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5:3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太极是需要讲缘分的,只有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才会打出灵气。

比如立身中正,但并不是昂首挺胸,而是要收腹含胸,表现出一种平和圆柔的效果,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

沉肩坠肘,是底气十足,自然放松的表现。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5:4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10-22 15:38
学太极是需要讲缘分的,只有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才会打出灵气。
比如立身中正,但并不是昂首挺胸,而是 ...

屈膝更是形象表达了能屈能伸、稳扎稳打的风格;
一招一式无不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那些信奉“时间就是金钱”的人;
无法享受到太极拳梦幻般的神奇美妙。
太极拳是快乐拳,每当拳打得好时,其乐无穷,身体变得灵活了,走路也轻松了;
做事也不紧不慢不觉得累了,说话也轻轻柔柔的,有了一种良好的精气神。

太极拳的原理要求阴阳平和,
有条件就在好山好水的地方练拳,充分汲取大自然精华;
只有心中有浩然正气,拳才中正大气。
没有条件的也不要紧,打太极拳既简单也不简单,需要的不是环境的不吵不闹;
而是内心的安安静静地让身体与心灵和谐统一。
过几天在高山流水环境里练拳的日子,真是物质财富换不来的幸福。
其实我们练的是太极,修的却是心性。
太极的一招一式看似缓慢,实则稳扎稳打;
太极没有雷厉风行的利落,只有行云流水般的清闲,实则锋芒不外现,内敛真功夫。
那看似不经意的舒展,恰好不温不火,从不彰显强硬。
而这尘世间,你看见过合抱的树被风拔地而起;
你又何曾见过柔弱的草被风吹到筋骨折断。
所以坚强易摧,刚硬易折,温和处世,柔语相劝;
这以柔克刚的力度实则最强,这四两拨千斤的力量实则最大。
疾风劲雨的招法就如青年的血气方刚,招招制敌,却未必如愿;
欲速则不达的挫折让人沉稳静虑;
唯有练就太极的松沉劲道,轻易不被撼动。
太极练的不只是外在功夫,
更是心性修炼。
周身空无,无形无象,
如此境界,若不修心,
如何而来。
不求一剑封喉,不求一招制敌,远离刀光剑影的逐名逐利;
不争胜负得失天下第一;
得此心境,才是太极初衷。
柔和未必是软弱,沉默未必是畏惧,退去未必是胆怯。
这太极人生的沉稳襟怀岂是一朝一夕练就?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4 11: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人家的太极拳打得舒展漂亮,我们往往是满满的羡慕;

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需掌握“对拉拔长”的要领即可。

       "对拉拔长"本来就是太极拳修习中的一大特色。

"对拉拔长"手臂有,腿部有,身躯也有。

       最好理解和运用的是上肢的对拉,如单鞭、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倒卷肱等等。

行拳中要尽量放长双手和双臂;

当然,要对拉双臂,必须注意肩肘腕的放松;

只有放松到位,才能对拉到位。

手臂的对拉有横向的,像十字手;有前后的,如倒卷肱、高探马;

有上下的,如白鹤亮翅;有斜向的,如海底针、野马分鬃等等。

       下肢也是对拉的。前腿和后腿的对拉,

比如弓步,前腿弯曲,迎面骨向前撑,后腿向后蹬住地,这就形成对拉。

还有虚步;前脚点地后腿坐实,前腿和后胯形成对拉。

横裆步;如云手,也有对拉,如左云手,右腿坐实,出左脚,左脚和右胯形成对拉。

       身躯部分的对拉更有技术性。从原理上说,就是向上虚灵顶劲,向下把劲松沉到脚底。

表现在头向上领起,肩向下松沉,尾闾中正气下沉,形成身躯的对拉拔长。

       最需注意的是对拉不但体现在臂与臂和腿与腿之间;

臂与腿之间也要对拉,如前手和后胯要形成对拉,像野马分鬃、搂膝拗步等。

另外,白鹤亮翅可体现右手和尾闾的对拉等等;

几乎所有的动作都有对拉;

       “对拉拔长”做好了,所有的关节都会松开;

使自身的血脉经络通顺,气血流畅。

所以,练拳做到对拉拔长会有舒服感,并形成内劲。

对拉拔长的运用,不但使练拳的外形舒展、漂亮;

而且也是太极拳内劲的生成基础。

练好了“对拉拔长”,内劲自然生成。

可以说,“对拉拔长”是太极拳内外兼修的关键!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4 11: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10-24 11:16
看到人家的太极拳打得舒展漂亮,我们往往是满满的羡慕;
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需掌握“对拉拔长” ...

