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1 20: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命门;说尾闾的功用与练法


命门穴位于两肾之间,属督脉,有生命之门,先天之根本的含义。

命门穴与任脉的神厥穴(肚脐)又前后对称,与腰的带脉又缠绕一周。

带脉的循行路线较为简单,起于季脉肋下方,横绕腰腹周围,前平脐,后平十四椎。

带脉的“带”字,含有腰带的意思;

因其横行于腰腹之间,统束全身直行的经脉。

足部的阴阳经脉都受带脉的约束,带脉与冲、任、督三脉的关系极为密切;

    腰腹部是三脉脉气所发之处,又为下丹田真气之所在。

下丹田在脐内一寸,一般位于脐和命门三七开;

位于大椎和会阴穴也三七开;

符合黄金分割线0.618的优选关键数字,顺应先天自然之规律。

只有气沉丹田,意守丹田,命门穴后撑等练功身法;

才能通过神厥穴深部的经络网,使丹田生发之气遍走全身,起着整体功能的调节作用。   

第一基本功,就是站桩。静态的

拳架是动态的;活的桩。

用手去摸摸你的命门穴,正常人命门那都有个坑;

站桩就是一个填坑的过程,这样你的身弓才能练出来,才能形成上下的整劲。

有坑的,一定不是高手。

呼吸,从丹田呼吸转入命门呼吸,退阴符,绕阳符。

右转36圈,从丹田到命门为一圈,左转24圈。

这样才有鼓荡劲,站桩有的呼吸,呼气从丹田达涌泉学,吸气从涌泉穴达命门。

   “腰为第一主宰”,说明了太极拳主弓的重要性。

主弓弓把“命门”是带动四肢弓的纲;

通过主弓节节贯穿及上下肢的调节协调;

也就是“命门”调节上行与大椎、肩、肘、腕贯穿对拉拔长,相系相吸。

同时,“命门”调节下行与胯、膝、足跟贯穿,对拉拔长,相系相吸;

周身身法处处联系起来,方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的完整协调境界。

    具体的运动轨迹是用意把“命门”后撑;

先取得前足蹬回的反作用力,与后足蹬力成为力偶;

故“命门”向后撑实,即前足从地面反作用力而来。

后坐时则反之,“命门”注后拉;

是从后足前弓取得地面反作用力与前足反作用力成为力偶而来;

后足蹬力主动催迫前足的反作用力而成为力偶;

向前退后都成为左旋右转的力偶;

立身中正不偏,四面转换,八方支撑,无不顺遂。

如果单纯只考虑抽胯,只能从股关节的力偶转动,不能与上体协调解决周身一家。

“命门”则能为上下统领的总关要,掌握主弓的整体调作活动;

照应上下肢四弓的协调活动,发挥主弓为中心点的弹力作用;

在接手时能化能发,能粘能走,变化无穷。

    除了“命门”后撑之外,还必须注意“命门”向左右旋转或前后位移。

以命门穴作为调节全身平衡的轴心。

在接手时,从接触点感知对方来劲之后;

根据对方的劲路首先进行命门的内换;

然后调整身体的各部分和各关节,一动无有不动。

     一动全动并不是单纯接触点的移动;

如果不首先从命门变换虚实;

而单纯上肢的移动,马上由手作出反应,这就会犯了“梢动”的毛病。

解决“梢动”的毛病,“劲先由里边变换,才能知己知彼;

命门穴里边变换,包括命门穴向左右及前后的位移;

命门穴的转动,其位移及转动量的大小根据对方的劲路决定;

命门的位移及转动带动身体四肢各关节作出调整反应;

为化劲和发劲作好准备,使对方感觉不到我方内劲的变换;

而实际我方巳把对方的力引上球面的切点抛出。

所谓“四两拨千斤”,也就是这个道理。

    意贯命门,注意命门后撑位移及虚实变换转动;

通过命门穴调节上下肢十二个关节贯串,螺旋型缠绕绞转;

对方引上立体圆面切点,五把弓合一集中发劲,如箭直线发射

所以说命门穴在练功和接手时都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这是外型动作难于觉察到,只能在练功和接手的过程中自我感知。

    太极拳是比较高深的,因为它不仅是惟一的一个注重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的拳种;

而且又是惟一的一个以养生为主的拳种。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1 20:29:1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尾闾,尾闾犹如古钟中间的钟摆,是练功的根本。

尾闾所在的部位恰人体的上下的中点。

人体身高约相当于七个半头部的长度。

下巴到膻中为一个头部,膻中到肚脐为一个头部。

直立时,膝到地面为两个头部。从肚脐到大腿中部约一个半头部。

人体上下的中点约在耻骨联合处,即尾巴尖儿那个地方。

    松腰松胯跟尾闾有密切联系。

要松腰,就得松胯,胯不松,腰也不好往后突;

要松腰松胯就必须伴随垂尾闾。

尾骨有四节,连到一起成一个整的了,但它又不是直的。

你得慢慢让它直着下垂。尾闾这一关非常关键。

看它体积虽小,却气机尚存。

    “尾闾中正神贯顶气透三关入泥丸”。

尾骨与骶骨相接之处有骶管裂孔,外面被韧带封住了。

脊柱管里面的脑脊液直接跟脑子连着;

尾骨一转动,就把骶管裂孔的韧带动了,使得椎管里面的液体受到振动;

一直传到脑子里。这里面是通过共振作用传上去的。

尾闾一动弹,从椎管振动到脑脊液一下子也可以到脑子里面去了。

尾闾牵着骶椎韧带,振动椎管里面的脑脊液,还有马尾神经。

马尾神经从椎管里面下来有好多,到最后只—根下来;

它非常敏感,一动弹整个地都传上去了。

尾闾要中正,不能歪着;体形歪,尾闾也要正,直着往下垂。

好像下面有一根绳子垂着,而你坐在上面,似坐非坐。

运劲时尾闾中正往下垂,发力时,尾闾就是那板机;

一撮谷道,等于扣动了板机;

尾闾一前兜,力量就走了脊了。

这就是力由脊发源泉!

