有含蓄之意。

目的在解除胸间的紧张,增强弹性。

犹如猫在捕捉老鼠时必使身体尽量卷缩,

犹如我们在举行跳跃运动之前,胯、膝、足三部关节必作屈曲一样;

假设不如此,即不能实现扑出与跳起的行动。

含胸的作用正是如此,不能含胸,便不能把体力发射出去。

所以决不可能使胸部在形式有挺突、缩进等紧张的现象。

一般初学的人,对于这一点没有认识清楚。

认为含胸的含字,有含容的意思,便极力使胸腔明显地向内吞缩,结果练成胸腔内凹的状态。

含胸则因胸肋间的紧张尽去,肺腑得以自由平衡的发展。

所以练太极拳的人常较一般人呼吸深长,这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含胸的练法,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姿势;

就是当胸部觉得一有紧张时,即以意念想着从两乳头往下好象有股热气向下走似的;

走至肚脐以下,这时便会感到胸部的紧张自然消失了。

同时还会感到胸中舒坦,腹内畅快!

这正符合虚其心,实其腹的要求,这也是任脉疏通运行的一个途径。

所以说含胸这个规则,在太极拳中是相当重要的,应加以注意。


背:

拔背的作用和意义,不是所有学太极拳的人都能清楚的。

如有的人以为把肩背有意识地向上抽拔,就是拔背;

还有些人把拔背理解为一种前俯的现象;

结果养成肩背肌肉的紧张,甚至造成驼背缩颈等不良姿态。

正确的拔背姿势是有意识的解除肩背肌肉的紧张,

就是在意念上想着大锥(即脊柱最上的第一个骨节)的周围,

约有一个手掌大小的皮肤,能与贴身的衣服相互贴在一起就行了;

这是拔背的练法,在形式上即不前俯后仰,也不左歪右斜;

背部 显出略具弧形的状态,这是拔背的姿势。

其功能是使脊柱端正,不受肌肉牵制与阻碍,恢复其生理上本来的状态,

使其尽躯干支柱的作用,身体因之能自然而灵活。

所以,拔背本是一种自然的姿势,不是勉强造成的,

是躯体本来造成的,不是违背生理的。

孩童都是拔背的姿势,至成人则因平日行动的姿势不正,

已失去脊柱正常状态态,以致不能保持本来面目;

非经一番锻炼,才能恢复原状(即拔背的姿势);

拔背与含胸的姿态,既矛盾又统一;


腰:

太极拳第一步功夫,即求身体完整;

是从颈至足周身一家,上下相随,进退一致。

而松腰的作用,即在于此;

因为人体上下肢的分界,以腰部为枢纽,全身之不能完整,大都是不能松腰的毛病。

松腰的时候,腰脊应该端正竖起;

不能因腰围下坠而弯曲,同时只能用意识的下垂,不能有用力的现象。

否则,非但不得松腰之益,反养成弯腰习惯,或胁紧张的毛病。

还有些人往往喜欢紧束腰部,这是非常不卫生的举动;

假如不把这种不良的习惯改正,就不能达到松腰的要求。

松腰犹如物体下垂,惟须要求自然,要注意腰部的松弛;

又后面到前面整个腰部的肌肉不许有丝毫紧张的现象,

只要集中意念是小腹收敛则腰部自然下垂,这就是松腰的练法。

松腰的显著作用,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稳定中心。

如身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处于摇摆不定之时;

只要用意念一想收小腹即可使身子恢复到安稳的状态。


臀:

臀部的向外突出,使人体固有的现象;

但在练太极拳时,就不能突臀或扭臀,即像常人臀部那种稍微突出的现象,也不能让它存在。

因为臀部的突出,影响我们在运动时全身的统一;

是上下隔绝而成为两橛,从而减少身体灵活的程度,失去拳术大部分的作用。

和突臀起完全相反的作用的既是收臀。

收臀这一规则的重要性与含胸、拔背占同样地位。

有些难于进步的拳者,就是不懂得收臀所致。

收臀就是有意识的使臀部向内收缩,使之与背之向下部相平,

在外面一点也看不出有突出的痕迹为止。

应该注意,不要为了收臀,就将小腹绷紧或臀部用力前收,

这不仅破坏了呼吸自然,而且也影响下盘稳固。

正确练法是先尽量放松臀部和腰部的肌肉,

轻轻的使臀部肌肉向外向下舒展,然后再轻轻向里微微一收就成了。

这样做即能使全身处于自然状态,又可以保持身体的平衡稳定性。


胯:


的部位,在生理学上所谓的


系指股骨的上节,大腿的折叠下陷处。


的作用是保持步子进退一致。


的练法是进右步时,右


回抽,左


前挺。

当左步时,左


回抽,右


前挺。

当退步时与进步的方法相同,但方向相反。

此法熟练之后,即可达到迈步如猫行;

虚实好分清,连绵不断,节节贯穿等要求。

这样一个好象很简单的动作何以使身体中正?

根据生理学我们知道,骨盆如盆状承托躯干,骨盆端正身体自然端正;

而骨盆的端正如否,取决于两


能否平衡;

也就是说要做到腿动


不动,所以要注意抽


,身体便能自然中正了。

所以才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如对腰腿的灵活,下盘稳固等锻炼效率都会提高。

裆:
裆的位置是在肾囊两旁。

由于裆处的肛门和会阴部分是人体薄弱环节之一。

所以在太极拳运动中,裆的主要作用在使意识集中,精神内敛;

同时肛门括约肌因吊裆而收束,尾骶骨因之中正,而使腰椎端直,帮助了提顶之作用。

练法就是地门常闭,也就是提肛!意思是说,要经常注意轻轻收缩肛门的肌肉。

若能照此法进行练习,把这种行为养成习惯;

会感到会阴穴犹如几个月的婴儿正在啼哭时所产生的舒张与收缩的动态一样。

吊裆与裹裆有什么不同?

裹裆不是形式上的动作,是以意识使两腿有对向包裹的意思;

同时膝关节微微内收或外开,但最终要使膝盖尖与脚尖形成上下垂直线;

这时自然会达到裆开一线和裆要圆,圆则稳之目的。

所谓裆开一线是指两大腿要开裆,不要开大, 只要意念一想开裆即开成一张线缝就够了。

因为裆开一线之后,两腿中间好象变成圆形;

裆圆之后,下盘能稳固,上盘也轻灵;

所以在开裆的当中还应注意会阴要虚,小腹要实。

这时身形回转动作更加灵活。

同时,两腿进退成为有秩序的。


腿:

太极拳对于腿部的要求;

首先,要做到虚实分清;

其次,要做到动作轻灵且有柔韧性;

第三,要做到平衡稳定。

因为腿和脚的动作,需要依据拳式的屈伸;

而做前后、进退、上下、起落之状态;

所以两腿在变换时要求灵活,步法要分清虚实。

承受体重的腿为实,另一腿为虚。

只有做到虚实分明,动作才能稳定灵活,进退转换变化自如。

同时,两腿两脚要平均调和,即轮换运动。

腿和脚的作用很大,每个姿势动作,都需要这两个部位来支持。

可以说腿是支撑身体根基,也是劲力发动的要源。

腿所起的重大作用,都要通过胯、膝、脚三个主要部位来完成。

其根在脚,发于腿;

还有裆开于胯、纵之于膝蹬之于脚;

脚打七分手打三的说法,说明了太极拳在技击发功时,手只占三成劲;

主要是依据腿和脚的作用。

    腿和脚和练法,要根据松跨、提膝,脚心空的要领进行练习。

所谓胯要松是为了使关节周围较紧的韧带达到松弛;

之后在做踢腿的动作时,会觉得灵便。

对于膝关节就时刻保持轻度屈曲,这样做能使膝关节随时随地起到弹性作用。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可以进行松胯提膝的锻炼;

如上楼梯或上台阶或游园登山时,只要在意念上一想松胯提膝那么;

立刻会感到全身轻松灵活,则上的既快又不费力气。

当下山或下楼时应用何要领?

