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26 17: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7-15 14:49
14:44:49
南京+杨义勋 2016/7/15 14:44:49
从心知到身知确实是一个漫长的、艰苦的、用心的、需要付出的但 ...

杨师兄讲得很对,心知到身知确实是个很漫长很漫长的过程,在师父身边应会理解的快一点,自已体悟太难太难了,做操人人会,要学会太极拳从心知到身知没有明师指导比登天还难,只学拳理没有心法就体会不到身上,松肩松胯就是一辈子要突破的课题了,努力了就会有一份收获,好好体会,好好学习,学无止境。
发表于 2016-7-26 17: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7-2 16:28
桩通则拳通

俗话说“龙有三折之势”,何谓三折?

真正做不到,只能站40分钟,意志太薄弱了,说实话是吃不下苦,所以很难有进步。
发表于 2016-7-27 10: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6-19 17:16
百人百架百思维,一个拳架无论美丑;
首先看势气,看神劲。
势;在肢体看棚架,是否稳如磐石【根牢中正】  ...

势、气、神、劲在师父的拳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师父是最棒的太极拳大师
发表于 2016-7-27 10: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7-1 08:45
南京的杨锦富 2016/7/1 5:52:07
@南京+郑建明 看师父行拳过程中有一种粘滞感,有水中行拳的感觉。这是否 ...

有阻力感应是太极拳的一种境界,现在还没感觉,先学到心里,做到心知吧。
发表于 2016-7-27 11: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7-1 16:52
看看什么是胯的“外旋”“里收”“下沉”:
胯是人体最大的关节,是承上启下,立身中正,尾闾正中的关键。 ...

好拳理,今天真正明白的外旋,里收,下沉,虽还不能体现在拳架中,但明白了在练搂膝拗步时什么时候外旋,什么时候里收,什么时候下沉,所以说练拳前一定得心知,然后在体悟中慢慢体会在拳架中,也明白师父的苦心,不看拳理就像盲人走路,有师父的拳理心里就有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路,谢谢师父。
发表于 2016-7-27 11:4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7-2 17:05
看看太极拳练习“松胯”的三个步骤
“松胯”是打开太极拳大门的一把钥匙,对练太极拳的人来说十分重要;
...

这篇拳理看了好几遍,还得慢慢体会学习,胯在太极拳真是一道门坎,学不会胯的运用就进不了太极拳的门,“松腰坐臀、松胯下沉、一松一沉、胯走下弧、胯走后下弧。。。。。”太多内容要学,真正要体会在身上还真是不容易,师父无私豪不保留把所体会的拳理还奉献出来,感谢师父。
 楼主| 发表于 2016-7-29 16:42:2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如何学习太极拳的特点

各种拳术,皆各有其特点;

太极拳的特点,尤为显著;

热衷于太极拳的练习者,应该重于太极拳特点的探究;

否则岂非等于没学太极拳无异。

太极拳最明显的特点是缓慢的运动;

最重要的特点是”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架练习时,虽身前无人,宜假想与人应对似,这叫做无人当有人的练法;

身.手.脚的外形动作,皆以意令腰的主宰而为之,非以手臂局部之活动;

这样才能内外相合,协调一致,周身一家。

产生有惯性一动无有不动的开合张弛,

从而才能具有绵绵不断.滔滔不绝之势。

动之虽缓,而意则敏,久之则藏真,一旦遇上真打,便能条件反射,产生自动化之应用矣。

犹似珠算之熟练者,其运珠之速度有超乎思索之情况相同;

亦如钢琴家之弹奏,其手指之飞舞,几乎令人不可思议;

太极拳达到了具有艺术性的境界后;

亦就有种种令人不可思议的发挥。

无抗意运动乃是”应物自然”的先天所赋予者也;

如接物相似,设人递给我一盒火柴的轻物,我伸手接之,其用力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且并不感到自已在用力,即使递过来的是略重的一条板凳,你同样会刚刚正好而不觉在用力拿;

再如你自已持雨伞或抱婴儿时等等;