    敛臀是为了通小周天,是初学者必须做的;

泛臀是为通大周天,发劲时用的;

泛臀与松开尾闾也有很大的关系。

泛臀就是臀部往外泛。泛臀有开后胯的意思。

脚尖往里扣膝盖往里拧;

胯关节往外翻,一翻一拧,把后面撑开,臀就往外翻出去了。

练拳时的后裆劲就是这样,确实很多人不理解。

    当你站桩时,气机下行,大腿根部有热舒的感觉;

意撑大腿内侧,只是尾闾就会响动。说明尾闾已经开!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2 18: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功科: 宁传十手拳,不教一手胯。师父今天反复教授示范了转腰旋胯,腰胯同轴,实胯沉虚胯升。总结到一个词就是中正,一句话就是太极拳是个整体运动。在任何一式中,都是腰胯先动,带动肩肘手。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2 19:32:54 | 显示全部楼层
腰劲与胯劲本质的区别
开胯
“胯”是基础的基础,在练习的过程中,大家必须要明白“开胯与开弓”的相似之处,“开弓”需要外力的撑拔,开胯也一样,需要将“胯根”撑拔开,同样需要借助外力。开弓以后,射箭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开胯也是一样,只要如“弓”一般,将“胯根大筋”崩紧,同样可以做到如“弓弦”般的崩弹。“开弓放箭”是“紧中紧”,意欲崩断弦,“撑筋拔骨”同样需要极力撑开,崩紧,在紧的当中寻找发劲的根源。因为我们太熟悉由极松到极紧状态的肌肉“爆发力”,对于“极紧”状态下,用更紧的方式产生更多的“弹簧劲”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其它关节也是如此。所以在“开胯”的过程中,“锁肩拉胯”是类似于“开弓”的过程,也是打出“颤劲”的根本前提所在!
【胯与腰】
“活胯”与“弹胯”差距巨大,“胯”与“肩”相合,可以体现出身体的活,而“弹胯”是用胯根大筋崩弹而出,是一种被动发劲状态,跟肩相合,可以使身体变得暴烈而灵动!而传统拳中通常所说的“腰劲”,其实并不是腰椎的拧转,而是指将腰椎向后撑开,使脊柱成“弓”,要的是纵向的崩弹。一味看拳谱练,会形成很多的误区,想当然用“腰椎”横向拧转发劲,会损伤脊柱。大家都知道“脊”有纵向的支撑力,但却没有横向劲力,横向劲力来自于“胯”,纵向的脊柱崩弹却得益于“腰椎”的后撑,“螺旋”是由胯的拧,脊的弹相合而撑成,明白这个道理,功夫就不容易出偏差\\
"紧”是武术真正的法宝,松在紧中求,"紧"所产生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每天练习半小时,在几个月内就会有巨大的变化。首先我们要知道送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真正是松?松与紧有什么关系?

【松的本质】
太极拳以“松“入拳,讲缠丝劲,发劲的状态是“棉里藏针”,归根到底,劲从何来,还是由“筋骨崩弹”而来。“松”的是肌肉,撑的是骨节,拔的是大筋,发的是惊颤劲。太极拳中讲,练拳时要像衣杆上挂着的衣服,迎风飘扬,但架子还在,其要领无非是身体骨节的“撑拔”不能丢,如同蓄势待发的“弓”,如崩紧的弦,丝毫的触动均可崩发,这样的拳,才更加接近人体的本能,将潜力开发出来。练拳要达到“天地为之一宽”的境界,不是技巧能够给予的,要从开发人体根本的结构做起,具备虎豹的迅猛敏捷,才能真正算功夫上身了,才能为别人所不能为!
【紧中紧,崩断弦】
在“大筋”的盘练中,有部分朋友不得要领,找不到“大筋”的存在,甚至不知道“大筋”到底是什么。首先我们要知道它的特性跟“皮筋”是一样的,得在拉紧的状态下,皮筋才会产生弹力,所以我们有必要先要撑开关节,而这种关节的撑开需要借助外在的阻力,但仅有第一步的拉紧还不够,需要在撑关节的基础上,通过紧发条的方式,使本已拉紧的大筋再紧一下,这时候才能够具备崩弹的状态。有朋友练习的时候猛扯开关节,那样是起不要“撑筋拔骨”的作用的,我们需要慢慢拉紧,再紧一下,然后崩弹。这样的感觉需要慢慢去体会。开始练习的时候,我们可能感觉不到大筋的存在,那是因为关节没有开发过,关节撑不开,大筋粗而紧,这时候,我们需要通过“由量变到质变”,慢慢加大练习的力度,数量先上去,一段时间以后,我们自然能够感觉到关节的撑拔,大筋的拉开。在此基础上,随着数量累积上来,“大筋”开始出现反弹劲力,这时候,人体的运动开始变得灵活有弹性,进入到另外一个层次。
【松在紧中求】

