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9-28 11: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师徒是人生的一场缘分。

气场相合,志趣相投;

投的是太极之志,享的是太极之趣。

拳不离弃,师徒不离弃。

学生遇一太极明师为人生一大幸事;

老师获一贤徒为人生一大得意。

有良师高徒,太极才能发扬广大,代代绵延。

 楼主| 发表于 2016-9-29 13: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太极拳的“一身备五弓”。

当中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如弓。

上下之弓谓之“身弓”,四旁之弓即“四肢弓”;

合起来就是“身备五张弓”。

弓拉起来才有了棚劲,才能力撑八面,劲射四方。

为此,练习太极拳应该明白:

身体五张弓的形成与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一、双臂弓

上肢弓就是双臂弓。

双臂弓的弓稍是腕关节和肩关节,弓背是肘关节。

人体的这两张弓有其特殊的地方:

那就是一端是可以自由移动的,那就是手;

而另一端与躯干相连,则相对固定,那就是肩。

整个上肢我们称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

应该发挥手的灵巧和自由的长处;

手是我们攻防的前沿士兵;

手的运行还要有个“度”

手伸得过远,手臂拉直了,便是弓弦断了;

手收得过近,肘弯夹角小于了九十度,便是弓背折了。

这两种情况都可以导致臂弓失去作用。

另一个弓稍是肩关节。

要做到松肩、拉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沉肩。

肩部要向外拉开,腋下要空。

只有做到了腋下空,肩关节才能够起落灵活,运转自如。

在技击对抗中,当我的肩部受力时,不外乎三种情况:

一种是我大臂向内,谓之懈肩

第二种是我大臂向外,谓之翻肩

第三种是我大臂后抽,谓之耸肩

肩部唯一正确的运动方式是沉肩、松肩;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两臂弓的中正圆满。

弓的形成重在弓背;

这个弓背不能软,不能飘,更不能折,就是说要“绷紧”。

如果要做到这一点,则上肢的“肘定位”,就显得格外重要。

太极拳的行拳走架乃至技击实战中;

肘永远对着胸门口的运动,做着一个拉长肩部的运动。

肘基本上是定位在身体的一侧保持一个相对的位置;

两个肘各管半边的45度角的运动。

要保证大臂与肋间的夹角不作大的改变。

肘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支持手更灵活地运动;

还要帮助后面的肩拉长,坠肘沉肩,稳定平衡。

肘是双臂弓的弓背;

所以一定要保持弓背饱满;

弓弦绷紧的最佳状态——即“肘定位”。

什么时候“肘定位”破坏了;

那么肘就会漂浮,肩就会架,手就会丢,身法就会涣散。

人的上肢是我们进攻和防守的主要武器。

双臂弓的形成,使我们有了合理的纵深防御阵地。

面对来力,我们可以更加灵活地不受力或者减少受力;

可以将对方的来力由向心力变为离心力,从而引化开去。

进攻则由于有了双臂弓而威力增大;

全身的力可以通过双臂弓输送到手上以及对方身上的任何作用点上去;

而不仅仅是两只手在单独作战。

而且由于双臂弓的形成使我们的打击力量规模而有序;

肩、肘、手;根节摧,中节随,稍节领;节节贯穿!

二、双腿弓

下肢弓是双腿弓。

双腿弓的两弓稍是踝关节和胯关节;

膝关节是双腿弓的弓背。

胯关节与脚跟之间形成无形的弦。

由于下肢的功能不仅是要将双足蹬地的力量传递到腰胯;

还要承受身体本身的重量;

所以稍节(脚趾)运行的幅度较小。

那么,梢节领劲的运动形式是什么呢?

