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体放松是形式和反映,动作似风摆杨柳,浑身不显一丝拙力,便是肢体放松的原则。
思想意识能放松到什么境界;
躯体形态的动作也能放松到相应的程度。
反之,动作松柔圆活的熟练协调程度;
同样能促进思想意识的进一步放松。
放松和紧张是一对相应的感念;
思想意识放松并不是指大脑意识一片空白的呆滞状态;
而是指抛却生活中的一切杂念和烦恼,全神贯注于拳艺的情景只中。
躯体放松并不是动作上的松懈和轻浮;
而是除了完成规范的动作所必须的肌肉收缩力外,其余各部尽可能放松。
可见,意识上的放松和肢体上的放松是相辅相成的。
其实,放松是人体的一种先天自然状态;
初生婴儿和玩童时代,周身骨节柔韧,血脉和经络畅通,肌肉还没有构成横气;
也未形成不应有的条件反射和收缩态势,属于放松状态。
随着成长过程和外界环境的必然接触;
尤其是受重力因素的影响,手臂的屈伸抬举,手的抓拿提放……
自然形成都需要肌肉收缩产生力量。
为此,较力、标劲等横气(肌肉用力时的膨胀力)表现;
自然存在与生活实践中,太极拳练的就是“返先天”;
无异于对多年生活经验、阅历和拙力方式的彻底革命。
初练太极拳者,大都是思想紧张,身体僵硬,动作不能圆活柔顺。
所以练拳势时必须先从思想松静入手,排除杂念,意静神安;
并由意念引导身体各部位拔长后放松;
身心坦然,意念又静入松是陈式太极拳放松的关键所在。
在意念放松的前提下,引导躯体各部严格按照太极拳规范动作,循规蹈矩地练习。
初学拳时对每个动作与手足的方向、角度、位置及其运行路线等都要一丝不苟;
并且严格按照立身中正、虚领顶颈、松肩垂肘、空胸实腹、松胯圆裆、项膝,气沉丹田等要求;
认真领悟每招每式的动作要领,力求准确无误。
太极拳讲究:贵用意(各节段有各节段的意),尚行气,戒用力。
思想松静无为,意念专注于拳术之中;
动作由慢入手,熟练后能快,快而复慢,快慢相间。
动似风摆杨柳,轻似高空行云,浑身不显一丝一毫拙力僵劲;
肢体松而不懈、不空。
所用力量仅能抬起手臂即可;
使两臂象挂在肩上一样,肩同时要有脱掉之感;
出手脱肩里合肘,两手扶助似水流。
在不失松肩垂肘的原则下,手臂尽量开展,步伐能大则大;
虚实比例必须在大开大合中转换,以利于加强裆劲的调整;
促使全身各部位在对拉拔长中得以放松。
二、 灵活阶段
太极拳的灵活阶段是指由松入柔的训练过程中;
注重加强缠丝劲的练习,促使肢体在缠绕中得以放松灵活地锻炼。
缠丝劲是太极拳独特的运动方式;
能使内气潜转收放同肢体螺旋屈伸进退有机结合起来。
在腰胯的统领下,重视双肩和双胯部位的划弧转圈和螺旋运动,
驱使四肢屈伸往来的缠丝旋转。
动于静之内,静于动之中。
太极拳要求身虽动,意贵静,神敛则气顺;
心静则体松,松则容易入柔,柔才能够灵活。
在练拳盘架中理解和掌握放松状态;
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太极拳“松活”运动的无限妙处。
在明师的引导熏陶下,再经本人细心揣摩;
通过思想意识和拳势动作反复不断的强化松活练习;
基本上了解和掌握了太极拳松活的方式和方法,才算得上入门功夫;
而后循规蹈矩,刻苦练习,才有望登堂入室。
通过内缠外缠的盘练;
将太极拳的松柔与轻灵积于一身;
化掉了一切由后天所养的拙力和僵劲习惯;