我们在练拳时,很多时候,师父教徒弟都强调一个“松”字,如果理解成为肌肉的“松”,发劲的时候,可能就会变成肌肉的松紧“爆发力”。如果我们可以“由紧入松”,通过“撑筋拔骨”达到关节的“开”,“骨缝”轻松开合,此时表现出来身体“柔软无骨”,似乎非常“松”,其实这种“松”是不需要刻意的放松肌肉的,反而相反会去找“紧”,寻找“大筋”拉起的紧,与此同时肌肉却真正做到了“松”,但松不是目的,只是一种现象。我们不能把现象当练法,这样会越走越远,背道而驰。当我们能够用“筋骨崩弹”时,本质上讲,已经忽略了肌肉的存在,并非主观意识寻找“松”的过程了!所以,“松与紧”是相对的!
【松胯与开胯】
大家都知道“胯”的重要性,知道胯要“活”,它是人体一身的核心,重中之重。我们知道可以通过压腿、踢腿甚至通过“抖大杆”等方式来增加胯的运动幅度,使其变得灵活无阻滞。胯活,则一身活,上连脊柱,下接两腿,身法步法皆赖于此。但还不够,我们不但要做到“胯活”,还要做到“胯弹”,用胯根“大筋”带动胯部崩弹,使整体瞬间加速,这才是“身法、步法”得以深化的核心关键。我们看家里的猫、狗,其受惊时反应之快,完全超越一般的肌肉反应,用势如闪电来形容,一点不为过,这是因为它们天生将连接关节的大筋作为了主要的发劲机构,所以动作是崩弹式的,速度必然快,且连续性非常强!
很多朋友在传统拳的训练中,有了身体中节的劲力,但却无法运用到梢节,究其原因,就如同自来水管道一般,在关节的连接处不通畅,关节闭合,使劲力消耗。我们可以看到,无论现代搏击还是传统拳,在发劲前一瞬间,都是要求极力放松的,在现代搏击来讲,是为了消除肌肉间的对抗,将力量聚于一处。在传统拳来讲,则是为了让关节的“撑拔”随心所欲,使大筋的崩弹发挥到极致!关节活,人体自然活脱,劲力顺达。反之,关节闭合僵滞,肌肉力量再大也无法打出漂亮的一拳!关节连接处没有肌肉,靠什么产生松紧的变化?依靠“大筋”的撑拔,就如同木偶一般,由关节连接处的绳子,驱使它运动,而人体连接处的大筋,不但能够帮助身体更好运动,并且可以借助自身有弹力,自如崩弹的特性,使人体的运动变得快捷,连续不断!


图片

传统拳的盘练过程,是由外而内的,“先在梢节,再到中节,最后到根节”,是节节后缩的,而实际的应用却恰恰相反。拳的高层次用“心一惊,四梢皆至”来形容,“心惊”即“心惊胆颤”,事实上“胆”不会颤,“横隔肌”会颤,由此带动“内脏惊起惊落”,形成强大的身劲,之所以能够做到“将身体挂在手上”全赖于此。连接身体各关节之间,形成“弹簧”般的颤动,非“大筋”所不能为,“撑筋拔骨”是前提。很多朋友在练拳时,总想着秘籍、绝招,岂不知所有一切的“绝招”皆源于“基础”,盘练“筋骨、关节、内脏”就是捷径。民国前后,武术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拳还是那个拳,“功”没了,就失去了拳的核心。中国武术,不缺表现形式,缺的就是“基础”!

其实是一个不断开发人体潜能和改造人体结构的一个系统。它的特点,将整个人体分为筋骨、关节、内脏三个部分。
首先,人体拆分为肩、肋、胯、肘、膝、踝,并采用特有的方法,将这几个关节盘开,与筋骨相合,达到肢节劲瞬间弹抖甚至筋骨齐鸣的效果,而这个过程会在短短一年内实现。
其次,将人之关节,如链之节扣,环环相扣,辅以具体动作,反复盘练,形成整体发劲,达到一动无有不动的整体效果。
再次,以盘练人体的内脏为主要内容,内脏壮则气息壮,内脏强则生命强。内动,则无所不动。如发动机之气缸活塞,内脏起,则身起,内脏落,则身落,左右上下翻滚,惊起惊落,仿佛将人体盘成一个大球,称球体打人,手到即身到,身挂于手。
拳理都相通的就看您怎么练,练什么?

什么是功夫?功夫就是速度、劲力、技术,如果我们已经有了技术,最缺乏的就是速度与劲力,传统拳的速度劲力来自于“撑筋拔骨”,这是成就功夫的基石,逐一开发好每个关节,使筋骨能够崩弹,当所有的大关节开发好了,我们再整合,一部强大的“人体机器”就出现了!历代功夫的盘练,都是以基本功为核心,所谓的基本功,不是压肩,拉胯,压腿,踢腿……而是“筋骨”的训练,让每个关节装上一个“弹簧”,是我们最需要做的。中国拳种繁多,每种拳都有其擅长,被历史丢失的,就是使“攻击力”斗增的“基础训练”,所以说传统拳不缺少技术,需要的是为她加上一对翅膀!
近身发力,贴着身体瞬间发力会打出穿透力,也就是“内劲”,这种力量会渗透进身体内部破坏内脏器官。和现代搏击的发力方式有所不同,也算是中国武术的一个特点。