那便是五
脚趾根扣


地。

只有这样,我们的双腿弓乃至我们的整个身躯才能够在各种来力的催动下始终是稳固的。

而身体却要在运动中左右旋转和向各个方位拉扯;

是否灵活取决于我们的踝关节是否够长;

因此,这个弓稍要求既要稳固,又要柔软;既要扣地,又能旋转。

双腿弓的另外一个弓稍是胯。

胯是腰腿的结合部;

它的关节也是相对固定的,可以有限制地旋转。

腿弓的主要作用是支撑躯干;

完成进、退、顾、盼、定各个方位的移动。

松胯前提下,腰腹部能够象中轴一样活动自如。

松胯是进入太极拳殿堂的一把钥匙。

没有松胯,双腿弓与身体便是脱节的;

没有松胯,脚蹬地的反作用力就不能送到腰部进行重新分配;

没有松胯,腰脊的转动便是僵硬的。

因此这个弓稍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难练的。

膝是下肢的弓背。

项膝裆才能合。

项膝才能足下生根,进退自如,力撑八面。

看一个人的拳式是否正确,首先看他的胯是不是松的,裆是不是圆的。

松胯圆档的关键是项膝;

项膝是下盘的关键点;与上盘的肘定位一样。

如果一个拳式看着不顺眼,那问题一定是出在膝上。

膝在运动中要象擀饺子皮一样向外擀内辗;

不是外摆,外摆是飘的;

向里运动不是直接合、而是从外向里合。

这样,你的双腿弓才能始终不飘不摆,不摇不晃,张弓饱满,顾盼轻灵。

双腿弓又称下盘,下盘好,便会有重心下沉,身形稳固。

具备了双腿弓,攻防中重心的移动和步法的转化就会显得顺遂和轻灵。

进攻时有利于劲整、协调;防守时则便于顾盼和调整。


三、腰弓

腰弓又称身弓。

胸要含起来,腰要向下坐,尾闾要向里收。

大椎穴领起与尾闾内含,微微提肛就有感觉;

就具备了五张弓中最重要的一张弓身弓。

人有颈椎七节,胸椎十二节,腰椎五节;

尾椎即尾闾!孩提时是五节,随着生长发育逐渐钙化为一节又叫底椎。

身弓的两弓稍是大椎穴的第一节和底椎的尾闾。

下腭内收,两眼平视,大椎穴领起,再就是胸椎要有向里包的感觉。

这样才叫含胸而不是挺胸;

才能使脊背拔长,劲力顺达,使背部有弹性。

在含胸的同时,提肛;

这样才能使重心下沉,才会有“牵动往来气贴背”的感觉。

在对抗中,最忌身体上重下轻。

如果胸不含,肺部会充满空气,或叫横气填胸,重心上浮;

头重脚轻根底浅,一遇外力就立足不稳。

含胸拔背,身弓撑起能使我们气沉丹田,下重上轻,势如不倒翁。

初学者最易犯的毛病是翻臀,一翻臀,身弓便没有了;

连锁的反应是脊椎前顶,胯根填起,全身僵硬。

只有大椎穴领起,才能形成身弓。

身弓一旦形成了,周身的协调才能有保证。

否则,上下四弓充其量是一些散兵游勇,周身便是散乱的。

我们说过腰是一个力的分配站;

蹬地产生的反作用力要经过腰的分配;

六成力量上升,四成力量下降;

身弓不备,怎么能从容地进行分配呢?

而太极拳所特有的爆发力便永远难以产生;

因为上下四弓永远是脱节的。

五弓的关系是:有了腿弓和腰弓,臂弓;

可以挥洒自如,收发从容,虚拢诈诱,惊弹颤抖;

可以演绎出一幕幕精彩的话剧来;太极拳的韵味悠然产生。

腰弓若不在,便没有周身的协调;

臂弓与腿弓空有壮志,难以形成“集团军”;

故不可能有大的作为。

腿弓是基础。

腿弓不在,则五弓皆不在。

腿弓在,即使臂弓和腰弓暂时都被冲垮了,还都可以卷土重来。

一身备五弓是对太极拳行拳走架乃至推手实战的总体要求。

每一个拳式都可以用这一标准进行检验;这是比较高的要求。

如果要达到这两个目标,我们又需要从最基本的要求入手。

这个最基本的要求可以用八个字概括:

“梢节领劲,两头卷曲”。

梢节就是人的两手和两脚;

任何时候都要做到两手领劲,两脚扣地。

两头卷曲是五弓形成的必要条件:

沉肩坠肘是两臂弓的两头卷曲;

项膝松胯是双腿弓的两头卷曲;

塌腰裹臀是身弓的两头卷曲。

因此,做到了一身备五弓;

身体的各个部位就基本上符合太极拳的要求了。

可以用下边几句话来概括身备五张弓的要领:

两梢节领劲,两中节定位,两根节放松——四肢弓备矣。

虚领顶颈,微提肛尾闾收——身弓备矣。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 06: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8/9 18:06:15
你好,你是不是2013年在西华门就开始看中我的拳架了?
2016/8/9 18:28:28
杨义勋 2016/8/9 18:28:28
是咯!
2016/9/30 21:55:09
杨义勋 2016/9/30 21:55:09
杨老师好!有些日子没向您请教、学习了,个中缘由无须多言,只想告诉您的是:不忘初心,是我学习传统太极拳的宗旨;您对传统太极拳拳理的研究、解读和运用,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一定是我极其敬佩和崇拜的!近期,我因腰疼的原因一直以小动到大动地慢慢恢复,目前已基本康复。默拳是常态,盘架是习惯,它贯穿于我每天的生活,从不敢懈怠,更不敢有丝毫放松,因为太极拳是我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和追求。同时,我认真研读了您的《最能代表太极的三种功夫》、《浅析太极拳“太极不用手、手到不再走”》、《浅析太极拳的四逢》、《“旋转虚实”是太极拳的核心》和《“偏沉”与“则随”的连动关系》等文章,对我认识、理解太极拳有极大的指导和帮助作用,在平时的默拳与盘架中也加以揣摩、体会,力争在拳架中有所体现。6号如果我在南京,会去西华门参加活动,届时请您“看”我的“样子”,更希望能得到您的指导!解散群,是我预料中之事,因为这个群的诸多原因和平淡无味的交流方式,已经悖离了您当初创群的宗旨和目的,也一定有我的原因,但我认为解散的还是迟了点!只是您“突然”解散群的作法,似乎有点出乎意料,也许是您绝意已定吧!打扰了!祝您晚安并祝节日快乐!
杨义勋是无师自通的人;祝愿他更上一层楼!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 06:3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我们在乎别人的同时;
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真诚是收获友谊的最佳方式"!
学会感恩、学会推崇、学会付出、学会配合、学会担当;
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 07:2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析“逢转必沉”

“逢转必沉”太极拳运动的一条重要规律。

所谓“转”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步伐的转换;

二是虚实的转换。

所谓“沉”也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松胯下沉”,身体上肢的方向没有发生改变;

二是“旋转下沉”,上肢的方向有所改变。

这两种“下沉”的方式没有固定模式,总是在交互运用。

在步伐转换时,实腿一侧先要“松胯下沉”,或者“旋转下沉”;

一是为了将身体重心稳固在实腿,虚腿则可轻灵;

二是实腿一侧“胯沉”,虚腿一侧“胯升”;

就达到了“以胯领腿”的目的。

动步之前只要做到了实腿的“下沉”;

psb111.jpg

在步伐转换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诸多弊端,就会自然消除;

这是做到“迈步如猫行”的关键;

是“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即可迎刃而解。

这就是哲学。所以我说太极拳是哲学拳。

太极拳的步伐移动应该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是实腿先“旋转下沉”,稳固重心之后先将虚脚收回来;

第二是通过实腿“旋转下沉”,再将步子开出去;

这一次的“旋转下沉”既是为了稳固重心,

也是为了开步时的身体平衡。

六封似闭转化到单鞭时就是典型的拳架范例。

QQ图片20151129162542.jpg



开步的一般规律是,旋转右胯,左脚开步;

旋转左胯,右脚开步;

左右开步的“旋转”幅度小;

前后开步的“旋转”幅度大。

在虚实转换时,实腿一侧“松胯下沉”;

身体上肢的方向没有发生变化,称之为“胯走下弧”

如实腿一侧“旋转下沉”;

身体上肢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则称之为“胯走后下弧”;

又称之为“胯走立圆”或“胯走螺旋”。

这种“下沉”是通过松胯实现的;

与身体上肢“下坐”有本质的不同。

无论是“松胯下沉”还是“旋转下沉”;

身体上肢一定是一个整体,不可扭曲和变形。

在虚实转换时,为什么实腿一侧;

首先要“松胯下沉”或者“旋转下沉”?

