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7 12:57: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状态练太极拳 ?

站立无极背五弓,脚心腋窝胸中空。眼神内敛藏鼻后,竖起耳朵百会空。

起式肢体脱离体,眼观六路八方起。转接式子察对方,不露声色假装相。

真的在对方身上,你要演得非常像。这个状态练太极,至始至终演到底。

身上保持两股气,阴阳二气对拉意。往前出手想身后,往左定式关顾右。

往上抬臂想脚底,往下按掌百会提。这些就是一个想,可别主动去帮忙。

思维想的要放远,离开身体转圈观。离开肢体练太极,无意产生是真意。

下式要想提百会,金鸡独立想脚底。想一还要关顾二,二气对拉才叫范。

右转想着左胯尖,左转想着右胯尖。二气对拉常相伴,逆向思维对着干。

想的位置离开体,想着身外大太极。瞄着对方想内里,这样就能离开体。

离开对方想肢体,刻意打的是自己。多数都在练自己,还说这就是太极。

舍己从人没理解,怎教后人跟你学。拳理要靠你想象,不是让你去模仿。

举一反三宽处想,以点带面真明堂。这就是太极状态,一切都靠想象来。

有了想象空间大,内功自然身上扎。一个想象体内有,原来意气是朋友。

你想外面里面有,不知不觉成高手。其实啥也没有做,就是选择没有错。

明白太极心脑拳,没动肢体内功练。较真的人不悟道,咋说也是不开窍。

一门心思练肢体,最终远离真太极。太极状态靠思维,内外双意有去回。

一想外面里面动,不用肢体练内功。带着状态去体会,瞬间出现一大堆。

所有拳理都出现,无意产生真理念。眼观远处身外意,浑身撒开没肢体。

内外一起配合动,只见意动体不动。体随空间来舞动,舍己从人见真功。

心脑拳要有状态,状态要靠意在先。意动心随对拉劲,式式连接不费力。

心意好比孪生弟,内外相会练太极。外是技击与养生,内守中定随外动。

太极内功在体外,心领神会是贯穿。心外神内是一体,中定不变随他去。

千变万化都是法,道在虚中贯穿它。有一不愁有一万,道法自然地通天。

太极状态靠自己,太极内功体外取。内外兼修躲肢体,

条件反射出真谛。观念注入状态里,修出智慧真太极。

 楼主| 发表于 2016-10-8 19:3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太极,须懂劲,初学时,便应问。

求懂劲,也不难,手八法,式中全。

每一动,细究研,凡接手,棚在前。

采捋列,引为先,挤肘靠,三节换。

梢中根,互循环,手背挤,掌心按,

挤按法,可互换,顺逆缠,翻掌间。

角度难,速度先,柔克刚,全在圆。

争速度,在转关。任一转,无数点,

点对点,劲发焉,方向对,时机准。

懂劲诀,着为先,逐一式,作试验。

方向者,顺逆缠,自转中,兼公转,

公转法,反正旋,劲开合,时后先,

一切要,因敌变,虽毫厘,莫紊乱。

如识字,辨点画,点画变,同八法。

一拳式,等于句,全套路,同作文。

熟读书,文易成,临考试,心气平。

练架子,如有人,交手时,如无人。

彼怎来,我怎应,心镇静,平日功。
 楼主| 发表于 2016-10-9 17: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入门的基本要素

立身中正是前提

在习拳过程中,经常发现习拳者身体不中正;

东倒西歪,前俯后仰,周身别扭,初习拳者尤甚。

首先,要做好"四平";

即顶平头正,肩平身正,眼平意正,心平气正。

其次,为了使身体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必须做好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以搂膝拗步为例,左脚在前成川字步,右肩与左胯合住;

右肘与左膝合住,右手与左足合住,右脚在前相反之。

外三合:

外三合就好象木工在竖门窗时,为了不变形;

首先打个"X"来固定框架一样。

行拳者的外三合,主要是靠意念来实现了。

太极拳的中正;

并不是绝对保持身体中心与地面垂直,而是保持身体平衡。

以"金鸡独立"为例,一定要身体略有倾斜,才能保证身体沉稳;

即"斜中寓正"。在行拳过程中,保持身体动态平衡。

要"松"、而不"懈"!

