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9-20 20: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人体的胯与行拳的关系

人体的胯关节是灵活关节,既可以折叠也可以左右旋转;

膝关节是固定关节,只能折叠不可以左右旋转。

按生活习惯来说:

胯关节为主的折叠叫坐;

膝关节为主的折叠叫

也就是坐下去折叠的是胯,蹲下去折叠的是膝。

平时锻炼肌肉弹性与力量,有两种方式:

一个譬如举哑铃啊、举杠铃啊等负重式的;

它是由肌肉的收缩而产生的肌肉紧张,这个紧我们不要。

我们要的是肌肉伸展拉长,拉长伸展所产生的紧张,也就是说拉紧。

各关节对拉拔长的拧紧。

太极拳练的“松胯”是指胯关节在运动中;

上下左右前后的折叠旋转灵活度。

往返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是指胯而言:

五步里就是说一进一退,左顾右盼之中;

需要通过胯来转换虚实的,这样才可做到进退自如;

在散打实战中出奇制胜。

在行拳走架中;

下肢的虚实是通过来转换的;

上肢的轻重则也是通过来转换的;

上下相随也是以胯为中心,并不完全是靠胸腰折叠运化去完成的;

胯关节是整个人体运动中的枢纽地位。

主宰于腰实际指的是腰胯

练拳时要求胯关节进行弧线的螺旋的撬撬板运动;

通过弧线的螺旋的撬撬板运动;

逐渐拉开胯关节,也就是节节贯穿;

在每踢腿,每收脚,每出脚中做到松胯屈膝,身体下沉;

而不导致身体上浮。

虚实开合,起落旋转贯穿整个太极拳;

而其中关键就在于胯关节运动上。

不管是太极推手也好,所有武术也好,还是锻炼身体也好;

胯关节只是一个支撑上半身的一个架子的两个支点而已。

武术的力量传递需要刚度,刚度就需要拉紧关节;

人呢,手可以拉开,脚可以撑开;

沉肩坠肘又把肩关节给固紧了!

这时的肩井穴就是打开的,就达到了松肩的目的。

现在练太极拳的人都在说松胯;

其实单独讲松胯不够严谨;易误导。

松胯应该是横向紧胯!“旋转胯”;“拉紧胯”。

是圆的胯边!是棚在胯的运用。

胯与胯之间有一根无形的拉线;

平时是松的,构不成框架的刚度,力量就传不上来。

在传力当中,尽量把那根无形的线,通过弧线运动使之拉紧;

所以我们练的不是松胯,是紧胯!

要求平时在拳架中强化拉紧着“旋转胯”、“拉紧胯”的练习;

以达到灵活胯关节和在拳法中起枢纽作用的目的!

圆裆就是为了拉紧!这就是松胯圆档。

如松筋就会去压腿弯腰一样, 同样道理要松胯就得锻炼拉紧胯。

所有的框架里,上面黄金三角有了;沉肩、坠肘、坐腕!

就是下面的黄金三角核心之处。胯、膝、脚!

如果在发力传力时,下面的黄金三角断掉了、软掉了,构不成框架;

这个整体的框架就不硬朗,整体传力就变形。

所以,练的时候就是要练胯与胯之间的旋转紧!

胯的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力量的大小。

如何松胯也是很多练太极的人知道重要又练不到位的地方。

人分三节,胯以下、胯以上,肘到手。

胯是一个灵活关节,也就是球形关节;

从人体的运动学来说,胯的作用是支撑上肢的重量与左右旋转;

但我们平常生活习惯中,一直把它当作折叠关节在使用;

左右旋转中我们用的很少。

胯的左右旋转是在人体所有关节当中运动最少的;

不论从锻炼身体的角度还是练武术的角度,这是必须重视的。

在人体结构当中,胯是最大的一个枢纽,也是武力的保证;

没有胯这一步,功力就大打折扣,什么功夫也大打折扣。

为了加强胯的意识及尽可能运用;

首先练拳的时候必须是坐下去而不是蹲下去。

就是坐在板凳上练拳的感觉!