从高处往下时就不能用松胯提膝了,而要用胯和脚的变换关系了。

具体的做法是用意念想到哪里,哪里就放就行了。

如这只脚刚刚落地时就应从这只脚的脚掌开始想起;

往上想到胯再从胯往上松到脚,这时那另一只脚便会自动地向前迈进;

而在这时候,应将意念转移到又刚刚着地的这只脚掌上,往上想到胯,之后再想到脚。

这样循环交替着想,使两腿很平稳自然地完成从上到下的交互运动。

 楼主| 发表于 2016-8-26 14: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运动中的开肩开胯的几个问题

   什么是“开肩开胯”?

开是松开,骨关节似有缝隙而周围筋腱柔长之意。

而这种开是建立在人体骨关节自然运动规律基础上的。

凡是使用拙力者(指局部用力),骨关节呈一种紧而闭合的状态;

关节周围的肌肉、筋腱、神经系统也高度紧张;

直接后果是气血滞碍,内劲中断。

因此,开肩开胯是使内劲空通的法门。

然而,如何开肩开胯呢?看看各种运动的问题。

1、学运动员、芭蕾舞者开肩开胯。

就是用物理拉伸筋的方法,加大关节运动范围的方法。

然而,有拉就必有反缩,来回折腾。

实践证明,这些人事后犯下了关节疼痛、关节囊肿;

因为这是犯了“违人体自然”、拉伸过度之病。

因此,应该否定物理直接的拉伸之法。

2、学易筋经、洗髓经的功法。

这些是什么功法?它们是宋末明初的文人教人练“性功”的修养之法。

被金庸这样的小说家神化为少林寺的武功秘绝。

当然,这样的功法等同于中医的房事理论;

对人类的性生活、繁衍或是“铁裆功”(不如太监绝后来得有效)是有好处的。

3、学五禽戏、八段锦中“伸筋拔骨”法。

有用么?有一点点帮助而已,它到底还是物理拉伸之法。

五禽戏、八段锦讲气功方法;

没有内家整合的意念,没有武技;

是一种养生的方法。

什么是伸筋拔骨?伸是引长,拔是拉开。

筋长劲大,骨关节松开;

由于伸缩空间加大而加剧震荡,有寸劲致内伤之功。

拔骨了,骨头可以在骨膜中脱开活动,关节脱了自动还原?

而如果骨关节脱了,会疼痛难忍,筋腱也易挫伤;

只有人为从外部施力才能还原,且必须是筋腱没有受伤;

在关节囊没有积水之前进行(因为脱出后人体自然的反应就是积生理水以维持内外压平衡);

外部施力之时应当说最好要进行冰敷以使气血减慢。

因此,江湖人士所玩的“关节脱了自动还原”不过是一个玩笑。

什么才是正确的开肩开胯方法?

就是自然无意(意念放空)或意念转移之法不想它不着意于它,或想别处去)。

太极拳的开胯圆裆是非常重要的;

成人要开胯, 如果训练得当也需要至少1~2 年的时间,;

不是想当然的妄想一下就可以的。

太极拳的意和神是非常重要;

但是这是比较后期的东西。

就比如我们开始学习毛笔字, 你要首先开始描红;

然后踏踏实实的把字写正, 写好。

最后才是注重书法中的感觉啊, 意境啊, 神啊等比较高级的阶段。

很难想象一个连字都写不好的人能有什么书法成就。

世间上很多东西道理是相通的。

太极拳是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按规矩去练的。

 楼主| 发表于 2016-8-26 16:37:5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
太极拳如何开胯?

        “胯”是人体下肢三大关节之一;

是下肢三节之根,是腰与腿连接的重要枢纽。

胯在技击中作用很大。

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腰与腿的灵活关键在于练好胯关节。

因此,我讲:得机势应求腰胯。

主宰于腰就是指腰胯!

上摧肩、肘、手;下摧胯、膝、脚。节节贯穿!

  胯可以调动上下肢,是行气主要关卡,是产生爆发力的源泉;

既是体重的承担者,又是技击进攻的武器。


  怎样把握好胯关节呢?

