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行拳时尾闾始终垂坠而不起;
肩胯始终垂坠而不起。
实侧胯跟始终落实无有起意。虚腿欲起而虚侧胯不起,尾闾更不能起;
两臂不管是起是落,肩不能起;肘似有重物悬挂,不能空。切记切记!!!
沉从脚落,提从脚起!!!
在拳式练习中,重点不在拳架定式。
式与式之间的过度动作才是至关重要的。
行拳时任何一个拳式动作完成后;
身法上须做到虚领顶颈、含胸拔背、松胯扩膝,手上劳宫穴透开,意气到达手指。
行拳时当手一动,则应在意念上,该只手向四方八面张开。
我的金刚捣坠是童子拜佛蓄势,上打咽喉下打阴;
实脚一松虚脚落;形成的震脚是一个整劲!
强调的就是整劲连贯中正!
螺旋顺缠中门上,螺旋逆缠中门下!配合上法。
“十三势”的基础是什么?是掤劲。
特别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这八个手法,如果失掉掤劲,其他七种劲力都不可能产生和化解。
掤劲是一种由下向上、由内向外或者准确的说是一种上下、内外对拔撑拉的一种意念劲。
掤劲是骨骼拉开,肌肉韧带用意念放松。
掤劲有膨胀之意,爆炸之势。其动、静过程的始终都要呈显出圆转自然之形;
中正安舒之态,松静开阔之神,随遇平衡之性。
掤劲是一个对立统一,俯阴抱阳之体。属水性。
具有公转同时自转之能,具有随方就方,随圆就圆,无孔不入,向下而后漂升的特性。
掤劲其大无外,可与宇宙相融,其小无内,如同原子之无限分裂。
练太极拳在弄明白掤劲,练好掤劲的同时
还要弄清掤劲与其他七种劲力的关系。
掤劲向斜后上方滚动(食指画眉毛)就产生捋劲,乃破掤劲之法;
掤劲向前下方滚动(夹脊找前脚)就产生挤劲,乃破捋劲之法;
掤劲向斜下方滚动(膻中穴找少商穴,凭栏下瞧)就产生按劲,乃破挤劲之法;
掤劲向后上方滚动(玄关找肩井)就产生采劲,乃破肘劲之法;
掤劲向左、右、上、下直向滚动对拉(意在登后脚)就会产生挒劲——
上下挒,腾挪挒,乃破靠劲之法;
掤劲折肘前拥(劳宫肩井合)就会产生肘劲,乃破按劲之法;
掤劲向斜后下方滚动(意想玉枕扛大包)就会产生靠劲,乃破挒劲之法。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9-1 15:56
看看如何才能练出太极拳的球体感!
1、梢节领劲,两头卷曲。
太极拳的寸劲是快速的弹力,与压缩之弹簧忽然弹出原理相同。
它是在与人交手发劲时在较短距离内一瞬间将全身力量发到出击点上。
由于时间短、速度快、内劲整,产生出极大的压力与震撼力,能入里透内,使对方造成内伤。
因此,寸劲以不轻易发为宜。高手发劲时考虑到对方的耐受程度而不想超过份量,但一般较难做到。
练拳时所谓“懂劲路”;
应首先弄明白每一个“劲”的动力来源;
攻防含义,掌握好锻炼方法;
经日久苦练到身上后,不但会用,还要因变而变;
最后炼成一种本能反应才能叫“功夫”。
会用不会变是“死劲”;
会用又会变是“活劲”。
太极拳练的好坏,都在身体各骨节的开合之中;虚实转换的好坏,都在身体中正之中;根基的牢固都决定在你的松沉的程度。发放的力度都在整体力的组合多少之中。
太极拳的手型;要求五指松直舒展,掌似瓦楞;
气贯指肚(以中指为主),对应于内五行。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8-28 17:02
太极拳“合”的要点: “合”就是太极拳练就的全身劲路的协调统一。合要注意以下几个要领: 1、裆连结 ...
要解决放松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松肩、松胯和锻炼胸腰运化上下功夫。
而胸腰部开合灵活的关键,又在于松肩;
而腰部折叠运化的关键又在于松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