坐下去时,尾椎微后泛,腰椎处内收,腰椎与脊椎要像一块板挺立;

使二胯与尾椎构成一个三角立体状,膝与尾椎、左右胯形成对拉之势以增加稳固。

如果下去,人的意识在膝盖上面,脊椎、腰椎和尾椎不是一体的,传力就散。

所以最终的一个架子,我们转的时候在胯上转,不是腰上转;

脊椎腰椎是一个整体,上下折叠和左右的旋转必须胯关节来完成;

绝不允许由腰与脊椎替代去胯关节转动;

把上肢的重量消化在胯的立体旋转当中。

“胯走立弧”的二胯间的撬撬板运动;如同“裆走下弧”的钟摆原理一样。

二胯间不拉紧,框架刚度就不够,引不动来力,对手也产生不了惊恐之感。

当然, 这个紧是螺旋的紧, 是为发力时打基础用的。

长期在拉紧中“转胯”、“动胯”的练习;

其实也达到了真正松胯的目的了。

有许多人练拳时只见上身晃动,那是因为没有做足下盘的要求。

其实胯走立弧是检验整个下盘的练法。

练拳时要胯走立弧就是为了二胯间拉紧, 使胯的旋转得到有效的练习;

从而达到胯的旋转范围更大及真正的松胯。

卸力其实也是发力,只不过与进攻的方向不同而已!

五指抓地容易产生毛病,这样做脚掌容易两头拱起来,反而不贴地。

就达不到其根在脚的目的。


脚的运动轨迹:

二脚平行踏实,十趾微逆缠撑地,二足合,项膝。

两胯关节内侧撑开,二腿内撑外包,膝关节固定脚尖。

尾骨微后泛,与二胯关节形成一个三角,使前后左右上下都有争力了;

在这个架子的基础上;

二胯一上一下、一左一右、一前一后的旋转就是松胯;

这时二个胯关节各自都要有争力旋转浑圆。

 楼主| 发表于 2016-9-22 12: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衡量一个拳手发劲的质量,劲要从足下发出,劲不生于根就好象是无源之水,没有叫的蹬地反弹,就不会有节节贯穿的推动力,也不会发出威力强大的整体劲;有腰裆的弹抖旋转力,在放松的基础上,快速的转腰扣裆就会产生周身一体的弹抖力。有落点劲将周身之力集中发出于一个着力点,如只是周身弹抖而劲无落点,没有穿透力,就等于华而不实,看似很厉害却没有杀伤力。
 楼主| 发表于 2016-9-22 15:25:07 | 显示全部楼层
练好太极拳的开合劲。合劲练到了家,自然就有了良好的抗击打能力,开劲练得到位,就有穿透力。

 楼主| 发表于 2016-9-22 15:2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一个人拳架的合理性、舒适性、优美性。

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师承的基础上,靠自己的体悟和独立思考而来。

师父的拳练得好,自然就有了感染力,学生自然就会愿意模仿,靠老师捏架子,拳练不出来。

 楼主| 发表于 2016-9-27 18:3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行拳时尾椎骨收至在母胎中的位置


欲求进步,应远离羊圈,与狼共舞。只有自己练出来的东西才是货真价实的东西;

这世界根本就没有点金术。

    为什么有人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练出功夫,而大多数人却永远也学不出名堂呢?

太极拳的教练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主干法,一种是枝叶法。

主干法需要下大功夫才有效果,而且在锻炼过程中毫无乐趣。

除非有天赋而且对太极拳非常感兴趣的人,才愿意接受这这种训练。

现在的传统太极拳练法属于枝叶法,枝叶法可以不用练得很辛苦就能看到最初的效果。

枝叶有着漂亮的颜色,而不象主干,能看到的只有厚厚的树皮。

有些有天分的人通过枝叶的不断积累,凑成一根主干,但这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

可能是二十年,可能是三十年。当这些人的主干形成后,他们的枝叶也更加漂亮。

他们的教授方法也自然是枝叶法。

因为传统方法都是枝叶法,所以能在十年内练出成绩的人不多。

其实练出成绩的人,不过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太极拳法的主干;

