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锦富 发表于 2016-4-13 16:59:07

练好太极拳首先必须放松,才能达到去僵求柔目的。
只有松才能沉;松是太极拳之灵魂。
松是柔的劲道;是拳势中的规矩,是自然放松。
放松关节是开启的,肌肉软组织是开展的。皮肤的毛孔要随呼吸和动作的开展而开放,精神是安逸的。
放松并不是一点力气都不用,而是注重在意识的控制下不用拙力。
太极拳是善用巧劲省力的学问。放松乃是一种通向深功夫高境界的技艺途径。
在放松的过程中,不断壮大内气,不断增长灵活性。
通过放松结合自身感悟苦练,而获得刚柔相济的、轻沉兼备的、松活弹抖的、螺旋式的整体劲道。
要解决放松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松肩、松胯和锻炼胸腰运化上下功夫。
而胸腰部开合灵活的关键;
在于松肩,而腰部折叠运化的关键又在于松胯。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4-13 17:02:17

太极拳放松的标准是松透。
如何松透?看看我的放松的体悟。
一、首先要将心态放松;要明白“先在心、后在身”的道理,心静是实现松的保证。
练拳一定要心静,思想集中,达到心平气和的状态后,才能开始动作。
太极拳是顺应人体的自然运动,是顺其自然规律而引发其自然之力的一项运动。
去除杂念,身心放松,大脑人静,意守丹田。全身心放松;
松透是练好太极拳的必要条件。
松得好、松得透,注重心性的修炼,在推手对练中尤为重要。
没有良好的心性修养,心里松不下,会直接影响形体动作。
内外松不好、松不透,会影响太极拳劲道的运行发挥。
二、意念导引的放松、松展,有序地使全身各个脏器运行松展。肌肉韧带、关节处处松开拉长。
“皮毛要攻,骨节要松。“对拉拔长,逢上必下,前进之中必有后撑。”
都是关于放松、松展、节节贯穿的要求。
腰胯以上松开要往上领拔;腰胯以下松开是往下沉坠。
上领是采天之气,下沉是接地之力,这就是松展的要义。不松展容易造成肢体僵紧不灵活。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4-13 17:06:38

太极拳每势动作,从头到尾都包含有“弓状”的对拉劲力;
在完成一个动作时,总是上下、左右、前后进行对拉弓劲的拔长。
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的对拉弓劲较为明显,分述如下:
(一)头部百会穴与会阴之间的对拉弓劲,叫“虚领顶颈”。
要领是气沉丹田,为上下对拉,保持匀称。
头颈正直,不低不昂,神意贯顶。
上体从枕骨后大椎与裆的中心、尾椎骨上下相对连成一条中线,形成上下一致的对拉弓劲,体现出分合统一的整体性。
这个对拉弓劲,是以腰为弓,用脊柱骨天然形成S形的生理曲线作为顶头悬,松胸内含和尾闾中正。
使人体脊柱骨拉开,降低人体重心,使下盘稳固。
(二)肩、肘、腕之间的对拉弓劲。
要领是肘为弓把,与手腕和肩部对拉,产生松肩、坠肘、松腕三者之间的弓劲对拉。
同时产生含胸拔背与松肩、松腕之间的对拉弓劲。
(三)膝、胯、足之间的对拉弓劲。
要领是膝为弓把,胯骨与足跟为弓梢,两胯之间对拉撑圆,产生弓劲。
同样两膝关节反方向微屈,向里扣,内含圆。
加上两足前弓后撑,产生外形屈曲、内中求直、形成对拉劲,得到圆裆。
(四)两手与两足之间的对拉弓劲。
要领是两手足向前后,或上下分开,方向相反,形成对拉弓劲的拔长。
得到上下、左右、内外贯通一气。
使下盘稳固,能较好地产生反坐力,有利于感触对方来劲方向。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4-13 17:10:19

太极拳松柔的修炼是在行拳中;
感受对拉拔长式的放松展开,使拳势既有圆匀灵活;
又有似弓弦的崩弹之力;
更有八方支撑的稳固气势,达到意、气、劲的合一。
如果没有练好松柔的拳式去较技,自己身上的肌肉就是负担;
肌肉不松、僵劲大,变化就慢了,必将负于对手。
还要明白意、气、劲在纵向松落的同时,伴随着横向开展,是实现全松的关键。
在拳式动作中,求得上下对拉、左右对拉、前后对拉,才是完整的周身放松。
松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做到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当气血周流全身时,便能体验到舒畅通透,泰然自若。
因此放松是练好拳架之灵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4-13 17:11:12

