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松指什么?
空松在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理解含意和要求。
初级走架阶段,在各种身法转换、折叠和重心移动之动态中,以舒展筋骨皮为主,以松为辅;
在各种亮相定式之静态中,以松为主,以展为辅。
此阶段的两手空松转,主要表现在,首先去掉两手僵劲、硬劲和掤架劲;
以两手为节节松沉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由外而内,自上而下,在各种亮相定式之静态之中,节节松沉,贯通九大关节(指、腕、肘、肩、腰、胯、膝、踝、趾)。
中级用意不用力阶段,在初级阶段静态松沉的基础上,通过两手空松转;
在各种身法动态中,努力做到不断松沉,达到在动态中,上下气贯通之效果。
此阶段的两手空松转,主要表现在去掉僵劲、硬劲和掤架劲的基础上,两手得到充分放松,内气流畅,气感充盈。
在高级负重松沉阶段,通过两手空松转,在贯通上下气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宽气路,达到全体透空境界。
此阶段的两手空松转,主要表现在两手极度放松,气路极度流畅,内气极度充盈。
两手在三个阶段不同层次的空松转,其目的就是通过两手空松转这个切入点和突破口,
由外而内,自上而下,加速松弛九大关节,贯通上下气路,进而扩宽气路,全体透空,最终练就大道虚静之功。
为什么两手空松转,能加快提高练功效果?
其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医学经络学说验证,两手与脏腑都有密切的表里关系,两手空松转;
直接可引导周身放松,尤其指关节,十指连心,指松心即松,心松体则舒,体舒心则静;
反过来,心静则体松,体松则气沉,气沉则手松。周而复始,产生手与心、手与脏腑松静相济之良性练功效能。
二是两手空松转,能引导从外空内实、到上空下实,形成在动态中的桩功效果。
三是两手空松转,既加速了上下贯通、全体透空的练功速度,又突出了太极无手、浑身皆手之特性;
同时又增长了两手的听劲功能,练功效果一举多得。
太极“三空”的习练,大概分为三个阶段。
一、舒展筋骨皮阶段
舒展筋骨皮阶段,即初期走架阶段。此阶段突出两手空松转,重点抓好四大要素。
一是身法中正因素。按照太极拳无过不及的中正原则;
走架行拳均应立身中正,走架如同写正楷字,一笔一画,一举一动,都应舒展大方,中正不偏。
只有中正不偏,才能做到前后左右,上下对应,松弛充分,沉气顺当。
二是腰胯主宰因素。
太极内功主要表现在,周身上下的任何动作,都与内在因素腰胯之动有关;
也就是说腰胯之动带动了周身之动,尤其是两手的任何动作,都与腰胯转动有关。
两手和腰胯的关系,就好比晚间晴空薄云里看月亮一样,看似月亮在走,实则云彩在走;
行拳走架,看似两手在动,实则腰胯在动。
而两手空松转,正有利于周身在走架动态中,把主要精力放在关键部位腰胯上;
只有这样,才抓着了练功的关键。
三是虚实转换因素。
初学者往往因两腿支承力不够,没有屈伸变换,重心没有移动,或移动不明显而没有虚实。
没有虚实就没有阴阳,没有阴阳就称不上太极拳;
因此在习练中,应循序渐进地把虚实腿练出来。
四是突出慢练因素。
慢练等于活桩,活桩出功夫。在舒展筋骨皮阶段,虽然以舒展为主,但也有松的一面,比如在走架各种亮相定式中,都要充分发挥在静态中的松沉作用,这就需要慢中体悟。初期走架阶段,做到慢练,还需要与修身养性结合起来,从善中求静,静中求慢,慢中出功。
二、用意不用力阶段
用意不用力阶段,实质上是用意、用气不用力阶段。
当拳架熟练之后,应进入以意导气、以气运身之行气习练阶段;
此阶段是太极拳由外形,转入内转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太极拳习练内功的一个关键阶段。
此阶段通过两手空松转,主要解决四个转换:
一是由立身中正转入中正安舒;
二是以展为主转入以松为主;
三是周身以腰胯为主宰而转,转入以丹田内转催腰胯带周身而转;
四是在自上而下静态中气络贯穿的基础上,转入在动态中气路贯穿,进而扩宽气路,全体透空。
达到四个转换,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纠正和努力。
其一做到中正安舒,必须努力纠正前俯后仰、左右歪斜之病。
纠正此病,首先纠正腰胯不平和没有虚实之病。
常见的毛病撅屁股凹腰,腰胯平面就会出现前低后高,造成上身前俯之病。
起势两脚尖外摆、跪膝,容易造成腰胯平面前高后低,形成后仰之病。
右偏马步,比如陈式懒扎衣式,左胯不虚上抗,容易造成左肩高右肩低,上身右倾之病。
左偏马步,如陈式单鞭式,右胯不虚上抗,容易造成右肩高左肩低,上身左倾之病。
又如在移动重心时,容易出现以肩带腰胯,造成动中歪斜之病;
即如是以腰胯带肩,但由于腰胯移动重心少,肩移动重心多,上下不相随,也会出现身法歪斜之病。
明白病根,自然应从病根上按拳规拳经,一一加以纠正。
其二,以展为主,转入以松为主。
此阶段主要解决在走架中,动态之中不断松沉的问题。
在各种亮相定式中,静中松沉容易做到,而在身法转换、重心移动中,动中松沉比较难练。
这就需要在动态中,突出两手空松转,由外而内,自上而下,导引周身节节松沉;
去掉僵劲、硬劲和掤架劲,时时处静,心静则体松,体松则气沉,慢练出真功。
其三,通过两手空松转;
在增加丹田气沉量的基础上,配合呼吸增加丹田收放量的同时,
由原来的腰胯转,带动周身转,转化为由丹田内转,催动腰胯转,进而带动周身转的效能。
通过两手不断空松转,增加了丹田的气沉量和收放功能。
反过来。通过丹田的内转和收放功能。又增加了两手空松转的内含因素。
手更松了。气更畅了,柔劲更大了。
其四,在上下气贯通的基础上。
提高两手的松沉幅度,进而以两手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由外而内,自上而下,节节提高松沉幅度。
在原来打通主循环、支循环、微循环的基础上,还要不断通过松沉;
扩宽循环气路,在内气充盈的基础上,找气充皮毛之感。
三、负重松沉阶段
负重松沉,即在用意不用力阶段的基础上,两手在受到外力的情况下,习练出不断松沉的功夫。
它是基础功之上,功夫之升华阶段,也是在动态中,受到各种不断变换的外力,通过不断松沉,对付各种劲别之超凡脱俗的阶段;
同时,也是检验自身丹田内转功能强不强,腰胯活不活,内转圆不圆,内气是否充盈,
虚实有没有,手、眼、身法、步,是否协调一致等因素的一个综合实力的考验。
此阶段通过两手负重空松转,所要达到的目的是提高八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