功夫实质不求“高飘帅”不在套路多。化烦为简。

中国传统武术,不追求高飘帅,不是竞赛,不需要奥运精神,传统武术有我们中华文化几千年自身发展的规律。 传武使我们的头脑得到应变能力的训练,简便易行、能够轻松提升人的精神和身体素质,防卫健身,精进卓越,快乐通融。
传统武术没有禁忌规则,只有道德约束。  传统武术练的是力、气、意、精、神。 浅至深、由外而内、由粗及精、由形到神,的过程。 讲究的是个人实战、技巧和力量的发挥。传统武术以战胜敌人、保存自己为最终目的;以武德修养为最高境界。
传统拳跟现代搏击有个最大的差别,传统有套路,现代搏击没有,但练习套路已经成为了主流,好像不玩套路,你就没有练过拳似的!“三回九转是一式”,说明了拳招再多,到最后起决定性作用的,就那么几下基本功。既然如此,又何必让自己兜个大圈圈呢!

化烦为简,返璞归真

传统拳发展到如今,表现的形式越来越多,喜欢的人群也非常广泛,离拳的核心技术也越来越远,很多时候被人冠以“操”,这样的训练对身体究竟有多大的改变就很难说了。练拳,为健身,强身,为继承,作为传承,需要有核心技术做支撑,就如同唱歌,需要知道用“气”用“丹田”,知道如何使声音更靓丽,在学唱歌之初。不会一上来就学唱歌,而是练“音”,不断重复几个“音符”,将唱功放在第一位,有了扎实的基础,唱哪首歌都好听!练拳也是一样,“筋骨、关节、内脏”构成传武的基本功,把开关节盘好了,功底也就有了,后面练什么拳,其实都不是问题。很多事物发展的规律都是一样的,往往看上去最简单的,却是最重要的,化烦为简,返璞归真是传统拳生生不息的必要条件!
“现代搏击”发展至今已经非常发达,特别是比赛制度的不断完善,各类比赛的层出不穷,使其得到长足的发展!而与其并存的“传统武术”,则越来越多的成为了全民健身的代名词,由“武”变成了“舞”,即使有比赛,也是“套路”的自娱自乐,成为社会融洽的象征,这都是由社会的发展决定的!“传武”产生的较早,其本身的目的是为了保命,克敌制胜,在功力和硬度上狠下功夫,打击的目标多是人体脆弱部位,打击的特点是以大吃小,以快打慢,以击溃为目的!社会的进步使得传武无用武之地,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演武”,与训练有素的现代搏击抗衡就相差甚远。但“传武”有最完善的训练体系,“速度、硬度、交手技术”相当丰富,“筋骨、关节、内脏”是其训练的核心内容,整合“传武”,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重新崭露头脚,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同心协力!
【避繁从简】
拳论多复杂,加上经络学说,五行八卦,使拳论变得深奥难懂,无从下手,只能根据字面意思加以理解,偏差程度较高,所以想出功夫就变得难上加难。但凡功夫,都必须遵循人体规律,特别是“虎豹”之类,是我们参考的对象,避繁就简,是成功的不二法门。传武起初的根本目的就为了打战,克敌制胜,手握重兵长器,长时间作战使其捉摸出“筋骨”之道,以及骑马打仗,重在“夹提”,可使“人马合一”,勇不可当。拳可以无招,但必须有“势”,“筋骨,关节,内脏”便是结晶,得其精髓,功夫成矣。道家文化的介入,拳论变得丰富,上通天文,下通地理,知百家文化,才可知其大概,博大精深,但是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紧凑,没有大把的时间来研究学习,简单才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世人感叹不能如古人练出“惊天动地”的功夫,其实除了时间,最关键的还是要“从简”,人生短暂,当我们满腹经纶之时,人亦老矣,不如寻“筋骨”之道,仿动物之勇猛,三年可成!

“返先天”
练拳练的“返先天”,回归最“原始”动物运动的状态。从外形来看,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直立行走,动物多以爬行为主。虎豹之类的动物在运动时,膝盖的部位是保持好固定的弯曲度,依靠“胯与脊”的拧转、屈伸,做到如“弓”般的崩弹运动的。因为直立,在重力因素下,脊柱被压弯呈“s”形,以适应支撑人体的需要,所以就有了“三椎”,与动物的“弧”形脊柱相比,失去了原有的以“胯和脊柱”为主宰的运动模式,关节运动变得“四分五裂”,各自为政了,从运动能力的角度来讲,是一种“退步”。古人创拳,非常明确这一点,所以就有了“象形拳”,要求“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虚领顶劲、尾閭前收……”一系列的要求,其实也就是重新将人体的“脊柱跟胯”拉成弧形,跟动物一样使用整体发劲。知道这一点,拳也就变得容易,以“胯、脊”为主,以四肢为辅,分关节盘练,个个击破,而后再整合,则传武的练拳之路变得简单,老虎之绝技,无非“一扑、一扫、一剪”而纵横“天下”,关键是其自身的硬件够强。