找到主干的方法不止一条,但需要极大的热情和绝对的时间。

太极拳架要求尾闾绝对中正。所谓一举一动,尾闾中正。

这就是主干法之一。


太极拳里讲的尾闾,是指腰椎以下的尾锥骨。

大多数动物在出生后尾脊骨的方位和它们在母胎中的方位一致。

但人不同,人只要一站起来尾脊骨就不正了,要向后翘。

尾闾中正就是要将尾脊骨收至人在母胎中的位置。

人最重要最大的骨骼架子,是骨盆大胯和整条脊椎。

大胯为虎,脊椎为龙,其连接点就是尾骨。

尾闾中正了就是龙虎相汇,神气归真。否则就是神形不合,龙虎不交。

  太极拳十要里讲要松腰,而松腰的前提就是尾闾中正。

  
人是否尾闾中正,有时候很难看出。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尾闾中正是比较难做到的;



因为从学走路起就开始尾闾不正了,也习惯于尾闾不正了。



  人类自然站立,尾闾都是不正的。

要想正,膝盖要弯曲, 屁股要向前收。

所以尾闾中正跟膝盖也有关系。

膝盖不曲,尾闾不正;

弯曲太多,膝过脚尖。

所以有些人把膝盖练坏了,跟这些人不懂得尾闾中正也有关系。

  只有尾闾正了才能找到真松。

尾闾不正是很正常的,因为从小就尾闾不正。

行拳尾闾很正的都是练拳超过二十年的有天才的。



  如何快速找到尾闾中正呢?



  回家去练拳,在屋里,脱光了衣服,对着镜子打,只要腰不松,就是尾闾不正。



  
    练太极拳,要能做到一举一动,尾闾中正,进步就会快!









   



 楼主| 发表于 2016-9-27 18:46: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何谓崩拳?

用脊椎弹手臂, 手臂不用力, 就是崩拳。

崩拳动作简单,径路无奇。但速度快,击点多,力量大,快捷短毒确似飞箭穿心,纯属重击性拳法。而且随高打高,随低打低,如同舟行浪头不离浪尖,颇具杀伤力。

  丁字型轨迹

  心意拳防中有攻,攻中有防,攻防融一,“彼不动,我不动,彼先动,我先到”是崩拳的一大特点,从崩拳的行拳走势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以右崩拳作例:束身出右脚,先打虚灵步,左腿微曲。束身时左拳沉垂捩拧扎靠于右膝外侧,右手护于丹田处,双拳虚握,此为束身崩拳势。然后进右腿打虎步,展身进击。展身之时,左臂回拉置于丹田处,右拳冲击彼身。 从崩拳路线分析:左手化拨彼手,右拳出击彼身,左臂行的是自左而右的横向弧线, 右拳出击走的是顺直弧线。这就是以横破顺,以顺击敌,横顺内含阴阳相变的自然规律。观其表像似乎觉得动作简单,轨迹无奇,好像横圆前边是个顺圆,并无奥妙之处。然而仔细琢磨就会感到简单之中有深奥,深奥内含一个妙,妙就妙在“丁”字型的两条线相顶的两个圆:一个是横圆,一个是顺圆,犹如盾牌抵顶,长矛击敌。从力学的角度分析,横直相交,支点居中,力量平衡且稳妥。从拳法轨迹分析,支点居中不离中心,而且直接相对着对方的中心,中心到中心,距离最近。 相对讲,远为长,近为短,短则生速,短能发力,距离越短越宜冲击,短则猝不及防,短能发挥最大的杀伤力。故曰“能在一寸前,莫在一寸后;一寸为先,一发即至”。战斗的双方都在争抢战机,抢前一寸就是胜利,贻误一寸就是失败。寸字里意蕴深沉,争寸步至关重要。而崩拳正好具备了以短制长、以短促快、以寸为先的先决条件,故能“静未露其机,动未见其踪”,束展之间见真功。故行家评说“崩拳不笨,崩拳说绷,不绷难崩,崩则是真”。崩拳拙中见巧,内秀不俗。