“下沉”一方面是为了“借地之力”,

使腿蹬地不但能吃上劲;

同时也能起到倍增器的作用;

与小鸟起飞时身体先下伏是同一道理;

另一方面是为“蓄劲”

“沉”即是“合”合后即可击发

所谓“旋转”,不仅可使虚实转换圆活;

也为以身带手创造了条件。

没有虚实转换时的“旋转下沉”;

就不可能产生出“螺旋劲”

从这个意义上说,太极拳就是“旋转虚实”的运动。

QQ图片20160103201040.jpg

在重心移动时,“旋转下沉”是否做的到位;

可用坐腿掖胯”来检验。

“坐腿掖胯”是实腿一侧“旋转下沉”后所产生的一种状态;

就是将实腿一侧的胯合住,将重心坐在实腿上。

由于身体上肢的“旋转下沉”和“坐腿掖胯”;

不但能够感觉到脚掌对地面的反弹力;

还应该有一种脚掌由里向外搓地的感觉。

能否做到“坐腿掖胯”,扣住膝盖是关键。

如在实腿一侧“旋转下沉”时,

实腿膝盖产生晃动或向外翻拧,

不仅有损膝盖,应有的感觉也不会产生。

如果实腿脚尖外摆成八字,

同样无法做到“掖胯”,重心也无法坐到实腿上。

所以坐胯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要素。

“逢转必沉”,既是太极拳的运动规律;

又是习练太极拳所必须遵循的拳理拳法;

也是打开太极大门的一把钥匙。

也许有一天我们会突然顿悟;

练了这么多年太极拳,

原来练的就是逢转必沉”四个字。

 楼主| 发表于 2016-10-3 19:57:1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太极拳行拳时为什么是“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是内家拳的一种。

随着练拳时间的延长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用意不用力的问题;

怎样才能用意的意识问题自然反应出来。

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意识问题是太极拳的首要问题;

所有太极拳强调以意领先;否则就是太极拳操咯。

现在讨论的问题,就是哲学的范畴。

所以;我说:太极拳是哲学拳!

第一,什么是太极拳的意识

  意识就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

那么,究竟什么是太极拳中的意识呢?

就是在练拳时头脑中没有任何思想杂念;

静为先。即在未动之前,用感觉思维的心理过程;

想动作的要领、方法及动作运行的轨迹。

一动作开始后;

随着运动而思考下一动作的开始、发展和结束。

这样周期性地进行下去,直至练拳停止。

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就是用意识蓄养精神来引导动作;

切忌把意识贯注于呼吸或劲力上。

如果把意识作为呼吸的途径,想呼就呼,想吸就吸;

这样就会出现动作凝滞,不能获得吸则拿得人起;

呼则自然沉得下也放得人出的较高技击效果。

如果把意识放在劲力上;

刻意有意识地去用力,就会造成动作僵硬。

从中医角度来说,就是周身气阻不通,就会出现病变。

所以说:  “切记不可用力,不可尚气;

以致有气者无力,无气无力者纯刚。”

太极拳的意识就是把动作的方法要领潜藏在脑子里;

然后通过大脑的感觉思维恰如其分地反映到肢体上。

正是“以意领先,先在心,后在身”。

行拳时一切要求以意领先。

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意识的培养;

使太极拳的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第二,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作用可以从两方面来谈。

  从健身的角度看,太极拳治疗疾病的效果很大;

在太极拳运动中,因为大脑神经都集中在动作中(意识引导动作);

运动神经的兴奋性高并且压倒疾病的神经兴奋性。

久而久之练习,机体内病神经的兴奋性被驱逐、被抑制;

所以疾病的活动范围逐渐缩小。

太极拳运动除肢体活动外,最重要的是使神经系统得到锻炼。

神经系统除了有运动感觉机能外;

还有所谓营养机能(营养神经);

影响的机能内的新陈代谢时调节各个组织和器官的营养;

对于机体的活动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神经系统这一机能在运动中具有特殊意义;

因为在运动时身体的机能旺盛,

这就更需要加强所有器官和系统的营养,

使组织以及周围环境间化学变化和新陈代谢得到增强。

太极拳治病和健身之所以有显著作用;

就是意识与动作相结合的练法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可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性刺激和积极的训练,

有助于使被疾病兴奋所抑制或衰退的功能重新得到兴奋;

从而调节各个系统的功能达到治病、健身的目的。

  从技击意义来说,意识的存在与否,关系到双方胜败的生死问题。

在练拳时,要有意识地假设与对方准备交手时先至对方;

每每在盘架后,全身血藏循环加强;

局部皮肤时常有小虫缓缓爬行之感,手指肚有细汗微微渗出。

-这些现象就是“以意领先,以意运臂,以气贯指”。

以意领先的主要作用是使竞技中肢体(接触点)感觉更加灵敏,

从而使“后人发,先人至”获得成功。

另外,在接手中如果准备发放者的意识深而远;

就能准而狠地将对方发放出丈外。

如果具备了一定的身体条件而没有进攻将对方打败的意识,那也是无济于事的;

所以太极拳的意识所在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如何用意识指导实践

 如何用意识指导实践呢?