练躯干
现在很多朋友练格斗,练拳练腿练膝练肘,却忘了对躯干进行专门的训练,其实拳腿膝肘只是攻击的工具,而身体躯干才是力量的来源,如果忽略了对躯干的专门训练,那拳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象子弹的力量来源是弹壳里的火药,你光研究怎么能把弹头弄硬了,却不对火药进行改良,弹头再硬杀伤力难以有本质性的提高。虽然拳腿训练中也对躯干有一定的锻炼作用,但总不如直接对躯干进行训练来得有针对性。
传统武术讲究“手脚是小拳头,身体是大拳头”,很多流派也有贴身靠这一类的肩胯打法,都是利用步法和躯干力量进行攻击,也不说要能练到那个程度,但如果能把贴身靠打法中的躯干力量发挥到拳脚上,其攻击力可想而知。所以身体素质和技术训练不要光着眼于拳脚,却把发力的根源躯干给晾在一边。
躯干作为力量根本除了与步法的密切配合外,本身的力量也极其重要,胸背部肌肉在拳法发力中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胯部更是身兼二职,一方面是上下力量传导的枢钮,另一方面本身也有强大的力量,应该作为躯干训练的重点。训练当然要兼顾胯部的两个职能,一方面是本身的力量,另一方面是上下传导的流畅性。
说到腰腹力量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仰卧起坐和后起硬拉,但这只练到了腰腹部前后用力时的力量,却没练到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胯左右横向旋转的力量,实际上在出拳出腿中,胯发挥出的更多的是左右旋转的力量。

上下传导练习除了在练习拳脚技术中有意识地去体会外,还可以融于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练习,把它变成你的一种动作习惯。比如你要拿什么东西,不要直接伸手去拿,有意识地摆胯带动上身,顺着上身转动的力量伸手。走路时每一步都由胯带动腿往前甩的,腿完全不用力。

{典传国术}经过专门的练习,你的躯干尤其是胯练强了练活了,再试试你拳脚的力量,会有比较大幅度的增长,而且还会有一种痛快漓淋的发力感觉,不论是对擂台格斗还是自卫格斗都有很好的提升打击力量的作用。




盘拳之初,以拔胯,开胯为主,胯是人体中节的中节。胯跟脊柱合称为龙虎之劲,动物之奔跑捕物,而物不能逃,皆在于此!在内家拳中的地位非同小可,是内家拳发劲的核心部位。所以大家也就明白我们一开始为什么要将胯盘开。在拳中有不可代替的位置。





“胯”是基础的基础,在练习的过程中,大家必须要明白“开胯与开弓”的相似之处,“开弓”需要外力的撑拔,开胯也一样,需要将“胯根”撑拔开,同样需要借助外力。开弓以后,射箭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开胯也是一样,只要如“弓”一般,将“胯根大筋”崩紧,同样可以做到如“弓弦”般的崩弹。“开弓放箭”是“紧中紧”,意欲崩断弦,“撑筋拔骨”同样需要极力撑开,崩紧,在紧的当中寻找发劲的根源。因为我们太熟悉由极松到极紧状态的肌肉“爆发力”,对于“极紧”状态下,用更紧的方式产生更多的“弹簧劲”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其它关节也是如此。所以在“开胯”的过程中,“锁肩拉胯”是类似于“开弓”的过程,也是打出“颤劲”的根本前提所在!




练拳有两个关节必须强度开发:一是胯,胯关节是人体中节的中节,又是人体最大的环节,承担着转化人体最大的重量,胯活了,膝盖就解脱了!二是脊柱,与胯有着直接的关系,“转抖在背”其实不是在背,还是在于“脊”有着传递劲力和产生崩弹劲力的作用!两者相互依存!
“胯,脊”为人一身之枢纽,胯动脊随,亦可胯脊拧压,呈弹簧之势。运动中虎豹无不体现出两者的协同配合。压肩翻胯,脊自能弹,如虎扑,举一身之劲力而赴之!功夫之秘,皆在于此!

人一身之劲,无非胯与脊,胯主拧转,脊主崩弹,合称龙虎之劲,可形成螺旋劲力,与其它小关节合劲,全身如龙身一般!但脊有纵向崩弹之劲,却无横拧之力,强制用脊横向发劲,容易伤害脊椎,大家切记!

胯与脊】【根、中、梢】

人体因为重力因素,整个脊柱分为“颈椎、胸椎、腰椎”,在运动的时候,往往以“腰椎”为主宰带动身体进行运动,这样的运动方式使“腰椎”承受了太大的压力,往往会导致劳损或形成椎间盘突出的毛病。虎豹之运动以“胯、脊”的完美结合而形成非常整体性的运动,给了其足够勇猛的本钱,使之无论奔跑还是捕捉,都显得游刃有余。我们要做到“胯、脊”发劲,除了要盘开胯,更要使脊柱能够成“弓”,从而与胯相合,产生整体运动的能力!我们在练习传统拳的过程当中,就是要以“胯、脊”为主宰,四肢为支撑进行打击,能够将身体的重量以及“弓”劲瞬间发放出来,达到攻克的目的!
【根、中、梢】

人体分“根、中、梢”三节,手脚为梢节,肘膝为中节,胯肩为根节,一身中又分为三节,腿为根节,胯为中节,头为梢节。分别对应两种发劲模式,一种是“身备五弓”,整体如弹簧的“崩弹劲”,一种是起于腿蓄于胯,转于背,出于手的“梢节劲”,无论哪种劲力,最后都要通过“梢节”所表现出来,当然,这个“梢节”也可以是身体的任何部位。“梢为前锋,身是帅”,梢节要硬,更要快,硬可以通过钢珠包的练习来实现,快可以盘练直接支配“梢节”的小关节来实现!比如“肘”是直接支配手的,那么,我们就要单独强化“肘关节”,通过训练,使其“大筋”能够崩弹,产生快速打击的能力!所谓“起、随、追”,关键在于“梢的起,根的追”上面,“起”则要依靠梢节自身的崩弹,劲力来源于“肘、膝”等关节的弹,“追”则来自于由“胯脊”所主宰的身劲。所以,我们不但要练好躯干,注重“胯、脊”的崩弹,同时也要注重肢节大筋的弹,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缺一不可!