其中肯定是存在着用力的,但你也感觉不到自已在用力;

这种没感觉用力的力,就称之为”用意不用力”;

”用意不用力”.”顺敌变化示神奇”.”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神如捕鼠之猫”.”形似搏兔之鹄”等等不胜枚举;

这些话,言之再三,都是无抗意的无拙力的用意不用力的要求;

太极拳特点之重要,单就一个为什么要以漫动作来练拳的问题,也应该弄个水落石出;

不可安于糊里糊涂,只有这样废寝忘食地投入,才是学习任何事物的正确态度。

太极的特点,即”用意不用力”.”沾.连.粘.随”.”不顶不丢”.”舍已从人”;

”引进落空合即出”

推手中只有按,没有推字,要收就是发,不发便是制,是发是制,决之于按之信息;

按如按脉相似,以听病者之脉息而便于诊断,故称之曰”听劲”;

而实质上是人之五觉中之一的触觉是也;

再者推手中不被人注意的非常重要的一项,是视觉;

它的作用之一即人之一切动作的决定,是出于视觉的反馈也;

其二则是反映一个人的各种神态,而眼是神之示,神为心之苗;

因此推手时,不可野眼旁视,必须直视对方;

指眼神(视觉)的重要性,神气.神气,功夫练到神完气足时的太极高手,就能以神制人而无须手脚之动也。

自然界的生克现象在动物间的存在是被人们所理解的;

虎之威,猫之神,便具有令对方神经失常;

肢体无能.浑身发抖.坐以待捕的效果;

在武术应用上的出现,也只能限于被少数人认同,正像科学家一样;

在人类中总是少数,太极拳也是尖端科学的结晶;

自然能登峰造极者,也只能是少数人是也.

发则不同,发是内外一致的爆发;

疯子的发劲,是全身整体内外一致的;

故其爆发出来的力量,数倍愈常人;

是太极四种内劲中之一.它的发劲时,要将手臂上的后天拙力减弱至零的程度(与常人却相反)。

它是以精.气.神的意会下(内在动力)来摧动身.腰.腿.足(外在动力)的内外六合的协力;

产生弹性将柔软无拙力的手送出,所以叫合即出;

不用弹性的合叫制人;

用弹性的合叫发人;

发劲如放箭来形容;用枪弹的撞针来理解;

必须认识到其间只有发与制无推的内容;

推人则不然,必会想加大手臂的力量,

达不到内外一致协调的均匀度,限于局部的增强,

只开而无合,直而犯僵,对方稍一牵动,便失平衡,处于失势,

因而力虽大却易被力小者所拨动也;

”牵动四两拨千斤”,皆喻巧取巧胜之理也;

牵动者,乃牵动对方之四两也,非我之四两也;

对方大力直推,其力聚于顶端,最近我之身体,近者则易于我之牵动;

是否能用意不用力,关键还是一个思想问题;


首先要解决思想意识问题,凡此皆是意。


整套太极拳,处处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与常情相反的特点,故不能以常情去理解;

要以一反常情的观点去探究,无抗意运动就是在武术中一反常情的做法;

在散手中亦不例外,如”彼不动,已不动”.”后发制人”等;

皆是无抗意运动的特点和原则,特点即是其取胜之道;

以此认识特点之重要性,

以此理解无抗意运动的实际意义.

以此掌握用意不用力的尺度,

以此知凡此皆是意的结果;

则对学太极肯定大有俾益而无疑之也。

 楼主| 发表于 2016-7-29 17: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体有三个丹田。是指上、中、下;

上丹田的位置在泥丸宫(俗称脑门,也叫囟门)下一寸和玄关穴(两眉中间)后一寸的交点上;
在脑内(按:这里把玄关穴定于两眉之间,与上面传统养生内功所定在两眼之间不同,姑存其异)。
中丹田在肚脐后十分之三处(设肚脐与命门穴之间距离为十分;
中丹田距脐三分,距命门穴七分),在腹内。
下丹田即会阴穴。

