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锦富 发表于 2016-4-8 14:25:29

练拳悟松就是悟出松沉
1)放松,不紧张。
不是单纯指某一部分的放松,某一关节的放松,而是指周身肌肤、骨节处处松开。
太极拳是以意为主导的,所以习练时,不仅要“骨节松开”;
肌肉、皮肤也要松开,更重要的是意识上的放松。
周身放松决不趁招就式,臆造做作,使肌肤、韧带、关节处于以逸待劳状态。
四肢、百骸由僵变柔,由硬变软后,运转也就轻灵圆和;
弹性的爆发劲就会自然发生无坚不摧的效果。
2)松而有沉。
太极拳是讲究辩证的,松绝不是一摊泥,没了形,而是松而有沉,不能懈。
懈则浮飘,散而无根;
沉则轻灵稳固而有力;
身躯形成上虚下实,胸空腹实的状态。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4-8 20:58:36

看看太极拳的修炼层次
第一层:一圆即太极
此层从背丝缠丝分出阴阳,其练是缠法,其用是捆法。
此层化僵硬为柔和,勉强转圈,圈力多而化劲少。
练习时,以单操为主,懂得拳势的基本要领、要求。
要求身型、步法、手眼等合乎规矩。架势以 求开展、舒适。
第二层:上下分两仪
此层阳升阴降,阳轻阴重,其练是波澜法,其用是就法。
此层化刚为柔,由勉强转圈变为自然转圈,圈力少而化劲多,内气渐聚,丹田鼓荡。
练习时,将熟练的单操架式串连成套路习练。
第三层:进退呈四象
此层半阴办阳,纯阴纯阳,互为往来,其练是懂法,其用是伏贴法。
此层走圈柔化,不丢不顶,开始懂劲,并由大圈渐至小圈,是退圈之前一阶段。
内气渐增,牵动往来。要求身体放松的松劲转为柔和的内劲;
其劲源能反应到手上,即由脚到腿而腰达于手指,总需完整一气。
第四层:开合是乾坤
此层是天地相合,阴阳交合,其练是抽扯法,其用是撑法。
此层内气运行,打通任督二脉。熟练并掌握其技击方法,诱敌深入,引进落空。
开始具有发劲和寸劲。出手无圈,而处处皆有圈,即出手无形而有形。
练习时,在化、引进退中,贴身逼进,用内劲贯于手指贴住对方发寸劲。
第五层:出入综坎离
此层火降水升,水火沸腾。其练是催法,其用是回合法。
此层内气渐增,在任督二脉循环运行,积柔成刚,是由寸劲逐渐向分劲发展之初。
练习时发放劲力,练诱敌入囊中之技法。
第六层:领落错震巽
此层雷风鼓动,有起有伏,其练是抑扬法,其用是激法。
此层贴身即化,可以将对方力点引向自身泄力转化发出;
顺势借力,抖列弹放凌厉的冷劲,即见肉分离法。
属分劲阶段。此层内气行循四肢,八脉皆通。
此层需长期修炼,修炼到“豁然贯通”之时,运用自如的劲力,左右逢源,舍己从人。
此时“入门引路”阶段结束,步入“功夫无息法自修”之层次。
第七层:迎抵推艮兑
此层为口、为耳、能听能问,彼此通气,其练是称法,其用是虚灵法。
此层刚复归柔,知己知彼,分明虚实。内劲达含而不露,一沾即发之境地。
全身无处不柔,无处不刚,处处能化,处处能发;
挨着何处何处击,内气行循奇经八脉,功力一日胜似一日。
第八层:背丝扣
此层阴阳自分,虚实分明,刚柔相济,进入无极而太极。
此层内气完整一体,能在意念的指导下,达到身体任何一点,进行收闭穴道和发劲弹放。
交技时,不摆架子,不露形意,沾着即打,一点之处有化有发,可柔可刚。
就柔即柔,说刚即刚。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变化莫测。
第九层:高手
此层周身一太极,已入化境。“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交技时只在一哼一哈之凌空无形弹放;
犯者应声立仆,甚至未见其动,未觉其动,而对手已伤。
第十层:妙手
此层出神入化,登峰造极,其技达神乎其神之境界。
武学永无止境,“功夫无息法自修”,练形练意求养神。
此时始悟万拳终归一理。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4-9 19:54:53