先不妨从外因到内因由表及里地建立所意识部位的意识感觉;

做一些进行放松的意识练习。

例如:甲方对乙方进行语言刺激的意识练>习,乙方随意站立听到甲方的语言,进行自我暗示;

甲方用诱导性语言刺激是两脚开立一两目微闭一两肩放松一两肘放松一手腕五指自然放松一涵胸收腹一臀部内敛一腰胯放松一两膝自然伸直。

这样往返1—2次使乙方进入安静状态,并使其有前后摇晃之感,这就达到了周身放松、不偏不倚的目的。

在诱导性语言刺激中声音要柔缓,速度要稍慢一些。

这样通过外界诱导性语言刺激训练;

对自己内意识形成的过程还必须在练拳中逐渐强化;

使其形成“自动化”,在懂得了太极拳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用意识引导动作。

如:太极拳预备势是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垂于体侧,头正、眼平视,这仅仅是外形的要求。

而意识的要求则是从上到下用意识来蓄养精神;

下颔微收,虚领顶劲,沉肩坠肘,指松如戳地,两臂微微内合,胸肌松弛;

不要挺胸努气,能涵胸自能拔背,锶做到脊背舒展自然腰胯放松,裹裆溜臀,尾间中正,两膝自然伸直。

通过自上而下的意识引导,使其周身放松,轻灵、敏感能力增强。

在盘架子过程中,时时处处也能用意识来暗示自己。

从身体内来讲,全身放松,气沉丹田,时刻都在蓄劲,含有技击的意念;

从外形来看,动作轻松,变化圆转自如,精神内敛,稳如泰山。

盘架子中努力做到有人若无人,无人人打影。

相反,如果没有意识的引导,盘架子中就会出现盲练;

失掉了拳架中一招一势真正的技击意义;

精神萎靡,似如木鸡,动作形式化或动作与意识无关;

出现轻飘浮散或是动作僵硬,若牵一发而全身皆动的现象。

故此,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全身松开,以意运臂、以气贯指;

这样久久练之才能达到“意之所至,气即至焉”。

也就是“意到则气到,气到劲自到”。

所以练习太极拳从始至终必须思想集中;

用意达身不滞心,以心至身,这样不断地强化自己内意识;

久而久之,练习自如;

自到,粘之则发。合即出!

第四,怎样进行意识练习

  太极拳的动作在意识引导下进行,也就是在大脑的支配下活动。

但是怎样才能进一步的加强意识;

使其真正符合“意动身随,势势存心揆用意”的练拳原则;

我们不妨从动静两方面来练习。

  (一)桩功——站桩。站桩就是没有一招一势的活动形式,是一套固定不动的拳架子。

练习时就是从拳路中随意拿出一个动作,摆好姿势,固定不动,用意念指导动作。

QQ图片20161003184841.jpg

试想是否做到上肢松劲,上体涵胸拔背,上下贯串一气,尾闾中正神贯顶。

此时应把意识集中到坠肘上,胸中感到豁然宽广,视野扩大,好像胸有成竹;

随时都有不粘则罢,一粘即发的思想意识。

这样的练习一则提高意识的能力;

二则增强了下肢力量,使其在盘架子中周身松沉。

  (二)专门性练习。

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有它的技击意义;

在接手或盘架子中,如果用意浅或丢掉深而远的意识指导;

就会出现欲发(放)而发(放)不成,或者只是肤皮蹭痒,打不中敌方;

所以要用意养蓄精神意识来引导动作。

在初学太极拳时,因为不懂技击的意义和方法;

故此要结合套路中的动作培养自己的意识;

也就是在未动之前先想动作,随之,运动之后边做边想下一个动作。

譬如做倒捲紘时,在未推掌之前,先想推掌动作;