有"三田"合一功的具体练法如下:
        1.练功时,意念一想到上丹田,立即转想下丹田。
在意念中,三丹田贯穿在一条直线上。

        2.待下丹田有发热、发胀等气感后,就把意念转向中丹田。
这时上、中、下三个丹田意想为三个球。
中丹田这个球要很小心才能放到上、下两丹田中间,放不稳会滑出去。

        3.三田真正合一时,就会产生一种异常舒适感,应力求保持这种舒适感,时间愈久愈好。
这时要专心注意守住这种感觉,勿使有杂念干扰;
甚至不能有“中丹田稳住了”这种杂念。

        4.做“三田合一”,不必做其他预备功,也无需收功。
站桩式、卧式、坐式,以及倾斜时均可做,练太极拳时亦可做。

        “三田合一”功熟练后,大小周天容易贯通;
容易消除疲劳(不论如何疲乏,一般做十五分钟“三田合一”功就能恢复)。
因此“三田合一”是一种简单、易行、效佳的功法。

 楼主| 发表于 2016-7-30 15:54:4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如何内动催外动

大道至简。功夫(时间+悟练)到了一定程度就能明白,找到正路一直向前就行了。

  通过站桩,首先把长久以来憋气的习惯换掉罢了。其次,就是培养内力

 拳术虽小事,然本天地之道!

拳术之道,亦是作人之道。

  无论是练拳还是工作一定要在全心全意的过程中将心态放松下来;

千万不要把练拳的目的、方法和过程给搞混了。

无极生太极,是针对我们的身心而言的。身心之内要无极,身心之外也要如此。

  如果对方慢腾腾的上来时,你还应该有一个“引”的动作,叫有形的“问劲”;

一“问”对方必定有反应,就是“答”,这个“答”正是你所需要的。

反过来说,功夫比你高的,你的“问”也正是他所求之不得的,结果可想而知。

相信,当你功夫到的时候,就不难理解。

  太极拳初学者,他们还不懂得太极拳是怎么回事;

见我们神意来神意去的,还能凌空打人,他们就要从这方面去追求;

忽略了太极拳的基本要求和习练方法。

这就要误导他们的,所以,还是少谈为好多谈些太极拳的基本要求。

  玩太极、练太极的人一般会认为苦练会出功夫;

因此练时非常执著,非要练出什么来的想法;

这样就可能意重了,倒练不出来了。

实际上应抱着玩的态度,不必太用心。

有意无意不去追什么,站桩时尤为重要。

“高度清醒不执著,难得糊涂不昏沉”。

现在练太极,技击故不可少,养生更重要。

太极是一种艺术。

  太极拳各种招式(单操)的运用必须是建立在懂劲的基础上;

以“六合劲”为根本,否则,将体现不出太极拳的独特风格。

  力源?听说过浑身无处不太极之说吗?

只在后背往上一点……力发于足,不是蹬劲上来的吧?

  心越静,体越松,反应越灵敏。

  即使身体不运动,也要通过腿脚与地之相争;

以及身体的完整一气,使身体与地球形成整体;

也就是身体成为地球的一部分;与地球融为一体。

从而使对手感到强大的力量。

  练了三年或者五年,就想神意打人?肯定是不可能的。

我们现在也只能是到练血阶段,尚未到练气阶段;

只有到了练气阶段,才能有可能隔空碎物(注意,并非只是放到人)。

  太极拳在的种种传说,书上有,人间有。

太极拳为内家拳王。内力本是无形无影的。

  人都有一个圈,在圈外什么事都没有;

如果有人进了我的圈,我就要反应将其推出圈外。

把太极的理论用于实际。谁能合住对方谁就赢了。

把这句话用于实际,每当与其他单位或同志谈工作时,总是用合;

先合住对方,然后看看是否有相同的东西,再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使劲。

  太极功夫真趣味者,无不归于平实朴拙之相。

  切切实实地按照明师所教的方法;

每天苦练,你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意气神。

这时,你会觉得自然、轻松,上下相随,左右逢源;

打人不打人,全在你“一念”之间。

  太极拳的外形是随内形而动;

如果内形动了,即使外形做得不太到位,那也是对的;

因为只要他按照这个方法去练,一定有一天他会做到位的;

如果内形不动,即使外形做得如何漂亮、如何“到位”,那也是错的。

所谓拳理,就是拳和道理。

练拳没有拳理来指导只会肓练。而拳理没有拳来实证也是没用!