【根节梢节的变化】




功夫上身的必经之路【撑筋拔骨】


“撑筋拔骨”是每个武术爱好者的必经之路,是功夫构成的必要因素,基础的基础。很多朋友开始练习武术,会从套路开始,如果是小孩子,培养兴趣,提高身体协调性,未尝不可!但具有一定根基,不缺乏功底的朋友们,这时候,需要做的,就是打开骨关节,使链接关节的大筋(弹性物质,用以固定关节)能够拉伸弹射,打出如同弹弓般的崩弹劲力,即快,又透,且轻松无比,并且可实现连续不断的发劲!我们看到老虎,豹子……都能表现出“动如山崩,静如处子”的劲力,浑身无一丝僵滞,全身柔软通透,却又充满弹力!全身一颤,筋骨齐鸣,如闷雷瞬至。身备五弓,如剑拔弩张,又可五弓合一,气势如虹!学拳者不能为练动作而练,盘练“筋骨,关节,内脏”是根本!实战的招,练成人体的本能,将能量发挥到极限,那才是制人的招!如同老虎的三绝技“一扑,一扫,一剪”,它是真练到了,玩得随心所欲,那才算事儿!

【1】【开胯】劲走螺旋,学会打开“龙虎劲”之门的钥匙


“撑筋拔骨”是传统拳练习的第一步骤,但就是这最初的一环,限制了很多武术爱好者们走上功夫的“高速公路”,主要是对自己身体结构的不明确导致的!

关节是人体赖以运动的关键所在,骨与骨之间,并非简单的连接,是由具有弹力的肌腱连接的,这种物质的特性如同“皮筋”具备一定的拉伸性,崩之越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我们在训练的过程当中,就是通过将骨关节拉开缝隙,使连接骨头的“大筋”产生弹力!肌肉是松紧交替而产生“爆发力”,“大筋”是“紧中紧”,越紧则产生的崩弹劲力越足,所以我们用“崩断弦”来形容大筋的劲力!

当身体的所有关节都能够拉伸自如,身体就体现出如同“弹簧”一般的“颤动”,在拳谱中称“颤劲可使日月无光”,身颤则劲力连续不断,表现在梢节时,体现出连绵不绝的打击效果,在动物身上称之为“虎抖毛”!





【2】典传国术|开关节之【开肩】

“软在硬中求”,是对“筋骨”训练的真实写照。每个人的筋骨所呈现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关节缝隙较紧,身体显得僵硬,也有人天生身体较柔软,骨节非常容易拉伸,这属于先天。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将原本闭合的关节慢慢拉伸,通过外界的阻力,使其撑开,在练习中用力要恰到好处,切忌用蛮力!关节较松,缝隙容易开合的朋友,则要侧重梢节的崩起,否则可能因大筋“过软”而无法崩弹!筋骨的练习如同“和面”,硬则加水再盘,软则加面粉继续揉,通过不断的揉炼,慢慢变得有“劲道”,韧性十足就对了!

【3】开关节之【开肘】
|
                       


练拳时蓄劲的两种方式,一是使肌肉放松,松至极点,瞬间肌肉崩紧,形成爆发力。另一种是寻找阻力,源源不断的阻力,使的骨节撑拔,整个身体如同一张弓,拉满撑圆,一旦释放,筋骨齐鸣,数弓齐发。这两种模式也是现代搏击与传统拳在发劲时的根本区别。筋骨崩弹的发劲模式,可近距离抖发,也可放长击远,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从训练时间上来看,筋骨较肌肉训练时间要长,需要逐一盘开,再集体整合,才能够随心所欲,优点是一旦“功夫”上身,可伴随一生,不容易退,体能要求不高,对于身体保健以及自身防护都有相当高的价值!

练与用】【五弓合一】

【练与用】
平时练拳过程当中,以寻找“阻力”感觉为宜,感受关节的撑开,大筋的崩起,表现出来则显得比较懒散,即使发劲也是三五分的打着,但量的累积是必不可少的,量变到质变,是必然的过程。这样的盘练,就如同温火炖鸡汤,不紧不慢,不温不火,但却能恰到好处!用时的表现与练时天壤之别,仿佛瞬间被“激起”一般,绝对不会执着阻力的存在,是完全的筋骨自主崩弹了,此时与“大筋”结合的不是“阻力”,而是“神经反射”,“心惊”带动四梢的惊,梢起则根追,完全只在“一颤之间”!


【起、追、随】

传统拳跟现代搏击在发劲过程中,有着很大的区别。“起、随、追”是对统拳发劲概括,所谓“起”,就是身体梢节的主动进攻或者是试探、接手的过程,就如拳击的后手拳一样,往往把重拳放在后面,这时候就要借助内脏的“惊起惊落”带动身体重量快速前窜,形成如同猛虎扑食般的攻击气势,前提是人体关节的开发程度要够高,能做到“整身如簧”,这样才可以使身体如离弦之箭,所以才有对传统拳打击时状态的描述为“球体打人”,意思是将人体比作一个巨大的弹丸,从弹弓的皮筋上崩弹而出,既有速度也有劲力。这也是传统拳为什么更善于近身战的原因所在。少了肢节的速度,就少了敲门砖,缺了身体的窜进,就少了攻坚的能力,两者缺一不可!