练拳时精神萎靡,骨节闭合,好象支撑不了自己的身体一样;

头垂、背弯、胯余、膝软,两手两臂也是如此,肌肉软瘫一堆。

拳架松懈丢瘪、单边的肢体运动,无精打采。

虽练拳多年,毛病丛生。

以上弊病皆由"松"、"懈"不分所致。

首先要提起精神,注意领。

其次,所有骨节都要启开,筋要松开,气要沉;

腰以上的劲往上,腰以下的劲往下;

上四分;下六分。骨升肉降!

处处都要走出两稍之劲来。

上下随,手与脚。

用意不用力为之松,不用意不用力为之懈。

用意不用力,在气则滞;

在意则灵,意气君来骨肉臣

要"开"、"合"分明;即虚实相间。

松紧结合紧中松!

多数人练拳时,知开不知合,知合不知开;

拳势开则散,合则瘪,开合分离,看不到连绵不断。

行拳棱角丛生,处处受制。

开合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

开离不了合,合离不了开,开合同时存在。

开中寓合,合中寓开。

练到一定程度时,你会感开中有开,合中有合;

也叫一开再开,一合再合,达到开合难分的程度。

这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所在。

要足下有根

盘架时,总是头重脚轻,站立不稳;

单脚难以自控,甚至双脚在地也不稳当。

主要表现为虚实变换得不好。

前后虚实全靠前倒后移;

左右虚实也靠左右摇摆;

所以这是造成足下无根的根本原因。

关键主要依靠松腰落胯,重心下移,自然站立稳当。

具体做法:

如弓箭步,后足实变前足实时,后足要蹬,前足要撑;

松腰落胯,在松沉中实现重心移,虚实变换。

在松沉中进退,在进退中松沉。

这样既可防止硬腿,又可防止软腿,足下自然稳当有根。

要 圆 活

棱角多,拳架硬梆梆,动作呆滞不受看,没有太极拳味道。

主要原因是没有承上启和抹角所致。

盘架时,在开完合尽处;

松沉劲将上下两式无间隙的连接起来;

同时在开完合尽处划个小弧,这个小弧叫"抹角"。

太极拳的运动轨迹就是:非圆即弧!

就好象打篮球接球一样,要有缓冲地接住并返回。

有了承上启下和抹角,拳架自然松柔园活,连绵不断。

显则象长江大河滔滔不断,藏则象冰下流水视而不见。

有了此劲,不仅拳势优美,而且在化劲中起重要作用。

这也是"内家拳"与"外家拳"区别之关键所在。

要换轻灵,避免双重

双重是病,其表现为:

盘架时迈步迟重,起落不稳,老像重生,难以自控;

接手时,攻哪守哪,顶抗有余,不明化取。

虽练拳多年,仍处处受制,皆因双重所致。

首先明阴阳之理,划清自身虚实,迈步轻灵如猫行。

虚实的变换主要靠两胯来完成。

正确地变换虚实,在盘架中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骑自行车时;

一脚松沉下蹬,下蹬之腿一边的胯随之下降为实;

另一脚沾粘吸提,胯随之上升为虚;

如果双脚齐蹬则滞,犯了双重之病。

行拳过程中,向前迈左步时,左胯升起为虚;

同时,右胯下降为实,左右反之。

凡是虚腿的一边胯升起;

凡是实腿的一边胯下降。

盘架的每一式都必须做到这一点。

要松肩垂肘

松肩垂肘,人们往往理解为肩峰往下沉,越沉越好;

甚至刻意往下沉肩,使肩背紧张,如负重担,造成板胸不能运化。

肩是由肱骨头、肩胛骨的关节盂和胸锁骨构成。

压肩会使肩关节闭合气上浮有憋气的感觉。

要想松肩,必须捶肘,肩关节自动启开。

肩背毫无份量,气血方能畅通。

肩活胸柔自然能够运化。

要圆撑饱满

多数人盘架时常常发现此处有,彼处无;

一处有,多处无的肢体运动。

凹凸断续处处可见,拳势不圆满。

要学会全面用意,在意的指挥下;