    松胯一定要曲膝,而且一定要圆裆;

要在圆裆的基础上曲膝松胯,否则毫无意义。

沉肩垂肘必须要虚腋。

圆裆与虚腋是关键,切莫忽视。

坠肘的感觉是手上有一根丝线吊在那里;

手上不着一丝的力,自然下坠,丝线断,则手臂自然落下。


  只有站桩才能体会静极生动,此动为真动,为不动之动。

把这种体会用于练拳架和推手中才能出功夫。

站桩应站高桩。

站桩对养生也有非常好的作用。

不应从招式,技法上找。

应努力练功,练通全身。

一出手他就无法抢手才对。

  站住中定,往开里打;

太极是一种功力的象征,还有它在步法、打法(包括擒跌、点穴)的独特之处。

练拳就是为了练出一把劲!

  知人功夫就是听劲功夫……

  太极不用蛮力是对的,但手无抓鸡之力的秀才也无法适应强烈的对抗。


  坠肘首先要松胯,不松胯就不能彻底坠肘;

松胯是太极拳的基础,也是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要点所在。

许多高手
谈意、谈神、谈气,就是不谈松胯;

一说如何松胯,实际就把太极拳的全部精华拿去了,把自己的看家本领拿走了。

所以,不是紧密圈子里的人,师是不轻易教导的。

许多人自称是什么人的高足,

但他打了一辈子的太极拳,也不知道怎样松胯。


 楼主| 发表于 2016-7-30 17: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为什么需要松垮圆裆

所谓裆部,即会阴部位,也是指两胯根中间的部分。

研究太极拳裆的作用与要求,不能孤立地看待,它是人体结构一个组成部分;

与腿、脊、胯紧密相连,腰部旋转与它的转动是分不开的。

太极拳所强调腰档劲,实际上是腰胯联合发出的劲。

胯开而裆圆,胯转即裆转。

腰与胯的旋转必须是一致的。

那么,腰裆的旋转也是一致的。

如果裆部转动不灵,腰轴旋转的灵活性就势必受到影响;

力由脊发就会受阻,发力大大减弱。

       裆的技击作用尤为重要。“裆内自有弹簧力,灵机一动鸟难飞。”

其理是对裆功的赞扬,也是提出训练裆部的要求。

对裆部训练要求严格。

其理有:开裆,合裆,拧档,扣裆,松裆,提裆,圆裆,虚裆等。

      看看裆的作用

      1.裆起舵手作用

太极拳技击要求“力由脊发”。怎样力由脊发呢?

练拳时要做到:虚灵顶颈,沉肩垂肘,含胸拔背,塌腰落胯,开裆合裆。

完成此理,脊椎骨自然垂直,脊轴从上到下。

头部百会穴上顶,劲领意浓,中间命门穴后撑,确定主弓裆内会阴穴上托照应;

形成躯干整体劲,沉着松静,专注一方。

若要技击定向,裆口似舵手,就能确定方向,腰裆的转运是有规律的,根据技击目的而定。

击发时,利用轮轴加速,从切线抛出,曲中求直,直射击点。

      2.裆起稳定重心的作用

       裆的开合,圆转是稳定重心的关键。

裆开即胯开,胯间坐骨之上的耻骨平行伸展。

不论是实步,还是虚步,特别前后的弓马步;

要求两足踩在川字两端,要使裆部有横向开合,胯与肩应同宽为佳。

这样上肢的重量,通过圆裆的转盘缠丝旋转;

内气导人两腿,屈膝,劲贯实足,

与大地吸合,这样桩步更加稳固。

注意下裆劲和气沉丹田的动作协调一致。

通过收臀、提裆、合裆之作用,

小腹部更加充实,经过裆的虚实变换,圆转裆部;

