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锦富 发表于 2015-9-5 06:28
一套拳有9种教法;南京的杨锦富
1教样子心生相;
2教手法相成形 ...
太极拳初学者要把规范动作放在第一位;
然后,求连贯、求圆活,虽然开始有些僵硬紧张;
但是随着动作的熟练,自然能够放松。
太极拳在肢体上的放松要求是骨骼、肌肉、关节、韧带的拉长。
太极拳放松有三个阶段:
初学阶段;去僵求柔,先求动作规范标准,在规范的要求下再求松柔。
达到中级阶段;动作熟练,自如协调,这时专求放松;同时,还要注意规范动作。
到了高级阶段;不求动作标准而是自然标准,不求动作放松而是自然放松;
神经系统指挥自如,需要肢体有多大劲力,就会产生多大的劲力,不会有多余的劲儿;
需要缓慢的时候,就能缓慢,需要快速的时候,就能急如闪电,达到了自然而然的地步。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明规矩、守规矩、脱规矩、合规矩。”
看看太极拳的几种圆裆
“圆裆”是两胯根撑开;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两腿,确切说是两脚脚尖、两膝的定位和两胯的放松下沉。
左右马步的圆裆;实腿脚尖要自然朝前,膝盖项膝(膝尖在脚尖内侧,而不是垂直);
实胯要放松下沉,胯合则两肩与实胯上下和交叉自然相合,又称之为“实腿坐胯”。
虚脚脚尖也要自然朝前,膝盖要“顶膝如弓”和微微内扣,虚胯也要放松下沉;
又称之为“虚腿落胯”,两肩与两胯既会上下相合,又会交叉相合。
弓箭步的“圆裆”则稍有不同;前脚尖要微微内扣,后脚脚尖外摆不能超过45度;
两脚之间的横向距离与肩同宽,其它要领与左右马步相同。
检验“圆档”姿势正确与否;
一是两脚能否“平实踏地”;
二是受力试验:左右步时,一侧的受力能否到另一侧脚下,前后步时,前手的受力能否到后脚。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练拳实践中,既可自我检查,又可与拳友相互检验。
“圆裆”的目的;
一是为了身体重心转换圆滑而灵活。
太极拳的任何力与劲,均来源于虚实的转换;
是在虚实转换过程中腰胯的旋转,重心转换不灵,也就失去了力量的来源。
练太极拳讲究“圆活”,其实质就是重心转换既要“圆”,又要“活”;
没有“圆裆”的基础,就不可能做到“圆活”。
二是为了身体能够承受更重更大的外力。
太极拳练的是三个力:
一是自身的重力能下沉到脚底;
二是发力最大化,即所谓的劲整;
三是承受外力最大化,身体承受的所有外力都能落到脚上。
以“懒扎衣”定式为例,从右手一侧给你一个力,如果裆不圆,这个力就到不了你的左脚;
右侧胯不松裆不合,这个力就会到你的右胯,左侧胯不松裆不合,这个力就会到你的后腰。
这一点并不神秘,是我们自身人体生理结构所决定的。
太极拳的沉肩坠肘,头与肩形成对拉劲。
沉肩坠肘是为了控制气上浮、脚下飘,不然就违反太极沉稳的特点。
沉也不是玩命下沉下坠,而是要与头上顶的劲相等,形成阴阳对拉;
沉过了就会僵硬,就会违反太极拳松活的特点。
而太极拳的每一式都应该有沉肩坠肘,是在旋胯中完成。
在太极拳动作转换时,要气柱下沉到地,裆走下弧,入静沉气;
手的梢节领进,让身体转动,做下一个动作。
掤劲不丢即是太极功。
神形合一自能一气贯穿,周身一家;
练拳时双臂撑合自能感悟胸中腰间开合;
缩胯起胸自感丹田力足;内气鼓荡;
头领足蹬神意行,身拔劲沉脚有根。
关要处全在开肩,双臂松要撑,圆要沉;
松撑圆沉自为“弓”即“掤劲”备而“五弓”成。
“弓”成劲整,弹、抖、颤、灵机一动劲如箭。
习太极者只要有了拳中要求的“掤劲”;
什么“惊炸力、爆炸力、寸劲、混元劲、浑圆劲”等等,一点即悟,刚柔瞬变,
虚实不定,因敌而变,遇隙而发,不发而发。
所以说“掤劲”得功夫成。
“掤劲”练习并没有特殊的方法,太极拳中每一招一式都训练出拳中要求的“掤劲”来;
有些只是掌握起来慢点而已。
练拳要知道力量的种类:自身的力量,功夫的力量,用的力量。
用的力量是真正的力量。最好的、最理想的状态是功夫的、天资的力量的完全运用。
力量的运用是拳术的一种境界。
从腰这分开,腰一松,沉了反弹起来。
"太极不动手,动手非太极"。这是一种比喻;
他的真正含义是:不动手不是指绝对不动手,是尽量少动手;
因为动手是局部之动,容易门户大开;
手是两首门,不多动,不妄动,符合太极用意不用力,松静轻灵精神。
那么不动手动什么?动意、动腰、动身、动步。
到功夫练成后就成为千手千眼,全身都是手,处处可打人。
练拳重心左右移动,练的是套腰劲;
前后移动练的是花腰劲;
胸腰折叠练的是螺旋腰劲。
这是以正确的重心移动方法为基础;
如果重心移动方法不对,这些就是空的。
实现以身带手,就是靠两胯左右的旋转;
两手的一举一动,必定与两胯旋转有关。
重心的移动也是通过两胯的左右旋转实现的;
这就是太极拳所谓的“旋转虚实”。
以此为主线,去看一个拳势就简单了。
练拳时悟圆就是悟出圆和
1)悟太极“圆理”
太空浑圆,空空无物而富有无限生机。太极乃无极而生。
太极亦圆,内有阴阳之别,动静之机。
力的方向随圆弧运转;
让外界捉摸不透,充满正反辩证关系。
太极拳是依据太空星球运转“阴阳”和“吐纳”等哲理而创造发明的;
所以太极拳的运动也就离不开一个“圆”字。
2)悟动作、运动之圆
太极拳练习时,四肢的上下、左右、前后运动,从不直来直往;
总是作圆环或弧线形运动,如地球环绕太阳公转运动。
直来直去则呆滞,屈伸迟钝而无弹力。
圆弧运动则柔和自然,弹性自生。
从内劲上看:腰脊旋转摧动四肢,螺旋缠丝;
如行星——地球的自转运动,从而产生了周而复始的阴阳,开合千变万化;
自然形成气血协调、神志舒畅、四肢、躯干轻灵圆和,随心所欲。
内外虽然有别,但从来不是分裂孤立的,而是“以意行气”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
由外引内,以内摧外,内外一致,紧密配合,两者关系如此,不可顾此失彼;
太极拳的一举一动始终不离一个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