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命门;说尾闾的功用与练法
命门穴位于两肾之间,属督脉,有生命之门,先天之根本的含义。
命门穴与任脉的神厥穴(肚脐)又前后对称,与腰的带脉又缠绕一周。
带脉的循行路线较为简单,起于季脉肋下方,横绕腰腹周围,前平脐,后平十四椎。
带脉的“带”字,含有腰带的意思;
因其横行于腰腹之间,统束全身直行的经脉。
足部的阴阳经脉都受带脉的约束,带脉与冲、任、督三脉的关系极为密切;
腰腹部是三脉脉气所发之处,又为下丹田真气之所在。
下丹田在脐内一寸,一般位于脐和命门三七开;
位于大椎和会阴穴也三七开;
符合黄金分割线0.618的优选关键数字,顺应先天自然之规律。
只有气沉丹田,意守丹田,命门穴后撑等练功身法;
才能通过神厥穴深部的经络网,使丹田生发之气遍走全身,起着整体功能的调节作用。
第一基本功,就是站桩。静态的桩;
拳架是动态的;活的桩。
用手去摸摸你的命门穴,正常人命门那都有个坑;
站桩就是一个填坑的过程,这样你的身弓才能练出来,才能形成上下的整劲。
有坑的,一定不是高手。
呼吸,从丹田呼吸转入命门呼吸,退阴符,绕阳符。
右转36圈,从丹田到命门为一圈,左转24圈。
这样才有鼓荡劲,站桩有的呼吸,呼气从丹田达涌泉学,吸气从涌泉穴达命门。
“腰为第一主宰”,说明了太极拳主弓的重要性。
主弓弓把“命门”是带动四肢弓的纲;
通过主弓节节贯穿及上下肢的调节协调;
也就是“命门”调节上行与大椎、肩、肘、腕贯穿,对拉拔长,相系相吸。
同时,“命门”调节下行与胯、膝、足跟贯穿,对拉拔长,相系相吸;
周身身法处处联系起来,方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的完整协调境界。
具体的运动轨迹是用意把“命门”后撑;
先取得前足蹬回的反作用力,与后足蹬力成为力偶;
故“命门”向后撑实,即前足从地面反作用力而来。
后坐时则反之,“命门”注后拉;
是从后足前弓取得地面反作用力与前足反作用力成为力偶而来;
后足蹬力主动催迫前足的反作用力而成为力偶;
向前退后都成为左旋右转的力偶;
立身中正不偏,四面转换,八方支撑,无不顺遂。
如果单纯只考虑抽胯,只能从股关节的力偶转动,不能与上体协调解决周身一家。
“命门”则能为上下统领的总关要,掌握主弓的整体调作活动;
照应上下肢四弓的协调活动,发挥主弓为中心点的弹力作用;
在接手时能化能发,能粘能走,变化无穷。
除了“命门”后撑之外,还必须注意“命门”向左右旋转或前后位移。
以命门穴作为调节全身平衡的轴心。
在接手时,从接触点感知对方来劲之后;
根据对方的劲路首先进行命门的内换;
然后调整身体的各部分和各关节,一动无有不动。
一动全动并不是单纯接触点的移动;
如果不首先从命门变换虚实;
而单纯上肢的移动,马上由手作出反应,这就会犯了“梢动”的毛病。
解决“梢动”的毛病,“劲先由里边变换,才能知己知彼;
命门穴里边变换,包括命门穴向左右及前后的位移;
命门穴的转动,其位移及转动量的大小根据对方的劲路决定;
命门的位移及转动带动身体四肢各关节作出调整反应;
为化劲和发劲作好准备,使对方感觉不到我方内劲的变换;
而实际我方巳把对方的力引上球面的切点抛出。
所谓“四两拨千斤”,也就是这个道理。
意贯命门,注意命门后撑位移及虚实变换转动;
通过命门穴调节上下肢十二个关节贯串,螺旋型缠绕绞转;
把对方引上立体圆面切点,五把弓合一集中发劲,如箭直线发射;
所以说命门穴在练功和接手时都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这是外型动作难于觉察到,只能在练功和接手的过程中自我感知。
太极拳是比较高深的,因为它不仅是惟一的一个注重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的拳种;
而且又是惟一的一个以养生为主的拳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