三、太极拳走架时注重松沉;
是意气力的下沉,重心下移和主要关节的松沉。
松沉不是动作的下踏和下蹲,更不是身子低下去,而是丹田内气下沉。
只要周身松开了、松透了,气自然会沉下去。
日久内劲自生,脚下也会沉稳。除练拳行架时“虚领顶颈”外,其他部位都处于松沉状态。
如上肢的松肩坠肘,下肢的松胯扩膝,涌泉贴地,脚趾抓地,中盘的松胸实腹,都是为了周身松沉的要求。
肢体上的松沉,有利于真气下沉;重心下移,稳固下盘,又有利于中盘和上盘的轻灵,从而达到轻沉兼备的效果。
一旦松柔与轻沉都具备了,便能体现到八面支撑的态势。
放松要松得干净,没有丝毫杂念,瞬间要松到脚下,两足增力,桩功才能稳固。
放松是意、气、力的合一。
都有沉入脚底、入地三分,会感觉到有东西从脚底向上升腾起来,充盈全身,将人向上拔起。
松沉拔起,这时才会体验到:“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动意。而“头顶悬”也会自然形成。
四、太极拳中松与活的关系。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个部位关节的松活;
二是以丹田为核心带动肢节顺逆缠绕韧性的松活。
通过松腰沉胯、圆裆、架势的锻炼,不断增强关节的松活,韧带的柔韧和肌肉的弹性。
从而做到一举一动,周身俱轻灵。
使周身各个环节都能随心所欲地得到圆活、灵敏、滑润、变化轻快自如。
在动作形态上做到松圆、非圆即弧。开合螺旋、升沉螺旋、处处体现公转的运动规律。
轻是保证周身内外放松的必要条件。
在练拳中,用意不用力的练法,才能越练越灵活;达到“一羽不能加”的高度灵敏性。
松活能随时灵活地集中到某一点,从而能发挥力量和速度。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达到灵活变化,周身一家,发劲完整的高度敏感性。
总之从松活入手,松则沉、沉则轻、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化则发的变化规律法则。
五、太极拳的松击。
松击是太极拳的短劲、寸劲、透劲、惊弹劲、崩炸劲等松击劲力。
以松透全身的整劲求得快准、冷狠、入里透内、惊心动魄的打击效果。
极柔轻而后极坚刚的内劲就是松击的体现。
太极拳技击时的发放质量标准是冷弹脆快,可说是松击突变。
架势越松沉,内劲就越整,打击就越小,穿透力就越大。久练、苦练才能获得松击真功。
六、太极拳松空,完全松空成自然。
松的程度越高,功夫越深。
功夫练到虚无至极的程度,如受到外界袭击时,会有一种自然反应(本能),而袭击者被跌出倒下。
久练身静、心空,体内生理机能就会自然发动。
还有手空、脚心空,脚心的涌泉穴不受阻塞,气扬通畅。
这里的松空是练到高级阶段,直至无形无象,“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深奥玄妙。
只有刻苦研练才能悟其道义。明白松空运化要领,不受牵制,内在肌体均能松空活动。
七、松肩,是以意气将两肩松开。
气向下沉,心要静,气要领,两肩关节有脱开之感。
肩部斜方肌和横韧带拉长,气向下沉与胯连接,前与两胸相连,后与两肩相接。
肩关节松开,意贯两膊。肩膊不松,上胸气不能下沉,会影响含胸拔背;
所以肩松上肢就没有用力的感觉,时间练久了,就没有肩头和耸肩之病。
我们知道人身九节珠的生理结构,九节珠是脚踝、膝、胯、腰、脊、颈椎、肩、肘、手腕节节松腰间。
再就是松八段,八段为脚、小腿、大腿、脊背、脖颈、大臂、小臂、手掌。
明白生理结构,懂得松空要领,在运化中显示出活字,就不会受制于人。
8.练拳时腰要松不能乱动。
这好比车轴是稳固的圆心,车轴围绕圆心转动的快慢,不会影响车身的平稳。
如果车轴随车身同时都动,不仅不灵便,连车身也不稳定。
与人交手腰不松沉乱动,必受人制。
腰只能松不能乱动,不该松动松了为丢、为散,也是意、气、力不合。
我在练拳走架中,一运气能清楚听到体内的骨节发出喀喀声响。
再如用搂膝拗步掌意念集中松透,劳宫穴形如打气筒一样内抽外凸,掌心出汗,手指发麻,进而由凉变热。
这是皮肤灵敏感触到空气与心静的感应,还有涌泉穴有热、麻、涨的感觉。
总之,放松修炼,达到大松大柔、松透,恰到好处。
道法自然生,强求似水流,不要有拔苗助长的硬做法。
只有下功夫揣摩苦练,细心体悟,才会产生质的飞跃。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4-14 11:23:34