化生出一种返先天的柔韧性与灵活性极强的旋转能力。
尤其是通过身体的内旋外转;
五脏六腑同时得以摩荡,辅助肾气出入有序互相旋转传递;
使身体内部气息得到转机,引导周身上下呈现出一片轻灵而沉稳景象。
与此同时,注重内三合(筋与骨合、气与劲合、劲与神合)的练习;
以加强身体内部气机的团聚力和潜转能力;
逐步达到上虚、下实、中间灵及外柔内刚的懂劲阶段。
由于松活训练,基本上可以掌握内气潜转、劲由内换的法则,注重松沉灵活地练习;
则是太极拳培养体内气机团聚力的主要手段;
以便细心体会和揣摩太极中分一气旋的理与法。
在完整的太极拳圆圈之中,辗转虚实须留意;
使每个动作在承上启下之处,要轻、柔、缓、匀。
讨得圆活无阻,做到轻而不浮,沉而不僵,使体中内气和内劲活泼而自然、腾然而有序。
其劲隐藏与体内,皆发于心神;
内入骨缝循经走脉,外达肌肤螺旋运行;
带动关节、网膜传递旋转,肌肉、韧带折叠贯串与缠绕。
松于活之内,活于松之中。
松活而沉稳;
既是太极拳内气潜转与肢体外形缠绕的有机结合;
又是有心练柔、无心成刚的最佳措施。
此外,松活有层次的划分,每个层次对松活的要求也不同。
总的来说,要在“懂劲”的基础上,松而不懈、不空;
沉而不滞不僵,轻而不浮不飘,即是太极拳松的要义所在。
三、 蓄发阶段
欲练弹抖,先练蓄发。
所谓蓄发,是指太极拳运动在练柔过气刚落点的过程中;
练气而化劲,聚柔而刚发,但内气是催动外形的主要动力;
所以,加强内气充盈练习,则是初学蓄发的必修之路。
蓄而后发,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为此,在蓄劲的练习过程中,首先要讲究使劲蓄得足,蓄得住。
要求肢体具备五弓之能,蓄而后发。
必须做到以腰弓为主体,其余四弓(四肢)做为辅助;
而且,还需要五弓之劲合为一体;
开合有序,松紧得当,同时蓄发相变。
太极拳在蓄劲时,通过拳势中的“虚领顶颈、松肩垂肘、松胯圆裆、项膝。
使周身构成“负阴抱阳”之态势;
犹如开弓满盈,促使肢体做功距离加大,加强其弹性的储备能力。
同时,要求周身之气聚集于丹田之中,只待勃发之机,其劲具有一触即发之势。
劲力除了虚领顶颈外,全身之劲全部向下松串;
注入脚底,以助脚底之劲上翻传导。
身体的重心在蓄劲时偏于后腿,以便转换调整。
蓄劲总的要求是:上肢虚拢,下盘稳固,中间松沉而灵活。
太极拳发劲时,要求在劲力蓄住的前提下;
能使体内之劲集中在一点迸发体外;
掩手弘捶就是典型的拳架范例。
如满盈弓之箭脱离弦扣,有“中的”入内之能效。
其关键在于拧腰、扣裆、松胯、泛臀、双腿里缠、双足内旋、前脚把、后脚蹬,一气呵成。
与此同时,以腰旋转为主要动力,双肩窝(云门穴)内气机潜转,互相传递(通背劲)。
同时还要求腰松而活,肩顺(松)而脱,劲力一吐即收;
形体一抖即松,重心发至左(右)松至右(左)四六分成。
尤其在放劲的一瞬间,要有劲力从肢体某一部位松抖出来的感觉;
决不可产生丝毫的努劲用力现象。
其气与劲在体内会产生滞呆之意,憋在体内得不到完全地运用与发挥;
导致发劲时头和身体出现一种不应有的震动之状态;
这是劲没发出去在体内努憋所致,轻者头晕目眩、桩根不稳,重者鼻口窜血;
学练者必须细心揣摩,方能领悟。
若要打对称劲,要求双手臂之劲相连而传递,出入而有序;
双肩松开似脱,同时相吸相系,并相对传递,其身法要求旋转而灵活;
主宾得当,阴阳扶承,虚实兼备。