五弓合一】
当我们将身体的“筋骨关节”都开发好以后,骨节似乎是由皮筋串联起来的,整个身体充斥着“弹性”,随时准备着崩发。“身备五弓”正是引于此。练拳之初,须通过肢体相磨体会关节的撑开,使大筋的崩起。千万遍的盘练,使得大筋能够如皮筋一般,任意崩弹,似乎空气是粘稠的,随手一动都可以感觉到阻力,使周身的关节撑起,“大筋”瞬间整合,并向着一个方向发劲,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五弓合一”。练到这里,才真正做到了“身如弹簧”的地步!这也是历代的拳师为什么都是从单势开始盘起,目的就是开关节,因为只有千万遍的累积,才可以做到筋骨的任意崩弹,这种量变到质变的练法,也只有在单个动作练习中能够实现!

所谓“身备五张弓”即是两臂、两腿带身弓。我们在练拳发劲时,往往习惯于蹬地发力,节节上传,最后传递于梢节,这种发劲方式违背了“五弓齐发”的初衷。腿部的蹬伸变成了肌肉用力而非筋骨崩弹,无法实现“手脚齐到”,体现不了传统功夫的精髓。我们要做到“打人如走路,上下齐攻”首先要做到解放腿部,不借助腿的蹬伸发劲。有朋友问,没有腿的蹬伸,那力从何来?从“筋骨崩弹”中来!我们观察一下“弓”,弓架与弓弦“撑拔蓄势”,形成攻势。在人体发劲中,同样可以在不借助腿部蹬地的情况下,运用关节间的撑拔形成崩弹劲力!这样的模式改变腿部蹬地,用“胯脊”压弹腿部,产生身体位移,解放腿部,能够在行进间实施手脚同步打击!

【用腰还是用胯】【单盘”是关键】





【用腰还是用胯】
                        
很多朋友练拳时强调“松腰”,用“腰”拧转,带动肢体像鞭子一样发劲。腰看上去粗,实际上驱动的核心是“腰椎”,细长的结构使其很难承受身体横向爆发式运动。虎、豹之类的动物不存在腰,腰是人类直立以后,脊柱在重力作用下,形成的“s”形弯曲,此时才有了“颈椎、胸椎、腰椎”,腰椎只是脊柱的一部分,是属于局部力。试想,如果我们将“盆骨”固定好,只用“腰”发劲,大家试一下,能发出多大的劲呢?再反过来讲,我们将“腰椎”固定,用胯带动整个脊柱发劲,又能产生怎么样的效果呢?“胯”动可以使人体的运动变得非常整体,等于用整个身体的重量去冲击对方,再加上胯根大筋的崩弹助力,使胯动变得非常爆烈,可以瞬间将人体的攻击力加到最强。即使在现代搏击中,都强调胯带腿的踢击模式,用“胯”发动,能够调动身体的所有重量,会使攻击更猛烈!

俗话说“无胯一身空”,“胯”为一身运动之中枢,上接“脊柱”,下连腿部。“胯”可横向拧转,亦可纵向翻转,与脊柱融为一体,撑拔成“弓”,使整体发崩弹劲力,劲力延伸至“手、足”。同时也可以单独横向崩弹,依靠胯跟“大筋”,发横向“颤劲”,带动腿部快速移动同时,可以做到出手连续不断。所谓“肩打一阴返一阳”的前提是“胯”劲的连续不断,方可有所建树。胯动必须凭胯根“大筋”的开发,使之能够崩弹,如胯根装置“弹簧”,才可以回弹不断,所以初练时,须寻“开弓放箭”之道。胯开,则行动轻松如猫行,使行动敏捷,天地为之一宽!
【单盘】
   传武以套路的方式表现出来无可厚非,可以使练习者便于记忆,利于传播。但要想出功力,需要在“单式”上多下功夫。千百次重复一个动作并不是想练熟练,而是想“改变”。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开发关节“大筋”,使每个关节装上“弹簧”,出现半自动化的运动状态,令打击变得又快又透,如同“弹弓”打上去一般。把身体的每一处都变成攻击的武器,是功夫的最高境界,借助身体“弹簧”,将攻击的部位崩弹出去,想用哪个部位击打,就盘哪个关节,可以单一关节多方向击发,也可以多关节配合,形成连续击发。多玩多练,最后至随心所欲,就是“大成”。功夫不难,难的是改变,“单盘”是关键,“筋骨”是突破口!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3 16: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吉林=方缘太极(564581737) 2016/11/13 15:07:30
多数人有了酸痛感觉就以为松好啦肩,但都没有真正的松下来,真正的松好肩,不但骨立头悬,身体每个骨节都会对好位,全身肌体向下松坠,而且由上至下逐步沉沦足底。
意念中感觉以成虚设,真实的是灌注状的筑基,而足底反弹而上的是由下至上的腾然。
足越来越深钻地底,身体每一寸都轻盈燃烧,也许这就是浊气下降,清气上升的感觉吧!真正的松肩真好!
【仙侠】郴州=郑煜禾(1403525571) 2016/11/13 15:17:11
我没有这样的体会
【掌门】山东=海5656(545163780) 2016/11/13 15:19:28
方缘老师,能讲一讲虚灵劲顶过程中的松紧的关系吗?