  反滚式劲力

  崩拳之所以速度快力量大,不仅是拳法顺径路短,具备了重击性的条件,至关重要的是劲力在拳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劲力是拳法之魂,拳法无魂法不力,魂无法用魂不明,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隔。那么崩拳的劲力有何讲究?崩拳的劲力是反滚式劲路。从表面现象观察,横向避敌是由内向外的横拨动力,正面击敌是前冲劲力,很像横顺两去,其实劲力也是圆弧轨迹,由内而外的横拨劲则会在圆迹中转为再向内,由我而彼的前冲劲则可在圆迹中再转回来。拳法是明路,动力是暗径,故尔势有形,劲不止,无穷之劲才能产生惯性,焕发冲天之雄劲,这就形成了反滚式的劲力轨迹。沿着轨迹所出现的个性劲力才是拳法变化中的运行动力。横向劲道内含“捩、塌、勾”三股劲,前冲劲道也含“旋、拧、顶”三股劲。捩则转膊,塌则下击,勾则斜拨回拉,三股劲融为一体,必排无疑,而且是捩劲衍变塌劲,塌劲生发勾劲,劲生劲,劲冲劲,劲力不散不停, 沿着“内——外——内”圆迹循环。前冲劲道上的旋劲是注入冲拳走势的翻滚劲, 旋则滚,滚则进,必生顶劲。拧又进击,则生顶劲,顶则击彼,三股劲相辅相成,沿着倒立圆轨迹勇往直前,并且在由下而上的轨道中形成倒立圆反冲之势。

    立柱式击点

  崩拳呈倒立圆旋转前冲势,势式呈圆,圆则补缺,不仅能占据对方的整条中轴线,还可补足对方的涵胸半圆势,以我之凸塞彼之凹,呈绝对的技击优势,形成下至腹部,上至下巴的立柱式冲击势头。既可击打对方下腹,也可击打中节,还能击到下巴部位。下腹可穴点阳泡、气海,中部可穴点花点、两亭,上节能穴点天燕,如同进入射程之敌,也可用机枪上下连击,还可用步枪随意点射,意欲重创尽可点穴,若是切磋则就点到为止。这就叫“上打天下打地,打遍中轴一溜线,点穴位击要害,不伤不败才是怪”。立柱式的击点击路长、面积大,给各种战术的使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尽可能随机应变,因人而用。矮个打高处,高个打低处;

“随高打高,随低打低,落不落何用再落,起不起何用再起”之精义。

同时旋转中的劲力又在我方掌握之中,旋拧有轻有重,可快可慢,其力度尽可随意所定,该重则重,该轻则轻;

这就是崩拳“勇短毒疾狠真”之精髓所在。

  相对性衍变   

  崩拳属木,炮拳属火,木能生火,崩拳能生炮拳。按照拳经而论,炮拳是上性径路,两手相交,架破敌,或侧或正,破敌之后再顺向击敌。崩拳击势呈倒立圆路线,手法向上冲击,正好与炮拳的架呈同向之线。 所以在崩拳完成击势之后,完全可以借用倒立圆劲力转动手膊改为架,不论步法变与不变,炮拳架是避敌之束势过程,所以身法必然变展为束,终将崩拳衍变为真正的炮拳。按照五行相克之理,木能克土,崩拳能破横拳,横拳并非横向拳法,而是拳路居中,不偏不倚,走直线,用拧劲,击打对方正中之拳法。按照拳迹而论,崩拳也是直进,横拳同样是直进之线,两线同向,只能碰击,难说谁来克谁。其实实战中的相碰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若能找出相碰中的破招规律才是拳法的升华。崩拳破横拳的奥妙就在于此。从拳法轨迹比较,横拳是平行直线,而崩拳是弧形路线,既有力学中的杠杆原理,可以移动平行物,又有自下而上的纵断面,能够断其路线阻挡正面进攻。从劲力走向分析,横拳旋转180度,才能走完全程,而崩拳则是90度旋转就可到达终点,显见崩拳要比横拳速度快、力度大。速度力度再加纵断面,尽可在功力相当的情况下用崩拳破横拳。

 楼主| 发表于 2016-9-27 19: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要练对了,怎么叫练对了?

练一遍要有一遍的收获,练一天有一天的长进,甚至练一练就觉得身体上有变化;

就像银行存钱,越攒越多。

过个一年半载的,耐力、速度、力量、协调是不是都整体上去了?

