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对拉拔长:拉和拔是二个概念。
拔是自发的,不能堆积。身体的次序要对。
"太极不动手,动手非太极"。这是一种比喻;
他的真正含义是:不动手不是指绝对不动手,是尽量少动手;
因为动手是局部之动,容易门户大开;
手是两首门,不多动,不妄动,符合太极用意不用力,松静轻灵精神。
那么不动手动什么?动意、动腰、动身、动步。
到功夫练成后就成为千手千眼,全身都是手,处处可打人。
立身中正是骨骼角度最合理的姿态;
这就是内家拳该有的拳姿。 拳从口出!!!
太极拳追求“意到气到劲到”;
由于劲是动作的直接原因,因此“劲到”也就是“动作到”。
然而,一个拳架动作是身体许多部位协同的结果;
日常的思维意识是不可能全面精细照顾到而实现全部支配的;
所以,任何武术无论是日常的锻炼还是实战应用;
都是要求达到不假思索这种程度的;
也就是要通过日常不断锻炼追求形成不需要意识支配的条件反射的;
或者说就是要由无意识的潜意识支配动作,这样才能既精神放松又动作正确协调。
不然的话,如果总是以日常的意识指挥动作,动作的正确协调反而会受到妨碍。
这一道理几乎绝大多数武术锻炼者都是有亲身体会的;
比如某些高难动作学习中有意识地做总是做不好;
然而成功地完成总是在某一日的无意之间。这就是顿悟!!!
行拳,心中一物无所着则最明这样的精神状态。这样的精神状态就是对于气力、劲力与动作如何都是毫不思考的。背折靠就是典型的拳架范例;使靠须直身,肩只可随手臂的螺旋缠绕原地向前旋而不要向前探,保持含胸,身子微沉,重心始终保持在两脚的中间。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8-28 17:02
太极拳“合”的要点: “合”就是太极拳练就的全身劲路的协调统一。合要注意以下几个要领: 1、裆连结 ...
看看怎样做到外三合?内三合?
外三合
一、肩与胯要上下垂直,在一条线上,身体就可中正。
肩与胯又要有相吸相系之意念,要以胯带肩要动齐动。
二、能做到肩与胯合自然肘与膝会相合,应要注意肘与膝相系运动的配合;
做到身法中的裹裆及松肩沉肘之法,有利于肘与膝的相合。
三、手与肘也要上下相糸,要做到足到手到,上下相随,两手的阴阳开合要与两足的外摆、内扣相结合。
内三合
所谓的内三合就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周身相合分为内合和外合。
外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髋合,左手与右足合,左肘与右膝合;
右边皆如此,手与身相合,头与手相合,身与步相合。
内合;即筋与骨相合,气与力相合;心与意相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肾与骨合;
心意合一,周身内外一齐合住,心意一开,内外俱开,同时开中寓合,合中寓开,一开连一合,开合递相承。
所谓的内三合就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其实这个并不神秘,普遍存在我们的一举一动。
你拿个东西,做个动作,都是意念下的支配运动,体育运动更是意到力到的体现。
只不过我们平日的举动都是心不在焉,很随意,而内家拳则是通过内三合对心、意、气、力协调配合的强调。
举几个例子:你提一重物,刚开始你低估了它的重量,随意一提没提起来;
你可能会想:“小样,没想到这么沉!?”,然后屏息凝视,集中精神,一用力,哈哈,提起来了。
再比如,你推一扇门,随手一推,反倒后退几步,恼羞成怒,遂后退蹬,两手用暗劲缓缓用力,大喊一声“开!”一个虎扑动作,门应声而开;
如果是推人,后果可想而知。为什么?因为第二次你的意念得到了增强,集中精神更能使全身协调一致,爆发力量。
原来只是你只是身体局部部位用力(比如手臂),力量肯定小,但第二次则是全身用力(腿、腰、肩膀、手臂);
完全符合“力从足起,主宰于腰,发至手”,或者“肩催肘,肘催手”等等等等,这就是内三合。
内家拳就是一种在精神高度集中(不是紧张)状态下的意念支配运动;
它只是人们在精神高度集中并且放松状态下的身体感觉,如热、胀、麻、蚁爬、针刺等,都是体内血液加速循环的产物。
内家拳处处讲:用意不用力。因为它锻炼的核心就是意,而不是肌肉。
外三合的锻炼目的是全身协调配合发出整力,“一动无有不动”;
内三合锻炼的是意念,一触即发,外三合最终还是要由内三合驱使 。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2-6 11:24
太极拳所谓三圈都是以自身的中轴为圈心的同心圆。
内圈:自己的肩宽为直径的圈就是内圈;
中圈:膝到哪儿 ...
学习一种拳术,跟一个老师学拳,都要先了解其特点,抓住特点,才能学得好、学得快。
太极拳属内家拳,注重神、意、气的运行。
拳架练习需要守中用中;
“中”是“中心”的简称。中心这个词的本来含意是“跟周围距离相等的位置”。
太极拳的“中”,属内功范畴,有特殊的内涵。
它是神、意、气的中心,发劲之本源。对方的中心在劲源上,是劲源上的一个特定的点。
视对方劲源为一个球体,球面上有阴、阳、虚、实之分。
上面有若干点,顶点是阳、实,有阻力,称为重心。
顶点周围是阴、虚,没有阻力,中心就在其中。
要分清中心和重心;不能稀里糊涂地发劲儿。
中心不是固定的,中心在劲源上。劲源因对方的身形、手势、姿势、功力的不同,而位置不固定;中心,当然不会是固定的。
中心存在在一定的范围内,大体在对方脊柱前后的两条虚线上。
太极拳的起势动作简单;其要领贯穿于整套拳架的松柔与松沉之中。“起势”乃太极拳架之母,确实言之有理。因为太极拳的动,不能是自己的动,也就是说不能是配合的动。因为在起式之前没有动力源,此时手臂、胳膊是抬不起来的,抬起来了就是人为的乱动;应该是用松沉至脚底的地面反座力启动多少就动多少;少动一点是不到头,多动一点就是过,就是妄动。太极拳要求“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欲在手上有内劲要从腿下求,一点有劲全身求。即所谓求“整劲”。如具有整劲,在起势中就能体悟到。
太极拳的练习好比伞的撑开。伞不用时收起来,放松了;
用时撑开,此时伞面是绷起来的。不是硬也不是懈,是整个铺开的。
整个伞面是完整的,伞面上的每点都处于整体中,张力是均匀的。
太极拳练习松软的情况与此类似。
太极拳的精髓就是练出松沉劲;
脚下生根的松沉劲是基础劲,是底层劲,亦叫母劲;
其他劲道都是由松沉劲展开生出。
如身上无松沉劲而谈练整体劲,那是没用的空话。