如何练好“对拉拔长”;

真正理解什么是“互为其根”是关键!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5 13:0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套路,就是拳势组合的架子;
现在套路多得无法统计,而大家也认为会的套路越多,似乎意味着自己也越历害;
然而随着国标"太极操"推广及传统太极拳传来传去,改来改去越传越丢东西;
本来完整的体系,变得支离破碎,更甚者妖气十足。现在流传的太极拳,还是"拳“吗?
好多人以为学会了套路,就学会了太极拳;
从练功夫的角度来说,学套路并不一定能让你从初级水平发展到中级、高级,反而它很容易变成你的绊脚石。
学功夫最难的是明理,若不明理,再好套路到你那里太极拳也变成太极操;
一个人若不能遇到明师,走入练太极拳歧途就是必然的。
如果仅仅是求健身,求娱乐,太极操也未必不可,只要不伤身,尽管拿去活动筋骨。
不过,太极拳既然号称神拳,如不练点东西出来怎对的起太极拳这三个字。
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拳?
拳是用武之道,形式上是技巧、力量、速度、体能、胆略的较量,落实到修炼之中,最核心乃是心法。
学拳学的是心法,悟的是心法,练的是心法,打的还是心法。
丢了心法,就成了无本之木。心法对了,即使不打套路也同样可以练拳。
文人练字,武人练劲。
打套路就是运动着练劲,也就是运劲。
可想而知,当连劲都没有体认、没有摸到时,他又如何去运劲呢?
如此打套路,根本就是无劲可运,其动作无论做得多么优美、多么高难度,皆与太极拳毫无关系。
如今教拳的教套路,学拳的学套路;
殊不知套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劲道的体认以及学习运劲。
学习劲道,须单式练习,单式练习求周身一家,动静一如。
大极拳练法有多种,但单式练习和套路慢练,
对一般人来说很是枯燥乏味,如不认真对侍,
就直接练套路了,练到猴年马月也不会练出来东西。
  不管你练什么套路,只要有东西有劲道,那就是上路了。
劲道是一个复杂的东西,摸劲难,运劲更难;
它是一项很全面很细腻的工作,也是一项核心工作,是散手应用的资本所在。
所以说,套路是用来表演,打给别人看;
劲道是用来积累资本,只适合自己一个人悄悄练习;
也许你所练的套路,很可能与太极拳没有多大关系。
    本人并不是反对练套路,但太极拳是拳不是操,练太极更应注意练"劲道”。
套路当然也要练,但必须知道怎样练。
一定要在明师指导下,先明理,再打拳。
   如今的套路冠军多如牛毛,但他们真懂劲道的可以说没有几个。
打套路很容易变质,甚至变成了“舞术”;
这是因为失去了拳之根本“劲道” 。
自己用功,一势一式,用成之后,
合之为长,滔滔不断,周而复始,所以名长拳也。
万不得有一定之架子,恐日久入于滑拳也,又恐入于硬拳也,决不可失其绵软。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5 15: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和不一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不一样的生活的状态。
时间可贵,要想活出好的状态,就要与相处不累的人交往。
相处不累的人,特别懂你
“我不说,你不懂,这便是距离”,然而和相处不累的人在一起,你微小的情绪起伏波动他都能感受到。
在他面前,你开心时,无须遮掩你的喜悦,他不会嫉妒你的好运,而是陪你一起快乐欣慰着;在你失意落魄时,也不必佯装坚强,他不会暗地里取笑你无能,而是会以旁观者的心态给你指点迷津,帮助你早日走出困境。
和相处不累的人在一起,没有莫名的看不顺眼,没有勾心斗角的算计,也没有任何紧张局促之感,能够做最舒服最放松的自己。
相处不累的人,比较会说话
“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和相处不累的人在一起交谈,仿佛就像是喝着茶,听着小曲,静看花开花落一样。
他赞美你时,不会过分夸张,让你都觉得很假,而是实事求是;他批评你时,不会讽刺打击,让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而是诚恳地指出你的错误。你俩意见不一致时,他不会与你大吵大闹,非要让你接受他的意见,而是用温和的言语让彼此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人生在世,能够和说话让人舒服的人聊天,也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相处不累的人,很少麻烦你
我们感觉活得累,除了自身的生活压力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那些总喜欢麻烦你的人。你手头宽裕点,就三番五次找你借钱,却绝口不提还钱的事,你若拒绝,他反而会说你小气;你的人脉广点,就让你找朋友给他帮忙,让你欠下一堆人情债。
相处不累的人,是不会总麻烦你的,也不会让你为难,因为他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难处,帮忙是情分,不帮忙是本分,更不会拿出“不过举手之劳”这样的说辞,对你进行道德绑架。
时间越来越宝贵,能够尊重你、懂你的人并不多,舍不得麻烦你的人更少,所以你只需要把自己的时间留给那些相处不累的人。
只有不累的感情,才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走得更长远。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6 10:3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周雨:
师父早上好,脖子怎么放松?
我:
虚领顶颈呀!
周雨:
哦, 虚领顶颈总是丢
周雨:
谢谢师父
劉奇:
各位师兄师姐上午好,今早跟着杨老师练拳,第一次觉得太极拳超级难,之前练拳是觉得很简单,现在是觉得愈练愈难。身体结构总是不能保持正确,背弓总丢,意不能领住。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6 10: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周雨:
有师父在身边指导是幸福,这样才有方向,羡慕南京的师兄师姐。
李功科:
觉得难就对了。跟着师父学拳时间长了,不求神似,只要你能学个形似,你的背弓就会很到位了。
劉奇:
嗯嗯,我要多努力!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7 09: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10-26 10:37
周雨:
有师父在身边指导是幸福,这样才有方向,羡慕南京的师兄师姐。
李功科:


嗯嗯,我要多努力

李功科:

建议你多看看师父的著作“太极拳行拳时动作检查”

劉奇:

好的好的

劉奇:

老师和师兄师姐上午好。今早跟着老师学拳,找到了背弓的感觉,以前的背弓完全没有做好,是没有坐的感觉。

现在有坐的感觉,但是大椎上的意识还不强,只能在站桩中保持这种结构,一动起来就散了。

刘海滨:

杨老师好,大家好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8 09: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曹存:
@杨锦富 师父早上现在不去紫霞湖了啊?
我:
现在在河海大学练拳
我:
你回来了吗?
我:
练拳首要是练心:通过习练太极拳,感悟太极文化,首要的还是调心,也就是心态的调整和心脉的打通。调心的关键有这样几点:一是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不能心不在焉;二是不能带着功利心,不能用练拳得到的功夫去谋私利;三是不能急躁,也就是不能急于求成,功夫都是在静心中一步步练出来的;四是善心,也就是练拳是体验太极文化、修养自己的身心,而不能首先想着学点功夫去攻击别人或者显摆自己的能耐。
我:
今天早上在河海大学练拳,好有感觉哦!真正领悟了静,松,空的真意!
@功科 @杨锦富 师父早上好!昨天晚上再次看了您的“太极拳行拳时动作检查”,早晨练拳时有点感悟不知道对不对。文章中提到肩肘由脊椎控制,脊椎由腰胯控制但是膝脚动腰胯才能动,所以就有了力发于脚行于腿主宰于腰发于稍节的说法。也就是太极拳是全身运动,不是局部运动。例如在懒扎衣中,双手合住,重心在左腿,此时左腿发力松胯,旋胯转腰,力从后背也就是脊椎催到肩肘手,待到右小腿与地面垂直,此时重心大部分在右腿,肘与膝合,然后有个回位,这时手继续挥出,将力量发于稍节。还有就是雀地龙,左右手分开到两个膝盖上方的时候,还是应该有重心向右腿转换,这样就会旋胯转腰,控制脊椎,催到肩肘,通过脊椎控制的动作才会有您说的“势”。我试过在向右旋胯转腰的时候,是自然的右臂向上左臂向下,而且棚劲自生。如果有左臂向上右臂向下就会很别扭。这也就印证您说的太极拳是自然拳。不知道对不对,请师父指正。
只有是整体运动才会有您说的势,否则会很单薄
任何一个动作需要的力量都必须是从脚传上来的,一动无所不动,这就是整劲。
我:
是啊!我不是一直说:太极拳是从下往上,由内向外的运动吗?
李功科: 以前听了就听了,当时没那么大的感觉,现在好像有点豁然开朗的感觉,好像有点找到了方向。谢谢师父。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