特别注意的是,不可蹲得太低,一旦发劲身体反而站高起来;
易犯钻顶弊病,还会导致气机上浮,横气填胸,劲散而不能聚合和桩根不稳等缺点;
学练者不可不知。
为此,要求蓄与发之势必须保持平整;
同时要求在形体外观上,注后不注前,注催不注领;
在内劲方面,注阴不注阳,注入不注出。
尤其是在劲发刚落点的一瞬间,要求双腿如钉在地面上一样;
后脚根决不能离地和挪位;
否则,劲散而不聚,练习者必须谨记。
此外,劲力发放出体外后,身体有一种自然还原之能量;
犹如弓箭分离后弓弦得以还原之状。
所以在发劲练习过程中,要细心体会,以求蓄发连续,不可中断。
同时要渐悟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的情景。
犹如枪膛内放出了第一颗子弹后,第二颗子弹则可自动上膛的感觉。
可见,发劲落点后还得需要蓄劲还原;
如不及时还原,劲散而不聚,气散而不敛,不能做到连蓄连发的效果。
为此,必须明其聚(蓄)、神其用、贵其连、适其发、尚其速,方能得窍。
发劲刚落点的要求是:“疾、快、猛、准、狠”。
运动如蜻蜓点水,一沾即起,动作象出手如点炮,回手似火烧。
它的总表现为:“动短、意远、力促、劲长、气足、疾速、刚猛”。
远打一丈不为远,劲发贵在一瞬间。
四、 弹抖阶段
所谓“弹抖”功夫,是指太极拳练发劲过程中的高级爆发力而言。
它是太极拳内功的结晶及其化发功夫的升华。
在盘架和蓄发的练习过程中;
犹如炮卷硝磺,卷得愈实愈紧,爆发的力量就会愈强,威力就会更大。
心意一动,促使全身之劲力集中在肢体的某一点迸发而出;
即是太极拳“弹抖劲”之奥妙所在。
即明道理,再论法则。
细心体会弹抖劲可分为弹劲和抖劲。
“弹劲”是指身体内部所团聚的浑元之气,随着心意一动;
驱使形体在一松一紧的阴阳开合中,生出一种韧性极佳、弹性极强的棚劲来;
犹如弹簧的回弹之力,又象充足了气的轮胎,利用自身的弹力;
在有形不见形的条件下,产生自身的反作用力;
在重力越重,反作用力越强的基础上;
展示蓄劲不动声色,惊乍之劲难查征兆,具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此即弹簧原理!!!
“抖劲”是在外形周身放松的基础上,形与劲一起聚合蓄住;
犹如抛物一样使劲抖出体外,如箭中的,即是“抖劲”。
“擞劲”也是“抖劲”的范畴,动作起来有来回往返之意;
太极拳又称它为“来回劲”;
在接手较技中尤为多见,技击中为了做到声东击西或避实击虚的连锁反应;
采用“来回劲”惊散对方来劲及其惊晃对方的桩根和引空对手。
其劲动作宜欲左则先右、欲上则先下、欲前则先后、欲重则先轻、欲实则先虚、欲擒则先纵,反之亦然。
其劲因位异方或折叠运行,基本上是两劲合在一起使用;
从方位、角度来看,具有来回象形之意。所以又称为“来回劲”。
两劲虽然方向各走异行,但在运用之中要求做到二劲归一,一气呵成。
弹与抖有共性,又有异点,弹劲与抖劲都具备把身体内部气化为劲;
弹抖出体外“中的”之特色。
从理论上讲,弹即是抖,抖即是弹。
但是,在外形表现形式上,又有抖劲的特殊性;
所以说,弹是弹,抖是抖。
,从较技方面来讲,惊、颤、弹、抖互为作用,互为转换,相辅相成;
弹抖参半,阴阳扶助,虚实兼备。
这就是弹中有抖,抖中有弹;
弹抖互变,弹抖互用,神形并茂,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