武术是生命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

既不能迷信,也不能盲从,要实事求是,用效果来检验,用功力来说话。

  说站桩要出来重力感,这是全身出整劲的外部表现。

还有就是身体愈发的粗壮,特别是胳臂腿。

腿部的抓地感尤其强烈,有扎到地里头的劲头。

而胳臂则变得沉甸甸的,两个手掌涨呼呼的。之后就是天生人高马大的,也会感觉自己胳臂是轻飘飘的;

这个出来了,就是筋骨膜的密度增加了。

  一个人骑着摩托风驰电掣的冲过来,你要在前头拦着那是找死,但如果你在他侧面,也许一个指头就要了他的命。

武术里的“横劲”,就是这个。

直,有长直和短直之分。

长直好破,短直不好破,比如拳击里的勾拳。

打不了横劲的,因为没得身法,你想过过不去。

  腰马腰马,腰在前,马在后。凡是马步桩下过功夫的人都知道:

虽然吃苦受累的是下边两条腿,可真正强健起来的确实自己的腰。

从脚后跟到尾椎骨的两条大筋,又分成两条过了肾俞。

随着马步的功夫深厚,腰板就愈发坚挺强健。

腰板这地方一健壮,连着两条胳臂也有了力量,这就是把浑身的筋练到一起了。

   
  如果我们把武术内功修炼进行一下系统的梳理,那么首先是桩功。

桩功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以养助运,如无极桩、浑圆桩;

第二个层次是运养兼备,如马步桩、三体式。

无论内家外家,养气为第一要务。气是什么?

就是血液循环。打坐可养气,浑圆桩可养气,无极桩可养气。

但养气之先须明心见性。

  那么气血是怎么从脚底上来的呢?

五趾根扣地,此时五脏阴阳两经及三焦之气由此向上升发。

先要过膝盖这一关。打拳对膝盖是怎么要求的?

弯曲、上提、气血就过去了。然后到了裆部。

提肛合着尾椎向后一顶,臀部两肉自然紧贴在一起,这一翻就上去了。

再结合上面所说的,周身力量就整了。

  站桩得站出沉重感,但是在日常行走中也要时时体会自身的重力,身上就开始有东西了。

这个桩,无极桩可、浑圆桩也可、马步桩亦可,三体式皆可,出来的东西都是一样的。

你有了沉重感,就可以试试自己以整力出拳的效果;

力从脚上起,一拳出去,威猛无比。所以内家拳不需要练肌肉和硬功辅助。

  内家拳,站桩是根本。拿一块手表放在前头,下了玩儿命的心站那里。

不如此是熬不住的,因此一天比一天多站一分钟那么坚持。

一个多月以后就过了五分钟,也就熬过去了。很多事,过去了才晓得究竟,其实不难。

  无论马步、两仪还是三体,你有了功底,往那一站,那叫推挽不动。

反过来说,你碰碰别人,别人就得动。立地生根,有了根才有了力。

力从脚下起,没有桩功,身上的劲就不完整;

上下半截,是打不了人的。其实站桩就是静态的内外三合。

  事多的都是没练出来的,练出来的哪有那么多事?

自己躲着乐还不够呢。从明心悟道上去体会自己练得那些东西,这个才是正路。

要把自己那颗心放稳了。

  武术进门,第一步是什么?换劲!

要把普通人身上的僵硬、紧绷之力全部换掉,换出来的才是可以用的劲。

在自己身体这个系统内,做到气血周流、圆融无碍,最忌讳的就是使拙力。

拙力是局部之力,是肌肉之力;

凡是用力的必然导致气血隔断,久而久之不仅练不出功力;

还容易损伤身体落下病根。练武术一辈子都在练这个劲。

  太极拳打人可以后发,但一定要先至。

这里要说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身法和眼法的事。

很多练太极拳的人技击时面对对手完全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那是你身法眼法还没练出来。

  练时不要硬,太硬了永远找不到根劲,就谈不上整体发力了。

你找到根劲,慢慢把它培养宏大,用的时候只是随手而发的事情。

前提是要能松的下来。这个松不是垮,而是辩证的、相对的松。

在运动中、在发力中寻找松弛的状态。我们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松的,就要命那一下是坚硬的。