巧妙地移换重心,使小腿肩负体重,另一腿为弥补面积而用。

这样就形成太极活面积,即随平隅面积。

进攻与防御,能充分发挥腿的技能,技击立于不败之地。

      3.裆促进下肢技击功能

       裆的松活圆转是下肢进攻的轴根。

裆有力的圆转,可以破坏对方的桩步,配合上肢可以用胯打,臀击。

或用脚跟为轴指尖的外撇里扣,打动对方的桩步,其作用就是拧裆。

合裆提膝,既能用膝顶克对方的裆部,也可以用膝护裆之法。

下肢轴心在裆,扫堂腿,摆莲脚,踢脚,蹬踹都是裆的作用。

合裆逆缠勾挂,沉裆劲贯足底,用跺踩进攻技击对方关节与脚面。

      4.裆能产生爆发力量

       太极拳讲的技击全凭腰裆劲,实际是靠裆部的快速旋转作用。

裆是上下肢的重要枢纽。它起到活性功能。

技击时,圆转出方,利用圆转加速,击时走切线;

可以像连珠炮似的发劲。如白蛇吐信。


裆的旋转是在沉肩垂肘,塌腰落胯,内气蓄丹;

劲力存放在实腿的裆部之上,这是技击前的准备动作;

击时转裆,下肢缠丝屈膝扎根,借大地的反作用力,

劲起足跟,逆行气上行,拧裆,腰脊发力,全身紧合一体

内气充满在武器之内,然后从气头直射冲出;合即出!

击到对方背向及要害部位,这样的力度,能击倒击伤对方。

可以看看典型的拳架掩手弘捶;必须是完成上面的要素,才能做好的;



      5.裆的引化技能

       裆的引化技能,技击家们有共同认识,引化力全凭裆的巧转;

解化擒拿,借力捋拽靠的裆部变化。

引化时腰部松活塌下,气沉丹田;

体重巧妙地移放到不受力的膀裆之上;

接触点棚劲不丢并有吸合功能。

拧腰裆要疾速;

既能稳定自身的重心;又能蓄力拉弓;

既能改变对方进攻方向,又能使对方背空。

这就是“引进落空合即出”的裆的转换作用。

裆部的引化,要先于胸手的引化。

久练裆功,就可以具备“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技能。


       太极拳要求圆裆,虚裆,开裆,合裆,拧裆,扣裆,松裆,提裆等;

对于以上要求,不能固定地,孤立地理解它,应辩证地理解它。

       所谓裆贵圆,又要虚的做法。

太极拳运动要求始终保持裆圆撑;是中部的棚劲不丢。

不可夹住像人字形的尖裆,尖裆不利于技击,它转动不灵,重心不稳,常被人所制。

所谓圆裆,就是开与合裆的组合形式;

两胯根放松撑开使耻骨平行伸展,裆口圆活在于意。

形先开而意再合。形的胯膝向两边放开;

而定势时,形不动而意示两膝胯空间对应相合。

这样裆部自然圆撑。裆开在心意。

动作距离大小,不能决定裆部的开合;

不会开者,腿虽岔为3尺宽,裆照样不开。

关于裆的开合都有形意两种。

裆的虚实是根据进攻的目的而定的。

一般来说,实腿胯根为实,虚腿胯根为虚;

腰的变换虚实与裆的虚实变换必须密切配合,动作协调一致。

腰裆变换要松活,这样上下肢动作才能灵活而不呆滞;

丹田内气不鼓荡也是与裆活有关的。

       提裆与松裆,也应是辩证的,动势时要松裆,开裆。

这样有助于腰部的圆转松活;

静势时,应提裆,合裆,长强穴上提;

臀部收敛上托,有助于内气团聚。

不论是前后弓马步,还是左右弓马步的定式,膝关节都要项膝;

用意而形不动,两膝前后、左右互相呼应,配合档撑开撑圆;

这叫做“合中寓开”,使得下体沉着有力。

裆产弹簧力,也是以膝护裆之法。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