初学太极拳是在“打拳”,就是把拳架和推手动作记住,像写仿宋体一样,是在练“着熟”。
熟练后就是“练拳”了;就像在写“行书”一样,这个阶段练拳;
你可以根据你的体会而练,拳架可高可低、可大可小、可慢可快、可动可静;
不必像刚开始一样把拳架打得规规矩矩。
主要在“轻灵”、“松沉”和“虚实变化”、“阴阳转换”上下功夫。
对于太极拳“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松腰松跨、
劲断意不断、不丢不顶、舍己从人”的这些“规矩”;
却有更高、更严的要求,对意念、气的体会要更深,这个阶段就是在“练”拳了。
   由“打拳”到“练拳”,这个过程就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
“渐悟”者,“渐渐体悟”是也,这里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太极拳“懂劲”后,则为“走拳”了,也就是“用意念在里面练”;
“外面”只是个形状,是在“里面”写草书。
此时,“坐”在那里也在练拳,“躺”在那里也能“走”一趟拳,严格地讲这时是在“想”拳;
此时“拳”已经被融合在日常生活中,无时不在拳中,这就是“神明”阶段了。
这个阶段是初学者做不到的。
   从在广场集体“学”太极拳,到睡在那里“走”太极拳;
经历了“知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的一条路。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4-10 16:58:0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习练太极拳就是一项非常好的选择。
当下习练太极拳的人数众多,却很难找到一本指导和适合大众的教材。
习练太极拳与上学相似,也应分为小学、中学、大学;
但现在市面上能买到的有关太极拳的书籍,不是讲“几层功夫”,就是从“懂劲”到“神明”,“以气运身”,弄得很多人不知所措。
很多拳论都是先辈们练到一定层次的体悟和总结,
对处于初级阶段的健身人群并无指导意义,一句“用意不用力”,弄的大家至今莫衷一是。
习练太极拳应该按以下三个阶段,循序渐进:
第一阶段:解决会不会的问题。这个阶段的问题很简单;
学会一个套路把它练熟,练熟的标准是不管面向哪个方向都能打,不会出错。
第二阶段:解决对不对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反复整架子,通过整架子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教练或老师帮你纠正身法;
二是掌握每一个动作的正确要领。
有些动作开始不可能做的很好,但要知道怎样做是对的,通过不断的练习慢慢就做好了。
如果你不知道怎样做是对的,那就很难做得好。
掌握动作要领的最好方法,就是学会和掌握每一个动作的分解,
再复杂的动作一分解就简单了,且容易理解和掌握。
第三阶段: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首先要学会松胯旋转虚实,也就是通过松胯旋转下沉,来移动身体的重心;
即所谓的胯走下弧或后下弧,只有掌握了这种重心移动的方法,才能实现“以腰为主宰”,很多问题都会慢慢迎刃而解。
其次,在此基础上懂劲路,了解每一个动作的攻防含义,力的来源与走向,手眼身法步更加规范,越练越有味道。
第三,“以腰为主宰”、以放松为前提,通过旋转虚实带动四肢;
周身相随,主从不乱,逐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身体越协调,动态平衡就会越好,连贯圆活的韵味越足。
我们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习练水平,看自己处在哪个阶段,知道自己眼下应该做些什么;
不要去想什么“以意导气,以气运身”,那些东西离我们太远了,想多了只会多走弯路。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4-10 18:14:35

太极拳的行拳走架,处处要求圆润顺畅;
步法圆弧,肢体圆中有圆,圈中有圈。
练太极拳除要求手臂做圆型运动外;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4-10 18:18:03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4-10 18:14
太极拳的行拳走架,处处要求圆润顺畅;
步法圆弧,肢体圆中有圆,圈中有圈。
练太极拳除要求手臂做圆型运 ...

平时要求多站桩,增加腰腿的力量,气沉丹田。行拳时大脑要空灵,精神集中,感觉静得头发竖起,眼神显灵眼。身体放松,动作用意不用力,使气下沉到腹部以下,全身虚灵;感觉身体没有重量,而脚却要下踩,粘住地,特别是发力动作。在太极拳动作转换时,要气柱下沉到地,裆走下弧,入静沉气;手的梢节领进,让身体转动,做下一个动作。进退必有转换,往复必有折叠!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4-10 18:31:30

掤劲不丢即是太极功。
神形合一自能一气贯穿,周身一家;
双臂撑合自能感悟胸中腰间开合;
缩胯起胸自感丹田力足;内气鼓荡;
头领足蹬神意行,身拔劲沉脚有根。
关要处全在开肩,双臂松要撑,圆要沉;
松撑圆沉自为“弓”即“掤劲”备而“五弓”成。
“弓”成劲整,弹、抖、颤、灵机一动劲如箭。
行太极者只要有了拳中要求的“掤劲”;
什么“惊炸力、爆炸力、寸劲、混元劲、浑圆劲”等等;
一点即悟,刚柔瞬变,
虚实不定,因敌而变,遇隙而发,不发而发。
所以说“掤劲”得功夫成。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4-10 18:32:30

“掤劲”练习并没有特殊的方法;
太极拳中每一招一式都能练出拳中要求的“掤劲”来;
有些只是掌握起来慢点而已。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4-10 19:01:52

太极状态靠思维,内外双意有去回。
一想外面里面动,不用肢体练内功。
带着状态去体会,瞬间出现一大堆。
所有拳理都出现,无意产生真理念。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4-10 19:03:43

心脑拳要有状态,状态要靠意在先。
意动心随对拉劲,式式连接不费力。
心意好比孪生弟,内外相会练太极。
外是技击与养生,内是中定随外动。
页: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查看完整版本: 话说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