随之、再做推掌动作;

又在推掌开始时想下一个倒
捲紘


的动作,由虚到实;

由左到右,这样连绵不断地想与做相结合;

把意识与动作结合起来;

使意、气、劲三者合而为一。

  随着动作的熟练,用意也就能逐渐细致起来;

随着动作的变化而不断使意识深刻化。

用意识指导手臂和各个部位的着力点(接触部位);

逐步做到以意运臂。

在这个基础上练拳时,要结合技击方法用意;

练拳要“有人若无人,无人似有人。”

进行假设性而含有技击意义的练习;

根据技击技术的原理,用意识引导手臂的各个着力点的转换;

全神贯注,以意领先;

这在太极拳盘架中是十分重要的。

“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

就是说,气的隋性未免还是大,不如意的灵活。

意的灵活性究竟有多高呢?

可以说几乎可能无穷之大,因为它的隋性几乎可能等于零。

所以说太极拳最着重的就是虚实的变化;

每一动都要有虚实,一处有一处的虚实,处处总有一虚实。

虚实的变化都是通过意识的转换;

即有意所注者为实,否则为虚,

此时之虚并非无气,只是无意而已。

第五,意是怎样运行的

  太极拳中所用的意;

它的运行立体路线亦是走的太极图;

QQ图片20140111195359.gif

很像一个钢球或棒球上的接合缝。

同时,太极拳的一动就有一个圆圈。

在这个圆圈当中又要分清虚实;

所以“意”一动也就要成一圆圈;

而这圈就是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通过实践则形成了太极拳所独有的特点。

现以俯视图说明如下:圆中s形掉头;

即所谓折叠处,圆周上小圈即转换处。

实际上转换小圈的数目并不一定。

  所谓意的路线就是波头的路线,由俯视图所见。

在每一瞬间,波头对上或下,左或右,前或后的三个方面;

都有不同程度的推动力。

这种推动力,接着便传递到相应的气脉中去;

从而使这个气脉也反映了和这种路线相仿的虚实变化。

这些虚实变化又通过无数脉络,最后在骨肉上反映出来。

由于意的灵活具有无穷的可能性;

而且再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比得过,所以实际上已不需要;

你也不能再在虚实变化的策动力方面加以任何改进了。

  归纳起来说:

关于虚实的初步练习,实际上完全是重心转移的问题。

中级阶段虚实开始和气结合起来了,也就是变成了中气转移的问题;

到高级阶段,在重心和气方面,几乎都可以保持平衡了;

只是在心意和劲头方面来分虚实。

最后,不分虚实而自有虚实,方为最高。

这就是为什么说:五五开合是妙手的境界。

至于人的心意比电磁反应当然还可能灵活到无数倍;

实际上也没有任何人工的调整装置能够赶得上。

问题只是在于如何把被调整的气和骨肉逐步跟上去。

 楼主| 发表于 2016-10-4 11: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9-20 13:06
太极拳不是用语言所能表达的技巧,是真正悟练到家的功夫。
理解啦才能练,否则只能是盲目的做操。 都取决 ...