  一、胯与其他关节的关系:

    研究胯关节不能孤立地分析,应当弄明白胯与腰、腿、裆、臀、膝之间的关系。

所谓胯骨,也称髋骨,它的上端紧接脊柱的骶骨;

下端与腿股骨相交,是力量产生的源泉。

  裆部指的是两胯之根中间部分,臀部是坐骨与坐肌的组合部分;

两髋上托小腹部,所谓腰部是脊柱的合门穴与腹部丹田穴平齐的一周,是人体中心所在。

  练太极拳要求裆要开合、撑圆、虚灵,实质上是对胯骨的要求。

若要开裆,胯根必须松开撑圆。

胯不开裆为人字夹裆,既不能承受体重的重压,又不能使身体重心下降;

下蹲做势时上下肢必然呆滞,对腰轴的旋转灵活影响很大,影响爆发力的产生。

  腰胯旋转是一致的,转腰实质是转腰胯。

要使腰胯旋转一致,必须做到塌腰,脊柱骨节相对松沉;

肋骨下的腹肌要放松,使体重落到胯骨之上。

这样进行运动时,只须注意胯的旋转,就能带动腰部的旋转。

下肢的外撇里扣,也全凭胯关节的松活圆转。

上下肢的灵活性全靠胯的领带。

拳势中腰胯的平行旋转甚多,

发力的关键就在胯的旋转速度加快;

引化来力只须松胯转而避之。



  裆内自有弹簧力,灵机一动鸟难飞。

       这里的裆劲,实际是胯的旋转。

只要久练胯的松沉、圆转,胯的旋转速度就能由慢加快超越鸟飞之速。

  把握好胯关节臀和髋就是可以直接使用的武器。

敛臀是为了内气团聚,通过静势的收敛臀部、提肛、托腹的动作,使“气沉丹田”。

初练时,可尽量放松臀部和腰部的肌肉,轻轻使臀肌向外下方舒展;

然后再轻轻向前向里收敛,就像用臀把骨盆包起来,又像用臀把小腹托起来那样;

意境如坐在椅子上。

敛臀须与塌腰、松胯、屈膝、开裆、圆裆、提肛等要求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功夫才能增进。

  臀部的技击作用是平素练出来的。

左臀、右臀或全臀技击要见机而用。

臀击是对付背后的敌方而用的;

使用时要移步进身,将臀部贴紧对方小腹;

配合手法,俯身将臀部上挑,发短暂的寸劲;

使对方从我背后前翻倒地。


如“闪通背”、“护心捶”、“进步栽捶”等。

臀部也可乘势猛坐身后敌方的髋部或膝关节,使之疼痛倒地;

用时应注意贴身猛转,寸劲击发,力点要准,速度要快;

配合恰当,切记发后即收,保持内气团聚。

  用好腿三节,全凭胯根转。

腿三节的逆缠丝是胯催膝、膝促足,呼气并发劲。

腿三节的顺缠丝是胯带膝、膝牵足,吸气并蓄势。


  二、胯的单势练法


   1.腰胯功的练习  

   ①脚站立与肩宽同宽,全身放松,塌腰落胯;

胯根撑开而松沉,膝微屈,两眼平视,意念集中在胯根。

  ②双手上升于腹前,两手背朝前,手心向身体;

两中指向对,两手距离约拳,在脐部前成搂抱状。

   ③下肢不动,两脚平实踏地,以胯带腰先向左侧旋转;

双手姿势固定,向左后方转到最大限度为止。

  ④下肢不变,再以胯带腰,从左侧反转回来;

向右侧后

旋转转到最大限度为止。

这样左右反复练习20遍。


  2.开合胯功的练习   

  ①立正姿势起势,双手叉腰,四指朝前;

拇指朝后,两膝微屈,顶头悬,沉肩塌腰落胯。

   ②上肢不变,先提左腿松胯,重心移在右腿上,松胯;

左胯旋转里合,左脚尖领劲,合后左脚尖点地成虚步。

然后,再松开左胯,脚尖领劲外撇落地在右脚前约30厘米距离。

左右脚尖方向相反,方向都朝外,踩在同直线上。

  ③接上势,重心放在左腿上,松胯提右腿,右脚尖领劲;

以胯带腰,身体向左侧旋转里合,右脚尖点地成虚步。

  ④接上势,以胯带腰带腿,脚尖领劲,外撇旋转,松胯落脚;

两脚距离约30厘米,重心移到右腿之上;

两脚尖方向相反,同踩条直线。

这样左右反复训练20遍。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