周身都要有一定的棚劲;

棚劲不能单纯理解为向前向上的顶和抗;

棚劲是母劲,一切皆由母劲变化而来;

棚劲用好,感觉奇妙。

用意就是练意,意既能照顾全身,又能突出重点。

突出重点又要照顾全面,全面是为了重点,重点是全面的突出表现。

这就是太极拳的整体观念。

任何拳势的变化都应意变在先;

意是指挥官,又是先锋官。

盘架时周身始终保持动态平衡,同时又要千变万化;

这就是"身形不变变在中,变中不变在其中"。

如果做到这一点,拳势自然舒展大方紧凑圆活。

舒展而不散,紧凑而不瘪。

没有断续,没有缺陷,没有凹凸;

练久了,就能松沉贯通,内外一致;

无论行拳还是接手,都会感到奇妙无穷。

要呼吸自然为宜

太极拳之呼吸是太极拳爱好者所关心的一件大事;

太极拳之呼吸:

首先要弄清三大呼吸系统,即胎吸、毛发呼吸、及口鼻呼吸。

这三大呼吸系统,不管你意识到或没意识到,都在完成与大自然交换气的任务。

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就要影响健康,甚至威胁生命。

口鼻呼吸入肺;

只有胎吸,气才能下达气海,才是真正的深长呼吸。

呼吸深长,一般说来,身体健康,寿命长;

呼吸越浅,健康越差,寿命越短。

通常所说的腹式呼吸或叫丹田呼吸都不准确。

准确的说法,我认为应该叫胎吸。

方法是用神阙穴进行呼吸;

吸时神阙穴(脐轮)带动肚皮往命门

呼时还是用神阙穴带动肚皮回原处。

这样一收一放,周而复始,任其自然。

呼吸时注意:需要空胸实腹。

防止腹紧,防止憋气,腹松气腾然。

忘记呼吸,让它越自然越好。

实践证明,太极拳的气不是配出来的;

而是通过长期练功练出来的。

每个定式有时需要五、六个自然呼吸即胎吸


我们练拳每式也要五、六个胎吸
才能完成一次开合。

在单式练发劲时,呼吸和开合自然配合起来了。

哼哈二气定输赢就是有力的见证。

呼吸以细、匀、深、长为宜,但都是自然的。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3 09:5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是个圆,不是个平面圆,而是个立体圆;

四面八方都是一个圆,即十三势中所谓四正四隅的八门。

固此要求松肩沉肘,开跨扩膝,含胸拔背;

使人形成一个有弹性的球体,不着力则罢,一着力即随之旋转;

犹如皮球在地上很难站立上去一样。

其灵活的程度犹如天秤,犹如转轮。

这就是静之则合;动之则分;立如平准,活如车轮。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6 19:3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淡定~ 师父今天纠正了我的金刚捣碓连贯细节动作,第一次能连贯起来。感受到了八劲、六合中三合、还有势、逢转必沉!下周仔细练习谢谢师父!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6 19:3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功科 力起于脚,行于腿,主宰于腰,发于稍节。太极中以棚劲为首,讲究的是缠丝劲,发力的瞬间要有钻进去的意思。所以在懒扎衣,单鞭,六封四闭中,定势,松沉,抹角,按法,要同时,都是在发力的一霎那。尤其是六封四闭中的滚刀肉,是在最后接触到对方身体,发力的一刻才翻手,翻手的一霎那要背弓拉起,手臂棚圆,手和背要有对拉劲,同时坐胯,松沉。单鞭的最后一字鞭至今理会不到,下个礼拜好好练习,找感觉,下个礼拜六向师父交作业。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7 09: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郑建明: 今天有几个地方进一步得到了修正,;
一个是手形,拇指领劲上;
第二是掤不顶,化要到位;
第三是对拉,动作要讲究对拉,
不能光手的动作,要与根对拉。
这几点在各个单式都要注意;
不限于今天师父指点的三式。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7 09: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海滨 您的见解很独特我受益匪浅,我在练拳中融进,有点难啊!
认知,心知到身知需要穷其一生咯!
是啊,练上身需长时间的追求和苦练。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8 05: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强: 星期天练习中,在师父的讲解下,特别是站桩时,明白了膝盖少许外掤,与脚尖一条线𡿨膝不过脚尖)的用途,同时可以㢟申到其它定式中,比如赖扎衣时,以前我的左腿有跪膝问题,但通过膝少许外掤,并沉肩坠肘做跨后,身体比较通畅,没有跪脐了,膝盖也没有不适感了,其它定式中也要找一找以上感觉,感谢师父。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8 06: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6-10-18 06:07 编辑