越能松的下去,出来的劲越厉害。

  别自己跟自己较劲,那不是内家拳。

凡是自己较劲的,日久天长看着肌肉坚硬似铁,其实里头都是死肉,遇见明白的都找不到北。

而且,因为你伤了筋,也就伤了血脉,内脏慢慢就损伤了。

里头要通畅,外头无论柔软还是刚猛,里头是鲜活通透的,没有半分滞碍。

谁要是平常练拳跟拉不出屎来似的,就好好找找毛病。

  太极拳是从脚跟把意思连到手上连到全身,就是个整劲。

脊椎骨是发动机,尾椎骨是开关,胳臂腿是发动机连着的四个轱辘。

练的时候从根到梢;

把劲练整,所以要慢,慢才出功夫。

练得时候梢引根随,讲究一个快!

  从练武本身角度说,你没有腿等于没入门。

腿出来了腰才能出来,腰出来了胯才能出来,腰胯有了才能找到脊椎,才能慢慢找到根劲,才能打出整体的合力。

说练拳觉得美觉得舒服,可不是说偷工减料。

练功累不累?自然是累的,不累那不就是吃喝玩乐了。

虽然累但却不苦,心里头甜;这才叫真乐趣,真的舒服。

    刚开始几年练拳一定要慢,是为了细心学好规矩。

入门先站三年桩,桩功成了行走坐卧都不脱规矩;

 再转移到拳路。几年以后规矩都在脑子里抛不掉了,才可以快;

  行太极拳肩膀是松开的,手是耷拉着的,就是不让你用后天局部之力。

胳臂上不用力,要回到身体里头来找,找到了脊椎骨就找到了用劲的根源。

蛇之绕、鱼之游、兽之搏、虎之扑安……百兽万物之运动,力量均源于脊骨。

如在水中抓住鱼,刚离水面它便会猛然扭动背脊脱手而去。

一个壮汉不一定能抓牢一条鱼,因为鱼也是脊骨发力。

如对方给你一拳,你随意一接,看对方能否旋转着栽出去;

如果不能,就证明你对脊椎发力还没有掌握。

    刚开始练拳,手走手的路、脚走脚的路;

然后慢慢的手也不管了,脚也不管了,就剩下身子,只有身子在动,那就算入门了。

一个身法过去就倒了。

练活了尾椎,活了脊椎,体会到了脊柱发力,就知道身法的秘诀就在这里。

  如今的太极拳百分之九十几都练错了!

太极拳能不能打人?过去习武者学拳就是为了靠这个拳术生活;