练拳也要玩拳
功夫要上身,非苦练不行,这个道理人人都懂。
不过话说回来,一味苦练未必就能成就;
我觉得,练拳得时不时地玩着练,耍着练,还要似练非练。
没地方就在脑子来练,拳打卧牛之地吗。
这个在脑子来练,其实就是玩拳。
这个玩,不是吊儿郎当、嬉皮笑脸,是玩索,琢磨;
再白话一点儿,就是找劲,找感觉。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4-14 11:24:44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4-14 11:23
练拳也要玩拳
功夫要上身,非苦练不行,这个道理人人都懂。
不过话说回来,一味苦练未必就能成就;


拿练拳说,学就是下工夫,思就是玩索;
练得时候不能一味蛮练,得琢磨着这个劲对不对;
这个动作有什么用,这样才算真会练;
脑子才会化,功夫才上身。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4-14 11:27:44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4-14 11:24
拿练拳说,学就是下工夫,思就是玩索;
练得时候不能一味蛮练,得琢磨着这个劲对不对;
这个动作有什么 ...

玩得境界其实很高,因为心态好,没有功利心;
不是整天想着出功夫,把自己弄得紧张西西。
内家拳要得就是这个心态,心态正,心意才能和,才能往虚灵上走。
一紧张,什么都没了。
练拳时就要在那来走来走去、晃来晃去,找感觉,这就是行意啊。

悟后起修,先修再悟。
内家拳就是个悟和修的关系,不过是一层修一层悟,不修不悟,即修即悟。
下了苦工,再一琢磨,一比画,说不定立马气象一新,找到了顿悟的感觉;
看花开悟;此生不负宝剑磨砺,铁杵磨成针哟!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4-14 16:34:38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8-31 15:47
太极拳上下的对称关系
      太极拳的上下对称.主要体现在上虚下实,轻沉兼备的动作之中.即逢上必下.升 ...

看看太极拳拳架中懒扎衣的松胯与送胯;
松胯首先是通过两手的逆顺缠丝逐步转到左腿上的;
这时你的左腿自然就是负重腿了;
做为负重腿你没有松沉劲是支撑不住的;
这时你必须要垂直下落,折胯曲腿气血充到左腿;
这时你才真正的有松沉劲了;
才能把你的右腿向右节节贯穿的送出;
然后再把你的裆部走下弧线缓缓的向右移动中心;
两手随着动作做逆顺缠丝;
右臂同时旋腰转膀小臂到指缓缓逆缠到指稍;
两腿同时要开胯圆裆;
腿的劲路是前七后三;
这时你的两膝要接和着你的呼吸以意领劲向两脚的涌泉穴撑劲;
这时你的两胯就是自然松开的;
同时头顶百会穴要虚灵顶颈;
这就是在练拳中的送胯过程。

杨锦富 发表于 2016-4-14 20:18:11

练太极拳有“心知”和“身知”阶段
“心知”不等于“身知”,“身知”是指拳理在演练者身体上的具体体现,通过拳架及形体语言将太极拳的拳理内涵全部表现出来。“心知”是“身知”的基础与前提,只有通过“心知”才能达到“身知”,“身知”是对“心知”具体化的检验与印证,但多数人都是“心知身不知”,要使“心知”逐步变为“身知”,是每一位练太极拳人一辈子努力的方向与必走的途径。“身知”的程度是其太极拳拳技水平的最好评定标准。
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一是健康。如果说人生是一棵树,健康就是这棵树的根,根深才会叶茂。没有健康的身体,荣华富贵皆烟云。二是心态。人生的成败得失,只在一念之间。心态不同,人生的境遇便会天差地别。只有修炼一颗淡泊宁静的心,人生才会风清月明。健康需要锻炼,心态需要修炼,命运只在自己
练拳,把拳理、哲理、心理、生理联系起来,体魄得到锻炼,精神也得到锻炼,从而达到形神兼练、方圆兼备、体用兼备;从而使自己步入“天人合一”的妙境。
太极即是圆,阴阳各半,互为包容。一动一圆,一静一圆。无论是棚、捋、挤、按、采、列、肘、靠还是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均以弧形、圆形动之。柔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柔而不软,刚而不硬,棚而不架,松而不散。动如棉中裹铁,屈伸轻灵柔缓,从容、安舒、柔合。
“松,静,空,通,乐,圆,柔,连,缓,合”为统一整体,乃太极之真境界!合
上下相合、左右相随、内外相应。外: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内: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眼身法步要合,神形意气功要合。开合自然流畅,全身协调和合。
太极拳套路从起势到收势均为连贯系列动作,立身中正安舒,
以腰为轴,动作如行云流水,均速连绵不断。
练拳不修松,到头一场空。要心松,意松,神松,体松。
五脏六腑松,四肢百骸松,节节松,周身松。
一动一虚实,一动一松柔,松而不懈,刚柔相济,用意不用力。
懈,关节是闭合的,肌肉软组织是萎缩的,精神是萎靡不振的,动作是软弱无力的。
懈就是丢顶了;松没有丢顶;上顶下松有对拉拔长之感!
页: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查看完整版本: 话说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