太极拳的“心知”不等于“身知”;“身知”就是肚明!
肚明就是心知的具体体现形式。

太极拳是多种文化精华在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交融、结合、孕育的结果;
是祖先智慧的结晶,不少前辈武术家们在终身习武过程中,
不断总结、改进、创造了一套独特的含阳刚于阴柔之中,简洁缜密、古朴典雅、端庄洒脱的太极拳。太极拳的理论和方法就是身心放松,用意不用力,积柔成刚;
以及构思独特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如后发制人,化而后发,以柔克刚,刚柔并济,避实击虚,引进落空等。
使它发出奇异的光彩,成为全世界最独特的运动方式,不仅能防身御侮;
而且成为最佳的医疗保健的辅助手段。
太极拳博大精深,由于学拳人的资质、文化程度高低不同,理解的深浅、悟性有异,从学时间又长短不一,即使是同一位老师所教的学生,其拳架的姿势、功夫的高低都不尽相同。
练太极拳有“心知”和“身知”阶段,“心知”不等于“身知”;“身知”就是肚明!是指拳理在演练者身体上的具体体现;通过拳架及形体语言将太极拳的拳理内涵全部表现出来。
“心知”是“身知”的基础与前提,只有通过“心知”才能达到“身知”;
“身知”是对“心知”具体化的检验与印证;
但多数人都是“心知身不知”,要使 “心知”逐步变为“身知”,是每一位练太极拳人一辈子努力的方向与必走的途径。“身知”的程度是其太极拳拳技水平的最好评定标准。
学拳人的一般规律是学生模仿老师的动作示范;通过平日的勤学苦练逐步掌握练拳的要领;但大多数人都是以主观代替客观,都自以为是;以为已将拳理体现在拳架中了,究竟体现了多少,是部分体现还是全部体现,因为自己看不到自已,无法了解自己,所以多数人都是长期停留“心知身不知阶段”;每天在重复着错误。所以应当经常请老师或拳友指正,逐步向“身知”前进。有条件的人也可以用摄像机为自己拍摄演练的拳架,然后自我纠正,再与好友们相互切磋,但关键还是要有明师的指点;否则不知错在哪里,无从纠正,很可能还以错为对。
另一种好方法是对着镜子练习,自己能看到自己的缺点与错误,及时纠正,
这也是练拳者从“心知”走向“身知”的途径之一。
拳架的优劣能如实地反映出练拳者“身知”程度;
是真懂还是不太懂,是懂一部分还是全懂,一看拳架便知;
这是一个再认识再发展,再创造的过程;是从“心知”走向“身知”的过程。
太极拳的理论是前人宝贵的练武心得、体会、感悟的记录。
练太极拳就是要练太极拳的理论,以太极拳的理论指导练太极拳,
每一个拳姿都应当体现出太极拳的理论与技击含义,用“身知”体现“心知”。
纵观近数十年来的报刊、书籍、杂志中的拳照、录像带、VCD等出版物的表演者;
不少拳架偏离拳理,有的甚至有严重的错误,经不起拳理及技击含义的分析与衡量。
拳架的优劣是衡量练拳者“身知”程度的最具体体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太极拳的习练者应在“身知”上下一番功夫。好好学习,从中吸取“身知”的知识,
使自己尽快的从“心知”走向“身知”。
练太极拳就是练拳的理论与技击含义;
离开了太极拳的理论与技击含义,就不能称之谓太极拳。
所以我们练拳需要做到“心知
明”
在当今鱼目混珠的大潮中,如何识别"鱼目"与"珍珠",是目前太极拳运动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因此“还太极拳以本来面目”已成为我们所有热爱太极拳与从事太极拳工作的人的历史使命、
应有职责与共同任务。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