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最明显的特点是缓慢的运动;
而最重要的特点是”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架练习时,虽身前无人,宜假想与人应对似,这叫做无人当有人的练法;
身.手.脚的外形动作,皆以意令腰的主宰而为之,而非以手臂局部之活动;
这样才能内外相合,协调一致,周身一家。
产生有惯性一动无有不动的开合张弛,
从而才能具有绵绵不断.滔滔不绝之势。
动之虽缓,而意则敏,久之则藏真,一旦遇上真打,便能条件反射,产生自动化之应用矣。
犹似珠算之熟练者,其运珠之速度有超乎思索之情况相同;
亦如钢琴家之弹奏,其手指之飞舞,几乎令人不可思议;
太极拳达到了具有艺术性的境界后;
亦就有种种令人不可思议的发挥。
无抗意运动乃是”应物自然”的先天所赋予者也;
如接物相似,设人递给我一盒火柴的轻物,我伸手接之,其用力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且并不感到自已在用力,即使递过来的是略重的一条板凳,你同样会刚刚正好而不觉在用力拿;
再如你自已持雨伞或抱婴儿时等等;
其中肯定是存在着用力的,但你也感觉不到自已在用力;
这种没感觉用力的力,就称之为”用意不用力”;
”用意不用力”.”顺敌变化示神奇”.”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神如捕鼠之猫”.”形似搏兔之鹄”等等不胜枚举;
这些话,言之再三,都是无抗意的无拙力的用意不用力的要求;
太极拳特点之重要,单就一个为什么要以漫动作来练拳的问题,也应该弄个水落石出;
不可安于糊里糊涂,只有这样废寝忘食地投入,才是学习任何事物的正确态度。
太极的特点,即”用意不用力”.”沾.连.粘.随”.”不顶不丢”.”舍已从人”;
”引进落空合即出”
推手中只有按,没有推字,要收就是发,不发便是制,是发是制,决之于按之信息;
按如按脉相似,以听病者之脉息而便于诊断,故称之曰”听劲”;
而实质上是人之五觉中之一的触觉是也;
再者推手中不被人注意的非常重要的一项,是视觉;
它的作用之一即人之一切动作的决定,是出于视觉的反馈也;
其二则是反映一个人的各种神态,而眼是神之示,神为心之苗;
因此推手时,不可野眼旁视,必须直视对方;
指眼神(视觉)的重要性,神气.神气,功夫练到神完气足时的太极高手,就能以神制人而无须手脚之动也。
自然界的生克现象在动物间的存在是被人们所理解的;
如虎之威,猫之神,便具有令对方神经失常;
肢体无能.浑身发抖.坐以待捕的效果;
在武术应用上的出现,也只能限于被少数人认同,正像科学家一样;
在人类中总是少数,太极拳也是尖端科学的结晶;
自然能登峰造极者,也只能是少数人是也.
发则不同,发是内外一致的爆发;
疯子的发劲,是全身整体内外一致的;
故其爆发出来的力量,数倍愈常人;
是太极四种内劲中之一.它的发劲时,要将手臂上的后天拙力减弱至零的程度(与常人却相反)。
它是以精.气.神的意会下(内在动力)来摧动身.腰.腿.足(外在动力)的内外六合的协力;
产生弹性将柔软无拙力的手送出,所以叫合即出;
不用弹性的合叫制人;
用弹性的合叫发人;
发劲如放箭来形容;用枪弹的撞针来理解;
必须认识到其间只有发与制而无推的内容;
推人则不然,必会想加大手臂的力量,
达不到内外一致协调的均匀度,限于局部的增强,
只开而无合,直而犯僵,对方稍一牵动,便失平衡,处于失势,
因而力虽大却易被力小者所拨动也;
”牵动四两拨千斤”,皆喻巧取巧胜之理也;
牵动者,乃牵动对方之四两也,非我之四两也;
对方大力直推,其力聚于顶端,最近我之身体,近者则易于我之牵动;
是否能用意不用力,关键还是一个思想问题;
首先要解决思想意识问题,凡此皆是意。
整套太极拳,处处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与常情相反的特点,故不能以常情去理解;
要以一反常情的观点去探究,无抗意运动就是在武术中一反常情的做法;
在散手中亦不例外,如”彼不动,已不动”.”后发制人”等;
皆是无抗意运动的特点和原则,特点即是其取胜之道;
以此认识特点之重要性,
以此理解无抗意运动的实际意义.
以此掌握用意不用力的尺度,
以此知凡此皆是意的结果;
则对学太极肯定大有俾益而无疑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