【掌门】山东=海5656(545163780)  15:28:03
不但骨立头悬,身体每个骨节都会对好位,全身肌体向下松坠,而且由上至下逐步沉沦足底。这种感觉是在形成丹田气后的感觉,这之前只是为之而努力了。实际上太极是一直摸索前行的,到了这个阶段后面还是有问题的
【明师】吉林=方缘太极(564581737)  15:44:20
是的,你说的很有道理,每个人学习的方法不同,我觉得学拳不是单一的悟练,单一的感觉,而是个整体的悟练。如果每个单一道理悟通都会有整体的感觉,
【明师】吉林=方缘太极(564581737)  15:51:16
太极拳求人体六合之潜能,缺一合都是徒劳,心意气力,手足肩胯肘膝,而每个点都会辅助很多的面,我在松肩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整体的变化,就说明了一切。
【掌门】鲁威=太极猫(125088598)  15:55:17
@吉林=方缘太极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3 18: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方缘学拳;不管松那一处骨节,都要找正松弛的方位点,差一点都不会松下来,松肩也是相同的道理。肩松到位整个形体都会沉下,唯一只有上领骨架悬挺。所以我感到松肩是最重要的。
当然练得过程要有酸痛等非常不适的痛苦过程。只要坚持下来,就会取得学太极拳的资格,不会松肩你永远也体会不到太极拳的神妙。可以说松肩是敲开太极拳大门的一粒石子,一把挖掘人体潜能的钥匙。

方缘太极 2016/11/13 18:18:04
别笑,
18:18:34
方缘太极 2016/11/13 18:18:34
山东=海5656(545163780)  17:08:24
太极拳的劲力是一个整体的浑圆的碰劲。是丹田的充实有序,太极拳的练习是围绕这个东西的--这是内蒙HF老师讲的,我以为这是真言。方缘老师是在此基础上的提高或细化了。

【掌门】山东=海5656(545163780)  17:12:53
虚灵劲顶,气沉丹田。这句拳理是生成丹田气的要诀。我想弄清的是,虚灵劲顶与呼吸或者与松紧的关系。这应该有助于拳者练习的。

方缘太极 2016/11/13 18:19:06
【明师】吉林=方缘太极(564581737)  18:10:35
我的体悟是,每个动作都是在意指导、气同道而行,松与紧同在,如果只有松没有紧那是懈怠。例如;松沉脚底与顶头悬,只有松沉到底才能对位悬顶,而足与顶却是个对拉的紧。这样说就该明白了吧。应该对初学者有帮助的,行拳中松与紧同在,个人体会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5 09:32:35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否讲一讲什么是“内形"?内形怎样动?谢谢!。。。。。。。。。
      方缘太极;这个问题;是很难回答的;因为內形是个看不到摸不到的一个;(只有自身能感受,能体会、能发挥、能吞吐的劲,这就是内三合。)内三合的完整合劲在体内是有形的,
     例如;(1,心与意相合;也是心与脑各部位的配合,有先有后。你的动作就会,前后左右上下,八法随意,正偶顾盼进退,
     .2,气与意相合;会使周身的骨骼、筋络、肌肉、血液等贯通伸缩,而产生轻灵、敏捷、等本能的爆发力,特别是丹田的运动的鼓荡核心。
     3,气与力结合;气鼓荡致使棚劲充磁周身,吸呼如发动机将身体的整力凝聚,人身随吸呼的轻、细、绵、深、缓、长、而做到裹钢、藏针、螺旋、缠丝、惊炸等任何力的体现。)
     每个动作都有规矩,如;三圈,三尖、五功、弧线、圆的大小、五行方位、都要靠内三合的形来控制。你说内有形吗?至于怎样做,我已经告诉你啦,自己悟练吧!这只是我的一点体会;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5 18:2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技击技巧是借力打力;
会用借力技巧,就能四俩拨千斤。
关键是怎样借?从何借?怎样练?练什么?
先从套路中练,从搭手打四轮中练。
以无中生里练。要借力,必明理。
棚为捋服务,捋从棚中借;
挤为按服务,按从挤中借;
按劲生棚劲,掤劲生捋劲,捋劲生挤劲,挤劲生按劲。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5 18:3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是顺其自然的拳。
一年有四季的现象,要搞清形成的原因。
对习练太极内功有帮叻。
一一地球由阴阳两个半球组合而成,即南半球和北半球。
两个半球的季节在同一时间是相反的,这是一个完整的太极。
北半球现在进入冬季,南半球是夏季了。
过春节时,北半球进入春季时,南半球进入秋季。反之亦反。
冬季属水叫按劲,推动着对方同时进入夏季火的挤动。
春季是棚劲属木,推动对方秋季金的捋劲的形成。
总是这样不断循环,没有止境。
阴阳互换,相互依存,相互利用,成为不可缺少的朋友。
练太极拳,贯穿四季意念,事半功倍。每一招式都是由四季而生。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5 18:3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不能也不会后退。
即使看似后退,那是表面现象,其实质在前进;
中心在折叠前进,就像汽车上坡起步一样;
像缩拳冲击一样,像拉捶撞钟一样,像打秋千一样;
像当今的经济危机一样,目的是为了有力的前进;
我们走路有一只脚是后退的,就是为了前进。
太极拳的倒卷肱不是后退,是向前的发力;
白鹤亮支向后的靠劲也是中心在向前进的力量。
太极的螺旋折叠劲就是以退为进产生力。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