“松”是太极拳的灵魂,应自始至终悉心体会每招每式中!
“松”的感觉,使每个动作要领都能在意念引导下;
用松的过程去完成。
只有全身松净了,骨节松软了,节节贯串了,完整一气了,内劲才能出来。
“行拳时要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拙劲,
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
“分毫”的意思,就是不能有一点拙力留在身上;
任何拳式、任何地方都不应该用力;
连肌肉及骨缝里都不留一丝拙力。
长此以往,才能练出内劲。
内劲的感觉是松沉浑厚;
如绵里裹铁,分量极沉;
又绵绵不断。
这种内劲是太极拳追求的功力;
是养生和技击之源泉。
有了这种浑厚的内劲,
不仅能疏气通血、延年益寿;
同时在卫生方面也会有极佳的效果。
这种内劲,是从拳架的化硬过程中渐悟得来的。
“练中悟,悟中得”。
它不是拳脚功夫,也不是搬砖抬石的硬力;
用打沙袋、踢木桩、以身殉技的方法是得不到的。
只有“用意不用力”;
才是练拳的正路。
我们每天练拳:
就是化去硬力稚到内劲的过程。
拙力不是太柱拳的本意,
是太极拳的病毒,
是内功上菩的绊脚石,
是被“革命”的对象。
只有化掉拙力,
内劲才能上。
太极拳别于其它拳种之处;
就在于内劲的产生与运用。
拳之真谛是车灵;
拳之根是脚;
拳之魂是松柔;
拳之纲点“用意不用力”;
拳之思想是逆向思维;
拳之基本原则是松静多本;
阴阳相济,以柔舅刚。
要想得到拳之菩谛—轻灵;
必须以松柔为灵魂,
以用意不用力为纲,
在圆的运动轨迹中,
习练当中来体会周身松柔、
轻灵和完整一气的感觉。
上领(虚领顶颈)、
下沉(气沉丹田)、
中贴(气贴脊背)!
这是太极拳的三个基本特点。
如果你练拳多年,
对上述三点特性没有感觉;
说明你还没有太极拳味。
对太极拳要痴迷,
对拳中的“松柔”更要痴迷。
痴迷“松柔”的练法是不会走错路的,它是通向内功的独木桥。
如果痴迷用力,
痴迷招法,
沉醉在外形的优美和招法的善巧运用上;
难免会走错路。
我的体会是“不痴不悟”;
只有痴迷太极拳,
痴迷太极拳中的“松柔”,
才能悟到太极拳之真谛。

 楼主| 发表于 2016-10-6 18:4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4-12-1 19:48
在人体中,腿为根节,腰为中节,头为梢节;
行拳时首先是由下往上即---根节催中节,然后中节催梢节,只有 ...

我:
河海+刘奇 2016/10/6 17:13:29

哦哦,感觉和您的拳架有一点相似的

河海+刘奇 2016/10/6 17:13:52

我很害怕在群里说话的……
17:15:36
南京桑梓 2016/10/6 17:15:36

是我的视频拳架,但是没有根啊!操不像操;舞不像舞;更不要说拳了。可能是太急拳吧!

河海+刘奇 2016/10/6 17:15:53

是啊
我:

河海+刘奇 2016/10/6 17:16:04

感觉气没沉下去

劉奇:
那我就说说我对视频中那个人拳架的看法。我练拳时间短,也没什么功夫,就斗胆说下。首先她表演的因素很大,有点华而不实,有时会有莫名其妙的架肘动作。其次,没有背弓,尾椎没有内收,屁股一直突出,腰就堵死了。最后她的发力动作很死,有违自然。
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师兄师姐指正!李功科:
看到了,我挺佩服她的
李功科:
胆子很肥
陈浩:

李功科:
看这个表演过程中,我就是觉得肩膀很不舒服
陈浩:
看上去挺有劲道,但是没有合住,没有外三合更别说内三合
陈浩:
观看了几边,练的时间没少花。形似缺内涵:。
李功科:
她把能犯的错误都犯了,从起式就不对,没有坐胯,没有下沉,没有转胯,而且还是脚尖先落地,扛肩架肘,没有含胸,尾闾没有前翻,裆是夹着的,还跪膝,整个下盘是松的,乱发力,整套动作中没有看到腰在什么地方,全部都是在模仿师父的动作,连最后最简单的抱拳都是错的,只看了一遍,看的我自己在这几分钟里肩膀很难受,腰特别紧,脚趾都痒,这样的拳再练二十年都没有用,还好意思学师父的哒哒哒,拳不像拳,舞不像舞,别提“势”,连“式”都谈不上,这就是我的感受。
李功科:
是不是说的太刻薄了,可能我自己打的还没有她打的好。好吧,我是莫里尼奥……
李功科:
再加一句,看了第一个视角后,一看后面是第二个视角的,就直接关掉,不想再看了。大家交流的都很好;谢谢你们!

发表于 2016-10-7 07:34: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10-6 18:43
我:
河海+刘奇 2016/10/6 17:13:29


这两师兄说的很到位,好多我没看到的都分析的很细,感谢师父分享,多看看师父师兄们的交流能提高自己。
 楼主| 发表于 2016-10-7 10: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栀子花 发表于 2016-10-7 07:34
这两师兄说的很到位,好多我没看到的都分析的很细,感谢师父分享,多看看师父师兄们的交流能提高自己。

QQ图片20150930214909.gif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