现在就完全不一样了,只管强身健体,甚至只顾姿势优美就可以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9-27 19: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讲平衡,在一定角度看就是“败式拳”,这是道家拳的原味。
  少林拳有一式,不知其名,就是低架进身冲拳,但头必须尽量后仰。虽观之不正,却是实战攻势拳的绝技。
  太极不用这个,而是败式取胜。
  太极经典一招,是逃跑。
  想起金庸的“凌波微步”。不知他的灵感是哪来的,文人好厉害!
  太极的步法,还真的有这个。这是真的。它是用卦术。你单,我双。你双,我单。为保险,我多走一卦……
  烂采花,练的就是灵活,全身都练活了,连肩头都得活了。
  身灵步活了,你就厉害了。
  你专门下功夫练“败式”,敌虽强大,他不适应,肯定玩不过你。
  兵法上,敌强我弱,所有的弱兵能活下来的差不多都用这一招,“三十六计走为上”。
  看历史,两军打架,凡是弱克强,多是腿快能跑。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李自成什么的,也不会什么高深兵法, 就是能跑路。
  冷兵时代,蒙古大军厉害,就是能跑——骑兵。
  当初,清军打捻军,左宗棠这样的名将都上阵了,也没办法。捻军是骑兵为主,跑的快。
  希特勒闪击战,也是跑的快。他不是败式拳,是攻式拳。这个开始还行,法国陆军那么强,苏联坦克那么多,也都吃亏了。但攻击,消耗太厉害,不符合“后发制人”的原理。小希后来就不行了。
  但腿快还是占便宜。
  中国抗日,也是跑。你来我跑,你走我追。
  项羽,到江边就不会玩了,他那么年轻,跑了后再来,不一定谁胜。但他正处低点,身边也没人指点(范增已死了),一时没转出来。
  五月初五,是屈原的低点,也没能转出来。这时弄点高兴事,再练练太极,没准就挺过去了。那么,中国人现在就不一定吃粽子了。
  崇祯丢天下,也是没学会跑,呆在北京城憋死了。他把大船都准备好了,要去南京。但最后还是憋死了。满清占便宜了。
  老蒋一生,都学不会“走为上”这一招,处处死守,天下生生守丢了。他也知道这个,本来想把东北的兵、华北的兵,全撤回来。但没成功。
  跑不是失败,是先站在“不败之地”。然后找对手的弱点,给一下子,一剑封喉。一剑没好使,再跑,再来一下子。总能碰着。
  拳王阿里步法好,就难对付。
  职业拳击手的步法都不错,灵活。步法好的,功夫差不到哪去。协调能力强。
  八卦掌的步法也可以。形意的步法也很好,高手是会用大跨步的,那个步子高手才会用。
  田径运动员,足球运动员,转而玩打拳就是高手。腰腿功夫早就有了。
当然,只靠腰腿也不行。
  美国兵现在厉害,为什么?就是跑的快。什么都用飞机运,很快就到。
老毛子的兵也厉害,小普一个命令上千辆坦克马上都能走,一走就几百里上千里。这就很可怕。
  能跑的,全是高手。
  但人不能一直跑单纯跑,要适度。特别是老年人,就不能跑了。太极拳核心就还是那两个字“借力”。
  太极拳用“败式拳”,用跑,就是用“3”。3是道术精妙之数。
 楼主| 发表于 2016-9-28 09:2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动,成不了静,没有静,不会有动。

动则出,静则入。一进一出一太极拳。

一虚一实一劲路。虚实之源为气血。

无气无血太极灭。练气练血永不歇。

 楼主| 发表于 2016-9-28 11:3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拳架!是身体语言,是大脑调控下的肢体语言;

这就要求大脑首先得理解太极拳的各大要求,

然后,大脑将理解的各大要领传到给肢体,;

再通过肢体来表达大脑对太极拳的理解;

这个过程中,形生于意;

只要某个环节,理解或实施两个方面;

稍微有所差异,就会演示出不同风格来。

公亦步亦步,趋亦趋,以目听,以心抚,以力追,,以意会。

凡或向或背,或进或退,或伸或缩,或萦或拂;

无不穷极幼眇,而受命也如响。

但是,即便如此,心里明明白白的;

一旦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又全然不是一码事了。

  “心知”是理解,“身知”是体证;

“心知”的是知识,“身知”的是智慧。

初学者当以“初身知”为先,力争每个动作学准确;

再逐渐去体会内在的东西,以求“心知”;

可以学一些相关太极的知识和理论。

然后,继续“身知”,此时“身知”当会上个台阶;

再去求“心知”。

“心知”“身知”当是相互抬升。

光“心知”是不行的,还要“身知”来求证、来体悟。

如太极强调要松、要沉,可如何做到松沉

这可不是“心知” 所能解决的,需要不断地去“身知”。

如练太极时, 大家都知道人的腰杆要像一棵树自然挺立;

而根(脚跟)要深入大地,枝(上肢)才能挺拔空中。

此可谓“心知”,但是练时,还是脚跟不稳,心浮气躁。

所以说, “心知”不等于“身知”。

但是光“身知”也不行,“身知”需要“心知”去引领、去升华。

“身知”可谓不少,但忽略了“心知”,好多动作都不知其“所以然”;

渐渐地许多动作就走样了,锻炼的效果也就不好恭维了。

所以说, “身知”更不等于“心知”;

没有“心知”的“身知”,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知”。

学太极到一定时候,一定要注重“身知”与“心知”。

“身知”与“心知” 达到合一的境界。

这就是“否定之否定
”的定律;属于哲学的范畴。

所以,我说太极拳也是哲学拳!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